物流的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的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的管理知识

篇1

    Abstract:Modern logistics is integrated with knowledge-intensive,technology-intensive, capital-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ty,which demands versatile talents with the high-quality badly. Logistics managerial talent must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financial cost management, foreign languages,security management and laws. Moreover,these talents must possess the rigorous and careful mode of thinking,co-operative and unselfish team spirits,ability to study and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bility of flexible and coordina-tive organization,and ability to deal with special accidents.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talent’s quality;ability demands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急需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一、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眼于当前和将来的发展需要,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际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一)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等。物流是商流的载体,物流活动是贸易活动的货物交付过程。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成为一个采购和供给双方的货物交接和结算点,多家供货商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供货,并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结算。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贸易性质是一般贸易下的出口还是进口;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涉不涉及退税;报关方式是进口保税、出口监管还是转关运输;以及在通关环节可能要产生的各种费用等等。物流从业人员如果对相关政策和法规没有清楚的了解,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物流方案和有效的成本预算。

    (二)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单业务中,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环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练的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一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不仅能够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同时能够担负起作业流程优化、硬件设施设备有效利用、库存合理控制以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三)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在物流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的能力,只有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才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个物流方案,成本分析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以及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四)外语知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的地位已无庸质疑,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也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影子。如果物流企业要加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或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或者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就应该适应全程物流活动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使其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时时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英文合同的能力。

    (五)安全管理知识。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即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买方或者卖方委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接受买方或者卖方的委托,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执行物流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安全隐患无时不在。由于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看似很小的事故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六)法律知识及其他。物流业是一个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运作不简单是企业内部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任何一种物流服务都是一种用合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承诺,物流服务供求双方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市场拓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他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规合法的。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的服务中,从业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二)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一种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实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的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的供需双方要随时发出各种货物供需信息,及时了解货物在途、在库状态,时时监控物流作业的执行情况,而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必定要有这种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灵活协调的组织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而具体的就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的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篇2

1.1 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一定要结合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该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实用技术,具有较强的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信息处理专业能力,能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调度、理货、接单、货代、报关等业务工作的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我们学校将人才目标位定位为仓储配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所以主要是培养仓管员、配送员、货代员、单证员岗位工作。

1.2 要针对就业的某个或某几个物流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确定相应岗位职业能力及要求

学校通过调研,设计了仓管员、配送员、货代员、单证员四个岗位的说明书,将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等内容进行提炼,并进行分类,罗列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单项能力。

1.3 设计相应的课程,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再将课程按照岗位职业要求进行分类、排序后,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将四种能力融入不同类别的课程中,再按照课程性质、类别等规律进行分类,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2 专业课程体系对应能力分析

2.1 基本能力分析

物流专业是跨专业、跨行业,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面,比如熟练的表格、文字处理能力,网络应用能力,货物的识别、分类、包装能力,熟悉中外交通地理、货源产地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能熟练地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统计、记账能力,能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对物流市场价格、物流渠道的掌控能力等。因此,需要设计相对应的课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货物学、物流经济地理、管理学、会计基础、物流设施与设备、营销学、经济学等课程。

2.2 核心能力分析

以上是物流核心能力,各能力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将能力进行组合,设计相应的课程,如将仓储、配送能力组合,可设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2.3 综合能力分析

任何一个物流职业岗位对人的要求是综合能力,比如,仓管员岗位,其岗位职业要求是,能熟练地进行货物收、存、发、入账、计算机操作、要求对数据很敏锐等多种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后阶段,必须设计相应课程,模拟岗位的真实情景。相应要设计仓管员综合实训、单证员综合实训、快递员综合实训等课程。

2.4 专项能力分析

物流职业岗位除了要具备综合能力,有时还需要某种单项能力,比如,仓管员岗位,除了具备以上能力外,还要能熟练地进行叉车驾驶,因此,在课程设计进还要考虑诸如此类的专项技能训练课程,如《叉车驾驶实训》。

3 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

3.1 专业平台课程

19门平台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而又相互独立,相互影响,而所有能力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物流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在时间安排上,每个学期合理平衡,注重五年制学生的学情,又符合物流专业课程涉及面宽、杂的特点,在内容上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但又避免了目前职业院校课程内容重复的弊端。3.2 专业方向课程

每个方向有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和一门综合实训课程,既贯彻了学期上的均衡,又符合物流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该方向课程均是理实一体化的、任务驱动的课程,注重学生某个或若干个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不同地域院校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及学校资源状况选择某>:请记住我站域名/

篇3

[关键词]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物联网;物流管理

物流运输领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领域之一,主要应用在特种货物运输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物流运输管理将产生巨大影响。基于物联网的运输人才与岗位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课程,物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设计也将随之调整。

1物联网技术对物流运输管理的影响

RFID技术、GPS技术、智能机器人等较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在五种传统的运输方式中都有应用,特种货物运输中应用最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整体上优化运输管理的流程,提高运输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改善运输信息的传递,实现运输管理的透明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实时监控和跟踪车辆与货物信息,确保车货安全,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效益,降低运输成本。当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物联网设备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标准问题等。

2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

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流程、方法、操作要点等将不能适应物联网背景下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经过笔者大量调查,我国高职高专物流运输人才大致包括基础操作岗位(业务员层次)、基础管理岗位(项目经理层次)、运输管理岗位(高级项目经理层次)三个不同层级的岗位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岗位能力需求和传统的岗位能力需求大致相当,但需要融入物联网的元素进来。简单地说,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运输人才和岗位能力要求,就是在传统的运输操作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具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思考如何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上应用,具备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了解运输领域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如RFID技术)、网络通信与网络技术(如3G技术)和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在确保物联网相关设施和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物联网背景下的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管理和优化,顺利高效完成运输管理各环节任务。

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

3.1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的系统化课程模式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的是基于校企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校企融合。包括课程定位与企业岗位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融合、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课程的评价与企业标准融合。第二,系统化课程模式。根据运输领域中各种运输业务之间的难易程度和递进关系,打破传统按照运输方式划分教学模块的思路,按照一个运输人员从初学者—能手—专家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在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广度和深度方面逐渐递增,体现从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课程模式。在物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模式保持不变,结合“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将物联网技术的简单认知和基本应用知识等系统化融入课程项目任务学习中去。

3.2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企业调研、实践专家研讨和往届毕业生访谈,结合高职学生的性格、基础、特点、就业规律和学院所处的区位特征,结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物流职业岗位层级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运输管理实务”定位课程定位于培养在物联网背景下,在第一线从事运输调配(运输调度及运输主管)的高技能人才。该岗位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了解基于物联网背景的运输行业的总体情况;第二,进行物联网环境下具体运输业务的操作;第三,进行简单的基于物联网的运输决策与规划。

3.3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三个原则:课程目标结合专业体系的定位与企业要求;课程目标的描述上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要求,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除了该课程原有的保证货物安全、选择合理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处理各种具体运输业务、正确核算运费、处理运输事故与纠纷、统计运输数据、设计运输方案等11个能力目标外,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背景下各种运输流程的变化和处理办法,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最优运输方案的设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各种运输操作和管理,运输物联网技术来保证货物安全。在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调研典型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将工作内容整合成学习内容”的过程。

3.4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

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载体、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适当高于工作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具有共同的业务流程、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融合等原则来确定。将典型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习任务。如下表所示。在进行具体学习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每个任务的学习目标、需要的知识含量。

3.5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为了实现实践与理论融合,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了项目任务驱动模式,从任务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角色扮演法、影视放映法、案例导入法等)—知识点输入(采用教师讲授法、问题引导法、伙伴学习法等)—解决项目任务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模拟实践法、辩论法等)—师生检查(采用伙伴学习法、教师讲授法、小组展示法等)—师生评价(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师讲授法、问卷调查法、闪光灯法)—师生反思(采用教师讲授法、自我总结法)。反思环节尤为重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反思和总结,掌握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关键点,掌握该课程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和认知的规律,让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迁移。

3.6基于物联网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物联网背景下运输管理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课程评价,评价方案体现评价内容结合课程目标、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对象可视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课程考核方法过程化。“运输管理实务”总成绩包括三部分:第一,项目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成绩、平时表现、调研报告、模拟操作记录、学习工作页、运输方案、汇报材料等)占60%。其中,六个学习任务按照难易程度,比例分别为10%、10%、20%、10%、20%、30%。每个学习任务的成绩按照组间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及通用能力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分。第二,期中考核(采用期中课业或期中考试的方式)占10%。第三,期末考核(采用期末课业或期末考试的方式)占30%。

4结论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物流运输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运输管理实务”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其课程模式、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都应该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这个大背景,本文只是初步探讨,在具体内容设计和课堂实施上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阙丽娟.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9):14-16.

[2]阙丽娟.基于校企融合的《运输管理实务》系统化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J].物流技术,2012(11):472-474.

篇4

市场发展到今天,各个产业的生产运营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动范围变得更加的广阔,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原材料的采购还是成品向市场的运输就成为了企业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物流是现代企业生产运营的基本保障,它主要受企业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性质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企业而言,都必须要通过物流来支持自身的运营。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采购、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其实简单来讲物流就是指的物体的流动,只是在物体流动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管理,来确保流动过程的顺畅、及时,并降低物流的成本。如果企业放松自身的物流管理,既可能出现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计划无法跟进的现实问题,也可能导致成品无法及时到达市场占领市场先机,这会给企业带来各方各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就是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丧失了盈利能力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做好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管理质量,就成为了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提高现代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的措施

2.1走精细化的物流管理路线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来源自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走精细化的物流管理路线,是社会分工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它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消耗与物流成本。在实施精细化物流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到规范化,所谓的规范化就是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物流过程、物流环节,分别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所有的物流操作都可以在具有规范的环境下实施,不能出现无规无矩的情况,这会给物流管理带来非常大的难题与困扰,降低企业物流管理的质量。其次要做到精细化,即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与把握细节,统筹规划物流的各个环节,并从中抓取影响物流效率、物流成本的细节,再针对这些细节实施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并防止出现管理层面的疏漏。最后要做到个性化,这要求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生产运营特点、物流需求来实施管理,防止与其他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出现雷同,因为这只会给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降低物流效率、增加物流成本。所以企业不能盲目引用、抄袭他人的管理措施,必须要走个性化的管理路线,提高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确保管理措施符合自身的生产运营特点,满足自身的物流需求。

2.2加强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通过加强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可以有效实践物流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质量。第一,完善信息系统。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下,各行各业的生产与管理都走上了信息化道路,通过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显着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在基于供应链的管理理念下,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到物流的顺畅程度,而信息化系统则是确保供应链各个环节物流顺畅的重要平台。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企业生产运营所依靠的整条供应链非常长,其中不但涉及非常多的企业,同时还涉及非常多的其他因素需要考虑,例如成本、原材料质量、到货时间等等,这一切都与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及物流紧紧相关,要想确保这些因素不会给企业的生产运营以及物流带来负面影响,就必须要依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信息系统的支持,否则的话不论是企业的整体生产运营还是物流管理,就都将面临各种困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要完善自身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从各个层面保障企业的生产运营与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第二,实施准时制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环境下,顾客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了企业物流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减少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库存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给物流增值服务创造现实空间,已成为现代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树立销售订单原则并实行准时制管理,则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库存并降低物流成本。依据销售订单,企业通过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个阶段中实行准时制采购、准时制生产和产成品准时制配送的实现,用准时制的流程速度消灭库存的空间。第三,建立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体系。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生产运营与物流管理当中,必须要有一套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体系,这样才能确保物流的有效运转。因此,企业应当基于自身的生产运营和物流需求,建立一套物流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与完善职能分工,确保企业物流在整个运转过程当中,都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负责,防止出现物流管理的空白环节,造成物流效率低下或成本升高。

2.3实施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战略

信息是确保物流顺畅、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要素,实施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战略,可以有效推进物流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第一,构建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平台。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平台的结构较为复杂,它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定制工具、流程管理工具、流程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流程引擎、流程客户端这五个部分组成。需要按照业务流程功能的实际需求,在执行工作流管理联盟标准的同时,制定业务流程的定制工具和业务流程客户端。动态均衡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要能够对业务的流程进行图形化调整,配备历史数据的整体和各个部分的迁移功能、对人范围及关系进行管理的构建、审计日志查询功能的构建、任务管理交接以及流程监控和管理工具的构建等。为了满足平台服务管理的需求

篇5

关键词:射频识别 物流 RFID

一、射频识别技术综述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主要依靠射频信号来自动定位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的数据,整个识别过程不需要人工参与,实现自动识别。

从八十年代开始这项技术走向了成熟,它比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更灵活,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不用接触就可以完成识别的工作,因此它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场合。它的产品形状和大小各异,如:卡片型、硬币型和有印刷天线的纸张等,但它们的基本的功能是一样的,只要配合专用读写器,就能够从外部写入或读取信息。

虽然RFID的功能比较单一,却在服饰业、食品业和物流业等许多行业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条形码系统已经逐渐被RFID系统代替。在诸如美国的WalMart、英国的特易购Tesco和德国的Metro等大型世界级连锁零售企业,都为了提升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效率,采用RFID系统。由此可见,这项技术已经在全世界的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零售业又与现代物流业关系密切,应当考虑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来建立智能化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分析

射频识别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前的条形码技术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但现在这种技术在许多情况下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了,条形码虽然成本便宜,但它的存储量很小,而且使用时不能改写,这些缺点都限制了它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前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底下,用户对大存储量信息载体和无线信息交流方式有了强烈的需求,并且要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实现自动识别,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RFID技术在技术上的优势就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射频识别具有应用方面的优势。在物流领域,无论是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是在更强调智能化管理的今天,物流管理最终的目标都是要通过向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对象提品或服务,用来换取更多的利润。而将RFID技术应用到商品从生产、仓储、运送以及商品流通的完整物流管理流程里,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物流企业提高业务的效率。

三、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化物流管理

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其必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

1、货物运输

RFID系统可以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实时跟踪货物运输的地点,自动收集货物的信息,减少了货物运输过程中人为参与的环节,以此获取更准确的货物信息,实现货物的在途控制。这样,就可以随时地监控全局,更好地调整资源和劳动力的配置,合理调度和分配运输工具,有效利用了工作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入库发货

在仓库的进货口处,贴有电子标签的货物通过阅读器自动采集信息,完成盘点并将信息输入主机系统数据库。入库时,RFID系统可以根据货物标签中所记录的相关数量和体积等信息,给出最合适的仓储位置,以达到仓储空间的最优化利用。入库后,则通过阅读器自动完成清点作业,并更新库存信息;发货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将信息输入中央管理器,告知它被放在哪个位置。尤其在危险品货物的入库和发货时,有更大的优势,避免的工作人员直接接触货物所可能造成的伤害。

3、商品库存

将RFID系统应用于商品的库存管理,可以通过无线射频自动收集信息,完成商品入库的记录工作,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仓库储存了多少商品,能够精确地监控货物的流动情况,实现库存情况的实时控制,这样可以增加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以监视货物的其他信息,极大地增加了清点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管理效率。

4、仓库安全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AS)是一种设置在需要控制物品出入的门口的RFID技术,这个系统用来保证仓储安全,防止商品被盗,主要应用在商店、图书馆和数据中心等地方,当未被授权的人从这些地方取走物品时,EAS系统会及时发出警告。首先在将EAS标签粘在物品上,当物品被正常购买或者合法移出时,在出口通过一定的设备使EAS标签失活,就可以顺利取走。非法物品经过门口时,EAS装置能自动检测标签的活性,立刻发出警告。

5、搬运装卸

在火车运输中,将射频卡安装在车厢顶部,读写器安装在铁路运输沿线上,通过读取的数据,能获取火车的身份和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已经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

6、流通加工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将RFID设备装配在加工流水线上,应用智能标签有助于大量地生产用户特殊定制的产品。用户可以从上万种零部件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特殊颜色、型号和样式等,而且这种射频卡可重复使用,每个射频卡上保存有描述产品的详细要求,流水线的每个工作点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产品在流水线上能顺利的完成装配和加工的任务。

7、事故监控

当事故发生,即使司机不知自己所在位置,也可以通过在沿途设置的RFID监测点得到反馈的信息,管理中心可以迅速准确地了解事故发生的位置与运送货物的安全情况,保证在最快是时间内紧急救援,减少货物的损失,降低物流风险和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四、射频识别技术在应用上的局限性

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物流的很多方面,但是也存在了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1、价格是RFID走向大面积市场应用的最大障碍

RFID标签的成本比较高,如果应用在集装箱或者汽车、电器冰箱之类的大宗商品上,成本不算什么;但如果商品本身价格比较低,这一技术的成本就显得比较高了。

2、RFID技术存在安全隐患

RFID标签无法对阅读器进行身份验证,当RFID标签接近阅读器时,就会无条件的发出信号,无法辨别阅读器是否合法,这会带来比较大的安全隐患,可能造成货品信息的泄露。

3、RFID技术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

目前RFID技术存在两个基础技术协议,分别是MIT Auto-ID Center与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提出的,两种标准都有不同厂商支持,采用何种协议会影响对应厂商的市场份额,进而影响整个射频识别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敏;现代物流与可持续发展[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2 包建荣;基于以太网传输射频识别应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篇6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 配送

   

    “物流”( 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 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 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 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 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 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 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 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 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 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 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 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 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 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 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 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 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 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 考 书 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2]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 戴维J克劳斯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宋 华,胡左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7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为企业所用?换句话讲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聘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企业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毕业生很多,但很少有能力胜任外贸出口服务行业的工作。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不仅仅是在招聘员工,更多的是为招聘几年以后为企业挑大梁的人才。”简而言之,企业招聘的优秀员工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素质:①完成相关岗位任务的基本技能,包括自身的学习技能;②对工作和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责任心。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宽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承担第一线工作,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人才。如何才能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离不开高等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园”,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操作性的高级蓝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在相关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据统计,仅太原市每年物流人才需求量至少在2万人以上。通过对太原市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最大的是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占到了75%~85%,其次是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对人才岗位的需求情况是:物流营销人员比例最高,达到49.61%;与此接近的为运输调度人员,达48.45%,然后是配送作业人员,达41.86%,仓储人员需求为39.35%;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学历要求上,高职占51%、本科占36.7%、研究生占2.4%,高职所占的比例最高。正是基于上述现状,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以服务山西本地经济为导向,使所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成为满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构成

在企业看来中国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践经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这一重要的知识分支。而现代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维度:①宽泛的理论知识面;②管理意识和技巧;③实践经验。显然如果按照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三维知识结构体系去塑造高校学生,去培养高职物流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前面所述的院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难招聘”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综合前面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概括起来应该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等,见下页表。专业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掌握专门技术的能力,是操作技能的基础,一般是在完成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完善。而操作技能是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需要通过严格的操作训练才能掌握。

3 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处理好“教”与“练”这两个环节,使二者达到辩证与统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体系来完成。

3.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山西省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及毕业生未来进入企业的岗位群流向。我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综合素质模块、职业知识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素质拓展模块。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前面分析已经提到,企业在选择经管类毕业生的时候更看重毕业生的管理修养和实践经验。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而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下面谈谈我院在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几点探索与尝试。

(1)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经管类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其培养目标在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众所周知,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很多需要大型设施设备支持,虽然很多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流实训室硬件建设,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且财政压力也很大。所以我院构建基于虚拟现实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现实中的实际业务场景,使学生分角色轮流担当相关岗位,在体验中学习,以项目或任务的结果作为检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标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快、加深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与国内知名管理软件公司用友、金蝶合作共建erp模拟实训中心,把企业搬进课堂。通过erp模拟企业实训,让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模拟经营一个企业,在各个企业构成的市场竞争氛围中运行,最终看哪个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实践证明,这种沙盘训练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平时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2)“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为了更好地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我们组织了全体学生参与物流行业的调研。鼓励学生走出去,对太原市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召开了研讨会,共同分析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要求提高自身实战能力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帮助同学成立了具有仿真性、经营性的实训场所——学生超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同时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合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我们改革教学体系,使其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3)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不断吸取有益经验,并将其引入校内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有句话说得好:“职业教育看大赛。”高职教育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大赛正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标杆,是开展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再有,技能考核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对校内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为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组织了以专门以大赛为目的的各种技能活动小组和社团、协会。同时还成功主办了山西省第一届高职物流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高职杯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和用友公司组织的第七届“用友杯”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开展实训教学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4)产教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篇8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building "the campus zero profits supermarket"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uch as the lack of funds, insufficient equipment investment, the single and rigid training content,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dea, and creating a true enterprise operation environment,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oal and significance to build "zero profit supermarket", make a survey on students' payment capacity and purchase intention, thus it sets up a feasibility scheme of "zero profits supermarket", at last, make investment budget and earnings estimates on "zero profits supermarket".

关键词: 零利润超市;市场调研;实训模式

Key words: zero profits supermarket;market research;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29-03

0 引言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仪器以及设备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只能接受学生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或者以短期参观形式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更无法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本文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思路,避开专业建设资金不足、设备仪器投入不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统一不匹配等客观问题,从建立校园“零利润超市”入手,另辟蹊径,开拓新的专业实训模式,改善现有实践教学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符合自身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

1 建立“校园零利润超市”的目的和意义

1.1 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服务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除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部分之外,其余实践教学活动(占总实践教学学时80%以上)都是在软件实训室、硬件实训室中进行仿真实训,不能完全营造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供学生实践操作。现预建设“校园零利润超市”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店铺,交给学生进行进货、验货、收货、盘点、补货、上架、理货、店铺布局设计、店铺账务与成本核算、店铺产品营销与推广等等环节的作业内容,让学生真实体验参与到实体店铺的经营管理与运作。将课堂所学知识用于实务操作当中,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篇9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方便,物流管理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应时展要求在各高校和职校中都相应的开展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高职中该课程建设不能直接照搬其他老牌的专业。要结合中国国情,顺应发展潮流,引荐国外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创新提出适合物流管理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建设。

关键词 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49-02

一、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特点

在物流类专业中,尽管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是在很多公共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基础课程上相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可以将那些基础课程放在一个必修的模块,提供给全院学生,这样就物流专业集群起来,而不是分散式管理,进行专业的整合和分流。

1.课程结构。集群式模块化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宽基础,活模块。在基础课程设计上,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学生,像政治思想方面的课程是全校必修的课程,这些课程内容集合了大学生必须掌握了解乃至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可能比专业知识更能帮助你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为今后的就业发展做好铺垫。在活模块设计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专业课程,这些是以后特定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像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管理学知识,为将来在这一方面能有更好的作为打好基础。一个大的模块有包括许多小的模块,这些小的模块更加细化,针对某一流程和技术。

2.课程价值取向。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这就要求高校和职业院校必须能都培育出更具竞争力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职校必须能够提供给每一位受教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集群式模块化课程设计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专业人数以及适时增减专业,针对不同岗位要求,系统地编排组合课程,以保证该专业毕业生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全面的人才。

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简单。目前的专业教学形式依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上课讲授,然后加上少许的企业参观,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个人能力的提升,学生被动的接受,得到的知识也很有限,仅仅书中的只言片语。假如能在讲课的同时多邀请学者或者物流企业的成功人士前来讲授,效果会更好。不仅书上的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需要掌握,学会如何进行市场调研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技能。

2.教学方法单一。由于物流专业在我国高职开展比较晚,教学方法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主研究创新能力差,一般在课堂上完成讲学,课下基本不会自主学习。一般仅仅是理论知识和图片视频辅助,中间穿插案例教学。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发放任务,以任务驱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方法基本上没有在物流专业上实践过。

3.教材陈旧。现行的物流教材,大都一个模板,同一类型的教材不同出版社出版内容几乎一致,就算是不同教材之间内容也有重复的,这样就很不利于老师讲授。现实情况中,这些教材也是一版再版,用的都是以前的老教材,尤其在物流这一块,变化日新月异,教材上讲的技术知识早已过时,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求。

4.学科之间重复教学。在一些课程设计上,一些内容重复教学,不同老师往往不会和其他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课程内容重复讲解。这让很多学生分不清主次,教学体系也很繁杂,不清晰。在调查表中,大多数物流系的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知识体系不甚清楚,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知道大概的结构,对于本专业将来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也不清楚。

5.实验室资源建设相对落后。在物流专业学习中,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学习,还需要进行实验模拟。然而在一些不是以物流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实验室资源方面的建设相对落后,局限在物流软件的实训上。

基于以上原因,在物流专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少获得在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提供的少,同时自己也缺乏这方面技能。在课堂上也很难学到对自己有用的切合前沿的知识。

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实施

集群式模块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结合实践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运输与控制核心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地勘察和分组研习的方式,老师循序渐进,组织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模拟实验,准确了解运输中各环节的控制。不同的模块主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后,进行集群分析,将不同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想要的具体课程,结合以往的经验,形成一个个小的教学结构单元。根据物流管理的课程结构特点,可以将整个教学模块分为三个模块:①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基础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②学科基础模块:包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③专业课程模块:选定不同专业后,像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

四、集群式模块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成效显著,但是依旧存在些许问题。

1.教学与实际脱节。在学校开启某一课程时,必须确定课程目标。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或者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尽全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更好的就业。现在的物流教学,教材知识的老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有比较差,这就导致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高校课程一定要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仅要考虑近几年的专业就业情况,还要预测未来几年该行业的前进,适时的增减专业人数。有了课程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流专业重在实践上面的操作。

2.模块选择单一。在学分制下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选择自主选课制度在模块学分的限制下选择自己所学的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或者系统的不完善,每学期开的课程是固定的,而且一门课程只在一学期开,不能选其他课程,假如一名学生漏选一门课程,在以后的学期中这门课程也将选不上,学分的限制就逼迫学生选择该模块下的其他类课程。这就失去了集群式模块化的优点,而且课程相对较少,一种模块的学分必须修满才能毕业,在自主选课环节,学校也加以课程数量的设置,在一些相对简单课程学习阶段不能同时学习更多的课程,在即将毕业的学期还安排课程学习。这大大违背模块课程设计的初衷。在专业选择上,学生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在模块学习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单一的课程,表面上可以选择,其实为了能够毕业只有唯一的几种可行的选择,失去了自主选课的意义。

3.没有处理好几种关系:

(1)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物流专业中,宽基础的基础知识课程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物流行业,一般都要求物流人才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以及优异的文化素质,很多物流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只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在物流行业取得长足进步。

(2)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许多高职院校中轻视实践性的教学,往往实践性能力对一个人的帮助是最大的。理论是为实践打好基础,实践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在教学中应相应的增加技能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选修课和必修课关系。诚然学好必修课是一个毕业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必修课提供一个深而精的知识技能。但是以后要想进一步的提升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集群式模块课程作为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职校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方案,保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

篇10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已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物流运营与管理、仓储、配送、运输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实际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物流相关理论的教授,也要注重把握物流技术发展的脉搏,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除了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

一、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从重视程度到实践教学的投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现代物流也跨越式发展,暴露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浓重的传统物流特色,在思想观念、实践内容、实践方法与手段、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为了抓住热门专业的发展机遇,在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的情况下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致使培养目标脱离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条件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而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备

配套的软硬件与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撑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顺条件建设投入不足,仅以机房内简单的物流软件操作演练为主,缺乏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基本上只接受学生进行参观、举办讲座等浅层面,完成认知实习,而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属于单一的应用模式,自然不能满足进行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工学结合的广度、深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体现了工学结合,也建立了很多校外实训基地。但与企业的合作仅体现在纸质材料上,在校外实训基地挂牌后缺乏联系与沟通,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其合作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免不了企业对毕业生在岗前进行二次培训。

二、系统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看到要想改变这些状况就必须改变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系统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改革课程体系

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学生应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考虑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情况。首先,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在课程设置时对一些从事物流综合业务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考虑和设置课程。这样设置的课程才符合企业实际的需要,才能保证岗课之间的有效衔接。其次,专业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进行认真的研究,考虑所教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哪些专业知识,学会哪些方法,学会专业技能,有意识的增加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相接近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国际物流教学中让学生模拟报关流程的操作、填写真实的单据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改善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物流类教材的理论知识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强,实践内容缺乏实际操作的内容,多以案例方式出现。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企业实际需要增加实际操作内容。如为让学生了解某个业务的流程而设计实验课程;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合理布局;通过让学生填写海运提单、商检单、报关单等,熟悉单证业务的操作等等。

改进教学手段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将课堂搬进企业现场。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很强,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一些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为了使学生能较快较好的掌握相关内容,可以将这些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搬进企业现场讲授。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现场操作是否恰当、是否可以进行优化等。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物流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而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又可以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可谓资源共享,实现双赢效果。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状况不佳,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一方面现有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逐步转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一批既具备深厚物流理论知识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展,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