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问题分析

篇1

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环境问题给全球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障碍,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已经将人类逼上了危险的境地。要更好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学;生态技术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像森林、地下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用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共用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以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场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导致出现过度放牧现象,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经济学分析认为,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

(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二、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

(一)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1年提出的《关于在环境政策中使用经济手段的建议》,建议成员国更加广泛、坚定地采用经济手段,以作为其他政策手段的补充或替代。该建议提出了4类经济手段供成员国参考:一是环境税和收费;二是许可证交易;三是押金制度;四是财政补贴。该建议推动了经济手段在欧美国家的应用。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二)环境政策的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初关于福利经济学的分析,以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为代表,即为了消除外部效应,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征税或收费,对产生外部正效应的单位给予补贴,这就是“庇古手段”。虽然这种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政府对费额、税率制定的科学性,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会产生动态有效的刺激,促使企业开发新技术,新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因为每一单位的污染削减,都将以节税的形式得到回报。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学者科斯的“产权理论”的兴起,运用“科斯定律”来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指出,污染问题是相互的,因为制止污染也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既然日常的商品交换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换,那么污染权也能够交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使污染问题达到最有效率的解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污权交易、自愿协商为代表的“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发的趋利避害本能和市场交易工具,在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即政府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科斯手段”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刺激企业革新技术,减少污染排放,以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交易而获得利润回报。

综上所述,环境经济政策与命令控制型政策相比较,命令控制型政策需要直接决定污染控制,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强制性,以政府行为为主;而环境经济政策是为污染控制提供财政上的激励,不需要实施者监测污染物排放,具有诱导性,以经济主体参与为主。通过要么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如环境税收或收费、财政补贴和产品税等;要么创建一个新的市场,如排污许可权交易,使经济主体以他们认为最有利的方式对财政刺激作出自主反应,从而达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目的。

三、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综合利用资源

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或“第二矿产资源”。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

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愈来愈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日本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90%,法国每年从垃圾中回收废纸占造纸工业原料的40%。现在世界各大国正在进一步对回收垃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荷兰正设计用“雨”(利用雨水下降冲击力)发电。此外,将还有更多的替代资源、人造用品面世。

(二)推行清洁生产。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首先提出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

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简称零排放工业或闭环式工业),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出,转为另一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生态电视机、生态冰箱,日本制成生态电池、生态塑料渔网,加拿大开始生产实用的燃料公共汽车(无污染物排放),美国研制出生态服装,瑞典推出一种生态画,我国生产出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等等。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三)树立生态技术观。每当新科技成果向经济建设转化时,总会带来生产的大发展,产生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质变效应。然而,进一步深思,又发现另一种倾向,大多数技术的应用,如果是以单一目的性——经济效益为前提,那么技术越尖端,单一目的性越明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技术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这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而非技术本身。

21世纪的技术观应当是生态技术观。生态技术观的含义为:1、科技发明的指导思想,要坚持技术的单一性目的与多元性目的的统一,即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或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多重目的;2、科技成果的应用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内在承受性和外部承受性,如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环境无害技术,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篇2

关键词:西部农村;集镇;环境问题;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5—0126—05

前言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大,但西部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中东部地区,陕西属于“中国的西部,西部的东部”,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陕西广大农村集镇备受关注,是将要城镇化的载体,而农村集镇环境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2011年9月至11月间,我们绿色集镇课题组对陕西200多个农村集镇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集镇所在乡镇的乡镇长和书记,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0份,有效问卷182份。发现集镇生活环境问题比较严重,集镇环境整治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陕西农村地区集镇类型

通过对陕西关中杨凌区、武功县、扶风县、岐山县、宝鸡陈仓区、眉县、礼泉县、凤翔县、淳化县等区域或县域集镇实地抽样调查,发现集镇类型各种各样,都有各自的特色。

(一)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

关中地区很大比例的集镇都属于这种类型,同时这种集镇往往依托当地比较大的自然村而形成。乡镇政府位于集镇之中,集镇街道有商业中心、生产要素中心、农副产品加工、科教文卫等主要功能区。大都留有很多传统的集市贸易日,为了周边农村居民赶集和交易的方便及流动商贩的经营方便,临近集镇的集日或集期都是相互错开的。如岐山的益店镇是双日集,而临近的枣林镇是单日集;凤翔的虢王镇是双日集,而彪角镇是单日集;有的集镇是1、4、7集,有的是2、5、8集等这样相互错开。

(二)具有集市贸易的自然村集镇

这种集镇是在农村比较大的自然村的自然贸易和自然演进过称中形成的。因其具有一定的农村腹地条件,有利的交通位置,通过定期的集市和商品交换,方便周围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逐步发展并建立了一些经常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商铺、金融、邮电、通讯、科教、文卫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如杨凌区原大寨乡(现为大寨镇)的寨东村,武功县的大庄村引申了公路集镇等。

(三)撤乡并镇后原乡集镇

20世纪以来随着“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率政府、廉洁政府”以及“减轻农民负担”为价值取向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成为我国行政区划格局变化中的一个亮点。撤乡并镇和乡镇合并就是其中之一。撤乡并镇和乡镇合并后,由几个乡镇政府合为一个政府,在原乡镇之一设点办公,原来的乡或镇没有了一级地方政府,但原有的集镇街道功能仍然运行,特别是商业网点和集市贸易并没有中断。如岐山县的雍川镇是由原来的马家乡和麦禾营乡合并而来,镇政府设在麦禾营乡,而以前的马家乡的集镇街道功能还存在。

(四)乡镇政府迁出后原有的集镇

这类集镇和前一种集镇有些类似,但不完全一样。即有的乡镇按照新的要求和计划进行规划,将乡镇政府及相关机构搬离原地址,形成新的乡镇政府驻地,这些新的乡镇政府驻地,有的形成了新的集镇格局,有的没有形成新的集镇格局,但由于人们的习惯及古老的风俗文化传统,旧的集镇格局依然存在,原有功能也并没有失去,并且在集镇上形成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的节日仍然存在。如扶风的绛帐旧的集镇每年的春分仍然过古会(集市)、唱大戏等。

(五)交通要道自发形成的集镇

在新农村建设及城市郊区发展过程中由于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陕西农村基本上很多村庄都修建了通村马路,有的村庄在重要的国道和省道周围,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了交通要道集镇,还有一些老的传统的街道集镇由于濒临一些交通要道,也拓展了道路集镇。这些集镇各种店铺林立,生产生活资料齐全,不仅服务了过往车辆行人,也是当地农村居民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集散地。如武功县的大庄镇就引申了公路街道,武功县的南庄村在毗邻交通要道也成立了集镇式道路街道。

(六)以车站、工矿企业为依托的集镇

有的工矿企业周围虽然没有一级地方政府,但由于工人和周围农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慢慢形成了一定的集市贸易市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镇。如扶风县的绛帐集镇。这些集镇的主要特点是集市集期结构和功能不明显,平日人口流动不是很大,基本上天天是集市,这些集镇基本接近小城镇的规模和功能。

二、陕西农村集镇环境存在的

主要问题

(一)集镇环境差,基本的公共环保设施不完善甚至缺位

目前,陕西大部分集镇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经调研,在182个集镇中只有22%的集镇有环保的基本设施,31.3%的集镇没有环保基本设施,46.7%的环保基本设施正在建设中。环保设施不完善的集镇主要集中在撤乡并镇后原乡集镇和乡镇政府迁出后的集镇。这个数据说明陕西农村集镇环保基本设施普及率较低。从供排水设施和卫生厕所这两大最基本的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来看,被调研的集镇中86.1%的集镇有供水设施,仅59.6%的集镇有排水设施,这说明还有很大比例的集镇没有供水设施,排水设施也只占一半多。因此不难想象为什么农村集镇污水污染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雨季雨污合流,排放到自然水体,甚至影响饮用水水源。从卫生厕所来看,调查的个案样本中,没有普及卫生厕所的集镇比例高达70.17%,说明大部分集镇还未普及卫生厕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集镇只有一个所谓的“公共厕所”,而且还是某个单位的。集镇到处是生活垃圾,特别是集市日,集镇人口较多而且流动量大,物质较多的情况下,集市日的午后整个集镇基本被各种生活垃圾所覆盖。

(二)管理不到位,条块分割,随意性大

陕西集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关中、陕北和陕南也有明显的区别。以关中为例,有的地区集镇分布密集,有的地区集镇分布稀疏。在平原地带集镇密度较大,如扶风县、武功县、岐山县等,而在一些山区县城如淳化县、旬邑县则密度较小。虽然各集镇均设置了村镇建设管理站,但人员少,专业人员缺乏,加之管理法规不完善,建设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管理点。在我们调研的集镇中89.5%的集镇没有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机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环保部门缺乏最起码的管理经费。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具有集市贸易的自然村集镇和交通要道自发形成的集镇。据调查,农村集镇环保部门的相当一部分经费,包括工资,要靠征收的排污费来解决。排污费不能用于治理污染,环保政策的实施必然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环保部门既然要依靠排污费维持生计,在污染企业面前必然失去权威性。12]另外,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目前小集镇管理体制设有社区居委会,居委会只管人不管建设;村委会管农业和农民,也不管集镇建设。集镇的环境卫生、市场管理由镇(街道)、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地分割小集镇的管理权限,阻碍了集镇整体建设发展。

因此,造成管理随意性大,集镇面貌脏、乱、差,出现“农村当城建,城镇建得像农村”的现象,失去了集镇原有的特色风貌和传统文化特色。

(三)建设盲目性大,跟风现象严重,忽视挖掘集镇自身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在调研的集镇中有发展规划的占到了69.1%,正在制定规划的占22.7%,没有规划的占8.3%。说明规划在集镇建设中有所加强,有规划和正在制定规划的占了绝大多数。但规划的合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很多集镇由于资金和思想意识等问题的限制,认为搞建设就是修马路、盖楼房、建广场。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差,多为重视面子工程,互相跟风,造成了“千镇一面”的现象,集镇原有的特色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面临萎缩和灭失的危险。“朝建夕改”、“半拉子工程”、“外表光鲜里边粗糙”等现象较多,不仅占用了有限的耕地资源,还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浪费。这种状况在没有较大的天气和自然变化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很大的问题,但一旦有洪水、地震等较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乡镇政府集镇和一些重要的地区重点建设的集镇。

另外,集镇公共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氛围较差。在调研中约84.4%的集镇设有文化站或文化馆,但作用都基本没有发挥出来。52.3%的集镇没有图书馆,占了大部分比例,影剧院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60.4%的集镇没有进行社区建设,86.3%的集镇没有设立高中。这些重要的发展指标都相对滞后,导致了集镇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另一方面却滋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县城管辖下的集镇,虽然离县城的空间距离不是很远,但一到晚上,集镇和县城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县城是各种娱乐文化活动应有尽有,与大中城市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一般普通集镇街道基本上都很冷清,只有极个别店铺和行业在招揽生意,大大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和集镇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四)道路集镇发展空间受限,环境隐患大

绝大多数集镇和主要交通干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国道和省道。主要有以下几种:(1)集镇设在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扶风段家镇、武功苏坊镇。这种集镇不仅不好规划,难以管理,安全隐患也相当严重,过往车辆多,行人和车辆都在十字路口穿梭,在交通压力增大和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隐患;(2)公路从集镇一侧通过,如岐山县的益店镇、宝鸡陈仓区的阳平镇。这种集镇相对比较科学,既照顾到集镇的商业中心功能,临近有主要的交通干线,人员和货物运送方便,又对集镇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留足发展空间。(3)集镇纯粹在交通要道上成立和发展,如武功的南庄、大庄街道集镇,凤翔县的横水镇,西宝中线、北线横穿集镇,有的甚至绵延几公里,这种集镇纯粹是道路集镇,利用公路交通便利、场地宽敞且无偿使用的条件,发展地方生产,形成独特的公路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是农村经济的增长圈。但这种集镇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公路产权遭到了严重的侵犯和损害,农民和商铺店主出于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远离公路的地方迁出来,在公路两侧安家落户。公路沿线住户对公路也不爱护,住在公路边,随意往公路上倒垃圾、泼污水,公路成了事实上的垃圾消化场。至于在公路上碾压煤渣,在路肩、边坡和水沟里倒土种菜,占用公路堆物放料、打场晒草等比比皆是。公共卫生设施简陋粗糙甚至根本不考虑垃圾消化、处理、清扫等工作,致使公路两侧住房屋基高过路面,而下水道等严重不畅,积水无法排泄,路面变成河床水道。

三、集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利用资金,完善集镇公共设施建设

集镇公共设施是集镇住民和镇域农民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集镇公共设施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前,在集镇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主要采取以项目为支撑的方法在建设,这是新时期集镇建设的当前形势和发展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建设、资金滥用、违法截留、挪用和贪污贿赂等现象。因此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各自或联合制定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公共设施项目申请规定、公共设施项目申请细则、公共设施项目实施细则、公共设施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利益方都能参与并相互监督实施和落实,用这样的方法来规制监督有关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情况。同时,应本着专款专用、合理布局、节约使用的原则,改善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加强管理,设立集镇专门环保机构

环境管理薄弱或缺位是大部分农村集镇的共有问题。由于乡镇政府人员短缺,经济建设和其他事务占去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经调研,日常情况下的各项日常工作,乡镇政府会派出一人作为上级相应部门的联络员,如环保干事联络县级环保局,而这些联络员很可能一人兼数职,另外环境管理经费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集镇环境整治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不管是那类集镇,乡镇政府驻地集镇或撤乡后的办事处,都应该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并增加管理人员,而且尽可能的使用相关环境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样对于集镇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整治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集镇环境管理方面必须加大投入。经调研,乡镇政府机构经费短缺是事实,但乡镇政府的经费滥用、挪用也是事实。因此,对经费的来源应多渠道筹集,不能只依赖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对相关的利益各方都应让其支出相应的费用并选出代表商讨经费的合理使用和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只有增加环境管理专业人员和环境管理经费,并对其合理的利用和实施进行制度监督,才能更好的管理好集镇环境。

(三)合理解决集镇保留、植入与重建的关系

陕西农村许多集镇都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和民族传统。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安排、布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撤乡并镇、并村、集镇搬迁、农村土地和村镇整理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和举措。导致集镇保留、植入与重建的冲突加剧,许多农村集镇处于一种盲目建设和无续发展的状态。对集镇的修建、重建、搬迁需持慎重的态度,各地应根据区域发展特色和集镇本身的特色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及措施。对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及有特殊传统产业特色的集镇以保全原貌为原则进行加固、修缮,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并给予制度保障。对于自然条件差,集镇发展受限的集镇,在集镇搬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原有集镇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新集镇选址的环境影响评价及新建集镇的合理规划、集镇建筑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同时要对集镇住民及镇域农民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培养及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

(四)科学合理改建、整理道路集镇,消除各种隐患

篇3

【关键词】农村 生态破坏 原因 诉讼原则 诉权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也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农村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系统逐渐遭到破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对造成农村生态污染的成因及恶果进行分析,并采取法律的措施进行治理和维护,是当今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仅就农民诉权层面,探讨诉讼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作用。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的现状

农村生态环境是指由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所必须的土壤,水,森林,草原,空气和阳光等自然因素组成的综合体。农村生态问题依据各个地区,各个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治理的难度相对较大。依据中国地质大学09年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态现状严峻,农工业生产不合理,生活垃圾普遍,调查中最为明显的要属农药污染,东中西部农村使用的无害农药比例分别为10.61%、8.55%、9.41%。具体来说,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表现为各种资源破坏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农民的合法权益的侵害。长远来看,表现为对环境正义价值的破坏,及农村长远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生态基础的破坏,从生态学角度看,主要导致了四大污染表现:(1)农田污染;因为化肥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的土壤有机质降低,肥力下降。(2)水体污染;目前,农村水体污染污染情况主要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中的有害物质增多,水质下降。化肥的流失也破坏着水资源,更威胁着饮用水安全。乡镇企业的用水也是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农村的卫生设施不够完善,雨水冲刷对农村水质污染也很严重。(3)大气污染;秸秆焚烧不仅污染大气,更影响居民身体健康,另外,化肥中释放的氮逸入空气从而导致大气污染。(4)噪音污染;许多乡镇企业靠近居民生活区,机器运转时噪音很大,且无隔音降噪和卫生防护设施,影响周围附近居民日常生活。

二、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简单的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简单的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生态破坏不仅污染面广,源流更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政府的决策影响。

长期以来,法学界将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初衷定义为市场缺陷,政府加强对市场环境的干预即可预防。殊不知,政府在市场运作中对生态环境的决策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建设之路。上世纪80年代,实行放宽政策,积极迅速的发展乡镇企业,但基于其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金,乡镇企业取得了表面的成绩,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我国农村立法体系建设滞后。

纵观我国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各种立法,仅《环境保护法》在第二十条提到了对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深层次的还表现立法思想的缺失。有学者认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规制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包括防止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定和防治农村环境被破坏的和建设农村生态的法律规定。

首先,我国针对环境立法把重心放在城市。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环境的立法很少针对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现行法律确定的治理原则是以行政区域的划分为标准的管理机制,致使跨区域跨流域的污染得不到根本治理。

其次,立法虽然强调政府管制,却无详尽的制度和监督保障。要切实有效的实行法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和管理机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另外许多部门职能处于交叉或者空白,致使体制上存在缺陷。所以,我国的立法过于原则,而对具体的情况,责任标准难以界定。

最后,立法过于滞后,至今为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方法》早在1982年制定,至今仍未废止,许多收费标准已经落后。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及相关诉讼制度的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环境的保护需要有效利用各种手段加以实行,也就是根据国情,制定相关法律,借鉴西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法律学者的构想,使我国法律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中得以完善。

针对现状,本文就农村环境保护的诉讼制度的角度提出相关防治对策原则的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体现在行政诉讼中,势必要求重视保护农民诉权的一种法制理念和价值。在部分排污企业污染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时因为有可能会使农民行使这种诉权而有所顾忌,这种诉权配合入宪从根本上为农民的环境权找到了法律依据。

(二)原则上确立农民行使环境保护诉权的主动性。

农民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更是农村污染防治的主要力量中国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严峻,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公德,鼓励农民主动行使诉权,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调动诉讼保护机制的调节作用,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都来关注农村环境问题,确保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补充环境侵权赔偿责任的处罚条款。

在我国诉讼法的证据举证中,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对罚款额度都是一个固定的额度,即对主要负责主体进行罚款,而随着主体违法时间的增长,污染面积的增广,应处罚额度应相应增加,诉讼法规定的硬性额度已不适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污染企业愿意加大清洁生产的成本。

(四)在环境判决执行难的问题上,灵活运用冻结,查封等司法行政手段。

积极通过司法协助手段制止环境侵权行为,通过合法程序向政府请愿,动员社会力量,避免司法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权作为一种社会权利,每个人都是这种机制下的受益人,都有原告的资格,形成公益机制在这种条件下就成了必要,由私到公,这种转变也成了环境诉讼举证难,耗费大的有力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公益诉讼的法律援助,帮助制度。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关的律师援助制度,然而在环境问题上,律师介入公益诉讼的制度还不多见,所以说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这样不仅能使公众承担较低的诉讼费用,也能再败诉时承担较低的诉讼数额。

(六)建立专门的证据规则。

对专家证人,证据效力,举证时限,举证责任进行明确,笔者认为,应对当前农村生态破坏进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事牵涉及高度争议,鉴定单位或机构应存在进行鉴定的意愿。

四、完善我国农民环境保护诉权的建议

(一)放宽环境诉讼农民原告范围。

允许将原告放宽到只要拥有诉讼权利能力的所有农民,社会组织,一旦发现农村存在环境侵权的,都可以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或者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中的“原告合法权益”受侵害,民事诉讼中的“与原告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农村环境诉讼较为专业,可以吸纳有专业知识的环境专家,地质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讼。

(三)农民不宜随意处分环境诉权。

由于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农民不宜随意处分环境诉权。不得随意变更,撤销其正当权利,限制其合理使用。

(四)奖励公益诉讼。

政府可以对农民诉权得以胜诉的,予以额外奖励,鼓励农民积极合法的行使诉权。

(五)缩减诉讼费用。

政府可以从国务院划拨农村环境管理经费中的一部分用于基层法院受理这类案件的诉讼经费。减轻农民诉权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杜鹃.农村环境污染防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篇4

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生态环境

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重要内容被写上日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而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能否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工业企业排污;而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的污染排放点。

根据我国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和特性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三大类。

(一)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分布范围大与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1、农业生产的污染。主要指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及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城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农村生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指村镇等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规划和环境管理滞后造成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

(二)农村的点源污染。主要指城镇企业和乡村集约化养殖场因布局不当、污染治理不力带来的污染,城镇工业污水和工业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城镇工业与乡村畜禽饲养业具有污染点多面广、排污种类多、浓度高的特点,因而其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指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荒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

一些由城市迁移到农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建设相应设施处理工业垃圾和污水,给当地农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到我国农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其中,面源污染比点源污染的范围更广泛,不确定性更大,成分和过程更为复杂,也更难以控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由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造成。城乡结构性断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断裂使农村贫困状态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动力,无力顾及生态环境污染控制。

城乡相差越突出,农民改变自己地位的内在冲动就越强。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狭窄的制约,而不得不走资源消耗型原始积累的加速发展之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发展,从而直接造成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问题。

2、城乡社会断裂使大量人口被堆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高度紧张。

人多资源少的矛盾突出。大量人口堆积在农村,其就业方式就是破坏性就业,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需求已经超出其供应能力,构成了对农村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

3、城乡社会的断裂使农村中的环境保护教育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面对城镇企业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并处于无助地位。

4、城乡断裂使那些较为先进的企业和技术难以在农村建立。

由于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使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愿进入农村,而乡镇工业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5、城乡断裂使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环保基础设施、环保经费等均供给不足,加重了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尚未构成法律体系,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在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同时,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很难遏制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三、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针对以上提到的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1、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之根本措施。

2、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监测工作常规化;加大对农业环境重点污染区的治理投资力度,加快农药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和牲畜养殖的粪便污染治理;加大对农田的保护,防止退化、盐碱化和沙化;加大对污染的河流、水源保护性投资;加大对荒山的投资,使之绿色化。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理念,确立环境与经济并重的发展理念,推动基于工业污染防治与反映城市利益中心主义特征的环境法制进行的适应性变革。创设适应于调整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同时,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散见于各法律中的相关环境保护条款进行清理,修订至协调一致。其次,填补立法空白,对一些重点领域专门立法保护。

4、强化区域环境规划。以往的规划工作的重心多在于城市规划,而很少关注对农村的规划。要把农村生态环境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强化区域环境规划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防农村建设重蹈覆辙。同时,可通过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的方式来提高环境污染的监管和管理效率,增加生产效率,提高废物的利用率,从而减轻污染。

篇5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1 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其大规模建设和总里程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持续保持在世界第二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交通运输基础条件。然而,中国目前高速公路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尚不成熟,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早在1996年,我国交通部就印发了《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然而因为种种原因,现阶段高速公路建设中仍存在一定问题,下面笔者主要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详尽分析。

2 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2.1.1 生态系统结构受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开挖路堑、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行为,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沟谷消失和次生裸地的出现;这一现象随着公路里程数的增加,将越来越明显地呈现。有数据统计显示,20%以上美国国土面积受到道路的生态影响。而我国交通运输网密度实际大于美国的道路分布,由此可见,长此以往,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破坏问题势必危及全国各地。

2.1.2 土地利用格局破碎化

受地形、预算等条件制约,高速公路多建设在地势平缓的土地上,而此类土地往往耕地比例较大。我国高速路段每公里平均使用沥青1000吨,这样的土地不可能再恢复为良田,而公路两侧的土地同样难免受到污染,因而高速公路对基本农田结构造成的重新分割和资源占用是不可逆转的。另一种情况下,设计方为响应我国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的号召,设计存在形式主义,片面缩短里程,反而易出现强拉直线的情况,线位大量占用经济作物田。此举看似节约土地,实则浪费耕地。

2.1.3 水资源流失

高速公路在铺设过程中,沿线的河流改道、桥梁变更以及废弃材料滑入河道导致增大地表径流、影响原有河道的断面结构等,增加局部地表水资源流失的潜在风险。

再有,高速路段建设中的隧道开挖,也可能造成局部地下水下降。

2.1.4 有毒废弃物污染

施工期间产生的营地生活污水、废油等垃圾进入沟渠、河道,造成水体污染;弃渣、剩余施工材料等建筑垃圾的堆放和散落,则会污染周边动植物栖息地,甚至直接造成动植物死亡。

2.2 运营期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2.2.1 沿线生物种损失

高速公路通车之后,防风带等廊道以及路段本身,都对公路两侧的生态环境具有分隔作用,阻碍了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等生物的活动范围和繁殖;夜间行车灯光则会对动物造成惊吓,干扰其出没。再者,自然环境中水泥路面和路基的植入,加上运行期间的粉尘、二氧化碳和汽车散热,使得公路及其侧边出现小气候特征,并聚集新的次生环境适应种群。二者结合,对沿途生物造成物种隔离,使得生物多样化水平下降。

2.2.2 大气污染

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废气以及公路扬尘,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2.2.3 噪声污染

高速公路作为货运的重要途径,其路面上载重车密度尤其偏大,较之普通路段更易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我国交通发展迅猛,实际交通量往往在三到五年内突破工程预算中的设计交通量,导致降噪效果不足。

2.2.4 水体污染

散装、泄露的货车,运送重金属等具有污染性的货物时,必然对沿途径流造成污染;再者,部分使用劣质沥青的路面,其水溶性往往对路面径流雨水造成污染。公路径流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堆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2.2.5 荒地生态环境影响

现今我国高速公路的线路规划已有避开耕地、林地的理念,然而荒地的生态环境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荒地仅仅是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土地,其实生态系统结构较之耕地更为复杂,大面积荒地往往可能有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因此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价值。

3 思考及对策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交通运输功能与格局也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如不及时对现有建设进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避免途径,其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环境威胁是长效性和积累性的。

3.1 认真规划景观设计,提出工程设计要求

在进行高速公路的设计和修建时,要与环境相适应,考虑选址位置,优化设计方案;连接线多用老路,减少新路的挖掘,废渣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开采。

在规划绿化设计时,不能套用现成的景观设计方案,而必须结合项目区域的实际,绿化方面选用成活率高、降噪性强的树种和草种;在处理物种隔离的问题上,要预留专项资金,建设一定数量的动物通道。

3.2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适应潜在变化影响

在工程的实施建造过程中,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做好主动预防工作,避免环境破坏后才进行事后治理。在此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十天高速公路鄂陕界至安康段部分标段的施工中采用原始的马帮运输施工材料,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理念。

此外,有关部门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思路,适应新生态观的保护意识,不再把项目工程的影响视为需要控制在最小程度的破坏,而采用“融合、平衡、适应”的积极态度,将施工措施调整为能够与环境互动甚至对环境产生正面改善功能。

3.3 做好环境影响后测评,建立长效考核制度

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高速公路运营三到五年后,对项目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我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各项考核往往止于竣工,而未观测长远影响。这对于各有关部门的警示和约束作用是不够的。

4 结语

高速公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虽然起步较晚,但进程迅速。十一五期间,随着新版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规划的提出,如何确保高速公路建设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力求达到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使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历程掀起新的篇章,是今后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剑强.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6-17

[2] 蔡志洲编译,公路项目环境评价中的生态观点[J]. 国外公路,1995,15(2):38-401

篇6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从2006年5月29日起已正式实施,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农产品的对日出口。以鳗鱼出口为例,江西省是我国鳗鱼养殖、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基地,鼎盛时期,江西鳗鱼养殖、加工企业达150余家。但近年来,受日本农产品进口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影响,江西鳗鱼企业总数已不到100家。

三、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对策

面对这些严峻形势,中国要积极迎接现实的挑战。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协调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环境标准, 使我国合格产品出得去, 国外有害环境的产品进不来。在相应规则的指导下, 建立完善的环境与贸易政策体系。

1.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前提。出口贸易应以不破坏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 合理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限制或减少破坏和消耗自然资源的初级产品出口,如控制甘草、一次性木筷等。另外,对一些资源型出口产品, 要尽可能提高其加工深度, 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进口贸易中,要坚持通过的国际环境标准,禁止进口危害环境和破坏资源的产业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我国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水平。招商引资、建立三资企业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积极引进环境友好产品生产和工艺。

2.要加强环保立法标准。虽然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种环保标准,值得注意的是GATT/WTO的绿色条款,但是这些条款却有很多缺陷,例如环境与贸易相关标准无法统一,不能明确多边环境协议关于贸易活动的要求,及难以解决由此产生的贸易壁垒等等。所以我国建立和完善各类产品的环境标准,通过实施产品环境标准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实行清洁生产, 努力消除污染, 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标准。要推动国家之间生态标志和其它环境标准的互认, 减少贸易与环境的摩擦和争端。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发达国家标准化工作的动态, 积极承担ISO 和其他标准化组织的工作, 争取将我国制定的环保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中。

3.我国应该积极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必将导致环境的破坏, 而由于环境具有外部性, 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的价格从未将环境因素计入成本,资源就成了可以廉价出口的产品, 这不仅导致出口贸易容易遭遇环境壁垒, 而且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如果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将会改变市场价格,为此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采取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财产权等,以此确定环境费用的承担者,对资源的利用、污染废弃物的排放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立法、改变消费观念等方式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可以使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使我们在达到贸易增长的同时不影响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孙恒有: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导向[J].河南大学学报,2003 (6).

篇7

Abstract: Th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facilitates people's lives, at the same time it would also cause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its wastewater, solid waste emissions and exhaust will pollut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Beijing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and the study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paper proposed targeted solutions which have a positive meaning 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in Beijing.

关键词: 餐饮行业;环境问题;分析;解决

Key words: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environmental issues;analysis;solve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97-02

1 问题概述

随着近年来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还不可避免的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现阶段,餐饮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点多面、分散经营的特点,笔者通过对北京市餐饮行业的调查发现下列四大环境污染问题:①油烟排放造成的污染;②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③噪声排放造成的污染;④餐饮垃圾造成的污染。餐饮行业的环境污染看起来很小,其实是当前城市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无论是对北京的环境质量还是城市形象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餐饮行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就显得非常关键。

2 因果分析

通过笔者的分析和资料整理,上文提到的餐饮业的四大污染主要来自于下列因素:

2.1 油烟污染原因 ①餐饮业主要燃料是液化石油气、煤、燃油等,现在北京市主要用的是液化石油气和燃料,特别是燃油在不充分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这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污染;②部分饭店的厨房通风设施不良,通风不畅是导致其油烟污染的关键因素。③室外油烟污染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大学偏门口,晚上有很多的露天大排档,这些摊点的特点是分布较为集中、油烟较浓,并且很多烧烤摊的燃料多为木炭,导致污染较为严重。

2.2 废水污染原因 餐饮业的废水排放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油脂的餐饮废水的排放。这些污水浓稠度较高,容易对居民的下水管道造成不良影响。特别在一些民商两用的楼房内,餐饮店和居民楼共用一个下水管,餐饮店排放的废水中的油脂,很容易附着在管壁上,时间久了很容易造成管道堵塞。这不仅会污染下水管,还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在居民密度较大的地方,这种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会更加明显。

2.3 噪声污染的原因 餐饮行业的噪声污染虽然没有工业生产的大,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是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一般餐饮店都开在居民生活区内,无论是其内部炒菜的声音还是油烟机工作的声音,都会给周围的居民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一些营业时间晚的餐饮店,这种影响会更加的明显。同时,在夏天街边的大排档中食客们吃饭的叫喊声和炒菜声,也会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干扰。

2.4 垃圾污染的原因 餐饮业在经营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无论是加工饭菜的垃圾还是食用后剩下的垃圾,一经废弃,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垃圾中的一些塑料泡沫等难以降解的物质,很容易对环境造成长久的污染。

3 问题解决的瓶颈所在

3.1 油烟污染 ①目前由于技术的原因,北京市餐饮行业的燃料无法保证无污染,大部分饭店短期内还将会使用污染性较强的燃油甚至是煤;②很多油烟排放量较大的小饭店处在小区偏僻的地方,稽查人员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管;③小区和大学外面的大排档一般在夜间开始营业,相关监督力度不够,无法做到长期执法;

3.2 废水污染 因为成本的原因,很多楼房无法做到饭馆和居民用排水管道分开;并且由于利益的关系,居民楼旁边很多商品房都会租给饭馆。

3.3 噪声污染 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对餐饮店的有效监管,很多物业的管理意识欠缺。

3.4 垃圾污染 餐饮店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环卫工人的数目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并且监督部门无法做到全天监管其垃圾的排放。

4 问题解决方案

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有很多是客观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削弱客观不利影响的办法去解决,而有些是主观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主观意识的办法去解决。随着北京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剧,餐饮行业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北京市城市形象和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顽疾,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提高餐饮企业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意识。

如何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结合,本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督管理、环境审批制度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①很多社区或者是住宅区的餐饮店分布较为分散,一方面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其污染范围也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城市社区规划上着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区或者街道相关部门要制定出本社区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性规划,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餐饮街或者餐饮中心,进行集中式管理,在布局上做到合理配套,消除餐饮店和居民小区混杂的状况,引导城市餐饮业朝良性方向发展。②很多污染比如污水的乱排、垃圾的随意倾倒、夜间噪声污染等,从根本上来说和餐饮业主的个人素质和环保意识有关,很多人不知道履行环保审批程序。因此,环保部门要从环保审批制度作为改善环境的切入点,敦促餐饮店进行严格的环保审批,提升其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知识,提升其环境保护的意识,从精神到行为上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环境保护部门要把好关,从严审批,不具备相关条件的餐饮店一律否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主观性的餐饮污染行为。③环保部门要重视和其他监管部门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要积极和工商部门合作。没有环境保护部门的积极意见,工商部门可以对相关餐饮店的工商执照不予年审。同时,对一些拒不接受监管整治、在期限内未配套安装相关设备、拒不缴纳排污费等的餐饮店,环保部门可以不出具年审意见书。同时还可以开展和卫生部门的协作,对于一些不按照规定正确使用环保设施的,要及时进行处理。在上文中大学和小区门外大排档的污染问题,环保、工商和卫生部门应该联合作战,将非法营业的摊点彻底从城市中除去。④环保部门要积极发挥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环境污染的防治着手,为餐饮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指导性的方针、技术和信息服务,帮助其提升环保意识和技术能力。⑤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管力度,保证其防污设备能够有效的工作,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一些再三违法规定的商户,给予注销其工商执照的处罚。相关部门要用经济平衡的手段来强化对餐饮业的管理手段,让其管理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重视环保投入。⑥在科技研发方面,相关部门应联合一些科研机构,积极研发新型的替代燃料和先进设备,为降低餐饮环境污染提供科技保障。⑦在市政设施方面,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多设置一些针对餐饮业企业的垃圾放置点,同时还应增加城市环卫工人的数量,特别是在一些餐饮店较为集中的区域,增加环卫工人的数量,做到及时清理垃圾。

通过上面几个办法,可以从行政方面约束环境污染行为、可以从技术方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也可以从理论方面提升餐饮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北京市餐饮行业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中国环境报社编,陆新元,黄振中主编.环境执法难点与对策[M].兵器工业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污染;环境问题;防治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阶段,全国各地的建筑建设正在有声有色地进行,建筑业的兴旺发达是一个城市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地方经济腾飞的象征,然而在建筑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一些建筑企业以利益为中心,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增加工程建设数量,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降低成本,加剧了环境危机,使得城市建设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些污染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已经构成了威胁。

第一,空气污染,这一污染是整个建筑施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粉尘污染。这些粉尘大多数来自于在旧的建筑物摧毁或者爆破中出现的,或者在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粉尘,以及在对土地地基开发中产生的粉尘-----特别是在气候条件相对干燥的北方地区,如果遇到大风天气,粉尘的危害会变得更加猖獗,这些粉尘对大气以及城市的空气质量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影响人们的出行,人们的正常生活,更严重的是会造成人们的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呼吸困难,这一污染是城市大气污染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水体污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本身需要大量的水体供应,而且也会出现大量的废水,主要来自于挖沟渠时的地水泥浆,以及建筑建设中排放的污水,与对管道进行清洗的废水--------这些水一旦渗入地下,没有得到优化处理就会影响周边人们的生活,例如:堵塞地下排水管道、对城市附近河流产生污染,污染居民生活等等。

第三,噪声污染。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最具有不良影响的污染源头,正是来自于建设施工中的噪声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噪音,而且噪音贯穿在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例如:运输车辆的启动声,推土机的声音,以及混凝土搅拌的声音等等,其中噪音最大的当属打桩的声音,可达到九十分贝,这些巨大的噪声已经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第四,固体废弃物污染。这一污染主要涵盖了建筑施工中的垃圾,以及建筑在摧毁中出现的碎石块、风化的塑料以及木头------这些垃圾占据城市垃圾的一半之多。对城市污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第五,其他污染。城市建筑施工建设本身就是对城市绿地的占据,是对自然环境的牺牲,这些都必然导致城市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出现荒漠化的迹象,在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建筑打桩就是对绿色自然生态的一大破坏,如果自然环境大量丧失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自然自我修复能力。

如何坚强对建筑施工中的污染的防治

第一,噪声污染的治理措施。一般来说,如果建筑施工的噪声能够控制在85分贝范围内就能够被人们接受,在晚上则要在55分贝以下,要想控制好噪声,应该在下面方面进行:首先,对施工设施进行改革与更新,例如:最好采用最新型号的施工设备,如:推土机、挖掘机-------要想有效减少噪音危害最佳的方法就是在居民休息的时候,停止作业,在工程建设的增设隔音设备,对于一些木板或者钢板的切割可以将地点转移到郊外地区,等到切割完成以后再将其运回施工现场,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对施工的威胁,对于混凝土施工设施最好使用商品混凝土,不使用搅拌设备,也可以通过使用隔震板以及其他隔音技术对混凝土加工产生的噪音进行清理。

第二,废气污染的治理。首先,运用先进施工设施,来保证建筑施工效率,将工程建设期限缩短,这样在客观上也减少了废气的排放;其次,在高层建筑物里面开辟专业的施工材料运输通道,减少在空中空抛的行为,有效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再次,对运输车辆要加强要求,审查运输车辆的质量,如果其尾气排放超过了一定标准要禁止其使用,而且也要对车辆在一定时间内加以清洗,还要对一些建筑材料的位置进行科学布局,预防强风或者干燥气候带来的环境污染;最后,使用新技术,增进施工地面的硬度,减少地面尘土的扬起,控制粉尘污染。

第三,废水污染的防治。在建筑施工前可以增设一个污水沉淀池,将废弃物与及废水或者废泥浆扔进这个池子里,要严格控制这些废物外流入河内,减少对居民排水设施的堵塞;对于建筑施工人员日常废弃物的排放要科学安置,要严格禁止将这些废弃物排入周围的河流中;要设置污水处理设备,确保污水排放后,经过处理能够再次被利用;要尽量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在建设材料与建设施工中要严格禁止垃圾的倾倒,而且在施工完成后要对这些垃圾加以处理,能够回收的尽量回收使用,例如一些比较具有再利用价值的钢铁、木头以及塑料-------这些表面看起来是废弃物,但是如果将其当成废品进行回收,就能够实现循环使用,如: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渣与废砖头可以被做成填料,用于填补一些坑洼。这样不仅减少了建筑施工成本,而且也保证了环境不受污染。

第五,光污染的防治。从目前的污染治理措施来看,光污染是一个难以治理的项目,而且还没有找到最佳方法,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处理:首先,墙体的反光,通过运用最新材料来替代以前的材料;在钢铁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弧光能够通过围栏拦截的方式进行;在晚上需要的照明设备可以尽量使用最新的灯光处理技术,减少灯光电力资源的浪费。要严格依照施工程序与相关的施工方案来作业,以此来控制火灾的出现,这在某些方面也会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第六,提高建设人员水平。工程施工人员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起到决定作用,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施工水平与施工建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问题,要通过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来减少人为的环境污染;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完善对施工环境的管理,重视对施工环境的保护力度,完善对施工整个经过的监督;统筹安排,合理施工,要运用科学的施工技术以及最新的施工设施,不断改进施工程序,尽量减少污染。通过实行建筑行业施工评级制度,设立奖惩措施,以此来保护环境。

总结:

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会出现更多的施工矛盾,施工的环境问题必须得到广泛的重视,通过运用新的施工工艺,先进的施工材料来有效改善施工环境,提高施工建设水平,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涛.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3)

[2]甄春艳,甄春华.建筑施工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M].今日科苑,2009(16)

[3]朱建春,蔚鹏飞.建筑施工中的污染及其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问题;措施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大众对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的深化,因此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水利水电工程而言,有必要在整体施工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上制定合理的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

1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

首先,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破坏原始水文地质,由于挖方、填方作业,造成其沿线的地质地貌被破坏,同时还对山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其次,会造成施工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利水电工程多在一些山区,然而这些地区其生态环境都是十分脆弱的,在开工过程中会对沿线的水源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最后还会造成施工当地的景观以及生态被破坏,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施工现场清理,同时还需要建设弃土场以及取土场,而这些都会导致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被破坏[1]。

2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对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会使一些陆地成为水域,潜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这些变化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建筑完成之后水域内的污染物其流动扩散能力相对流水要差很多,这就会造成水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弱,严重时还会致使水域内生物由于缺氧而死。

2.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会导致施工地陆生环境出现较大的变化,对于下流而言其淤泥减少就会致使其肥力降低;对于中上流而言,土壤长期被浸透会出现严重的浅育化和沼泽化,土壤环境的改变会使陆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库区蓄水会导致土地资源被淹没,进而使陆生植物被破坏,这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影响。施工人员在施工地的居住也会产生一些生活污染物,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避免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生态问题的措施

3.1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首先,需要水利水电企业在其营运中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施工当地的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无论是施工前的前期规划设计,还是在施工过程的施工调度,以及后期的维修处理,都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整体强化企业的环保观念。还需要加大国家环境法在企业内的宣传力度,进而引起整个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3.2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在企业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发,谁补偿”的机制,在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且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进而构建出一个强制性、稳定性的环境补偿机制。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在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环境测评。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建设对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有着很大的影响,故此政府主观部门也需要引导水利水电企业在施工之中,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避免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

3.3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综合化的了解,并以工程的周期为基础进行实时环境的检测,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以处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要及时处理,施工完成之后还要进行绿化工作和原始景观的恢复工作,最大程度的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2]。

3.4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综合性的对社会、经济以及环保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施工中需要重视工程的生活用水,同时还要兼顾到施工下流用水情况。工程日常管理需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具体要求,在各项内容上的实现综合化协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计划,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施工当地会造成原始水文地质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景观和生态被破坏,在施工建设完成之后会在生态方面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根据问题和特点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建构一个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重视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采用施工综合化的运行方案是切实有效避免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应在施工中充分、合理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任小朝.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20).

篇10

关键词:体育运动;环境保护;娱乐休闲;城市中的体育运动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现在的自然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危害,人们不得不把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抬上一个重要的台阶,也不得不去面对,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人类当下最为紧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染及人类不合理活动,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目前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现在对这种环境恶化的制止,成为了人们重中之重的问题。

1.自然灾害的形成

自然环境被破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人为破坏,比如说火山、地震、海啸这一类的自然灾害,这样的自然灾害属于大自然的自身的变化,也叫第一环境问题;一种是有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类似这样的由人类造成的自然变化情况,也可以说是第二环境问题[1]。在体育活动中,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这种引起的环境问题在研究中被称为体育活动作为加害者的环境问题,像这一类的环境问题,是学者及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体育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是不可预估的,所以不能小看这个问题。

2.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体育活动中对自然场地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破坏;(2)体育运动时,废弃物的丢弃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危害;(3)还有因对自然的采集引起的破坏。现在用自然环境做运动场地越来越受到人们对喜爱,所以很多的体育运动都以自然环境作为活动场地,然而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这种情况做一个限制,眼看着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活动,更多的像高尔夫球场、足球场这些需要大型自然场地的活动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这些场地的过度使用及开采,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让一些原本就勉强维持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在这些需要大型场地的体育活动中,其实不同运动的参与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更加商业化的体育运动,往往把“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更大的危害。但也有一些对保护环境持有积极态度的体育运动参与者,这种参与者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更倾向于自然的,他们对自然怀有更亲近的心态。

体育运动在当今社会备受人们的推崇,认为这是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只是他们忽视了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和危害,这样就只会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从而更影响他们的健康,这样忽视自然保护的锻炼,反而是害了人类本身[2]。

3.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对策

现在的奥运会正是体现了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及发展,在建立一个绿色运动的局面,保证体育运动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发展,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支持,即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保护环境就必须增强人类体育运动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眼下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结语

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那体育运动中的环境问题肯定也不例外。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对体育运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但这种研究始终不能总结出全部危害,所以研究人员们还必须持之以恒研究下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