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认知;教学设计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师的教学认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进行教学。[1]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2]以教科书为中心,只想准确地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旁观者”,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怀疑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泯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也就是说不能再单纯地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和教学行为上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必须将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解并付诸实践。在这种新形势下,优化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以“苯”的教学为例[3]
教学认知的建构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因此,基于一定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研究,是培育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PCK(学科教学知识)、PCKg(学科教学认知)构成要素研究[4]的基础上,把对教师教学认知提升的重心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上,提出了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如图1)。“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进行化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其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分析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等。然后,选择教学内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课堂情境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通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与教学情境持续互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5]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学科化、具体化、情境化,它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但他们互相联系渗透,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全盘否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对于学生成长独有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化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6]
(二)全面分析化学学科教学知识
化学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等。准确把握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知识,是顺利完成教学,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证。1.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认知的基础。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融合课程理念,把握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1)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化学知识的形成阶段,充满了化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饱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苯”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苯的发现过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提出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师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略创造者的思考,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理论从“猜测、提出假说——证实或证伪——修正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炼化学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学科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在学生学习具体性知识时起统摄作用。教师在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提炼知识背后隐藏的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如“苯”的教学中抓住苯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凸显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结构的化学思想观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悟最本质的、最精髓的学科思想。(3)发展化学学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中居统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思维训练。如让学生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断进行证实或证伪,感受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4)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化学学科价值观,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的价值体现。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充分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如在“苯”的教学中联系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苯的危害等,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等。2.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扮演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实现高效率的转化的前提。如“苯”的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所面对的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一些特征反应,“苯”的教学要以此为基础。但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等。教师应该观察和深度研究学生,包括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心理、认知方式、错误概念、学习困难以及学习效果等。[8]
(三)准确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和化学核心素养的本意,根据化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和学生在某一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准确判断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苯”的学习目标如下: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对“结构—性质”关系的认识;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苯的用途、苯的毒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化学观念。该学习目标涉及“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或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探索、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建构式的学习,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在“苯”的学习中,设计的学习任务,如表1。总之,利用某一教学主题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认知培育,让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促进该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充分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提高其专业水平。化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越深刻、对学生了解越深入,教学目标把握越准确,设计的学习任务越有针对性,越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关键
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实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超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学生核心素养本位转型。化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法设计方面都应该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二)善于挖掘课程文本中的育人潜能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的结果。教师除了要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的深广度,还要挖掘知识的内涵价值,蕴藏的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所经历的思维过程的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的价值等,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层面来构建教学。
(三)重视学生知识,关注学习活动组织
一定要改变学生无条件接受知识的现状,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品格品性的实际变化。学生是在基本的化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知识生长、知识应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揭示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强调知识的应用,把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设计要紧扣化学教学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要新颖多样,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化学知识的重难点。化学教师还需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观察示范、支持鼓励、启发引导,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我们提出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师,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认知培育优化,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进而真正实现育人功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改革的契机,深化对高中化学教育的理解,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48-53.
[2]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
[3]朱鹏飞,徐惠.“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1):40-43.
[4]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5]吴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化学教学,2017(2):6-8.
[6]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7]徐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61-63.
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呈现出知识的深度下降而广度加宽的特点,传统的只掌握化学本学科的知识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1]
历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作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的基本理念。本文将对如何在新课程中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进行探究。
1.更新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才能保证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成功,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化学学科教育理念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2]重点强调的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主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向学生机械地灌注,死记硬背,用以应付考试之所需。而现代化学学科的教育理论则强调的是教师所拥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必须是一条小河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这是一条敢于不断否定自己和更新自己,密切追踪化学前沿知识的动态发展的小河。只有这样才利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3]。
本轮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不能狭隘地以单纯升学考试为目标,而是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构建起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全面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才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化学知识,更要重视知识探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次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了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中新增了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知识,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需要,让学生不但能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和积累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能逐渐培养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自身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目前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浪潮中得到迅猛发展,过去那种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烂熟于高中化学教材后便一劳永逸的思想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要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广大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随时对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常认为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②化学学科科学研究方法;③化学科学和化学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④化学科学与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方向;⑤化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4]
对照以上要求担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要点,做到对新课程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要系统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了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教育资源自我学习以外,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助广大教师积累从事新教材培训所需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除了对化学学科本身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外,还强调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加上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得新的知识,这对传统的教师在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结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新挑战,化学教师必须精通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才能拓展出足够广泛的知识宽度;熟悉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化学内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提升化学学科的教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实施,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化学学科的探究性教学,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般而言,化学教学能力主要包含:①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能力;②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确定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理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③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④根据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⑤对化学科学美、化学教学美的欣赏评价能力,具备开设化学学科相关的选修课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钻研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相关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全面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相互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素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密切追踪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对相关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04,42.
[2]韩辉.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标准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6.
篇4
一、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特点
1.具体的内容规划
化学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的测试范围是对《化学与生活》和《有机化学基础》二择一。必修测试中的内容规划有认知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的应用。而具体就化学的基础知识认知来划分内容,则包括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和能力、化学与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用。
2.测试能力要求的表述
化学必修科目的主要测试内容是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技能的考查以及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化学的学习目标具体可分为技能、认知和体验三类,在每一类的学习目标中再进行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其中技能类分为三层次:技能性考查要求学生初步学习能力过关,能够独立操作基础简单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要熟悉并掌握;初步学会化学实验中基础性的检验、过滤、蒸馏、配置等化学方法,并能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灵活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对基本实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认知类分为四层次:认知性考查则要求学生对化学元素、基础无机物和有机物有足够的认识和识别;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能,化学物质之间反应和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相似物质之间能够做比较和归类,认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掌握和认知化学反应原理,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体验类亦分三个层次:在知道化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会化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上化学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等。
3.考点突出主干知识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中,考点的分布紧扣化学知识主干,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的优异。对主干知识考查的试题中多为常见和难度一般的题型。试卷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化学的基础性知识和核心内容。紧扣主干知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化学大框架的整体把握,在学习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更加的系统全面。
二、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对教学的启示
化学教学如何做到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以及现代公民在当今的人文社会该怎样习得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近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教师一直讨论的话题。而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给予了很好的启示。
1.基础化学知识教学
高中化学基础中很多常见知识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应该了解的化学常识,是属于公众素养的必修知识。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其实也是作为具有科学观念的现代人所应该筹集的基本事实性材料。对于参加必修考试检测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化学中所研究涉及的物质层次,以及化学的各类型反应、能量变化、反应方向及限度对学生进行事实性的教学,为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框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知识价值体验的强化
学生目前已经学到的知识以及该年龄段的生活经验都应该促使其与化学知识的接轨,并强化体验,这可使学生获得知识价值的体验。在教学中不仅使科学与人文知识的融合恰如其分,而且有关技术、科学和社会的特征也逐渐在化学知识充分的体验中紧密关联,从而使化学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在社会、技术、科学的大环境下认知化学,并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化学知识习得的真正作用。
篇5
关键词 :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调查; OCPP模式;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m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de hav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weakening tendency in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On that basis, it is not only analsizes the causes why it is weakening from the angle of chemistry teaching, but also puts forward an evaluation theory model(OCPP model)for the innovation design, which constructs, discovers or illustrates the basic theory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model of OCPP includes four parts: objectiv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
Keywor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design; investigate; OCPP model;
湖南省从2010年9月到2020年7月进行了10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此期间湖南省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下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种类多,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化学教材选修6《化学实验》是单独进行的模块教学。湖南省常德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高中化学老师对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感到困惑。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加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理论模式,特面向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客观地了解常德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湖南省是基础教育大省,常德市高中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项调查研究可以反映湖南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情况,研究的成果也会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问卷率96.0%。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既有省级示范性中学,也有普通中学;既有城区中学,也有农村中学。本次问卷覆盖面较广,数据真实可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为了使本次调查有针对性,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按所设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揭示问题之间的关系[1]。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高中化学实验开设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化学教材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高达37.5%;学生分组实验很少开设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达到了1/3。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状况不理想的原因不是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化学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工作量大、麻烦,属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占79.2%。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正常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表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
2.1.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调查
学校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如表2所示。超过1/2的学校只有2~3间化学实验室,一般高中学校有无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室,还有准备实验室等。各学校实验员也多为2人,分别负责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94.4%的学校能够开设教材中75%以上的实验,这说明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
2.1.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如表3所示。59.7%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36.1%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促进作用有限。超过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兴趣。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52.8%的教师会邀请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11.1%的教师完全让学生演示实验,但仍有11.1%的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通过放视频代替化学实验。
表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表
表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2.1.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见表4所示。29.2%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1.7%的教师选择笔试和操作相结合,13.9%的教师希望采用过程性评价,15.2%教师选择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价值,但由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方式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学生只要会做实验题,高考也可得高分,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模式成了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表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2.2、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弱化的原因
2.2.1 、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有待更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各模块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观念和方法不是靠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特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述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学生分组实验麻烦,有11.1%的教师直接用视频代替演示实验,这些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就有待更新,没有突出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学科特征。
2.2.2 、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实验时间减少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式方式提供给学生,不必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一步到位。化学教材实验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实验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但这些实验只提供让教师自主选择。根据上述调查,41.7%的教师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时间不够。教学时间不够本质上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考试的压力,不顾模块教学的特点,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化学分组实验的时间减少。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1胶体性质时[3],有老师补充了胶体的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化学实验教学时间。绝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如果补充知识点过多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的时间,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减少。
2.2.3 、高中化学教材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实验呈现的方式很多,除有章节编码的实验外,还有《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实践性实验习题。新课程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定。模块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其它化学模块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要靠教师准备实验内容,或是参考相关实验报告手册。各地区和学校的情况又有不同,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规定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哪些实验是演示实验。对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师没有参考的依据,淡化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减弱。
2.2.4 、有些实验操作复杂或现象不太明显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装置复杂、操作麻烦和需要较长时间,导致这些实验就很少做。比如化学必修1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嫌麻烦没有做。这样的实验,做和不做是有很大区别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一个演示实验,这是学生理解燃烧本质的一个重要实验。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有氧气参加,对学生构建化学概念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逐渐理解只要改变条件,较活泼的铁粉也能和水蒸气反应。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较复杂的有机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别是涉及到有毒气体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有老师就用视频代替化学实验,导致教师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
2.2.5 、实验条件欠缺和过度担心实验安全
各校的实验室条件不同,某些学校的药品和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少数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化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化学实验训练。个别学校实验员欠缺,由任课教师兼任。调查中还发现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员是1名非化学专业的人员担任。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要有安全意识,但不能过度自我保护。曾在听课中看到化学教师在用浓硫酸、浓硝酸等试剂时使用橡胶手套,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影响教师的实验教学。
2.2.6、 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是充分肯定的,但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方式比较单一。常德市高中学生只有1次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高考中实验试题如果不能考查学生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通过不断做实验题而获得高分,那最终就会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这也成了目前一个很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不少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就是讲实验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而且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2.3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4],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
2.3.1、 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
任何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其目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此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是以化学学科素养为目的。化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5个方面[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问题策略是目标评价的任务之一。教材中存在这样的实验,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2007年第3版)第106页的复习题第9题为: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 Cl2,此外还含有Fe3+、Fe2+和Mn2+等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所示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提供的表格中有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 H值,明确给出Fe(OH)3开始沉淀的p H为2.7,沉淀完全的p H为3.7[6]。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第3版),在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描述沉淀的生成中这样写道:“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例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 H至7~8,可使Fe3+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7]。”这时候学生会对Fe3+生成Fe(OH)3沉淀的p H就会感到困惑,选修4的描述也不符合Fe3+生成Fe(OH)3沉淀的科学原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进行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2.3.2 、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
从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因素来看,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化学实验原理处于诸要素的核心地位,只有弄清实验原理,才能合理设计实验[8]。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内容评价的核心是化学实验的化学原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明确了18个化学实验,分别是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和选修性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以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第8个实验为例: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将此内容进行实验原理的教学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按烷烃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来制作球棍模型,能迅速突破难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此实验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学习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最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概念通过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实践证明此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入门实验。
2.3.3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涉及到实验方法、条件和变量控制;实验现象涉及到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是实验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的生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的干扰(化学性质)和实验的分离(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反思。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实验。学生只有做过化学实验,他们才有实验过程的体验。实验的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改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9]。如积极评价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过程。在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或照片在班级学习群中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兴趣和能力。目前有学者提出将化学类公众号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10]。
2.3.4、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形成化学实验的思维模型。通过化学实验模型指导和预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证实或证伪化学模型。最终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也是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可以将历届高考实验试题进行创新评价。设置新颖的高考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1]。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新设计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导向。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时间长,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安全和污染问题,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更谈不上对实验的创新与研究。参与全国高考化学命题的专家学者也很清楚化学实验教学有弱化的趋势。全国高考新课标乙卷理综曾在2012—2014年连续3年考查有机合成的实验,不断引领师生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根据化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在实验教学创新设计中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2]。
3 、结论
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OCPP模式包括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钱胜冯启能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化学教学, 2015(1):20- -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毕华林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J].化学教育, 1994(8):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7]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8]王春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20
[9]孙金凤,冉鸣等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研究进展[J].化学教育.2020, 41(7):106 1111
[10]霜,曹坚,肖小明化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20, 41(1):60.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策略;效率
新课标的要求是基于化学学科特点而定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通过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直接而生动的感性知识,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综合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高中化学教学要以化学实验为主,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当前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软硬件水平较低。一方面,高中化学实验硬件水平低,主要指学校实验室条件,一些学校实验仪器配备落后,实验药品更新不及时,还存在部分药品缺少或过期的情况,致使学生无法实现化学实验操作。另一方面,高中化学实验软件水平低,指的就是实验人员少,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室配备人员少,不能够及时地完善和管理实验设备,影响学生实验的进度和效果,不能完全及时进行。此外,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认识不足。一方面是学校领导不重视,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是学校领导关注的中心问题,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领导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科教学对化学实验教学认识不足。一些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危险、麻烦而忽略一些演示实验,有些教师不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不到激发和培养。
二、针对目前化学教学环境的一些应对策略
1.从态度上重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所观察和思考得来的知识内化,进而进行应用。从学校领导到学科教师都应从态度上进行转变,在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基础上,学科教学必须给予实验教学足够的重视,把学生实验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全面提升化学教学综合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演示实验中,让学生了解喷泉的应用原理,看到酚酞溶液变红,学生一方面产生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初步奠定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从实践上敢于尝试,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做课题的主人,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更是实践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究是新课标的核心。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尤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是学生提高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盐溶液的酸碱性、金属与酸或碱的反应、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等一些教师演示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操作。教师同时也要做好课前的指导,确保实验操作顺利进行。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化学实验,教师更需要给予科学的引导,确保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化学知识,而不是只顾化学实验的效果而不去思考其知识原理。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让学生领略化学魅力的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衔接;学校结构;课程标准;评价与考试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衔接不顺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学习有困难,而不少高中教师也对高一新生不满意,认为他们拥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与学习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差距较大,使得高中化学入门教学十分困难。笔者认为,如果仅靠高中教师思考、研究乃至呼吁,这一问题终究难以圆满解决。笔者曾先后在高中、初中任教化学和科学,在此,想从更宽泛的视野看待这一问题。
一、学校和课程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原来的完中都变成了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在非完中学校任教的多数教师,往往只教初中或高中,且现在教研活动,一般初、高中分开。现在笔者调入初级中学,要经常向同教研组教师请教内容、方法、深度、范围和具体的表达。
相应对策:①尽可能组织初高中联合教研活动。②适当让初高中教师相互流动。③要求或组织教师学习相应知识内容。
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的衔接处理不尽合理
具体表现为课程改革后初高中化学学习要求过分悬殊和内容衔接不够平稳。初中化学教育是启蒙化学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5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没有以高中或大学化学专业教育预备教育为目标选取内容。教学知识内容大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6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化学学科知识教学;多数选修模块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由于学习课时紧,学习容量相对较大,高中必修化学教学内容起点高、内容多,叙述简明扼要,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接受难度加大。这里存在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过渡的问题。
相应对策:①初中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如分层教学或开设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到了初三第二学期有意识地与高中逐渐接轨。②高中教师需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在难度上逐渐增加以及把握必修和选修的难度要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逐渐引导学生由“经验记忆型”向“探索理解型”转变。
三、评价与考试不同
、
中考面对的是我国几乎所有适龄青少年,且多数地区中考集毕业考试和升学选拔考试于一体,试卷内容偏于基础、难度较低:但高考面对的是从初中选拔上来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校普及率不高、考试体制尚不够完善等因素。尽管我国教科书与国外相比难度不算大,但高考试卷却很难。所以也就导致了连锁效应,中考性质决定了中考试卷内容偏于基础、难度较低,进而决定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甚至影响学生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偏于知识性、定性和结论性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类似文科的教学方法――记、背、默写。导致不少科学中考成绩较高的学生在高中教师看来还是不满意。相反,高考性质决定了高考试卷内容深、广、难的特点,所以有的教师在高一时就以高考标准要求学生,致使大多数学生刚进入高中都觉得高中化学内容多、深、难,造成部分学生分化掉队。
相应对策:①对于考试体制和内容,主要由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决定,学校、教师和学生只能建议,更主要的是服从和适应,期待并相信会越来越科学合理。②希望教师不要视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和动力,不要仅关注他们三年,更要为他们以后许多年甚至终身发展负责。当在教初中科学时,应意识到死记硬背可以满足中考,但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是不够的,更不用说终身发展;当在教高中化学特别是高一化学时,不要言必称高考,除了顾及学生已有基础和习惯外,还应关注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和素养。退一步讲,即便是从化学高考角度来讲,刚进入高中时培养好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惠英.化学教育。2009,30(5):24-25.
篇8
关键词:化学信息素养;策略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07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29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信息素养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高中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则更是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课程实施后,学习模块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都对高中生的化学信息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想象,没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以及较强的信息能力,要达到理想的化学学习效果是不现实的。因此,具备优良的化学信息素养是高中生学好化学的保障。为此,本文针对高中生的化学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现状,笔者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调查以本校高一、高二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真实水平为切入点,通过采用高一、高二分类分层的方法获取试验样本,问卷以化学信息素养常见指标来设问,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新课程改革以及江苏高考模式的具体情况,依据调查统计数据作全面分析,并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形成本文的现状调查分析及结论。
1.调查结论
(1)高中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对化学教材中信息知识很重视,但对于教科书以外的化学信息普遍表现为:意识不强、需求不多,态度还不够积极。
(2)高中生的信息目的还不够明确。在化学学习中,高中生信息敏感性不强。部分学生虽能上网浏览找寻化学学习资料,但多为寻找化学习题中的参考答案。
(3)高中生对信息分析、筛选、归纳、整理等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说学生能摄取到大量的化学信息,但缺乏对信息进行有意义的整合和加工,对信息的应用能力也显不足,并缺乏信息的交流能力。
2.原因分析
(1)社会不重视对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培养
2009 年 6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会,其核心内容为“五严”规定,涉及教学的要求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严格遵守江苏省教学要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在此规定的影响下,高中化学教学必修课时的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相比以往有较大的“缩水”,并且江苏省在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高校新录取方式:第二类本科录取时,选修科目的等级只要1B和1C就算符合要求,于是几乎所有高中学校和学生对选修科目重视程度日趋下降,高中化学学科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明显不高。
高考是指挥棒,江苏化学在高考中只算等级,不加入总分计算成绩,使得化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只能是配角,同样是具有选拔功能的泰州中考化学总分也由100分降至60分,这样的调整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去。从以上分析看,社会对化学的关注度普遍不高。
(2)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
实验理应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但现实是很多实验室是“锈迹斑斑”。究其原因一是受新课程课时的影响,高一化学课时少,一星期只有两个课时,但高一化学由于讲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知识容量大、实验操作多,这样势必就影响了教学进度。很多教师为了进度,放弃了实验。原因二是部分化学教师惰性使然,怕麻烦,怕动手;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技能下降,信息素养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为实验中的“异常”就是很好的化学信息,但是少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可以想象化学信息素养的提高从何谈起。
(3)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和接受性学习方式。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高中生信息来源并不丰富:一是课堂,二是交流。学生主动探寻化学教材以外的信息知识的情况很少,他们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成为信息的“后进生”。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没体会到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必要性,因此更加感悟不到作为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主动学习的学生少,依赖教师的学生多,他们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没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又不高。这种状况已经明显滞后于信息社会的步伐,这些教学模式的存在也日益成为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的“绊脚石”。
三、培养策略研究
1.指导高中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加强高中生的化学信息意识
高中化学教材的文字信息,既有对现象等化学信息的解释、分析和整理加工,又有对活动的描述。不但可以保证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摄入尽可能的化学信息,让学生处于思想活跃状态,促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从而加强高中生的化学信息意识。
高中生阅读化学教材文字信息策略:
①提取重点:化学教材文字信息的重点就是决定化学概念要旨的关键词和说明。化学老师要指导学生区别重要化学信息的方法,可有效改进阅读的针对性。
②筛选信息:学生从教材化学文字信息中,区辨出重要与不重要的,筛选出有效的和无效的,然后加工和处理这些重要的信息再生成出一些新的、连贯的、浓缩的文字、符号或其他化学语言。
③推理结论:这是理解过程的核心,即当学生在阅读文字信息时,要建构他们的意义模式时,广泛地使用推论的方式,去详细地挖掘文字信息中所省略或遗漏的部分,及推敲所阅读的隐含信息。
2.指导高中生阅读化学教材图表信息,增强学生信息知识
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是新课程化学教科书呈现方式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有别于以往教材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它们增加了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感性认识,又能增强学生摄取图表信息的欲望,同时以可视化的方式具体表征文字信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信息内容呈现更加规律化。不仅如此,新课程化学教材中还设计了不少未完成的表格,这些有待学生完成或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表格,为学生提供更多尚待猎取信息的空间,使他们今后在完成表格的同时能进一步对化学信息补充和发展,不断增加和更新化学信息,以此最终解决问题。
高中生阅读化学教材图表信息策略:
①分析图表结构信息:化学教材图表结构是信息解读的基础,如图像的纵、横坐标的意义,图像中起点、终点、拐点及曲线的走向所对应的反应原理。再如表格中数据与物质的关系等。
②挖掘图表隐含信息:学生从教材化学图像信息中,区辨出化学反应渐变过程中的原理,同样也要求学生能从表格中寻找数据间的关系和规律,以及通过数据前后的关系,掌握解决生活和生产的问题的科学方法――制控变量法。
③推理图表信息结论:这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即当学生在阅读图表信息时,要在理解图表结构的基础上,挖掘信息的规律性,并得出数据、线条“背后”的化学反应本质及化学反应规律。
3.帮助高中生加强化学信息题的研究,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化学真实性信息题的出现是高中化学新课改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体现,它的背景真实而又新颖,信息量大而混杂,这类题能有效考查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去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去解决真实化学问题。
高中生对真实性化学信息题的解题策略:①认真阅读,抽取有用信息,将题目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准确理解、消化,特别是关键信息,为解决问题找到突破口;②筛选、获取大量信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重要信息;③从题中给予的信息中通过概括、整理、提炼、创造出新方法;④充分发挥联想,广泛建立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或类推、或拓展,善于知识迁移。
4.重视高中生加强化学实验信息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信息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从本质上讲,化学实验不仅仅是洞察自然界的窗口,而且也是学好化学的基本途径和培养信息素养的基本方式。因此,加强对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对于高中生信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指导高中生处理化学教材实验信息策略:
①积极参与,培养信息意识。化学实验是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阵地,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学生在阅读实验相关内容时,要重点勾画出实验目的,知道要做什么,同时也要将实验步骤流程化,提取关键词,强化信息意识;再如在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加入酚酞后,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这时学生想知道其中缘由,有想解决问题的冲动,也是信息意识培养的好素材。
②思考联想,增加信息知识。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思考后才会有新的想法和做法,并且通过理论分析、查阅资料,学到更多的信息知识。同样我们在探究氯水的酸碱性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但实验现象却出乎意料,pH试纸中间白,四周红,“白”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好奇后,展开讨论,经过理论推测和阅读教材,知道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的原因,从而了解到新的物质次氯酸的特性-漂白性这个信息知识。
③综合分析,增强信息综合能力。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综合能力的主渠道,化学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信息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异常现象,增强学生信息的“敏感性”;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强化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必修1“黑面包”实验,学生首先看到有“黑”色物质生成,猜想可能有碳生成,查阅文献了解“黑”色物质形成过程和反应原理,增加学生的信息知识,由此学生总结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学生提取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其次学生通过触摸烧杯,感知烧杯外壁温度较高,说明整个反应是放热过程;在实验中,学生还能听到有“啪啪”的响声,这说明反应过程很剧烈,学生的信息意识得以增强;最后学生还曾“闻”到过刺激性的气味,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或是小组交流,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升降规律分析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二氧化硫,探究出浓硫酸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即强氧化性,与此同时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探究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江田.化学信息素养及其考查途径与培养策略[J]. 化学教育,2008,(12):28
[3] 张彩霞,胡志刚.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1) :57-58
[4] 徐雪慧. 高中学生语文信息素养提升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深度学习;项目式教学
当前部分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较少,生生互动更加缺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都普遍偏差。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搞好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深度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关系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按照学习需求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强调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1]项目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规划,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实践,并解决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2]项目式教学具有情境真实、内容丰富、协作多样、自主合作相结合等特点,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进行深层次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发展。
二、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教学载体
(一)项目应源于真实情境
美国当代著名实验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提出时间与空间接近原则,即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学生最近的事物,可用来创设训练学生能力的有效情境[3]。故项目的主题应源于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基于学生的经验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可源于当前科技热点问题,如蔚蓝色的聚宝盆、太阳能电池等;可源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探秘暖宝宝、探寻柠檬水中的维生素C含量等;可源于环境问题,如连江内河水体污染与治理、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可源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化学问题,如茶多酚的提取等。
(二)项目应经过理论抽象
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不同项目都承载着不同的学科知识,只有将学科知识融入真实的情境中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但是由于真实情境一般都比较复杂,因此在项目式教学设计时应基于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进行理论抽象。即删去现阶段学生知识和能力要求外的内容,提炼出核心知识和观念,并将其转化成学生可理解的真实问题,让学生通过处理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知识迁移和应用促使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4]。比如,在组织“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这一项目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知识,引领学生通过对84消毒液的说明书进行解读,并对关键物质次氯酸钠的氧化性进行研究,进而解决生活中“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这一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三)项目应渗透学科思想
著名教育家、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提出,学科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和精髓,作为知识背后的“素养”,学科思想是学生学科知识储存和学科能力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3]。故项目承载的内容需要具有代表性,需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例如,“探秘长效缓释阿司匹林”主题的选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这一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再如,“水体污染的治理与防治”主题的选取,有助于学生化学学科定量思维的培养。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项目式教学策略
(一)合理分工协作
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是项目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分工协作,对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小组协作学习需要教师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预设,确保小组内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分组后按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动手实践→获取实验证据→得出结论。例如,“水体污染的原因和治理”项目学习过程中,小组长组织成员,针对某养殖场中鱼类大量死亡现象,现场勘察水体,查找水体污染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原因,获知可能是溶氧量降低。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水中溶氧量含义及测定方法,根据实验室条件选择碘量法,集中讨论碘量法原理、测定过程干扰因素的消除及误差分析,然后分解成四个活动环节,并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学习:任务一现场取样并进行氧的固定,任务二固氧后的水样进行酸化和滴定,任务三建立关系式计算,任务四了解市面上性能优良的净水剂及其净水原理。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修正并确定方案,然后动手实践,获取实验证据,得出结论。
(二)整合任务驱动性问题
教师需要把项目活动中的驱动性问题有效整合,从而让项目任务得以顺利开展。设计问题链作为项目活动的框架,让解决问题具有清晰的思路,教师需要划分各种难度的任务,设计效果显著的驱动性问题。比如,“科学使用含氯消毒剂”项目式教学中,将学生的任务分解为三项子任务:认识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解读84消毒液中的部分信息、探究84消毒液不可以与酸性产品一起使用并在空气中长久的放置会使效果增强的原因。三项子任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逐级提升,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具有层阶性和发展性的问题。与三项子任务对应的问题分别为:(1)84消毒液中的成分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2)阅读84消毒液的说明书,你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3)84消毒液不可以与酸性的产品同时使用的原因是什么?项目任务的达成目标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核心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项目活动任务相应的驱动性问题的创设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评价标准合理化
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真实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评价难度更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设置评价量表是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项目式教学的评价量表包含项目成果的评价量表以及学生项目活动过程的评价量表。项目成果的评价量表需要把学生的项目分成各种等级。项目活动过程评价量表需要结合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小组协作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在设计评价量表时需基于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此外,教师需要在项目式教学之前把项目评价量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明确项目任务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项目式教学要求
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项目的设计应符合学情特点,切合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尽可能地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项目的难度必须适中,使学生在当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学科必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科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实现深度学习[3]。在教学组织中,可控课堂需向自由课堂转变,并创设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开放式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目标。当然,要顺利开展项目式教学,真实的探究环境和完善的实验器材、药品等配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项目式教学的实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懈地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丽艳.深度学习视阈下的高中化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9(8):18-19.
[2]冯清华,等.项目式学习:“一件精美的银饰品制作”[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9):32-36.
[3]王先锋.核心素养导向下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遴选[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9):10-12.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平衡原理;巧妙
引言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平衡原理的内容关系到整体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该知识点,才能灵活应用,并掌握应用的方法与技巧。如何在化学中熟练应用平衡原理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化学平衡原理的定义
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作为高中化学必学的一项内容,化学平衡原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便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被应用于方程式中,还被应用在了化学实验、化学问题之中。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平衡原理的判断方法,才能快速解决化学问题[1]。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
(一)应用于化学反应,判断其是否平衡在高中化学中,学生可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对化学反应情况进行判断,通过此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化学反应情况,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深化自己对化学平衡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学生需要对化学反应中出现的物质浓度、反应方法等进行分析,将此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的依据。对于学生来讲,判断化学反应内容与物质浓度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相关内容。若化学反应为可逆反应,学生则要进行较多的研究,不仅要确定参与反应物质的反应情况,同时还要明确化学反应中各个物质的反应值及相关的数据。这样才能判断化学反应是否结束,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是有颜色的物质,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应中物质颜色的变化情况,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平衡。化学反应有非常多的类型,其在环境、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化学反应情况。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加强对化学反应环境、浓度、颜色等各个因素的分析,以此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标准状况下,SO2和O2的混合气体为500ml,通过灼热的催化剂催化后,体积变为450ml(SO3作为气体解)。我们将此450ml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溶质质量增加了0.985克,计算原混合气体中SO2的质量分数[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化学方程式,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对该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确定化学反应中各个元素的变化。当化学方程式确定后,学生可利用化学平衡原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计算,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数值,最后得到SO2的质量分数。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学生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应用于化学方程式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化学平衡原理与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学会灵活应用化学平衡原理。[3]例如,NH3+H2ONH3H2O,该化学方程式表示氨气溶于水发生的氨气和水的反应,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俗称氨水反应式。在学习该方程式时,学生可以联系可逆反应原理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对方程式的记忆与理解。氨水中含有NH3H2O和NH3,氨水挥发出的是NH3气体,NH3挥发,氨水中的一水和氨的平衡NH3+H2ONH3H2O逆向进行。化学平衡原理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快速发现反应的本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三)应用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实验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能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为其后续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实验的分析,设计与化学平衡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3]。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作为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实验操作,了解催化剂、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从而掌握化学平衡原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通过独自操作或者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以此掌握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能力。教师将化学平衡原理与实验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有利于高效学习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