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方式

篇1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99-03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和界定,但知识管理以信息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基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也相应表现为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创新管理三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工具。当前,图书馆界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不断应用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知识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从管理角度来说能够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思想;从技术角度来说,能够优化管理工具。在传统观念中,图书馆工作的实质一直被认为是文献的收藏与提供利用。随着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诞生以及“知识说”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图书情报工作的知识化特征。彭修义先生首次提出了“图书馆工作与情报工作其实是同一性质的工作,都是关于知识的搜集、整理、研究、运用与传递的工作”。在以后的知识交流论及知识组织论中均有大量论述赞同这一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结论就是“图书馆内部活动的实质是知识组织”。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专家黄宗忠教授也极力推崇“图书馆员从事的工作本质上是知识管理”这一论断。知识管理是对信息、技术,即知识的管理与对人的管理的统一,它搭建了一个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的桥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践基础

图书馆的知识传播不仅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知识总量,而且发展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使其从早期的“藏书楼阁”模式发展成为今天的数字图书馆,从而为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状态下人们的知识交流搭建起传播的途径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在不断地将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这一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而且体现了对人的管理。知识只有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创新,其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在图书情报领域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识的结晶。而图书馆主要关注的是客观知识的组织,表现为对文献的搜集、分类、标引、著录、排序和流通利用的过程。

所谓文献搜集,是以文献所含知识内容作为文献甄选的标准。分类是按照文献的知识内容所属学科,予以标识,使其有一个属分明晰、层次清楚的序列;分类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组织体系,图书分类法是人们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主题标引是用规范化的词表来表征文献中的知识主题,使知识主题按主题字顺得到标识;著录是揭示和报导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并使其在目录组织系统内得到序列化的反映;排序则是以分类标识以及其他有关标识系统,如字顺等为依据,使知识按学科体系得到组织;而文献的流通利用则是为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并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

从知识活动的角度看,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分类、编目、标引、检索、咨询其实正是知识创造的基础与前期准备。传统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是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是一种对编码知识,即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则是今天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的工作重心由“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业务中心由第二线向第一线转移,直接的目标就是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图书馆的服务一直只停留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物理层面上,这种状态既没能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也没能提高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传统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与服务体制正面临着信息环境与知识经济的强大冲击与严重挑战。因此,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导向与定位也必须随之提高一个层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到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与“知识服务”概念相仿,也有人提出了“知识导航”或“知识领航”等新概念。在知识时代,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只是知识服务的一部分,并被逐步纳入到知识服务体系中,而知识服务则是图书馆服务的内涵与层次的深化。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核心内容就是进行知识资源的开发,即挖掘和辨识所有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知识。例如,从用户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有关需求动向和用户个性需求的知识,从而调整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一)深化与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

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其实质都是新知识的创造,也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积累。知识管理要求馆员树立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主动、自觉地参加到知识交流与共享中。让馆员在轻松的环境下交流经验和体会,让馆员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表述出来,以形成一个共享的知识库。另外,创造馆员参加知识交流会议的机会,定期聘请馆内外专家讲解图书馆发展的新动向、最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技术,并将其整理成规范的文档,使之成为图书馆内部可共享的知识,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知识资源。

很多图书馆已经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空间。全体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内部网络获得本馆内部文件、报告、会议记录、统计分析、政策和程序、操作手册、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内部通告、图书馆新闻、员工活动、培训和员工发展机会,等等。大学图书馆也可以开发大学内的知识空间。图书馆的馆员和用户拥有大量的专家们所具有的知识。这种专门知识应该编入目录和索引,并且不断地更新,使其通过图书馆创建并维护的电子数据库可以检索到。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建立知识库,其内容包括先进工作经验和技能,岗位技能和评价方法等,允许每位员工都能便捷地访问知识库,鼓励每位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和工作已显现出融为一体的趋向,学习也是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创造适宜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

一是要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高科技手段,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知识网络,为知识交流与共享创造基本条件;二是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营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氛围,建立促进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把信息和存在于人脑中的难以编码化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保证图书馆创新活动的不断进行。

通过校园网,图书馆的员工可以自由地获取有关工作的各种信息,并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请求递交给各个相关组织,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出各自的隐形知识,创造出知识共享的氛围,从而营造出一个学习的组织,学习的团队。

(三)把图书馆的知识资源融入到服务和管理过程

加拉(P.galagan)提出,知识管理的主要程序是:创造新知识利用从外部资源所获得的知识用文件、数据库、软件等形式来表现知识把知识渗透到加工过程、产品或服务中把现有的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在做决策时要使用到所有可能得到的知识通过组织文化和奖励来促进知识的成长测量知识资产的价值和知识管理的效果。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知识创新,而图书馆知识创新是使图书馆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新的智力资源与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等的过程,知识创新离不开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和服务过程。

知识资源的管理,首先,要发展与图书馆的使命和职能能够保持一致的资源获取策略,注意从拥有到获取这种概念的改变。其次,要调查及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再次,要超越显性知识,设法获取隐形知识。图书馆应该作为知识筛选、过滤、重组、揭示、开发和传播的窗口与中心,不论图书馆的这些资源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现场的或远距离的,以及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源。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的信息资源(包括实体的、虚拟的),快速进行信息加工能力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所占有的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以及信息网络的分布,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原来意义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扮演“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图书馆要通过知识服务,满足知识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效果和服务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

篇2

【关键词】实践学习;理论学习;个人知识管理

富兰克・H・奈特认为不确定性与社会的发展速度呈正向关系,一个社会发展速度越大,未来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大。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变化与不确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而专业化是解决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高。基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自然选择论”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机理,它强调体能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选择论”开始发挥作用,它要求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在这个不确定性与社会选择共存的环境里,个人只有进行科学的知识管理,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习是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开始,可以说好的学习效果是知识管理成功的一半,而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因此,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探析个人知识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学习方式概述

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而获得新的行为方式。多年来,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过学习问题,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刺激-反应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结果,它是一种客观的机械学习理论;认知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明了一些学习的原则和规律;信息加工理论则是在现代信息加工学的高度上来认识学习加工过程。

按学习方式来看,学习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方式,是个人通过他人的实践总结来学习,包括他人编著的书籍、发表的研究成果、所作的讲座等,具有速度快的特点,但只能让学习者有一个抽象的认识,在指导实践时,学习者只能把握一个大致方向,对具体的“度”则很难把握;而实践学习则是一种直接学习方式,是个人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是一种具体探索性质的学习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让学习者能够在深刻具体认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做事的“度”,但要摸索出这个“度”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二、学习方式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个人能力形成机理

自1958年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将人类知识管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起,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是个人技能的基础,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各种知识但却无法把它们连贯起来形成隐性知识,这一步只能在具体的实践尤其是失败中获得。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显性知识描述为:可用正式的系统的语言来表述,可以用数据、说明书和手册等形式来共享,它容易被“处理”、传递和储存。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的,和行为、信念、理想、价值和情感等牢牢联系在一起。

一般来说,个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是个人实践能力的内在体现。也就是说,隐性知识是个人能力的标志,而个人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积累。

为了更好地认识学习方式的作用机理,有必要对隐性知识作一个明确具体的定义。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就是个人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现象、事物及其运动的感知能力,在实践中表现为对“度”的把握。之所以难以言状,是因为这种感知能力是处在潜意识层的,无法在意识层表达出来,其形成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学习。

(二)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对个人能力形成的作用

从学习方式来看,个人学习可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种。根据前面的分析,个人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对知识的学习,而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理论学习是个人通过意识引导感觉来积累隐性知识,也就是说个人对特定领域内显性知识的学习首先会形成一些抽象的意识,当这些意识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提高感觉系统的灵敏度和反映能力,进而逐渐形成某种感知能力和对“度”的把握能力。实践学习是个人通过大量实践直接就会形成相关的感知能力和对“度”的把握能力,有时也说不清产生结果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学习能促进个人隐性知识的积累已经毋庸置疑,但对理论学习也能积累个人的隐性知识不大认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衡量的标准是价值而不是生产力,价值受到经济规律的约束(如竞争机制),使得某些人在隐性知识具有生产力但没有直接贡献价值;二是转化成本,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存在着一个量的积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个人会付出成本(特别是心理成本)可又不足以产生价值,容易让个人产生放弃的心理;三是存在影响知识转化的因素,归纳如下:

1、学习目的模糊。实践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为了解决好问题,个人可能不断的进行试错、反馈和调整,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个人有的放矢通过对事物直接的感触就会逐渐形成感觉记忆和对“度”的把握能力,而理论学习的目标则有些模糊,基本无法反馈学习的效果和程度,其结果往往是对所要认识的事物现象只能有一个抽象的认识,量达不到质肯定变不了。

2、显性知识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显性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用以反映对所描述对象的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的,或忽略一些影响因素,或偏执于一隅,使得显性知识本身就存在着局限性。如忽略对时空考虑,当认识的对象发展变化比较缓慢时,不考虑时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诸多事物都需要加入时空因素来进行分析,尤其是经济活动。又如弱化人的因素,很多理论的阐述都是建立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之上的,这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凡是人们关心的事物都与人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人是复杂的,如果人的期望和行为对该事件的发展变化有影响的话,那么只论事将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不少的理论学习者机械的学习,不能很好的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形成个人技能,最终沦为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之徒,成为了理论学习的反面教材。

3、有效理性。当经济学家们陶醉于理人假设时,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一时激起千层浪。西蒙认为人的行为选择并不是依据理性的最优标准,有时表现出满意决策的有限理性。如果个人对生活感到满意时,他会一直沿着这种方式生活下去直到有不满意的感觉出现,他才会有改变的冲动和行为。实际上,人行为能力的表现则依靠个人的心态情绪等主观因素的作用,本文把这种特定心态、情绪等主观因素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有限理性称作为有效理性。人的有限理性是可以学习的,理论学习的效果波动很大,而且虚无飘渺,使得人们对它有些忽略甚至误解,以为只有身经百战方能处之泰然。实际上,理论学习对个人的有限理性的提高的效果是很明显的,最有利的证明就是心理辅导。

三、个人知识管理原则

1、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知识能改变个人的命运”,离开了这个命题谈论知识管理是没有意义的。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读过几本书,知道一点”就以为自己很有知识,可当面临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就觉得知识没有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可能有一个偶然的因素让你成功了,但要想将这种成功扩大化和持续化,没有知识的作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许有些人看起来很有知识,但生活境遇却很差,那为什么知识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呢?本文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可能将自己囿于知识的化境当中,一味的追求真理,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与生产力的转化上;二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足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没有务实的态度等。

2、明确人生目标。很多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本文认为这个理由有些牵强。目标的确立是有条件的,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明确目标。阿吉里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谈个人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从婴儿经常变化和肤浅、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成人相对持久、专一的兴趣,这说明了个体只有在成熟的状态下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大学没有让一个不成熟的人完全成熟起来的功能,只能让人处在成熟的路上介于不成熟与成熟之间,因此肯定存在目标不明确的求学者,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的现象,如果要让自己成熟起来明确目标,本文提供两种方法:一是关键事件法,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无论结果好坏,积极应对会让人成熟起来,被改造;二是扩大交流,可以多看书和作者进行神交,如哲学,大凡专业大师的出现都会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自省和自己交流,还可以参加一些交流会来扩大知识面。

3、知行并重。 “知”只是知识传播的一种途径,而其现实意义在于行,这就要求个人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而且还注重实践学习。实际上,个人往往不能做到两全,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个人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没有孰好孰坏之分,但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种为主要学习方式。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挑战,而且精力是有限的,两种学习方式同时进行很难操作。最忌纯理论学习和纯实践学习,纯理论学习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手高眼低的心态,不过是纸上谈兵;而纯实践探索性学习效率太低,有时让人很难突破发展瓶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能看得更远。在现实中,由于各种诱导和压力,使得个人更偏向于实践学习。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个人的理论学习做到位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实践学习,让实践学习更有效率,提高学习的速度。

4、知识管理经济化。经济化要求个人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不再依靠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资质,对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可以通过投入与产出的似然估计来选择自己专业,实现知识管理的经济化。

随着社会的可变性和复杂性程度的加深,知识管理对个人来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探讨就表现出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分析探讨了个人知识管理,希望能给那些渴望进行知识管理的个人提供一些启迪。

参考文献

[1]张小蒂,赵榄.“干中学”、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我国动态比较优势增进[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2]杨式毅等编著.大学生学习引论[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52-57.

[3][美]富兰克・H.奈特著.王宇,王文玉译.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97.

[5]王雪峰著.出色的领导者领导方法、艺术、哲学与修养实务[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77-280.

[6]康健.“羊群行为”的理性视角――社会学习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23).

[7][美]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中信出版社,2009.

[8]徐红彩.个人知识管理的两种研究趋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作者简介:

篇3

引用格式:乐承毅, 路亭. 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管理方式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192-200[ 引用日期]. http://kmf.ac.cn/p/1/116/.

1 引言

2006年马瑟和奥莱理(J. Musser 和T. O’Reilly)最早对Web 2.0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Web 2.0是一系列经济、社会、技术趋势所共同形成的21世纪网络的基础,是一个更成熟且特俗的媒介,其特征为使用者的参与、开放以及网络效应[1]。目前被业界比较认可的概念是,Web 2.0是以博客(Blog)、维基(Wiki)、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掘客(Digg)、威客(Witkey)、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标签(Tag)、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IM)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分形、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Web 2.0模式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大大促进了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活动。

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企业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挖掘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并进行传递、分配、转化、共享和创新知识[2]。随着知识管理被企业组织日渐重视,Web 2.0相关技术也逐渐由个人应用向组织应用扩展,Blog、Wiki、Witkey等开始应用到企业知识共享平台[3],促进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如IBM公司就通过利用Web 2.0技术来开发员工创意资源[4]。学术界也逐渐认识到Web 2.0的便利性和价值,尝试引入Web 2.0技术到企业知识管理应用中并对其进行研究。朱春艳和华薇娜[5]绘制了十年来Web 2.0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的知识图谱,得出Web 2.0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图书馆领域、信息服务领域、信息交流与社会网络、知识管理和用户行为等。刘念[6]将Blog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引入企业,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并在瑞立集团进行实施验证其有效性。李纲等[7]和R. Ramanau & F. Geng[8]研究了基于Wiki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徐翔斌等[9]阐述了SNS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企业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并建立微博客户价值评价模型,为企业实施基于微博的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参考。程涛等[10]构建了一种基于Blog和Wiki 的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和原型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知识共享与管理方法。赵英等[11]基于对企业级“Web 2.0使用-企业社会资本-知识管理能力”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不同行业、产权性质和规模企业能够更好地将Web 2.0技术应用到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徐宏宇[12]介绍了Web 2.0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并认为知识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这个更加开放、更为个性化的Web 2.0环境, 将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Web 2.0相?P技术如Blog、Wiki等已经开始应用到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但还缺乏对各类Web 2.0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的系统分析,而且对如何使用这些技术进行企业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和评价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2 Web 2.0及其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2.1 Web 2.0相关技术及特征

费雷斯特市场研究公司对119名首席信息官以及500多名公司员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Web 2.0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涉及的领域包括Blog、Wiki、RSS、SNS,以及Tag等。从中归纳出Web 2.0主要技术包括: Blog、Wiki、RSS、Digg、Witkey、SNS、Tag、IM等。Web 2.0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运用于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协同完成任务等方面。

关于Web 2.0的主要特征,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T. O’Reilly[13]中提出Web 2.0的七种基本设计原则:以Web作为平台、以服务为发展导向、用户的积极参与、自动改进服务、集体智慧、内容为中心、永远的测试版、丰富的用户体验。L. Colin[14]总结了Web 2.0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自助网站、丰富的用户体验和轻量级编程模型。L. Moira[15]证明了O’Reilly提出的Web 2.0的七大原则与知识管理具有相关性。王伟军和孙晶[16]归纳Web 2.0的理论基础为长尾理论、社会性软件和社会网络、六度分离理论。

综合目前国内外Web 2.0观点的总结,归纳出Web 2.0最重要几个基本特征。

(1)以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而以广大用户为中心,用户不再只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主动参与建设,即每位用户既是信息的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传播者、修改者。

(2)开放与互动。鼓励用户开放地讨论,创建信息共享的氛围,进而也不断地丰富用户的知识与网络资源,用户可以感受到团体的氛围、学习知识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

(3)自?M织性。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元素充分互动起来,自我良性循环发展。个人与个人之间,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形成不同形式自组织方架构。

(4)大众的集体智慧。詹姆斯?索罗维基在2004年SXSW大会的演讲上提出了“大众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创造新的互联网体系和内容[17]。

2.2 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Web 2.0核心概念是开放、互动与分享,鼓励用户深度参与,利用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来进行知识创造和分享,这些特性使得Web 2.0技术在支持企业知识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1)发挥大众集体的智慧,让企业知识的获取更加广泛。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知识库的建设,随时通过Blog等方式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验等知识。

(2)通过知识与员工的关联,可以方便的找到知识和专家,并让知识共享和应用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

(3)方便员工参与知识的阅读、推荐、评价等活动,这些活动间接推动企业知识的更新淘汰,促进知识库的自组织优化。

(4)支持知识的协作和互助,员工可以通过Wiki模式进行企业知识的协同创作,也可通过威客模式问题、提供帮助或者招募项目伙伴等。

对Web 2.0相关技术与知识管理主要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Web 2.0相关技术对知识管理的不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具体如表1所示:

3 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Web 2.0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成熟,它们渐渐开始在知识管理上应用并产生影响。各种Web 2.0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内外部的知识,建立和管理知识库,实现协同设计和制造,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发现好的知识和好的专家,促进知识应用等。

(1)Blog:可以让员工随时随地撰写、分享和修改个人知识,包括专长的领域知识、从事某项目的项目经验、开发技术知识等,并让其他员工对知识进行讨论和评价。Blog方式既能够对显性知识进行梳理,又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表述。将Blog工具引入企业知识管理,可以作为企业现有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补充[6]。

(2)Wiki:是一种用开源方式开发的协同式知识载体,任何人均可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添加内容、共同创作来不断地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员工可以利用Wiki模式对领域术语、专业知识进行协作编辑和分享,并不断进行完善。

(3)Witkey:企业利用Witkey工具可以对组织中急需的难点知识和项目知识进行悬赏提问,激励广大用户的群体智慧对当前急需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还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在组织内招募项目合作成员等。

(4)Digg:是一种用户主动参与的知识挖掘与评价方式,有利于高价值知识的发现和分享。员工通过Digg方式对感兴趣知识的挖掘,帮助企业从海量知识库中挖掘有用的知识,Digg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分享与评价。

(5)Tag:可以帮助员工方便地管理和分享各种知识,而且员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设置标签,也可帮助企业对海量的知识进行协作分类。如豆瓣网就采用类目和自由标签方式结合来对网站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17]。

(6)SNS:企业通过SNS工具可以帮助员工扩展交际圈,促进在企业内形成某一专业领域小组或知识圈子,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也可帮助发现员工中的专家。

(7)RSS:通过信息过滤、信息订阅以及信息推送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员工可应用RSS方式订阅自身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提高知识检索和应用的效率。

从图1可以看出Web 2.0相关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4 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管理 方式

4.1 企业知识的获取方式

企业的知识来源总体看来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自生的,二是企业外部吸收的;内部自生的知识主要包括由企业内部以往经营中所沉淀的经验、制度、专利等和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外部吸收的知识主要包括企业与外部客户合作中所积累的和公开网络中吸收的有用知识[18]。

企业知识的获取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用户上传的人工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技术从网络上自动抓取的机器方式。

(1)用户上传的方式,包括由企业专门的知识管理员编辑上传的方式和由广大员工自主上传的方式。管理员上传的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企业专门的知识管理员人员有限,而且企业知识库涉及的海量的知识,他们很难管理和熟悉所有类别的知识;②管理人员只能获取和管理大家已有的公开的知识,而对于企业员工的私有知识却无能为力。员工自主上传的方式发挥广大员工的集体智慧,由员工归纳和分享自己所擅长领域的知识,可以解决知识管理人员有限、知识面窄的问题,但也存在员工共享积极性不高、知识上传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一般采用知识管理员编辑上传和广大员工自主上传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由他们自主将擅长领域的知识进行编辑上传;另一方面,企业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员,对员工上传的知识的规范性进行审核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规范化,易于员工使用。

(2)网络自动抓取获取的方式,是指采用“网络蜘蛛”软件,通过关键词或标签,自动从指定的网站下载企业所关注的领域知识到企业知识库中,如专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章等。这种方式可以自动获取网络中大量的公开知识,但也可能存在格式不规范、重复知识等问题,所以还需要由知识管理员进行进一步的人工审核才能入库。

根据以上分析,利用Web 2.0工具,根据知识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的获取方式,给出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获取模型,如图2所示:

Web 2.0?对不同的用户,可以采用不同的Web 2.0的知识获取方式:①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知识。采用基于Web 2.0的Blog、Wiki和Digg等形式,通过知识共享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个人知识。②企业内的组织知识。可以由各部门的企业知识管理员定期进行整理上传到企业知识库。③外部组织用户(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等)知识。提供外部用户一个自己建议的渠道(如Blog),让他们可以方便地对于企业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建议方面的知识。④外部公开的网络媒介知识。利用网络蜘蛛技术定时自动到网络专利库、行业网站进行抓取,经过知识管理员审核后,进入企业知识库。

4.2 企业知识的分类组织方式

Web 2.0相关工具在为企业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员工利用Blog的知识往往不够规范,大部分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描述,而Witkey模式所获取的问题和解答知识通常是涉及很多领域的综合知识。传统的分类目录结构再难以应对Web 2.0环境下不同种类知识的分类和组织需求,而且,员工也希望能够根据自己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分类和组织,这为企业的知识分类和组织带来了挑战。

一般来说,知识关联的方式主要有领域类别、关键词、标签、属性、聚类、行为、诊断/推理等[19]。属性、诊断/推理方式需要基于本体技术来构建本体库,成本高、工程大,聚类则需要通过对知识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建立关联。对于企业来说,更看重的是知识的管理简单有效。通过选用领域分类树、关键词和标签三种方式综合对知识进行分类,既可以有传统目录分类结构的优点,又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分类的需求,如图3所示:

(1)领域分类树。领域分类树是传统目录分类结构,指按照知识的专业领域、知识属性和知识类型进行逐层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树状体系,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员工检索知识。员工可以按专业领域、作者、知识类型等多个目录对知识库进行检索,如员工可在专业领域目录和知识类型目录下都可发现“35kV变压器安装说明”的知识文档。然而,领域分类树要求对知识能够清晰准确的划分,而对领域比较模糊或者跨领域的知识则很难管理。

(2)关键词。关键词分类,即以知识内容中的关键词作为关联纽带,将具有相同关键词的知识自动关联起来[20]。知识库中知识通过关键词建立关联关系,当员工查询某一关键词时,所以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都可检索出来。企业知识库可以根据专业术语表建立关键词库,也可由员工知识时,添加关键词。关键词关联性比较强,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内容中,但相比于企业海量的知识库,以专业术语体现的关键词的数目仍然有限,不够灵活。

(3)自由标签。自由标签,也称为分众分类法,是指由广大员工自发性定义的,具有平面结构而非等级结构的标签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用户群体定义的频率来决定知识的标签,如员工可以对知识文档“35kV变压器安装说明”自行定义“35kV变压器”和“安装说明”两个标签,如果所有对该知识定义的标签中,“35kV变压器”和“安装操作规范”出现频率最高,那么它们就是该知识的自由标签。自由标签虽然相对不够严谨,缺乏准确度,但使用灵活、方便、且不受条件限制,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认知需求。

此外,Blog和Witkey中的知识比较随意,涉及领域也可能比较广,比较适于采用关键词和自由标签的方式,而维基中的知识要求规范性强、分类明确,适合采用领域分类树的方式。

4.3 企业知识共享与评价方式

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到知识获取入库为止,还需要知识进行分类组织、共享和评价,促进知识有序化,让员工能方便快速和准确的检索到高价值知识,才能促进企业知识应用与创新[21]。借助RSS、Tag、Blog、Wiki、SNS等Web 2.0技术,企业广大员工可以方便地实现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评价和应用,克服传统知识管理方法论中存在的缺陷,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方式。

根据以上思想,可以构建基于Web 2.0的企业知识共享与评价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Web 2.0企业中拥有知识的个体(员工)或者群体(员工团体、知识小组)等,可以利用Web 2.0相关技术,通过Blog、Wiki、Witkey等工具来进行知识创造、编写和分享;通过SNS、IM等进行知识交流、协助和分享,形成一些知识交流社区、兴趣小组;通过互动标签、关键词和领域分类树等对知识进行分类和组织,并利用RSS等实现知识的检索与推送;通过Digg、自主评分等形式进行知识评价。这些Web 2.0技术使得知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进行知识创造、共享、评价与应用,促进企业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内地的经济市场逐渐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在政府推动和企业自身努力下,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着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企业管理创新内容方面,由单一生产管理方面的创新向营销管理创新,并进一步向财务管理创新和资本经营创新的方向发展。在企业组织机构方面,以前的生产工厂,加工车间都是归属于政府所有的,而现在已经逐渐转化为股份制公司或者其他经济实体。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企业的管理对象和范围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管理理念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同时更加注重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很大提高,许多企业开始注重学习管理新经验,新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培育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塑造充满个性的企业形象,改变了以往万家企业一个面孔的现状。总体来说,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外大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没有找到正确的创新主体,造成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合理设计;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措施不合理,政府干预过多等。因此在我国,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无论以智力、无形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约的配置,都是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所以,要遵循价值原则。理性原则对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创新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管理在吸纳和改造资本、技术等方面时,只有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分析和接纳,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无论是国际间还是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商品交换以及各方面的联系都日益密切,生产技术发展迅速,社会需求一直在变,市场的发展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整个经济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因此管理创新必须遵循动态性原则。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在全球化中独树一帜。因此管理创新还要遵循发挥优势的原则。

    3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3.1创新管理观念

    创新管理观念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主要是超越传统的经验性思维,开拓眼界,积极的寻找创新的思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需要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企业需要坚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积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注重开饭员工的创新能力的开发,促使员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要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还要同时注重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局上做到真正的人本理念,才能更好地完善企业管理理念的不足,帮助企业实现从传统到先进的转变。总之,企业在管理观念上实现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能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实现了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和谐共处。

    3.2创新管理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适应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管理方式必然由传统管理转向整合管理。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发展机制,并把企业的经营目标定位在实现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上面,同时整合自身资源优势,优化互补,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协调发展,有机互动,相辅相成进而共同得益。这种管理方式强调管理目标实现的可延伸性。创新管理方式还包括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它是管理决策者智慧的结晶,在管理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制度创新,其他一切创新就难以实施,或者步履艰难。具体来说,制度创新包括: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制度的创新。

    3.3创新组织形式

    管理组织的创新是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组织规模庞大,职权过于集中,组织效率低下,应变能力差,沟通不通畅,不利于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掘,已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形势。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通信和信息革命,将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操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发展的今天,许多企业的组织成员已经不具备这种先进的知识和素质,进而也就需要企业在管理组织上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变革组织形式,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适应快速多变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变革的趋势及创新形式,应当是从过去刚性的组织状态转变为柔性的组织状态。企业的机构构成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展变化,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要建立一个能够及时适应时展的机构组织,这样的组织应该懂得通过创新思维的思考和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实现自我进步,才能适应时代的迅速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4创新管理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知识资源及其使用环境进行有效利用和整合的过程。企业通过整合各渠道的信息资源、市场讯息、人才资源等,建立起文化氛围浓厚的企业内部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它强调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经济领域中,文化知识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当今时代中,知识的来源渠道更加广泛,知识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知识创造的速度和更新的速度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知识要素与劳动力、资金、设备等要素相比仍然是核心要素。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它能帮助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占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市场领域。所以,企业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因素。

    3.5创新管理目标

    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该树立具有更高水平的目标。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进行定位时不仅要看重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看重社会效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忽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能为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把实现自身的经营经济效益与企业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统一,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创新经营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把发展的眼光放得更长远,懂的只有实现社会效益才能更好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总之,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要注重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坚持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篇5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经营;提升;方式

一、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三、人力资本的价值

企业的某部分人力资本能为企业提高效率,挖掘市场机会,化解潜在威胁,进而帮助企业实践战略目标,我们认为该人力资本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价值有赖于其对企业竞争优势或核心能力的贡献。同时,由于组织长期拥有这些人力资本的技能必须花费诸如招聘、培训、薪酬和福利等成本开支,所以这些开支必须纳入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程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定义为“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该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性利益”。我们可将企业人力资本分为高价值和低价值。若员工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么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企业的战略或技术特征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四、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转换为人力资经营

1.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

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

2.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

3.抓紧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

4.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5.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

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拥有人力资本,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篇6

【关键词】石化企业;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因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而导致的疾病。在石化生产企业中,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的情况,直接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对职业卫生的管理,积极有效地做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工作,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石化企业职业病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多数石化企业对职工健康非常重视,对职业病的防治与管理一直做得非常到位。但是有些石化企业或多或少仍存在职业病危害性认识不足,管理缺失,防治不力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1、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到位。项目设计和建设时,缺少维护职业健康的有效措施,设计时缺少对“三废”治理,致使“三废”乱排乱放,或为了经济效益选择污染环境较重的工艺方案,缺少对于“三废”泄漏或是职业病暴发预防应急措施,各种健康工艺、健康材料使用较少。防治职业病和员工缺乏医疗保障,对职业病的监管人员缺少培训,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该机构。

2、单位和个人对职业病的防治认识不足。由于职业病发展较缓慢,短时间内对身体的影响有限,所以职工对本职业具有那些职业病,有了疾病那些病是由于职业引起的,那些是自然老化引起的缺少明确认识。得了职业病后期隔离等治疗措施不力,对疾病后的状况缺少评估,调换工种的少,有的是以办理病退了之。对疾病后建档监护的少,各种防止职业病的措施不到位,对职工职业病知识的教育有限,缺少必要的组织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3、对员工职业健康检查不够,存在迟报、瞒报、漏报职业病现象。有的企业不能按规定为员工提供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故意或无意识地不报、迟报、瞒报、漏报职业病现象。职业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作业场所危害现状数据难以获得;对违反规定的现象,企业安监部门查处不严,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

二、应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石化企业职业病防治与管理水平,需要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重视和强化职业病预防管理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组织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研究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以及实施方案;制定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以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要把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对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应急检查。对劳动者建立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按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从业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档案,当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要如实向劳动者无偿提供其本人的健康档案,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的结果要存入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中,要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由专门人员负责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从事和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一个月对高毒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因素检测;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对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因素作警示说明。向职工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设备的,要提供中文说明书,同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以及中文警示说明。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要提供中文说明书。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在设备及材料放置及使用处设立警示标识。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醒目位置,要设置公告栏,公布防治职业病的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治措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要在其醒目位置,设置中文警示说明和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意识,增强员工职业病防护能力

职业健康教育有利于企业领导、职工明确各自的职业健康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职业健康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与严格执行。同时,职业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水平、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职业健康教育,使企业领导和职工掌握职业健康知识,了解职业卫生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会如何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本人权益。增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急救能力,避免劳动者因职业健康知识的贫乏而遭受职业危害。

同时,通过职业健康教育可调动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主动规范自己的职业健康习惯,不仅可以保护自身健康,免遭职业病危害,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生活品质、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还可以让劳动者了解和掌握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对劳动者实施保护的规定,了解所从事职业的潜在危害和应实施的保护措施,提高防治和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意识和能力。使劳动者具备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职业健康工作的开展。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采取职业病防护控制措施

围绕预防、降低或者消除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减少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积极采用职业病防护的设施、装置、用品或措施,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以及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等。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防止劳动者接触各类危害因素,依法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作业环境和工作场所。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同时,要加强设施防护、配备设施防护用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个人用品。

要定期开展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进行职业卫生培训,使其掌握和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做好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组织职工开展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努力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监督和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职业病防护个人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职工,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组织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4、加强现场管理,改善作业环境,防止有害物质侵害

篇7

 

堤防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建造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工程设计工作,还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由于堤防工程具有面积大、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材料以及气候环境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1.北方地区堤防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1.1施工材料问题

 

在堤防工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施工材料,而施工材料地选择对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较大影响,工程监理人员需要做好材料的质检工作,只有保证材料质量,才能避免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以次充好,造成堤防工程的项目施工质量不达标,影响堤防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应用的效果。

 

1.2施工人员的问题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有的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且缺乏职业素养,在堤防建设过程中,有的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还存在操作不当等问题。在堤防工程的重点环节中,施工力度以及管理力度都比较低,这影响了施工的进度。施工单位一定要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在工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出现偷工减料问题,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控制,针对施工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出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建设以及质量管理的水平。

 

1.3施工环境问题

 

堤防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地的自然气候以及条件都会影响施工流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还会出现突发状况,比如气候突然转变或者出现强降雨等,由于自然天气原因很难控制,所以,施工单位需要制定应对措施,要控制突如其来的环境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在堤防建设的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提高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我国北方城市,由于冬季气温比较低,对混凝土以及钢筋等材料会产生影响,容易降低这两种材料的性能,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保温以及雨雪防护工作,还要做好材料的保管与保存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外界环境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1.4管理手段以及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在堤防工程中,很多单位的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存在管理力度缺失等问题,对于工程量比较大的堤防工程,会增加施工的难度,而且会影响工程的进度。由于建设单位资金比较少,没有对施工设施进行更换,很多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这不利于保证工程的进度,在出现抢险防汛信号后,如果防汛机械设备不足,则会使堤防工程失去存在的价值。

 

2.北方地区堤防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1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是进行堤防工程施工的第一步,测量放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贯穿于整个工程中,从工程准备工作开始到工程施工结束都需要进行测量放线,将测量放线工作做得快速而准确是测量放线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在测量放线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基准点、基准线以及水准点,和一些其他测量资料在工作进行之前进行仔细核对,校核结束之后,交予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经过监理工程师复核之后才可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在测量放线时便于随时校核。(2)在进行测量放线时,一定要注意测量的精度,对工程基线正对的控制点,要保证其平面误差小于±30~50mm,其高程误差也要确保小于±30mm。(3)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工程中的所有水准点、导线点做定期复测,并及时收集测量所得资料,由专人填写并归档保存。

 

2.2清理场地

 

对于相关堤防工作来说,保持现场的清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相关现场清理工作来说,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对现场的表土进行清理和对现场的植被进行相应的清理。堤防工程的施工还包括临时和永久性工程,因此在进行相应的现场清理时,也要充分考虑堤防的类别。而进行相关的现场清理也并不是一项盲目的举措,还需要对相关的质量进行一定控制。在进行相关的制备处理时,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利用推土机对制备进行铲除,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收纳并且运送到相应的地点。另外对于现场清理的范围应该在施工范围的基础上向四周延伸5米,以保障施工场地的规范合理。如果相关的监理人有特殊要求,就应该按照监理人的意思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对于土地表层的清理要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前一方面对现场植被的清理一般无二;第二步,按照相关监理人的要求进行深挖;第三步,将挖出的土壤运送到指定地方。

 

2.3建立、健全项目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

 

对于堤防工程来说,在遵循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对相关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完善的解决。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构建要以总工程师的设计为主要标准。在运用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严格遵循施工合同,将施工合同各项条例落实到实际。另外对于进行施工的相关人员还要明确其自身权限,以保障堤防施工工程更加顺利的开展。多数工程都需要相关人员的参与,因此对于堤防工程的施工其最主要因素就是相关人员,因此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的指导,能够使堤防工程的质量安全有一定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堤防工程的施工应针对北方地区气候以及地形特点,制定出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每道工序的规范管理工作,比如材料的质检、铺料的厚实度等,只有提高堤防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保证堤防工程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篇8

现将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北京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转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一并通知如下,望遵照执行。

一、房地产抵押登记的管辖范围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下列房地产抵押登记,由房地产管理局办理:

1.以已开发使用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的;

2.以城近郊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开发区范围内的房屋设定抵押权的;

3.以国有土地上期得权益的房屋设定抵押权的。

二、房地产抵押登记,按照下列情况,分别由市或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办理:

篇9

【关键词】污水管道;堵塞;主要原因;防治及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P756.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污水管道堵塞是排水管道常见的问题,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污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市政养护单位及物业管理部门须加强重视,在实际社区服务活动中,全面提高防治污水管道堵塞的意识,并采取必要防治及管理措施,最大限度避免污水管道堵塞现象的发生,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污水管道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污水管道堵塞的防治及管理不应只是市政养护单位及物业管理部门的事情,而应追溯到管道设计、施工安装等过程。只有从各个环节加以重视,防微杜渐,才能切实避免污水管道现象的发生,为居民生活提供强有力保障。

1.污水管道堵塞的主要原因

1.1设计原因

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根据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及结构受力等情况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往往忽视了与日常使用功能密切相关的污水管道设计[1]。在污水管道设计时,只在施工图中对管道做法作简要说明,或干脆直接套用图集,缺乏现场考察及长远考虑,导致设计的不科学性、不合理性及不可行性。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调查和了解,比如学校食堂油池设计时未能够将过滤器装置安装到管道前、末端设置栏,在使用过程中,油污物直接排入管道,导致管道堵塞。

1.2施工原因

当前,建筑业发展非常迅速,但具有较强工艺和技术的高素质工人十分短缺,加之施工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最终导致施工混乱,污水管道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在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原因,给污水管道使用埋下隐患,具体体现在:(1)管道基础方面。施工人员重视度不足,造成超挖,并直接用虚土进行回填,导致管道基础夯实度不够,还有一些管道敷设存在用砖当支点的现象。这造成了管道的不均匀沉降,给污水管道埋下隐患,甚至对管道造成破坏。(2)管道施工方面。不挂线施工,且管道中间不测标高控制点,线上下、左右弯曲不直,井内不做流槽,或存在尖方直角,设计坡度失去其价值,污水滞留,造成堵塞。(3)水泥沙浆抹口方面。接口处过度填浆,每个接口管内都有“舌灰”残留,在往后使用时往往形成污物障碍,久而久之就导致污水管道堵塞[2]。

1.3管理原因

日常管理维护对污水管道的使用性能产生极为重要影响。但由于认识不足,缺乏对污水管道的规范管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污水管道堵塞现象发生的可能。管理方面的原因,具体有:(1)施工管理方面。这过程主要包括对施工材料、工艺、机械等方面的管理,不仅要求对管道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同时还有对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确保管道施工的质量。(2)日常维护管理方面。由于日常使用不合理、不文明,缺乏必要的常识宣传,人们防范意识得不到切实提高,导致一些残渣物体直接流入污水管道,长期堆积后,导致污水管道堵塞。

2.污水管道堵塞的防治及管理措施

2.1在设计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污水管道设计过程中,须进行科学规划和实地考察,避免和排除各种隐患,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污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及整体性能。与此同时,要根据相关数据精密设计污水管道的管径,并保证管内水流速度不小于标准范围内的最小设计流速,确保管内的自净流速,不会产生淤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段污水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在设计过程中要区别对待,如在拐弯处,水流转角应控制在90°以上[3]。除此之外,还要对污水管道设计进行严格把关,对各项指标进行严格审查,不得对已设计好的方案进行随意更改,确保污水管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并确保施工的质量。

2.2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

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主要包括:(1)管道材料质量方面。加强对污水管道材料质量控制,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标准进行科学采购,并经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共同验收后,管道材料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从源头上排除质量隐患。同时,要对管道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材料生产合格证及相关证明文件进行审查,并做好资料留存和管理。(2)管道施工质量方面。要建立系统、完善且适用于配套工程的管理、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并写进承包合同,使管道施工的质量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意识。同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制,一旦出现管道堵塞问题,应根据严重程度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为污水管道施工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3)竣工验收质量方面。应根据相关标准,对室内、室外污水管道进行通球试验,确保通球球径在污水管道管径的2/3及以上,且通球率必须达到100%[4]。

3.污水管道堵塞的管理措施

3.1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包括现场管理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其中,现场管理的目的是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并对各施工区域内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分配和协调,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施工安全管理的要点,主要包括:(1)施工前,相关部门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理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尤其是遇到室外施工穿越高速公路或铁路的情况,要重点检查器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保障污水管道施工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2)施工过程中,要专门派遣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禁止各种违章作业。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上报制度及安全预警制度,便于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事件。

3.2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防治污水管道堵塞现象,除了要在设计和施工环节采取必要防控措施,还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加强维护和管理。使用过程中,污水管道防堵塞的管理措施,具体包括:(1)建立系统、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污水管道投入使用后,对化粪池、隔油池、污水井等方面,要定期进行定期日常清理和维护,确保污水管道的正常运行,排查引发管道堵塞的各种隐患。(2)加大力宣传,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社区物业可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贴出来,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减少生活残渣直接排入污水管道,使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建设污水管道现象的发生。

3.小结

总而言之,污水管道堵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从源头设计上加以防范,而且要从施工、使用等环节中加强控制,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污水管道的正常运行。只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能够切实解决问题,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婧,姚秦超,李澜,方诗惠,许荣,唐国乾.城镇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以红光镇为例[J].中文信息,2013,(12):23+232.

[2]唐群才,王秋颖,王向红.高含油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3,44(04):56-57+74.

篇10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地基问题引起房屋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下水道断裂、堵塞等。

(2)墙体材料及施工方法选择不当,引起墙体开裂及粉刷起壳。

(3)女儿墙因屋面热胀冷缩因素,在混凝土顶层混凝土梁和砖墙交界处呈现水平方向裂缝,尤其在房屋四大角出现严重裂缝。

(4)墙面涂料、屋面防水材料、防盗门等产品质量达不到房屋设计要求。

(5)砖砌体沿砖缝渗水、外墙窗周壁渗水、管道问题或与楼地面衔接处渗漏等多处渗漏问题。

(二)、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

1施工方面的原因:(1).工程施工队伍素质过低。(2).在施工中,没有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或是流于书面应付资料形式),工序与工序,工种与工种之间没有严格的交接措施。(3).施工管理混乱。楼板边缘抵抗负弯矩的钢筋在施工过程中被踩塌,浇筑混凝土前也不进行调校,或调校不到位,施工现场成品和半成品乱堆乱放,因管理不好而损坏,严重影响整体工程质量。

2材料选用方面的原因:例如防水工程用的聚氨酯、沥青品种的选择,油毡质量和品种的选择等,都对工程质量有很大影响。再如内墙装饰涂料质量不过关,很短时间出现褪色、脱皮等;有的饰面砖由于吸水率过大(>10%)及外形规格不整齐,马虎施工,致使有不少新建成的工程,外墙饰面砖釉面爆皮、空鼓、脱落、变色及灰缝不均匀等,造成外墙渗水。

3工程造价过低方面的原因:房屋工程的质量问题和工程造价有直接关系,造价过低,会增加施工企业经营压力而疏于管理,材料质量无保证。如当前铝合金窗的质量通病比较普遍,铝型材厚度偏薄,材质不均匀,表面防腐层质量差,短时间内就会被氧化,密封绒条太小,窗锁、走轮的质量差等,这是施工企业选用价格低廉的材料与配件原因造成的;如建筑物和地下室墙面聚氨酯防水材料常用一些价格低一半以上的防水材料假冒,造成防水层粘结强度、延性、耐久性和防水性能差,容易产生渗漏;在室内装修部分,采用的木质材料和涂料中,用甲醛含量严重超标的非环保性低廉材料,木橱柜完工两年后打开还有很刺鼻的甲醛味。房屋工程的投资价格应严格科学控制,应当符合使用要求,适当的节约而不是盲目的压低造价。

4盲目压缩工期方面的原因:一个项目的合理建筑工期,需要通过长期大量地对已建工程工期的的统计和科学分析来确定。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征地、拆迁、地质情况变化、雨季、大宗材料延误等等原因造成工期滞后,这种情况一般可以通过加大人员、机械、材料投入,来减少工期延误。但许多工程,施工方为确保按时交工,在原有极紧的工期压力下,大量增加施工人员,在上道工序刚刚完成,尚不具备下道工序施工条件下盲目抢工,造成大量诸如砖墙顶裂缝、抹灰层大面积空鼓、外墙开裂渗水、墙面油漆起泡、厕所滴漏、门窗严重污染破坏等等质量问题。某教学楼工程为了赶在开学前交工验收,平均四天一层,前一天晚上刚浇筑完楼面混凝土,第二天早上不到十个小时,又开始上一层楼面柱的钢筋和模板施工,楼面混凝土有明显的施工时践踏的凹痕。在当前房屋销售回暖的形势下。这种不讲科学随意压减工期对质量造成影响的情况尤为突出。

二、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方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关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一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方法:

(一)、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规章制度。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责任,力求施工质量管理规范化。

现在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是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做到“预防为主”,建立该体系并使之正常有效运行,才能持续稳定地保证工程质量。与之相关的体系有:《质量计划》、《原材料采购》、《施工过程》、《检验、试验》等活动的质量控制程序,整个施工过程得以控制就是靠这些程序的有效运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每个程序得到有效运行,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首先要有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标准,认真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第二,根据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一套合适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保证其正常的运行,且要将制度规范真正逐一落实,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控制和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须抓好工程调研、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建筑产品功能试验、施工交验、回访用户与保修这8个环节的工作,必须加强这8个环节的完善和改进,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体系的有效受控和运行。

(二)、要重视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人员的素质涵盖参与施工活动人群的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是工程质量高低、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入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

目前由于基建任务逐年猛增,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远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建筑业需要,部分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对钢筋或混凝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还不太清楚,就仓促上岗,因此在施工中常常发现钢筋的正负筋搁反、搭接和锚固长度不足、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对混凝土的养生极不重视,高强预应力钢丝的保管无防雨水和防潮措施,出现严重的锈斑照样使用, 对如何留置和施工缝的处理等不太了解,有的施工员对施工验收规范,检测标准不熟悉,因此,要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企业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便显得十分重要。

(三).严控施工中建筑材料质量

对施工建材质量实行严控,主要是检查施工原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质量。《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工程施工必须严把采购关、检测关和使用关,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1严把采购关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诸如“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购人员充满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建筑原材料采购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关。因为采购是通过采购的人去实现的,所以选择合格的采购员是特别的要重,工程中应选择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专业的人员担任,才能真正把好材料采购关。严把采购关,既可保证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

2严把检测关

现在的建材市场产品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建立严格的建材检测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具有符合规范要求质保书的材料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抽检,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凡发现材料有质量问题的不得使用,而且应追踪到底。力保“三无产品”不入库,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3严把使用关

建筑施工过程也是材料消耗的过程,对检测合格的进场材料应妥善保管,科学且合理地使用各种材料,降低消耗,保证实现管理目标。施工前要为材料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做好场地、仓库、道路等设施建设,为材料的存做好放准备工作。施工中要掌握施工进度变化,及时调整材料配套供应计划,科学制定各种材料的最小库存量,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加强现场物资保管。施工收尾时,要加强清理、退库、回收、利用和结算等的管理。同时,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的状态也要随时进行管理检查,从而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工程质量。

(四)、加强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做到“三控制”

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和控制方法,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

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工程在正式启动前,是围绕整个项目施工现场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前准备工作包括:施工技术准备、施工物质准备、施工组织准备、现场准备。

事中质量控制,即全面控制施工过程,是指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进行的全面施工质量控制。其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保证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进场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施工完成后对其所完成的建筑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内容如下:根据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五)、建立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现场管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1.质量责任制度。人是工程施工的操作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

2.技术复核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做好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3.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