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篇1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生物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新课标内设的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等等,设计恰当的、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说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表达等等,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以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产生良好效果,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2 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案例教学再现了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允许学生形成不同见解,这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第三,突出了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主题,结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4.1 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4.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4.2.1 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4.2.2 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4.2.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

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4.3 改变传统生物教学案例的总结和评价方式

篇2

历史现象学为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历史现象学和教学现象学却是不同的,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且他们也拥有了前人未知的一些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历史现象转化为教学现象,采用自然的方式呈现所教的知识[1].

1.1 从“数”的角度引入中位数,激发学习动机

历史现象 在历史上,中位数几乎是作为平均数的代替品而出现的.1874年,费歇尔(G. T. Fechner, 1801―1887)借助于天文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中位数来描述社会和心理现象.埃其渥斯(F. Y. Edgeworth,1845-1926)发现平均数对极端值的敏感性,而中位数比平均数更稳健(robustness)(稳健性用于描述对极端值的不敏感性),因此选择了中位数代替平均数.这可能源于埃其渥斯对经济学的兴趣,因为经济学中大多是一些不规则的数据.现在,中位数的稳健性是使用它的主要原因.

教学案例1 在汶川大地震的捐款活动中,某校八年级(1)班第3小组11名同学的捐款数如下(单位:元):1,1,2,2,3,4,1,5,8,10,8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全班同学捐款的“平均水平”吗?

设计说明 学生习惯于把平均数作为数据的平均水平,他们对平均数的选择使用往往优于中位数和众数.该案例的设计拟合了中位数的历史发展规律,即采用一组带有极端值的不规则数据,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论证中位数代替平均数的合理性.

教学实践 任课教师认为,如果先介绍中位数起源的历史,则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中位数作为平均水平的代表,这就失去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因此,教学中需要先讲案例,引入中位数概念,再介绍中位数的历来起源.以下是关于该案例的一段师生对话:

教师:你能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学生:能.(过了一会)平均数为106.

教师:平均数能反映全班同学捐款的“平均水平”吗?

学生:捐款超过106的人数只有1个,因而不能代表全班同学捐款的平均水平.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过大,其中最大值80远远大于其余的数据,拉大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教师:也就是说,当数据中出现极端值时,平均数不能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这时我们需要学习另外一个表示集中趋势的概念,即中位数.

1.2 从“形”的角度考察中位数,强化概念理解

历史现象 1882年,高尔顿(F. Galton,1822―1911)第一次使用“中位数”这个术语.与数学历史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高尔顿在使用这个术语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概念,但他使用其他的术语,如“最中间的值”,“中等的”等.1874年,他在一次演讲中给出了下列描述:“一个占据中间位置的物体具有这样的性质,比它多的物体的数目等于比它少的物体的数目.”[2]

教学案例2 如下图,数轴的上方有一些质点,每个质点的取值用数轴上的坐标来表示,如何寻找这些质点的中位数位置[3]?

设计说明 数据的分布是决定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关键所在,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数据呈现偏态分布的意识,因此,当数据呈不规则分布时,他们容易混淆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理解.该案例改编自历史现象,要求在偏态分布中,学生能够区分平均数和中位数所处的位置.

教学实践 有学生错误地认为,中位数就是质点最大坐标与最小坐标的中点值,或数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数,还有学生干脆把印发材料的那张纸对折,中间那条印痕就是中位数所在的位置.通过讨论,大家澄清了各种错误认识,认为中位数所处位置应该使左右两边质点的个数相等,即在数轴上坐标34偏左一点.

课后有一个学生说,可以把右边比较分散的点移到坐标34~36的上面,把左边分散的点移到坐标30~32的上面,这时质点比较集中,就容易看出中位数的位置在坐标34附近.这个想法可谓别出心裁,大大超出教师和研究者的想象.研究者对该生进行了访谈:

研究者:你是如何想到移动质点这个方法的?

赵同学:这些质点一个一个地数就太多了,可以把它们移动了放在一起,两边相互对称就容易找到中位数的位置了.

可见,该同学寻找质点中位数位置的方法与高尔顿描述的方法具有历史相似性.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位数的理解比平均数更困难.(1)“献爱心”捐款活动,中位数的引入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存在的意义与必要.(2)设计质点中位数问题,从“形”的视角加深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可低估.

1.3讲述古代战争故事,引入众数概念

相对来说,众数容易理解.第一个使用众数的例子,可能出现在雅典和斯巴达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教学案例3 在公元前428年冬天,普拉铁阿人被伯罗奔尼撒人和皮奥夏人包围.不久,他们开始出现粮食短缺,处于绝望之中.由于从雅典人那里获得援助已经没有希望了,也看不到其他安全突围的方法,普拉铁阿人和被包围的一些雅典人计划弃城而去,他们打算做梯子翻过敌人的城墙.由于梯子的高度要与敌人城墙的高度一样,为此,可以数敌人城墙上砖块的层数来计算城墙的高度.在相同的时间,很多人数了砖块的层数.问:如何确定砖块的层数[2]?

设计说明 历史故事情节可以直接用作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案例的情境中,很多人去数城墙砖块的层数,也就是对砖块重复计数,出现频率最高的值就是正确的,这时已经使用了众数概念.

教学实践 教师神情激昂地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战争之中.学生讨论的氛围非常热烈,他们认为,士兵在数砖块层数时,有些可能数错了,但大多数可能得到一个真实的数目,特别是那些距离城墙不太远,能看清城墙的人多次数的结果,然后再估计出一块砖的厚度,从而计算出梯子的高度.随着战争故事的结束和课堂氛围的降温,学生知道了,众数就是一群人数一堵墙的砖块,所得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1.4 联系现实生活问题,拓展众数应用

历史现象 还有一个众数使用的例子,即关于选举的问题.在古希腊和意大利,选举机构已经作为一个基本形式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了.在原始的君主统治时期,往往通过一些喧闹的聚会来记录他们的观点.随着政治的发展,这些国家已经牢固建立了政府行事采纳大多数人意愿的原则.根据宪法规定,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法案都要通过正式的投票来决定.

教学案例4 如何表示八年级一个教室里学生鞋子的颜色?在投票表决中,当票数相对集中时,如何确定票数的代表性?众数一定是一个数字吗?

设计说明 当一组数据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时,宜采用众数作为其平均值的代表,而且众数还是测量非数字类型的统计量.本案例与人教版教材中鞋子销售问题是不同的,教材中的众数指鞋子的尺码,这里是鞋子的颜色.把众数的概念拓展到非数字类型,虽然超出了教材的要求,但由于非数字类型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因此,适当拓展众数的应用范围是必要的,学生也并不难理解.实际上,美国Pearson Prentice Hall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就已经指出,sad,glad,glad,mad,sad的众数是sad和glad.

教学实践 学生热烈讨论鞋子颜色问题,有些同学弯腰去看,有些站起来看,还有些跑到其他组去看,整个教室热闹非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发生了一段对话:

教师:如何描述全班同学鞋子的颜色?

学生:鞋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例如有红色、白色、黑色、彩色等.

教师:用哪一个数作为鞋子颜色的代表?

学生:为了反映大多数同学鞋子的颜色,应该采用众数作为代表.

教师:今天我们选举一个临时的数学科代表,当选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选票.

教师:如何确定选举产生的科代表?

学生:票数最多的当选.

教师:用哪一个数表示票数的多少?

学生:众数.

教师:在描述鞋子颜色的问题中,众数是什么?

学生:白色鞋子.

教师:在刚才选举的例子中,众数是什么?

学生:(思考之后得出)得票最多的同学.

教师:那么,现在我问大家,众数一定是一个数字吗?

学生:不一定.

教学反思 (1)以历史故事作为背景引入众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2)设计学生最喜欢的电影或鞋子出现最多的颜色,是众数的一个直观应用,这种拓展是有必要的.

2 学生反馈

2.1 问卷测试

为考察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在本单元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所示.

前测试题:某人花费在因特网上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50,276,57,50,62,53,72,71,63,60,22,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数最能描述他花费在因特网上的时间?说明理由.

后测试题:某人11天看电视的时间分别为:45,256,52,45,57,48,67,66,58,55,17(单位:分钟),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的哪一个数最能描述他看电视的时间?说明理由.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之前,很多学生认为平均数就是数据的典型代表,因此选择平均数的人数最多.教学之后,选择中位数的人数有了大幅度上升,达到班级人数的一半以上.学生对中位数的学习感到困难,主要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数据呈现偏态分布的意识.为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中位数,对学生前后测中选择中位数的理由进行统计,发现前测中仅有6名学生给出正确理由,而在后测中却有32名学生说理正确.究其原因,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基于数学史设计的中位数的教学案例有关.

2.2 个别访谈

梁同学是一个学困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他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回答问题,有了较大的进步.叶同学是一个优秀学生,近期表现更为突出,作业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解这两位同学产生变化的原因,在该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研究者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下面是研究者对梁同学的访谈片段:

研究者:老师上课的方式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梁同学:讨论比以前多了,一个人在那里想,只有一种思路,4个人围在那里讨论,就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研究者:在这些课中,你最喜欢哪一节课?

梁同学:众数比较好学,我比较感兴趣.这一节,既讲了故事又学习了知识.

由于数学历史故事吸引了梁同学,按照他说的“有兴趣就学会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下面是对叶同学访谈的一个片段:

研究者:你认为这些历史知识有用吗?有什么用?

叶同学:有用.这些历史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研究者: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内容?

叶同学:中位数.

研究者: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内容?

叶同学:老师用数形结合的形式帮助我们判断中位数的位置,小于和大于它的数各占一半(意指判断质点中位数位置的那个示意图).

从这个访谈中可以看出,利用数学史设计的教学案例加强了叶同学对统计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她能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理解中位数概念,这是一个优秀学生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

综上,基于数学史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自然发生过程,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骏,黄青云.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J].数学通报,2013,52(11):16-21.〖ZK)〗

篇3

1、举办了初中校长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班,教育局领导王作胜股长及吴生元同志在培训班上作了重要讲话,教师学校副校长李玉良同志作了以校本培训为主题的培训报告,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校长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方向。

2、迎接了省市对我县初中进行的两项工作检查,其一是实施新课程工作检查,其二是师干训工作检查,迎检单位有小屯中学、首山镇二中、沙岭中学、小北河中学、黄泥洼中学,以上五所中学在迎检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3、开展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工作,本学期各学科围绕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有主题的校本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即体现了研训一体,又体现了以校为本。以语文学科为例,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研究”,针对同一课,全县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观摩、研讨、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最后评选优秀案例和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此项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校为本的研训一体形式。教师参与面广,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既有专家讲座(欧阳代娜教师进行了教学讲座),又有一般教师的教学观摩,既有全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又有教研人员的分析点评,既有全员教师的全部参与,又有名优教师的专业引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

4、开展了优秀课评选活动

本学期我们参加了省市优秀课评选活动,沙岭中学花艳霞被评为省一等优秀课。刘邦库等44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课。此外,我们进行了县级优秀课评选活动,王大明等68名教师分获县级一、二等优秀课称号。此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力地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现了研中有训,评中有训,研评之中促提升的指导思想。

5、进行了“十五”阶段教师继续教育的结尾工作,对全县1400余名初中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检测,同时对全县初中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检测,并要求全县所有初中任课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完成了学分档案、学分手册的整理、验收工作,全县初中教师“十五”阶段的继续教育工作比较圆满地告一段落。

6、成功地迎接了一项国家级、三项省级科研课题的验收,在科研课题研究和验收过程中,以课题为牵动的研训工作在一中、二中、小屯、小北河等中学得到了充分体现,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本学期,我们教研员(王志强、刘洪明、华、李素云)又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行立项申请,并得到了批准。“十一五”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又有了良好的基础奠定。

7、本学期为新课程的科学实施,全体教研员对中学13个学科进行了教材辅导,在辅导中,教研员注重对教师进行各角度的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掌握了课程标准,提高了分析、处理、使用教材的能力,转变了以往教教材的习惯做法,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教学方法有了更新,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8、编辑、出版、发行了《基础教育课堂改革通讯》三期,为了使课改经验得到及时交流,为了给全县初中教师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与渠道,为了给全县初中教师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创办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通讯》为我县初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先进教育理念在《通讯》上传播,先进的研训经验在《通讯》上交流,先进的教学方法在《通讯》上研讨,先进的管理模式在《通讯》上展示,我们相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会越办越好。

9、计算机培训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现代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更多的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求,在现代技术教育方面,我们努力做到为教师服好务。本学期,我们举办了三期计算机二级培训班,有9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0、培养典型教师收到了实效。各学科教研员为了使本学科的教师队伍得到良好的建设,都十分重视典型教师的培养,在本学期中,初中各学科典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收到了实效,在典型教师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六步走的方法:

①普遍听课定人选;

②跟踪听课细雕琢;

③观摩展示促提升;

④经验交流互促进;

⑤学术研讨上水平;

⑥总结反思再完善。

语文科张蓉(二中)、倪波(穆家)、任莹莹(吉洞)

数学科徐凤秀(小北河)、闫冬梅(二中)

英语科王青竹(二中)

物理科刘邦库(水泉)、刘长红(柳壕)

化学科张迪(一中)、郭中有(麻屯)

生物科徐春瑞(二中)

体育科花艳霞(沙岭)

地理科王晓丹(乡中)

美术科郭雪华(乡中)

音乐科金哲(乡中)

政治科侯清江(柳壕)

篇4

一、活动组织领导:

为扎实搞好我校的展评活动,成立金水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课改实施八年来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所取得成果进行集中总结、交流评价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学的新模式、课程新秀、课改先进单位和个人,打造省市县校相街接、覆盖所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完善教学成果评审、科研兴校明星学校创建和评审制度,促进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原则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以校为主,

集中展评,研究提升,推进教学。

四、参加展评的作品类型

(一)教育教学成果

1.文本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教研负责)

(1)课题(题目)(2)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3)教育研究专著(4)学科教学设计和课例

(5)教学经验总结(6)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

(7)调查报告(8)学校课改特色活动

2.网络、多媒体和教育电视节目类成果

(1)多媒体教学课件(CD-ROM)(2)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材

(3)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4)电视教学节目(5)教育电视栏目

(6)教育电视专题片

3.自制教具类成果

(1)自制教具(2)自制学具

4.校本课程开发类成果

(1)校本课程规划或方案(2)校本课程教材(含多媒体形式)

(二)优质课展评:由语文组、数学组和英语组各推荐一名成员设计一节优质课的展评。

(三)新课程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展评(由学校校委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进行整理并上报)

(四)课改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展评

(1)学科带头人、课改名师和课改新秀事迹展评

(2)科研兴校明星学校事迹展评

(3)课改先进工作者事迹展评(包括优秀校长、优秀教研员)

(4)课改工作先进单位事迹展评

五、参展条件、要求

(一)参展人员及学科

各个学科所有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包括义务教育初中段15个学科大类,即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等。推荐学科不限。

(二)参展要求

1.各人推荐的教学成果应是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符合教学成果评审办法要求的成果。已在2006、2007、2008我县组织的有关评奖中获得省级奖励的,可参加省上的展示,不再参加评奖;如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的,也可推荐参评。

2.各教研组拟推荐一名参加优质课参评的教师,其教学设计必须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点,理论上有探索,实践中有创新,并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特色。

3.教学成果展评采取展板、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进行,并与2009年度教学成果评审工作合并进行。

4.坚决制止网络下载、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违者将向全县通报,并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类成果申报,不得参与评优晋级。

(三)课改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师德,注重教书育人。

(2)、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行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课堂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改精神,教学方法先进,课堂教学效益高,教学成绩优秀的一线教师。

(4)、课程改革以来,在县级或县级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将;在县级或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课改文章;在县级以上的有关会议上进行过典型经验介绍;在县级或县级以上的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活动中获得过奖励。

五、展评的程序:

第一阶段:动员培训(5月底)。召开教师会,进行校级骨干教师培训。

第二阶段:成果征集(5月底至6月10日)。

1、各教师整理自己八年来的教育教学教研资料,填写《金水初中课改成果登记表》交各教研组长进行统计,并将自己的资料按照参展类别分类发送给教研组长集中保存。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学作品鉴赏 教学分析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对初中语文文学鉴赏的教育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文学作品解读学习规律,以现代学习理论、心理学教学理论、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中西方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参考,总结当下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案例,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师提高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能力。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意义

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选材,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深度及学习内容,如引入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1]。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文学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保有更加突出的教学能力。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通过语文作品鉴赏的教育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由素质教育入手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实现的,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的作品鉴赏能力必不可少,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能提高其人文素质,塑造灵活且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多阅读名文名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深切体会,阅读时要多注意了解文章当中的情感变化,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样,在每一次阅读后都会有不同感悟,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十分必要,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仍然占据教学主导地位

当前,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模式依然习惯于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讲述或灌输文学知识,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这样的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不仅违背了新课改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社会一定程度上缺失人文关怀、教育关怀的当下,文学作品只是被当做一般的文章处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2]。学生只是仅仅得到了写文章的技能,却不知道情感和审美等为何物,于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死物,毫无情感,只是一堆文字,写的文章就缺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最终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

三、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语文文学鉴赏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世界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深刻体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的意境,情感体验,审美等获得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的扩展学习

学校多提供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文学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扩展课外阅读,让其拥有更多与文学作品接触的机会,提高积累更多阅读经验,同时,如果在考试中能适当加入一些文学作品方面试题,则相信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此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扩展其审美视野[3]。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经典的中文名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丰富阅读量,欣赏更多优秀的可读性高的作品,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参与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负有很大责任,要灵活授课,多样式授课,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其对文学作品用心体会。语文老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受力,要让学生知道在该处使用哪个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初中教材收录了大量白话文和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重点学习,让其能更好地理解读懂,这样有利于学生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另外,可以在班级开展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文学鉴赏的好感。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更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改变存在的问题,重视文学作品鉴赏课,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教学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月连.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8:7.

篇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2]孙研高.微课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城市地理,2013(4):12-17.

篇7

关键词 勾股定理 数形结合 课后拓展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这种转变的有效性仍值得检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以特色的教学模式为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欲望,不拘一格地带动学生对知识敢想、多想,以达到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使其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就数学而言,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课堂被认为是学生构建知识,老师组织学习最重要的现实环境,它被喻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在课堂中带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学生对我们所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认为是教条式的填鸭,显得至关重要。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是中华数学的精髓。在此,作者以初中二年级数学课程“勾股定理”作为课程实践案例,进行了一次简单尝试。

一、以历史故事开始,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改变了以往“勾股定理”教学中照书念的本本模式,而是不惜用去10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讲勾股定理的起源。在引领学生将书翻到勾股定理章节后,告诉学生,大家书本上看到的这位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四百多年前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最早有关该定理的文字著作出自我国商朝约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周髀算经》,由商高发现。并在三国时代由赵爽对其做出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我们的祖先是不是也很智慧呢?此时,全班几乎所有学生目光都从书本移开,极为专注地看着笔者,眼神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转而引导学生开始上课,每个孩子都带着浓厚的兴趣想要学好我们祖先发现的伟大定理。

二、数形结合,形象理解抽象概念

通过带领学生从看图18.1-2中快速计算正方形ABC、A’B’C’面积,并展开猜想,引出“勾股定理”的命题。随后,将学生分组,一组4人,给每组分发下去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短直角边标有a(勾)字样,长直角边和斜边分别标有b(股)及c(弦)。让每一位同学都在仔细观察“赵爽弦图”的同时,用纸板摆出“赵爽弦图”,使学生对赵爽的证明过程有一个初步形象的直观认识,然后给学生做出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详细推导。学生们在小组参与弦图旋转、摆放的过程中,个个乐此不疲,相互提醒。虽然,教室中看似多了点吵闹,但笔者发现,在学生眼、手、口并用的实际操作中,勾股定理的学习少了许多课本填鸭式的枯燥,换之而来的是学生们积极的参与、激烈的讨论和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举一反三,调动思维

在定理证出后,笔者立即向学生提问:谁能给出快速说出更多的均以整数为边的勾股数的方法?底下同学开始议论,一位同学的回答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上网!笔者也忍俊不禁,告诉他很会利用现代高科技工具,算是一项能力,但不是独立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办法。此时,已有学生说出6、8、10,9、12、15等等。笔者微笑点头肯定,整数勾股数三遍等量放大比例同样也是勾股数,三边不可约分的整数勾股数是以质数为最短边,并且只有一组以其为最短边的勾股数。至于原因,不过该内容已超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研究、探讨。

四、课后总结,课外拓展

重点内容“勾股定理”授课完毕,继而启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做门框、湖水等实际应用题对勾股定理的实用性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也有了数学建模的简单概念。邻近下课时,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用一个礼拜的时间观察生活中有关勾股定理应用的现实例子,并加以简单介绍。之后腾出一节课给学生自由发挥,介绍自己对勾股定理的实践观察,学生们积极上台发言,表达欲望强烈,在其他同学获取知识的同时,讲述的同学也在大家肯定的掌声中增强了自信心,课外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语

固定不变的是已有的知识,持续发展进步的是我们的思维。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的阶段,在初中数学课堂基本理论的教学中,适时带入一些生动灵活的素材,如讲述所教内容的历史小故事,团体讨论、课外拓展等,培养起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意识,积极思考的求知欲望和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会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更多的勤思考、爱动脑和成绩好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 吴登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认知水平的变化―以四地勾股定理教学课例分析为素材[J].理科教学探索.2010.12,(45~51).

篇8

1 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1 教师因素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影响。语文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是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贯彻程度,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和训练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钻研,同时增加学生获得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语文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影响。首先体现在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内涵上,语文教师对现代汉语要精通、古代汉语要掌握,还要对历史、地理、最新科技、热点问题、音乐、美术等等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口头表达能力要求普通话标准、清晰,语意表达要清楚明了,语言要有逻辑顺序,讲课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教师还要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再次体现在教师的书写能力上,要做到字迹工整规范。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语文教师的经验和风格影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使学生认真听课、认真作业。教师的风格与教师自身的气质很有关系,只要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有效的。

1.2 学生因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很容易受兴趣爱好的影响,对语文感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会非常顺利。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掘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学生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的优劣取决于其自身,学生个体的状态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前学生有必要的知识准备那么课上就会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2)学生的学习方法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效率和成功的保证。同样的学习方法不会对每个学生都适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学习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2.1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1)教师要从书本中吸取知识。语文的学习是包罗万象的,教师需要不停的读书,不单读古代经典著作、近现代的优秀作品、国外名著,还要加强对自己专业书籍的学习,通过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教学案例实录,把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还要读时下最流行的,中学生喜欢感兴趣的作品。

(2)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独立思考是教师精神内涵的一种体现,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起来。可以通过多读书来培养,使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层次,思考具有科学性、多边性、前瞻性、深层次,这样会使课堂多姿多彩,学生更加欢迎老师。

(3)教师要会写善写。这是教师的分内事,更是基本功,教师要读写结合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只有善读善写,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让学生做到会读会写。这是给学生做示范,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对学生的教育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教师的有效备课

(1)备课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踏实、认真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备课是不允许有半点马虎的,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备课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教师的知识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2)高效备课。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要通过多次备课,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思考,最后设计出最实用的教学计划,使其尽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首先教师是掌握课程标准,然后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容易实现高效课堂。在备课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然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包括课堂教学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它将作为教师的教学依据。另外,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要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心的安排,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其自身特点

语文教学的上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品味和情感激发,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彩的导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新旧知识很好的衔接,让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听课状态。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使导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新颖性。导入要与课文密切相关,并且要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

(2)课堂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有: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演示、对角色的扮演来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图片创设情境。

(3)加强师生的沟通,可以帮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信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共享,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平等状态下进行。在师生沟通时要注意: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的姿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充满智慧,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带动思考;教师的沟通要有艺术性。还要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觉。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一课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省《关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结合实际,现就加强我县中小学学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强县。

1.构建网络,强化基础。用1年时间,理顺学科管理

网络体系,实现学科管理规范有序。

2.打造特色,凸显优势。用2~3年时间,每个学段重

点打造2~3门特色学科,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

3.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用3~5年时间,逐步消除薄弱学科,形成各学段学科相对整体全面发展,在全市有3~5门学科有显著特色。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学科德育;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推动学科校本主题教研;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学科教学各种竞赛;加强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打造特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科类型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个层次划分学科类型。

(一)幼儿教育: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

(二)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三)初中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四)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五)职业高中:公共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等),专业课。

四、学科建设工作要求

(一)对各校的要求

1.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分管校长要定期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

2.各校要按标准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做到专业对口,学历达标,如有不对口不达标要及时调整。

3.对青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培训活动要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

4.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提出要求,使教师形成较完备的文、理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质、学科能力定期进行考核,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不合格的教师尽快达到合格。

5.各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管理,建立完善其指导、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等制度。

6.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及考评细则。

(二)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要求

学科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各教研组都要为学科建设制定具体的规划,并积极付出行动,以便提高学科能力。各学科教研组每星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

2.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

3.要逐步建立学科教学资料库、典型教案库、高质量习题库,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

4.发动本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求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要顾全大局,统筹安排,使整个学科全面发展和提高。

5.各教研组要切实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备课。备课要立足于“学生学”,为学而备课,为学而备练,倡导“学案式”备课。要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日)和中心发言人制度。备课要备新课程目标、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要备学生、备训练,重点在于备“学”,要做到不备课不能上课,没有集体教研的课不能上,不要求备课表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务必讲求备课的实效性。

(2)授课。要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要先学后教,为学而讲。倡导不练不讲,有讲必练,讲练结合,当堂检测。提倡课堂教学三三制(自主学习占课堂三分之一、师生互动三分之一、训练操作三分之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作业。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及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能力。教师要在批改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提高。

(4)辅导。要明确任务,着重辅之以导。要坚决防止教师把自习作为课堂的延续而独霸课堂现象的发生,坚决克服那种不辅不导而任由学生“自由”的状况,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5)考试。要加强管理,考评并重。做好日清周结,单元过关。注重考后分析,落实每一项,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总结反思、查缺补漏,避免为考而考。

(6)反思。这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各教研组都要形成制度,要重视教后和考后反思,要通过反思,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学校教研组要做好学科“青蓝结对”工作,组织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青蓝结对协议书”,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使本学科尽早地成为优势学科。

7.教研室要经常深入各学校教研组,加强检查、督促,对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对全县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制订教研组工作考评办法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三)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要求

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重点学习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新课程教学法、学科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等与新课程相关的内容;要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报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2.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基本功是第一评判要素。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刻苦训练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演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技能外,还要精心磨练所教学科的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围绕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细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各项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

4.重视资料积累,实现教、研成果信息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案、教学设计、练习、试题、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札记、论文等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再加工,逐步构建教师自己的电子、数字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以便永久保存,随时修改,随时取用,随时交流,随时分享。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根据学科分类和层次,建立和完善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相应的学科教研组。根据我县教研片区划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片区学科中心组的管理,充分发挥片区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小型学科片区教研组。

(二)巩固发展学科建设网络。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巩固学科资源网络,创建学科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建立县、片、校的人才资源库,构建学科优势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功能,切实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集体研究,共同提高。

(四)组建全县小学和初中学科大教研组。整合全县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组建一支得力的学科核心教研队伍,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考试的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每两年对我县的名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进行一次高层次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学校每年要对高三、初三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大对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各学校每学年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新招聘的教师每学期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小学以小考内容和要求、初中以中考内容和要求、高中以高考内容和要求组织考试,并把考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考试成绩报县教研室备案。

(六)发挥名师作用,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

(七)建立各校特色教学活动和示范活动项目的申报、申办机制,并把它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八)广泛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课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九)加强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打造,采取有效措施搭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平台。

(十)加强备课组建设。初中分年级分学科组建备课组、小学分低段和高段分学科组建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十一)各校在教研时间、教研场所、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经费等方面要予以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县教育文化局将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保障,对于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将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考核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