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工业的发展

篇1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

篇2

1.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非常大,它们中的很多企业是一些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多个国家。其子公司普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的乳酸盐生产商,普拉克公司的工厂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荷兰,同时它具有一个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再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的达能公司其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33亿欧元。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 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经历着现代管理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主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企业的产品优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食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早、程度高、科学技术进步快,因而食品工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2.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技术占据优势 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机械部门,不断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间接实现了先进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食品加工机械产品品种齐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不仅使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统一、可靠和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发达国家食品加工机械一般具有动力、燃料及水消耗少的优点。食品加工的原料利用率高,如美国能利用废弃的柑橘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淀粉糖制造设备加工能做到无废渣、废水或废气排出。

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企业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研发技术创新。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投资,企业投资一般占销售额的2%~3%。同时,政府鼓励食品研发投资。加拿大政府就有专门的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发达国家食品加工过程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检测和调整。食品加工技术革新体现在包装技术、新式产品、高效加工控制系统、自动分级系统以及新产品的说明中;产品品种创新。根据消费方式改变,方便、健康和多样化的产品大量涌现,使产品创新的速度加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食品加工业一方面引入不同民族风味的食品加工,另一方面积极推出便捷食品,如“保鲜餐”“全餐配备”“速配餐”“即食汤”等以及健康食品:包括低脂、低盐、低糖食物,瘦身特餐等;食品包装创新。食品包装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保护和保存作用,进而成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手段,在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食品包装不仅更加注重美观,突出品牌与个性,符合环保要求,而且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采购和销售渠道创新。在发达国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提高购买效率。例如,一个由美国50多家著名食品公司组成的“TRANSORA”网络市场,就是一个企业间的网上交易市场,其联合采购能力为4000亿美元。这个网络除了用来采购原料外,还能用来监控库存和管理工厂。通过这个网络采购,食品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开支。发达国家完善的互联网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食品销售网上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

2.2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食品加工企业自身不断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进行结构调整、联合、购并和合并。一些国内小型独立食品加工企业逐渐被大型全球性食品加工企业所取代。这些大型食品加工公司积极向国际市场延伸,到境外寻求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20世纪末期的10多年,跨国食品加工公司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重新定位,寻求适宜自身发展的市场;食品加工企业从各方面改进生产模式,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世界食品零售市场需求进行内部生产调整。尤其是一些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来改进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从原材料筹备、运输、工厂加工到产品营销,都是管理与质量的密切结合;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逐渐树立新的经营理念。食品市场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世界贸易日益自由化,而且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因此,建立全球性的零售网络和链条势在必行。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网络化发展机会,依据全球标准进行产业重构,重点是品牌改变和建立。品牌信誉好的跨国企业在产品分配和营销网络的构架上都做得十分完善,以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强营销和巩固品牌,从而以更加雄厚的实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发达国家跨国食品加工公司在全球知识经济浪潮和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推动下,研发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纷纷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控股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而且国外研发中心的研发支出在总研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国际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产业化经营管理越来越成熟;加工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越来越高;产品的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

3.加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 为了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议对分散在各部门有限的农产品加工研究力量予以整合,在国家级农业科技系统中建立精干的国家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并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统一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给予重点支持。通过该研究机构,协调组织全国农产品加工研究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研究与示范,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3.2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工程中试中心 建议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工程中试中心,解决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技术组装和技术配套等系统问题,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3.3加大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专项投入 建议应在各级科研计划中单独立项,而不应依附于其他学科领域。国家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研究项目的支持,特别要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专项支持,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取得突破,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篇3

(安徽大学 经济统计专业,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

篇4

一、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一)省农发行、省农行、省农信社、吉林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开展几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稳步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放规模。对龙头企业在原材料收购、仓储设施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及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各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给予信贷支持,对暂时集中还贷困难的龙头企业,可适当延期,在延期内逐步归还。

(四)对信用较好的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符合条件的可实行公开授信,对新开户龙头企业,要及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五)各涉农金融机构应扩大龙头企业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明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

(六)各涉农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下浮利率。

(七)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一次性给予费用补助和奖励50万元,实现上市后再给予费用补助和奖励50万元。

(八)省、市(州)、县(市)政府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用于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及担保的损失补偿。

二、加强对基地建设原料收储政策扶持

(九)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收储原料而发生的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

(十)今年新增的国家粮食临时收储计划指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主要向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倾斜。

(十一)对于龙头企业自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优先享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政策。

三、切实减轻龙头企业负担

(十二)各执收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在政务大厅集中公示,经财政、物价、法制部门联审后,由政务大厅专用窗口发放“明白卡”,实行“一卡收费”,禁止任何单位卡外收费。

(十三)各职能部门对涉及企业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办理和限时办结。事涉同级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多个办事机构的,实行“首办负责制”、“并联审批”。不符合办理条件的一次性全面告知。

四、支持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

(十四)对在生产经营中确有困难的玉米加工企业,可按税法有关规定缓缴相关税收。

(十五)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自创办之日起2年内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税收政策除外)。

(十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按15%征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十七)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税法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十八)企业取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所得税。

(十九)支持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对企业取得的支持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依法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五、其他方面扶持

(二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象,对购买“一汽”在吉林省生产的5吨以下卡车、微型卡车、微型客车及符合条件的奶畜养殖场所办、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鲜奶收购站等予以补贴。

篇5

石油价格波动对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传导过程大致如下:

由此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导致农产品加工原料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均不同幅度增长,打破了原有的供给总量平衡,使行业均衡点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最终通过产品价格水平体现出来。

具体来说,石油价格上涨从多种途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

石油价格上涨使农产品加工的能源成本增加。能源成本增加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直接增加农产品加工成本。对企业来讲,石油价格变动带动的燃料价格上涨,导致用于加工的各种机械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的动力成本增加;尤其对于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大幅度的燃料成本负担将无情地挤占原本并不充裕的市场利润。二是带动运输费用上升。无论是陆运还是海运,石油价格上涨都会使运输费用急剧上升。这在客观上加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危机程度。

以石油为生产原料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增加。今年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15美元,国内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食糖价格分别比去年上涨4.6%、5.4%、13.9%、10.1%、5.6%和2.1%,直接导致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上涨和利润下降,进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石油价格波动会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是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企业倒闭现象。

但是,石油价格上涨在带来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篇6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抓好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食品学上的分类越来越细,广义的无公害食品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快与国际接轨。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绿色食品工作,年省政府以号令下发了《省无公害食品管理办法》,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又以号文下发了《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具体政策和措施。市在月初举办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技术培训班,为我们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技术保证。各级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努力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发展绿色食品是推动优质名牌农产品开发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加快推进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⒈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搞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整的重点就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在调整的思路上要由农业的外延系列的调整,逐渐转移到内涵系列的提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我市近几年来大力施实六优工程,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组织生产过程中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较少,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农药残留问题和收脱、贮藏方式的改进,大幅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⒉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我国近期内农产品供求的基本态势可概括为需求制约,主要农产品过剩加重,价格持续走低,甚至出现农产品卖难。农产品销售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县集团生产的大米,过去在上海无人问津,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后,上海客商一次性就订购大米吨,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效益,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市镇是我省闻名的西瓜大镇,前几年由于没有申报无公害食品标志,瓜农的效益与其他瓜农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年该镇申报了无公害食品西瓜,在西瓜过剩的情况下,每斤无公害西瓜比普通瓜价格高元,农民仅此一项每亩就增加收入多元。

⒊有利于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更加关注健康、时尚,城乡中富裕了的阶层渴望得到绿色无公害食品,也对食品质量的多样、优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由温饱食品向纯天然、无污染、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

⒋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关税壁垒逐渐消除,但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格,食品安全性的绿色壁垒正在筑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而绿色食品具有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尤其是农药问题,已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以茶叶为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提高了茶叶进口标准,因达不到质量标准我国出口茶叶被拒收、退回原产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快绿色食品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应对入世挑战,抢占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农业。

⒌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生产规程不科学,如乱用农药、滥施化肥,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局部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天敌破坏。加快绿色食品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美化、绿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相得益彰。

二、明确重点,加大措施,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

绿色食品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我市与其它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县仅集团就一次性地申报个绿色食品品牌,其它县市均有起步。面对现实,各级干部要自我加压,加大工作措施,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近期内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发展无公害食品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也可以直接申报绿色食品。具体讲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措施。

⒈因地制宜,明确目标,实施重点开发。结合我市资源优势,我市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发展重点:一是粮油产品。以米业公司为龙头创建我市绿色食品大米品牌;酒厂要增加品牌的内涵,创建绿色食品酒;粉丝加工厂要进一步改造升级,创建无公害食品粉丝;以油脂公司为龙头,创建我市绿色食品食用油品牌。二是瓜果类产品。目前我市几个规模较大的柑桔场要加强联合,组建柑桔产销协会,以协会名义申报无公害食品标志,西瓜、葡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创无公害食品标志。三是茶叶。我市茶叶生产已具有一定基础,茶并已获得省十大名茶称号,市特产开发公司对各大茶场要加强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质量,创建无公害茶叶品牌。四是蔬菜。以蔬菜生产基地、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菜生产基地为基础,发展名优蔬菜、特种蔬菜生产,创建无公害蔬菜品牌。五是畜禽蜂产品。猪、的养羊、的黑山羊、鹅、的山区养蜂,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建设无公害猪、羊、鸡、鹅、蜂养殖基地,培育品牌,创建我市畜禽、蜂类产品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六是水产品。发挥我市水产品优势,以鳜鱼、青鱼等品牌为基础,申报水产品无公害食品标志。七是食用菌类产品。以食用菌基地、双孢蘑菇基地为基础,巧借外援,大力发展我市食用菌产业,创建食用菌绿色食品品牌。八是饮料及其它产品。我市浓缩果汁加工厂项目已初步达成协议,要高标准建厂,高起点注册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饮品及相关产品。各地要明确重点,把任务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责任人,以企业、协会为载体拿出强有力的专班和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出成效。

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开发绿色食品,是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生产资料,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粮油产品、瓜果、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构建市场竞争的规模优势。在基地建设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严格控制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一是要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我市在建的科技工程如生态农业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加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治工业三废污染,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二是要发展绿色食品种子种苗产业,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种子种苗资源,满足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的生产技术,积极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绿色食品生产准用的高效低毒残留化学农药。四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以及绿色食品包装材料。

⒊抓好农产品加工,确保品质,培育绿色食品市场。一个优质品种,要有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从引种制种、生产栽培、采摘收获脱粒到加工包装的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收获加工过程中不注意质量,如普通存在公路脱粒的现象。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要注重绿色食品加工工艺的引进和应用,制定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程、贮藏运输技术规程,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要加快培育和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带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在城区要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超市设立绿色食品专柜,并依托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在等大中城市设立我市绿色食品销售窗口,逐步建设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⒋培育品牌,加速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的申报。今年,一定要实现我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零的突破,力争今明两年全市标志数达到个。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从长远出发,舍得拿干货,做好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的申报工作。全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的申报,由享受标志的有关单位向农业部门呈报,再由市农业部门向上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申报。

⒌严格管理,确保安全食品的质量信誉。要按照《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贯彻落实,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市场行为;二是把绿色食品技术落实到实处;三是开展经常性市场打假工作,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标志的行为。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区域和谐;产品内分工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和贸易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随着中国从落后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国际上,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尚处于一个艰难时刻,贸易壁垒与贸易摩擦也潜流涌动。对中国而言,以玩具、食品、牙膏、药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事件也愈演愈烈。这背后是质量、标准、劳动力和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以及贸易保护等尖锐矛盾的凸现。面对这样的形势,跨国公司FDI主导的全球产品内分工格局下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并嵌入的加工贸易模式遭受多重危机,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加工贸易的大本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最近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倒闭或者外迁。在加工贸易产业面临新一轮梯度转移的背景下,一系列必然出现的问题是:产业梯度转移究竟转向何处?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怎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落后区域在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时所面临的问题及采取何种对策?就这个层面而言,着眼于战略眼光来研究产品内分工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工贸易模式困境与产业转移;第四部分分析了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区域和谐发展问题;第五部分为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一个经验研究;最后是简短的小结。

二、文献回顾

有关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1936)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他以日本的棉纺织业为例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从而奠定了产业国际转移的理论基础。后来小岛清(1973)在“边际产业扩张论”中提出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从比较优势变化的视角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揭示了产业跨国转移的根本动因。20世纪60年代,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说”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问题。这些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现象。维尔斯的小规模技术论、拉奥的技术本地化优势、坎特威尔等的技术创新升级理论则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解释了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国际分工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产品内(Intra-production)分工代替了传统的产业间(Inter-industry)分工和产业内(Intra-industry)分工。所谓产品内分工,指通过产品制造中生产环节的工序分解,把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散到拥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从而实现了产品生产进而贸易等资源优化配置的全球分工模式。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较好地解释了以跨国公司主导的FDI方式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Helleiner(1973)首先观测到了在纵向一体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导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存在着劳动环节转移这一产品内分工的新形态,从而奠定了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基础。其后,Finger(1975)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海外组装(Offshore assembly)这一产品内分工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产业转移的产品内分工新模式不断出现,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增多。这个时期以来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基本沿着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分析产品内分工的收益分配,并据此解释产品内分工的主导因素。比如Hederson(1991)的网络垄断性的国际市场结构决定了产品内分工中的贸易利益分配。Gereffi(1994,1999)从产品内分工中的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地位的不平等这一现象出发,解释由于进入壁垒的不同造成的产品内分工的不同收益分配。其二,通过产品内分工解释其对国际贸易、技术创新等的影响。有些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产品内分工能够促进国际贸易,改善参与国的福利水平,比如Amdt(1997,1998)的研究;而Deardorff(1998)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同时,中国东部沿海区域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融入了国际市场,国内外学者也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了这方面。Rahardja(2007)通过分析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机械产品贸易,发现中国出口的增大并没有形成对东南亚出口的挤压,原因就在于东南亚国家增加了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份额和提高了出口单价。

产业转移在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基础、模式、效应等方面,其中就包含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实证研究。陈建军(2002)分析了产业梯度转移和东扩西进战略,并用浙江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施建军等(2007)通过借鉴欧盟东扩和泛珠三角的经验,提出了长三角扩张有利于资源互补、产业分工协调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观点。刘志彪(2007)对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进行了比较研究。卓越等(2008)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分析,认为跨国采购商主导的分工格局和升级控制,把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从而陷入“悲惨增长”。

梳理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和谐发展问题目前还不多见。本文在已有的产品内分工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和产业升级及产业梯度转移,扩大内需,实现区域的和谐发展。

三、加工贸易模式的困境与产业梯度转移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中国企业找到了进入全球最终市场的途径。中国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左右,属于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于大国来说,这种外向型战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本身就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危机更有可能使其雪上加霜。

(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式微

1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在经历接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将趋缓:2003--2007年每年高于两位数的增长将告一段落,2008年的经济增速为9.3%,2009年预计增速为8%左右。传统的依赖外贸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将面临新的考验。

在出口方面,1981--1992年间,一般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出口额,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期间尽管1994年一般贸易出口额略微大于加工贸易出口额,但此后加工贸易出口额开始逐步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2005年达到最高的1014亿美元后开始缓慢回落,但仍然远远超过一般贸易出口额。在进口方面,刚开始是一般贸易进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然后在1994--1999年间加工贸易进口额大于一般贸易进口额,此后一般贸易进口额又超过了加工贸易进口额。总体而言,呈现出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所占比重下降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比重上升的趋势(详见图1、图2)。

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看,东部地区乃至全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高能源消耗、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制造模式。这种代工模式的边际回报率已经处于下降区问,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在下降,跨国公司主导的FDI代工模式的技术扩散效应也不明显。更严重的是,这种模式不利于本土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和谐,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

过去的外向型、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扩大。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无论是按照每千克石油当量产出的GDP,还是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目前中国比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低15%以上,比欧盟国家则低40%以上。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出现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的下降,而是出现了近几年能源消费的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反常现象。此外,中国的战略资源石油和重要工业原材料对外依赖严重。

3 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剧

产品内分工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以代工模式参与国际分工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导致中国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剧。本来在要素充分流动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吸纳中西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缩减地区差距。但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产品内分工方式参与的国际代工生产,其增长收益是偏向于资本、出口和政府的。已有的研究表明,代工模式下的收入主要流向了资本的所有者跨国公司、以税收获利的地方政府以及某些资源和能源的垄断部门。从而,产品内分工下的代工模式不但没有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而带来的地区差距的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地区经济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困境的突破:国内价值链构建中的产业升级与产业梯度转移

东南沿海地区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下的代工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遭遇了瓶颈。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下产品内分工把东部沿海地区嵌入在国际价值链的最低端,即原始设备制造(OEM)阶段,其设计、品牌、销售以及关键零部件等都处于跨国公司控制之下,跟国际市场的最终需求之间联系薄弱。因而中国尽管能够以成本竞争优势获取加工贸易方式的国际代工生产,但正是由于这种生产选择的成本导向使得中国在国际需求发生变化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就是这种分工格局下国内市场的割裂。这种割裂表现为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来自国外进口,东部沿海地区是以土地资源吸引了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劳动力资源与跨国公司通过FDI带来的资金、成熟技术以及设备等结合进行生产,然后出口世界市场。候鸟式的加工贸易方式跟国内市场没有太紧密的关联。不但如此,这种产品内分工下的代工模式还进一步割裂了国内市场:原来的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被其进口设备夺走、优秀人才被挖走、本土品牌被合资收购等方式后退出市场,等等。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在国内价值链构建中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突破加工贸易企业的困境。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都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本身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来,在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后,也必然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现实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1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按照Humphrey(2002)的观点,可以分成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但对于产品内分工下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而言,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成本优势丧失的同时,已经完成资本和一些技术的积累,因而,已经具备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可能性。此外,在链条升级方面,加工贸易产业可以从原来的加工制造向生产业、物流、品牌等升级,而把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出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区的一些生产企业,比如上海制造局改造成为上海智造局,从原来的生产制造升级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智造。

2 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对于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通过产业升级摆脱过去价值链中低成本价格竞争的加工贸易企业,这当然是一种最优选择;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得放弃成本竞争的利器。加工贸易产业本身成本导向属性决定其总是在寻求成本洼地。从这个层面而言,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是继续寻求成本竞争的一种现实选择。同时,产业的升级也需要产业转移为其腾出空间。通过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把加工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去。从而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保持出口份额。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都属于寻找新的竞争优势的行为,而那些不能升级或转移的产业将被市场淘汰。

3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结合——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基于成本的考虑,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后会更多地就近采购和就近雇佣;同时,通过企业前后向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将通过分工的深化增加中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最终扩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随着雇佣劳动工资收入的增加与采购的增加,国内销售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采购一生产一销售等更多环节都在国内进行,从而国内价值链体系建立。随着整个国内价值链的完善,国内劳动和资本获取的收入进一步增加。

在国内价值链构建的进程中,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必然伴随着产业的转移。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国内市场呈现一定的梯度分布,这为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可以把东南沿海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依据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价值链升级,即为已经转移出去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生产,包括融资、研发、品牌、物流、销售等环节。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又可以为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后的一些新兴产业提供足够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这时,加工贸易产业可以根据国内市场的反应更为迅速地调整产品、改进技术,进而完成产业升级。

过去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仅仅参与加工制造,处于价值链低端,与国外市场需求隔离,本土企业因为是被动嵌入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因而面临升级困境。现在如果东南沿海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转移的结合过程中完成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升级,最终形成动态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四、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能够促进区域和谐发展。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 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由于内部矛盾的积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东南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思路需要调整。而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能够提高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这包括劳动的合理流动和资金的合理流动以及技术的梯度分布过程中的流动。此外,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还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2 产业的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按照产品内分工理论,东部沿海地区与后发区域应该形成专业化程度高、互补性强、城市间协作性良好、产业特色突出、制造业布局随城市等级梯度发展的格局。产业的梯度分工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后,为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二是后发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完善配套能力,在有选择性地发展低成本和充分就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实现国内价值链的构建。这两者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3 产业梯度转移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从工人靠近工作到工作靠近工人的改变,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相对以前背土离乡的状况,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劳动力可以在距离家庭更近的地方工作,这有助于在工作的同时更好地关注家庭,从而大大提高家庭及社会的和谐。

4 一体化的国内市场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国内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在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和一体化的国际市场关系上,大国模式和小国模式有着极大的区别。探索一条区域经济与区际贸易协调的内需主导型的开放经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总之,我们的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产业通过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能够促进区域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共享式繁荣。

五、纺织服装业的经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借助加工贸易的方式,纺织服装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1 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情况

1994年,中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额为342.17亿美元,2007年增长为1711.7亿美元。但2006年以来,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出现了下滑。图3比较直观地说明了这一情况。

2 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困境

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整、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一些低附加值、资源性工业品的出口难度加大。其中,纺织服装业出口所受的影响更大。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明显感受到传统的出口竞争优势受到削弱。第104次广交会上,出现有订单已经或准备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象。当外部需求缩减后,出口进一步下降。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6个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72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多重因素使得纺织服装业遭遇“寒冬”,其竞争力处于下降通道。

3 困境的突破:升级和转移

面对“寒冬”,一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优势,开始进入纺织服装的品牌和设计环节,把纺织服装的生产外包,完成产业价值链上的升级。在价值链升级的同时,纺织服装产品能够通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质量安全和环保认证及检测,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则继续挖掘成本优势,如通过进入国内市场或者把产品的生产进一步转移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其产业转移可能包含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省内转移以实现双赢。目前,纺织服装产业的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域趋势,更多的转移仍然在省内进行。典型的例子有苏南企业到苏北投资新厂转移生产,粤南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低成本地区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第二种途径是向中西部转移。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内需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目前,湖南、河南、江西、安徽等主要产业转移接受地的实际投资同比高速增长。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大量节省经营成本的同时充分带动中西部资源的利用,使东部沿海的经济要素与中西部资源要素互相结合,实现东中西部联动,达成双赢局面。此外,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可以兼顾出口和内需的双重需求。这种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也实现了国内价值链的构建从而成就多赢:既平衡了区域经济发展,又完成了产业梯度转移并保持了成本竞争优势。第三种途径是产业向海外转移。目前除了部分优势企业可考虑这种途径,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要实现这样的转移还不成熟。最后,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成本优势的丧失只能放弃出口,退出市场。

篇8

关键词:装饰玻璃工艺品设计开发旅游业发展关系

一、装饰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装饰玻璃工艺品的设计,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设计。为了体现出秦皇岛的玻璃文化特点并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开发设计具有艺术性、地方性、纪念性的旅游玻璃工艺品,还需要对我市的历史文化进行采集挖掘,这不但有利于城市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还能加强工艺品的设计与技艺水平的提高,推动秦皇岛装饰玻璃工艺品市场的经济发展。若想充分吸引消费者,在设计时要突出城市的文化、地域风情、自然景观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装饰玻璃工艺品的需求已开始追求其时尚感和艺术性。如何运用滨海旅游城市特有的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玻璃工艺品,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在对秦皇岛工艺品市场一项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人群认为代表秦皇岛特征的工艺品总体一般,市场上总是那些大同小异的贝壳工艺品,种类单一,品质不高。每年到我市来旅游的中外游客常感叹难觅具有秦皇岛特色的工艺品做纪念,对游客而言,他们都喜欢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经典、时尚、精致、个性也是旅游者在购买纪念品时不同的购买取向。一件设计很好的玻璃工艺品,其实承载着很多特殊的信息,工艺品的材料、特定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审美都集于艺术品一身,发挥着工艺品的物质功能和形式美的表现力。就比如北京的工艺品面人,它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工艺品。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其形象的鲜明性成就了它独特的个性。因此成为旅游者喜爱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称北京面塑工艺品为“中国的雕塑”。还有国外享有盛名的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一公民”雕像,已成为所有到鲁塞尔的游客必须一睹为快的景观,该雕塑的微缩工艺品,更是历经百年而畅销不衰,成为该景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这些工艺品的亮点和经济价值都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实,我们城市的装饰玻璃工艺品也可不仅仅是指一个物件,多个工艺品的组合和特殊造型的玻璃工艺品都能成为秦皇岛的城市象征。结合旅游业和地域文化作为装饰玻璃工艺品发展的基础,形成良性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关系,来推动装饰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共同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特色装饰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系统设计开发具有秦皇岛城市特色的装饰玻璃工艺产品,不仅要考虑到景观和物质资源特色,还应考虑到当地的历史典故、名胜遗迹、民间风俗、故事传说等文化资源。装饰玻璃工艺品设计中的价值层面可涉及到历史、文化、技术、经济等诸多方面。当下,我市的装饰玻璃工艺品的设计开发需要更多地注重工艺品的品质、文化及其蕴含的情感,使产品设计向多元化、个性化纵深发展。从玻璃工艺品的立意、形态、材质、色彩、工艺等方面着手开发,在设计中要更多注重文化与技术的关系,依据不同的产品定位,确定合适的文化内涵,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以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人文三位一体的产品设计观念。在其造型的时尚性、色彩组合和自身的实用性上,通过玻璃加工工艺技术提升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在设计题材上广泛采集资料,运用旅游风情和山水园林等图案在形式美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中达到美学的意境,将特定的工艺、独特的地域审美集于一身,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旅游文化。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古长城建筑玻璃模型、特色海景湿地玻璃装饰看盘、套系民俗文化玻璃装饰壁挂、海底世界系列玻璃饰品胸针、个性吹制玻璃工艺品等等,这些工艺品都能使得产品依托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并鲜明地突出了秦皇岛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品格。如中华三大地域文化旅游圣地徽州,以徽州文化著称于世,其旅游业一并带动了根雕、石雕、泥塑、艺术壁挂等艺术品的系列化发展。

因此,合理利用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与玻璃工艺品设计相结合,研发出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感的装饰玻璃工艺品,其有利条件是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成功的装饰玻璃工艺品的开发设计规划,既能带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又能通过旅游业很好的传播宣传城市文化,把旅游资源不断地外扩和延伸,是实现装饰玻璃工艺品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本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玻璃工艺品的开发与发展具有更多的产品价值和文化附加值,新型的装饰玻璃工艺品与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秦皇岛城市的特色优势和强势产品。

三、主题旅游与装饰玻璃工艺品设计开发的整合创新

近年来,秦皇岛市的旅游业正处于稳步快速发展中,其多元化的运行模式不断壮大我市的经济发展。从发展过程中看,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为了加强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的整合创新,寻求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最佳的互动发展模式,就要挖掘城市的区域文化内涵,整合资源,尝试将主题旅游活动与玻璃工艺品的研发相结合,挖掘市场的深度。例如中国·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就结合了秦皇岛的区域旅游资源,开通了昌黎葡萄沟采摘生态游,这些葡萄长廊依山傍谷,或屋前檐后或在山溪两侧,如此乡村风情都是很好的艺术题材。我们在进行玻璃工艺品设计时,不断求新、求变、求时尚,了解旅游者的采摘心理,让旅游者在欣赏美景亲临采摘之后,还能感受到地域文化与玻璃工艺品的无限魅力。这种装饰玻璃工艺品与主题旅游的完全融合,也形成了以主题旅游完善装饰玻璃工艺品设计开发的互动发展新模式,促进了两者相互融合的发展,同时也是旅游业的一种延伸类型。

四、总结

总之,从玻璃工艺品的装饰艺术角度来审视,其艺术表现不仅仅是完全附属于具体的形式特征上,更多的是色彩、装饰、工艺与材料等艺术形式所体现的产品形态,还要具有文化特征、时代特征、艺术特征、纪念特征和实用特征。玻璃工艺品不但要进一步地深入设计开发,让产品更加适合消费者的心理来迎合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正确看待装饰玻璃工艺产品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它不仅能加强玻璃工艺品与旅游业的深度合作,更能让旅游业促进装饰玻璃工艺产品的延伸发展,在创造出连带性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秦皇岛市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使装饰玻璃工艺产品借助联合发展的优势,健康蓬勃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雨蒙《玻璃装饰艺术》[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篇9

一、食品工业在新阶段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从产业关联特征来看,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农村就业等途径来实现。

1、发展食品工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食品加工企业约占40%)。在农产品短缺时期,食品工业是跟着农业走,“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这种关系就得倒过来,变成农业跟着食品工业走,“食品工业需要加工什么,农业就提供什么”。即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农业,按照加工食品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业提供加工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经过下游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供应给广大的消费者。在这种食物产供销体系中,食品工业处于核心地位,它发展越快,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发展食品工业,将有利于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的传统格局,扩大用于加工的优质、专用农产品比例,提高产品质量,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发展食品工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如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其价格终究不会很高,而经过加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每深入加工转化一次都比初级产品的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根据有关测算,一吨玉米按原粮出售价格只有1100元左右,加工成淀粉后价格就提高到1800元,加工成葡萄糖后上升到4000元,进一步加工成赖氨酸还可以攀升到4.2万元。可见,通过发展食品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发展食品工业,也是促进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必由之路。由于运输、加工和储藏跟不上,我国农产品每年出现的损耗触目惊心。如粮食损耗至少为10%,果蔬损耗约为20%左右。如果我们食品加工业搞上去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发展食品工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食品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吸纳能力大的特点。在美国,目前农业劳动力虽然只有200万人,但是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高达1100万人,相当于前者的5倍。在日本,1990年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就业人口分别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5%和11.7%,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反观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有3亿多,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只有1000多万人。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就业容量有限相关。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的情况下,发展食品工业,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双重功效。

二、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互动

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有赖于在食品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肉类、蛋类、水产品总产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但食品工业却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食品工业和农业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必须从产业链的关系出发,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食品工业的要求发展专用、优质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之间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不少农产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食品工业需要的很多加工原料却要靠进口来满足。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变“优质农产品鲜食,劣质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的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安排食品工业加工的对象和规模,逐步向“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的思维转变。根据这种思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可以保证农产品品种的专用化和优质化,满足食品工业对加工原料的要求,实现农产品种植业与食品工业的对接。

2、建立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

食品工业作为现代工业部门,对应的是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的原料需求。而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部门,仍处于分散经营和零散供应的状态。解决规模生产对大批量原料需求和小农户零散供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在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每一种加工食品都有相应的专用和固定的原料基地。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番茄基地,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基地等。目前,我国农业部已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并把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列入其中。这些加工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成,将对食品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企业与农户联接模式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种养业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和食品工业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很多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和农民建立联系,但由于这种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利益的不一致,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损的是处于弱势的农民,进而影响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和整个产业的发展。为此,要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通过“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使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把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之间松散的买卖关系,变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产、加、销产业链。

4、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正在逐步走向纵深,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市场。对于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食品加工企业就是他们的市场。因此,只有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从国内来看,凡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产品就能顺畅进入加工流通领域,农业结构就调整得好,农民收入也就增长较快。从国外看也是如此,食品工业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结构也就越合理。因此,要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种、养业结构的调整,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原料,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品种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工业发展,促进专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即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和农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消费结构变化加快,食品工业迅速上升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更大幅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1、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综观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工业是不发达的。国家越发达,越把食品工业作为重大战略来抓。要把食品工业摆在和农业一样的重要位置,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看待,把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食品工业,统筹规划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食品工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要系统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税收、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再使用和可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食品工业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宏观协调,食品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要按照农业―――食品工业―――营销业和餐饮业产业链的关联性要求,突破现有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的体制,加强对食品工业和关联产业的指导与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建立食品工业高效的信息集成系统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食品工业行业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

加快食品工业发展,要求提高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使食品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工及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食品工业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深化食品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加对食品工业加工科技发展的投入,积极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

4、支持和培育食品企业集团,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现代企业化经营

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扶持,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采取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对部分适宜分散经营、劳动密集的食品工业行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特色食品,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

5、加快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食品工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食资源,具有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建设若干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使中西部地区在粮食、乳品、果蔬及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利用东部地区人才、科技、设备、资金、管理及市场影响等方面的优势,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立食品加工企业,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食品资源的潜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东中西合理的食品工业区域布局。

6、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篇10

近年来,许昌市的食品工业紧紧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培育发展了烟草制品业、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大豆加工业四大优势产业以及豆制品、蜂产品、红薯“三粉”制品、生物保健品、食用菌系列五大特色食品。

许昌市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许昌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即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责任公司,省级龙头企业23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56家。其中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是河南第二大肉类加工基地和河南最大的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许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是豫南最大的民营制粉企业。许昌市食品工业总量增长迅猛,近五年来许昌食品工业连续以两位数的高速态势增长。但是由于许昌市食品工业较多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产业链条短且技术含量不够、销量高、利润低的情况较为突出。

2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分析

2.1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潜力分析

许昌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早在三国时期的曹魏屯田就为许昌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底蕴。许昌市处在中原之中的地理位置,是粮食主产区,有1600km2优质小麦基地;493km2红薯基地;172km2大豆种植基地;603km2(复种面积)蔬菜种植基地;143km2烟叶基地;209km2中药材基地。这些有利条件,为许昌发展食品工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已建立油料基地670km2,许昌县河街乡素有“腐竹之乡”之称,是全国最大的豆制品生产集散地之一。许昌县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年产值3.4亿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长葛市蜂产品加工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现已形成了庞大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网络,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其中,蜂蜜90%以上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全省同行业出口额的60%以上。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已在全国主要农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和低温物流基地,其中河南布局5个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生猪加工能力占河南省年生猪出栏总量的1/10。

2.2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需求潜力分析

从未来20年的市场容量看,食品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昌发展食品工业潜力巨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食品工业在连续10余年保持上升势头的同时,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

老百姓的“吃”始终是最具魅力的产业,居民一日三餐的制成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08年中国GDP总量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按照人口数13.2465亿来计算,200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会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饮食消费将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安全、方便快捷、天然绿色、营养保健、休闲娱乐等诸多更高的追求,食物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不足40%,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或95%。差距很大,发展的潜力亦很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用于工业食品的支出会成倍增长。许昌在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大豆加工业、淀粉及淀粉制品业、生物保健品制造业、蜂蜜和菌类产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果蔬加工、饮料业这些主导产业上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3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外部潜力分析

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河南“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食品工业强省”。河南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把许昌市列入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重要城市之一而加快建设。

许昌市要抓住河南省建设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的机遇,推动战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增强食品工业竞争力。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许昌县腐竹、长葛蜂产品、禹州“三粉”、开发区保健食品、许昌县食用菌五大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食业、山花实业、华龙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突出优势和特色,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食品产品优质化;强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加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精细型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

3加快食品工业,促进许昌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许昌市食品工业通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在全省食品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漯河、郑州等先进城市相比,不论是从食品工业总量上,还是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据有关专家分析,21世纪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成熟市场将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名牌化及连锁经营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愈见重要,品牌和名牌效应日渐突出。二是发展中市场的购买潜力巨大,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增长速度日趋迅速,技术创新受到重视,经营方式及品牌作用愈将发挥明显的作用。

3.1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

许昌市食品工业产业链条太短,搞精深加工的企业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比如在小麦加工业这个链条上,许昌仅有面粉、方便面、饼干,再深一点的,像速冻汤圆、水饺等就没有了。再如肉制品加工这个链条,许昌市生产的主要是生鲜肉、火腿肠等产品,而漯河市不仅有生鲜肉、火腿肠,而且正在利用骨髓生产生物制品。许昌市豆制品生产的主要是腐竹、“三粉”,而如开袋即食的豆制品比较少。因此,发展食品工业一定要拉长产业链条。

3.2树立品牌,形成品牌带动效应

在品牌树立方面,可以从多种宣传渠道入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等。如要树立许昌豆制品的品牌形象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赞助或冠名美食节目。如香香美食在选料上就常推荐许昌老豆腐,在美食节目中讲解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许昌豆制品的特色,在注重营养健康饮食的今天,公众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建议,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广告。公交车滚动广告、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滚动广告,介绍许昌豆制品的特色和各种家常的烹制方法,不仅可以倡导家庭观念,提倡在家做饭,不仅卫生干净且节约开支,也可让公众通过美食制作享受其中乐趣,丰富公众的生活。

(3)口碑相传。“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曾在某超市买豆腐时,听到负责豆腐的店员对上货的店员说:又是石象豆腐,不要石象豆腐了,没人要。其实对很多外地人来说,许昌豆腐名声在外,但具体石象豆腐和老豆腐有啥区别就弄不明白,就连地道的许昌人能说清楚的也不多。

3.3加强包装,树产品形象占领市场

以许昌市豆制品为例,笔者专门到许昌当地大型超市去调查,发现超市内售卖的开袋即食类豆制品如豆筋、豆干之类多为外省品牌,不见许昌当地企业生产豆制品的身影。而超市中有很多粉丝、红薯粉、淀粉、豆腐、豆腐皮之类的初加工产品,多为简易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看不到制造企业的名称。这对树立许昌产品品牌非常不利。建议许昌市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豆制品、红薯制品等副食品加工场,促使经营者进行集中加工、集中管理,保证加工食品的原料、成品达到基本的卫生安全标准。

3.4严防死守食品安全,把好厨房大门关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稍不留神将付出惨重代价。现在,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旦某种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便会对消费者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以致使那一类的商品从此一蹶不振,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一系列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农药、化肥、抗生素、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也屡展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一方面令消费者对许多食品心有余悸,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心;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些国家提高了进口中国食品的门槛,形势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对食品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注重食品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河南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居于全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制约河南省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许昌市也是河南最大的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农药使用一定要科学;许昌市作为肉制品、面粉、淀粉、腐竹的主要产地,饮料、乳制品等也有一定的市场规模,食品安全问题为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有丝毫懈怠。2006年发生的部分外地生产企业假冒许昌腐竹现象,使许昌腐竹的声誉一度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为了保护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重塑许昌腐竹的品牌形象,许昌市要把对腐竹产业的治理整顿作为监管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腐竹生产企业也要加强监管和自律。河南人和河南产品的形象,需要所有的河南人和河南企业负起责任,用心、尽职尽责地改善和维护,不能再往自己脸上抹黑。

3.5加强技术改进,提高竞争力

要加强技术改造,向科技要产品、要品牌、要效益。可以通过引进知名品牌入住许昌,带动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带动区域发展。如上海一担坊公司、河北华龙集团、上海元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在许昌开设分公司,进而带动许昌本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应鼓励食品工业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对企业技改投入资金提供部分贷款贴息,引导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建设,运用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大力推进品种改良,为企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要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