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园景观设计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城市公园以绿地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面积,由政府出资建设,归城市绿化局管理,建成后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园,它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自然化活动空间。而传统的公园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新的城市公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物、自然环境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兼具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适合各个不同层次的使用者,其目的在于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享受都市生活的乐趣。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公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交融,因此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重视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强调人在公园中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单纯为了满足漂亮的景观设计样式而设置若干障碍物。总之,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应该显示出对人的理解与关怀,各项设施的布局应该强调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1.2 艺术与实用性原则
最初人们对环境设施的认识仅限于纯功能性的实体构筑物,单纯地发挥了设施最基本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提升,现代城市环境设施已不再单纯地满足功能要求,而是更注重形态的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结合,其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户外空间环境具有公共性和交流性的元素。尽管户外空间形式的组合和创造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首要因素,但作为景观元素与公共艺术品的总和的环境设施,通过对其体量形式轮廓和材料的色彩质感以及内涵等,把握与其他景观构成要素一起营造了户外空间氛围,逐渐成为整体环境中的视觉中心之一,起到发挥或重塑地域风格的效应,从中传递出艺术美感,用艺术魅力来促进环境育人。
1.3 生态化原则
生态化作为城市公园其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公园建造的初衷,能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固景观设计首先就要从生态角度的出发,要符合生态化的特点,利用乔灌等植物的复合种植,保持植物的多样性,满足人们对于绿色植物的鉴赏。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对策
2.1 公园的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等等。
2.2 公园的园路
园路是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园景观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组织园林空间和引导交通游览路线,还是人们休息散步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需要通过对游人特征、行为、数量等的调查与预测,全面系统地考虑游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人性化的园道设计。如人们有抄近路、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在布置公园游览路线时,就应该考虑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使他们能迅速便捷地到达自己想去的活动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路程,避免相互之间形成干扰。又如,当公园中道路存在高差的变化时,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台阶,用缓坡代替,这样可方便坐轮椅的使用者。
2.3 公园的植物
植物是营造公园景观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构成优美的环境,还有衬托主景的作用。植物景观人性化的要点,首先是合理选择植物,应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可以体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从而使公园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植物配置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搭配各种乔木、灌木、花草等,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风景优美的休憩处,并创造一个宜人的气候环境。在草坪的布置中,要注意选择耐践踏的草坪品种,为人们休息、嬉戏、聚餐提供便利。切忌布置纯观赏性的草坪,避免使草坪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园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对欣赏植物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一些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在植物的配置中,要合理配置其高度,方便残疾人接近植物;对于儿童群体,应注意避免选择毒的、带刺的、花粉引起过敏的植物,保证其安全、舒适性;对于盲人的欣赏需要,注意选择一些芳香的、声响的和树干有质感的植物品种,让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受大自然。
2.4 公园的水景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公园里的水体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净化空气,形成气候宜人的环境。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能给人以不同的体验。作为公园中的主要活动者,人都具有亲水性,在公园中适当地设置水体,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性化的水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要对池岸和水体深度进行控制,处理成浅水或设置深水防护措施,保证游人的安全。同时,在因人而异,结合不同年龄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水景,如涉水池、旱喷泉、水台阶、水流雕塑等,使人能与水亲密接触,增加空间的活力。
2.5 公园的设施小品
公园设施小品应遵循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安全性和舒适性,又要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并具有亲切的尺度,能够反映生活情趣等。设施小品也是公园中和人最贴近的要素,所以必须保证设施小品的数量充足,位置布置合理,并且保证每个单体具有人性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认同和亲切感。例如座椅布置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生理舒适性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同时,人们在公园中活动,游园的安全性尤为重要。这不但依赖于必要的防护设施,还要特别注意公园的晚间照明设施。另外,必须在整个公园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标明道路、设施、出入口、电话亭、厕所,并提供如何求助等标示性设施。
2.6 公园的建筑及构筑物
建筑及构筑物作为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附属要素,也可以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本身作为公园的景点外,它们也是为方便游人休息和观赏而设置的景观空间,所以其内部空间使用的舒适性也应该给予注意。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要求建筑内部空间尺度亲切宜人,遮荫蔽雨的效果好,视野开阔,座椅等配套休息设施使用起来舒服。不同的建筑及构筑物设计的方式也应根据功能不同而适宜安排,如小卖部要考虑选址及为大众服务的宗旨;雕塑要符合公园的主题和人的美感需求等。
篇2
【关键词】工业企业 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设计理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价值共享理念和高科技网络的支持下,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将工业景观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的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2.创新技术设计理念
(1)创新理念
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广泛传播、自由交流所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设计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将更多的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种语汇表达个性设计,强调工业景观的内涵与视觉效果;改变定式思维,注重探索性,发掘设计创意的潜在价值,通过厂区的景观设计传达企业内在文化价值。
(2)技术理念
技术是人类文明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不断进化的历程中,新技术不仅能使我们更加自如地再现自然美景,甚至能创造出超自然的人工奇景。它不仅极大地改善我们用于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美学观念――技术美学。
当代景观设计受到新材料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加工技术,以及现代艺术、当代美学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许多新的观念介入进来,传统景观的服务对象及目的已经完全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环境景观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使当代景观的设计和营造发生了转型和变化,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当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当代景观设计在不断扩大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继续追求技术的艺术表现力,结合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达语汇和形式而追求新的发展,使设计创作更具有审美的意义。当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还是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着。
3.人性化设计理念
现代工业厂区环境景观的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已今非昔比,行为科学的介入为其充实了新的内涵。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交流,文化共享……一句话,要求这个环境能积极反映使用者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要求表达当代环境景观美学与社会共有的价值。在现代工业景观设计中,设计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按照业主的愿望来衡量,而是以能否满足环境中使用者的需求与日常生活兴趣为依据,是否为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而设计。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掘人性需要,创造人性空间。设计师要突出厂区环境景观的人性设计,就必须了解人,深刻地了解人性,每一处景观,都有其特定的使用主体,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是有所区别的,但其本性却有着相同之处。人既需要庇护和阴凉,又需要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的尺度空间;人需要被关注、同时喜欢关注他人……因此,在厂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中应根据人性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各种景观要素创造不同的人性空间。
4.信息化设计理念
传统的景观设计主要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的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具体包括:
(1)设置信息的疏导、调节空间,留有弹性发展的场所;
(2)在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情感融为一体;
(3)创造互动性的景观。
5.艺术设计理念
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为工业景观的设计提供了设计源泉,使得工业景观营造的设计思想和手法更加丰富。在国内外很多工业厂区的景观设计,不论是从构图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可以看到艺术的影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艺术的影响。而在精神生活逐渐富足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更多休闲时间投入到文化艺术活动中,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了艺术色彩。景观设计是人们对所期望生活空间的一种表达,艺术性贯穿景观设计的各个阶段。在概念规划层面,景观首先是人们在脑海中形成的一幅蓝图,这种平面视觉艺术中的景观是视觉艺术化了现实环境,它讲究构图、色彩,讲究平面效果表现。之后,设计进入空间环境营造的考虑,空间中的虚实、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的使用,也同样为环境景观带来了多层次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6.多元化设计理念
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强化地域性、多样性及保留下来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景观资源,实现多元化的景观发展方向。具体包括:
(1)在地域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中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元素、景观体现及发展机制;
(2)以发展的眼光看地域文化的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3)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诠释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 吕海平,王鹤,城市景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9(2)
[2] 王紫雯,城镇化过程中的景观保护与规划[J],小城镇建设,2001,11
篇3
关键词: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7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是自然环境设计的重要导向,其对自然资源保护、合理调配、利用、开发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直接影响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环境的整体审美性、甚至社会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性。
1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以1982年我国第1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出现,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到1984年,以广东流溪河、沙头角等第2批国家森林公园的出现后,森林公园增长态势明显,其景观规划设计更有了清晰的方向逐渐去归类出现各类型的森林公园设计,例如火山、湖泊、沙漠绿洲、冰川、海岛、溶洞、温泉、草原、海滨以及城郊园林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景观的多样性,拉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过,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带来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上的商业气息过重、游乐设施过分增加、旅客安排与指引设计不合理、周边配套建筑规划设计建设项目不协调等,这些因素在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出现,对整个景观设计的价值出现减分的效果。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些情况反馈下中应作新的思考,以适应更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1 灵活处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对森林公园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考虑的基本要素要与地域和特色呼应,通常考虑公园的植物情况、地形地貌、水体系统、动物活动、综合人文资源等,根据具体的规划设计目标定位,把气候、时空因素等综合考虑分析的。对森林公园具体的景观设计基本要素做灵活的运用,形成山、石、水、物、情的全方位巧妙融合,体现森林公园固有的独特景观美。
2.2 规划设计处理方法
2.2.1 多维度立w景观设计思路
森林公园本身是天然美妙的大氧吧,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可以考虑人的感官系统与其互动关联,在视觉效果设计构思上,要把自然客观景色、传承的文化景观美、观景长线、最佳框景点等做最好的比较和分析,尝试达到视觉设计上的最大化容纳。在嗅觉互动设计上,可以把森林公园在大自然中拥有的淳朴味道科学地引入,把公园的清新、清香、清甜、清爽淋漓尽致地在环境中弥漫。在森林公园中体验自然的细微,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布置,用植物景观规划与香味树种搭配设计思考,体现新气息的存在感。在听觉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风声、瀑布之声、流水声音、虫鸟鸣叫的声音、雨声、鸡犬鸣吠的声音、人工处理的流水的声音、各种噪杂的声音、寺院钟声、公园背景音乐及人本身发出的声音、回声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能考虑到这点是设计人员能否用声音语言再现大自然美景的重要手段,它是视觉的最加配合方式。当然,触觉设计考虑也不容忽略,毕竟最直接的行为是印象最深的活动,能把手、脚零距离地接触自然景观,是真实的景观在生活中的最好的体现辩证和检验。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能有这些行为的周全思考,会使得整个森林公园的整个系统有真实的诠释和展现。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产业环境空间,在主要自然环境凝造的氛围下,公园的游客活动氛围打造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活动项目需要统一的规整处理和规划布局,它是属于森林公园动区空间,具体包括的活动例如:野战、野炊、野营、烧烤、露天歌舞晚会、篝火晚会、垂钓、划船、漂流、攀岩、蹦极等旅游娱乐类的活动,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把整体与局部考虑进去,发挥森林公园最大的功能化。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市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惠州市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樵山国家森林公园、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等在这方面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善用多维度立体景观设计的思路,全方位感受和交融到森林公园的意境中,会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景观设计效果。
2.2.2 升华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森林公园的设计开发与研究需要设计原则的升华,通过对原有设计原则再定义,重新审视对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原则的科学总结梳理,把我国森林公园发展各个时期的特性与规划设计理论再分析探讨,以未来发展的思维勾画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规划新原则。以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在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积极引入本土文化创新点并把传承的灵魂继续发扬光大,这样的设计做法更多的在历史名胜出现,例如: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在坚持个性化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以这样的方式能把人们对原有森林公园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感悟,把原景观的设计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和活力,用时代的审美与原景观美巧妙地结合;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系统统一中,把社会、自然生态、经济发展融为一个协调关联体原则。森林公园其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综合世界,它的构成体系已经反应出无论是森林景观、地质地貌景观还是水域景观的综合收益,直接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重视现代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新原则,对当今和未来的森林公园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综合阐述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的美中不足,在追求经济利益与地方发展的情况,它已经成为地区长远发展和提升的重要课题,设计师只有在规划设计中把环境,生态保护、自然绿化效益,地域整体环境与周边协调,尊重自然规律,激活地域的传承文化和优势多重综合考虑,开展设计工作,才能更好利用森林公园价值造福人们。另一个角度来说,森林公园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国家面貌,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时注意塑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时代特点、地域优势、人文精神,把我们的思想和理念更好地在世界人们中展现,打造中国特色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不断努力设计出与时俱进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作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福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
[2]黄明,罗晨.城市森林公园项目运作模式的研究[J].建筑施工,2006(12).
篇4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设计;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及对生活享受意识的增强,又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尤其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公园作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来探讨自己对城市公园设计的思考。
一、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思考
1、当前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档次”
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
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
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理念
笔者通过实践,分析了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设计理念为基础:
(1)、生态可持续性
保持场地原有的肌理及原生态基础,加以保护性改造,通过河涌、河岸、公园的不同水生态设计,形成一个自我净化系统;整体规划河涌网络纵贯整个区域,保持公园整体生态廊道的连通。通过设计有生态绿岛,具有家具抽象符号和长度标听环形单车径及散步跑步径,穿行于绿色生态景观空间。同时,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整合地块周边生态系统,完善生态自我修复,打造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
(2)、城市的互补作用
城市公园作为日后发展居住区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通过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公共绿地,营造山丘、树林、河流、浅滩、湿地不同要素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小区内部庭院功能起到互补作用,为都市生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3)、超前意识
公园设计中导入安全避难防灾理念,预留大片开放空间,作为紧急避难场所为大量人群提供庇护。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1、景观设计原则提出
针对上述对公园景观园林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现象,笔者认为公园景观设计可考虑从以下设计思路入手:
(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3、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4、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
结束语
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公园景观设计方面的不足,明确公园景观设计目标,提出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以人为本和美学原则,同时探讨公园景观设计手法,旨在能为公园景观设计提供有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吴综泽.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篇5
随着各国经济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景观生态设计需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种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也需要借鉴这些原则。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方法众多,最常见的方法为保留再利用、生态恢复与促进这两种方法。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应该遵循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生态、艺术、功能三者相协调的原则。设计者还应该掌握生态重建的策略,以修护被损害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原则
一、后工业景观概述
1.概念产业成长阶段论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这种划分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农业时代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工业时代以工业为主要产业,后工业时代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当一国经济进入到后工业时代,往往会产生逆城市化的倾向,大量的工业厂区由此变为废地。而经过设计者对工业废地进行再设计就产生了后工业景观,所以,后工业景观就是在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根据后工业景观产生的背景,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定义为根据工业废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后工业时代的工业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工业废地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景观。例如,后工业城市再生景观、后工业景观园林就属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典型。
2.分类按照地域类型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划分为城市开放空间和郊野后工业景观两大类。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地处城市区域的后工业景观,例如,北京著名的改造自原国营798电子厂老厂区的798艺术中心因为地处朝阳区,而属于城市开放空间。郊野后工业景观指地处市郊的后工业景观,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因为地处市郊而属于郊野后工业景观。按照使用功能可以将后工业景观划分城市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和矿区后工业公园。城市后工业公园指依托城市的工业废弃地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例如,世界著名的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便属于城市工业园公园。城市后工业广场指的是依托工业遗址建立起来的生态广场,例如,万科在天津老玻璃厂遗址上建立的大型水晶城广场便属于城市后工业广场。郊野废弃地公园是指依托市郊的工业遗址及地理环境建立起来的生态公园,例如,粤中造船厂公园便属于郊野废弃地公园。矿区后工业公园是指在废弃的矿区遗址上建造并充分利用矿区地势特点而建成的生态公园,例如,德国艾森矿业区公园便是典型的矿区后工业公园。
3.特点后工业景观和一般的景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依托性即后工业景观需要遵从原工业废地的景观特色,要依托原工业废地的建筑、设施、生态环境来进行修建。设计者往往需要全部保留或者部分保留原工业废地的一些建筑设施和构筑物。例如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就保留了原煤厂的一些设施和构筑物,遵从了原工业废地的景观特点。(2)功能性后工业景观作为公共场地,应该具备最基础的功能性。所以后工业景观往往具有观光、休闲的综合使用价值。例如有的设计者将废弃工厂的会议及展厅改造成大型音乐厅,将工厂的墙壁改造为攀岩墙,将炼钢厂的冷却池改造成潜水区都使得工业废地发挥了一定的功能性。(3)生态性设计者追求效益最大化,无论用材及施工都注重最小消耗、最小污染,为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设计者往往因地制宜使用材料,使用可循环再生的材料,使用原工业废地的材料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二、景观生态设计
1.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生态设计是指设计者将环保作为最重要的设计参考因素,将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生态设计也称环境设计或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从环境的角度看,应注重减少资源消耗、将对环境的危害值降到最低;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应注重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前对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众说纷纭,有的学者强调文脉原则,有的学者强调生态原则,有的学者强调经济原则。本文认为这些说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景观生态设计,因而都有道理。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应该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四项原则。(1)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设计尽量多地提供给人们多元的使用价值。将工业废地的历史加以保护,就具有了文化价值;将工业废地的设施加以改造,就具有了实用性价值;将工业废地的废旧设施进行艺术美化就具有了审美价值。(2)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设计必须注重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展现更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特点。工业废地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良莠不齐,设计者需要取长补短,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3)艺术性原则生态景观设计能体现视觉审美价值。工业废弃地的建筑和设施往往不具有视觉审美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通过艺术创造赋予工业废地以艺术价值。(4)文化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即学者们强调的文脉原则,指的是生态景观设计能体现出景观以外的内在内容。这些内在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工业废地与其他的遗址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这就需要设计者保留并突出这些文化价值。虽然有的景观生态设计不能完全符合以上四点要求,或者有的长于此、短于彼,但是这四点却应是景观设计者们所重点依托的原则。
三、后工业景观的生态设计
1.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非常多,而且随着设计理念的进步,设计的方法还将越来越多,但是最主要的方法却是亘古不变的。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最常见的方法是保留再利用。保留再利用的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方法一直受到了设计者们的青睐。综观世界上著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无一不是利用了保留再利用的方法。对原工业废地进行保留包括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很多工厂废弃物经设计师的点染,往往就具有了艺术审美价值。例如设计师将废弃的车道改为景观中的通道就非常自然而轻松,将废旧的围栏改为攀援墙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的建筑构造。在高明的设计师那里,废弃的矿堆、渣山、墙壁、锅炉都可以是某种灵感的源泉。另一种为生态恢复与促进。这是因为工业遗址往往受到了自然力的破坏以及人力的损毁而变成了毫无实用价值和视觉美感甚至是严重被污染的弃置地。这就需要设计者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对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促进包括土壤、水源、植被、生产设备等范畴。根据现实,工业废弃地受污最为严重的往往是土壤,于是对土壤的处理就成为生态恢复与促进的关键。常见的对受污土地的恢复办法有净土法、翻土法和改造法。目前国际上通过的生态恢复与促进的方法是4R原则。4R原则即改建(Rehabilitation)改造(Reclamation)、重建(Re-creation)和恢复(Recovery)原则。
2.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目前设计者在设计后工业景观时往往遵循以下三大原则。(1)最小干扰性原则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首先需要依托原工业废弃地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不同的工业弃地,其建筑规模、构造和废弃设备各不相同,设计方案需要充分利用工业废弃地的条件。当然这不是说,景观生态设计就必须完全顺应工业废弃地的特点,而是指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值应该降到最低。(2)保护性原则设计者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工业废地的优势的自然生态环境,想方设法改变原工业废地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考虑使用可再生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的材料,绿色材料。设计者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成本,以保护工业废地的生态环境。(3)艺术、功能、生态相协调原则设计者无论从材料的选用,还是对工业废弃地环境的改造都必须重点考虑生态价值,但是仅仅以生态价值为标准是不够的。设计者还必须综合考量艺术价值、功能价值和生态价值三者之间相协调的关系。综观世界上优秀的后工业生态景观无一不是兼具艺术价值、功能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景观。
3.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生态重建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景观设计者们重新站在生态主义的角度上审视景观设计,促使景观设计师们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行业的本质。景观设计师也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实现后工业景观的生态重建。其中依托原建筑的构造进行设计、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因地制宜选择材料都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常用的策略。在设计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对生态意义的考量往往胜过对审美价值的考量。尽管从外在表象上看,很多后工业生态景观不够精美,但是其生态价值却是值得肯定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受到了自然的和人力的损害,因此往往需要生态重建。生态重建包含对工业废弃地的土壤、植被、水源、垃圾的处理和改造。要求设计师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工业废弃地的生态重建。
四、结语
对于工业废弃地的生态化改造,发达国家已经带给了我们很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后工业时代的趋近,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地将会产生。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工业废弃地的保护力度,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工业废弃地。因为工业遗产也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设计者需要将工业遗址和景观设计结合起来,运用生态设计的方法加以改造。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设计一样,也需要遵循功能性、生态性、艺术性、文化性这四种原则。设计者还必须遵循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小干扰性原则、保护原则和生态、艺术、功能三者相协调的原则。设计者们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废地的生态改造。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难度大于一般的景观设计,属于跨学科的行业,其涉及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设计、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这要求后工业景观设计者应该不断学习,勇于开拓。
参考文献
[1]刘松茂,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建筑出版社,1999.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12(8):103.
篇6
关键词:湿地公园;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化;人性化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滨水景观, 景观设计 , 人性化设计
Abstract: in the modern city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ore and more quickly,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to more and more high, people desire to a safe, comfortable elegant environment to relax. Therefore, in a modern waterfront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 of text with people, is about to mak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whol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flect city water-front landscap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vide people with a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humane qual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human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绪论
现代城市滨水地带是万物生命环境的源头,滨水环境孕育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人类文明;滨水景观是诸多类型景观中最具持久吸引力的景观。在各类景观规划设计中,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学专业最为综合、最具挑战性的实践。在其设计过程中,它的综合性很强,考虑到整体统一性、人性化、生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所以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规划极具其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1、海滨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背景和现状
在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创造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最大追求。而景观设计正是围绕着实现人类这一愿望展开的,“以人为本”是最基本的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城市的拥挤和杂乱现象,给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一个人性化的生活休闲空间。然而简洁明快的景观造型环境可以减轻人们的视觉负担和心理压力,心情得以平静舒畅。所以,在滨水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人对这一现实现象的心理反应,通过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创新设计,坚持人性化理念,尽可能减少对比,多和谐和舒适;少人工化,多自然化。
1.2、海滨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首先滨水景观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公园景观不同,主要它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涉及两大方面的设计即:陆地区域和水域环境。既然是滨水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到:亲水性的原则,通过亲水可以还原人类的自然与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提升该地段的亲水品质。同时,通过现实调研及对周边环境的分析;还要考虑城市中各类人群不同的心理行为、生活习惯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满居民的亲水要求,以提升生态与心理的感受质量,从而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这一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滨水区的的水、空气、风等;还有更重要的爱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上升到了精神、美学的高度——精神上的亲水性、身心的愉悦等。’在设计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让人们与自然、社会、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接触,达到活动上的自由度。
·通过最省力、最省时、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市民的需要。
·创造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需要一个能够接受到保护的空间。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久;无论是一个人独处,还是和一群人在一起。
·保持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包括环境、道路、基础设施与通讯等。
2、人性化设计在滨水景观中的运用
2.1、海滨公园人性化设计
各种各样的景观因素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活动需要而建设的。翻开有关专家学家研究,通过了解得知:“英国规划家W·Alonso曾指出,规划师犹如一个翻译,他的职责就在于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人类有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实现等五个基本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也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基本需求。在海滨景观空间设计中,应该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要留出一定的活动场所。现实中往往有许多只图美观做一些展示性的,不为人考虑的案例,过分的夸大、过分的人工化、过分展示的做法都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的。”
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人性化设计具体上就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原则。以人为轴心不只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布局与社会的整体结合,使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和谐相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同时,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之所以重视人性化设计,因为人是滨水景观设计的第一要素,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人服务的,不考虑人的因素的景观设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使人有衣食住行的需要,另外社会属性使人有工作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有空间环境的要求,而城市海滨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上的要求,给市民提供一个能够得以释放的空间环境。
2.2、人性化设计的新要求对现代海滨公园景观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综合性、多样、统一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面向户外环境的学科,是一个集艺术、科学、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设计。这是历史已和前人已经鉴证和发表的,它涉及的学科专业极为广泛综合,例如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生态学、管理学、宗教文化、历史学及心理学等。现实生活也说明了这一点,滨水公园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人性化的范畴,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或许就因某一点设计的不到位从而影响到整个环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又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艺术。由于该类型的景观所设计的对象和考虑的因素都相对复杂,尤其是在做海滨公园景观中的“共享性”即陆地环境与水域空间的结合,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所以要把握好景观构成的三大要素:景观形象、环境绿化、行为心理。把握住了这三要素也就把握住了景观设计的精髓。在设计中坚持人性化设计的中心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互结合,充分体现景观设计的宗旨:即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海滨公园景观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的“多样的统一”。历史早已见证:“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与明确、多样与统一’,而景观设计的综合性、整体性在现今人口众多,车辆拥挤的城市中,尤其显得重要。景观的综合性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滨水公园中的每个部分功能区都是多样的,把多样化的部分有秩序地排列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给人来了有秩序地美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就会陷于混乱中而失去了美感。”
再者,“多样与统一” 又是景观造型设计中常用的设计原则之一。特别是在设计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环境时,它包含了许多功能、形式、内容等,因此,更需要强调“多样化的统一”,注重在整体环境下的统一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始终把握整体全局的设计是统一的关键,在整体的前提下寻求小变化,这样既不失整体风格,统一中又有变化。统一是体现整体秩序的美、和谐的美,是美的标准与尺度。整体统一的表现是一个相互关系的群体,贯穿其景观的综合性,从而使整个景观环境的视觉效果更加柔和而深刻。
归纳起来,景观的综合性是体现在多方面的:它的复杂性、共享性、关联尺度、多样与统一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而“多样与统一”的设计法则是突出体现整体风格、加强景观环境印象的手段之一,留给人们的整体视觉印象亲切而深刻。因此:在喧闹繁杂的大都市内的环境设计中,“多样与统一”的设计法则尤其显得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滨水景观的视觉感受与审美心理。
海滨公园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最为复杂、综合性很强的的课题,而景观设计师必须通过遵循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进行创新、设计,着眼现实,从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海滨公园景观设计正是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味,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当今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们远离了大自然,被城市噪音等因素困扰着,十分渴望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安逸与心灵上的宁静,调节单调的生活,走到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下得以放松,使烦乱的心绪得到释放,希望生活中有更三多的情趣和美好。然而正需要景观设计师在城市的滨河、湖泊等区域设计这样一个环境,本着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考虑到人的这种心理,顺应自然的原则,探讨和解决回归自然的问题,把握好聆听的美感尺度,营造一个与自然亲近的、温和多功能的环境空间。把更多的自然和美好带给大家,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健康、更加有意义。
观设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为人类造福,集人类智慧之结晶,从而记录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事物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所以,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应尽量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通过有关资料显示: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并对未来景观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中,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图纸上的形式,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思想贯穿于整个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性设计原则往往被忽视,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考虑到生态设计,也就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始终以人为中心,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同时这也是滨水公园中人性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必然结果,更趋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它的可持续发展性。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中国古代早有精辟的论述“如《管子.形势解》中认为人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就会“天不予时,地不生财”。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都要考虑到设计的生态性,遵循生态性准则。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的实质就是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从而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能够减少废气的排放,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针对现状:在某些河流、湖泊等水域出现污水、污染等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所以,我们现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也应该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然而,在景观设计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性设计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的始终。因此,在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否则,在其规划设计中生态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环境和形象,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静.水景公共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2] 黄文献.景观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3] 荀平.景观设计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滨海新区将建两大生态环境区[J],天津日报,2007.4.5。
[5] 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4.4。
[6] 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景观的建设与保护[J],中国园林,2004。
[7] 陈淑光.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J],景观中国,2007.1。
[8] 易敏、沈守云.浅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06.6。
篇9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生态规划
1.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公园、广场、绿地、滨水地带、街道等都是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都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并相互影响,构成完整的滨水空间。在滨水区景观设计时,要考虑构建完整的滨水景观空间,使各地块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统一,滨水区与市区要互相渗透,使其看起来完整统一。
1.2生态遗留地保护原则
滨水区通常是城市的命脉,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设计中要保护滨水区的自然格局,并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延续其防洪功能。
1.3人性化设计原则
首先要注重人文方面的设计,其次要合理规划滨水空间的交通问题,最后要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亲水空间要给人舒适、愉快的感觉,兼顾美观与实用。
1.4植物多样性原则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多样性,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绿为主体,创造自然生趣。
2.国内外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
2.1查而斯顿水滨公园
查而斯顿水滨公园是美国南卡洛莱纳州查而斯顿半岛最后一块进行规划和开发的滨水地带。整个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作息、漫步、垂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
2.2日本东京LaLaport Toyosu码头休闲区环境景观设计项目
在填海的场地上,建立绿色、水和地球3个渐进式的景观主题,并设置咖啡厅、电台等布置于场地中,场地中白色泡沫状、珊瑚状的长凳则散置在模拟海浪起伏的场地当中。游客在场地中可以感受航海旅行的感觉,自由通行,且能发现不同以往的惊喜。
2.3沈阳市新开河带状公园
沈阳市新开河带状公园,包含12个游园绿地,同时进行了服务设施规划、纪念广场、文化设施等规划,以全线中心地段的联合路桥为界分为上游地段和下游地段,建立13条绿带,丰富了沈阳市的园林绿化景观,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3.城市滨水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思路
3.1打造立体亲水空间
在保证滨水景观安全性的基础上,应逐步拉近人与水体的距离,实现人与水资源的亲密接触。亲水性设计主要体现在河堤沿岸或湿地周围的立面处理上,利用景观节点打造复合岸线结构,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以往的设计师注重平面构成原则,但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远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关注与兴趣。滨水景观设计中立体设计包括软质景观设计和硬质景观设计。软质景观如在种植灌木、乔木等植物时,先堆土成坡形成一定的地形变化,再按植物特性种类分高低立体种植;硬质景观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3.2植物元素的多层次选择
滨水空间植物造景可将水边植物、驳岸植物、水面植物等进行多层次组合。水边植物的作用在于丰富岸边景观视线、增加水面层次、突出自然野趣。在北方,常植垂柳于水边,或配以碧桃、樱花等韵味无穷。南方水边植物种类更丰富,如水杉、水蒲桃、榕树类、羊蹄甲类、木麻黄、落羽杉、乌桕、椰子等。在驳岸植物选择上,除了通过迎春、连翘等柔长纤细的枝条来柔化岩石混凝土砖的生硬线条之外,还能在岸边栽植一些花灌木、地被、宿根花卉等。水面植物的栽植不宜过密,要与水面的功能分区结合,预留出游人的观赏视线。
3.3与景观照明、雕塑小品等现代元素相结合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植入景观照明系统,可一定程度上延长滨水景观的观赏时间。除了考虑水体自然流动造成的声音效果,更多时候,设计师们倾向于塑造一种随环境改变的智能声音控制体系,再配合河堤沿岸、水面的景观照明,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立体动态的综合性艺术效果。景观小品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设计中注重地域文化的植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形象特征,呈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折射出滨水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4.天然环保建筑材料的应用
篇10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115-1.5
一、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一般认为,园林的发端来源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运动思潮,随着现代建筑、绘画等艺术的发展,在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等推动下,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向园林景观方向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城市人口、环境压力的剧增,美国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城市公园,进行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其中,奥姆斯特德在1854设计建造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启了城市公园的先河,作为最早期的现代风景园林最早诞生在了北美大陆,而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风景园林中的经典作品。同时期的欧洲则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组合、混合式风格,新艺术花园和印象派花园等,在随后的20世纪初期,192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在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园林作品,例如装饰艺术和立体派花园等,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打开了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新篇章。20世纪的70年代,风景园林艺术开始流行,并成为园林景观领域的主要流派
一直到今天,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园林景观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仍然在不断的更新,并融合了各个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和作品。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内涵及特征
与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相比,低碳景观设计强调碳排放、能耗等环境指标,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提高到一种深的层次。从目前国内外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来看,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而言,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内涵及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二是设计原则及内涵;三是园林景观低碳文化的内涵及特征。作为整个生态理念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分述如下。
(一)设计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1.基于生态主义的设计理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出发,并以其动态平衡为设计目标的生态主义设计理念是低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方面。作为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设计理念,其融合了植物学、生物学、农学、地理及气象等多门学科,在生态理念设计中经常采用基于生态主义的思想生态理念中的生态主义理念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自然、将生态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方面,以达到一种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效果。
2.基于资源节约的设计理念
资源节约理念最早也来源于生态主义的可持续思想,目前主要在建筑、园林景观领域,并出现了绿色住宅和节约型园林等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资源节约是实现生态理念设计的重要环节,其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高效和循环,重点体现在能源的高效使用和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
电、热及亮化等能耗是景观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碳消耗源,因此节能高效是低碳景观设计的必要目标,一般而言,景观的节能高效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实现:一是设计低耗能的景观系统。通过方位、结构形式、绿化配置、自然通风等设计方法,改变或调整景观、建筑的能耗,例如通过建筑方位、结构实现建筑物的“冬暖夏凉”,通过植被、绿化的设计实现对气流、污染扩散、噪音和光线的控制。二是新能源的使用。在照明、取暖、灯光以及景观动力等方面广泛采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降低对煤炭、天热气及电网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可大量的减少传统能源导致的碳排放。三是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循环。生态理念尽量采用合理、环保的材料,从材料的生产、建造及废弃处理全过程的降低碳排放,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尽量采用本地、原有材料,尽量减少废料乃至于实现零废料,材料及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四是水资源的循环处理。水处理和景观是园林景观中的常见部分,以往的水景设计往往注重其艺术、美学方面的特征表达,而水处理则依赖于公共处理系统或直接缺失,由此而形成水资源的能耗、损耗均偏高。生态理念下的水资源处理和水景设计则偏向于开源节流、自然循环的设计,在雨水收集、灌溉、中水处理等方面充分利用自然力和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水系的自净化功能。
3.后工业化设计理念
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许多工业产业逐渐缩减或转移,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用地,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山、铁路、仓库和码头用地需要改造成园林景观等公共空间,因此景观设计领域开始在工业废弃地环境下进行景观设计探索,在环保、生态理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恢复、治理的低碳设计理念,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4.注重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理念
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于生存自然环境的主观改造与意识表达,其本身即是艺术与科学的集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因素的不断增加,对于景观设计要求和内涵的不断加深,科技因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比重也随之变大,著名设计师密斯曾说:“当技术的使命完成之际,其将升华为艺术”。生态理念设计作为最新的景观设计前沿学说,其更重视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忠实履行着科学升华为艺术的职责。科技及其创新理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法的科学理性化;二是采用最新科技创新的成果。
(二)设计原则及内涵
1.自然为主的原则
自然为主的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力做功,例如水力、重力、风力、太阳能及生物能等,实现景观的自我净化、维护与成长,减少由于外界非自然力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在艺术创造上的自然为主原则,突破人工雕琢与修饰的美学范畴,重新审视自然之美,进入自然美学的新层次。
2.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与上述的自然为主的原则有共同的部分,最小干预原则即意味着在保持原始自然生态基础上,尽量减少人工建造干预自然生态,采用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对初始景观、生态进行建造,在艺术设计上具有结构主义和极简主义的理念,给予原生态以最大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减少了人工干预所需要的能耗,降低了碳排放。
3.循环集约原则
循环集约原则是生态理念的直接体现,循环集约原则既包括资源、能源,还包括了设计建造的过程,例如:对景观空间的高效利用,对建造材料的集约使用,对于能源和材料的节约与回收利用。其也反映前述资源节约理念的实践本质。
三、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内涵及特征
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自然景观设计与内在精神文化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则显示了另一种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园林景观的低碳文化引导社会理念的进步,它倡导一种合理、适度消费的观念,提倡以自然为主,充分利用自然和科学的力量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人们通过设计、建造和使用低碳景观园林的过程中体会、传承这种顺应自然的和谐文化,在这种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