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1 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1.2 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
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1.3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
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1.4 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
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2.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2.1 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3.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
篇2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
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修养;方法;兴趣
有效的地理课堂是什么样的?首先应该知识准确,其次课堂气氛应该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个课堂结构有序且有美感。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教学效果差距明显,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师的内功不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获知,所以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应该有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地理知识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教学的准确性,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则是我们地理教师游刃有余于课堂、轻松把握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
一、修炼内功,提升教学技能
虽然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将影响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技能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大多依托于教材和教参来“教教材”,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科处于不断地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把握地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确保自己课堂所教知识与时代同步。
教学技能的提升首先表现在,教学案例的新颖度和巧妙性上,前者反应了我们地理教师地理知识储备的更新和丰富,后者则表现了我们教师掌握和应用新课程理念的灵活程度,均是教师专业教学素养提升的表现,而提高自己的手段在于平时我们教师应多关注地理学科的前言动态,注意学生身边和学生熟悉的具有地理价值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仅仅具有知识和理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那么有等于没有,因此内功的修炼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是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样的课堂呈现跟不上时代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信息量也很大,我们的教学要注意挂图与文字的结合,注重板书和语言设计,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上来,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呈现顺序,通过多维度的探究互动将知识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准确而深刻的印象。
二、激趣导学,提升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和没学差不多,到了高中地理学习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这个过程中要想学生学好地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满不在乎”的心态才能得以纠正,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地理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驱使自己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性逐步地清晰化、完整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适当的支点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多维度进行激发。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感觉让人身心愉悦,并进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正向的情感,实现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跨越式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创设可以完成并获得较大成功体验的情境,实现发展区的跨越并建立新的发展区,将学习带入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还应从文、理学生的特点出发,其实地理学科兼有文理学科特点,合理地设置学科教学的起点和偏向性,尽可能地减少顿挫感,循序渐进式地将教学内容铺展开来,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学目标,意识到“跳一跳,够得着”,并生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2.展现地理学科魅力
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地理内容尤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尽显了学科魅力,涉及到天象、气象、地形、植被一切与地球有关的地理事物,而且教材中所呈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教学时可以拓展和延伸的素材更为丰富,丰富的具有逻辑性的素材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能够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而且学习就有持久性,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渴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道路,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应该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首先要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切都不应该是空谈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提升教学技能,在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6.
篇4
关键词:旅游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1.地理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者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对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地理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一定的地理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并以此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形成的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方法体系。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日趋活跃。我国教育界从1978年起正式对教学模式着手进行研究,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教学模式,还在教改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夏志芳在其主编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中提出了讲练式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等10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以及萨奇曼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现今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讲练式教学模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审美化教学模式等。
2.适合于旅游地理教学的模式设计
2.1旅游地理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HowardGardner)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2]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类智能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等8种智能中的多种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各自的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应用到旅游地理教育教学方面,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适于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素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事宜的学习风格与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应当做到“对症下药”,即应当根据旅游地理的知识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2.2湘教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分类
根据对2003年4月颁布并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形式,其中结果性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体验性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陈述。内容标准中每个教学要点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3]。因此,旅游地理的每一个内容也都蕴含着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只是不同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将所有内容分为三个大类:即以陈述性的知识为主的内容——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包括旅游地理学科体系中最基础的知识,有基本概念,事物的特征,分布等。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内容,学生应当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才能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并最终获得学习体会、观点和成果的内容。以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获得的内容。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与湘教版旅游地理内容要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等内容要点重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等内容要点重在培养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价值,品读中国当代著名的旅游者,旅游景观的欣赏等内容要点重在通过旅游地理学习让学生培养正确的积极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本文主要以实践性为主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3.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旅游地理内容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中的学生主体性,认为知识是在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基础上,通过与作为客体的知识主动、积极地进行互动中获得的。应用性是旅游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实施课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拓展视野,并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都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引问,积极探索解决一定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从某一特定的问题出发通过提供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并最终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旅游地理课程中涉及很多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内容,文中以湘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4]这一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探究案例。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制定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协调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了贯彻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要求学生对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产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
2)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本节教学
(1) 寻疑,布置课前预习
以长沙市为例,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名城及国家旅游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湖湘文化的集聚地,长沙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来势喜人。对长沙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及研究文献已大量存在,因此,在课前可以提出预习要求:调查长沙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强调“影响”的内涵与外延。
(2) 示疑—创造情境,揭示疑问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与展示。同时提示学生自学教材中“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阅读材料,辅以多媒体呈现反应旅游业对当地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如“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以凤凰古城为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方向,揭示疑问即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是什么,消极影响又有哪些?
(3) 探疑-----深入课堂,抓住问题
此时,组织学生对所调查的结果分类,教师展示收集的关于长沙旅游业发展前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对比资料。引入教材中“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活动中所显示的观点是否成立,并举例说明。教师评述并指导。
(4) 质疑-----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探疑的过程做一个适时的点评,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旅游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是利弊共存的,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然旅游业发展兼具利弊得失,结合熟悉的景区谈一谈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怎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就在探究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转向了另一个相关联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掌握所探讨的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总结
罗杰斯(Rogers)认为,人都有天然的学习倾向,但他“只对能够深刻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有兴趣”。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选取的材料如长沙市旅游发展这对于湖南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熟知的,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正在学习着的旅游地理知识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有用的地理。此外,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的调查研究也很好地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和技能。此外,该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能抓准学生的兴趣点,在真正理解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地理;和谐;课堂;快乐
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快乐学习,享受地理课堂。
一、和谐的师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创建快乐课堂的前提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充分的张扬个性,培养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动机和需要等。例如:在地理教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积极参与。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答,题多思”,启迪学生的创新,对学生的一些错误意见不横加指责,更不能讽刺、挖或嘲笑,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最终获得成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迷信本,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高中地理,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结论:“全球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教材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不利影响。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杯里泡了一块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没溢出;还有的学生提出:任何事物均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恶劣环境变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以正确的评价,通过教学过程慢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己。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舞,把学生的个性想像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用学生的好奇心导入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是上好一节地理课的关键。而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碰撞的桥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主动快乐学习。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茫茫宇宙、寂静月宫无不引起我们无限遐想。繁华都市,高楼毗邻,田园风光,鸟鸣花香、富商巨贾,市场繁荣,无不使我们心往。浊浪滔天、沙吞村镇、烟尘蔽日、噪音喧嚣、热浪滚滚,无不使我们心悸,更有那似乎可以摧毁一切的地动山摇、飓风海啸……更是我们不寒而栗。大自然的奇妙、人类社会的纷繁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何不奇之?好奇是一个人进入知识殿堂的钥匙,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是学习成功的动力。
2.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快乐因素
如趣味地理故事、诗词的引用,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其产生自觉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感受到地理内容的趣味性,努力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妙。
例如:在讲到“水循环”时,我引入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学生:“这首诗符合水循环的规律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作答。有的说“李白真不错,知道黄河之水来自于天上的降水”;有的说“李白的‘不复回’用错了,黄河水到了海洋还要回来的,水是循环的。”此时,我不予评定,只问:“还有吗?”于是,同学们提升思维的闸门,许多新奇的思想滚滚而来。有的说:“黄河之水来自于冰山融雪,不能简单归之于天上。”有的说:“长江可用‘奔流’二字形容,黄河由于污染严重,早就不‘奔流’了,很多地方还‘断流’了!”……由于经常这样提问缓收,学生就逐渐养成主动拓展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使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愉悦的参与整个课堂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把课堂学习作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一部分,重在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二是开放教学内容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三是开放学习形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采用各式的学习方式。四是开放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以创新为主要指标,实行自评,他评与师评想结合,分数、等级与评语相结合。评价的结果是促进学生更有信心去学习新的地理课程和去探究地理科学方面未知的领域。五是开放学生思维。地理课堂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去想像,展开求异思维,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结论。使学生思维既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束缚,也不与科学的结论背道而驰。
在轻松愉快的地理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发掘出来,教师的教学成绩才能更真实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得到体现。因为轻松愉悦的地理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掌握了地理知识,又学会了地理的学习方法,成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Diane Loomans,Karen Kolberg.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第一本唤醒教师快乐积极的教学技能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
篇6
一、研究背景
1.自主学习需要微型化帮助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常常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及时帮助和解决。受制于很多因素,求助并不容易。一是在课堂上求助是有限的。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大班条件下公开解决。对于个性问题,教师却很难满足每位学生的具体需要。自主学习的学生往往要求独立,如果打搅他的学习,破坏其学习状态,可能会导致厌烦、反感等情绪的发生。二是在课外求助也是有限的。请教的一般路径是打电话、发邮件、上网咨询、登门拜访等。如果咨询的是虚拟空间的“生人”,帮助的有效性很难保证。据调查,通常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中碰到困惑问题,如果求助无效,一般是选择放弃,即使勉强坚持下去,也只能是囫囵吞枣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需要微型化帮助。
2.课例光盘需要碎片化处理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和各版本教材编写组,为学科的各模块、各单元和各章节制作了许多优秀课例光盘,这些光盘有许多优点:一是优秀课例多为各学科名师之作,反映了优秀教师的思想和经验,能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有较强的示范辐射性;二是课例内容依纲扣本,贴近教学实际,有较强的适用性;三是视频媒体生动形象,有较强的直观性。但也存在许多缺陷:一是缺少个性,大多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二是缺少针对性,大多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发展需要;三是缺少及时性,大多不能满足生成问题及时解决的需要;四是缺少交互性,大多不能满足学习上的互动需要;五是缺少灵活性,容量很大、播放时间较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观看所有的内容。同时,因检索不方便,选择性使用也有所限制。因此,方便自主学习需要,优秀课例光盘需要进行碎片化处理。
二、理论基础
微视频建构中应用了跨界组合技术,即依据一般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一般需求,选择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碎片化处理,录制而成的微型化学习体。
1.概念
第一,功能上,微视频是“微助”和“助微”,即微型化帮助和在细节之处给予帮助。第二,内容上,微视频是“课例”和“资源”,即课例教学片段和辅教学资源讲解。第三,设计上,微视频是“短视频”“小视频”和“移动视频”,即播放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的,总容量定位在几十兆左右的,格式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
因此,微视频是以微型视频为载体的微型化学习体,是优秀课例的碎片化产物。微视频是优秀课例和自主学习的跨界组合产物,但绝不是优秀课例的机械分割。也就是说,如果将某节课的微视频累加起来并不等于碎片化母体,而且内容远比母体丰富、复杂。
2.特点
微视频主要特点有:(1)设计简约,制作简单;(2)资源精确,方法精当;(3)格式通用,浏览方便;(4)访问容易,检索简易;(5)任意使用,交互便利。
以高中地理“正午太阳高度”主题学习为例。假设学生自主学习时,发现不会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教材上并没有系统地介绍判读方法。因此,他通过手机、PDA、MP4等视频移动端,输入“正午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就会检索出需要帮助的内容(表1为:高中自然地理模块知识点谱系的部分目录)。因为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学习,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任意获取学习信息和学习帮助。
三、创新意义
自主学习的实施意义在于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和“坚持学”,即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一直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微视频建构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自主学习提供方法、资源和平台。
1.微视频促进自主学习的必然性分析
(1)遵循心理学原理
微视频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是遵循心理学原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学习。
第一,使用微视频,能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生学习时会因害怕犯错而感到焦虑,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常常产生畏惧心理,甚至自卑心理。微视频能够为自主学习排忧解难,减小或排除阻力,使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加强,使学习动机得到维持,学习状态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得以持续。
第二,使用微视频,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加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需要。微视频作为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激活了学生内心的独立探究欲望和自主需求,能够解决“难学”和“不能学”等心理问题,使学生表现出坚忍不拔、知难而上的积极心理。
第三,使用微视频,能使学生元认知监控心理能力得到加强。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微视频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
(2)促进课堂教学
第一,使用微视频,加强了学生课堂情绪的安全感。学生自主学习一旦受阻,会导致其畏缩不前。微视频开发了能够满足多样性和差异性学习需求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学习信心,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第二,使用微视频,促进了课堂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借助微视频学习,促进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形成了平等的态度,营造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伙伴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第三,使用微视频,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产生愉悦感。微视频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适宜的自我效能感。借助微视频,也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很难实施自主学习的问题。
(3)促进学生发展
第一,关注弱势,有利于弥补个体差异。微视频为后天因素出现问题的学生群体,提供了分层设计的内容,对因先前知识的不足而影响学习的学生起到弥补作用。第二,满足强势,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微视频能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得到加强,特别是其中挑战性的质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创新型潜质特征。第三,突出全面,有利于个性化发展。借助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方法、时间、环境等的权利,丰富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的内容又能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微视频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资源、空间等学习条件。
2.微视频促进自主学习的现实性分析
得不到帮助的自主学习是枯燥的、粗放的、低效率的,学习热情在受阻或受挫的情形下,就会影响理解或识记知识,大脑输入的知识都暂存在短期记忆系统里,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微视频支持的自主学习,学生一遇困惑就能解决,使思维“活起来”,并处于一种“强烈的冲动”和“愤悱不止”的状态。微视频发挥了“微助”和“助微”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状态,取得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内化。
(1)促进课内自主学习
课堂上实施自主学习,常常有三种类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和“边学边教”,这其中的“学”就是自主学习,“教”多为老师的讲解。先学后教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解决的是因学生“学”不了而教师“教”不好的问题;先教后学以自主学习为目的,解决的是“教”而不足的个性化“拔高”问题和“教”而不会的针对性“补差”问题;边教边学以自主学习为“帮手”,解决的是当堂生成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的实际问题。微视频使自主学习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帮助成效显著。
(2)促进课外自主学习
课外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重要空间。课外的独立学习,需要强有力的学习帮助体系的支撑。第一,微视频为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学法指导体系,包括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学看书、科学思维、合作交流和反馈调控等方法体系。第二,微视频还为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微型化的信息、资源和挑战性问题等。微视频充分满足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保证了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