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而言,能够充分的发挥终身受益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够合理。
一、构建多元化智能理论地理教学的具体目标
1.根据学生的智能特征建立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之前,必须要进一步解析教学素材,解读实际的教学内容。深入掌握制定多级教材属于第一步目标。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按照课本的难易度实行,有效的整理教学模块的次序,再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目标。教师简要诠释解析教材的具体方式与流程如下:
(1)在整节地理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导课,合理的设计导课,不一样的课程类型,能够根据不同的角度开展,以往导课的形式都过于枯燥、古板,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为主导,促进学习,进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学案例和导课安排必须要一呼百应,前后相继,融为一体。
(2)细化教学内容。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可以适当的引入地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地理知识,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态度。地理课程和学生平常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课本上关于地理的案例对学生来讲根本就不够熟悉,教师应合理的开发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着手,因时因地的进行施教帮助学生知识的逐渐变迁。
(3)深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结合。通过书本上建模案例,利用学生熟悉,比较典型的乡土地理建模案例。破模与建模属于十分艰难的步骤,所构建的“模”必须要具备有条理、典型等性质,破模的整体流程也要与课本知识进行良好的融合,给予多元化的角度深入分析知识点,建模与破模之间也要相互对应、依托。
2.鉴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建立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人们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属于基本的保障,也是帮助人们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最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拥有多样化的人才,由于地理属于综合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合理的展现出地理课程的实际特征。如地理学科的必修n: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多元化的教学指标。利用不同的智能化,根据不同的角度充分的体现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多元化教学的重点目标就是居于多元智能的角度诠释教学内容,基于多样化的角度来设定最佳的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目标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使爱好与兴趣不同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还能充分的发挥活跃课堂环境,促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1.教师方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关键点就是地理教学内容,实施与落实教学内容直接关乎着教学效率的成功与否。在这地理课堂上,教师属于整体课堂的主导者,也是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进行衔接的联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凭以往累计的教学经验与对学生的认知,进而设计出最佳的地理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目标当中的技能和知识、流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关系。教学内容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桥梁,也是确保学生地理方面的核心素养有效的提高。
2.学生方面
在地理课堂上,学生占据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并且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之间会因为性别、特征、教育经历、生活氛围等诸多不同的原因,使得学生之间的智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在实际的学习方式上表现也大不相同。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上,评价教学机制具体是指采取相应的方法,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学潜在的价值观来进一步判断组成地理教学的药店,进而为在后续教学中供应合理的改进依据。普通初中地理课程的相关标准中提出:评价地理学习,必须建立在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着重关注学生判断价值水平、评判思考水平、社会责任意识、恩生计划能力形成的评价状态。在地理教学活动与评价学习当中必须加强重视流程、应用、体验、中参与等。评价地理学习利用合理的发挥出潜在的发展性能,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评价中获取良好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有效的提高。
篇2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是我校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本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三为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五环节”指的是:新课导入、目标认定、导学达标、课堂小结、达标测评。以下是本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实施“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
“三为主、五环节”的模式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此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尤为重要。在平时课堂中,我们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它。如经常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与提炼等。同时还应注意在课堂上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自主体验,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知的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理解观点,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外显。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让他们有压力感,教师应该让他们放下教材及相关资料,来回答问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的主线,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综合思维
“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练习为主线”,即练习将贯穿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我们把贯穿于五个环节中的练习命名为“学案”。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由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生要学会学地理,就得先学会看地图,同时读图能力也是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地理练习的设计肯定少不了读图练习。如: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堂课是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堂课开始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通常会设置一些让学生学会在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发现问题。同时,反思自己设计的练习是否已经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真正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初中生的空间视角
“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我觉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多时候都可以通过练习这一主线体现出来,利用学案作为载体,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使用学案,表面上看只是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实本质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其本质是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小结环节的设计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首先,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然而。地理学科正是一门内在联系紧密,客观规律明显的学科。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地理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应用,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极地地区》一节时,我就让学生通过知识结构图小结,思考过程。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思路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其次,绘图列表式小结就是运用图示或表格等形式总结当堂所学知识,或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学习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后,我引导学生使用了绘图列表式的小结,通过罗列哪些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线大致重合,以便更好理解其地理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够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不断反思。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地发F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三为主,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永保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课堂课堂才更高效更完美。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素养;教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类只学习一种技术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能获得成长的技能,但是缺乏对其人格的建造。所谓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人类灿烂的文化果实,取其精华,培养人类和谐的人格,让他稳定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重中之重的,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内在素质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学习来源于生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需要学习和生活紧紧相关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重要,例如,让学生经常关注天气预报,探讨天气变化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时事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通过时事发现社会问题,了解大众生活,培养爱国之心。例如,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世博会顺利举办、泣川大地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其中有值得中国骄傲的,也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幸的。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些时事,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中国的成长,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有利于人格的完善。例如,地理课程中有提到现在的水资源严重医乏,部分地区干旱情祝严重;森林破坏率提高;全球变暖。这些也都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导致的,人类破坏了生物平衡。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了解到破坏地球的严重性,自然就懂得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了,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地理课程带给他们的认知,因为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非凡的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将传授地理专业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构建活跃和融洽的地理课堂。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增强交流,多多展开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学生对一个课题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各抒己见有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课本中提到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自由讨论这个话题,探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这种现状会带来什么危害?人类在这种情祝里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了改善这种现状人类以后应该怎么做?相信经过这样的讨论以后,学生们会深刻的意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之大,也会树立起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呼吁人类一起保护地球。
三、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门新学科,不像数学语文英语那么熟悉,所以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和陌生,觉得一切概念都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明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实际的物体,化虚为实,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了。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授课中,幻灯片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开始借用一个椭圆形的苹果导入课题,使学生在脑海里先记住对地球的初步印象;接着再利用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现从卫星上拍到的地球的样子,大体上让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概念,顺便激发学生接下去学习的好奇心;接下来就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半径、周长、体积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最后就可以顺理成章说到地球被严重污染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顺势呼吁同学们一起来保护环境,构建美丽的家园。学生的情感是很细腻和敏感的,他们的内心特别容易被触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种感性的授课方式一定可以打动他们柔软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
四、充分利用地理资源,浇灌人文素养之花
由于教室空间大小的限制,学生们的能力无法完全展现出来。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和利用课堂资源是很关键的问题。例如课堂教材、多媒体工具、模拟模具等等,这些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对整个课堂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和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去深入了解到现在地球的情祝。例如,初中地理课程中有提到现在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探索环境污染的兴趣小组,让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发传单的形式,透过大众的视野了解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并且咨询他们对改善这种情祝的意见和想法。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地理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国家的可塑之才意义深远,是当代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l[樊杰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6)
2[]蔡厚贵地理学史的课程功能及其应有的教学维度阴考试周刊,20巧(04)
篇4
[关键词]地球运动;教学策略;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8802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的理科性质较强,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考生考试失分的“重灾区”。本文以南宁市第一中学为例,在深入分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地球运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教学策略。
一、课标、考纲要求
关于“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要求,从其中的行为动词看,强调“分析”能力。结合知识内容要求看,该标准包含着四层递进的含义:一是知道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特点及相互关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是分析这些规律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是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指出:高考侧重考查宇宙环境、地球运动规律及其意义等主干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逻辑推断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核心素养。
二、“地球运动”教学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南宁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球运动”教学现状,特设计一份包括“地球运动”学习兴趣、“地球运
(二)河段分
通过对长江流域水系简图的整体概览,为划分长江河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让学生知道划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两个节点的位置和名称,对长江河段划分形成明确认识。具体制作流程:①在长江流域水系简图上依次点击湖口、宜昌两地,选择“放大进入物体”;②进入放大界面后,编辑两地详细资料。
(三)景观展示
通过对长江河段的划分,按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顺序,点击各个城市和景观点,选择“放大进入物体”后添加到“路径”,就可以分别添加各地内容,展示出不同河段地区的重要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观察长江不同地区的状况和位置,得出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点,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行政区和地形区等知识点得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
(四)总结回顾
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还可以把演示课件还原到开始的整体概览状态,供学生回顾和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最后进行知识总结(在Focusky上展示总结表格)。
四、总结
综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地理信息化教学不断发展。本文就在此时代背景下,在简单介绍Focusky软件简洁性、直观性、便捷性和形象性的功能特点的同时,浅析了该新型课件制作及演示软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课件制作与应用过程,并结合具体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课件制作与分析,以求能够为提高初中地理一线教师制作地理课件的水平和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期望能够以此有效调动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学习积极性和
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中学地理 课程改革 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中对地理课程的要求发生变化,对于地理教师和学习地理课程的学生来说,都需要在新要求下有所转变和适应。地理课程的性质影响了我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识,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缩影。下面就谈谈对地理课程改革的认识。
1.地理高考的改革
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考方案,首先在上海和浙江两省市试点,到2017年一轮试点结束后,全国大部分省市在2018年全面推行。这次的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关于学生的自主选课,具体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浙江包括技术)等6门课中选3门课成绩作为高考总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以前分文科和理科的模式,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大提高。
一种新模式的推行肯定有许多值得推敲的问题,高考作为中国亿万家庭关注的热点肯定更有其凸显的特点和重要性。在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6选3课程的成绩计算。现在所在实验的省市主要推行的是划分等级,然后根据等级再相应的赋分,这个在本质上是可行可取的。但有一个问题是各科之间的差别,即如何保证各科成绩质量具有相同性。例如两个学生各选择三门课,其中两门是相同,另外一门不相同,这样成绩的可比性就无法衡量,高校专业的录取有许多是在不限科目或者是限一两科,所以如何在学生选不同课时成绩的具体衡量成为一个难点。但除了高考专业和学校的录取模式以外,高中学校对学生的选课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学科的文理兼容性给地理教学带来挑战但是带来机遇。
2.地理中考的取舍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给中学生减负,地理退出中考的行列。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高,地理科目逐渐在一些省市被列入中考科目。在2016年初时,北京市教委通知将地理等科目划入北京市中考范围。这则消息在地理教育界一阵热议,至此全国有十来个省市将地理列入中考范围。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行中是本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地理学科的保护环境意识和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等是现代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地理作为一门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的学科,在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中考中不是必考科目。这样就没有将有效的地理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作为学生减负的措施之一,地理退出中考后,可以寻求另外一种方法进行。学生家长乃至学校对一个学科的重视是否就是看它是不是中考或者高考分数的组成,这样我们可以把八年级进行的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按比例划入学生中考的总成绩中,这样一则可以加强学校和学生对地理的重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二则是在八年级时结束地理课,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3.地理课时及类型
目前,初中地理周课时数在两节,只在七年级(地球地图及世界地理)和八年级(中国地理)讲授,且在大部分省市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高中地理周课时数在两节左右,其中教材主要由必修(地球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三个部分)和选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海洋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及宇宙与地球六个部分)组成。
不管在初中还是高中阶段,一般情况下(除高中文科班)地理在初二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就退出教学舞台,而且在有地理教学的年级每周只有两个课时,这远远少于欧美发达国家地理的课时数,但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短时间内地理课时少的情况无法改变。但地理作为文理兼备的科目,可以联合政治、历史或化学、生物进行综合课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地理课的类型可以把乡土地理的资料融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这样既可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师生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地理教师的要求越来越突出。首先,地理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知识,尤其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师范生和地理新教师更要吃透改革的深层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思考这一节课的价值和精华在哪里。把握时展的脉搏,将其融入地理教学,更好地培养具有高质量地理素养的人才。其次,在新课程选课背景下,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地理学科的文理兼容特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地理、热爱地理,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就是在学校接受学习教育的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及能力要求越来越大。首先,学生需要培养自身的兴趣,如果学生对一课或者几课课程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高中选课过程中就占有一定的优势,也对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帮助作用,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其次,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大课的思维中,而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目前新课改倡导的学生在高中就要适应择业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精髓和核心。
总之,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地理中高考的改革,地理课程本身对师生的要求越来越突出。教师及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有越来越多新的认识,不断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6
【关键词】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
一、引言
“校本”指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在字面上务必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学校为本;二是课程开发。在内容上,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与此同时结合新疆内职班的特殊群体,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习惯以及学生学情的实际。
二、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缘由
目前内职班学生所使用的地理课程的教材是采用高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在内职班实际的施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内容过难,绝大部分内职班学生基础薄弱,现有地理课程的知识结构难度较大。(2)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且课程内容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陈旧、滞后,在生活中,实践性不高。因此,考虑到学生需求、教材需求、教学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迫在眉睫,如何能构建适合内职班学生的地理校本课程,必须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学生地理素养情况调查分析。
(一)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调查。笔者采用访谈法与11级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交流,通过调查内职班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后,总结分析如下:(1)由于语言使用不同,在交流过程中存在语言交流问题;(2)初中地理学科开设时间短,且在初一开设,很多学生的地理知识遗忘量大;(3)对于新疆乡土地理的知识,学生也知道的甚少。
(二) 地理学科学生课堂上课学习情况。内职班学生高一课程中开设地理课程,在为期一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比如,语言上的障碍、知识上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薄弱等因素,很多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突破传统教材的模式,开发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让新疆内职班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上课的模式。
三、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依据。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政治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开发出科学的校本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提高课程的学术价值。
2.实效性。一般来说,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强调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学生的需要,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还能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生产生活实际,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和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从而使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较为一致。例如:内职班学生每年6月份要返疆,从浙江杭州乘火车出发,经过三天两夜的时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沿途经过了多个省份,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将地理课堂搬上火车,让学生能脱离课堂教学,更能清晰的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3.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记忆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识记速度。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记忆方面,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例如,内职班学生在我校时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让内职班学生很好的融合到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本地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的整合,新整合的班级有内职班的学生和本地学生组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由内职班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相关的地理知识,也可以由本地学生介绍宁波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得两地学生更好的融合,全面的进行文化交流。
4. 政治性。国家举办内职班,首要的任务是确保内职班的稳定,加强内职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因此,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放的内容选取上,可以就政治性强、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选内容。
(二)构建内容
在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校本课程内容,建立在内职班学生具体的学情分析上,根据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每周开设2节地理课程的安排,我校开发的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主要的专题由以下几大块内容组成:专题一、地图识图能力;专题二、辽阔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域;专题三、众多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专题四、我有两个家乡——新疆和浙江;专题五、神州万里行,祖国在我心中—K596次列车带我回家;专题六、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专题七、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专题八、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专题九、中国的经济发展;专题十、放眼看世界。
综上所述,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针对新疆内职班学生的特殊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科学性因素放在首位,同时要注重实效性、趣味性和政治性相结合。
四、结束语
举办内职班,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内职班的地理教师,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切忌增加学生负担;地理教师如何注意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注意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本人作者研究时间仅仅两年,重复性检验还没有完成,有待进一步进行;有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如何通过扩充学生生活阅历来拓展思维还没有实验与分析;如何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程度还没有有效的方法,仍需要继续探索;对如何协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与活动的问题仍未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
现今,我国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传统的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也充分发挥了思想、地理、实用、时代以及趣味性,体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当前人类发展的思想、战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对地理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初中地理 自主学习
伴随持续深化的课程改革,中学生所面对的课程不断增多,学习地理的时间渐趋被压缩,但是,受教者所承受的压力却日渐增重。所以,施教者所面对的实际即为将受教者学习地理的综合水平不断提升于现有的时间,地理施教者就应当在对高效课堂充分明晰的基础上,将其构建。
一、更新理念,不断学习,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学地理施教者,唯有将理念更新,在持续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进而将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打造出来。将核心定为施教的目的都是服务于学生,引领受教者掌握利于地理学习的生活情景,掌握对其终身受益的地理知识,在恰当的时候改革或者重组教材内容,将蕴含于生活之中本学科的课程资源挖掘出来,整合信息技术、时事热点、乡土地理及学科知识,将受教者的学习领域不断拓宽,将地理课程打造为开放形式,和受教者需求的多样化特征相吻合。将角色逐步予以转换,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课堂的引导、参与及组织主体形象,同时应当也是兼具相应科研水平的“学者”形象。备课充分,将各节课的授课目标予以明确,依据受教者学习实际及其心理特征,将学习地理形式转变,学习方式提倡研究式,注重引领受教者借助对地理知识自主探究进而将现实问题解决,将其对本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起来,彰显地理课堂的高效特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牵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将各异的授课情境创设于地理课堂,可以活跃受教者的思维,令其融入受教者的授课节奏,置于课堂互动环节,置身于快乐的课堂互动氛围。收获知识、提高能力便可以顺其自然的彰显出来,彰显课堂的高效性能。
比方说讲授《中东》章节,笔者将课堂导入设计为和“美伊战争”相关的片段,借助录像方式,为学生展示:基地出现起飞的战机,天空出现一枚枚导弹,北约的地面装甲部队在震耳欲聋的爆炸之声中挺进,近区的油井升腾起浓烟,借助上述震撼性极强的场面营造,将悬念呈现于受教者面前:伊拉克为何受到美国不远千里的攻打?除了美伊战争侵扰着中东区域,又有何种冲突将其侵扰?为何此处战火连续?由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其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中东石油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在被学生掌握之后,受教者自当明晰伊拉克受到美国攻打的原因。之后,笔者妙设问题情境:美国和伊拉克相距遥远,应当怎样运输石油资源?运输采取何种方式?要途径哪一些运河、海域及领区?之后,又引领学生探究中东地理方位及石油输出线路,由此水到渠成地将问题解决。
三、基于问题,优化课堂学习过程
疑为学的出发点,课堂学习即为对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过程,学案编制需要以这一模式为基础,掌握课堂学习实质,对受教者对学习重点及要求掌握极为有利,从而令学习环节优化。师生经验及学习内容为课堂问题的来源,课程生成及教学预设为问题提出的两种类型。预设授课为内容难点及重点设置的基本来源,此外的一些学习内容则交由受教者自主探究自习。学生作业之中显现出的问题亦能够移至学案。各异的教学环节,设计预设问题方式及实现目的也是不同的,诸如筹备环节,预设问题就是为了将学生对授课目标的关注引起,创设授课情境,沟通新知及旧知,彰显学习重点。提出问题可以借助设问形式,还应当将分布示意图及纲要信号图表等予以填写。不管预设或者生成,课堂问题的有效设置能够协调学生认知结构及文本知识结构,将学习过程优化,提升授课效能。
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课堂中逐步引来了电教媒体的加盟,在转换时空、营造情境、创新思维、渗透情感等领域将传统教学的不足予以弥补,借助凸显的教学特征,令授课内容不断丰富,彰显出新型课堂地理授课情境的生动形象特征。电教媒体得到优化,高效课堂可以更好的将受教者的学习能力予以培养。比方说,讲授《欧洲西部》,笔者借助电教媒体,将与之相关的授课情景创设出来,伴随特定的音乐,学生眼前收获了一幅幅欧洲西部风光图,教师辅之以指导,受教者仿佛置身于富饶美丽的异域风光,生发出仿佛融入其中的情境,进而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被激发出来。
综上所述,不断深化地理授课改革,并逐步将相应的改革经验予以积累,但是,受教者应当明晰将中学地理课授课效能提升需要长期坚持,不过地理施教者需要积极进行课堂授课改革,注重对问题的发现,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及分析,发挥各自才华将问题予以解决,借助多效合作,汇聚多方力量,不断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授课效能。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教具是地理课堂的必需品,如何使地理课堂在常规应用过程中更加清晰又轻松呢?文章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具有创意的地理教学用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对于地理课堂起到了一定的辅助成效。
关键词 创意教具;地理课堂;角色;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2-01
通过近6年的地理教学,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太过于抽象,尤其是遇到部分空间问题,初中学生感到茫然无助,陌生的符号、难记的地理事物,让许多学生对地理课失去了兴趣,从而使地理课的教学陷入了僵局。2011年下半年开始,笔者在和地理组的同事研讨之后,加强了对于部分自制创意地理教具的研究,也从一些前辈的案例中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程教育的新路子,让学生从创意教具中获取知识。
一、关于创意地理教学用具的基本认识
创意即高效。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高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高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高效教学。由此可见,高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高效信息。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而及时的自制地理教学学具,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体现,也是学生能否轻松地将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内知的关键。
创意地理教具的目的:在课堂上使用创意教具,首要目的是将知识点通过更简单的模型模具来直观表达,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明白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第二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创意教具来活跃整个课堂,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最后就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具的制作,这样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并能让他们和教师一起参与,从而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二、地理教学创意教具的案例探索
六年的地理教学探索,对于创意教具的使用也有几点心得,笔者通过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几个教具案例和大家探讨分析。
1.经线及经度的划分——三个半圆形纸片的使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认识地球,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到经度及经线的概念,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之对整个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这一节中女生很难理解整个地球空间知识体系。针对学生理解的难度,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个半圆状的纸片,分别引导学生来理解几个概念,分别让学生理解经线的概念,再通过圆片的夹角产生让学生明白经度的产生过程,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经线及经度的基本定义特点。
2.创意经纬网的课堂体验——以行列作为经纬网。经纬网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经纬网的教学一直是地理教师深刻挖掘的一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经纬网的教学中,以学生刚来不了解作为课堂基本导入,并设定特定排和特定组分别作为赤道与本组子午线,根据教室里面的课桌分布,设定几个特定经度与纬度。
授课时说一个经纬度,请该同学站起来,并且让其说出一个经纬度依次传递下去,这样在教室里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经纬网,每个学生就对应一个点,从而衍生到整个经纬网的讲授过程。这样,整个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怎能不生动活泼呢?
3.天气与气候教学——学生自主制作天气符号。本课堂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作为一个基本导入,让学生知道天气预报的播报过程,上课过程中,拿出课前用彩色卡纸制作了一套表示天气符号和风向风级符号的卡片,许多符号可以制作在一起,制作成一个复合型的卡片,例如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雨夹雪,表示风向和风级的符号2~6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8~12级可以制作在一张上。
最后设计一个小游戏,利用这些卡片来做一些小游戏,例如利用这些符号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向同学播报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4.再也不是难懂的等高线地形图——野外教学+自主制作等高线模型。等高线地形图是学生在初中接触经纬网后再次接触到的知识性难点,对于等高线的判读是初中生较为难懂的地方,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看懂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目前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的。
本课堂设计,首先初步讲解各种等高线基本判读,特别是在平面图上通过等高线的曲线变化,让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并进行空间定位;在讲解之后带领学生去野外对于实际空间形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关于等高线地形的制作,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有彩纸板、海绵胶、泡沫板,工具有剪刀、裁纸刀。用不同颜色的纸板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用泡沫和彩纸板制作成有缓坡、陡坡的山体。山体分为六层。用画板作底板,用海绵胶固定。教学中的使用:底板上有山体模型,向学生说明“这是一座山的模型,山顶的海拔高度为780米”,让学生形成山体的印象。读图认识山地不同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名称。学生侧视可见山体,俯视则可见清晰的等高线图。观察等高线疏密状况,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三、创意教具在未来地理教学的深度思考
根据已知自制学具,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不只是知识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源于观察学生、教学思考、思维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而地理教具或学具的亲手制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首先,创意教具更应该体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后,倘使能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创意教具应当是以地理实体化、地图化呈现,将教具作为重要媒介,将教具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地理教学的主打阵营,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协作设计教具,才能够更好地呈现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意教具以视觉的、数字的或触觉的方式表现地理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意教具,它的基本功能都有两个核心:辅助地理知识的教学,优化难点教学过程;可视化表达地理知识。
再次,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设计地理教学用具,如何通过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大千世界,构建学生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琢磨设计的,丰富多彩的地理创意教具,在外形上极大地吸引了学生,高效地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干巴巴的文字中跳出来,能高效地调动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最后,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在对于地理课堂教学用具的创意设计,更应该进行地理教学理论探讨,增加自己对于地理教学教具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深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化地理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102-01
“探究式学习”是上世纪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所有的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初中地理探究性活动,最好引导学生对一些亲历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提倡学生亲自到现实世界中观察(或调查)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果,体验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更实践方法,把探究做得更深入,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四、多元化教学方式推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
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形象记忆、理解记忆是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走进教堂,这样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探究式学习过程的评价
1. 定性评价。首先,看学生是否善于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是否有效地利用已知信息提出合理、完整、新颖的问题;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恰当等。其次,看学生能否利用地图、图表、图像、书籍、报刊、电视、广播、Internet等信息源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能否整理、分析、把资料进行归类存档;能否对资料进行文图转换、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承担探究过程等。再次,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教师可列表(如附表)跟踪,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2. 定量评价。一看学生能否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准确表示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二看学生能否审视解释过程、方法上的纰漏,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最后教师给出综合评定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