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 师范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 建设方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教师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加快教师能力建设的步伐,抢占未来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发展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通过建设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以使师范生获得更加全面、先进、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师范生进行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变提供培训资源,已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设计思想、建设目标、项目需求及其功能等方面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的建设方案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设计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将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各种技能与教学法、课程和学校组织等方面的新理念相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能力结构,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以现代教育媒体及现代教育资源为核心,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教育技术接轨,又要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针。

基于此,该实验室的建设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实用性。要通过现代化硬件和先进、实用的软件相配套的教学条件建设,改进思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认知力、品德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其教学法、合作、领导能力及使用信息和传播技术以创新方式实施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等方面的技能。在继续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讲授理论知识、口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通过研讨、活动和协作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观念和能力;在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好开展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在重视帮助学生掌握传统主要是阐释课本内容的备课能力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建设、管理、扩展和创新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使他们在踏出校门之前就以训练有素的姿态完成整个教学、管理和科研任务。

二、建设目标

努力建成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实验教学内容丰富、任务饱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基础技术实践基地。该系统应提供不同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研究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走数字化、网络化道路;力求信息资源共享;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能力发展实验室”共分三个子实验室:教学资源开发与网络教学技术能力发展室、微格教学与现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室、个案工作与资源管理能力发展室。同时以独立网站为建设载体,创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各实验室相对独立,能单独完成各自的教学、科研任务,又依托交换机而构成一个局域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三、各实验室的项目需求和功能分析

(一)教学资源开发与网络教学技术能力发展室

1.项目需求分析

实验室规模:同时满足60人左右实验要求。

实验室设备:计算机、操作台、摄像机、数字电视机、投影机、功放机、编辑机、转换器、打印机、刻录机、硬盘阵列、服务器、中控、电动屏幕等。

2.功能分析

(1)教学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电子模拟环境测试题的编制;本埠及发达省区优秀教学法案例的采集及编集存档;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与成果电子版展示;教学评价电子测评软件开发;优秀教学课例电子版展示;教师能力测试软件开发。

(2)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制作。PowerPoint、Flash、Photoshop、Authorware、3D MAX软件的网络课件制作语言的深入学习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制作,视、音频信号采集等,是教师、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多种软件模式,制作CAI课件的主要场所。该实验室主要依靠交换机共享视音频资源,加工制作课件作品、刻录光盘、在局域网上。

(2)电子模拟环境下教师素质的拓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设计相应的训练措施和方法,在该实验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能力拓展的基本技术训练,如教学设计训练、课题讲授能力训练、课题组织能力训练、班主任能力训练、课外组织能力训练、校本教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形成和提高有效驾驭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3)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包括网络CAI课件的运行测试,网络CAI运动环境研究,网络CAI课件设计模式研究等。本实验室负责局域网的常规运行,以培养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为宗旨,抢占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制高点,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教学成果的展示。结合学生各实习点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配合摄录系统和综合实验室的大屏幕投影系统将过程记录、再现,事后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同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建立资料数据库。

(二)微格教学及现场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室

1.项目需求分析

实验室规模:同时满足60人左右实验要求。

实验室设备:该系统主要由记录角色扮演的摄录像设备、观看录像反馈的放像设备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设备硬件等组成,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摄像机、摄像头、视音频采集卡、调音台、采集广播机、无线话筒、影碟机、复印机、打印机、扫描机、刻录机、磁盘阵列等。

2.功能分析

(1)录像观摩。利用可视会议系统及大屏幕投影系统观摩教学名师、任课教师的示范课及学生模拟教学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对执教案例和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追求教学艺术的意识。

(2)场景再现。根据教学计划,提供一些情景和相关的人员、环境,组织实施一些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机会体验并着手解决他们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典型问题、危机或困境,训练学生达到应对各种紧张局面的要求。

(3)微格教学。充分利用微格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小组训练、实时录像、教师巡视等功能,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中进行教学能力(系列)训练,主要包括:基础教学技能(观察、倾听、思维、口语表达、书写、教态和教师礼仪等技能)、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导入、讲解、说课、结课等技能)、多媒体辅助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选择及有效应用)、导学技能(课堂教学组织、个别指导、问题情境设计、探究学习任务设计、活动组织等技能)。

(4)反馈评价。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时双屏监视,评价系统采用计算机设备,并与交换机连接,接轨校园网或INTERNET网络。记录方式采用硬盘存贮,或刻录成光盘,方便角色扮演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光盘进行自我反馈。指导教师和专家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络平台在线点评,数千观摩者在终端机上共同受益,功能扩展到远程教育领域。

(三)个案工作与资源管理能力发展室

1.项目需求分析

实验室规模:20平米左右的工作间。

实验室设备:计算机、操作台(具备针对实验室二的监控、对讲,图像切换、编辑等功能)、打印机、摄像机、办公桌、文件柜、网络服务器、光盘库、磁盘阵列存放室。

2.功能分析

(1)个案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就个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项进行的个别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个案工作可以通过玻璃幕墙被微格教学及现场教学训练实验室和虚拟情景训练及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的学生观摩学习。

(2)资源管理。负责对整个实验室的工作信息进行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和综合管理等工作任务,包括学生训练监控及摄录;教学、训练资料保存与处理;教学资源管理。

(四)实验室网络教学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下,实验室的网络化建设只有以独立网站为建设载体,才能更好地为建设核心服务。网站内容主要应包括七个基本网页:实验理念、实验室师资、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开放运行模式、虚拟实验室、实验室评价模式和实验室间交流。

该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后,将承担以下主要功能:

(1)多媒体素材的采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信息媒体资料的分类保存;自制多媒体课件的存档;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卫星电视信号的收录等。该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专业图书馆的电子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体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可靠、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料,使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2)全面解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课标要求,创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进行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培训,以论坛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

(3)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室、宿舍、家里登录访问教材,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阅读电子教材、观看视频或其它可视化技术讲解,可以使用在线考试系统来检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四、其他问题

(一)本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网络系统工程,内容相当丰富,对各种软件与设备的设计和配置的要求都比较高。

(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实验室的建设要大力整合优势资源,聘请各地知名教师担任客座讲师。

(三)力求办成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是为教学服务,在服务好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

(四)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研究和交流条件,把实验室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庆华,张景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训练模式重构邹议[J].电化教学研究,2009,200,(12):102-109.

[2]王学灵.师范院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103-106.

[3]孙连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篇2

祝国强

摘 要: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思想政治学科改革的“深化”主要表现在那里?如何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尽快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从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介绍了思想政治学科改革“深化”的表现;然后从学科层面对《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进行了总结和提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课 主要举措 成效

作者简介:祝国强,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从2012年下半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施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遵循多样化、选择性、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等原则,全面深化了从2006年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至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全面、全员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各个学科包括思想政治学科都将按照《深化课程改革方案》运作。本文试图对两年来思想政治学科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情况做一介绍,以求教于同行。

一、深化课改的主要思路

深化课程改革是相对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而言的。与2006年课程改革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这是本着《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关于“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精神而作出的调整。

1.课程体系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2006年浙江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与全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相比既有共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点是:整个学科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全国统一的四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不同之处是:浙江省课改把选修课程I划分为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其中,选修IA是列入高考文科综合测试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I B是列入高考“自选模块”命题范围的内容,选修工C则是由各普通高中学校视具体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的内容。

2012年深化课程改革后的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大致如下:

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下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的体系结构上。《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一改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把选修课程分为选修I(国家课程)和选修Ⅱ(地方课程)的框架,把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每一类又细分为若干部分。其中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又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科研究性学习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课程中与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必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又进一步分为国家选修课程和自主开发选修课程,国家选修课程再分为全省统一要求(包括选修3、选修5、选修2三个模块,由省统一提供教学意见)和不作统一要求(其余模块,不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意见)模块,在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模块中又有进入高考“自选模块”的命题范围(选修3、选修5两个模块)和不进入高考范围之分。

2.课程设置方面的变化。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4个模块8个学分,每学期开设1个模块,每周2学时,每个模块的开设学段全省统一。

选修课程:浙江省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把选修1分为选修IA、选修IB、选修ic,思想政治学科对侧文、侧理的学生分别提出如下选修课程开设与学分安排要求:

侧文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A:共设置1个模块,即选修3。凡要进行文科综合高考的学生都必须选学选修IA这一模块,统一在高二第二学期开设。②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③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侧理的学生,选修课程分设选修IB和选修Ic,具体开设安排如下:①选修IB:共设置2个选修模块,即选修2和选修5。对于选修IB的模块,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或2个模块,也可以不选修。统一在高三第一学期开设。②选修Ic:共设置3个选修模块,即选修6、选修4和选修1。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设置和开设情况大致如下:

必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稳中有变:一方面,开设的要求与2006年基本相同,《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学校每学期必须按规定要求开设必修课程,这里的“规定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的“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规定,即要求4个模块在高一、高二每学期各开设一个模块,每周2课时,每学期2学分。另一方面,具体开设顺序的规定不同于2006年课程改革方案,4个模块开设的具体顺序和学段安排不再全省统一,而是由各学校自主确定。

选修课程:与2006年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取消了选修IA、选修IB和选修ic的划分,而是把原来的选修IA、选修IB模块归人至“必修知识拓展”全省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选修ic模块划入至“必修知识拓展”不作统一要求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具体开设学段全省不作统一规定,而是由学校自主确定。其次,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实施,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切实遵照执行,另一方面具体的安排、实施则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深化课改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全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培训。为顺利实施和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思想政治学科在省级层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培训:

(1)教研员培训。按照统一部署,于2012年暑假组织全省各市、县(市、区)全体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以及学科前沿专题等五个部分内容。

(2)骨干教师培训。从2012年暑假开始,用3年时间,组织全省各市、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业务领头人)进行深化课程改革专题培训。三次培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主题,先后安排了深化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调整方案解读及选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介绍、国家选修课程相关模块深度解读、学科前沿专题、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介绍、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必修课程走班制实施典型介绍、微课程与微课制作等内容。

(3)学科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与深化课程改革相配套,从2013年开始,省教研室举行3年一轮的学科疑难问题解决培训。在已经举行的2013年培训中,围绕深化课程改革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这一疑难问题,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了4所学校交流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方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规划;二是安排了两位教师现场开设了由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对所开设的课进行了现场说课;三是请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姜根华的团队现场开设了由他们自己开发、设计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并由姜根华教授结合这节课,就思想政治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四是请一位教师结合由他开发、开设的省精品课程,作了专题介绍,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案例。培训期间,还介绍、学习和讨论了浙江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

通过各类培训,统一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深化课程改革的认识,掌握了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和方案,弄清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和要求,明确了深化课程改革中教研工作和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增强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

2.课程开发。为推动选修课程开发和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多方面配套措施,如开展普通高色示范学校评比,改进、完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的考核内容,增加普通高中教师评优、评职称的相关条件等。从学科角度讲,在课程开发方面主要组织或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编制《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省教研室组织省普通高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组编制各学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学校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提供方向性意见。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各类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其中“课程类型及目标”如下表:

“各类课程的内容”部分,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时参考。如“I类:必修课程知识拓展”列举的主题或专题有“就业与创业”、“投资理财”、“消费知识基础”、“产业知识基础”、“财政税务常识”、“经济全球化现状和趋势”、“我国国家机构概况”、“我国派概况”、“我国和世界民族概况”、“我国和世界宗教概况”、“中国文化简介”、“外国文化简介”、“趣味哲学”、“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简介”、“著名哲学命题趣谈”等等。

(2)省级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开发建设。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省级层面开展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一是省级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省网络课程评比由省教育技术中心具体组织、省教研室参与,参加课程评审的有学科教研员、高校专家和普通高中著名教师。参加评比的每一门课程必须提供“课程简介”、“开发教师简介”、“课程纲要”、“教材”、“课件”、“作业题”以及“上课录像”等材料,被评上的课程统一放到省教育资源网上,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和教师都可以免费浏览和选用。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批网络课程评选,共评选出了977门网络课程。

二是省级精品课程评选。省教研室组织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评选,参加该项评选的课程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省教研室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2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从2012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两批评选,第一批评出了100门,第二批评出了近150门。

以上两类课程负责评审的部门不同,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如果说网络课程侧重于课程的文本,强调课程文本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那么精品课程则侧重于课程的实施,强调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建立学科培育基地。为顺利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尤其是在选修课程开发方面取得预期成效,普通高中各学科开展学科基地建设活动。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促进了各基地培育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形成了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第二,开发、开设了一定数量、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学科选修课程。第三,在省级培训中多次介绍了各基地学校的想法和经验,使其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第四,影响了所在学校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并且影响了所在地区其他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与比同时,还加快了所在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基地学校普遍开展了思想政治学科专用教室建设。

3.教研活动。从2013年开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活动把侧重点转向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上,通过一系列活动配合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尤其是在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方面有较深入的改革。

(1)课堂教学评比。《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后的第一次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比,就是紧紧围绕选修课程开发、开设展开的。本次评比活动所确定的主题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变革”——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评比活动采取“录像课十录像课展示与自述”的封闭式方式。录像课的课题为知识拓展类课程——“我国的农业”,参评教师可在这一主题范围内选择、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所选内容自主确定上课的具体课题、自编教材、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实施并完成课堂教学和录像。面试的内容和环节包括参赛选手结合录像课展示进行自述、评委提问、对话交流等。本次活动录像与面试相结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相结合、评比与研究相结合取得了多方面成果:首先,展示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创造力。其次,推动了课程开发方面的思考和讨论。再次,一些地方和学校直接开发出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最后,锻炼了参赛教师从开发课程、课程实施到反思教学的全方位能力。

(2)学科调研指导。《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后,思想政治学科参加或组织了多种类型和形式的调研,包括参加由教育厅组织的对各市进行的深化课程改革综合调研,参加由几个学科联合举行的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专题调研,由本学科组织的思想政治选修课程开发开设情况调研,还有对省思想政治学科基地培育学校的调研,更多的则是结合日常教研活动进行的微调研。通过各种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和问题,对成功经验和典型通过一定途径予以推广,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研讨寻找对策予以解决,对存在的困难通则过一定途径反映给相关部门。

3.评价考试。深化课程改革如果没有评价考试的配合,其实施和推进将会举步维艰。

(1)明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试评价的关系。为了便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更好地安排和把握教学的进度、难度和要求,通过培训和途径让教师们明确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①必修、选修课程与相关考试的关系:

(2)学业水平考试。与《深化课程改革方案》相配套,同时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其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范围为必修课程中的基本要求和不作拓展两个部分,卷面总分为100分,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考试时间为80分钟;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考试,以最好成绩记人档案,允许学生再参加一次未及格学科的考试,作为学业水平考试补考。

篇3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符合教育部关于特色专业建设要求的专业,我校依据相关指标体系,结合湘中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完善一个方案,建设一门课程,出版一本教材,办好一份刊物,举办一个大讲堂,建立一个基地。

(一)完善一个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我校依据特色专业建设的特定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1.强调励志与诚信教育。培养方案中着重突出“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列入选修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陈天华、蔡和森、罗盛教、成仿吾、罗辀重等的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做人与做官、励志与诚信教育等思想。我们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将上述思想与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强化实践环节教学。自升本以来,我校对人才培养方案有4次较大的修订,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2004年至2012年,实践教学的学分依次为18-25-30-35。在2012年版教学方案中,规定大一至大三年级有5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占实践教学5学分)。这种修改力度表明,我校把实践教学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将学习、考察近代湘中历史人物的故居和历史遗存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占实践教学3学分)。

(二)建设一门课程

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建设好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的课程———《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负责人聘请了一批对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研究有成的学者,致力于探讨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问题,并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深入发掘有关课程资源,扎实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其次,学校在学报开辟“研究”、“湘中人文研究”特色栏目,进一步拓展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研究空间。最后,我们整合了各方资源,着手创设《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2010年,《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学校重点教改项目;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省级教改项目。此特色课程的教学由9位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担任,他们分工合作,由点到面,由本专业选修课再到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事实证明,开课以来,学生们被湘中英杰深深吸引,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达到预期之教学目的。

(三)出版一本教材

《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特色专业需要特色课程,特色课程需要特色教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根据《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课程的内容,正在收集与整理关于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的课程资源内容。自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们上下一心,举全专业教师之力,周密策划,统筹运作,打造地域文化特色与理论性、应用性兼具的特色教材。按照“撰写讲义———内刊教材———公开出版教材”的思路,不断进行特色教材建设。2011年已出版内刊教材,2013年下期正式出版《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讲座》教材。该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精神财富的时代性,为学生学习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提供了一个范本。

(四)办好一份刊物

《湘中历史论坛》。为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事件的历史价值,丰富特色课程的内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生创办了一份刊物———《湘中历史论坛》。该刊物主要刊发研究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章,设五个栏目:“湘中钩沉”、“红色记忆”、“湘水余波”、“文化采风”和“学子视窗”,每年出刊四期。该刊物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刊原则,聘请教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学生担任编辑工作人员。该刊物成为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与娄底市各媒体取得联系,开展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使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在湘中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举办一个大讲堂

《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大讲堂》。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对湘中历史人物的思想认识,我们举办了《近代湘中历史人物思想大讲堂》。该讲堂聘请校内外专家,已举办多期特色讲座,效果很好,受益学生人数达20000人次。它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娄底日报》已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和报道,娄底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门的采访、摄像和播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2年被学校评为“十佳学习载体”,并被推荐到省参评省级学习载体。

(六)建立一个基地

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理顺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基地建设的关系,即依托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围绕三个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研究、区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梅山文化发展与产业开发,倾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并于2012年5月获得省教育厅的批准。现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把基地建成为在研究区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整体科研水平与参与决策的能力居省内领先地位的科研基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六个一”工程的实施,用软实力为学校提升了形象,打出名片,为校园激活文化氛围提供契机。通过几年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已呈现出勃勃生机,离特色专业的梦想越来越近。

二、发展:专业特色建设见成效

(一)锻造了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学校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培养、引进和稳定的方式留住人才。思政专业教师共有19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8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的1人,第三层次的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徐特立教育奖”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获得教育部示范课程培训的骨干教师3人。将本专业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由目前的40.2%提高到72%;这支队伍既有领军人才,又有教学科研骨干,是一支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我们将其组建成一支精干的教学科研团队,即校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并已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以团体作业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成效。

(二)产生了一批高档次的教学科研成果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2006年,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在努力建设省级重点专业的过程中,又成功地申报了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专家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建设“抓住了重点、找准了突破口、初见成效”;同年8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思政学科经过五年的建设,于2010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并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优秀建设学科;2011年,又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呈现出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学工作促进了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注重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功申报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外,还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即《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得了2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这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使其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重大突破。2009-2012年,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个,其中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富厚堂书楼的文化功能及社会影响》有很大的影响,都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值得一提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被全国规划办评为优秀课题。与此同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个,省级社会科学项目15个,出版教材专著15部,在CSSCI刊物上52篇。此外,还获得了湖南省第九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一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

(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励志与诚信教育效果显著。自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我校的种种举措深入人心,在推进教改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励志与诚信教育在学生中效果显著。要求入党的学生人数众多,每届毕业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均在90%以上,入党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20%-30%。学生具有远大理想,普遍参加“三考”(指硕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提高了就业数量与质量。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本专业连续5年实现学费缴费100%,连续5年评为学校收费工作第一名,并获学校“诚信教育与缴费工作”一等奖。学校对用人单位近三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共121人进行“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反馈情况良好。

2.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率连续5年为98%以上,学生被授予学士学位率为97%以上,名列全校前列。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学生考公务员(包括村官)逐年提高。

3.知识技能全面发展。一是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成绩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过关率一直居于学校各专业的前列,2011年9月,学校对2011年6月大学四级09级非英语专业过关率进行统计(按班级),共计90个班级,思想政治教育0901班排名第一,思想政治教育0902班排名第四。二是在大学英语竞赛中表现突出。2009年11月,学校举办第二届英语阅读、听力竞赛,思想政治专业学生获得听力竞赛二、三等奖,获得阅读比赛三等奖。三是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形势喜人。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参加了国家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还参加了办公室应用软件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证考试。其中有许多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证书,2011届学生最为突出,12人参考,有7人获得成功。从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调研来看,即对“用人单位对近三届思政毕业生共121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情况良好。

4.学科竞赛有突破性进展:一是参加“挑战杯”竞赛热情高涨。自学校举办五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以来,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均踊跃报名参赛,立项数量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第一期立项12项,2008年第二期立项10项,2010年第四期立项17项,2011年第五期立项11项,呈现上升的态势。二是“挑战杯”竞赛有突破性进展。思想政治专业学生“挑战杯”的立项数量与获奖数量均占全校的20%左右;2009年,学校选派思想政治专业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了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1年,学校选派思想政治专业4名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取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与此同时,学校又派他们参加国家在大连举办的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了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5.就业率稳步提高。实现了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一次性就业率从82%提高到95%左右,经跟踪调查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就业。该专业毕业生工作扎实,实现了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三、小结

篇4

关键词:企业思政工作;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66-02

一、 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员工,因此,文化建设更是一项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的活动,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好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为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坚实稳定的思想基础,可以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共同的思想观,为企业的发展积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呈现。

(二)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意义就在于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以及政治理念的水平,通过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职业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搭建一个企业与企业职工不断进行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让企业更了解员工,也可以让员工更贴近企业。然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企业的理念和氛围,先进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经济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具有生产经营实力,更要具有文化软实力。企业凝聚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可以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责任意识,增进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联系,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性变革

一个企业进步的关键在于不断与时俱进,迎合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创新性的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企业的创新性变革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成果提供保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创新性的理念,还可以为企业员工做通企业改革的思想工作,让企业创新性变革更加科学顺利地进行。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为企业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企业与企业员工共同进步的重要前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搭建一个优良的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可以有助于企业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理念,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从而可以在企业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为企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过于形式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的构建需要在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有利于企业与企业职工共同进步的企业精神。当下,我国很多企业精神的凝结过于形式化,没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多停留在一些口号式的标语,无法起到激励企业员工、促进企业进步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企业的形式主义作为,对企业精神的构建是一种反作用。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中应该立足本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特点,制定科学实用的发展计划。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搬先前已经存在的发展方案,没有与时俱进,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经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模式。除此之外,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完全复制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发展方案,脱离了自身发展的需求。甚至只是运用一些不符合时展需求的老旧的理论成果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更不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两极分化

国内存在一部分企业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发展的平衡点,甚至存在严重的两极观念,有的企业过于注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存在错误的思想,认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为企业带来直接性的经济收益。还有一些企业忽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只需要注重提高生产水平,只有生产才能促进企业发展。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也不能为企业实力的提升注入活力和动力。

四、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需要制定统一的目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而服务。因此,两者都需要在目标上立足于企业的发展,不能偏离企业发展的原则,从不同的方面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过程中应该借助优秀文化的引导作用,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目标,坚持我党的文化方针,不断融入到企业文化的体系中去,并得以贯彻落实,真正地将理念深入到企业职工的观念中,形成一个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体系。

(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保障,有利于企业各项文化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完善权威的法律制度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来说也是一种监督与制约,假如在两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违背原则的行为,可以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制止和处理,有助于不断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可以为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之下就是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企业职工的人本主体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及时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职工认同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才能得到企业职工的参与和支持。进而不断贯彻对职工的人本管理,帮助企业制定更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职工的责任感,真正地凝聚企业力量,不仅有助于企业的稳定,更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 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 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5年又将其纳入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之中。三年来,在中央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很快,形势催人奋进。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程建设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有些高校不能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地设置课程和配备师资力量、教师的教学素质不能适应国家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普遍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些课程建设中的问题需要在认识和实践上理顺几种关系。

一、要理顺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的关系

任何课程的教材都是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蓝本,也是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从教材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制约和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目前被列在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中,实行“全国一本”。这种建设理路无疑是正确的,它严肃了教材编写纪律,确保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在文本的意义上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宗旨。不言而喻,编写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的好教材是重要的,如何使用好通用的好教材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在“全国一本”的情况下,理顺教材编写和教材使用的应有关系?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教材内容可以做到“全国一本”,教学内容和方法则不可能做到“全国一式”。因此,对待课程建设中的教材建设问题,不能仅仅视作编写好一本书就大功告成。

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即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应有关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管部门的做法是举办培训班,聘请教材编写者宣讲教材的内容,提示教学要点,遴选和推广一些教师的示范教学。这样做无疑是必要的,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由教材内容体系转换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认知、知识领会和组织到叙述和表达的过程,把握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应对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如全国范围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别、同一高校内部存在的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差别,等等。这就要求在由教材内容体系到教学内容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地使用教材和安排教学。

为此,就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全国一本”的统编教材和“全国一式”的示范教学的基础上,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协作式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应当主要在同类高校和同一学科之间进行,并且带有“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的性质。其间,还可以结合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编写统编性的教案或教学指导书。

二、要理顺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的关系

这是课程建设的中心问题,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长期实行的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队伍建设以课堂教学建设为中心,与此同时又忽视了科研建设,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较低的高校更是这样。其所以如此,缘于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上好课。因此,肯上课、会上课就成了评判教师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对科研要求又不高,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科研方面的要求。这种传统观念在无形之中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低于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这种传统观念及其形成的“印象”氛围的支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执行的是降低标准的政策,选拔和任用教师是这样,评定职称更是这样。执行这样的政策,反过来又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低人一等”的心理,使得他们心安理得地放松自我要求。如果不是评定职称还有一些科研方面的要求或自己不想晋升职称,很多教师就根本不愿“做学问”,任凭自己成为“教书匠”和“上课机器”,有的甚至年年以“发了黄的讲稿”应付教学。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满意,与这门课程长期没有在认识和实践上理顺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的应有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片面强调教学建设而轻视科研建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观念是怎么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深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观念和政策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规律。诚然,重视教学建设乃至直接地要求教师乐于上课和上好课是无可非议的,但因此而轻视科研建设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并由此而降低教师的任职和晋级的标准与要求,则是错误的。

其一,就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而言,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各个专业与学科的教学要跟随、追赶和引领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步伐,在吸收社会文明相关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开展自主性的科学研究,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是说,高校课程建设的课堂教学建设与科研建设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离开科研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谈课程建设和课程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不合乎逻辑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一流的教学必须有一流的科研为支撑,大凡优秀的教师多为优秀的科研人员。

其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而论,科研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必备条件和可靠基础。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科研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是融知识与价值为一体,有些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甚至还需要同时涉及智慧和能力方面的方法论内容。这个特性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不同,后者一般多为知识性的课程,“知道”则可“传道”,而前者则不一定,它的“传道”包括“解惑”乃至“授业”,要求“熔三者为一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的许多有关价值和智慧方面的内容,并不以教科书文本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文本表述的字里行间或文本表述的“背后”,要把这些“隐藏”的内容发掘出来,融汇到“传道”的过程之中,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效果,就必须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否则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道”上。在高等学校,一直有一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一定能够讲好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法,被视为具有共识性的经验之谈,原因正在于此。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存在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究其原因也多与不能领会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个特点很有关系,他们的教学因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支撑而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上。

以上分析表明,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科研建设上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更多的应当是体现在“教学艺术”上,也就是要把科研的重点放在如何熔“三观”为一炉,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三观”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品质,直至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其三,就提高教师素质和维护教师切身利益的需要来看,科研建设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多少年来,轻视科研建设而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建设,没有科研的“压力”已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致使他们缺乏自我要求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因此而感到“行有余力”,于是,或者开发“第二职业”谋求发家致富,或者通过考研谋求新的发展,结果反而导致这个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以至于出现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局面。

三、要理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课程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者包括教材建设、队伍建设、资料建设等内容,后者是在与学科建设相对应相联系的意义上说的。这里我们所说的课程建设指的是狭义的课程建设。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期被视作“公共课”,缺乏学科意识和要求,因此长期不重视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地对应和联系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是,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置,也都有相对应的学科,如哲学原理对应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对应伦理学、法律基础对应法学等。2005年,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台了两个重大的举措: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以“05方案”替代了“98方案”,二是新增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今年又增加了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样,依据“05方案”设置的课程与新增的二级学科就完全对应起来了。不难预见,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普遍确立学科意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切实的加强,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要理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教师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就课程建设谈课程建设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要确立这样一种课程理念: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石,没有学科建设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其次,要单独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理顺领导管理体制。重视学科建设并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建制和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机构的建制及其管理体制几经调整,多是“寄生”在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中,在这样的建制和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缺乏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统一起来的话语权,课程建设不仅难以得到切实的加强、改进和发展,而且还受到某种程度的削弱。①再次,在独立建制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同时,把属于理论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移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中来,并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使之继续发展,承担起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合格优秀教师的历史重任。当年国家新增理论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新增以后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却多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中,形成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力量加强和发展专业建设的格局,实际上不仅没有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建设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我们在理顺其应有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注 释

①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个人发展得比较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会被抽走担任专业课的教学,或把主要精力放在担任专业课教学上面,而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却极少被安排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集思广益 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篇6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对策

企业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趋势,应从传统经营方式中转变出来,采用更加先进的营运方案参与市场竞争。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教育的主要内容,用其辅助经营者决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调整工作管理模式以适应思政教育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最初应用于党政机关的教育指导,帮助党政机关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意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经过较长时间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发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将其指导经营者拟定市场方案的应用价值更高。结合企业常规经营的状况,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1、改变思想。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规范人员的思想,使其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先进意识,从客观角度认识到时代的变革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可推动全体职员的思想观念形成,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给予了先进的引导。例如,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企业员工的职业价值观念得到升华,对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忠诚度”,更好地推动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

2、指导行为。哲学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思想意识对人的实践行为具有反作用,能够指导人朝着准确的方向参与实践。对于职员来说,其树立了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有助于增强其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使个人的职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长远角度考虑,当企业内部形成了先进的思想政治文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综合价值得到体现,指导了所有职员正确地参与市场活动。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企业是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组织,创造收益是其经营改革的最终目标。由于企业特有的盈利性质,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得到经营者的高度重视。从实际经营情况看,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程依旧处于“弱化”状态。本次随机抽取了35家企业作为调查对象,结合调查数据分析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主要问题表现:

1、机构设置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企业党的机构撤销、合并,这种盲目性地机构改革,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容易误导企业拟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例如,在调查的35家企业(公司)中,2011年以前,分设组织、宣传、纪委、党办等部门机构的有26个;2011年以后,32家企业中保留设组织、宣传、纪委、党办机构的只剩下5个。党政机构设置不科学,不利于企业未来经营体制的改革调整。

2、人员数量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市场战略的拟定与执行中,这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是不利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企业的专职政工干部逐渐减少,经营者为了节约成本开支而削减了政工人员的数量,许多拟定的思政教育方案无法正常实施。例如,2010年以前,专职政工干部占企业员工的比例为1.46%,2010年以后,下降0.71%

3、经费投入问题。企业参与市场战略执行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资金为支撑,这样才能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耗资要求。因此,大部分资金开始都与盈利项目相关,而忽略了思政教育工作的经费支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调查中82.6%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必要的专项经费投入,仅有不到20%的企业对思政教育成本进行了调控,这与未来企业思政教育体制改革是不相符合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对策

我国经济事业正处于改革阶段,各个产业结构均面临着优化调整的局面,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市场环境才能创造出预期的收益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经营的重点内容,其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的不足,将先进的党政思想应用于常规经营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先固有的管理方案。鉴于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规划经营的先进意义,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存在的种种问题,经营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政思政教育工作。笔者认为,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多方面执行策略,具体包括:

1、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企业而言,人才不仅是带动收益水平提升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新时期的党务工作者要求年轻、文化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有大局观、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熟悉新时期党务工作的方法及要领,懂得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和技术工作。只有培养选拔复合型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才能充分发挥好服务、监督和参与的作用。

2、队伍建设方面。要全力提高企业党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和标兵,带动整个企业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要重视党员发展的质量,坚决杜绝党员发展为求数量,忽视质量,不重考察,降低标准的现象。要把企业生产经营领域在技术、经营管理、任务开发等多方面表现突出的年轻人才作为党员发展优先考虑的对象,以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下转第214页)(上接第184页)

3、决策执行方面。班子建设的好坏,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对各项工作开展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企业注重思政教育决策的执行管理。一方面,要注重提高班子成员决策议事的民主化和透明度,科学地拟定与执行思政政治决策;另一方面要敢于坚持原则,用人格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他人的尊重,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是靠权力使人屈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决策的可靠性。

4、思政改革方面。要在基层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创新的理念,培养创新的才能,采取创新的举措,这些都要求企业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断丰富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内容和方法,拓展新领域,开展工作交流和专业研讨,从而起到聚集人气、树立正气、鼓舞士气的作用。此外,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改进,使基层党的工作具有时代性、发展性、政策性和艺术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价值。

5、坚持工作考核。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大部分企业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增加了思想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都加快了企业内部的现代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企业价值,政府要发挥其经济调控职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科学的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尤其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是其内容,企业更应强化宏观调控职能。例如,当人力资源管理失控时,政府应指导企业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维持其正常的经营秩序。

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经营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传统营运方式是创造收益的根本保证,这对于现代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营者必须及时调整现有的营运方案,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家渡.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华东师范大学,2011,23(15):38-40.

[2]何学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用于企业经营的必要性[J].湖北大学学报,2010,26(15):12-14.

篇7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引导思想,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帮助更多的职员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得工作热情提高,也存在一定的监督理念,能够保证企业的整体工作可以井然有序展开,也是企业标准系统化运行的精神基础。一般企业文化的建立是通过观察与切身了解职员的工作内容与思想态度,从而总结出的能够被大家所认可,可以产生共鸣,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促使一个健康,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团队的出现,能够展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文化建设内容。通过完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健全更为全面的内控机制,能够使得企业中的员工上下一条心,共鸣的产生,也是端正工作态度的前提,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到企业发展方向上的思想引导,思想的正确指引才能保证职员努力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够带领员工事半功倍,在企业的管理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党建工作,也就是政治建设,这是企业健全管理模式的基础,能够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是长时间的积累,也是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建设,相反能够影响到思想政治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促进,具体的关系如下:

(一)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发展和传播的载体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传播途径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更为广泛,所以思想建设需要依靠企业文化作为载体,将思想工作有效传播到个人,寓教于乐,从而不断地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满足不同时间段,企业员工对于素质文化建设和技能水平提高的多方面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为企业文化提供正确的指引

思想政治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企业员工帮助企业发展提供最为正确的指引,所以在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思想政治的指导,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符合日常工作管理。

(三)两者相互融合能够快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文化和思想政治两者之间是彼此促进的关系,所以需要做好结合优势互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做出实际的文化建设,指导企业走上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的思路

企业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就要从企业的职工这群基层的组织做好精神文化上的建设。因此如何实现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融合是当今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首先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日常的企业运营过程中需要做到以职工为主体的理念建设,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企业中感受到温暖,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与尊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企业在具体落实两者相互融合的做法中,需要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人给他不同的管理方法,建设方案,并且深入职工内部了解到他们的需求,适应时展的潮流,以达到企业职工和企业发展能够相结合的要求。其次是思想政治建设需要成为先导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建设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正确的指引才能保证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提升,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就是针对思想政治建设需要企业管理层去开展更多相关的活动以此来加深这方面内容的深入从而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通过活动的开展了影响观念的深入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传播企业文化的方式之一通过活动先员工可以在享受活动欢乐之余得到更多思想政治内容的知识授予从而不断地加深提高深入他们的内心,以此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得企业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创新工作模式

一、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于人们生活工作中行为及道德规范教育的主要途径,人们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够体高其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增加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生活工作。以人为本的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对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思想情感充分尊重,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掘工作人员的优点,帮助工作人员将生活理想与企业理想相结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思想政治工作想要高效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就应该对于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度认识,进而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以人为本理念不仅仅包含着我国传统文明的深刻内涵,还能够与先进时展步伐相一致。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尊严及价值高度提倡,我党也将执政为民的理念作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们的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为社会经济建设目标,进而管理人员在能够为社会经济建设制定更加科学的战略方案,保证人们的政治、人身权利。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们的经济利益放在建设的首位,积极鼓励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共组中,应该接受职工的监督管理,真正从职工角度工作,了解职工工作中存在的疑惑,最终让职工感觉自身就是企业的主人。

三、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细化到每一名职工。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对于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思想变化及时了解,根据不同职工的思想变化开展针对性疏导,体现企业人文化精神。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想要以人为本,首先就需要了解职工对于物质及精神文化的要求,进而在工作中在充分尊重职工需求的条件下教育、鼓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想要提高水准,就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及制度认真学习,同时了解企业职工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了解职工在该段时间内关注热点问题,化解掌握到职工信息之间的矛盾,科学设计工作方案,让职工能够与更加饱满的思想及精力参与到企业生产建设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性、高效率性、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效应。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互动效应充分发挥。就是最大幅度的增加企业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企业全部职工都参与到企业经济建设中,做到全部职工生产建设目标一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三)针对性教育。企业职工在存在年龄、生活背景、性格差异等差异,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中应该根据每一个职工实际情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让不同年龄段及文化水平的职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全新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可以利用社会中的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形式所就有的优势,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感觉,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加职工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自豪及成就,真正认识到自身价值,这种思想观念都企业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所形成,这种现象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企业文化对于职工工作积极性及精神能够有效鼓励,约束职工工作行为及道德观念,全部职工能够将工作理想统一,增加企业团队精神建设,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经济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所想要得到的成效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将二者有效结合,这样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能够不断创新工作途径,用科学理论开展工作,积极培育职工精神世界,帮助职工解决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创新拓宽工作形式,改变工作格局,真正将实际生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为各领域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我国企业在经济建设中都面临着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任务,企业经济建设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企业每一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建设中的压力,更加了解自身上的责任。怎样缓解职工工作中的压力,为职工营造更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职工只有将身上的压力真正释放,才能够轻松工作,增加对于工作的兴趣,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促进企业经济建设转型。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想要通过企业在经济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教育,增加职工经济校友,宣传企业经济发展情景,让企业每一个职工能够对于企业经济建设前景充分了解,清楚企业经济模式转变方向。工作中经常使用换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不同问题全面性理解,对于职工思想政治观念上的变化全面分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最终将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思想理念都能够提高的企业经济模式转型高度中。

五、结论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工作人员必须突破传统教育瓶颈,为职工创建以人为本的新型格局,根据企业实际经济建设情况,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职工的经济效益放在工作核心位置,进而增加职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保障企业现代化建设。

篇9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各类企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职工的素质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企业培养具有强烈认同感以及工作积极性的高素质优秀员工,因此,当前亟需对企业职工思政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创新性思政工作策略。

1 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重视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时展的要求。当前处于经济发展新时期,为了在思想上跟上时展步伐,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必须要重视对职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以确保企业职工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具备较高思想素质,进而为企业提供和谐的发展环境,为企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各项发展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力量源泉。企业职工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对职工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三,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企业职工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帮助职工转变实现观念,实现思想解放,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效果。

2 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分析

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对这些工作难点进行全面分析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必要准备。

2.1 难以认识到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企业并为对思政工作提起重视,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就实现经济利益,而搞思政工作完全是多此一举。而且目前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企业的经济发展任务已经占据了大量精力,这使得企业的思政工作精力准备不足,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支持甚少,很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完备的思政工作体系。

2.2 职工自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目前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特点,部分职工产生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而这些对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同样也给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职工本身思想的不配合对思政工作的顺利展开十分不利;此外,当前企业各部门、各阶层职工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也比较大,这也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更为不利,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切实取得良好效果。

2.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企业进行了全面革新,而在发展过程中,思政工作机制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对思政工作的认识不充分,根本不知道对职工进行思政工作应该从何入手,没有全面的工作规划的方针,也没有形成健全的思政工作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为企业思政工作的展开形成极大的阻碍。

2.4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薄弱

当前各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队伍建设十分薄弱。一方面思政工作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不高,高学历人员十分匮乏,有些甚至根本不是科班出身,综合性人才基本没有;另一方面目前企业的思政工作队伍结构十分不合理,大多年龄大多偏大,缺少新鲜血液,其自身的思政教育专业知识过于老旧,跟不上时代潮流,不能与时俱进,而且很多企业的思政工作与行政部门分不清,行政主管同时兼管思政工作。

3 优化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通过对上述工作难点的分析,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应对策略。

3.1 加强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思政工作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企业必须要对思政工作提起重。每年都会有大批优秀人才流向企业,为提高员工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必须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此外,企业的思政工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这一经济发展新时期,各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思政工作的认识,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政教育,推动整体经济实现新发展。

3.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

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思政工作方案的创新。新时期企业思政工作的要依照以下两大要求创新工作方案:

其一,要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职工个人的发展问题提起重视,定期组织职工培训,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以此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强化其归属感,也就是说要重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问题;其二,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的思政工作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从企业未来发展全局入手制定思政工作方案,重视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发挥,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完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为保证企业职工的思政工作顺利展开,必须要抓紧完善相关工作平台。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思政教育的信息渠道,由以往依靠开会教育、读书教育等传统单一思政工作形式向信息化、多元化转变,通过建立员工论坛、企业思政教育专门网站等形式,为职工了解企业思政工作的计划安排、提出有效建议等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企业思政工作者与职工的双向沟通,努力拓宽沟通渠道,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座谈会、不记名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等,结合反映出的职工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3.4 创新改革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要素,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性改革。为方便掌握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以及职工的思想问题动态,企业思政工作必须要建立健全相关追踪反馈机制,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情况、工作效果等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政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关心企业职工的心理问题,为此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研究及心理问题疏导机制,定期组织谈话、心理健康测试等活动,以便及时发现职工工作中出现的精神压力过大、紧张焦躁等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以确保企业职工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3.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力度

针对当前企业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薄弱这一现实情况,企业要重视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加强建设力度。首先企业要建立专门的思政工作领导机制,改变以往思政工作与行政工作不分家的情况;其次要引进思政专业人才,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再次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政治觉悟,创新思政工作理念;此外,还要加强与企业职工工会、团委等的配合,借助多方力量开展思政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职工的思政教育工作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解决思政工作近年来暴露的系列问题,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理念、方法,完善思政工作运行机制,以便企业职工的思政工作能够有效展开,职工的整体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治理性;通过“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