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热病人护理诊断

篇1

结果: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均能消除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并积极配合治疗,无1例并发症,康复出院。

结论:疫情出现时,发热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几年,随着“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相继发生,人们逐渐了解了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症状、预防和愈后等知识。但是当有病例出现时,大部分发热病人就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的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他们减轻紧张情绪,使他们安心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1 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紧张心理。非典疫情结束后,发热病人必须进入发热门诊就诊。由于被隔离留观,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被打乱。尤其在有疫情出现时,对去医院看病产生恐惧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发烧了,同时又担心万一不是传染病,去发热门诊就医是否会被传染上。常常表现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医生帮助,及早给予准确的诊断

1.2 焦虑、怀疑心理。发热常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被置于发热门诊,没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表现出焦虑情绪。加之,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传染病,害怕传染给家人、朋友;害怕治疗时间长,是否会有并发症等问题。一般他们听不进去别人的安慰,情绪非常敌视,总是怀疑被误诊、用错药,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以为意外可能会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1]。

1.3 躲避、侥幸心理。有的发热患者干脆就不去医院就诊,自己在家吃退烧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想着只要体温降至正常就没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怀着侥幸心理拒绝留观。

1.4 着急求好心理。多数患者缺乏疾病转归知识和相关医学知识,希望用上药就能药到病除,缩短治疗时间,收到良好的疗效。若病情有反复、疗效不明显时就表现出不能理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尽早准确做出诊断。患者越早知道自己的病情诊断,就会越早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各方面免疫系统的提高。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疗后出现疗效,患者心情就会更加轻松,积极配合,安心接受治疗。

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加之对病情的不了解,易产生孤独不安全感。护理人员首先要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关怀患者,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发热门诊严肃紧张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鼓励患者把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讲出来。

2.3 提高心理护理技巧。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知识。细心地观察患者需求,依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患者看不到护士的表情,只能通过声音感觉护士的态度,护士要用亲切、委婉的礼貌用语,主动、热情、细致地做好各项解释和护理工作。告诉他们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进展、治疗、预后、转归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士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如介绍入院须知,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让病人了解病区环境、病房设施及功能。了解各种检查治疗、理解消毒和谢绝探视的重要性。讲解发热病人在发热门诊就诊的必要性,坦诚告诉患者确诊为传染病的可能及治疗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告知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不适要及时告诉医生或护士。通过宣教使他们明白传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学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发热症状出现时要争取及早到发热门诊进行治疗,做到早隔离、早治疗、早治愈。

篇2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应用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天。

护理措施:1、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开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之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纪录并作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以尽快取得相应治疗。2、饮食护理: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3、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影响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4、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我院护理小组也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这一措施使我院医、护、患关系较前有明显改观,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重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问题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们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房间管理:对高热患者与高热患者及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体会: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学问题。

篇3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  护理

        1  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  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  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篇4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门科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表情、举止行为等,给病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 高热开始期

由于体温上升,患者紧张不安,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迫切希望早日好转治愈。心理护理要点为①要安慰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解除顾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满足病人需要,解除痛苦,如果病人出现寒颤、出汗、头痛症状,就尽可能给予护理以解除痛苦③经常巡回看望、询问病情,给予精神安慰,减少患者的烦恼和孤独感,并及时做好有关病情的解释工作。

2 高热期

并请继续发展,体温持续升高,病员将出现关节酸痛、心跳呼吸加快、出汗口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软弱无力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如头痛、嗜睡、谵妄等。儿童尚可出现抽搐。心理护理要点为:①先解除病人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高热时要给于冷敷头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以降低体温而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并解除由于高热而出现的精神症状②给予补液以补充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从而保证病员的安全③满足病员的合理要求,如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全身不适而烦躁,须给予温水擦浴、更换衣服被单等,对有精神症状的病员更须特殊照顾。

3 高热康复期

由于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病人感到周身轻松,往往急于好动,但身体虚弱应注意防止复发。心理护理要点为:①康复期须有安静、舒适、清洁卫生的环境条件,以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营养,加快身体复原③适当锻炼,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4 饮食鼓励

病人进食营养丰富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并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少于3000m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5 安全护理

高热病人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安,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用床档、约束带固定患者。

6 心理护理

患者在发热期间会有寒战、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导致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好心理护理。对于长期高热的患者更应该注意其心理反应。

7 健康教育

篇5

【关键词】肺炎 护理

        肺炎是指远端肺部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和间质的炎症,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可引起,临床上通常按病因学将肺炎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肺炎、理化性肺炎及免疫和变态反应性肺炎,其中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约占成人肺炎的80%。

        1护理评估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  肺炎的症状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畏寒、发热,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咳嗽、咳痰或伴胸闷、胸痛。

        1.1.2.体征  肺炎的体征亦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胸部病变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管样呼吸音,可闻及湿啰音。

        1.2辅助检查

        细菌性肺炎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或细胞内见中毒颗粒。

        胸部x线以肺泡浸润为主,成肺叶、段分布的炎症浸润影,或成片状或条索状影,密度不均匀,沿支气管分布。另外,也可见两肺弥漫性浸润影,伴空洞或大疱者。痰涂片革兰染色有助于初步诊断,必要时做血液、胸腔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1.3护理问题

        1.3.1.发热  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导致患者发热,如肺炎球菌肺炎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39~40℃,呈稽留热。

        1.3.2.咳嗽、咳痰  由于炎性刺激,呼吸道、肺泡充血、水肿,渗出及黏液分泌增多。

        1.3.3.呼吸困难  由于肺部炎症,痰液黏稠,使呼吸面积减少,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1.3.4.胸痛  肺部炎症可累及胸膜,导致胸痛。

        1.3.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感染严重时,可伴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神志模糊、四肢厥冷、发绀、多汗、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

        2护理目标

        病人的体温能恢复至正常范围。病人能维持呼吸道通畅,能有效地咳嗽、咳痰。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得以缓解。病人胸痛尽量得到缓解。病人不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者感染性休克发生时能够及时被发现并积极处理。

        3护理措施

        3.1生活护理

        3.1.1.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活动,减少机体消耗,注意保暖,病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机体在炎症及高热期间,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以稀释和促进毒素排泄,对不能进食者应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每日补液1000~2000ml。

        3.1.2.高热及咳痰的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臭、舌炎、口腔溃疡的发生。 

每日做口腔护理2次,饭前、饭后漱口,口唇干燥者涂抹液状石蜡。

        3.1.3.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潮湿的衣服及被服,防止受凉,使病人感觉舒适。对体弱、活动不便的病人,应保持床单清洁,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防止压疮。

        3.2心理护理

        肺炎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应多与病人交流,针对病情及性格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鼓励病人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尽量解答病人问题,提供疾病有关信息,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调整病人的心态,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并对预后充满信心。

        3.3治疗配合

        3.3.1.病情观察  监测病人神志、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尿量,做好记录,观察热型有助于明确诊断。重症肺炎不一定有高热,应重点观察儿童、老人、久病体弱者的病情变化。观察病人咳嗽、咳痰的性质、量、气味及自行咳痰的能力。及时正确收集痰标本,于清晨漱口数次,将深部咳出的第一口痰弃去,然后留第1~3口痰置于清洁容器中。1小时内及时送检做痰细菌学培养,了解病原菌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3.2.对症护理

        (1)高热的护理:要监测病人体温变化。体温在37.2℃以上时,每日测4次体温;体温在39℃以上者,应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热病人要防止惊厥,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酒精或温水擦浴,慎用退热药,防止发生虚脱,寒战时注意保暖,增加盖被。注意观察病人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出现高热谵语、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呼吸困难的护理:抬高床头取舒适的半卧位,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选择给氧方式。重症肺炎或伴有低氧血症的病人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发绀者,要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3)咳嗽、咳痰的护理:实施胸部物理疗法指导并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咳痰,以利于排痰;对无力咳嗽或痰液干燥不易咳出时,协助病人变换、拍背排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4)胸痛的护理: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避免诱发及加重疼痛的因素,大叶性肺炎易发生反应性胸膜炎,而支气管肺炎易发生自发性气胸,应注意观察和鉴别,胸膜炎常出现吸气性胸痛,咳嗽时加重,应嘱病人肌肉放松和缓慢深呼吸以减轻疼痛。胸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剂,但应避免使用抑制呼吸的药物。

        3.4用药护理

        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选择抗生素应遵循抗菌药物治疗原则,即对病原体给予针对性治疗。如肺炎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先根据病情,按社区获得性肺炎或医院内感染肺炎选择抗生素作试验性治疗,再根据病情演变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应对病情进行评估,治疗有效的表现为体温下降,症状改善,白细胞显著降低或恢复正常。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应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喹诺酮类药(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偶见皮疹、恶心等,不宜用于儿童。

        3.5健康教育

        3.5.1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肺炎的病因和诱因,避免受凉、淋雨、吸烟、酗酒、反复过度疲劳。有皮肤痈、疖、伤口感染、毛囊炎、蜂窝组织炎时应及时治疗,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肝病、营养不良、儿童等)和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者。

        3.5.2慢性病、长期卧床、年老体弱者,应注意经常改变、翻身、拍背,咳出气道痰液,有感染征象时及时就诊。

        3.5.3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了解肺炎治疗药物的疗效、用法、疗程、副作用,防止白行停药或减量,定期随访。

参 考 文 献

[1]王玲;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22期 

篇6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肺炎的病因有多种,目前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寄生虫所致的肺炎;其次为理化因素,包括毒气、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水、食物或呕吐物的吸入等引起的肺炎;另外,免疫和变态反应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风湿性疾病以及 HIV等疾病引起的相关性肺炎。

    2.发病机制  肺炎的病原体因宿主年龄、伴随疾病与免疫状态、获得方式可有较大差异。因此,针对病原学肺炎的病因来说,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肺炎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其发病机制也针对细菌性肺炎而言。

    (1)机体防御功能受损  在健康人群中,发生肺炎多与病人的全身及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有关,如上呼吸道感染、受凉、淋雨、劳累、糖尿病、醉酒或全身麻醉时,常可导致呼吸道局部屏障和清除机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及机体正常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另外,各种肺炎的易患因素,如吸烟、酗酒、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意识不清、吞咽和咳嗽反射障碍、各种慢性病或重症病人(如COPD、肺水肿、尿毒症、癌症、ARDS等)、大手术后、应用激素或化疗药物等情况下均易引起本病。

    (2)病原菌的侵袭  当机体防疫机制受损或低下时,病原微生物可以沿下列途径侵入下呼吸道,其中包括:吸入口及咽部的分泌物;直接吸入周围空气中的细菌;菌血症;相邻部位感染直接蔓延到肺等。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可寄生有多种菌群,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肺炎杆菌或大肠杆菌),这些正常菌群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即可发生肺炎。

    (3)分类与病因关系  除按肺炎的病因分类外,还可按解剖学部位和发生肺炎时机体的免疫状态分类。按肺炎累及的解剖学部位可将其分为三类。①大叶性肺炎或肺泡性肺炎:即病变累及整个肺叶称为大叶性肺炎,累及到肺段称肺段性肺炎,多为细菌感染所致。②小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指炎症累及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及其远端的肺泡,可由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引起。③、间质性炎症:指病变累及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组织和肺泡壁,为肺间质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理化因素引起。按发生肺炎机体免疫状态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外感染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院内感染肺炎),前者多在健康人中间,免疫力多正常时感染,而后者多发生在机体有各种疾病、大量应用各种药物(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大手术后),或在老年人、体质弱者中发生。此种情况下发生的肺炎,大多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30%~50%。

    二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肺炎病因较多,不同病因导致的肺炎类型有所不同。如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均为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其治疗方法大不相同。另外,疾病相关性肺炎,如HIV相关性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肺炎等,症状体征也有差异。对此护士应重点评估相关致病因素。

    (2)病情评估  肺炎发病的不同阶段,症状程度有所不同,要掌握病人病情进展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发热、胸痛、咳嗽、呼吸困难、肌肉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尤其当发热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增快及末梢循环障碍时,要格外重视生命体征的评估,以防休克的发生。 

篇7

肝脏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为多发,亦可单发,可见于任何年龄组。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为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生长较快的血管瘤,位于肝被膜下,有潜在破裂出血倾向的血管瘤,或位置特殊如压迫肝门结构的血管瘤需要处理,其他情况可不予以处理。

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诸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我科2011年-2012年收治的10例17个肝血管瘤进行了栓塞治疗,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35-50岁,平均42岁。均经B超和CT平扫加增强或MRI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并查无介入禁忌证后行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4例为单一肿块型,6例为多发型

1.2 治疗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上,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5F RH导管在腹腔干动脉造影,了解肝动脉起源,继超选入肝动脉后造影明确血管瘤供血血管情况。全部10例均使用微导管超选进入靶血管,再次造影观察有无正常肝组织的供血血管显示,则在透视监控下缓慢注入平阳霉素加进口碘化油l乳化剂行栓塞治疗,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的量与血管瘤大小为1∶1为宜,至肿瘤完全填充或血流明显缓慢为止,如栓塞过程中出现门脉瘘或供血血管较粗,则需要加注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术后常规给予水化、抗感染、护肝和少量激素、止吐等对症治疗。对巨大血管瘤,采用间隔1~2个月行CT复查后,再决定是否行二次介入栓塞治疗。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肝区疼痛、发热、恶心等症状,一般对症治疗1~3 d后好转。

2 护理

(1)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疑惑,作好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向家属讲清利弊,说明手术的作用和必要性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取得家属的谅解。家属需签知情同意书。

(2)术前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了解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术前做好皮肤消毒准备。

(3)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4小时。

(4)其他准备指导病人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做好抗生素、碘过敏试验。

(5)术后病人卧床12小时,穿刺肢体平伸6小时,穿刺点局部砂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 6.静脉补液、鼓励病人多饮水,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观察尿量、颜色,每日尿量应在2000ml以上。如出现少尿、血尿,应协助医师行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的治疗。

(7)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多食水果、蔬菜。

(8)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发热发热常在栓塞术后2~3天出现,持续数日,最高可达40℃以上。发热主要是血管瘤坏死、部分吸收所致。 处理:一般不予特殊处治,也可适量应用退热剂,高热病人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高热护理。2)局部出血穿刺点的出血多因穿刺困难而反复穿刺或术后压迫止血不当所致。也有病人合并高血压,血管扭曲导致扩张器或导管进入困难,血管上的穿刺孔过大,扩张管或导管鞘前端破损或粗糙将血管撕裂而发生。开始表现为局部肿胀,继而在局部皮下出现张力性包块,质较硬,皮下淤血,局部疼痛并发热,严重者可致血管受压狭窄。后期在穿刺点附近出现大片皮下淤血紫斑。 预防处理措施:手术结束时,拔出导管和鞘后立即有效地压迫穿刺点。巨大的血肿或有感染、患肢血运障碍时要抽吸引流或手术切除。3) 肝区疼痛肝区疼痛在释放栓塞剂后立即出现,与血管瘤所在的部位有关。当血管瘤靠近肝包膜时,疼痛较重。 处理:剧烈者可临时肌内注射哌替啶100mg。4)异位栓塞末梢型栓塞剂错误释放或反流进入非靶器官、非靶部位,称为异位栓塞。栓塞后立即出现腹痛或伴呕吐咖啡色物,应考虑异位栓塞可能。少量碘剂、无水乙醇等反流,可造成恶心、腹痛、呕吐咖啡色物,一般能够缓解。如果栓塞剂反流较多或发生微球反流,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进入胰腺毛细血管,可能导致胰腺坏死,出现腹痛、腹胀、肠麻痹、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栓塞剂流入胃十二指肠动脉还会发生胃肠道出血,故使用末梢型栓塞剂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反流。发生腹胀、肠麻痹者,应行胃肠减压及对症处理,部分病人可恢复。应特别警惕大量碘剂或微球类物质的异位沉积,防止胆瘘、胰腺坏死、胃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控制栓塞剂的总量和流速,将胃十二指肠动脉开口处封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预防处理措施:在技术上要求尽量实现超选择插管以防止栓塞剂反流,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微导管技术,导管更接近血管瘤组织,使栓塞剂最大限度地聚集在血管瘤血管内,减少栓塞剂反流,避免非靶器官损害。注意观察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观察呕吐物的量、色、性质及生命体征。必要时指导病人禁饮食,行胃肠减压,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和颜色,静脉补液或输血,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做好抗休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篇8

结石性急性胆囊炎(celad.acutecholecystitis)是结石在胆囊内及其移位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结石性胆囊炎多是原发性胆囊炎。女性多见,50岁之前男女之比为1:3,50岁之后为1:1.5。

(一)术前护理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资料年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

(2)既往史有无反酸、吸气、上腹饱胀及类似发作史。

2.生理状态

(1)局部疼痛部位、性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包块等。

(2)全身有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辅助检查胆管系统相关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3.心理状态

(1)认知情况病人对疾病的进展、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程度。

(2)心理承受能力病人对本次发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过程、术后不适、预后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反应及程度。

4.社会支持系统家庭、社会对病人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协助病人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有腹膜炎体征者宜取半卧位。

2.进食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加重胆绞痛,因此,急性期指导病人禁食,病情稳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疼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诊断及治疗方案明确后,遵医嘱可给予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4.高热的护理

(1)高热病人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加强营养。

(2)及时更换潮湿被褥,增进病人舒适。

(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

5.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静脉补液及抗感染药,防止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6.评估病人对疾病及手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发病原因、医护措施、手术目的、预后及注意事项,给予鼓励、安慰以取得配合。同情、关心病人,减轻焦虑及恐惧心理。

7.术前常规备皮、置胃管、药物皮试、配血等。

[护理评价]

1.病人对疼痛的处理是否满意,有无疼痛加剧或反复发作。

2.病人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3.病人是否情绪稳定,是否护理合作。

(二)术后护理

[护理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各器官系统情况、引流管放置情况。

2.生理情况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动、心电监护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呼吸情况;伤口有无渗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质的变化:出入量的情况。是否舒适。

3.心理与认知情况病人及家属对本次手术的满意程度,能否适应监护室环境,对手术后各种不适的心理承受程度,对手术后及康复出院后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

(2)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通知医师,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4)观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有无四肢发凉、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5)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表现。

2.维持腹腔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脱落,每1~2小时挤压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2)指导并协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协助拍背排痰。

4.及时评估病人舒适状况。协助取舒适卧位并定时翻身;向病人解释疼痛原因及应对方法,必要时,应用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5.制定活动计划,预防并发症,最大程度地恢复自理能力。

(1)卧床期间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导病人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足背伸曲运动,预防术后并发肌肉废用性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3)术后视病情指导并协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6.加强营养,促进康复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肝功能不良者给予适量蛋白饮食。: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缓解或能耐受。

2.病人排痰是否有效,肺部呼吸音是否清晰,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3.病人是否自述舒适感增加。

4.病人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证,自理能力是否逐渐提高。

5.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

篇9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较常见的疾病,病情表现轻重不等。对患儿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可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或造成死亡。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炎作一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各季均有发病,发病季节以6~11月为多见达60例(67%)。其中男52例,女38例,男:女比约为1.4:1;年龄4个月~13岁,其中4个月~3岁26例,4~7岁34例,8~13岁30例,平均6岁8个月。住院天数平均13日。

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首发症状差异较大,年龄不同其表现也不同。多为急性起病占68例,亚急性起病22例。一般患儿都有呼吸道及肠道感染症状。婴幼儿一般以发热、呕吐、腹泻、精神委靡、吃奶少、多睡、惊厥多见,学龄前及学龄期以发热、头痛、头晕、呕吐、精神症状为主。其中发热病人75例,头痛65例,呕吐45例,头晕12例,惊厥21例,精神症状9例,昏迷2例。脑膜刺激征21例。锥体束征阳性45例。

辅助检查:①脑脊液检查:本组病人均做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均为无色透明,其中异常28例,白细胞数(20~500)×109/L,以单核细胞为主10例,中性粒为主6例,蛋白轻度增高12例,糖及氯化物均在正常范围。②脑电图检查:本组病人脑电图异常72例(80.8),轻度异常41例,中度异常20例,重度异常11例。共同特点以α、δ波为主的弥漫性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在弥漫性异常的背景上有局限改变。③头颅CT本组病人均做头颅CT,正常72例,异常18例(20%),其中16例为低密度区改变,以额、颞、顶叶多见。

治疗方法:高热患儿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必要时行人工冬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能量供给,结合抗病毒治疗。颅高压及惊厥发作者给予降颅压和抗惊厥治疗,对于重症病儿可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营养脑细胞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加强护理。危重病儿予监护治疗,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及早予以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

结 果

90例患儿中,痊愈80例,好转8例,转院2例。

讨 论

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有时病毒感染不仅累及脑实质也可累及脑膜,当脑膜及实质受累症状明显时又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在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占较大比例。临床表现多样,这与病毒的种类、机体的免疫状态及感染条件有关。临床症状的轻重、脑脊液及外周血象的改变也与此有关。由于病原学检测在基层医院很困难,故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病毒检查。病毒检查是最具说服力的,是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前者只能在死后或做活检获得,对基层而言均不现实,故只有脑脊液检查为主要指标。小婴儿表现不典型,年龄越小临床症状越不典型。本组病例中有7例小婴儿以发热、吃奶少、精神萎靡、惊厥为首发症状。本组学龄前及学龄期患儿以发热、头痛、头晕、呕吐、精神症状、颈项强直、锥体柬征阳性为主。另外,特别对于年长儿,可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出现胡言乱语、恐惧,语言障碍、谵妄等表现,本组病人中有9例表现如此。故对精神症状为主的年长儿,要高度警惕病毒性脑炎可能。

本组患儿脑脊液检查正常62例,异常28例(45%),阳性率并不高,说明病毒性脑炎早期脑脊液变化不大,重症病例42例,脑脊液细胞数异常占21.8%,轻症病例24例,脑脊液细胞数异常占29.5%,两者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脑脊液变化与病情轻重不成平行关系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

头颅CT检查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程度,为诊断、治疗效果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组头颅CT异常中,16例以额、颞、顶叶低密度区改变多见,可能与该处易出现供血障碍有关。

目前,在临床上对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上越来越重视,国内研究报告病毒性脑炎时EEG的异常率为41.65%~100%[2]。本组异常率为80.8%,与文献报道一致。脑电图的改变与病情的发展有关。病情严重时,脑电图改变也加重;病情改善时,脑电图也随之好转,有很高的鉴别诊断意义。多数以弥散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慢波背景活动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重度异常的脑电图,特别是局灶性异常,常提示脑损害的严重性或脑炎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增大,故脑电图及其随访对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底节型、脑干型、小脑型脑炎脑电图阳性率低。脑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脑炎,因此仅凭脑电图检查诊断是不够的。

总之,临床上对可疑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应尽早作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可再次复查。行脑电图检查、脑CT扫描。脑电图和脑脊液检查正常时也不能排除病脑诊断,对高度怀疑的患儿1周后复查[3-5]。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早期、及时、恰当、有效地综合治疗,有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可改善预后,并且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在治疗上早期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控制体温、止惊、合理使用脱水剂和激素、结合抗病毒治疗。重症联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加强护理,对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起到一定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旭.16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分析.基础医学论坛,2006,10(4A):352-353.

2 于毅.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9):540.

3 李璧如,许怀琪,王廉文.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诊治体会附20例报告.临床儿科杂志,2000,18(1):236-238.

篇10

肺炎是指发生在终末气道、肺泡和间质的炎症,为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病,20世纪初,肺炎是人类主要致死原因,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炎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肺炎的预后显著改善。

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肺炎的病因有多种,目前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寄生虫所致的肺炎;其次为理化因素,包括毒气、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水、食物或呕吐物的吸入等引起的肺炎;另外,免疫和变态反应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风湿性疾病以及 HIV等疾病引起的相关性肺炎。

2.发病机制 肺炎的病原体因宿主年龄、伴随疾病与免疫状态、获得方式可有较大差异。因此,针对病原学肺炎的病因来说,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性肺炎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其发病机制也针对细菌性肺炎而言。

(1)机体防御功能受损 在健康人群中,发生肺炎多与病人的全身及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有关,如上呼吸道感染、受凉、淋雨、劳累、糖尿病、醉酒或全身麻醉时,常可导致呼吸道局部屏障和清除机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及机体正常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另外,各种肺炎的易患因素,如吸烟、酗酒、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意识不清、吞咽和咳嗽反射障碍、各种慢性病或重症病人(如COPD、肺水肿、尿毒症、癌症、ARDS等)、大手术后、应用激素或化疗药物等情况下均易引起本病。

(2)病原菌的侵袭 当机体防疫机制受损或低下时,病原微生物可以沿下列途径侵入下呼吸道,其中包括:吸入口及咽部的分泌物;直接吸入周围空气中的细菌;菌血症;相邻部位感染直接蔓延到肺等。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可寄生有多种菌群,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肺炎杆菌或大肠杆菌),这些正常菌群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即可发生肺炎。

(3)分类与病因关系 除按肺炎的病因分类外,还可按解剖学部位和发生肺炎时机体的免疫状态分类。按肺炎累及的解剖学部位可将其分为三类。①大叶性肺炎或肺泡性肺炎:即病变累及整个肺叶称为大叶性肺炎,累及到肺段称肺段性肺炎,多为细菌感染所致。②小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指炎症累及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及其远端的肺泡,可由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引起。③、间质性炎症:指病变累及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组织和肺泡壁,为肺间质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理化因素引起。按发生肺炎机体免疫状态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外感染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院内感染肺炎),前者多在健康人中间,免疫力多正常时感染,而后者多发生在机体有各种疾病、大量应用各种药物(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或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大手术后),或在老年人、体质弱者中发生。此种情况下发生的肺炎,大多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30%~50%。

二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肺炎病因较多,不同病因导致的肺炎类型有所不同。如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均为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其治疗方法大不相同。另外,疾病相关性肺炎,如HIV相关性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肺炎等,症状体征也有差异。对此护士应重点评估相关致病因素。

(2)病情评估 肺炎发病的不同阶段,症状程度有所不同,要掌握病人病情进展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发热、胸痛、咳嗽、呼吸困难、肌肉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尤其当发热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增快及末梢循环障碍时,要格外重视生命体征的评估,以防休克的发生。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评估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了解病人预防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如预防感冒、加强营养和有利于肺部扩张的要求等。肺炎病人可产生焦虑、烦躁、紧张或忧部等心理问题,需重点判断重症肺炎出现休克时的精神症状与因病情引起的心理问题,应区别对待,以防延误病情的诊治与抢救。

2.护理诊断 针对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常见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痰液黏稠分泌物过多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炎症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量减少有关。

(4)其他护理诊断 如睡眠形态紊乱、疲倦、体温过高等,应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定。 3.护理目标

(1)维持呼吸道通畅。

(2)促进身心的休息。

(3)维持足够的营养和体液。

(4)预防传染。

4.护理措施

(1)维持呼吸道通畅 ①:患侧卧位、卧床时双手上举,置于床垫上,以利于胸部扩张。尽量避免仰卧位,以防痰液误吸。②协助除去肺部分泌物:蒸汽吸入法、雾化吸入法、叩背法、引流、吸痰法。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均需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适量而行,防止病人不能耐受。③氧疗:老年人吸氧时要防止二氧化碳潴留,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浓度。PCO2>6.65kPa(50mmHg)时,采取低流量吸氧。

(2)促进病人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止痛剂。休息环境要舒适,护理人员要尽量使各种处置集中进行,并减少噪声。被子不宜过重,以免影响呼吸。限制探视,保持情绪稳定。

(3)保持病人舒适 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内衣和被褥,定时擦浴,并注意预防感冒。

及时清洁口腔,做好口腔护理,根据口腔状态选择漱口液,如发现口腔黏膜改变及时检查咽试子,做细菌培养。

(4)补给营养及液体 ①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饮食,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②每天摄入液体量3000~4000ml,注意出入量保持平衡,防止高热后大汗液体丢失过多。对老年人补充液体要观察尿量的变化,以防影响心功能。③对于进食困难或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尽早给予鼻饲,进食时注意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

(5)高热护理 ①寒战时及时加盖被褥,一般寒战可持续半小时左右,此期禁止物理降温。②使用热水瓶时防止烫伤,热水袋温度以不烫手背(

(6)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①对于老年病人,如有精神症状、体温不升或体温过高者,心率>140/min,白细胞计数>3×109个/L或

参 考 文 献

[1] 王玲;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