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生 专业认知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428)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1-01

专业认知是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的看法,对学科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将来从事职业和发展方向的整体认识和态度。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形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情感认同,而且在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并最终成为检验旅游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从专业认知的“参与性”、“认知性”、“情感性”三个维度设计了16个问卷问题,2014年12月,对在校的1-3年级的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策划方向)的100多名本科学生进行了调研,共回收10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4名,女生93名。

在参与性维度内容中,主要调查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动因、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校活动参与等内容;认知性维度主要调查学生对培养目标、实践实习、能力素质、专业解读、就业形势等内容的认知程度;情感性维度主要调查该生的专业认同感。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结构特征

107份有效问卷中,女生居多是目前国内该专业生源性别结构失衡的反映。在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为专业调剂进入,另有近30%的同学是凭感觉进入。表明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较模糊,市场认知度还有待提升。

表1: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

(二)参与性维度特征

专业课参与意愿调查显示,有超过1/4的学生表示始终会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另有65%表示课程重点内容会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另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听课为应付考试。表明,旅游管理专业课课程参与度还有提高的空间。

专业课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按时独立完成的学生超过一半,但偶尔抄袭的占到了45%左右。说明大多同学们的专业课作业态度较端正,但对专业课作业的功能认知及完成方法还有待提高。

采用5分制里克特量表调查学生参与专业活动的情况显示,参与程度平均分为3.25,分数较高。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来看,旅游策划方向的学生目前有一定的专业忠诚度,同时大家对旅行社、专业策划机构与旅游地等就业方向很感兴趣。

表2:未来就业意向

(三)认知性维度特征

通过调查学生对专业学习要求的认识发现大家对本专业学习所需的素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了解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55%的学生认为野外专业实习有价值并对专业实习的满意度较高,说明野外实习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程度积极地影响。

近95%的同学认可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加上专业的系统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专业要求。在各种技能中,旅游策划方向的学生最想提升的是旅游策划专业技能,其次是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另外,对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也很看重。近50%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的比较乐观,10%的同学存在着消极和焦虑的情绪。

(四)情感性维度特征

在“若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是否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上,选择“一定会”和“可能会”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可以说本专业学生对旅游策划方向有一定的忠诚度。

通过里克特量表,在“我在内心已经接受了我这个专业”的表述中,平均分为3.58,得分较高说明本专业学生对策划专业的接受程度较高,大家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对策建议

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专业信息,熟悉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跟踪了解将来从事职业的工作特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促使专业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

通过学界名师传帮带和业界精英进校园,树立和增强学生的专业信仰和职业认同感,保持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让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成为物质生活的保障,也成为精神寄托。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活动,增加进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加强在校学生不同年级和班级之间的沟通,同时密切与往届校友的联络,及时反馈市场信息,通过产学研教结合的模式使学生逐步明确职业生涯方向。

提高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设置强调旅游策划专业技能的培养。旅游策划技能是本专业学生迫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文案撰写、语言表达、图件制作、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李文兵.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 5: 118-123.

篇2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在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中国分类号:G718.5

0. 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从小规模地域性产业逐渐转变为各个省市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根据调查显示,到了201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和第一大入境游接待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30亿人次,出境游客和入境过夜游客可达1亿人次。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产业,更需要数量巨大的高质量专业人员从事该工作。因此,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作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培训基地,应担负起培养出旅游服务业人才的重任。

1. 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1 课程设置重复冗杂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都以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其结构比例多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组成,这就导致课程之间出现重复、繁琐、多余的现象。例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等,都有内容重复的情况。

1.2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年限较短,由于旅游业近年来较为火热,便跟风开设旅游专业,导致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跟不上;再者,旅游业本身学科发展历史较短,缺少有深度、有建设性、有代表性的理论。出现教师从别的专业调来,对旅游业所知甚少,而自身缺乏实践经历,只能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教授不出实际内容,影响教学质量。[1]

1.3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达到并统一同一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本专业知识水平。而在运作过程中,又会根据教学对象、基础知识、培养目标等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薄弱程度,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强实践课;同时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管理学知识,并培养其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达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开拓视野的目的。但是,部分院校并未深刻研究课程设置与主客观条件的利害关系,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老师授课节奏,课程设置重复,学生丧失信心,影响学习热情,使培育出的毕业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1.4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分配不当

加强实践教育已经在职业院校教学设计中号召了数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依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的传授,理论课课时设置较多,实践课相对较少,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过,对职业院校来说,更匮乏的是实训场地与教学资金。由于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旅游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常常因场地、经费、教师条件甚至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开展实践教育;在部分院校开展的实践教育课程中,往往将学生派往旅行社等单位实习半年到一年,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学生并不能很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 对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看法

2.1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加强专业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是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的。所谓职业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从事某项职业的操作与业务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称之为“从业能力”,它应具有该职业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内容。因此,课程设置应加强其职业性与针对性:将普通英语教育替换为旅游专业英语,旅游人文教育可替换大学语文等。[2]

2.2 更新课程内容,淡化学科界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专业,对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在课程设置中显然不可能对所有学科面面俱到。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学科的教材编写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材,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使之利于学习,便于接受。例如:《管理学》、《物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学科结合,可形成《旅游管理》课程;《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又可合成为《旅游环境与生态》课程。通过针对性编写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易于接受各大领域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加强学科针对性,减少繁复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旅游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课程设置与教材编辑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因此,学校还有必要做好旅游业的信息搜集工作,关注业界行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顺应时代,满足社会的发展。[3]

2.3 多方面设置课程,增大学生选课自主性

旅游管理专业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必修之外的选修课,学校应多方面设置课程,尽量包括各个方向的课程设置,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空间;同时,还应使学生满足旅游业各个企业与部门的从业要求如: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前台、大唐、客房、酒吧等。为此,就需要压缩必修课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教会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其覆盖面以包括大量专业选择方向。例如,酒店管理方向,要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客房管理与服务、酒水知识与调酒技术;旅行社管理应包括生态旅游理论、导游理论与技巧等。通过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不同的旅游业岗位与角色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增强专业职业性、编写针对性教材、更新课程内容、扩大选课范围等措施,可以改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状。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将要进行课程改革的职业院校有所帮助,更希望今后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是旅游业岗位上合格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黄烁.浅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新时期旅游教育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述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各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太相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而言,都是根据各自的旅游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国外旅游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型环节是外国旅游本科教育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大学教育中有固定的实践时间和实践学分。在英国,一般旅游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会为第三学年学生提供48周的实习机会,且实习多在假期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公司等[1]。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实践安排为:每年4月,学生有3天时间可以接管酒店,为毕业生和酒店知名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可以申请为康奈尔发起组织之一的任何一个饭店工作6个月;在酒店管理学院自己的饭店和高级管理人员教育中心,学生在平时或暑假都可以得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会计、前台、宴会等岗位的实习机会[2]。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积极发展短期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高等教育,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适应其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是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迅速转型阶段时的必要举措。

目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各普通高等院校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体系;一些院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对其他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具有很好参考价值,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调研分析

旅游教育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如今,中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已经建立起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起点,高职高专、普通本科为主体,并且涵盖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目前,多渠道、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形成[3]。

在众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对培养对象——旅游专业在读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目标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为相关的旅游院校参考借鉴。

在100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在高考选择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主要是出于爱好和兴趣,占总人数的41%。并且男女生比例达到7:93,主要是女生喜欢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作为大三的学生,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并不看好,认为旅游行业累、不稳定的占了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来到学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接触,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有所改变。

由于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上急剧增长,知识和技能上逐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明显跟不上市场不断提出的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表现在:知识陈旧,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对旅游管理的应用认识不够,认为学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就是为别人服务,端盘子、洗碗;不能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随时遇到的难题,实践能力不强[4]。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旅游管理开设的课程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在调查问卷中,对回答“大学已经学过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有哪些?”这个问题上,有25%的同学选择了礼仪课,29%的同学选择了中国旅游文化,21%的同学选择了英语,20%的同学选择了餐饮,可以看出实践类的课程更加吸引学生。对于回答“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学计划里没有的?”这个问题时,16%的同学提出想学习小语种类的课程,还有17%的同学只是提出想学习实践类的课程。在回答学习感到吃力的课程这个问题时,有19%的同学选择了高等数学,35%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学,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数学功底比较薄弱。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占26%,对未来的工作问题,有38%的学生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也有26%的同学选择了“走一步看一步”。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中有70%的同学愿意和老师谈谈未来的职业规划,但是不知道哪些老师能就这方面沟通,这表明了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老师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调查问卷统计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更新培养观

念,实现由培养以专才型人才为主到培养以通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改革培养方式,实现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转换培养体制,实现由封闭式培养向开放式培养的转变。旅游管理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开设一些模拟实验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构想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能力评估系统;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表达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能力。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5]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力争缩小导师制的生师比例,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7]。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91- 93.

[2]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179-181.

[3]陈健平,黄安民.浅析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旅游职业化——以华侨大学旅游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49-253.

[4]周旗.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3):93-95.

[5]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对81 家旅游企业调查结果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95-463.

篇5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3]胡弼成、陈远位.尽快为高校学生开设思维课程[N].科学时报,2010.6.1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对策

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实习是巩固理论知识、加强个人专业素养非常重要、关键的环节。可是综合分析发现,专业实习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实习中或实习后流失的比率很大,影响实习成功的因素是复杂的。

一、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实习现状

(1)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实习安排。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始设于1992年,是自治区最早经上级批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1993年正式招收旅游管理专业专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同时培养成人本专科生、自考生以及校内旅游管理专业二学位学生,2002年正式成立旅游学院。学院现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同时开设“民族地区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2005年学院与本校国际交流学院合作引进“英国高等教育文凭”(HND),双方共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同时招收蒙古国留学生旅游管理专业班。十多年来,共培养计划内本、专科生400人,自考和成人学生1000余人,培训旅游专业人员3000余人次。2010年将导游与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改为旅游企业管理专业。旅游企业管理专业自2007年开设以来,十分重视专业实习工作(校、系领导和专业老师一直在努力,经过多次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实习时间长达3个月,安排在第6个学期。旅游企业管理专业的实习一般都是以旅行社和景区为主。实习地点在呼和浩特周边的旅行社和景区为主,主要实习内容是景区讲解员和旅行社导游或计调工作。

(2)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效果。从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2009级实习情况看,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1)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通过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用人的需求与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自己知识的欠缺,以及竞争的激烈。很多学生实习后很少逃课,主动学习地积极性很高。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旅游业不同于制造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但是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尚未彻底地转变观念,这使他们在旅游人才市场上相对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通过实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2)全面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旅行社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大学生择业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多年来,“天之骄子”、“精英人才”等观念严重地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观。而旅行社实习改变了大学生这种观念。

二、浅析学生在旅行社实习各个期间心理状态及存在问题

(1) 实习前期学生心理状态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生心里充满新鲜感,不仅听指挥,而且热情高涨,不知疲倦。这个期间一般都是上岗前的培训期,同学们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只是了解旅行社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同学们很有激情,学得很快,效果也很好。急于上岗实操。由于在培训期还没有真正上岗,在思想上学生的角色还没有转变,认为自己还是学生,别人有义务交给自己要学的东西。很快短暂的新鲜感过去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在生理上表现为困倦、失眠、水土不服、感冒、浑身酸痛等;行为上则表现出对纪律的挑衅,总想试试不遵守纪律能把他怎么样,受到惩罚后又想不通,觉得委屈,觉得领导总针对自己,故意整自己。

(2)实习中期学生心理状态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旅行社各种规矩已经熟悉,也就学会偷懒钻空子了,许多学生开始混日子,倒计时盼着回家。行为表现为不再严格遵守服务规范,工作热情锐减,情绪不高,精神松懈。同学们对一个岗位工作操作熟练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以后,慢慢觉得基层工作的乏味和枯燥,要求旅行社安排轮岗和一些管理层的岗位。但是旅行社由于成本问题很难安排轮岗和管理层岗位。

(3)实习后期学生心理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在实习的最后一个月前两周,同学们开始总结自己的实习生涯,对实习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通过实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知识方面的欠缺,决定回校后多学点知识;有的同学难以忍受基层工作的辛苦,对旅游行业失去信心准备转行。在实习最后一个月后两周有的学生会有点“周末情绪”,表现为工作上马虎懈怠,业余时间却异常兴奋,还经常外出购物游玩,无视实习纪律。一部分学生对旅行社产生留恋情绪。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几点新思考及建议

(1)需要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工作。从对学生专业选择的调查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在实习前,对旅行社的了解仅仅限于课堂或一些电视剧(华艺旅行社的故事)以及一些亲朋好友的介绍,对旅游行业没有真正客观、全面的了解。由于电视剧的渲染,学生往往只看到了在旅行社工作比较光鲜亮丽的一面,希望一入旅行社就能进入管理岗位,对旅行社和自己的期望过高,对基层工作的艰苦,对旅行社严格的规章制度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认为学旅游企业管理专业的就只从事管理工作,一进入旅行社实习之后就出现了极不适应的现象,甚至部分同学实习完后产生了不愿在这行业继续工作的念头。因此,要加强实习前动员工作,转变这种大学生就要管理工作的心态,让同学们准备好做基层工作,做好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

(2)需要精心挑选实习单位。1)完善实习制度并加强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的指导工作。我国的大多数旅行社对实习生的接待都没有延续性,一年接收多少、实习生怎么安排、安排到哪些岗位,没有详细的计划。大部分旅行社都是由于员工流失比较严重,加上实习生成本较低素质较高接受实习生。而实习生毕竟和旅行社的普通员工不同,实习生来这里主要是实习,他们有很强的学习动机。针对这一点,实习单位在各个部门制定专门的人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并定期召开实习生会议,让大家可以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同学们之间经验的交流,让大学确实能学到。2)学院方面加强实习管理工作。①配备实习指导老师。教师及时地指导,除了表现在清楚的布置实习任务,恰当的分配实习单位外,最重要的是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接触实际的好机会深入观察和研究问题等。同时,要帮学生尽量解决困难,教会他们自我保护,对他们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加以指导,并定期的召开会议,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意见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这样他们就能一直保持很高的实习积极性。②做好实习过程中的考核工作。学校的评分制度应与旅行社相应评估制度衔接。一般的,旅行社都会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或保存各校的实习生管理与评估制度、实习生实习报告、实习生表现总体情况等。实习结束后,实习旅行社会在每一位同学的实习报告上给以评定,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③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让学生和实习单位做到双方自主选择,这样即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旅行社又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定岗。而且学生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了,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的话在实习中的积极主动性较大,方便管理。

参考文献:

[1] http:∥210.31.176.5/travel/Onews.php?id=273,2010-11-21.

[2] 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84-85.

篇7

关键字:高职;旅游管理;两年学制;局限性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同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专家均指出两年制高职利大于弊。至此,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拥护和推进各专业学制“三改二”的工作,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便是在此大潮中作为学院第一个两年制高职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实践,我们开始反思,两年制高职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在上述疑问中,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制办学的局限性,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分析

        旅游业涵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住宿、旅游会展等行业,具备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等特点。作为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旅游管理专业很显然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通过学习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住宿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服务管理人才。对于高职层面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对学生的培养重点。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宗旨分析

        随着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座右铭——“我们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的提出,并在旅游业内被广泛推广,以山东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等职业院校也相继将“我们培养的是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析

        很显然,在“我们培养的是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样一个人才培养宗旨的指导下,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将从传统的重技能转变为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具体目标和要求如下:

        (一)专业、熟练的服务技能

        旅游业是传统的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服务业着重强调的标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是服务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服务让客人认可,再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让客人满意,最后通过特别的、专属的个性化服务超越客人的心理预期,最终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很显然,作为旅游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便是熟练的服务技能,这是让客人认可的基本条件。因此,对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情商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的情商,以便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介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单位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毕业生合格与否的基本条件,而情商的高低则是衡量毕业生是否优秀的条件。

        (三)能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

        旅游业是我国与世界接轨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企业尤其是高等级的企业均会提供涉外服务,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否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是目前衡量旅游业人才质量的一大标准,同时,能否培养出能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学生,也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一大标准。

        (四)优雅得体的仪态举止

        旅游业越发展,人类现代交往越频繁,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旅游业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但旅游服务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使自己成为一个优雅的人。优雅的标准体现在旅游服务者与客人的言语沟通以及非言语沟通两方面。非言语沟通是人们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过程,一般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交往距离等内容。对学生仪态举止的培养便是非言语沟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本身是服务行业,向客人出售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服务的提供者——各个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热情的高低。旅游服务人员通过与客人的交往为客人提供服务,而这种交往是客人在旅游全部经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服务者作为客我交往的首要环节,对旅游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是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文化修养是旅游服务者圆满完成接待任务的关键,是判定一个旅游企业员工有无发展前途的重要标准,旅游企业员工文化修养的优劣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四、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制高职局限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两年制高职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不符合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

        近期,教育部出台文件对高职教育重新定位:高职教育要区别与中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制所限,学生应具备的专业人文知识不得不被删减,压缩到只有基本的技能知识,这无形中就是在培训只会做的“机器人”,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培养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原则相悖。

       (二)专业课程设置“名不符实”

        由于学制限制,我院现有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仅能选择性的开设旅游管理类的部分重点课程或者倾向于旅游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酒店管理或旅行社管理,这与旅游业涉及面广的特点相矛盾,导致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名不符实”。

        (三)人才培养未能达到要求,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正如前文所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为淑女和绅士提供服务的淑女和绅士”。符合这一培养宗旨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雅得体的仪态举止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很显然,上述能力的培养仅仅用两年的时间是远远不能达到的,所以,两年制使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市场预期。 

        (四)限制了专业方向的拓展和专业群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塑造

        旅游业涵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住宿、旅游会展等行业,与之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也可相应的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交通运输管理、酒店管理和旅游会展策划等多个方向。而现有的两年学制,在开设完基本专业课程和部分重点课程之后,便没有空间开设其他课程,这使得我专业分方向建设成为空谈,专业群的建设更是遥不可及,没有强有力的专业群支撑,在塑造办学特色方面更是难上加难。

        (五)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推进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3+2”、“双轨制”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为国内各高职院校认可和推行。旅游管理专业无论从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说,都急需推行新的、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的两年学制,学生仅能学习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便匆匆毕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这无疑来说是限制了我专业与市场接轨、与世界接轨。

        (六)考取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难度大

        众所周知,在旅游业中,在校学生能报考的各项职业资格证里,导游资格证的含金量是最高,也是受到行业认可度最高的证书,学生持证便可直接上岗,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金量,所以考证难度较大。在现有的两年制教学中,我专业仅能选择性的选取导游资格证考试中的两门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靠学生自学;另外由于学制短,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压缩了其自学的时间和精力。上述因素均是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持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制过短,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够系统和扎实,使大部分期望通过专升本进行再深造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难度,最终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比率低。因此,两年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八)学生对“两年制”办学的怀疑,导致招生瓶颈的产生

        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学生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我们发现,在从我专业流失的生源中,大部分学生均对“两年制”的文凭和学习产生怀疑:45%的学生认为两年制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不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32%的学生认为两年制大专文凭与三年制大专文凭有区别。上述问题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了我专业招生瓶颈的产生,使得招生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九)办学成本高,投入产出低

        为保证专业的正常运转,在学校的教学投入、师资投入、实训室投入方面,并不会因为是两年制而相应的减少,很显然这将直接导致办学成本高、投入产出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达丽.国际化趋势下重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对策[j].旅游纵览,2011年第2期,46-47页.

篇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旅游产业相当重视,可以说,旅游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旅游朝阳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设置的、学院重点建设的系部,旨在培养面向旅游、酒店、呼叫中心等现代服务性产业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可以说,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朝阳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特别光明。如果把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比喻为是一朵即将绽放的花蕾,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旅游管理专业就会满园春色、芳香四溢。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一)思想活跃,愿意展示自我

众所周知,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女生比例比较大,学生外在的形象较好,表达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愿意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尤其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愿意积极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比如在新学期运动会上,学生自己选择流行的荧光黄色运动服,代表他们独有的特性;参加开幕式的健美操,学生干部自己编排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充分体现当代高职学生的朝气与活力。另外,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茶艺技能大赛、导游风采大赛、餐厅服务技能大赛等。

(二)接受学习快,但缺乏深度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行业,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所以,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项目。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充实自己的各种专业知识。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报考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不高,刚报到的时候,缺乏学习兴趣,多接受的是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缺乏对学习的专研、刻苦的精神;对专业知识容易蜻蜓点水,不会深入消化。这种学习状态也让老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辛苦,去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带入自主学习状态,让他们深入了解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全面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学生渐渐地知道如何学,如何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三)女生比例大,内心情感细腻,但敏感脆弱

旅游管理专业在籍学生女生比例很大,再加上个性都比较活跃,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女孩的呵护无微不至,导致她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合作意识淡薄,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心理都比较脆弱,自尊心太强,导致处理问题比较极端,自我防护意识较强。

(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在籍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一是花销大。在新学期入学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条件好的寝室。对生活要求也比较高。入学都配备苹果手机、ipad、电脑笔记本、照相机等。在平时了解中,多数学生的月生活费都得在1000元以上。在食堂就餐的比例不大,多是去附近市场饭店消费。他们合理理财观念淡薄。二是个人寝室卫生还存在一定不足。有时候老师检查勤了,学生也能勤快些;老师不管了,就存在懒惰意识。

(五)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百花齐放的社会文化思想让这个90后大学生过度地发挥个性自我,盲目接受一些思想和理念,缺乏正确的选择性和客观性,导致一些学生缺乏理想和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些学生不孝敬父母,缺乏理想和信仰。社会不良现象夸大化,对好的社会风气都比较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对择业好高骛远

目前,在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对就业观还存在主观的看法。在毕业实习调研中,一少部分学生就对实习工作不适应,消极对待,往往这种学生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有的学生认为,旅游业属于服务业,靠年轻,得去服务他人;有的是当初报考的时候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服从志愿学此专业;有的一些城市学生的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毕业从事旅游等相关工作。这些不客观的看法造成学生就业准备不充足,对自己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将来的择业持不乐观态度,有的甚至改行,做一些文秘工作。这使学生的就业现实与理想产生了较大的偏差,表现出来的思想动态令人担忧。

三、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

面对这种现状,从事管理的工作者如何去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适应现阶段学生特点的科学化、规范化,摸索出有益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新体制,这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

以往的学生管理都是命令式的,靠学生管理者的权威性去管理,这就造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者产生抵触心理,不喜欢,不配合。现今,全社会都提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从管理者的内心去改变以前学生管理者高高在上的位置,从以传授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己的空间让其发挥更大创新。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正面积极引导原则

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耐心说服,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他们正处在逐步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他们多是思想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快,在他们身上也有着许多积极的因素。对他们目前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加以正面教育,多鼓励,多引导,还要积极正面地灌输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有个阳光心态,诚实做人、严于律己、有创新精神。这样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就能平和心态,思想成熟。

(三)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

1.加强学生的考勤管理完善请销假制度。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上课认真,不迟到不早退,做好考勤管理。完善学生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优秀寝室的评比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严格奖惩条例。加大教室、学生宿舍的卫生、纪律管理,重点抓好宿舍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建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学风、考风建设主题班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为他们是学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同学,进而形成一个积极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3.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指导学生会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学生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

(四)重视学生党员管理工作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思想较为进步的优秀群体,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学生党支部和党小组为切入点,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让他们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深入到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和心理教育等工作中去。合理有计划地落实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严格把关。做好党建工作档案管理,负责党费的收缴工作。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各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召开模拟导游风采大赛等,注重培养学习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提升自信、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六)顺应时代要求,多种途径与学生交流

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素质教育载体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广大旅游专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专业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不能很好的融合等问题。因此在旅游专业高职教育中,帮助学生准确的定位职业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内容、实习实践中贯穿以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培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企业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研究

(一)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定位不够明确、期望值过高等问题,在就业中只愿意从事一些文职类、管理类的工作,不愿意针对专业所学的内容在企业的生产或服务的一线岗位从事有自身专业优势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就业现实与就业理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仍存在很大的就业空间,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上则存在高流失率和低进入率的现象,这是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体现,这种矛盾反应了旅游教育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协调。而形成这种不协调存在诸多原因,比如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及教学质量问题、旅游管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及就业能力问题、旅游管理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等。

(二)旅游企业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近些年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加入WTO、全球一体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需求仍将不断扩大,旅游产品的增加将是必然的。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专业人才显得十分紧缺。主要相关岗位涉及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人员、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导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等。企业在经营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企业的需求随时都在更新。整体的来看,在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上,学生和旅游企业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学生更注重从专业知识角度提高、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就业中有更大竞争力。而企业则把关注点放到了学生的就业心态、思想道德品质、综合能力和素质上。旅游企业除了要求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旅游行业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熟悉我国旅游业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法规,了解主要旅游国家的风俗习惯、交往礼仪,熟练应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外,企业对高职学生的品德、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远远比高职毕业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从中可以看出,旅游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德才兼备,而高职学生平时更加注重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方面的训练重视不足。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德才兼备的旅游人才对于满足社会、行业及旅游专业高职毕业生本身的发展要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学院素质教育载体研究

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健及心理健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实践素质教育和个人能力与个性发展等内容。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其培养的人才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体项目,更要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及个人品质修养、身体及心理健康、个人能力与个性发展三个项目。以文化教育、业务素质教育为主体,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个人能力与个性发展、个人品质修养等兼顾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有效推进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载体创新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高职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活动,校园讲座、实践训练、学生社团,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网络等都是重要的素质教育载体。

三、如何将旅游专业的学习融入到素质教育载体中

旅游业是操作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旅游业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根据旅游企业业务的需求,它所需的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便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内容。因此,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融入素质教育载体,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使旅游专业高职教育更加贴近企业需求。

(一)校园专业讲座是旅游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针对旅游专业特点开展知识讲座、使旅游专业的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旅游业的认识,明确专业的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园知识讲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将专业知识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举办校园讲座, 建设优良学风、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我们近几年培育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社会实践是旅游专业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在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实训活动,使学生更加了解所学专业,增强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巩固和实践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通过在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实训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社会交往的能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技能上得到强化,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

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推进校园活动,构建校园、班级文化是高职学院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在校园、班级建设管理中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以专业为导向,以丰富的校园、班级文化为载体开展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针对旅游专业所需,开展社团活动是旅游专业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旅游专业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自发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团体。专业社团是学生在课余开展专业相关研究、专业实习实践、文体活动等活动的课外的重要阵地。学生专业社团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生团体,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开展一系列富有旅游专业特色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运用学生们喜爱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都得等到了培养与提高。

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使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中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个人能力与个性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我国旅游业整体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殷秀丽.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新途径[J] 经济师,2010.04

[2]李秋菊.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篇10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应该突破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摆脱“技能至上”的误区,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适应旅游产业竞争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效果,敬业精神,对行业的热爱等。笔者在“中华茶艺”的第一二课堂的各项教学等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茶礼,提升茶艺操作能力,陶冶“和、清、敬、融”的性情,涵育审美情趣,培养道德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自信、耐心、宽容、注重细节的品质,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为将来从事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欠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尽管中国旅游业没有放弃全面整顿旅游秩序的努力,但频频发生的旅游乱像,使得社会对旅游业、对导游的印象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专业的第一志愿率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也不支持学旅游专业,导致有些学生身在旅游专业,心在游荡徘徊,因此,谈不上对旅游业的热爱和对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为游客提供主动积极旅游服务的意识。2014年新《旅游法》开始实施,这种现象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二)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欠缺

旅游业是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因此,旅游从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艺术修养,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同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上功利性价值取向,许多学生更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而对于理论、人文科学等课程及相关活动不感兴趣。

(三)功利性强,缺乏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性格上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而较少考虑他人、集体的需要,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重索取轻奉献,想问题做事情过于追求功利化,不愿意学习或做一些不能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事情。

(四)礼仪礼貌修养的缺失

礼仪礼貌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仪态和礼貌等方面。旅游服务要求服务者具有干净整洁清爽的外表和容貌,在日常工作中的举止、姿态得体大方,礼貌待人,和气恭谦。微笑和敬语是旅游从业人员与宾客之间心灵沟通的金钥匙,在服务中,客人可以原谅服务员的操作失误,但绝不能容忍服务人员的无礼、冷漠。

二、“中华茶艺”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与特定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任何个人在职业道德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是职业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诚信无欺,真实公道;专研业务,精益求精。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对茶艺从业人员的培养,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其对茶艺、茶文化的热爱,摒弃轻描淡写的“泡泡茶而已”的思想,摒弃“茶艺只关乎美女”的看法。

茶艺事业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了茶艺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品尝了香茗,而且增长了茶艺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对于茶艺从业人员来说,只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这些,才能从内心激起热爱茶艺事业的道德情感。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是旅游服务工作,服务业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

(二)普及茶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其间产生的茶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普及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了解茶叶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如何使茶叶、茶具、用水完美结合沏出可口的茶汤,如何将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带观众进入审美的意念,让学生在学习茶艺过程中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文学、艺术知识。可见茶学是一门学科,茶艺是一门人文的文学。所以,它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强,通过学习茶艺,让一颗躁动的不安的心,茶的境界是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在不知不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实践证明,茶艺教学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心。

(三)同台茶艺表演,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

在日常中华茶艺教学中,安排2-3人一组一台茶席学习茶艺,教学做合一。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从沏泡知识技能、动作要领到沏泡流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茶艺表演过程中,一位同学表演,一位同学根据现场表演进行台词解说,特别是创新茶艺环节,一台茶艺表演四名同学不同分工,或弹奏古筝,或茶艺表演,或现场讲解,把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于一体,把观众引入诗情画意般审美的意境,带给客人精神上的盛宴享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勇于表现,乐于交流,融于合作,养成了与人为善、和谐乐观的品质和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不断修正和强化茶艺礼仪,培养恭谦、自信、从容、典雅气质

对于茶艺师而言,不仅要懂得茶艺表演,还须掌握接待的礼仪。茶艺师的礼仪有服饰礼仪,对人的仪表起修饰作用;形体容貌,要求大方、恬静、素雅;装饰与化妆,侧重自然与纯粹美。茶艺师的仪态礼仪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点,从站姿、坐姿、行姿到表情、眼神、手势、手法,一个个动作反复操练,不断修正和强化,培养学生恭谦、自信、从容、典雅的气质。

内在的气质还须内养。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廉、美、和、敬,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茶艺精神,不仅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三、“中华茶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综合国际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市场产业发展状况,无论是国际权威组织,还是国内业界声音,一致认为“旅游是个大产业、大市场、大消费”,“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没有变”。当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开放,旅游者品味也将越来越高,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从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提到了新的日程上来。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中华茶艺”,顺应时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如下对策。

(一)加强与茶馆茶楼酒店等企业的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益壶金沙茶艺馆和青藤茶楼等作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紧密联系。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实地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行业动态和职业素养要求,从而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融教学做于一体,并且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即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华茶艺”课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境模拟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茶艺表演者与茶客的角色互换情景再现,又如以公司的采购员的角色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品等。除了要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求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模拟茶楼酒店、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整齐、用语要使用服务业中的惯用称谓“您”以及礼貌服务的肢体语言等,这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评价模式上,也改变以往考勤加职业技能模块测试的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茶文化知识理论测试和学生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评分,更加全面评价学生。

(三)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