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过程中,要为思想政治知识设定合理的教育氛围,进而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对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反思研究,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知识理论的教育,还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进行综合探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大学教育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拧合成为一个整体过程,将本来抽象枯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多彩多样的大学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因素
1.过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输层面
在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大学阶段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划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很容易忽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方面的总结探究,这就导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沦为教师“说教”的场所,学生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得到的也只是理论的外壳,没有在深度上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实效性,所以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沦为纯粹的理论灌输过程。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桎梏性问题,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设计,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实践
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并不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背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设计,这就很容易导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难以进行。例如,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就可以有效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并不愿意消耗大量时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准备,这就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
1.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情况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将大学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和大学生的生活情况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体来说,在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改革的要求,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应有作用。
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要求帮助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学习的思维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模式的优化设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米香.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J].考试周刊,2014(88).
[2]甘晓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3(12).
[3]杨新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于冰健,高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感恩意识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3(07).
[5]陈东旭.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内蒙古高校民族预科班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NJSY1
篇2
论文摘要:灌输的本质是一种教育宣传活动,是教育者有规律地传播相应的政治观点、思想理念等,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灌输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二者相铺相成才能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变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灌输理论,甩掉传统灌输观点。针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灌输客体,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创新提高灌输方法,。
1.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
坚持灌输内容的针对性,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高素质及自主意识、选择意识、批判思维的发展,都对灌输接受的选择性增强,对灌输内容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理论“灌输”的着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上,对当前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进行客观、辩证、科学的解释,指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提高他们的认识分析水平,真正做到灌输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高理论灌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坚持灌输内容的实效性
从实践来看,灌输不仅是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传承人类社会文明的主要渠道。有人说,灌输只对知识水平低的人适用,大学生是不需要灌输的,因为他们有知识、有自学能力,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而具备公民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懂得灌输和自我教育的联系和区别。自我教育和灌输是相容的,其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灌输最终要通过自我教育来消化和理解;另一方面,自我教育以灌输为条件,否则,自我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况且,灌输具有系统性、正面性和目的性,能克服自我教育中难以避免的随意性、零碎性,为受教育者克服理解和认识上的障碍提供了帮助。如果一味地强调教育对象的自学,而否定灌输的必要性,就无异于否定教育的必要性。
3.坚持灌输方法的多样性
实施灌输也就必须坚持启发式教育,决不能采取强制硬灌的做法。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了。自主性也加大了,要使灌输起作用。灌输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做到“两课”灌输与其他课程灌输、第一课堂灌输与第二课堂灌输、他人灌输与自我灌输、普遍灌输和个别灌输、理论灌输与实践灌输等有机统一。扩大灌输的覆盖面;要重视从显性灌输向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转变,大力提倡环境灌输、形象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实践灌输、网络媒体灌输等。将灌输融入管理之,融入文体活动之中,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融入网络媒体之中,融入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之中。
4.坚持灌输客体的主体能动性
在灌输过程中,教师作为灌输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诱导性,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学生虽然作为灌输的客体,并不是一味地居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自主选择意识显着增强。他们比以往的青年更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崇尚自我实现,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强调自我主判断,以“本真”的方式去思维、去说话、去行为,而不人云亦云,他们也会以其能动的反作用对灌输者产生影响,有时还会把接受灌输变成一种自觉需要。在主动开展的学习、研讨中,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接受灌输。因此,在灌输过程中,强调
灌输客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灌输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灌输客体能动的实践过程中,外在灌输才能成为对灌输客体有价值的活动。反之,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只能复制教育者事先编排好的程序,那么,学生的知、情、意、行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思想处于消极封闭状态,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灌输过程中,必须改变灌输理念,从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坐标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把大学生真正作为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的主体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5.坚持灌输内容的正反相结合
要注重灌输内容正与反的关系。当前全球化的浪潮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已使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惘与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正面说教就是显得苍白无力了。在灌输教育中,适(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度安排一些“反面”材料是有益的。例如,除了灌输理论,还可介绍一些其它意识形态的理论,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优劣,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曲折但却属正常的道路,不能一味回避我国社会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困难。让大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背景的基础下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体验。这样的灌输,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才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现代化、市场化的新境遇,我们要在整体性视野下深入思考灌输内容的科学性,灌输渠道的有效性,灌输情境的和谐性,克服眼前短期的实践功利性。要有效地发挥灌输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以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在内容、方法、对象、等方面创新和发展的灌输理论,赋予的灌输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史文光.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灌输[J].理论研究,2001(增刊).
[2]陈选华.对灌输教育的新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篇3
[摘要]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过于形式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阻碍。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科学引导、创新教育方式、优化网络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健全制度等策略,以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新方式
[作者简介]曾丽(1980-),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3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46-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实践共同关注的内容。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等,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阻碍。在保障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发挥好老师的主导性作用基础上,做好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方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1.调查基本信息。本文对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女生各为500人,占比各为50%;大一学生320人,占比为32%,大二学生250人,占比为25%,大三学生为230人,占比为23%,大四学生200人,占比为20%;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政治面貌一项中,党员600人,占比为60%,团员160人,占比为16%,群众340人,占比为3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项中,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的215人,占比为21.5%,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10万元之间的320人,占比为32%,家庭年收入在1万至5万元之间的360人,占比为36%,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105人,占比为10.5%。这100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在大学生活当中认为“最为烦恼的事情”汇总中,学校条件、环境占3%;专业不对口占7.4%;情感占6.8%;师生关系占9.6%;学生经济差距占7.2%;就业压力占30.4%;学习压力占35.6%。
2.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点。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理论薄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和外界接触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他们的交往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也在逐渐形成。然而,很多大学生在无法满足需求时,往往容易失去信心。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还十分薄弱,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无法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以至于没有具备观察、思考问题的科学方式。
引发该种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理论水平较低,无法运用正确的理论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在教学中,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播而缺乏对理论的拓展及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变成了教条,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索然无味,过于枯燥,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也就没有了热情。二是在实际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无法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导致理论和实践脱离。三是大学生本身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把政治理论同专业知识分开,认为政治理论多数是讲大道理,无法真正解决自身关注的实际问题,这种错误的看法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
第二,荣誉感强,自我意识浓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提高,乐于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他们热衷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以便在活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出于各种原因所限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大学生就会产生抱怨和不满。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根源在于大学生浓厚的自我意识。
第三,思想活跃,政治上不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现理想的外部条件,也因此调动了大学生为个人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如此,大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扩展,接纳新事物的速度加快了,思想也更为活跃。不过,大学生在政治上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如一些大学生要入党,可一时没有通过考核,就会表现出消极的状态,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这都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第四,知识多元化,偏重感性,经验不足。知识获取渠道的网络化,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为大学生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上本身的认识能力有限,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偏重感性认识,经验不足,对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缺乏一定的完整认识。如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时,会对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二、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1.民族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是为了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地位的保障。
2.社会的要求。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进步。社会需要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他们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模范作用。为此,社会需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3.学生内心的呼声。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他们希望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帮助。对于思想理论和社会现实、社会规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同样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到答案。因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实际上是期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科学引导。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需要我们摈弃传统的阻碍学生发展的观念。大学生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因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人心,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持平等、尊重的态度,这样才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如果采取过于严格和生硬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很可能只会循规蹈矩,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第二,确定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个性以及发展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学校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挥,实现其自身发展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放弃。加德纳提出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智慧和能力,包括语言方面的能力、运动方面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内省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白图形能力等。从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和引导。因而,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展,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发展要求,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学生发展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其思想也是多元化的,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
2.创新教育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存在差异的,因材施教是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进行层次教育,为学生提供向前发展的阶梯。所谓层次教育,就是在大学生的各个层次要求中实现相应的教育效果,以达到德育的要求。例如,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家庭困难的学生实施教育,教育的内容就应该包含心理健康、生活、挫折、忍耐等内容。对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的教育,就应更侧重于强调理想、责任、民主意识等。
3.优化网络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发展。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更为凸显;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又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行为受到影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弱化。对于这种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互联网的利用,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掘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引导大学生使用学校开发的校园网络平台,使用过滤软件,过滤网络中的有害信息,以免学生接受不良信息。可以开通红色专题网或者交流群等平台,通过网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进行教育,同时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在网络中懂得遵纪守法。
4.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教育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指导学生善于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对自我进行批评、反思和激励。对于大学生来说,构建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和平台十分重要。这个平台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过程、校园文化等,使学生在其中能够得到熏陶。另外,还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以及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构建丰富的精神生活,减少大学生压抑和疲惫的状态,让他们拥有积极的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的精神品质。
5.健全制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首先要有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以量化,将其放入综合测评当中,作为学生评优的指标。另外,还应该支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提高对这类教师的考核和奖励力度。同时,健全保障制度,在资金投入等方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同。
四、结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高校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全面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
参考文献]
[]]周凌云,增强我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探讨[J].企业导报,2011( 13).
[2]吕春艳,方育阗,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18).
[3]李春.关于升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36).
[4j陈少珍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T作实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0(1).
[5]袁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6).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影响和规范的一种教育,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思考、自我感悟,形成对世界和生命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稳定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能够让自己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同时遇到心理问题也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解决和化解。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来进行的,主要讲解毛概、思修等内容,偏重于内容传授点形式,让学生获取这些书本理论知识,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以及心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心理体会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不足,让学生能够切身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途径
2.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教育。心理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都是以人脑为载体、以现实物质为内容,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是培养学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构建完整良好的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需要从心理方向寻求一个突破口。因此,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侧重方向和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2.2教育原则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保密原则和换位思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公开原则和价值导向原则。虽然这两种教育的原则都不同,但是这两种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互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互动交流中、思考探讨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遵循换位思考的原则、移情原则,在心理教育中也要遵循价值引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教育原则,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
2.3教育方法的整合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经历、知识、能力等不同特征来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同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语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进行融合整合,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刚.坚持立德树人 注重提升质量 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作用
一、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一)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就业的压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先进性,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就要保证大学生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从而才能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遇到的困难敢于去面对,特别是对就业难有着心理思想准备,要做到这些就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高校辅导员能够为大学生破解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学生抛下思想包袱,畅谈人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就业问题,不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因为心理问题,而情绪低落、消极对待,而是以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之中。
(二)破解大W生思想问题的重要手段。思想意识与心理变化是不可分割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其心理表现就是积极的,反之,大学生思想被禁锢,那么其心理也是消极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就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客观的看待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分不开的,辅导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性格及优缺点,能够使自己的理想切合现实发展,对思想上无法破解的问题,能够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加以解决。如有些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观定格为考研、出国,一旦这个人生目标无法达到,就会悲观失望,甚至出现厌世心理,这时就要依靠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心理干预让大学生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见心理健康辅导是破解大学生思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三)心理健康辅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上是心理与行为相统一,心理素质与思想意识形态相统一,一个有着先进性思想的大学生,其心理必然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这样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够学好理论知识,又敢于实践检验,而且还能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是不会有先进的思想,更不会积极认真的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的融入心理健康幅度,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开展提供保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心理健康辅导作用的方法
(一)注重观察,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特别是要注意观察大学生情绪是否稳定、精神面貌是否良好、对待就业是否理智等等,而且还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去发现大学生面对人生是否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失望,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的实施心理健康辅导,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以正确的、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人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
(二)积极引导,克服心理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要借助心理健康辅导,有条不紊地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对就业难有着心理准备,面对各种压力,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如:有些大学生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原理进行了学习,但是针对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却不能够正确分析对待,不仅有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而且还产生了怨天尤人、生不逢时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首先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克服心理障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态,拒绝诱惑、腐蚀与思想之外。
(三)加强人格培养,保持良好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还要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格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大学生人格培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辅导上,就要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人格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才能够使原理、思想等理论内化并渗透到大学生个体人格特质中,使大学生思想能够逐步走向成熟。不仅如此,大学生在良性的人格培养下,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在精神面貌、气质、性格以及情绪等心理素质上保持良好,就能够为其他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心理健康的保障,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客观的观察与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正确实施心理健康辅导,发挥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理,从而在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存问题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典型示范则是最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典型的旗帜作用、感染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笔者参与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对辽宁近十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典型示范的现存问题,并分析成因。
1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1.1 典型示范的选树原则不明确
1.1.1 典型示范远离大学生生活
在学生眼中,典型示范评选的结果都是全面发展的非常出色的特例,而学校为了突显典型的优秀一面,不排除有夸大其词的成分,甚至对先进典型的不足遮遮掩掩,对毛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您的身边有您认为的大学生典型示范人物吗?”调查这项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1220份,其中60.8%的同学认为有,37.9%的同学认为没有。可见这种完美的典型在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所以在大多数学生心中,他们与典型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巨大心灵鸿沟,典型的行为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很难做到,所以也就失去了典型评选的真实意义。典型的选取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可以设定各种符合各个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评比,每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报名评比,这样可以让典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同时让学生有努力和学习的方向,做到典型大众化、有效化。
1.1.2 典型示范的时代性不够鲜明
当今时代,大学生的目标追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仅注重思想的进步和学习的优秀。因此,用传统、古板、守旧、落伍等形象已经不足以成为典型,更何况以此来说服新时代的大学生呢!当今的典型应该能够反映并增强社会主流价值,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 用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去教育大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3 典型示范不够大众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归根到底要有可行性,可学性。在1204份问卷中,632名学生认为可能去参加,222名学生不会去参加,可见70%的学生没有认同感,不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那么典型示范的影响力也无法发挥作用。大学生典型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公认,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学校树立典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优越于普通同学和一般集体,但是最终还要归宿于大众。所谓的“超人”“超级英雄”虽然感人,但不够平民化,人性化,只有共同性才能使典型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从而鼓励学生见贤思齐,不断完善自我,形成人人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1.2 典型示范的选树机制不健全
1.2.1 典型示范的选择标准单一
不论是标兵的评比,还是奖学金的评选,都是相近的内容——选取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典型。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某个同学一人获得几个奖项,而一些学习没有足够优秀,但是其他方面很优秀的同学却没有机会成为典型。这种没有针对性的选准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和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心理。学校应该不仅仅单一地以学习为选准,而是针对各个方面树立典型,让更多的学生展现闪光点,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1.2.2 典型示范的后续培养不到位
学校选取一个典型之后,会举行颁奖仪式告之全校,但是忽略了之后的跟踪培养工作,把典型教育作为了一种短期行为。典型不是自然成长的,需要经过组织的精心培养和教育,才能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从而成为一个长久的典型,时刻激励着大学生。然而现在典型只是昙花一现,众多典型在树立之初备受关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遗忘,典型逐步落伍,丧失了典型的引导作用。所以,学校应该给予典型一个后续的培养,经常进行后续发展活动,让大学生时刻关注着他们,时刻激励着大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实现选取典型的实际意义。
1.2.3 典型示范的选取不够民主
典型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的人,是学生的楷模,树立的典型首先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 而大部分的典型都是学校在学生申报材料中选举出来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典型的推荐、评选工作中。所以,学校应该发动“大众评审团”,让学生参加选举典型的投票活动,杜绝有关人员内定的情况发生,选出让学生认可、学校满意的典型,从而增强典型的引导作用。
1.3 典型示范的推广宣传不到位
1.3.1 典型示范的宣传方式单一缺少新意
目前对于典型的宣传方法过于传统,25.7%通过学校活动,16.7 %听周围学生说,52.5%的学生通过海报宣传,广播,网络等渠道。然而海报形式宣传地点局限在校园中心,学生上课、下课匆匆路过,很少会驻足,宣传效果十分有限;对于新兴的宣传传媒应用得不够,不能很好地介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去,既没有时效性,也缺乏广泛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媒介,手机是接收信息的最快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打好网络宣传牌,让更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典型的事例,也可以在细微处将典型渗透大学生的思想中去,例如:通过微信的方式,宣传大学生典型。
1.3.2 典型示范缺少传承性
“香港小姐”比赛是一种美的典型,她们在任职的一年内要担负使命前赴各地宣传香港的形象并实践香港小姐服务社会的使命,不停激励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并且把美传承下去。与之相比,我们的典型却没有相应长期的宣传,只是一时地受人追捧,之后就被人遗忘,这些优良品质没有感染给更多的人,没有传承下来,着实是一种可惜。所以,树立典型之后,要相应地做一定的宣传,把典型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典型”把优点传承下去。
1.3.3 典型示范的互动性不突出
在“您是否接受过典型示范的大学生的帮助”调查中,66.3%学生没有得到过帮助,21.6%学生偶尔会请他们帮助,12.1%经常受到他们的帮助。典型被树立后并没有在实践中进行活动,不能够担负责任,主动发挥典型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对于典型仅仅了解大致的模型,而众多的模型很难形成一个有利的整体形象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学生只有处于特定的角色和情境之中,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接触到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可能真正地被感染,被吸引。因此,典型应该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们一个具体的形象,让大学生知道该如何向典范学习。
2 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2.1 主体因素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西方资本意识形态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会有一些特性,最为显著的就是自我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
2.1.1 自我化倾向
由于现代的家庭格局多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得到的关爱较多,付出的感情较少,使得他们比较自我,从而造成现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我的利益和感受,认为我就是我,无需效仿别人,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选择走自己设计的路。这种习惯就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不关心,甚至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所以使得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面对典型示范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
2.1.2 功利化倾向
在经济尚不发达,大学生双向选择的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存在于生存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却忽视了教育的非功利性意义和价值,教育往往被当作是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大。由于中国教育的特殊化现象,导致中国大学文化软实力较为薄弱。从而典型示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落实较为迟滞。
2.2 客体因素
2.2.1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针对典型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也没有强化校内先进典型、营造学习示范的氛围。在典型示范上,从选择典型,培养典型到树立典型的每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机制,缺少有效的多方合作,甚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即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偶有实践,也是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效果。
2.2.2 社会因素
篇7
一、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作为新兴的手机APP软件,微信在大学生中应用普遍化。微信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交流媒介,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共享性、便捷性、互动性及平等性,不仅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还能对大学生的视野扩展、知识更新、能力增强提供便捷的渠道,深刻的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形成。其次,微信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纷纷开通微信账号,作为一名普通的微信使用者,可以很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微信朋友圈平台或是建微信群的功能,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传播正确的健康的思想、言论,不受交流场所、环境及时间的限制,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以免问题不断堆积,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1]。再次,利用微信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的时时功能随时随地的对某一热点事件进行评论、发表看法,这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双向互动,也可以使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思想动态。师生间有效的沟通,能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认知认同,情感共鸣,使学生老师真正融为一体,从而使正确的思政主导和正能量能有效传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挑战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轨,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单一的授课形式,陈旧的学习内容,日渐遭遇学生的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有创新教育方法,填充新的教学内容,才能重新召回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厚感情。而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恰恰能适应这种需要。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能够使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实践、艺术情感熏陶、身心素质锻炼等活动,是丰富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载体。
1 校园文化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 校园文化环境的内涵
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起直接作用的则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思想信念、道德、法律、人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多项活动情况。人们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融合各种教育因素而产生。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一种专门从事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校园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人际环境之分。校园文化环境是属于校园环境的软件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学风、校风为灵魂完全展现校园文化环境是否优化的核心特质。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虽然教育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有狭义教育和广义教育之分,但思想政治教育则能把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交叉契合。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条件下,既可以是狭义的教育也可以是广义的教育。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载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条件四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这一教育过程。
2 校园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塑造人。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形式、校容、校风、校纪符合社会的价值主流,也与每个人的理想追求、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相符合,能够比较容易被师生所接受。换言之,这种接受过程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校园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最终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2.2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指导。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以多元性的发展为标志,先进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也会势必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复杂化、多样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不和谐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完全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的引导和把握。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内容,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导,突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把德、智、体、美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用党的思想升华学生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着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其育人目的。
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个学校精神状态和作风的整体体现,良好的校风具有内在的激发作用,对学校品牌形象的打造、学校员工的思想觉悟、教学水平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大力建造优良的校风,使其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其次,要加强教风的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教育理念、文化知识水平及各种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教风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延伸教师的发展空间,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催发优良教风的产生和形成。
再次,要加强学风的建设。学风是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良好的学风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努力培养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高品质人才。
3.2 彻底转变观念,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地方,更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提升的摇篮。来自于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涌集于此,他们不仅仅渴望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更渴望获得尽快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作为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力的获得甚至比知识的拥有更加重要。因此,高校尤其是由曾经的中专升格为大专及本科水平的院校,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
3.2.1 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环境
师生关系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楷模,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由于处于这个年龄段上的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虽已基本形成,但又没有完全形成,其心理不太稳定甚至比较脆弱。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全部的感情、尊重、理解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才能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环境。
3.2.2 建立团结互助的师生环境
进入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群,如何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敏锐的思维,但恰恰是这种特点和优势无形增加了他们相处的难度。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交往天地。其次,管理者应广开门路,搭建弘扬诚信,反对虚假,践行互助,拒绝冷漠的交往平台,促成同学间友好情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余光辉.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法治视域;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3-000139-01
一、法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要性
(一)教育观念变革的保障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爱因斯坦也曾在《论教育》中强调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谐的人。和谐人才的培养需要完整教育观念的指导。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观念变革的重要保障。
(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建设对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开始,我国一直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之相对应,法治教育也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法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需要结合法治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法治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规范性,为教育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基本的可持续性格局。
二、基于法治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维度
(一)构建法律规范体系
至今为止,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任何明确的法律规范。虽然不时会有“红头文件”下发,但它相对于法律意义来说更具行政的规范性。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结构上进行优化,逐步形成由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机结合构建的规范体系。
(二)完善执行模式
1.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存在多方主体,相互之间存在多重法律关系,比如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生之间等都存在法律关系。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每种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建立完善执行模式的基础。2.落实资源和权力配置。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范比较模糊,对实现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各项教学资源不能有效调配和整合,对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进行组合和优化。我们要落实各项教育资源,把人财务的安排尽可能地明确和量化;对各主体的权利进行配置和协调整合,以便统筹安排和一体推进。这样就从“质”和“量”上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的确切落实。3.细化具体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实现法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法律意义上,行为模式通过确立规则来对什么人、根据什么、做什么事进行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实体和程序的统一。可以说,行为模式通过确立、明晰和巩固,在微观层面实现了法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发挥出教育资源和权利配置的重要作用,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教学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进展成果也需要通过法律的行为模式进一步强化,使教育工作更加制度化、成熟化、高效化和常规化。
(三)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
1.完善督导制度。首先制度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导条例的制定,构建完善的法制化的督导机制,明确各督导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强化对各地高校法规政策的监督和检查。系统化是指我们要结合高校教育监督指导工作的整体要求,成立专项的督导组织,完善督导工作的立法和执法过程,促进形成性督导和评价性督导,进而构建完整的督导制度体系。常规化是指督导工作要长期性的展开,结合阶段性的重点反馈和检查,成立专职的督导人员队伍,对相关政策法规执法落实的全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整改提高。2.建立评估体系。我们要及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落实过程中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情况、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的部分要改革创新,而效果显著的部分则要进行大力的推广。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可以保证督导工作能够更加地科学、合理和规范,对于督导制度的预防、控制和矫正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评估工作主要以定性回报的方式进行,比如自查报告和座谈汇报等,这样的形式缺乏定量的科学分析,不能形成整套的指标体系。我们要促进评估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要把评估工作的依据原则、标准指标和权重参数等进行量化的规定,从而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然后从政策法规投入、教育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全面的测评。3.落实问责机制。问责机制的落实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政策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通常要承担法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责任。对于实践中违反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不进行教学资源和权力的优化配置,未实施有效执行行为的责任主体我们要切实追究其法律责任。综上所述,我们要在法治的视域下,从崭新的维度来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为国家和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权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端。然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思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产生巨大冲击。针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潮流而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含义是:“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切统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亦即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概括的关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话语权既是话语权利,又是话语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大学生遵守网络话语规范,从而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调控,最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与学生的话语互动
在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同时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选择―认同―接受―整合―内化,最后实际践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认知协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和发展情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适时调整。
事物都是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大学生对网络话语权意识淡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混乱、失范的情况,重点主要放在应对策略上,进行的仅仅是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话语预防、堵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校园主题网、在学校网站开辟思政主题页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育者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网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前期,有一定的作用和吸引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教育者思维的局限、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绝对从属角色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这样没有参与感和主动权的说教网站,很难满足以及长久地吸引渴望表现自我、个性张扬的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空间交往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博客、微博、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Bookmarks、BBS等网络交互平台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沐春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将近99%的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上述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些互动平台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获得更多的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在各大网络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通过页面、留言、日志、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分享文章、转发评论等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消息,一旦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消息便很快地传播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网络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例如国庆期间,在互动平台分享阅兵仪式的视频和爱国日志,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易使得爱国主义深入大学生心里,将爱国主义的观念自然内化成为其人生信念,这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
2.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
互联网言论自由刺激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通过网络得到极致的释放。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中面临着潜在风险。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群体是虚拟的甚至是心怀叵测的对象。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资金优势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大量虚假言论,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较差,他们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话语随意、粗俗。例如,捏造新闻、虚假消息等肆意性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其目的性强、煽动力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迷失、自我言语约束力的降低,在自由意识泛滥的环境中话语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随着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网络话语权能为自己带来切实的话语权力。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认知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在网络中想要得到的话语权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因而在想要争取话语权时往往掺杂着不理性不合理的需求,将现实生活中被约束的欲望和言论想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当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权得不到满足时,话语权感膨胀,权力意识强烈且容易受到扭曲。在网络上盲目申讨自己的话语权,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在自我消极情感宣泄的同时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网络健康发展。
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话语权责任意识虚化,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互联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规范和监督,我国法律对网络言论尺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在网络中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急剧膨胀,忽略了身为一名网络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3.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忽视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着先锋队,在网络发展初期学生网民数量非常庞大,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话语的发展速度。
教育者处于转型阶段,不管从行动或者思想上都处于从权威型到平等型的教育者的过渡时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征文活动之类。它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说教模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只是将教室换成了网络,忽视了与大学生在共同环境下的交流,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依旧存在着话语差异和矛盾。教育者并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没有真切地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去观察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不仅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渴望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话语的权力化。在不合理的话语权力得不到满足时,教育者应以正面疏导为前提,不能简单地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应适度地允许大学生将不同的思想表达出来,避免因言语冲突造成网络混乱,增强“他律道德”意识的话语状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为大学生提供话语表达和获取权利的渠道。
1.正面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权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话语形成正确的认知。网络话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性,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不能强行压制和盲目隔离。应科学地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设置讨论区和留言板,发动大学生讨论修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赛和个人主页评比,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提高网络话语规范性和网络话语素养,科学地使用网络话语权。
2.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空间的逐步扩大,它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以知识的权威性为中心和出发点,使得拥有知识的教育者无形中成为了拥有权威的人,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边倒”的局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的同时,要注重提供一个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话语权平等,权力均衡,打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对话模式。在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思想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善于表达自我,有勇气与教育者深入对话。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然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想,再将信息整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法律和武力等对人的影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迫性质的,是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依靠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它是一项有效措施,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可以依靠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桥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话语进行提炼和整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化、通俗化,网络话语更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基础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民众.试论网络教育中的互动性[J].教育学研究,2006(10).
[5]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 上一篇: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