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

篇1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篇2

摘要:网络现在已然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交往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诚然,网络给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了方便,但是却又有不少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这样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障碍,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本文将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思考并探索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犯罪;心理健康

一、 网络时代:

1.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1世纪是个网络的新世纪,网络如今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地影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浏览全世界各种信息,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交易,极大方便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网络的出现,是人类史上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

2.网络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学习更加方便快捷,极大提高的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效率,提高了生产力,相应也推动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否认,当今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但这些负面效应却也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比如,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他人而弱化伦理道德规范。交往方式上:虚拟化、隐秘性使人际关系慢慢疏远和淡化。消费方式上,个性化、奢侈性而主体性被无限削弱。同样,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生力军,而又处于时代的最前沿,对新生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理,导致迷恋网络进而被网上不良信息诱导导致违法犯罪的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1.校园里的网络文化:

相当今,“网络文化”已然成为了大学校园里的最新的一种文化现象。通过调查,目前来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力、心态、道德等几个方面。“网络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都不同于之前的所有文化,并且网络文化还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效应。网络生活中的糟粕文化对这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网络犯罪。所以有一些学者专家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继活字印刷、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的发明之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

2.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心理分析:

目前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犯罪动机无非就是两方面,一是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强烈,二是爱慕虚荣,贪图钱财。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少,与社会上的人交流不多,再加上好奇心重,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设置的网络骗局,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所吸引从而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导致违法犯罪。而大学生通常是二十多岁年龄阶层的人群,可以说是年轻气盛,虚荣心强,表现欲望强,为了不劳而获,或者是单纯为了取乐,很容易做出一些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就比如,有很多大学生制造计算机网络病毒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社会,或是想扰乱社会,不合法的侵入、盗取他人的账号或者虚拟的财物,大多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实力,满足虚荣心,却不是以单纯的窃取财物为目的。他们这样做甚至只是想要向其他人表现自己高超的计算机水平。所以,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强烈是当代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的很大诱因。再者,有一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经济实力和家庭状况才能让自己在同学、异性或者是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得到证明,他们之间会进行盲目的攀比。而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创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又在少数,他们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因此,这样因为生贪图钱财,不惜铤而走险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就时有发生。另外,内心挫败,寻求刺激和宣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意识上的淡化或者人格发展不健全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3.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杜绝大学生网络犯罪。诚然,网络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有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网络文化也给校园以及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正确对待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减少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的负面影响。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像某些人所归因的教育失败、世风颓废那么严重,它只是网络时展过程中的必经过程。作为学校应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应该正视时代的挑战,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竞赛上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摒弃不道德、不文明的上网行为;家庭方面应该转变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明确网络的意义和作用,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温暖,同高校一同督促学生健康文明上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大学生广泛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行政和法律、技术等手段正本清源,凸现网络的有利的价值,强化社会管理者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以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保障作用。各大高校应该也有必要适当的引导大学生建立他们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的对待网络时代下现实中人与人间的交往方式。外界的引导和监督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欲望来展开,教育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才是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努力,也不能单纯通过监管网络运营、治理网吧的手段,更不能仅仅进行心理疏导和道德教育,应该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各个必要因素的力量,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还有社会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看待问题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才能全面预防并进而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给大学生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参考资料:

[1] 施今.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引导[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于波.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7

篇3

>>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调研报告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 国外中小学校的快乐教育 中小学校园规划的思考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杜绝校园暴力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 浅谈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构建中小学校园网的思路与策略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弥补美育的对策分析 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对策的探析 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研究 谈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浅析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及其应对措施 再谈京剧进中小学校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66-68.

[5][12][17]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3):91-95.

[6][16]童小军,漆光鸿.美国学校欺负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8):9-14.

[7][11][15][21]胡妍,朱丹.南非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全校参与”模式――《学校安全体系工作手册》解读与启示[J].科教导刊,2014(8):233-250.

[8][9]陶建国.韩国校园暴力立法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55-60.

[10][14][20][23]李冬梅.看日本如何防止校园欺凌[N].中国教育报,2016-05-20.

[13][18][22][25]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A):3-6.

[19][28]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9-33.

[24]朱曦.特殊权利保护下解决学生欺侮行为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6(2):34-37.

[26]郑明达,艾福梅,袁汝婷.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旬刊,2015(16):88.

篇4

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移动设备上网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网络教

>>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建设探索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研究与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探索 把信仰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证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建设与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社会参与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实证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探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建A,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郑世珏,刘三.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篇5

国外互联网校园网网络安全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十几年里,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大学校园网为主体的校园网络建设迅猛发展,大学校园网已基本普及,中小学也有近6000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安全管理成为新时期校园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对于校园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美国家的互联网安全治理

1.美国的互联网安全治理。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研制成功,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在美国发端,由此推动了美国数十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互联网的治理过程:用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如早在1966年就制定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务法》、1978年制定的《总统档案法》和《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制定的《计算机安全法》《2001年关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案》、2002年SNAS学会的《保护赛伯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及实体基础设施的安全,这其中也保护了全美大中小学数千万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安全。

2.欧盟的互联网安全治理。2000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电子欧洲”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在欧洲实现信息社会,并重视对互联网的安全治理:

首先,是注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保护。一是在2009年2月10日第六个“加强网络安全日”,欧盟与全球17家知名网络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了《保证未成年人上网安全协议》,这17家网络公司包括Facebook、MySpace、Google、YouTube、Yahoo、Europe等业界顶级社交网站,要求它们要协同做好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二是对移动运营商进行规范。从2007年开始,与28家移动运营商签署了《为青少年和儿童创造安全的手机使用环境的框架协议》,协议包括对内容进行分级、严控未成年人访问成人内容、撤查清理违法内容等,呼吁青少年和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系列举措对我们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校园互联网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在法律规范下有效监管互联网。上世纪90年代,欧盟了4个关于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文件,即《关于信息安全决议》《关于计算机犯罪的协定》《关于打击信息系统犯罪的框架决议》和《关于建立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的规则》等4个文件,把公共信息作为管制的重点。并在1997年9月15日了《电信部门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指令》以保护互联网个人隐私信息。

从以上美欧的互联网治理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对网络社会的措施和实践有着其成功的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网络时代加强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管理,我们也应该有应对措施和部署。

二、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现状

校园网与互联网相连,在享受互联网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校园网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校园网的安全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活动。我国校园互联网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用户规模大、自主意识强、环境开放、动态性强,管理上相对复杂。

在我国校园网络大规模建设和普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网络执法人员不足;校园学生用户缺乏自律和约束;校园网络安全治理方面的资金、人力投入不足,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相对滞后,未能驾驭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我们应该根据以上校园网安全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治理经验,构建校园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推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逐步走向完善。

三、我国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对策

1.提高校园师生网络技术素质,构建自主防御堡垒

人是校园互联网安全治理环节中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由脆弱的用户终端和“失控”的网络使用行为引起。”如果校园师生严重缺乏网络安全基本技术素质,网络安全堡垒将不攻自破。所以,对学校师生有计划地进行网络安全技能培训是校园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其中,新生入学教育和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提高网络技术素质的好时机。培训内容可涉及查杀毒、病毒库升级、程序安装、对操作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弥补各种网络漏洞等,并就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问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2.完善网络安全法制化建设,依法保障校园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制化,是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才能科学有序地应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实现网络安全的综合治理。一是要落实现行的法律文件,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等。二是要及时出台缺位的规章条例,缓解法律法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带来的弊端,如出台《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法》、《网络游戏管理法》等。三是要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制订适用于自己院校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校园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如制定《校园网安全管理实施办法》《校园网络管理人员职责》《校园网管理记录簿》《校园网络安全事件记录簿》等,实现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加强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在4.5亿的中国网民中,青少年网民占46.3%,达2.12亿人,其中未成年人超过9,858万人。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学校尽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但以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生存状态,家长也依然承担着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互联网环境的主要任务,并在孩子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学校要保持与家庭、社会三方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做好对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指引工作,提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互联网信息,屏蔽有害信息,集合三方的引导力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4.完善校园网络安全的组织建设,构建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完善的组织建设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我国校园网安全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可以成立“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组织,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队伍,根据自身条件构建科学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要求校园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干预、评估的科学化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时对网络安全动态及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和预测,并有科学应对预案,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网络治理;产权交易;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82-03

气候变化是当前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控制碳的排放一直是各国学者热衷于研究的一个领域,目前学术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通过运用产权界定的办法构建碳排放交易机制是解决碳排放过度所造成的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该理论对碳排放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拟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补充完善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缺陷,完成现有的通过产权交易途径解决碳排放问题策略的优化。

1 碳排放产权交易研究的现状

通过对碳排放产权交易问题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得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三个维度:

(1)以产权理论发展基础为研究的维度:吴健、马中以科斯为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发展起点,从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形式的关系、产权制度建立如何解决碳排放外部性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制度设计以兼顾制度变化特点与制度运行成本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斯定理对碳排放产权交易问题理论贡献。杨继通过对碳排放交易理论发展过程中有主要贡献的经济学家庇古、科斯和欧玲所提出理论的梳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碳排放交易的特点、动机和原则并对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以产权交易机制的构建为研究的维度:孙法柏、李晓芬通过对国外典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构建了减排的有效机制,及通过开设碳排放交易所、促进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建立节能配额制度和严惩排放超标企业等措施实现机制的构建目标。李凯杰、曲如晓通过对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比较研究和初始排放权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免费分配、拍卖分配的最优设计思路。赵雪、钟定胜等运用基尼系数方法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成果。

(3)产权交易的法律研究维度:王志华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现实障碍与法律困境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法律对策问题。刘明明通过对碳排放产权交易与碳税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制度选择思路。李静云通过分析国际气候谈判中各主体间的关系及立场,探索建立气候保护的国际法律新秩序的模式。

2 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在解决碳排放问题上存在的问题

2.1 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基本思想:首先,根据环境控制目标及环保要求确定环境的容量,并进一步确定碳排放总量;其次,要构建碳排放交易的产权机制,其中包括了产权初始分配机制、产权交易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完成碳排放市场的构建并实现与现行法律和制度的整合;最后,通过碳排放市场所形成的价格体系实现引导排污者的排污决策的效果。

2.2 碳排放市场的构建与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1)碳排放总量估算的困难与测量方法存在的误差。

目前学术界在根据环境控制目标及环保要求确定环境的容量时存在方法选择上的分歧,由于碳排放是一个多组别、多层次、动态变化的复杂大系统,而在这一大系统中又存在若干碳排放的子系统,所以确定碳排放的总量是极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排放源总体分两大类:可明确测量的具有固定排放点的点源和无法精确测量的非点源,其中点源中又包含了若干子系统:燃料燃烧排放系统、工业生产排放系统、农业生产排放系统,交通运输排放系统等等。非点源则包含人类生活过程中随机出现的碳排放活动和自然界中的碳排放情况。碳排放总量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具有固定排放点点源的碳排放测量情况,而对点源碳排放的每一种测量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调查法:虽然可以针对污染源作出详细、准确、广泛的调查与精确的估算,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材料成本,同时调查结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实测法:是通过对采集排放气体的流速、流量、浓度等参数的测量计算气体排放总量的方法,这一方法使用专业的环境测量工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但是采样过程中需要筛选有代表性的样本,因为人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对污染点的逐一采样,所以会出现成本与测量精确度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只对重点污染监控指标进行监控。申报法:根据各排污单位的排污量的申报计算出排污总量,一方面要求对各排污申报单位的排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对没有进行排污申报的单位是无法将其排污量计算到总量中去的,所以这一方法估算的排污总量与实际排污量差距较大。

(2)市场交易机制构建中的问题。

①产权分配机制构建中的困难。明确产权是构建市场交易机制的根本前提,因为只有明确了产权归属,才能让希望使用资源的人向资源的所有者支付货币,消除资源使用混乱的现象。但在产权界定实践过程中发现很难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分配方案。

基于历史排放状况的分配:指先由管理机构制定标准,然后依据标准将碳排放量免费分配给各个碳排放单位,该方法虽然能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完成碳排放的产权界定,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对企业的过度补偿问题出现,同时该方法对拟进入行业的潜在新企业存在制度的不公平,这些企业可能面临因为没有历史排放记录而不能获得排放许可或排放许可价格过高的问题。

基于最新数据的分配:指根据现有的最新数据(产量数据、排放量数据、投入量数据等)对基础许可排放进行定期更新,而不是仅仅限定一个固定排放基础。该方法虽然可以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绩效和生产力,同时有效的减少了免费历史排放产生的碳泄露问题,但是这一方法形成政府的变相补贴,会出现错误的投资机制并引导资金流向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

基于拍卖的分配:指碳排放权由相关政府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并采取拍卖的方式使各组织机构通过竞价获得碳排放权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采用该方式不仅可以获得碳排放权拍卖收益并用于减排工程投资、改善税制、降低管制成本等方面,还能保证各企业在拍卖机制下公平的获得排放权。但事实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基于拍卖的分配和基于历史排放状况的分配对收入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

②碳排放市场的运作困难。市场运作的关键在于产权的界定和价格机制的形成,首先在碳排放的产权界定是困难的,作为具有负生产效果的权利(碳排放权利)也是生产要素的一种,由于碳排放的形态、数量、存在区域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所以要完全清晰的界定是很难做到的。其次虽然存在供求关系这一形成价格机制的基本关系,但供求矛盾的调合更加复杂,伴随着碳排放市场制度建立与维护费用、交易费用与协调成本的存在使得碳排放成交价格往往高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水平。

2.3 监督与现行法律制度整合的困难

首先,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很难界定,碳排放权同时具备了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及缺乏客体的界定工具又存在主体动态性特点,截止2014年个别省份虽有针对碳排放权的行政法规的设立,但目前尚无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碳排放法律制度和规则,现有的相关法律也并未完全解决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的界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监督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其次,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制约了法律规定的监督范围,出于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目前多数地方行政法规对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和组织进行了门槛设置,以广东省为例,2014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控排企业和单位、新建(含扩建、改建)年排放二氧化碳1万吨以上项目的企业(以下简称新建项目企业)纳入配额管理,其他排放企业和单位经省发展改革部门同意可以申请纳入配额管理,这一规定使得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存在局限性,无法切实反应碳排放市场的供求关系。最后,监督手段的单一化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由于由于碳排放是一个多组别、多层次、动态变化的复杂大系统,所以要精准的监督碳排放量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各种监督手段与方法都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监督手段的法律化过程的困难。

3 网络治理对于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问题的启示

3.1 改变以政府组织为中心的单一治理主体

通过构建由政府组织起主导作用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碳排放治理主体,加强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更多等参与到碳排放治理问题的解决中来,通过各个治理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承担碳排放问题这一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样一来有利于政府组织协调各个社会力量运用群测群控的方法解决非点源碳排放测量面临的困难,使得碳排放总量的核算更加精确。

3.2 在网络治理框架下构建有效的治理工具及适用环境

改变运用政府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并实施政策这一传统单向的管理工具,通过构建合作与协商机制把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普通公民纳入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中来,针对具体公共问题,通过对强制性、混合性、自愿性工具的综合使用以达到控制目标。由于网络治理更加依赖于工具的激励、沟通、契约等特性,因此政府在主导网络治理工具构建的同时还应注重网络治理机制的建立。

网络治理工具能有效运作的基础是相互依赖的主体间互动而形成的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首先是信任机制的构建,这是网络治理工具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治理主体之间相互信任才能有效减少分歧和障碍,约束各主体行为从而促成网络治理主体的有效合作。其次是构建有效的协商机制,由于网络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结构使得构建有效的协商机制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这一机制是保障各主体实现良性互动解决公共问题的基础。最后要构建学习机制,促使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和知识体系,从而能正确的认识分歧并解决分歧,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3.3 完善多层级的网络治理结构

构建由国家、地方政府与社区治理三个层次的网络治理结构,每一治理层次都包括政府、私营企业、公民组织、社会团体多个治理主体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通过构建的一系列对话、协商、谈判、决策等集体选择机制弥补监督与现行法律融合的困难问题。

将碳排放治理对象私营企业纳入到治理主体中来,一方面,有利于其增强私营企业在碳排放问题上的社会责任与道德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在制定具体治理措施时可以更详尽客观的了解治理方法的选择对治理实际效果的影响,从而能够做到及时优化方案改善治理效果。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与社区治理三个层次的网络治理结构的构建,能有效弥补行政监督手段单一的缺陷,构建网络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杨继.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应对思路[J].当代财经,2010,(10).

[3]孙法柏,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比较与借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李凯杰,曲如晓.碳排放交易体系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6).

[5]赵雪,钟定胜.基尼系数法在全球碳排放权分配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1).

[6]王志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法律困境与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7]刘明明.碳排放交易与碳税的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制度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

[8]李静云.走向气候文明―后京都时代气候保护国际法律新秩序的构建[J].中国环境科学,2010,(11).

[9]郝千婷,黄明祥,包刚.碳排放核算方法概述与比较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4).

篇7

1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历程

基于互联网的咨询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1997年6月成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CNNIC)是最早从事与之相关业务的单位。但在2000年,网络咨询服务被国内众多精明的IT业界人士所看好。2000年4月,国内第一家以“网络咨询机构”命名的北京多维时空网络顾问公司在中关村正式挂牌。

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国网络咨询业经历了4个阶段的历程:第一阶段是互联网咨询启蒙,主要是一些业界分析家,以自己对我国互联网产业的见解来启蒙大众,开拓市场,如CNNIC、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ChinaInternetInstitute,CII)、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第二阶段是商业模式研究和设计,即咨询公司结合客户的资源优势,为之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如时代财富(FortuneAge)。第三阶段是网络营销,即帮助转型中的企业做全新的营销计划和品牌推广,如北京新华信咨询公司。第四阶段是国际水平的技术咨询和实施,即把互联网咨询从战略的制定转移到战术的实施,如赛迪资讯顾问有限公司(CCID)和汉普治理咨询有限公司(Hanconsulting)。

2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前景

2.1网络咨询是信息产业新的发展动力

网络咨询是信息产业继软、硬件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重点,是信息产业的发展动力。因为网络咨询将推动IT应用,帮助企业进行现代治理改造与变革,促进对先进软件、信息系统的需求,从而刺激软、硬件业的发展。据IDG统计,2000年全球IT服务消费支出增长了11%,达到了3950亿美元。到2005年,有望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3050亿美元,总额将达到700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两倍于硬件销售市场。我国信息产业经过长期大幅度向IT硬件投资后,将转向IT咨询与服务。从2000年我国与亚大和北美IT业投资结构比较中看出,我国IT业投资中,服务投资仅为5.8%,远远落后于比例为87.9%的硬件投资,而亚太和北美IT业的服务投资比例却为34.8%和37.9%。服务/硬件比的逐渐增加是全球IT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可见,网络咨询业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信息产业良性发展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日益显示出它在信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2网络咨询市场十分广阔

网络是一种潮流,一种方向。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多将会与此相关。据美国Forrester公司猜测,互联网咨询市场的规模(将从1999年的1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48亿美元。据专家估计,我国这一产业的市场空间每年在4000万美元至6000万美元之间。据赛迪资讯公司调查,我国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万家小企业,预计到2003年将有50%~70%的企业实现信息化治理。IDG的中国IT市场报告也印证了这种判定:我国IT整体市场会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而IT咨询市场差不多会快一倍,每年将达45%~50%。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方案的改造与提升,需要规模更大更专业化的网络咨询服务。可见,网络咨询的发展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3中国网络咨询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良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网络咨询公司正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集中地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网络咨询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基本国策,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对策以及刺激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手段,未来5~10年我国将形成信息化的。有资料表明,在“十五”期间,国家投入信息化的费用高达4万亿元;我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市场在2000年至2002年将步入高速成长阶段,市场规模从1亿元增至12亿元。

2)我国加入WTO对网络咨询业来说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方面,我国入世后,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剧烈,传统企业陈旧的治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机制、技术、营销、治理、规模实力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企业迫切需要调整其发展策略、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所以,网络咨询业对传统企业入世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入世后,将开放包括咨询业在内的服务业市场,答应外国公司通过特许经营形式进行有偿服务活动。外国咨询企业的大举进入对我国咨询行业的发展、咨询市场的培育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对咨询业的投资将大大增加,治理体制将向国际化靠拢,咨询业整体水平也将迅速提高。

3)国外咨询公司在参与我国网络咨询市场竞争中也有劣势。例如,对我国市场了解不深,信息渠道来源有限,与政府和企业有关的资源基础不太牢固,以及昂贵的收费等。在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有,尽管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为实达公司提供的咨询方案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却未得到成功的实施。究其原因就是由于麦肯锡公司未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估计,忽略了我国企业变革的心理因素,没有正确理解我国企业政治和权利的因素,得不到企业领导层的有效支持,并缺乏实施方案的灵活性。结果导致麦肯锡方案在实达的终结,直接后果是实达长达半年的经营和效益的大滑坡,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1亿元,还不包括高达300万元的咨询费用。

4)我国网络咨询机构具有得天独的本土优势。比如对我国国情、历史文化的理解更深透具体,能较大限度地发挥低成本低交易费用的优势,对细分市场信息有着更多的了解,便于联系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关系与营销渠道,能够与客户更有效地沟通,以及政府在制定鼓励性政策、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和一定资金投入方面对网络咨询业的强有力支持,等等。如我国首例电子政务——红盾315(北京市工商局网站)的服务外包,全部是由一家国内网络咨询企业——北京红盾315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来承担。它不仅承担了北京市工商局电子政务项目的IT系统建设,还承担一部分在传统行政治理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将大量来自企业、个人和消费者的网上或电话信息,转到工商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桌面上。红盾315于2000年4月正式运营以来,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最优政府网站。经微软、毕马威等软件公司与网络咨询公司组成的电子政务考察团评价,认为红盾315毫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政府网站。

3.2严重的挑战

首先,国际咨询公司大举进入我国网络咨询市场,给刚刚起步的国内网络咨询业形成不小的冲击。这些公司具备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良好的服务理念,严格的治理制度,成功的咨询案例,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成熟的市场经验,我国的入世给它们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如毕马威中国(KPMGCHINA)已经成立了一个提供电子商务综合咨询服务的部门,这个部门是专门帮助客户把新科技和传统经济相结合的中心,非凡是面对大陆的重要客户,往往能够调动全球的专门技术支持,提供包括战略决策、组织构架、业务、财务及风险治理等方面咨询服务。

其次,大型IT厂商进入我国网络咨询市场,使国内网络咨询市场竞争更加剧烈。HP、IBM、DELL、SAP、Oracle等IT厂商纷纷向网络咨询业挺进,并看好我国IT咨询市场。如SAP在我国已经有近300家客户,销售额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根据IDG报告,2000年SAP的ERP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是30%。

4中国网络咨询业的发展对策

我国网络咨询业面对尚未得到开发的广阔市场,面对整个互联网产业的低迷和入世的压力,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制定出正确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合作,走内引外联的发展道路

1)加强土洋结合。国外和本土咨询业各有优劣,优势互补的空间巨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网络咨询业完全可以内引外联,通过对国外及国内资源与优势的整合与重组,达到引进先进理念和规避风险的双重目的,创造出网络咨询业的双赢。如成立于1997年的汉普治理咨询公司,是国内最具实力的网络咨询公司之一。它在供给链方面是Oracle的合作伙伴;与麦肯锡合作,参与了“中国电信本地网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由于汉普咨询建立了良好的供给链关系、互补协作关系,并创造性发展了客户关系,使其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2001年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

2)内聚国内咨询力量。网络咨询市场的开发成本和对规模经济的追求,将推动咨询公司通过整合和重组进行合并。如在2000年6月底,北京新华信公司与南洋林德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全面向新经济时代的现代咨询企业转型。在这次战略调整中,为互联网企业进行治理咨询或担当投资顾问,成为新组建的新华信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

3)与IT厂商合作。国内咨询机构大部分业务侧重于治理咨询,能诊断出企业运营或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但未必能分析出企业网络搭建中哪些服务器需要升级。所以,国内咨询机构应该积极与大型的IT厂商如联想、方正、同方、长城等合作,来完善和丰富网络咨询服务。如2002年3月21日,联想以5500万港元及联想企业的IT咨询业务,控股汉普治理咨询公司51%的股份,以进入IT服务领域。而新汉普公司可以集成联想的资金、品牌、技术、人力和市场等内外部资源,在网络咨询市场上与国外大型咨询公司进行竞争,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4.2用特色服务来树立品牌可信度

网络咨询公司应通过特色服务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可信度,使其服务内容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从而满足国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网络无国界的小背景下,其不同档次的服务要求。如CII的基本工作主要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商业报告和企业战略咨询三大方向展开;而张静君的“时代财富”的最大优势在于有着“网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丰富操作经验”。另外,网络咨询公司还要着手研究如何使互联网同各类传统产业结合,只有专注于传统企业网络化才能使互联网咨询业不随网络泡沫的消失而湮灭。如互联网实验室提出近期的业务重点是传统企业E化与电子政务。

4.3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结构、整合资源

网络咨询公司只有实行了网络化、扁平化治理,才能建立高效和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流程化治理,从而使服务成本更加经济,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如汉普治理咨询公司的结构就是一种资源整合的集中治理模式。它在全国有多个分支机构,但是统一治理,统一调配人员。一个项目往往集中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分公司的不同领域的咨询专家。公司的员工只有岗位,没有部门,没有绝对固定的办公室,但人人都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公司是一个网络,每个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和公司联系上,而公司也能随时随地了解到各人各项目各种工作的状况。

4.4加速汇集高素质的网络咨询人才

我国互联网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互联网咨询服务的支持;而我国互联网咨询业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流的专业人才,从“游击队”向国际“正规军”发展。网络咨询公司至少需要有IT、经济、金融、市场、治理5方面背景的专业团队。以SAP公司的项目组织方法为例,网络咨询的整个团队集合了具有行业知识、治理经验、技术革新和项目治理经验的各类顾问。国外领先的网络咨询企业为获得和保持解决方案的领先,对人力培养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如埃森哲(Accenture)公司曾将其赢利的6%约30亿美元用于培训和招募新员工。但是,目前国内具有这样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才非常缺乏,所以,咨询公司必须抓紧汇集这些人才。

4.5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方法

1)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于网络时代的咨询公司开展业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使咨询公司可以大量召开远程会议,闻声看影,直至遥控遥测。不但节省了差旅费用,对于弹性工作制,在家办公,咨询团队的远程协作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虚拟专网(VAP),咨询公司的网络可以延伸出去,让所有经过授权的员工可以通过因特网访问公司的内部局域网,不但节省大量的长途通信费,而且安全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又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记录中自动定向寻找并提取人们最关心的目标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度。IBM最近的一项新型的基于标准的数据挖掘技术——IBMDB2智能挖掘器积分服务(IBMDB2IntelligentMinerScoringService),可以帮助企业轻松地为自己的客户和供给商开发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建立专家问答网站。目前流行的网络搜索引擎主要靠诉求信息并不完全的检索,而检索出的海量结果往往并不能让带着问题的网民寻求到满足答案,这时自然语言形式提问、专业性自动解答就成了网络信息应用的一块空白。例如,“网开”网站()就是传统情报服务中最有效的定题信息服务(SDI)模式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应用。网站内容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服务于特定用户的信息,用户在“网开”上可以用自然的汉语形式提出从产品研发、市场猜测、专利技术到生活百科、工作资讯等各种真实问题。假如涉及有偿解答的专业问题,用户可以主动在网上出示愿意为答案所支付的价格。

3)形成在线与离线的整合服务模式。网络咨询公司应该是一个IT服务集成商,通过在线与离线服务,形成一种包括信息、商务、增值服务、E-CRM等的整合服务模式。如PaineWebber利用Vignette的V/5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IBM的WebSphere应用服务器开发一个名为EDGE的在线金融服务系统,向全球的312000个家庭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在线金融咨询服务。这项解决方案使PaineWebber的8600多名金融顾问根据每个客户的需求提供一对一的专门服务。通过IBMWebSphere应用服务器和Vignette的技术与PaineWebber的专业经验的结合,不但可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融合在一起,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可使PaineWebber公司建立起更稳定的客户关系,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5结束语

回顾现代咨询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咨询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才从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国外,一般的网络咨询都是由独立于买、卖方之外的第三方来完成,也就是只提供咨询范畴的工作,这样就保证了咨询方向买方推荐产品与方案的公正性。但是由于国内企业IT水平较低,即使获得了咨询,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问题,它们需要一揽子服务。所以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网络咨询业者还提供许多IT构建工作,因此许多IT产品提供商、集成商都参与到网络咨询市场,它们身兼咨询顾问和产品提供商,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公正。但是,随着我国入世,企业逐渐成熟,网络咨询的顾问角色和产品提供商角色的冲突加剧(尤其体现在外包业务上),再加上行业自律和有关政策法规的约束及治理,咨询服务的独立性原则仍将得到保留,那些坚持独立性的网络咨询企业也会赢得自己稳定的市场。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网络咨询业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国内的网络咨询需求还会有较大的增长。国内网络咨询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夯实自己的资源基础,完善自己的员工素质,提高自己的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彭小红.ERP在中国巨头.财富,2002(39)

2田茂永,张鹏.IT2002——中国IT业2002年信心调查,IT经理世界,2002(1)

3舒金斯.中国咨询蛋糕横切竖切谁来切.21世纪经济报道,2001-10-08

4埃尔南德斯.SAPR/3技术与实现.周旋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方家平.市场迸发诱人潜力中国网络咨询业前景乐观.Availablefrom:http://,2000-12-08

6禹刚.惠普:拿咨询业赌明天.Availablefrom:http://,2000-11-26

7IBM携手PaineWebber、Vignette提供个性化在线金融咨询服务.Availablefrom:http://,2000-11-07

8广受欢迎的专家问答网站.Availablefrom:http://,2000-11-26

9孙秀艳.美国咨询半边天,中国网络咨询小儿科.Availablefrom:,2000-04-26

10E-businessRealiti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Consultants.In:KennedyInformationResearchReports,2002

11E-servicesProviders:FirmProfilesandtheCompetitiveLandscape.In:Kennedy

篇8

[关键词]公共服务; 网络治理;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21 — 04

网络治理理论是由斯蒂芬·戈德史密斯(Stephen·Goldsmith)和威廉·埃格斯(William D ·Eggers)在他们的联合著作《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一书中系统性提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治理形式,网络治理强调政府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平等合作”。这种基于“合作”基础上的网络工作,是指当某一个公共机构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公共服务时、或者私营部门不能亦或不愿提供公众所期望的公共服务时,由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以及盈利性组织共同来提供公共服务。随着公民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多,与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Rittel和Webber(1973)把这些问题定义为“wicked problem”——这些问题仅仅靠市场是不能有效解决的。“wicked problem”,要求不同领域的专家通过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个体或某个组织是没有能力有效解决这些漠视组织纪律以及企业规则的问题的。这些愈来愈普遍的棘手问题,仅仅靠公共部门是不能有效解决的,因而公共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合作性网络组织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和替代,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和网络化治理理论被提出。①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管理人民、控制社会向协调资源转变,行政管理序列变得更为扁平,参与部门也更为广泛。

一、合作与网络治理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社会网络已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但直到最近才开始对组织间网络合作进行系统探讨。在协调活动方面,在发展一种既非市场驱动也非等级结构的管理形式方面,以及在追求复杂的联合行动等方面,为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许多网络彼此之间缺乏协调,高度冲突,且深陷在合约争端的泥潭里。〔1〕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组织之间确立了合作,这种合作性网络治理随着其类型、环境和关系质量而呈现大幅度的变化。为了实现富有成效的跨组织的合作与协调,研究者还在继续努力。

奥立弗(Oliver)提出的网络形成的理性行动者模型表明,若干单个组织联合形成战略联盟目的是克服不对称问题。互惠主义是合作网络的基本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能确保在协调中获得的利益流向每一个组织,同时共享资源,共同担负管理成本。比如,公司加入行业协会,通过设置市场准入的障碍,共享跨组织的信息、技术和技巧,从而提高了它们在政府、工会或其他利益集团中的地位。通过组织间的合作,既为增加了单个组织成员的好处,也提升了他们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对该成员的印象。同时,通过采用这种集体联合行动的方法与政府谈判,使得每个组织的影响能够最大化,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费用。尽管出现了这些有利于网络存在的原则和因素,但人们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组织间网络取得了成功。从纯粹的战略角度看,公司加盟可以得到其他方法无法获得的资源,由此,可以取得最大化利益。在这种模式中,没有人推测过这种关系产生了多大的协同作用,即源自合作生产能力的收益,也没有人估测过这样的社会成本。制度主义者发现,对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纯粹计算性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没有考虑经济行为内嵌于社会关系现行结构的特性,也没有考虑网络形成的优势。

实证研究已经确立了一系列有助于合作形成的条件。组织间通过一系列长期交易后,他们就能够估测出对方的公正性和可信性。美国学者奥斯特洛姆(Ostrom)发现,成功的合作安排倾向于数量有限的组织。这样,声望、交易等信息能较为便利地在网络内部分享。合作网络的成功,要求组织对长期的网络关系予以高度重视,把资源和注意力转移到合作网络形成方面,并放弃短期的个人利益,清楚地界定合作网络的边界与目标。运行良好的网络发展了解决冲突的机制,以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2〕他还发现,成功的网络发展了等递进式的制裁制度,用来惩罚网络维护中的不恰当行为。假设虚拟政府是一个用因特网作为技术和信息基础的网络政府,决策者如果没有理解网络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他们就不能对虚拟政府的发展施加控制。对于网络的发展和维持来说,最重要的是社会成本。

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网络治理与合作条件分析

近年来,学者们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做出了理论阐释和模型构建。主要代表有:扬(Young)的增补、互补和抗衡解释模型,纳吉姆(Najam)的4C模型,科斯顿(Coston)的8种关系模型,布林克霍夫(Brinkerhoff)的解释模型等等。比如,在纳吉姆模型强调从动态关系的视角下理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是战略制度利益(strategic institutional interests),而不是政府动机或其它的背景因素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纳吉姆的4C模型如图:

目标

相似 不相似

略 不

图一: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4C模型图

模型中有四种组合,一是两者用相似手段追求相似目标;二是两者用相似手段追求不相似的目标;三是两者用不相似的手段追求相似的目标;四是两者用不同的手段追求不相似的目标。这样就会产生如图中所示的四种结果:合作(Coopration),冲突(Confrontation),互补(Complementarity), 协作( Co-opration)。纳吉姆指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应该重点从双方互动的结果来看,而不仅仅是关注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此外,纳吉姆还指出,除了这四种关系,还有第五种情景就是双方无接触(nonengagement),也就是双方没有联系。

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片面依靠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来解决复杂的现代社会事务的做法显然已不合时宜,政府必须与企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合作。只有通过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渠道,才能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正如沃尔特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况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10〕采取合作性网络治理模式来供给公共服务,以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公共价值。当下,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探索也是鉴于这些现实需要。

(一)把握网络治理的改革方向

首先在政策上支持公民社会培育。公民社会是合作性网络治理等创新治理形式的土壤,通过政府主导性的推动,形成有利于政府治理改革的新环境。现阶段在我国公民社会培育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投入,唤醒全社会对公民社会的重视,形成对政府治理改革的共同认识。其次,形成有利于公共参与的各类政策环境。努力推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构建政府与公民的良好互动关系,建立政府与

公众伙伴关系,这是现代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合作性网络治理的必要条件。同时,这种公共参与机制,需要通过政府的制度化安排加以巩固与推动,从而真正的形成网络治理格局。再次,在政策上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在治理变革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营造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是今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在合作性网络治理的构成要素中,非营利组织作为推动网络机制运行的重要主体之一,一直被公认是最具生命力的要素。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充分与成熟发展,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特征。

(二)实践路径的构建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过去政府一直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合作性网络治理模式中,一方面,政府不断整合内部机构,积极推行大部制改革;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进社会资本,推行政府与市场的合同制形式。在这样的前提下,使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走向合作性网络治理模式。合作性网络治理,而要取得预期的合作效果信任是关键因素。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秋序的主要原则基础,是民主的前提条件;而滕尼斯、齐美尔、迪尔凯姆、韦伯等社会学家则视信任为社会组织之粘合剂、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及社会系统动力。〔10〕信任是网络治理持续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公共组织体系中的粘合剂。没有网络治理主体之间的信任,就没有网络治理主体间的一致行动,治理目标也无法实现。而网络治理行动主体间的信任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建立起来的全方位的相应信任体系。在信任的前提下加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服务供公民选择。同时,不断激励服务提供者,使之不断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当然,加强各主体间的磋商与合作,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

(三)合作性网络治理的风险防范

合作性网络治理理论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合作性网络治理的核心是多元化的主体参与,服务一般是在多方协助下展开,因此在任务目标、价值取向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这也就使得网络风险的防范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由于合作性网络治理是依靠多元网络主体提供公共服务,这样,政府容易推卸责任,把过失推到网络成员身上,从而延迟对群众需求或者投诉的反应过程。因此,我们要通过党、舆论、人大、群众等对政府的监督,防止政府由传统的行政过度干预转向新的不作为行径。其次要控制网络组织成员的行为。商议协调是网络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自利的个体,网络组织成员往往受各自利益驱动,其行为动力往往来自于个体的利益,而忽视系统之外的人的利益得失。因此,政府应加强控制和协调,减少各成员单位的行为偏差。再次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力量。社会改革中必然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不公平,特别是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时,单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依靠新模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正。非政府组织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创新等优势,可以较好的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最后要加强对网络组织成员的监督和审计。合作性网络治理中盈利组织成员虽然作为参与主体之一也会提供某些公共服务,但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治理的目标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协调这种潜在目标的差异需要政府加强对盈利组织的监督和审计,特别是加强对在一定领域内具有相对垄断地位的盈利组织的监管。政府可以考虑聘请社会独立中介机构加强对网络组织成员的监督和审计。

〔参 考 文 献〕

〔1〕Robert G.Eccles and Dwight B. Grane, Doing Deals: Investment Banks at Work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8),119.

〔2〕 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Najam A. 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Coopration, Confronta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Co-opr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Leadership,2000,10(4):375-396.

〔4〕Coston J M. A Model and Typology of Government-NGO Relationship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998,27(3).

〔5〕 刘志昌,杜鹃.转型期构建社区公共服务模式探讨〔J〕理论界,2005,(12):139-140.

〔6〕 张琳娜,刘广生.城巾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155-158.

〔7〕 李美兴.解决我国城巾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05):20.

〔8〕 姜德琪.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平台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03):51-54.

篇9

关键词: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尤为突出,每到冬季,大半个中国的上空都被雾霾笼罩,甚至连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也难以幸免。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布局,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改善当前我国空气污染的形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1.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高质量的大气环境监测能够准确掌握大气环境的优良程度,形成完整的、准确的监测信息,从而为国家大气环境治理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治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逐步增多,每到冬季,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都饱受雾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来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寻找更为科学的空气环境治理措施便成为了解决我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2.大气环境监测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大气环境监测意识不强。大气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形成大气环境监测的联动机制,有些国家对大气环境监测较为漠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还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置共同保护大气环境的相关条约和协议于不顾,仍然存在严重污染大气的行为。

2.2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能够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与之相关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因素还比较匮乏,难以保证大气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

2.3大气环境监测采样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大气环境监测中,采样工作对监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引起对采样工作的重视,采样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监测的要求,对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3.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

雾霾天气的逐步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可以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在监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质量标准,致使许多监测人员认识不到监测质量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当明确环境样品的采集、测量数据分析及数据综合评价等工作的质量标准,对监测过程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

3.2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采样工作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采样不当或不足会使监测质量降低,从而对后期的环境治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做好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此外,样品的真实性及代表性也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因素,在采集样品时必须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3.3成立基于计算机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环境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其优势在于仪器的功能和结构可由用户自定义,实施网络远程监测等等。该系统的应用对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4扩大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不应局限于对低层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估研究,而是应该逐步扩展到高层,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时最好是选择那些人口众多、污染严重的城市。所谓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

3.5实现监测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对助推行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大气环境监测进行质量控制时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从而实现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目的。

3.6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大气污染防治是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测体系,我们必须要加强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吸取其它国家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才能确保我们少走弯路,从而有效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雾霾天气的增多不但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不断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大气污染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易立明.雾霾天气背景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J].低碳世界,2017,(08):1-2.

篇10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责任重于泰山

论少年法的基本原理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贵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证研究

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比较与借鉴

在帮教中司法——以海淀法院少年审判为样本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从合适成年人参与看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完善

侵财类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监督制约机制探讨

犯罪生态区位聚合模式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变化轨迹的纵向分布描述

论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平等保障

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

法制教育: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探析

权威主义人格分析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有关情况的介绍

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阶层差异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三个层次论

影视媒介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押未成年犯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

未成年人涉酒吧犯罪的动向与对策

我国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中国儿童福利制度重构与福利治理之可能

试论男童的抗制与救济’

初犯与重犯犯罪特征比较研究

实体法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遇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支持体系研究

试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需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印证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制度分析与配套设计

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制度

我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构建初探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刑释人员再犯罪预防的新探索

青少年网络结帮犯罪的预防研究

犯罪学相关期刊及犯罪学论文介评

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的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探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同伴教育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少年司法规律探寻

社区服务令: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首选

我国部分地区试点设立少年法院之提倡——以上海地区为例

论儿童保护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与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