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

篇1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世纪人才的一项战略举措。职业学校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阵地。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时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需要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技工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办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现代技工教育质量观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加强调适应需要,强调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技校教育逐渐取消了入学考试,形成初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技校就能入学的现状。因此,生源总体素质在下降。而且,技校生入学时十六岁左右,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上讲,青春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转型期。他们憧憬未来生活,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但他们依赖性强,自制能力较差,把握不住自己。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所以,技校时期学生身心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恰恰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正是由于他们不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经千雕万塑,就能塑造成一个思想品德端正、智力充分发挥,有健康体魄,懂得生命,面对人生的合格技校学生。

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应注重教育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确定素质教育目标,按适应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因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应是具有职业性的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即承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的技术工人。要分析研究第一线上,以响应岗位群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来确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

技校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现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应用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一)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厚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并不单纯是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它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从全过程、全方位共同努力。

在具体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改进政治课教学目标,增加时事政治、法 律、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其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评价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做到教师教书育人、职工管理育人,从日常行为规范到校风校纪、从校内学习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读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狠抓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创新的 思维习惯。

(三)强化生产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能否很快进入角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实习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增加实习教学比例的同时,还加大了实习教学管理的力度,制订了切实有效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企业要求,尽可能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校外用人企业进行,这不仅使学生的实习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也让学生向社会更好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四)改革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拓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职业学校必须改以往的单一型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变了过去专业过细,不能适应企业广泛用工需要的状况,设置了第二专业。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上让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同学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向多能工发展。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口径,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转岗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五)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教育思想的贯彻,教育原则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改进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因而影响最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业”。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就满足了,他们还应在思想道德、爱岗敬业、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来熏陶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无私奉献精神来塑造学生。

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对于技校教学课堂,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知识,专业技术课教师要有操作技能,并取得“双师”资格证。我们学校特别关注此方面教师的培养,安排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职业学校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寻求变革,不断促进技工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职业学校实施素质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2年.

[2]董雪峰、牛健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

[3]张国锋,《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技能开发,2001年08期; 37-38.

[4] 徐建华,《技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2期; 44.

[5]朱雪荔,《转变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年03期; 10-11.

篇2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道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44-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中,“道”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范畴,也是当代大学生不断探寻和追问的重要概念,毫不疑问理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根本上厘清“道”的基本内涵,这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上也是有益的。

一、何为“道”

“道”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最初含义为具体的道路。《易经》中“道”字,先后出现四次。《尚书》《诗经》《左传》中,“道”亦是常用词。《易·履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为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道”字都是“行”中夹一“首”,指人行走于道中,这是“道”的最初含义。《说文解字》中也讲:“道,所行道也”。老子哲学充分吸取了《易经》中把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为天道,把人行事所遵循的法则称为人道的思想,首次将“道”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把作为规律、法则意义的道提升为作为万物本原、始基之道,把具有控制、支配功能的道生发为具有化生功能和本体性质的道。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皆围绕其所创设的“道”而展开,这对“道”无疑是个重要突破。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以往所说之“道”皆为可道之道,不是“常道”,而“常道”才是他自己所要言说之“道”。按照《老子》的观点,我们既无法闻其声,亦无法观其形(寂兮廖兮),所以这种言说是极不容易的。“道”不是某物,它无形无象,无法感知。“道”没有具象,以潜藏方式存在,只能意领,不可言说,一旦说出,便失却其本真,勉强用“道”字称呼,也只为方便起见。“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超越了我们的感觉知觉,但它并非空无所有。“道”是物,是浑然一体之物,是真实的存在,“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是一实有的存在体,但又不同于某一具体的存在物,它不是某物,而是一种潜在的存在,人们无法凭借感官而感知,因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既是精细微小的,又是广大精深的。它没有具体物象,但它的确是物。它广大无边,无法用一种形体去界限,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是最广大、最精微、最普遍的存在,这个在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实有的存在体,它本身是永久常存的,其“先天地”而存在,亦即无始而存在。天地不能久,唯道能久。“天乃道,道乃久。”(《十六章》)它“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不因外物变化而变化。它亦非固定不变,其“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始终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道”是一个变体、一个动体,世间万物皆因“道”而持续在“变”、在“动”。“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因它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道”时间上可以无始无终,空间上可以无所不在。“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即作为天地万物普遍的永恒的内在根据,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可能性和创造性,“道”不是某种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形式,而是形而上的永恒存在的非物质实体。

二、“道”统“有”“无”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地万物皆由它所创生。“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十五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道”是一切存在的始基,是“万物之宗”,生,是“道”的功能,它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母。“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生发者,具有无穷的内驱力和创生力,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皆为“道”之内驱力与创生力不断生发的一种显现。

老子在第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第四十章中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都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有”“无”这一对概念是仅次于“道”的,而且是处于连接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万物”的关键性位置。

“无”在帛书及通行本中,其繁体字为“無”。“無”字,在上古时期与人们试图和不可感知的神灵相交通的乐舞密切相关,因而这个“無”,不等于没有,只是无形无象,不可感知,“無”是“有而似无”。老子哲学中的“无”,并不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否定,它是宇宙最初的本源,是“道”作为虚名之神时的命名。“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在老子看来,万物纷纷纭纭,但最后总要返回到自己的始基,而始基之处,呈现虚静的状态。可见,这个始基即是“无”,故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无”体现“道”作为始物之小。由此看出,“无”为万物最初的始基,它是“虚”状的东西,有静、“小”的特点。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这一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混沌的东西,为天地之母,它就是“有”。

“有”是“道”作为生养之神时的命名,可直接产生天地万物。“有”不再如“无”般虚旷,它是“纯有”,是对“万有”的抽象和超越,是“道”在形而上的显现和展开。“有”,“周行而不殆”,有动、“大”的特点,故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可以体现万物之归终,展现万物之边界,显示道体之大,是道所生发的“一”“二”“三”之总和。

“无”和“有”似对立又相连续。“无”蕴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包含着无限之“有”;“有”是潜在于“无”中之“有”,是“无”中之“有”。“无”不是世间万物中的客观实体,它总与人相关,是生命本真存在的境界。“无”是“道”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无”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老子对本体存在的深切体悟,它是一种自明性的存在,任何指称不但对它毫无意义,而且只能是对它的破坏。“无”是对“道”的一种无言的呼唤,是一种否定的积极力量,它是以保护“有”之真为最终归宿。“虚”和“静”都是“无”的特征,虚之动的出发点是“真”,静之归的落脚点也是“真”。虚是以“无”为出发点向“有”的着陆,静是以“有”为出发点向“无”的复归。虚极而动,动极则静,没有“无”,“有”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有”,“无”变为无本之木。从“无”现万物之始,从“有”现万物之回归。“无”非空“无”,由“无”而“有”,“有”非空“有”,“有”终归“无”,不可持“有”而忘“无”,亦不可持“无”而弃“有”。“无”与“有”相反相成、相互转化,集中体现了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赋予了事物以完整的意义,老子本体之“道”就是通过“无”与“有”的相互生成、相互转化进而获得了一种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无穷无尽生命力。“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和“无”统一于“道”之本体当中,“有”是万物之母,“无”是“有”的根源。“无”与“有”的统一即为“道”之本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体系研究》(GBC12111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中华书局,1984

2.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德邻.“无”在——论老子“道”形上思维的核心概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5.牛方玉.释老子“有”、“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6.余爱妩.试释《老子》的“道”、“无”、“有”、“一”[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5)

7.张敏.论老子之道——人的内在生命呼唤[J].运城学院学报.2003(06)

8.张新水.论老子之“道”非“有”非“无”亦非二者之统一[J].兰州学刊.2005(03)

9.王晖.论老子哲学的“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篇3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内涵 作用 实施策略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为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完善的创新体系。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对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其培养创造性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的发展,强我中华。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居于重要位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和老师成天研究的是如何做考试题,中学生忙于做高考题,大学生忙于做各种等级考试题,然而走向社会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却不能适应社会,这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缺乏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让我国的教育适应社会,为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如果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等级考试过关率,就违背了《教育法》,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实践表明,素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也更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为考试服务变为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服务,唯有此,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学生不只是要获得多高的分数,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等等。要依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积极主动精神,发挥自身个性特长,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过去那种根据考试分数高低来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观念,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3.优化课程结构。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效果,而且注重教学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而且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而且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而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设立必修课与选修课,促使教学过程多样化和创造性,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4.创新教学方法。

要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上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充满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可采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还可以通过一问一答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让学生参与预习自学,参与问答,参与讨论表演,参与动手制作,等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认识,加强师生双边交流,心理相容,集思广益,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秋.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书育人,2011,9.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措施 全面推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应该主要是对小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要求,结合小学生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锻炼,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素质教育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片面的注重及格率、提升率和优秀率,把这些作为对小学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小学的教师为了符合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满堂灌”的教学策略,在课外组织学生补课,为学生留大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不利于小学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不符合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2.教学内容不全面。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小学学校全面的落实小学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计划,按照规定的课程实现对小学生的教育。一些小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会考试的学科,对于不需要进行考试的学科不能完全落实。而且,学校比较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对于思想道德和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致使这些不被重视的学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不能够全面的发展,不利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3.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些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全面的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对小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达不到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小学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只重视智育,忽略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存在为应试而教育和为应试而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下,小学学校应该在应试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科学的内涵,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一些小学学校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实现对小学生的减负,给学生一定的权利;还有一些小学学校只是做“面子工程”,并没有完全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小学学校应该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

2.学校明确对小学生的教育目标。根据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和内容,小学学校可以设置有效的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例如,小学学校为了贯彻实行素质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学校顺应我国的教育潮流,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例如,小学学校一方面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增加音乐、体育、美术和思想品德等可侧很难过,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转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为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完善和改进,大量的应用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德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推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学校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国心等。

三、总结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现状,制定有效的措施,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推进,才能提高我国小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教学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64-02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广,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理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培养学生开放的教育观念、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地理教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一、高中地理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现在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刻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许多高中地理教师虽然也能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理论学习不够,不能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从而导致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很难落实。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地理学科是次要学科,从而使素质教育流为一种形式,成为一句空话。还有一些虽然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目的地使用的大量的教具,设计了许多的教学环节,意图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强度,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要想落实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方针,学习现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把握国际教育的最新动态,以丰富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来完成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全面提升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身教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首先,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所谓教育,就是教书与育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师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一个要求自己,不但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真正尊重学生、关系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圆满完成现代教育工作。再次,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高中地理教师不但要提高地理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在艺术、文学、哲学的修养,掌握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关注与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动向与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动态。最后,关注地理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局部豁达的胸怀、愉悦的心态、坚韧的毅力和进取的精神,不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对学生心理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要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

四、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篇6

一、要推倒无形的墙,把学校融入社会中去。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主要阵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把自己从社会中游离了出来,似乎与外界是两个世界,远离了与社会的交流,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社会(包括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期望值的认识上不尽一致,学校所作的一切并不能全部为社会所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远离了社会,对社会的人才需要只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惯势加以界定,忽视对现实需求的参照,因而在思想上缺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就不可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给学校自身造成了不可跨越的障碍。社会要求学校为文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要求学校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校不能沟通与社会的联系也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主动地弥合与社会的隔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学校的功能——为社会服务,也决定了这一点,多年来,我们成立家长学校,与学校所在的社区广泛联系,从各行各业中聘请辅导员,同时还在社会上确定了学生活动基地,教师广交朋友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特别是在加强素质教育上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还是靠学校自身。

二、落实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九三年秋正式施行的国家课程方案中,不但规定了学科课时,而且还有活动课课时,既有必修课时,也有选修课时等等。可见,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本身就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但是在现实中,课程方案往往得不到落实。课程方案在大多数学校还是仅仅只出现在课表上,即或有的在实际中落实了,也存在着“质”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中只有文化课(抑或统考课),视音、体、美活动课等为点缀。因而对这些所谓的副课能挤则挤,能占则占,甚至把活动课变成文化课的延伸。举一浅显的例子,现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还只限于教会一两首流行歌曲,体育课则任由学生跑跳嬉闹,这都与“美育”、“体育”的真正内涵相距甚远。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但是不论怎么说,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吻合的。

只有把课程方案落实了,而且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

落实课程方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脱离了这一主渠道,而异想天开地开展一些活动,戴上素质教育的帽子,试图用之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显然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我们中西部地区办学条件差,那么,落实课程计划不失是一条极其可行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就要求我们开足开齐所有学科,并把它们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上,体现“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在落实课程计划时重视了必修课的“必”,选修课的“驯,活动课的“活”。必修课以班级教学为主,选修课和活动课则着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按个性差异重新组合,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在整体上使主渠道畅通,落实素质教育。当然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落实并不是说各校之间都要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我们应从学校师资力量上入手,根据师资力量来选择开设的内容,以保证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这是导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相当一段时间,对教育质量的评价由于受社会的导向机制的影响,学校自身也只看分数的高低,导致了师生只重智育,忽略了其它方面,教育的职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生动的事实告诉我们,用学科分数来界定师生的优劣,把内涵丰富的教育过程,把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用简单的数字来体现,很难说是科学的、全面的、准确的。高分不一定优,低分不一定差,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叶圣陶先生认为,“考分”和“升学率”造成“以智害德、以智害体、以题害智”,这严重地违背了教育规律,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大量涌现。

通过对“应试教育”的剖析,我们发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价的形式上力求科学、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把师生从激烈的“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开创学校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局面。这里要说明的是考试和“应试教育”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起来,否定“应试教育”的时候也否定考试这种检测手段是不对的。

建立起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弄清一个好教师、好学生的内涵。好的教师,可以从以下诸方面进行评价,即高尚的师德、现代教育观、扎实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有虚的,也有实的。师德和教育观很难用一个标准进行参照,但如果按其构成部分加以细化,就可以找到具有操作性的量化内容。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外显结果,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业务能力反映出来就是学历是否达标、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等;科研能力主要看成果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进行全程评价管理,定期不定期抽查,随时掌握丰富的资料,逐一量化,这样就可能较科学、公正地衡量一位教师。有硬的指标,也有“虚”的参照,虚实结合,从而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彻底摒弃智育唯一的方法,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品德、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品质、个性发展等几方面考察,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不是简单地对师生的某一方面的反映,而是全面地客观地透视。有了这种评价导向,落实素质教育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有了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相应地就落实了教师管理措施。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注重对教师的行为规范的管理,要求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其次,对教师的“角色”管理。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能否与学生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两全”的落实。在这一方面,仅靠教师自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监督。再次,对教师素质提高的管理,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完成继续教育。相应地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摆脱了“分数”的束缚,学生的行为、品德、思想等被纳入管理的内容,从体制上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职称的评定是对教师评价的最直接的体现之一,我们打破了看年限、看教龄的不合理的评定标准,根据整体评价的结果来认定;同样对学生评价也突破了分数唯一的樊篱。这样从导向上就保证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以“合格+特长”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以遵循受教育者身心规律为前提,以适应社会需要,促成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全体受教育者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为核心,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为一体的整体化教育。素质教育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在整个素质结构中,个性发展是最具独特性质的一个方面。由于先天的、环境的、教育的诸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目标。成功的教育必然是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强化“特点”、发挥“特点”的教育。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小范围内尝试,开设课外活动课,成立兴趣小组等,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在某一方面通过总结经验,形成规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举办兴趣小组,开设第二课堂,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它的出发点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它完全不同于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前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后者则是简单的形式。兴趣小组,第二课堂要在“合格+特长”的目标导引下,长久稳定地开展下去。

为实现这一点,(1)校长应具有开拓精神,大胆解放思想,彻底改变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常言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2)要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才能素质,尤其是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的特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创造条件,改善办学条件,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矗在这一方面,我们采取典型引路,循序渐进,形成规模的方法。先在家长支持的学生身上着手,然后利用这些家长、同学的影响,取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同,开始了大范围的推广,逐渐有了规模,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素质教育涉及的方面较多,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校园环境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55-01

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来实施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绣花先得手绵巧。”作为普及和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和直接践行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不容忽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备数学学科知识方面的扎实基础和深厚功底,而且还应有学科以外的渊博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兼具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跟学生的交往沟通等能力以及各种实践技能等。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来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师德,即老师的品质道德。在日常生活和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教师”的身份,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思想政治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水平。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只有当教师能做到言行举止为人师表,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真正以引导者的姿态正确地指导学生,使自己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同时,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

自身的专业素养,身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理应对数学学科知识把握到位,不仅要熟知其中的各种基本概念、数学公式和公理等,而且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对其予以运用,解决现实问题。

除了积极打造深厚的专业功底之外,教师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强化,社会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应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更应是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杂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保持一定优势,学会审时度势,及时发掘出新时代背景下自己所教学科以及相关学科新的内涵,摸索出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二、在教学中要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得教书与育人能在教学中更好的体现。

三、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我们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其进一不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最终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学习导致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又导致懒惰”。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习产生兴趣。

因此,教学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8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少教师对素质教育还缺乏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缺乏一种全方位变革之后的适应性,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从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消失。一些校长对素质教育的三令要义缺乏全面理解,认为开齐课程就是全面发展,注意后进生的培养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就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的学校由于对素质教育存有偏见,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考试科目搞应试教育,非考试科目搞素质教育。还有的教师说:“素质教育好比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位五年级语文教师说:“素质教育内涵太深,概念太大,不知从何入手抓,感到茫然。”

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育人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只有教师教育恩想的转变,才能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变革,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即使有了先进的教学内容、先进的设备和手段,仍然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

今天,当小学从统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时,校长应将全体教师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分数转移到提高办学水平上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只重智育,轻视德育”、“考什么教什么”“只抓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只抓书本知识、忽视实践环节”的现状,从偏向少数学生到实实在在面向全体学生,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学校校长,教师要转变观念,社会和家长都要转变观念。

北京朝师附小校长王秀云说:“取消统考以后,社会上单纯用分数衡量学生。评价学校的观念并没有改变。诸如,社会上对学校的许多改革举措不理解,不愿接受就近分配的现实;重点校虽然取消了初中,但一些以重点校为依托的公办民助学校,仍然根据成绩选拔学生;一些家长又开始挤这条路,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请家教,四处购买复习资料,”王校长深有感触他说:“实施素质教育,光有学校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上的舆论导向与家长的强烈愿望,对学校是一种无形的制约。

虽然小学升初中取消了统考,学校获得了解放,但是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还在。”

今秋临近开学时,与往常一样许多书店和个体书摊相继推出“新学期教材辅导书”,家长开始穿棱于大街小巷,为孩子挑选各类书籍。近日,记者来到西城区一家书店,一进门·“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的大幅标语十分惹人注目。

据经理介绍,书店每年提前两三个月就做好准备。各类参考书大约500多个品种,京、津、沪、福建、辽宁等地的一应俱全。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参考书包容了从小学语文数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封面醒目的位置都标有某某重点中学编著的字样。

小学教材辅导书仍然倍受家长的青睐,记者问一位正在购书的家长:“小学升初中取消了统考,为何还买这些书?”这位家长说:“虽然小学不考了,但是将来考高中考大学照样看分数,无论什么时候,抓学习都不会错。”据书店经理介绍,八月上旬,就出现了众多家长为孩子选购教材辅导书的情景,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每天的销售额由七八千元增至1万元以上。

有的家长不仅给孩子买,给自己买,还给老师买,要求学校多给孩子留作业。

对此,许多教师深表忧虑,他们呼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首先通过舆论导向,转变家长的观念。给学生松绑,家长要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努力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全面键康成长。

近年来,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教学参考书也越来越成为家长的抢手货。今秋开学前夕,北京西城区一家书店准备了5万册,早早打出预售广告。家长买这种书目的,在于辅导孩子学习,这说明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家庭教育的轴心仍然偏斜。

面对家长的热情,北京和平里四小副校长齐宝路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在减轻学生的负担,家长这样做实在是帮倒忙。把教师备课用的教、参作为中小学生家庭辅导用书,实际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误导,不仅会干扰教师的教学计划,还会使学生陷入高分低能的怪圈。”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出版的近60亿册图书当中,学生课外读物约11亿册。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97-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素质。素质不同于知识,素质是人学习和利用知识的基础,知识可以促进素质的提高。素质更与能力不同,素质是内在的潜能,它通过能力作用于外界,是形成和发挥能力的基础。也因此,素质是决定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全面发展而非片面发展;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而非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开发认知潜能而非只灌输现成知识。

(二)素质教育的内容

1、语言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尽量减少母语的语言特点对其英语思维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改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力求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2、文化素质的培养。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不仅对语言学习有帮助,而且也有助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利用教材,扩大背景知识,适当地增加文化含量。还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来介绍西方的风俗文化,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我们应寓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通过广泛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当今一些热点问题的学习和思考,借助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来陶冶情操,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审美素质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语音、书写、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含有美的因素。教师要拥有审美意识,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中的审美因素,结合自己的审美观念、标准、情趣,艺术地展现和传递给学生,做一个“美”的传播者,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美感。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其主要任务是实施英语业务素质教育和以英美文化为主的文化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借助于英语这一工具交流信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借助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新的教学大纲赋予高校英语教师新的使命。

(一)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积极贯彻实践固本强基、拓宽口径、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教学思想。通过确立高水平的教改目标和学习目标,拓宽多样化学习渠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增强对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二)有针对地实行个别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摸底考试,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向双向双维的方向发展,扩大他们的视野。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采取双向双维模式,特别是在进行语言实践的时候,要采用小班通过双向双维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在高等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多了解英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为以后顺利地进行交流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指导大学生多阅读一些趣味英语书籍或者参加英语演讲会,以丰富他们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

(四)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学习素质的高低。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一个普通教师和语言教师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还应该具备与其相关的个人品质。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以及自身的基础素质,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直接的作用。

总之,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民庆.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学刊,2000,(1).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发展为着眼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身体及心理均进入半成熟、复杂、矛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初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思想未能及时转变

虽然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学的核心理念,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仍有大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地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没有真正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更没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加上我国升学门槛就是分数,学校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升学率,同时教师本身职业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成绩,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分数[2]。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教师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升学压力,在实际教学中也难以真正实施。

(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尤其是资历比较老的教师已经完全习惯传统教育模式,面对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不适应,而且接受程度也较低,不知道从何下手[3]。有的教师虽然积极地响应素质教育,重视教师同学生间的互动,但是却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忽视了互动的最终目的,导致素质教育形式化。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职业水平等也良莠不齐,对素质教育的展开形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初中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综合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具体分析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应在明确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数学学科特点等切实落实素质教育。首先,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素质教育素材,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实现素质教育。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剪纸环节,让学生在剪纸过程中观察剪刀变化。根据剪刀张口的变化、剪刀把手角度变化等,引入相交线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而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4]。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注重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数学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平行线相关概念以及判定方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自行在纸上画上数条直线并讨论出不同的判别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并进行验证,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讨论平行线的判别方法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辅导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基础概念、理论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为主,教师指导解释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若是学生之间理解能力、学习效率等差距十分明显时,可以试试层次化教学,通过因才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三、结语

素质教育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广平.素质教育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46.

[2]谢康.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173.

[3]焦民欣.基于素质教育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时代教育,2015(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