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篇1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度。如2009年该市新增设施农业10670亩,按平均每亩补贴1万元计算,需补贴资金1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仅886万元,不足8.9%。续建后扩大规模补贴款无法确定。如当年建设100亩,应补贴100万元,第二年续建后扩大到150亩以上,按规定应补贴300万元,但当年已经补贴100万元,以后是否追加补贴100万元,现仍未确定。缺少必要的金融资金投入。金融机构主要支持的是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对设施农业的建设基本未进行资金投入。企业资金不足。无法扩大投资。由于设施农业投入较大,企业因资金不足,一般采取分批投入建设的方法,延缓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进度。农民自身筹措资金困难投入少,在影响了发展。

二是农民经营资金缺乏,无法扩大承包经营面积。设施农业主要是由农民进行承包经营,由于设施农业生产投入远高于一般农业种植,每亩的经营成本在1万元左右,各金融机构对于承包经营设施农业的农民并没有更优惠的信贷政策,因此使农民在兼顾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很难扩大设施农业的承包经营面积。如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农民有扩大承包经营的意向,但限于资金问题,暂时不能实现。

三是土地流转后企业建设投资回收期长,维护费用大,积极性不高。企业投资建设设施农业,每亩投入约在7.5万元左右,除财政补贴1万元外,需投入6.5万元。承包给农户种植,每年收取租赁承包费0.5万元,投入回收期为13年。设施的老化、自然灾害发生的毁损等,需企业进行必要的维护,如果13年中维护资金需1万元,则投入回收期将延长到15年。对企业来说不但费用大,而且回收期过长,导致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四是信贷方式不灵活,支持力度不足。对于设施农业的支持,各金融机构并没有特殊的信贷支持方式,且从信贷额度上也没有相应增加,导致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各乡镇在发展设施农业中,最需要的就是金融机构对农民的支持,而对于建设资金则可逐步通过各种渠道解决。

五是设施农业无产权,缺少必要的贷款抵押品,因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设施农业的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使本就缺少贷款抵押品的农民,在大量投入资金后仍缺乏必要的贷款抵押品。

二、建议

一是对农民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由于农业设施的投入属于长期投入,因此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项目,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推动设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是增加财政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贷款予以财政贴息。目前财政主要是采取了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政策性银行能够发放长期贷款支持设施农业的建设,财政应以贷款利息补贴方式增加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信贷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以支农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方式,尤其是对于设施农业这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信贷额度。如目前正在运行的信用互助担保协会,如目前正试行的支农信用卡业务等。

四是允许并设置设施农业设施抵押贷款。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长期性投入,应该等同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人,允许并设置固定资产抵押贷款项目,予以农民更多的支持。

篇2

关键词:临汾 农业经济 管理 问题 对策

一、 临汾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汾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发展步子还不够快,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总量依然偏小,规模化程度不高。临汾的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这个农业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龙头企业还不多不大不强。与相邻的运城市相比,全省2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运城市5家,我市没有一家;全省188家省级龙头企业中,运城市30家,临汾只有15家;“513”工程省级梯次52家企业中,运城市6家,临汾只有3家。与邻省相比,河南双汇集团2008年的销售收入已突破350亿元,而临汾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总额仅为27亿元。

二是精深加工度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占有率低。60%以上的原产品就地消化,70%的加工品仅限在本市、本省销售,进入全国市场、跨出国门的很少,带动能力有限。

三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是特色产品和著名品牌少。农产品加工项目中,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加工产品著名品牌,更缺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中没有一件“驰名商标”。

二、加快发展临汾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议

临汾市应加快推进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93”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引领临汾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创新发展思路。当前,临汾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落后于全省,扩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已是我市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需要切实把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摆在应有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深化、境界再提升,思路再创新。二是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政府是主导。临汾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来带动,要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临汾应努力争取省委、省政府在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将临汾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纳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予以统筹规划部署。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消除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投入。(2)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协调企业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龙头企业优先提供贷款,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资贷款。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像临汾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科学利用企业转型契机,加大盘活内资的力度。到2010年底,全省将有2012座煤矿要被兼并重组,小煤矿被整合后,形成的社会闲置资金将高达上千亿元。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力度,积极争取民营资本投入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五是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可按照全省主导产业、主导产品,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严格保证产品品质,集中力量进行品牌整合。在统筹规划、选准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倾斜,扶持临汾和其它地市各打造1—2个规模大、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品牌,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发展。

结语

临汾市财政从2010年起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逐年增加,每年的增量不少于500万元。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小企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商务、经信委、发改委、财政等有关涉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项目资金,正在尝试由省政府统一协调,实行项目资金捆绑整合,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权限的前提下,按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安排建议,集中整合使用资金办大事,这无疑对临汾市乃至全省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相信随着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的进一步落实,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会打开一个更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长江,崔晓奇,韩军青. 临汾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预测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临汾五十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 俊芝,安建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2009(5)

篇3

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自2008年以来,伊犁州直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州直温室达到40174座,84300亩;拱棚22856个,14605,形成了万亩连片温室基地1个,千亩连片温室基地23个,百亩连片或基本连片的基地78个。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瓜果、食用菌、花卉、经济作物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农业蔬菜、果品总产量29.2万吨,产值8.1亿元,纯收入5.8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伊犁河谷蔬菜市场供应、平抑菜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几年我从事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引进设施物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一谈对发展我州设施农业的一些粗浅看法。

2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求

2.1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设施农业建设在快速推进之初,普遍采取层层下达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既是有规划,也普遍存在规划的起点不高,思路不清,基地的规模、优势不突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因地制宜体现出县市的特点。设施农业基地种什么、怎样种一般都有农户自己决定,缺乏统一合理的布局,影响了品牌的创建、产业链的形成和市场开拓。

2.2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伊犁州直目前拥有卷帘机10103台,微耕机780台套,温室专用热风炉485台,温室专用植保设备弥雾机87台。从统计数字来看,温室大棚卷帘机的应用率仅为25%左右,微耕机也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的耕作要求,大部分温室大棚从外部的卷帘机到内部的种植、耕作、施肥、植保等还得是靠人力来完成。

2.3设施物理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进程缓慢

伊犁州直从2009年10月至今引进设施物理农业设备75台,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特点:改“以药治病”为“物理治病”,将物理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减少化学药物对农产品的污染,推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农业。我们主要在伊宁市、霍城、特克斯等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试验示范,经济效益显著,蔬菜品质提高了,但是蔬菜价格未能提升,主要原因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体现不出优质优价,致使菜农使用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积极性不高。

2.3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部分先(市)设施农业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不到位,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4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设施农业又是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项目,农民自筹资金存在困难,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农户在发展阶段,很难承受资金短缺和贷款利息的压力,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2.5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能力不强。组织保障体系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组织的数量和作用发挥远远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农户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

3 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按照“稳步发展、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合理布局,依托口岸和沿国道、沿铁路以及逆温带等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围绕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和市场做好规划。

3.2强化投资力度,重点突破,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是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补贴,来弥补农民资金短缺;二是建议政府建立防风险基金,在市场价低时,保障农户的利益,减少农民的顾虑;三是建议拓宽融资渠道,从信贷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贴息资金,专门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

3.3强化技术培训,增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一是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同时要加强对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的重点指导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二是加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国内、国外新品种,新材料,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三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3.4强化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

各县市发展设施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优势抓基地,突出特色抓亮点创品牌,强化科技水平增效益。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基地管理组织,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蔬菜生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园区+基地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基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以优势闯市场,以品牌增效益。

3.5化科技支撑,建立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和设施农业区域布局,统一规划建设伊犁州直设施农业基地育苗中心。以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为重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在特克斯逆温带建立外向型冬生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其他线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设施农业特色示范基地,真正起到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区域农民增收的作用。

3.6化市场监督,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重点特色产品质量进行监测。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好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动产业标准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以提高设施农业市场竞争力。

篇4

关键词:合作社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合作化、产业化的重大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了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缺少的新鲜力量,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一、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

(一)不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自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仅在成都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从2008年842个迅速增长到2011年2608个。产业覆盖了种养业和农机、植保、劳务、运销等农业服务业。而在合作社中设有财务机构、配有专兼职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核算的仅有800多家,仅占注册登记合作社的30%。过量过快的增长使大部分合作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普遍现象,其严重的制约了合作社应对风险的能力,不能满足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二)不适应国家扶持合作社政策环境的要求

为了做大做强一批经营规模大、运行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科技等方式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仅四川省财政每年用于扶持合作社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已达1亿元以上,成都市也设置了市级财政专款,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合作社政策总体要求:一是坚持“扶优扶强,示范带动”;二是坚持突出“农民主体,运作规范”;三是坚持“主导产业、助农增收”,迫使合作社必须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现规范化运作,以适应国家扶持合作社政策环境的要求

(三)不利于维护合作社成员合法利益

据调查,成都市绝大多数的合作社没有按合作社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目,其中有73%的合作社不设置成员账户、有67.5%的合作社不编制会计报表;多数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不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合作社成员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合作社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政府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的监管相比其他经济主体简单了许多,导致合作社在财务管理与运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机构不健全或形同虚设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立财务机构,没有配备专兼职的会计和出纳。有的合作社出纳甚至由理事长或其家属担当,财务人员既管钱物又管经营,严重违反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二)财务制度不完善或较混乱

大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并且没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规章制度比较混乱。这导致经常出现产权不清楚、成员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从而引发内部经济矛盾。财务部门在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对合理科学的依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社规范化运作,使得合作社资金链条不能正常运作。

(三)缺乏全面的会计核算体系

大部分合作社中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 不实行会计核算制度,或者会计核算体系不规范,个别甚至只是记个“流水账”。管理者对于具体的资金使用情况了解不透彻,缺乏科学准确的数据来表现合作社内部经济发展情况。

(四)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

合作社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管理层随意使用资金,财务部门听命于管理者,致使账目出现亏空或者漏洞。合作社内部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监督机构或者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流于形式,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监督。

(五)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合作社中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如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84.7%都是高中或者中专以下学历,财务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快速掌握与应用,造成了财务管理比较滞后。其次管理者只是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以及考核,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财务考核制度,使财务人员工作缺乏压力,思想懈怠,不利于内部管理。

三、促进农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理事长财务管理意识

合作社理事长是本社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单位财务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和关键成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合作社能走多远。各级政府应每年划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合作社的教育培训,强化合作社理事长在组织、业务、经营、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意识 ,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特别是对市级以上的示范性合作社,必须要求设置会计机构,合理配备素质较高且能够胜任财务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财务人员,将是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等作为申请财政扶持资金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合作社首先应建立资金安全、资产安全、内部控制和财产清查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同时,要建立成员账户登记管理制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以及完善的会计报表编制与使用制度,并明确制定财政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规范财务审批流程,特别是要针对财务收支审批、重大项目建设、大额举债和投融资等活动,建立详细的财务工作流程,使合作社财务管理 趋于规范化,更好的促进合作社发展。

(三)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对于一批先发展壮大的合作社,应积极尝试引入信息化建设,实行信息化财务管理。最近,由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监制的“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软件,可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使用,广大的合作社应积极响应尝试。同时,加快推进合作社会计电算化工作,将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运用到合作社财务管理中,满足管理者对财务运作的高效率、准确性要求, 减少人为操纵控制,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合理避免合作社内部财务损失。

(四)强化财务监督

一是完善合作社内部财务监督。建立健全合作社执行监事或监事会监督机构,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或者人员,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查核实,对于账目进行备份,保留原始的财务数据,降低财务人员擅自更换的可能性,监督部门必须进行定期检查,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二是加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民主理财、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等进行重点监管;对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应指派专人或委托社会组织进行专项检查或审计,对大额的财政补助支出,除检查发票外,对形成实物资产的要盘点并要求量化到合作社成员账户上。

(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合作社财务部门应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编制预算计划,在预算执行中,定期地进行检查和汇报,强化财务预决算控制。理事会应根据偏差及时调整经营决策,确保合作社目标的实现。同时,财务部门要采用公开化的方法,公开预算执行 、国家财政扶持资金使用以及成员账户等情况,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

(六)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

首先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要重视合作社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经常性组织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合作社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德能勤绩的考核,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与奖金挂钩,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并且委以重任,使内部人员年轻化、技术化。

四、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进入依法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财务管理是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农民物质利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更好的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1.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1合作社的社员素质整体偏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提高农业经济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的,而在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组织间合作的竞争。由于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普遍小、再加上海南省相比于内地其他的省份的整体教育水平发展有一定的悬殊,在选择合作社社员和理事长有人才限制,导致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若没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理论作为支持,那在各种市场、资金、资源等市场竞争中难以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1.2经营获得的效益低

在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市场下,现代农业已发展成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行业特征,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存在规模小,经营能力弱,竞争力不强,金融服务产品少,所以导致合作社获得的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偏低,没有形成成熟的一体化和规模化的生产链,对于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有很大的限制。再加上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待市场的竞争处于劣势,比如参与的成本高,劳动生产效率不高,获得的经济效益低等。

1.3缺少对金融市场的支持

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属于自愿性、民主性的经营主体,合作社的厂房、基地产权、基础设备等很难准确的划分作为有效的抵押物,在加上社员对征信体制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有关的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农业的特殊性经营活动使其行业发展中伴随复杂性、多变性和风险性,导致农业生产风险高且收益低,再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有限且农业保险需求大,经营的经济收益不好大部分在保本甚至亏损状态。在这些现实因素下很大程度阻碍了合作社的资金流通,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前进道路。

2.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

2.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社员的综合素质

在海南省的整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社员和内部体制普遍不高,合作社的持续发展质量与社员的文化素质密度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要扩展多种教育形式的道路,定期的组织合作社的社员外出进行深造和学习。与其他成功的合作社或高校进行培训学习,加大社员和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在组织方面能有宏观的认识和提高管理能力;还可以在海南省举办专业的技术能手分享交流会,为以提升农业的技术能力。

2.2提高规模化发展,健全体内机制,提高经营效益

由于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小而分散经营,没有规模化的一体式生产链,所以要使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得到提高就要改变其生产格局,健全体内的机制模式调动社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利用政府的影响力和资金支持,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独自农业生产销售逐渐变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市场竞争,统一养殖、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加快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再加上农民现有的资金和土地入股合作社中增加合作社的资本,管理者要科学合理的建立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农民的自信心,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

篇6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并不明确,也无章可循,操作性不强,各合作社只能采取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无法开拓合作社业务,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

2、缺乏技术、信息、经纪、产品营销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获取市场信息、有开阔的市场路子和开拓精神的一批优秀农民,为合作社的社员提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一系列服务。而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求。

3、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品牌战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形象竞争的新阶段,着力打造品牌、商标、包装、信誉等无形资产形象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战略尤为突出。普遍存在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获利能力不强,这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层次低,还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

4、运行机制不规范。在机构制度建设上,有的达不到农民成员占80%的要求,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在财务管理上还不规范,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

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1、提高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管管理者队伍。政府要经常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对他们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新品种引进、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税收政策、经纪人等多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专业合作社的本领,从而使其更好的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2、拓展服务功能,引进先进设备,切实提高科技含量。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政府需在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农机具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作好后勤保障服务,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鼓励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名优品牌。同时,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硬件设施。当前,专业合作社设备落后,如不及时更新设备,长期下去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通过政府引导,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认识到,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先进设备,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走科学发展道路。

3、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创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建和发展合作社问题上,不能“蜂拥而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下指标进行考核,不能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政府要通过宣传引导,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质量和数量并举,适度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从部门参与管理指导,强强联合,“能人当家”,政策扶持,产品深加工,绿色无公害,质量安全,品牌战略,竞争市场等方面入手加大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篇7

银行卡产业作为现代金融业一个重要产业平台,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银行卡的快速发展,银行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消费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现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银行卡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空间、诱人的利润空间和对分支机构依赖程度低等特性势必使银行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卡产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全面了解永善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着力解决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效提升银行卡产业竞争力,推动银行卡产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就我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浅谈几点看法。    

一、 Xx县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总面积xxx平方千米,海拔xxx米,距xx市xxx公里。距昆明(省会)xxx公里。全县辖十五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个村民小组。常年居住汉、回、彝、苗等xx个民族。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xxxx人,其中农业人口xxxx人,农村实有劳动力xxx万人。目前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二大,世界第三大水电站,距离县城三公里。

xx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辖内营业网点xx个,遍布城乡。截至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xxx亿元,各项贷款余额xxx亿元,实现营业收入xxx亿元。累计发卡xxx张,累计新开卡xxx张。安装ATM机xxx台,发展POS特约商户xxx户,安装 POS机xxx台。我社营业网点点多面广,并随着近年来深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不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监督体系,金融电子化迅速发展,资金运行平稳,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为开展银行卡营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发展银行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xx县城有工行、建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从目前xx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化程度低、用卡率低、受理市场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瓶颈,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xx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金碧卡,主要是通过工资、农民工外出打工开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等方式发出,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加之刷卡消费宣传力度不够及县级乡镇刷卡受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卡人的积极性,发卡率不高。同时,也有的网点只是为了完成发卡任务,没有认真挖掘市场潜力,银行卡宣传力度不到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卡量不大,用卡率低,持卡消费不积极。xx县农村信用社所发出金碧卡近半数以上的持卡人处于被动用卡状态,绝大多数人仅将银行卡作为收发工资和取款的工具,特别是乡镇一级信用社,有的为完成发卡任务,对农户大量发行金碧卡,农户觉得记密码麻烦,不如用存折直观,因此“睡眠卡、半睡眠卡”大量存在。

2、受理市场发展缓慢,特约商户数量少且发展的商户大多为个体工商户,持卡人用卡消费意识不强。据调查有80%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现金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卡人的用卡率。 

3、受理环境建设滞后。受经济条件影响ATM机数量较少,乡镇镇信用社还没有被覆盖,多数客户的银行卡在外出时才使用。

4、银行卡功能单一。银行卡多以存取款作为业务重点,结果是银行卡仅仅是作为一张“电子存折”在使用,卡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是一行一卡,一张卡不能处理所有的缴费业务,给客户带来诸多不便。

5、特约商户手续费较高,使商户望而却步。目前商业流通领域已进入微利时代,商户要按交易金额交手续费,安装POS积极性不高。一些特约商户虽然安装了POS机具,但却将其放在不起眼处,且收银员嫌操作手续麻烦,除顾客要求刷卡外,一般收银员不愿主动提醒顾客刷卡消费,特约商户积极性不高。

6、银行卡知识宣传不到位。首先是客户对如何正确使用银行卡知道不多,有些持卡人认为银行卡只能到ATM机取款,却不知道还可以刷卡消费等等。其次,许多商户不清楚如何申请安装POS机具及安装费用,主动申请安装的少。加之县域小,大型点的商户都已安装POS机。

7、银行卡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银行卡业务自身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银行卡业务人员既要懂传统业务和中间业务,又要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信用社银行卡专业人员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些业务员甚至不知道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如何分配。

8、银行卡犯罪层出不穷,持卡人的用卡安全感有待提高。

四、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建议。

 1、积极开展银行卡知识宣传。要大力宣传银行卡联网通用的作用,要采取挂图、张贴画、板报、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银行卡的社会影响力,在特约商户的受理点要张贴醒目的标志和公开投诉电话,以利于及时处理交易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宣传鼓励刷卡消费的措施,明确并宣传刷卡消费不收费。此外,还要广泛宣传安全用卡知识,提高持卡人对银行卡犯罪的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篇8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要发展

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2]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4]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6]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7]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8]赵爱雪.辽宁省农业农村“互联网+”行动方向[J].新农业,2015(18):8-12.

篇9

    一、对我国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与国外比较,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健全。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民间组织没有与政府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来共同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也未能给予农业发展更加优惠宽松的信贷条件。根据高振宇(2005)的研究[1],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在绝对数字上不断上升,但是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主要是现在中央政府只承担很低的农业支出份额,筹资主体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所造成。对此,解决农业发展应该首先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而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不应该与县乡等基层财政收入直接对应,应该由更高级直至中央财政承担。赵黎明,张心淼(2010)[2],在分析城市反哺农村问题中认为,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客观的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非常谨慎地给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不能套用一般经济理论一刀切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在其研究综述中对于城市反哺农村的研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是,没有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政策层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张新光(2008)[3]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低效与高农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农业生产市场化。让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武翠芳(2006)[4]在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仍是相对较低的。农业固定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居于次要地位。农业信贷中只有流动资金贷款,而没有固定资产贷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增长,因为许多结构调整是同大量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联系的。

    二、对日本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彭述林(2008)[5]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发现,伴随着新粮食法和WTO农业协定的实行和签订,日本要扶植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提高国内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农产品销售及流通效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减少了粮食补贴,另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实现了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日本每次颁布一项新的惠农政策都会有相应的法规与之配套。因此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健全与农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中国农业发展,实施时有法可依,为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基础农业服务的投入。吴宇(2009)[6]在研究中提到给予农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主要目的是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切生产和加工融资农协系统是农业机械等设备投资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同时也贷款给有关联的如化肥、农业机械等大型企业。另外日本的制度金融通过债务担保等将银行的资金注入农村,农协向农民提供的担保来自于政府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利息补贴能有效地调动民间资金进入农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可以用于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资金进入农村的积极性,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力支撑。日本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合作金融业务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支农的成功经验。相对于日本农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功能来说,我国现阶段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大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整个农村状况是农户以个人为单元。没有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统一组织和指导农民在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国家层面更是没有专门为惠农而建立的农业组织。而日本农协主要建立在社区一级,在农业发展中覆盖面广,措施到位,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渠道。农协组织自上而下结构,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改善了日本农业生产和发展,是日本重要的组织体系。日本农协从金融、保险、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几乎无所不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可见,日本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日本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 “非农化” 非正规金融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经过多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正规金融,即受中国人民银行或者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组织。其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二是非正规金融,即除正规金融以外的农村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高利贷、私人钱庄等[1]。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没有起到专门为农村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仅仅实现了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业务仅限于支持粮棉流通。粮棉购置的市场化削弱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进一步削弱。并且中央银行拨给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大都是来自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而这部分资金主要来自农村的储蓄存款。从根本上,国家并没有通过政策性银行拿出相应的资金对农业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2)中国农业银行。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四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工行、建行、中行几乎全部退出了农村金融。由于商业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具有政策性银行某些功能的中国农业银行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投资农业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的流动具有天然的“非农化”倾向。虽然农行在大多地区都设有县域以下机构,但由于贷款审批权限的上收,很多分支机构只存不贷,从而加大了农村资金供给矛盾。国有的中国农业银行并没有成为服务农村金融的输血管道。(3)农村信用合作社。国有商业银行战线的不断收缩、政府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打击,让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家独大。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只是名义上的合作金融,在实际的经营中,农信社依然有国有资产参股,所以其经营经常会受到行政干预,“合作”的性质并没有实现。行政干预的存在不仅违背了其独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反而形成了大量的呆账坏账,恶化了其资产质量。同时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作为法人,其经营也强调贷款的回报,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这决定了它对偿还能力弱、信息搜集成本高、违约风险大的农户的贷款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贷款数量并不多。据专家预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实际上只覆盖了20%左右的农户,农村信用合作社表现出“非农化”特征。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缺乏有效的外部良性竞争,导致其改善内部管理、加强其金融风险控制动力不足,这也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收缩基地、合作金融的“非农化”趋势,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能满足,不得已转向非正规金融[2]。根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我国农村80%的贷款来自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作用远超过非正规金融。由于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不认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非正规金融遭到严厉打击,作为中坚力量的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勒令撤销,从而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被终结[3]。

三、对农村金融的改革建议

面对严峻的农村金融形势,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意见,主要是剥离农行的政策,推进农信社的改革[4]。但以上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的“非农化”趋势。如果让农村金融更好地从农村获取相应的盈利才是改革的方向。在批判的继承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培育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农村的经营实体是主要是个体和私营企业,所以适合农村需要的中小金融机构一定的贴近、了解农村经济实体,可以控制违约风险。在这方面,中小金融机构对比于大的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体制只会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型化和复杂化,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结构的设计并不符合中国农村金融的现实。所以在现有的农信社改革的方案中,必须设定好农信社发挥作用的合理边界。(2)提倡充分良性竞争。合理充分的良性竞争是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金融组织才会为了生存尽力去满足农村的金融服务要求,从而才能尽力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放开非正规金融让其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与正规金融充分竞争,是农村金融合理发展的最佳选择,并且在配有合理的政策措施的指引下,放开非正规金融并不会对农信社的存在造成大的冲击。(3)解除对农村金融的管制。针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一般都会提及“农信社贷给农民的贷款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来实现支农的目的,但这种硬性规定并不能改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非农化”趋势。农村金融贷款流向的“非农化”趋势是由于投资农业的低回报造成的。只有改变投资农业的低回报状态,才能改变资金流向的“非农化”趋势。

四、结论

总之,要改变农村金融的“非农化”趋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一是摆脱政府的参股或干预,让农信社成为真正的合作金融;二是要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做好农村的金融服务;三货币当局必须放弃对非正规金融的压制,让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做到合理协同,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资料库,2003,8.

[2]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中经网50人论坛,2001,6月7日.

[3]贺军.民间金融的大机遇[J].新证券,2002,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