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改革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改革

篇1

关键词:想象能力 变通性 体育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也改为了”体育与健康教育”,把学校体育的功能明确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倾注了大批专家、学者的无数心血之后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纵观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伏,我感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它正面临着一场痛苦的抉择。

我们现在走到一些中小学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按成人的目光把一项完整的运动分成若干个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实践紧紧地盯在运动技术的细节的传授上,“用技术教技术”和“为技术教技术”,一叶障目,舍本求末。

如球类教学,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把一项完整的运动教材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运动技术进行教学,单纯的传技,而对于球类运动的文化价值从不理会。教学缺乏“多向性”、“批判性”,无法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把提高学生生理机能指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发达肌体、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运动技术的工具,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为教“教材”而教,讲究授业、解惑,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的。目标指向存在单一化的偏误,缺乏“变通性”和“直觉性”,课堂教学程序化、模式化,教学活动难有创意,缺乏活力。

为此,我觉得,我们现在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省思。

首先,认清“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意。了解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多向性,即丰富的想象能力;变通性,即能根据问题的不同层面变换思维角度或思维路径的能力;批判性,即敢于怀疑或批判约定俗成的东西的能力;直觉性,即自由创造的能力。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流上保持健全的状态。它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必须包含健全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然后痛下决心改革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

搬掉“体育学科中心论”这块绊脚石,建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摸索中认识,在认识中顿悟,在顿悟中学到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决不可以套用老方法简单地把“体育”课换成“体育与健康”课就完事。

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应的水平目标做好文章,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学生、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践反复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进行求异式思维的探索。或者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和领会。

当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我们必须把许多背负在身上很久的,习惯了的包袱以及很久以来用习惯了的坛坛罐罐统统甩掉,痛下决心轻装前进。俗话说得好: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教育思想变革了,教育才能深入持久。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简单地改变学校体育的名称或改革教学授课形式,必须从改革体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入手。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正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由“育体”向“育人”的全面转变,倡导“人性中心”的体育教学思想。

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定位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确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单调的运动技术。从而使学生学会健身、懂得健康、掌握终身健康锻炼的能力。

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着重发展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运动方法,认识运动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以篮球教学为例:采用创新教育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说先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学会打篮球,让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提供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先进行运动。

篇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心理教育过程及组织形式做出特征鲜明的简要概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模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心结合贵州理工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贵州理工类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某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思想观念。[1]

第二,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学校在单兵作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家庭对学生的教育、熏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有其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可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创伤。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的配合。[3]

三、贵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第一,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选取了SCL-90对贵州理工学院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结果显示:2013级新生在9个因子上的心理状况,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症状,其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较为明显,而躯体化因子则较低,说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无明显生理疲倦特征。2013级农村学生的SCL-90测试分数普遍高于城镇学生,特别是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上与城镇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贵州省是一个民族众多且相对贫穷落后的省份,贵州理工学院有超过71%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差异性,可能属于正常过渡时期带来的心理感受和适应。2014级学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心理特征分布状况,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上显著高于其他症状,其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较为明显,而躯体化因子则较低,说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经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无明显生理疲倦特征。2014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分值相对较高的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发现学生强迫行为或思想较为突出,即对于自己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自己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思想和行为,使得将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现象被夸大,形成敌对、猜疑、关系观念、妄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情况体现出我校新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和不自在,这可能与新生人数中超过77%以上的来自农村,使得他们在与他人比较时更加自卑,出现消极期待等症状。

第二,模式建构理论依据及教育模式。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升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抗挫能力、学习动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翻转课堂设计。人本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人本主义主张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将学生所学的课程与个人的意义联系起来。心理健康学习知识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外的学习时间,教师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其二,学习动机理论为依据的mooc混合教学模式。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心理健康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动机水平、给予恰当评定、维护学习动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利用清华在线等网络媒体资源中心加大微课视频研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其三,认知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类目及其编码的形成,即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把他们连结成赋予意义的结构。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认知结构加工和完善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认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带着心理觉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对课堂讨论及发言、分享环节的实现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其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团体动力学的团体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学生在团体环境中,不断的分享和陈述自己的心理感受,班级形成心理能量场,使学生之间的心理支持得以成功实现,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怎样适应当前新课程和新纲领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育人为本”理念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渐深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注重,学校体育教学能否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树立健身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当前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改革缺乏创新意识

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往往过于求稳怕乱、因循守旧,所以无法有效打破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如果要想走出一条发展和改革的新路子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标准化、格式化以及统一化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老师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导致课程改革的步伐相对较为缓慢[1]。虽然很多研究学者表示应该打破学校以往的课程教学体系,转变以体育运动技术作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但是经过多次的改革实践,效果依然不是很明显。

2、教学实践与新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

学校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没有将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导致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而体育老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执行人员,这种认识会对课程改革的成效和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当前体育老师的课程理念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换个角度考虑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老师的指导思想又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3、体育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课程理念

为了调动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过程中主要采用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选择2个或者3个专项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样虽然符合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特征,但是无法推动终身教育和健康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学生能够选择的体育项目也相对较少,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最多只能选择3个左右的项目,虽然这样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专项教学目标,但是距离全部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距离,进而也就无法完成“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教育使命[2]。学校普遍采用“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等教学模式,缺乏自身的教学特色,让原来充满自由、娱乐、轻松的体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运动训练和生物改造,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一种反感心理,极大的降低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策略

1、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就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多难度、多因素以及多层次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深刻认识和了解新课标改革精神和要求,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确立服务观念、全体观念以及主体观念等。体育课程改革应该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一味的运用“时间、高度”等统一标准来进行考核的话,那么很容易打击身体素质先天不足的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而且有的学生会一直无法“及格”。健康体魄是广大青少年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前提,是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所以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树立起“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强化体育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健身,淡化竞技,帮助大学生锻炼出健康的体魄,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

2、创新体育改革教育意识

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决策者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标准化、统一化以及格式化的教学模式,为体育老师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调动老师进行课程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他们在一线教育的优势,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将体育教学做的更强、更活。同时,体育老师要将自身的教学理念与“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身体特质和兴趣爱好,制定具有层次性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此外,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老师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老师的学历水平,使其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补充,确保知识结构的先进性、适应性以及合理性。

3、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弹性化

针对传统“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特点,适当增加体育项目内容,减少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拓展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3]。例如,某一学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攀岩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发展中的特色内容,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此外,在制定选修内容时,不仅要保证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同时还要具有实用性,防止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保证体育选项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且还要将运动场地、技术、器材以及规则等进行简化处理,使其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要想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需要不断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更新体育教学观念,创新改革意识,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弹性化,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张文杰 罗利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in Canada: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s Experience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ada is at the forefront of training PE talent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dopted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of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aculties and teaching certific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E major matc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respects individuals' interests and changes the single training mode by letting students who really want to engage in physical educationto do deep learnings. As to curriculum desig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has a clear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fect course construction where students can choose classes according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faculty construction, the division is clear and the teachers focus on practical teaching. In terms of social practice, there are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ty service activities and service groups,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projects.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combined with practices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ternship experience was conducted. Teaching certificate can be acquired only after you finish one-year bachelor of education after the four-year study of kinesiology. Advi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need to develop training objective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letting students choose courses freely on the premise of meeting the credit requirements, combining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focusing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rictly implementing teachers' qualification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dual-degree-granting pilot mode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Keywords: Canad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的根本,人才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关键。目前,体育专业的规模扩张有效地推动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为我国中小学体育、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发展等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同时,体育学类各本科专业也面临教育质量如何提高的问题[1]。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求以及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基础性工作建设,2014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第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从国家层面出发研制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高质量完成《国家标准》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国家对体育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在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准确把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方向,在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从而更好地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UBC)作为蜚声全球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在经历了百余年的长足发展后,其良好的校园环境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热爱体育、崇尚体育、享受体育的价值追求已深深根植于加拿大人的文化理念中[2],其下辖的教育学院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教学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作为教育学院的分支,体育科学系(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每年为加拿大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其与教育学院联合培养体育教师模式现发展较为成熟[3]。本文以UBC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其改革和发展特征,以期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有所启示。

1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基本概况与培养目标

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隶属于教育学院的体育科学系下辖三个专业,即跨学科研究专业(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DKN)、体育与健康科学专业(Kinesiology and Health Science,KINH)、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PEDH),其中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已经通过加拿大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科学协会(CCUPEKA)认证,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环境为培养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来看,从1946年开设第一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到1952年1月正式成立体育教育系,再到如今更名为体育科学系(见表1),在长达70年的学科发展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逐步发展成熟。

在加拿大,体育学科属于全国统一招生,没有体育科目考试成绩要求,与其他专业学科申报条件一样,参报者通常是对体育运动和健康行为等研究感兴趣的人。面对这种情况,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才多样化。因此,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实践,使学生成为享受健康积极生活乐趣的人,毕业后可在公立或者私立机构从事与体育活动和课程管理设置相关的领导和教学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体育教师,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在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方面,UBC推行体育科学系与教育学院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授予双学位(The Dual Degree)的方式严格把关体育师资质量。所谓“双学位”,即先在体育科学系进行为期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然后进入教育学院教师教育项目(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TEP)学习一年,经过五年的培养成绩合格后,即可获得体育学学位(Bacholar of Kinesiology,BKIN)及教育学学位(Bacholar of Education Degree)。如果想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需获得双学位才可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小学任教。如果想从事其他职业,只获得专业学位即可。目前“双学位”政策只对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食品营养和健康专业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开放。总之,其培养目标与方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尊重个人兴趣选择,改变单一化培养模式,让一部分真正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为成为优秀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针对不同学段,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初级阶段(Grade K-7)要求体育教师可以教1-2个班级所有的课程,在中级阶段(Grade 6-9)可以承担初级阶段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为高级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高级阶段(Grade 8-12)要求教师除本专业教学任务外,还要教授非本专业1-2门课程。因此,为进一步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不论是本科四年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育项目(TEP)的课程设置都颇具特色。

2.1分层设置课程且体系完善

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满120个学分,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学年修得30个学分,最多获得33个学分。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将课程按照年级水平进行分层。一般来讲,一、二年级学生选择课程的序列号为100-200,三、四年级学生选择课程序号为300-400(如表1所示)。

另外,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包括专业类课程、通识类课程以及其他类课程3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每一类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代码,例如体育科学系(The school of kinesiology)课程代码为KIN,课程与教学系(curriculum& pedagogy)课程代码为EDCP等,非体育类课程代码为Non-KIN,不同模块针对不同的年级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只有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顺利结业。

2.2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培养“通才”

从表2 可以看出,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与体育学科有关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中理论部分、实验操作部分较多,课程涉猎范围较广,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初就了解到与社会健康相关的政策,专业学科基础性强,学科交叉性明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大三大四阶段,课程的编排主要让学生学习有关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加强学生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以及运动赛事编排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游戏体验式教学,将游戏融入课堂之中,加强训练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等。另外,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学生除学习教育及体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选修通识类课程。这些不同知识体系的科目以人文、社会学科、工具学科为主,其中包括英国文学与写作类课程、加拿大历史与地理类课程、实验科学类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加知识面,符合UBC “通才式”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为学生入职后教授其他非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加粗部分的课程包括实验操作部分;标*为第一、第二学年必修专业课,其他为推荐选择课程;括号内为相应学分值;3、选修课程中要包括艺术、贸易、营养科学等学科课程

2.3根据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进阶式学习

从表2中不难看出,像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人体动作行为学等这些专业必修课分为I和II两个部分,而运动项目的动作行为分析和团体动作项目的动作行为分析这两门课程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分为A/B部分,但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需求而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例如,如果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第二学年)对运动生理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想法,那么就可以在第三学年选修相同课程进行进阶式学习。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更加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不仅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也使得学生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4强调动作行为分析类课程教学

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纯术科教学比重非常少,且大部分术科教学都是强调相应的教学法内容的学习。另外,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要修12个学分的行为分析类课程,强调通过理论学习解释人类如何操作技能,进而分析在个人和团体运动项目中的动作行为等一系列精细化动作,为更好地教授学生动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5 根据职业发展需求选择课程

在本科四年学习过程中,若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体育教师,那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关注教师教育项目(TEP),教师教育项目会针对学生的求职意向推荐在本科期间学习的课程。另外,本科学习结束后,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正式进入教师教育项目前,还需根据求职意向选择相应的组别(如表3),如毕业后从事小学体育教学,则需在TEP项目中选择初级组课程,毕业后从事高中体育教学,则选择高级组课程等。因TEP项目隶属教育学院管理,具体的课程设置本文不再赘述。但总体来说,在体育与健康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选择相应课程,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较高职业认可度的体育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数量少而精且分工明确

体育科学系共有专职教师23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从已有资料来看,体育科学系教师,多从事体育科学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神经机制学和综合心理学方面,大部分从事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或具有体育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隶属于教育学院下设课程与教学系(如表4)。在本科四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与科学系教师为体育与健康专业学生教授专业类课程,如运动与健康、运动生理学等,而关于教师教育或教学法类的课程则由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教师承担。这样一来,双方分工明确且专业化程度高,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为培养专业技术强、理论性积淀深的未来体育教师共同努力。

3.2教师角色多变全方位培养学生

作为UBC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体育教学法、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等课程,而且还负责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内容,Butler和Jeanne两位副教授是典型的代表。这样一来,从课程知识的传授到教育实习再到就业分配,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培养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4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社区参与实践活动是学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大对社区参与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UBC现已将其列入到战略计划之中。从目前情况来看,UBC不仅与社区组织机构确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也卓有成效。作为学校战略计划之一,体育科学系在社会实践战略目标达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特色。

4. 1社区活动组织形式多样且服务人群广泛

参与社区活动能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个人健康和社区发展方面带来的良好促进作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服务社区居民,从而更好地了解社区活动开展现状。由于学校的支持和系(院)的努力,截止到2013年,与体育科学系有合作项目的社区、企业和学校共有51家,目前有43家还继续保持着合作关系。从表5中可以看出,早在1992年体育科学系就与社区进行了合作,合作项目中不仅包含服务类活动、学习类活动,还包括咨询类活动,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种方式,借助合作渠道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群众,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参与合作的人群广泛,职业各异,有学生、妇女、老年人、物理治疗师、教练等,让学生深入实践中接触不同性质的对象,对增强学生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4.2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方面,UBC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逐步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学校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建立合作项目,让学生和教师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参加实践合作项目,学生能够在巩固所学理论的同时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将专业知识通过实践的锻炼和磨砺转化为真正的能力(如表6)。

运动比赛与体育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分析KIN369

大学山小学 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教学。此项目由7名来自大学山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参加为期6周的课程。课程的评价方法为:视频回顾、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授课地点为体操馆、体能中心和网球场

游戏教育的概念与方法KIN415 青少年组织运动队 课程要求在长达四个小时的运动中,学生观察和分析青少年儿童的行为

运动处方KIN469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残疾人联合会、老年人健身中心、基督教女青年会 针对不同人群定制运动处方

另外,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部分课程还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些项目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邀请主讲嘉宾进行报告。通过项目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开阔学生视野而且为理论研究提供机会和可能性。例如通过和大学山小学(University Hill Elementary School)进行项目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规律,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战演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现象的发生,为学生进入小学教师岗位奠定基础。

4.3将学术研究贯穿于整个合作项目之中

大多数教师认为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术研究之间有很大关联。因此,UBC通过激励机制、开发资源和给予奖励来鼓励学生、教职员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在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相互学习,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研究并服务于社区,在实践过程中穿插讨论与学习模块,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以及合作和研讨的方式,建立相互支持的双方关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专业问题展开对话和合作以扩大研究领域。对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学习途径,完善了知识体系,为今后开展研究性工作打下了基础。

4.4 重视学生志愿服务及中小学教育实习经历

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从事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工作,本科期间对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时间都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其社会实践经历包括在课堂上做过志愿者或者助教、舞蹈教师、团体运动中当过教练或者在暑假夏令营中当过辅导员、在少年儿童机构中参与志愿服务等,参与时间累积需超过75个小时。进入教师教育项目之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主要体现在教育实习方面,在初级组中,教育学院针对小学阶段教授的课程安排实习生到教学实习基地进行模拟教学;在中级组中,通过教育实习来培养教师候选人自主学习能力,实习单位通常为指定学校,如兰利中学(Langley School)、温哥华中学(Vancouver School)、新威斯敏斯特中学(New Westminster School)和高桂林中学(Coquitlam School),在实习过程中,除教授一些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之外,作为职前教师还应学会艺术、戏剧、体育、音乐、家政和技术教育等科目中的一项,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使用。另外,在初级组实习过程中,通常将三至五个班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位实习教师为90-150人小组团队的负责人,负责支持和规划整个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实习教师了解团队中的成员;在高级组中,实习生可选择两个区域,之后会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个基地进行教育实习。总体来看,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教育实习,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让学生在入职前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工作岗位。

5 UBC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要求

加拿大拥有严格、完整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教育部规定,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要想从事教师职业,必须要有由教育部教师监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只有获得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教师监管部门(Teacher Regulation Branch)颁发的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候选人,才有资格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从事K-12年级的教学工作。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教育部教师监管部门委托UBC教育学院(Faculty of Education)对教师候选人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对UBC体育与健康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获得体育学(BKIN)和教育学(BED)双学位,便可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资格证申请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学历,而且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及良好的性格特征,当教师候选人获得教师资格证后,就可以在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从事中学(8-12年级)的体育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获得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只在本省和本地区有效,一旦教师离开不列颠英属哥伦比亚省,还需要向其他省教育部相关部门提请申请执教资格。

6 UBC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6.1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国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5]。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如今面临着专业“沉没”的趋势,所谓专业“沉没”,就是指向专业教育投入各种资源,却无法通过输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回报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就业率下降[6]。相比之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改变了单纯培养师资的现状,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改变培养模式,尊重个人兴趣选择,让一部分真正想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学生通过教师教育项目深入学习,通过专一渠道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面对体育教育这种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在考虑其突出专业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类型院校发展的特色,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优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6.2 在满足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兴趣自由选择修读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国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的“专才”教育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中包括理论课和技术课的内容,存在限选课多,任选课少,缺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7]。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明确提出课程所修学分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增加选修课选择范围,淡化文、理学科的区分度,实现学科基础知识交叉学习,注重学生对写作、阅读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建立“通才化”培养模式。另外,将不同课程按照年级度进行区分,将同一课程按照知识体系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更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我国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在强调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也应加大对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力度,重视未来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延续性培养。

6.3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关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在社会实践方面,目前我国针对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是教育实习的形式,分为集中型实习模式、集中于分散结合模式及分段模式,对于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缺乏一套普遍接受的标准化体系[9]。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只重视专业水平实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较缺乏。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将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计划之中,从而加大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在社会实践方面,首先,在本科阶段重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建立合作项目,让学生、教师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并通过项目的参与研究多项课题;其次,学校、系(院)与社区组织机构确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践能力水平,而且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方向和机会;最后,有专门项目(TEP)负责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内容的安排和监管,通过该项目,使得一部分有意向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学生真正有机会进入中小学教学,在实践培训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特点和课程教学工作。因此,我国师范类体育院校应加强与中小学等体育相关机构的联动与合作,将课程与社会实践项目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全面培养能力,避免学生只接受高等教育而与社会实际脱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意向深入基层进行职前“实战演练”,为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4严格把关教师职业资格审查及准入制度

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我国打破了长久以来大部分地区的师范类学生只要修满四年规定的学分完成教育实习后,在取得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的基础上,就可以直接申请领取教师资格证的制度,逐步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2]1号)的要求,在2015年中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8]。这一举措不仅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而且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提供了保障。通过研究我们了解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在进一步落实我国有关教师资格证相关政策的同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关教师资格认证的做法,建议我国学生经过四年本科专业知识学习之后,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利用一年或半年的时间用于教育类课程专项学习和实践培训,并在这一时期完成教师资格证认证工作,形成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并且对教师资格进行定期审核。因此,借鉴和学习加拿大有关教师资格证认证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取其精华为我国所用,从而保障我国体育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发展,促进体育教师人才质量的提高。

6.5迎合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试点双学位授予模式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选择不同培养模式,目前UBC双学位授予方式只对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食品营养和健康专业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开放。这种模式对教育类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可借鉴作用,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教育类学科,建议采用4+1学制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即4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加1年教育学课程封闭式学习,这期间也包括教育实习,通过体育学系和教育学院联合培养、课程交叉、学分互认,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林. 关于制订《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6:1-4.

[2] 华宝元.聚焦加拿大高校体育教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4,(1):102-103.

[3] Physical & Health Education (PEDH) [EB/OL]http://kin.educ.ubc.ca/students/

undergraduate/stream-requirements/pedh/.

[4] History[EB/OL] http://kin.educ.ubc.ca/about/history/.

[5]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6] 霍兴彦,林元华.关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42-44.

[7] 王昂坤,杨国庆,岳晓清,葛猛,辛振雷.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95(2):59-61.

篇5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等。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增多,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因此,有必要探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确定为课程目标领域。并指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以往我国学校体育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培养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课程体系上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怎样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尚无理论依据和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此,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2、体育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它包含了心理调试和行为调整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操场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比较大,因此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 1改变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据调查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实践教育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其实,以什么布粕勺内容为主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在调查中得知广大学生夕小尧技体育项目还是非常喜欢的,关键祠题是要以什么丰勒7目标为主。竞技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都可以精选为体育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进行运用。因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竞技体育可以是大负荷方式,也可以以小负荷形式进行,传统体育和娱乐体育也是一样。“教材”一词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具体”的教材,是指课本、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上篮球等),另一种是“抽象”的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方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个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强调运动技术,有的教师强调锻炼方法,有的强调文化,有的强调运动乐趣体验。因而,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基础理论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实践方面,应该说体育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理论教学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在人的观念价值确立和指导实践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体育锻炼原理和运动保健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受到关注的。

第二,注重体育实践的健康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材的选择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其做为教材的那种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的教学因素。无论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健康教育素材,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体育教材的确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3. 2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再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情景创设。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这种气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结束语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社会性发展,是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的必然。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利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内容设计和方法运用须符合体育学科要求、项目特点和课程发展规律,否则会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健康评估;教学改革健康评估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临床护理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健康评估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问诊与体格检查及心理评估和社会评估的基本能力,同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评估,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身体评估的基本技能操作,而且要求学生在护理实践工作中能运用所学到的护理理论和技能转化为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这是高质量教学的根本要求所在。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以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但是在健康评估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与护理工作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缺乏临床思维,知识与技能不能灵活运用,即临床护理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重视健康评估教学方法,提高健康评估教学水平很有必要。

1健康评估改革的思路与重点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促使医院护理工作向高质量、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健康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要从生物、社会和心理的整体观念出发,满足患者身心健康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从对疾病的单纯护理扩大到对患者社会心理健康的护理,从单一的疾病护理发展到整体护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家庭和社区。

我校是三本医学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是面向基层,主要包括地级市、县级市及乡镇等,服务于老、少、边、山、穷地区;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以上地区培养高级临床护理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掌握健康评估基本理论、基本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会收集病历资料、然后进行综合资料和分析资料,最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概括评估依据,提出护理诊断,设计护理程序对患病者进行整体护理,在对患者健康教育、促进疾病恢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现代护理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承担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重任。去年我们开始对原有的健康评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完善,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上,重视疾病的临床表现、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期培养健康评估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动手能力强、综介素质高的护理专门人才。

2创新教学模式

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健康评估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板书、挂图由于缺少声像,动态形象不足,使培养医学生对健康评估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所以,我们制定了完整的健康评估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在授课时大量引用问诊、体格检查时的声像录像和录音,还配备了先进的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模拟人、综合模拟人等教学用具供教师在授课时使用和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实践环节带教中采用了学生在模拟人上操作,老师和学生一快点评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实践操作中手法也更加规范。由于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授课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不仅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护理评估能力,在近俩年的临床综合技能操作考试中平均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3重视健康评估师资队伍建设

健康评估教师最好具有良好临床技能、较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担任,护理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健康评估是护理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因此要学好健康评估,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临床上很多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像教科书上写的那么典型,疾病的个体化、多样化远远超出了课本内容。另外,健康评估内繁多而且枯燥,课本上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很难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健康评估教师必须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包括长期带教、经常进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讲课生动、普通话标准等。即要求健康评估教师既会对病情临床评估还要会教书育人,比护师会讲课,比教师更懂医。同时应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通过举行各种讲课评比、青年优秀教师综合素质评比、教师教案评比、教师工作考评等活动激发教师对教学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利用现有医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重视医德教育,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加强医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减少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作为1名临床医务人员必须要有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所以健康评估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树立高尚的医德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非常重要。同时,要告知同学们我们国家医患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并不是医疗水平的问题,部分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忽视患者的感受、语言比较生硬、态度比较冷漠、没有尊重患者人格,这是造成医患矛盾主要原因。告诫学生必须用我们的爱心和对患病者的尊重来赢得他们的信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旦走进教室,最先展现给学生的就是仪态。良好的教态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从而接受老师以及其所上的这门课程,这就是"爱屋及乌"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愉快的情感,能感染学生,提高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得到轻松和愉快。因此,愈是学生怕学,不感兴趣这门课程,老师就越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睿智的思想、和蔼的态度、幽默和谐的语言,文明的行为向学生传达尊重,信任和理解的信息,使学生产生敬爱、亲近之情,以听你的讲课为乐趣。也就是说,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乐教。

5改进考核方法

突出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以往健康评估的考核方法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技能考试成绩比例小并计入理论考成绩中,而且在多项技能操作中仅仅抽考一项或俩项,因此往往造成学生忽视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操作中只看老师做而白己不愿意动手,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我校近年改革了考试的方法,健康评估考试包括3部分内容,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和平时考核,我们把健康评估的临床实践操作考核的比重加大。而且最近我们考核开始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接轨,让每一位学生都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技能操作、心电图、X线片、化验单的辨认和分析及护理病历书写和护理病历分析等多站式综合测试,每站的测试时间根据考核项目的不同要求学生在10~20 min内完成,操作延迟将适当的扣分。我们通过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学生不仅在上实践操作课时能认真的对待,还能积极的参加课外实践训练,使其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据我校的实习医院反馈近年我校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病历书写质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改善。

6总结

健康评估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自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及护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健康评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应运到护理学生上已经严重制约了护理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在健康评估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方式等方而进行改革。 建立适应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是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得到保证。它不仅能让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适应现代医疗体制、适应现代医患关系,而且能减少各种医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健康评估实践教学应贯穿于临床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在后续的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学习中反复实践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健康评估技能,将护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以整体评估的思维方式确认患者的健康问题与护理需求,在疾病评估过程中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体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和爱护。

总而言之,健康评估课程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 ,我们对它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教师要能够适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月琴,杨丹丹,刘方.模拟临床测试在护生职业能力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102-103.

[2]刘燕燕,封维阳,储静.健康评估教学改苹的探讨田[J].护理研究,2003,17(10):1163-1164.

[3]吕探云.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7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 专业 课改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增强其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近年来,以拓展训练、心理咨询、心理剧表演等为主要代表的技能性实践教育已融入到心理健教育课程当中,但实践效果不理想,心理健康教育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改工作中最难的突破口,亟待广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并提出合理创新的课改模式。

笔者是高职院校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知心理健康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都在尝试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并总结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两步走的工学结合课改教学模式,即第一步:借助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全面重点的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第二步:专业与心理相结合。以合作小组形式开展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心理学专项课题研究。事实证明,这样的创新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在实践中客观合理的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增强意志、和谐人际关系,主动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实现专业技能与心理健康双丰收的可喜局面,下面笔者将详述“两步走”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改模式。

第一步:全面重点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新生入学之初,用一学期的时间向全体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近期及中长期奋斗目标。教学内容共九章,即:高职生心理健康概述;高职生自我意识辅导;高职生人格发展辅导;高职生学习心理卫生辅导;高职生爱情心理辅导;高职生人际交往辅导;高职生的情绪与情感;高职生挫折与应对;高职生幸福教育。教学手段以理论讲解为主,辅助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测评,朋辈心理辅导,认知改组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学习内容,并内化在自身的实际行为当中。通过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对心理学由陌生到熟悉,对心理健康由漠视到关注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后续心理学与专业知识的专项研究中奠下基础。

第二步:专业与心理学紧密结合,以合作小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研究中了解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培养、锻炼心理健康。本文以我校农学院茶叶专业为代表,详细阐述具体的课改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如下:我校2012届高职茶叶专业有高职茶叶普通班和高职茶叶定向班,两班共计69人,合班开课,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高,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学生技能操作的办学宗旨,开课之前,教师广泛查阅文献,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热点,确定7个研究方向。本学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合作小组教学模式。在进行学生分组之前,教师先集中进行2~3次理论讲解,内容包括:茶文化、已确定7项心理研究方向的介绍、心理研究中调查问卷的设计、心理研究中的访谈技巧、调查文献的收集方法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集中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和任务,同时也给两个班同学提供一个相互熟悉了解的机会。然后,要求学生按着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班级来分组,这样的分组不仅符合合作小组分组的原则,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与陌生人交往,提升人际交往技能的平台。学生分组一旦确定,学习活动主体就由老师转变到学生,老师始终以指导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讨论,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发表观点,根据选定的小组研究方向确定最终研究目的,鼓励、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组内分工,编制调查问卷、确定访谈提纲、规划研究阶段、研究对象等一系列具体而复杂的细节过程。课堂外,老师还要借助网络手段,建立研究学习QQ群,尽可能及时帮助、引导、鼓励学生解决小组内和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小组意见分歧、人际沟通、研究对象的确定等等。从最初研究方向的确定到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历时一个学期,18周,学生们在这18周中,在专业与心理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学生在调查研究中接触了解了本专业未来的消费对象、研发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对本专业从消费心理、营销心理等多角度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职业规划有了更合理清晰的规划。其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研究过程中也得到了蜕变。他们学会了怎么融入一个集体,怎么与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性格的人沟通相处,学会了为了实现目的如何乐观面对困难与挫折,同时也更全面客观的审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改变仅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教学是很难奏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将专业与心理合二为一,在专业研究中提升心理素质,在心理研究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教育原理,真正体现了高职院校走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我相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 马晓慧.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

[2]. 王品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观念与行为[J].新课程研究,2010,(9).

篇9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自我疏导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依据这些知识自我解决一定程度的实际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安然的渡过中学学习阶段。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校园里的学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因此就不应该会有过多烦恼,这是一种偏见。只要是人类就可能出现心理活动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使学生在面对自我的心理问题时可以有效的去解决。目前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本研究即是针对此教学方法所开展的。

一、使抽象为具象,教学理论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最易发现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心理压力与问题较之于成年人不仅不轻松,甚至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困扰,但这也意味着中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会被分散到其他方面中,如:同学间的交往压力、升学压力、学业压力,甚至是来自于家庭方面的精神压力,这就使得中学生的精神压力来源与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当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时,在其面对这些心理压力时是无法将之完整的倾诉出来,这是由于这些压力的描述都极为抽象,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很难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这就使得学生在寻求帮助时会有负面作用。因此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式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即在于此。案例教学法是依托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具体的感性案例将抽象理论展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快速掌握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叛逆心理”这一知识点时,我就举了相关的案例,层层分析,使学生明白了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并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通过这种原理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别,并对照自己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与家长沟通。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心理问题。

二、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想要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多进行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对心理课堂学习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再由教师总结。而在这其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好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偏重于对学生思维活跃度的引导。例如:在教学“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时,我没有急于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而是交由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在这场讨论中的表现则较差,其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没有“抑郁症”,说自己抑郁症患者的人都是矫揉做作,另一派则认为“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当一个人出现“抑郁症”的时候其他人就不应再靠近此人。可以显然的发现,这两种主流观点都是不科学、不理智、有失偏颇的。作为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案例教学引导,使学生了解到“抑郁症”既不可怕也不容忽视,这种有理有据有节的师生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升专业素养,师生共同进步

进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更是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行培养提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逐步摆脱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学生一道进行提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教师身份,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这不仅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因为给了学生一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舞台剧”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将案例进行还原模拟加工成舞台剧,这样学生在演绎舞台剧的时候就会对案例中的人物心理进行揣摩,从而进入到案例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认识角度的变化显然会促使学生对案例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有更深的感触与深入,从而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而教师在这过程中的指导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力,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

四、结语

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新的教学重点。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与学校教育发展变化所导致的,但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并建设心理辅导室,以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陆竞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辩证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68-170

篇10

本文阐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三个方面提出思考,坚持立足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原则,逐步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方向培养优质学生,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教学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均衡发展,对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有关标准与条件,逐步建设与打造“心理学优秀教学团队”。具体来说,一是激励心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已有学科优势;二是力争获得学院的支持,完善学科梯队;三是对新引进的教师实行教学导师制,把好青年教师上课关,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研科研项目,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即发展性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养成,使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自行进行疏导。如果个别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或问题,可以进行补救性教育,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教师的接触,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这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及时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三、课程教学改革

1.教材建设,精编慎选精品教材。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教师应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科学改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理论讲解、团体辅导、心理影吧、心理故事、心理测试等环节多角度对教材进行系统编写。2.科研发展。心理教师应发挥团队优势,开展横向与纵向课题研究,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下分认知、情感、创造学习、挫折、人格发展等五个研究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科研研究。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人格发展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学校根据不同学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别设置不同主题的心理课程。第1讲:如何让心理健康起来——心理健康篇;第2讲:适应环境是成长的表现——心理适应篇;第3讲:建起沟通的桥梁——人际交往篇;第4讲: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恋爱心理篇;第5讲:自我认知的培养——自我意识篇;第6讲:积极的情绪调整——情绪管理篇;第7讲:于挫折中成长——挫折教育篇;第8讲:成长离不开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篇。4.教学改革。学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实实践教学,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以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优化、人格发展为标准。课程内容体系按照原理与实务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根本。教师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校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每章教学过程里都加入体验式、实践性环节,重点增设团体心理辅导环节。根据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发展的不同维度和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学校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人际沟通团体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分别从“滚雪球”“我的心愿”“爱在指尖”“猜猜我是谁”“你问我答”“信任跌倒”“红色轰炸”“祝福朋友”等促进性活动来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团体心理辅导专题活动,先后通过制作名片、游戏、讨论等一系列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如“动物园”“独特的我”“我的五样”“生命线”等。学校还将“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感恩教育”“我的梦想塔”“职业生涯规划”“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继纳入课程体系中。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则,逐步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方向培养优质学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吸取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将其及时应用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

[2]黄群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

[3]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

[4]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