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1

案例主题】

教学内容:房龙的《〈宽容〉序言》

目标设计:①以个体阅读为经,以情感体验为纬,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蕴,体会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山民这三类人各自价值及其功过是非,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树立基本的评价尺度;②认识到对现实认识上的封闭、偏见、愚昧、守旧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创新与守旧的对立与转化。

【实施背景】

①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宗旨,启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来体验文本的真情,容许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锋,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真善美,张扬大写的“人”字。在课堂上,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深化与升华。从理性的角度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从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升。

【片段描述】

学生:(解读全文之后,再次朗读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

老师:同学们读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作者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先作一个发言:无知山谷中所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今天依然在发生,明天也许还会发生,历史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悲剧的不断重演。同学们朗读课文后,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体感悟,激感。)

生一:我认为,先驱者走出山谷,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举,为了发动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来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旧老人运用律法的权威以及那些无知的山民打死了。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们为这位先驱者的英勇壮举而敬佩而自豪。

师:说的多好啊。

生二:先驱者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发出的反叛声音,演绎的悲壮故事,开创的开拓精神,却永存于我们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无知的山谷,守旧的老人,也将遗臭万年。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如果我们中的哪一位是守旧老人,哪一位是先驱者,哪一位是无知山民,那现在会产生什么想法呢?现在我们分小组,以这些不同的身份来讨论,同时准备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问题,并对另一方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组(守旧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们,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也为了维护山谷的秩序与尊严,鼓动山民杀死了走出山谷又回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离开山谷的人。这是我的罪过,我错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忏悔。

乙小组(先驱者身份(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代表一:你们不要给予我这样高的荣誉,其实我是个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先驱者有这样的结局并奇怪,人类的历史就是要许多这样的人。当时你们都不会理解,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要我们这样的人做铺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唤醒人们,使人们能勇敢地抛弃陈旧的思想,这是社会前进所付出的代价,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并以此为荣。

甲小组代表二:先驱者的眼光敏锐,以至让人无法想象。他居然说,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怀疑圣书,怀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从自己的知识、眼见,以及圣书的记载是无法想象的。

丙小组(无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一直在山这边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圣书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们生活得很满足也很幸福。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山那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腾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厦,有甜蜜的生活。难怪我们听说以后,我们以为他们是在骗人,是在散布谣言,妖言惑众。他们也太大胆,居然怀疑圣书,对抗智慧老人,于是,我们拿起石头,砸死了他们。

丙小组代表二:作为山民代表之一,我认为,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归结为山谷的封闭与落后。山谷与外面的世界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封闭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见,偏见杀死先知。

师:(适时点评)对,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要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要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要交流。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

乙小组代表二: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驱者,他们的结局虽然很不幸,但我们流芳百世。中国古代不是有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吗?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鲁诺否定地心说,在火柱上被活活烧死的事吗?

师:(补充事例)是呀,我们中国当年提出计划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结)由此看来,人类历史就是在先驱者的鲜血铺就的道路上前进,没有流血的先驱者是不存在的。人类接受一个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后来人为先驱者的死怎样的捶胸顿足,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宽容,屏弃偏见;倡导理性,宽容异己;倡导开放,抵制封闭。

(总结)房龙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实,倡导人们要宽容相待,摒弃偏见,让不同的思想都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理解万岁,宽容无价。社会在先驱者的指引下迈向新的征程,历史赋予我们唤醒民众、走出封闭、脱离守旧的职责。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学片段试图通过三个教学环节(一整体感悟,激感;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诱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他们交流讨论,深入思考,独立解读,最终形成带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学片段显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应用文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姮(1963-),女,辽宁沈阳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中文类基础教学及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资助)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程改革项目“高职教育应用文教学改革模式实践研究”(编号:GB20100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33-02

一、案例教学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适用性

(一)高职传统应用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的综合能力,成为提升学生未来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然而,高职院校传统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却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纯粹的理论性教学。即老师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自我为中心组织和实施教学,教学内容仿照传统的“填鸭式”模式,将各种文体的定义、结构和写作方法按部就班陈述后布置作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知识,缺乏针对性的实训练习,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中穿插举例说明分析。即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通过分析一些典型例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有独创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围绕标准答案的分析与讲解为主,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知识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当学生遇到实际的写作问题时,仍然会感到无从下手。”[2]

以上两种倾向都不能真正结合《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本质上是一门写作技能课,在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写作技能。即写作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这门课的基础,只有形成相应的能力才是这门课的侧重点。如果不明确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知识传授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具有启发和实践性。其基本思路是“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学生寻找问题,教师提点—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点—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归纳评估”。[3]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统筹,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评估,不仅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克服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高职应用文知识结构和核心技能要素来看,应用文写作课涵盖的内容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不仅包括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用文写作的事务问题,还涉及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问题,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在实施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中,迫切需要借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来实施教学,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案例式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案例教学法不是传统的“举例说明”式教学,而是将案例分析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改革。

二、高职应用文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从理论分析上无论多优越,如果不能有效地付诸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实际操作和微观指导,这是其区别于传统的注重“理论分析和宏观教育”的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而要成功实施这一亮点离不开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一)角色分析

如何对案例分析教学环节中的各个角色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教师能否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方法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具体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前,需要对各个角色进行分析和定位。贯穿案例教学过程的三个角色分别是:教师、案例和学生。首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者,是整个课堂的组织中心,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入有效的案例分析材料,提供分析方法,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善于点拨和提示,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同时有效安排时间,调控课堂的进度。即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其次,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学,因此,案例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实施的成效。最后,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执行者,不仅要分析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通过这个过程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明确了以上三个角色,教师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案例教学更为顺利。

篇3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篇4

有了好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例子,就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途径。其实,进入21世纪后才得以重提的文学教育就是一条自古以来一直备受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推崇的有效途径。心理学也认为,体现美的事物,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相应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们看到美的事物,思想上就会产生许多联想、想象,引起心理上的愉悦。这就是人们的审美能力。课标吸收了近年来语文教育讨论的积极成果,是体现语文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基本准绳。在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关注到长期以来削弱文学教育带来的缺憾,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

基于此,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诗文写人记事绘声绘色,写景状物栩栩如生,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人教版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用于高一年级的语文“实验课本”增加了古文背诵篇目,高二课本重点是中外名著,还增加了萨特的戏剧。正因为新教材选编了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的文言文和大量的我国现当代及外国优秀作品和文化著作,使得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灵光。

语文教学中,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养成正确的审美能力,这是由其自身特殊地位决定的,其他学科教育均无法替代。这也就是作为母语教育必须实现的语文审美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能欣赏和创造文学作品,就能欣赏和创造一般的语文美。因此,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审美能力就其典型形态来说,主要是文学审美能力。关于这个特殊目的,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已作了明确表述:通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而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上乘之作,所以它们也就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源泉。当然,从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实际来看,笔者倾向于把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造能力在内的文学审美能力,作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整体目标,以此来实现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特殊目的。

所谓文学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者凭借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众所周知,一个人只要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就能感知审美对象的外部形态及属性,感知形象所蕴涵的意义,还能体验、生发出审美对象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文学是综合性的语言艺术。因此,阅读者只有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想象、联想,才能把作者语言符号所描绘的文学意象了解,也才能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审美感觉。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

从孔夫子开始,我国语文教育就极为重视诗教,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吟咏朗读是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其要义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中文学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逼、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实现作家、作品和读者三维循环的阅读、写作和审美教学目的。中华民族的语言丰富而生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受感染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概,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

而叶圣陶先生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正如两位大家所言,中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我吟诵能力之前,自身可以范读。如笔者在教高一新教材中的《滕王阁序》时,曾刻意突出骈体散文的节奏和旋律及其对偶的特点,进行富有艺术性、音乐性的范读,传达出作者情绪的变化以及对自我身世的感慨,力求使学生受到“四美”(诗意美、形式美、绘画美、音乐美)的感染,深刻体会到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尚情怀。

二、培养文学审美的通感

通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指一种修辞方法,也就是个体审美活动中各种感觉的挪移,交互为用。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常提到的典型案例即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通感的大量运用,由视、听形象转为嗅觉、味觉体验,达到审美的通感,可以使人在审美通感中通过局部感知,把握整体,从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强化审美感受,增强审美效果。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如《老残游记》(节选)、《荷塘月色》都有绝妙的通感描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对象,通过有意识的审美定向诱导,使受教育者深入体会其中奥妙,使他们的文学审美通感能力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培养文学审美感情力

笔者认为,正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书中所选的某一作品,其题材来源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创作冲动推动下创作作品的。此外,该作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个人情感以及社会心理都是要让学生有所了解的。只有真正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才能更容易和作品表现的情感沟通,产生共鸣。

其实,高中教材所选的文学名篇除了大量表现人的优美情趣、高尚情操的作品外,还有许多比较冷峻、以再现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作品,如鲁迅的《祝福》和《阿Q正传》等。在这些作品流露出来的哀愤情感中,我们不是可以认识到祥林嫂的人生之可悲,和拥有“精神胜利法”的阿Q精神之可笑与可怜吗?

篇5

一、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唯课本理论,过于依赖教师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多是被动式、压迫式的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过分地依赖课本,相信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真理性和双面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师生忽视批判性思维教学

由于批判性思维教学力度不够,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对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缺失,会导致学生们养成被动学习、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将逐渐丧失。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要面对形形的信息资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阅历之一。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一位教师而爱上一门学科,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突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尊敬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学生们敢于表现自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才具有展现的机会。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教师、害怕发言,这就难以谈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对此,教师通过采取平等、尊敬、理解的原则,结合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例如,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例举语文教学案例,结合教师个人经历,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也需要端正教学态度,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允许学生犯错,这些都是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

2.思辨能力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古语云:疑惑是一切问题的开端。疑问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只有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才会有对应的思考,这就是所说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猜测和假定,对语文教学内容实施合理的归纳和猜想,帮助学生树立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巧妙设置疑问,推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辩论,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质疑、验证,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渗透批判性思维

篇6

【关键词】区域文化 高中语文 教学

前言:

作为一个地域广、人口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多元民族格局与众多地区的差异都决定了区域个性特征,而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就会渐渐产生区域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文化冲突的产生越来越激烈,而在此同时,我国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并没有跟上脚步,并且区域文化的教育也开始下滑。高中作为学生拥有自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区域文化教育对其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分析并且发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区域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区域文化的教育,是意义重大的。

一、区域文化简述

所谓区域文化,指的是一个共同体的所有人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出来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文艺、生活方式、法律规范和思想行为习惯等元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区域文化往往都根据区域界定而确定,是某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双重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以是,在不同条件的地域中,文化历史背景必然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才可形成与地理联系相关的文化特征。

二、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课程这种中间介质实际上由社会所掌控。任何文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都并非显性力量,而教材却承担着搭载文化的使命,由此我们可以分析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以及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1.区域文化的客观存在性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动,以及行政区域的改变,不同地区发生了文化融合的现象,例如齐鲁文化,实际上是“齐文化”结合“鲁文化”两种文化的产物。对不同区域文化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然而无论如何,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2.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影响

针对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影响,本文特此列举出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区域文化课文作品的对比。

区域 篇数 主要作品

华北地区 7 《老王》《想北平》《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我的母亲》《北京的春节》《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江浙地区 5 《祝福》《项脊轩志》《兰亭集序》《西湖的雪景》《江南的冬景》

西南地区 2 《边城》《云南冬天的树林》

华南地区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华中地区 2 《滕土阁序》《父亲》

西北地区 1 《寒风吹彻》

中原地区 1 《绝地之音》

东北地区 1 《春意挂上了树梢》

表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品区域归类

区域 篇数 主要作品

华北地区 6 《茶馆》《荷花淀》《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

江浙地区 6 《祝福》《哀江南》《扬州慢》《勾践灭吴》

《兰亭集序》《项脊轩志》

西南地区 2 《边城》《愚溪诗序》

华南地区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华中地区 2 《石钟山记》《滕土阁序》

西北地区 0 ――

中原地区 0 ――

东北地区 0 ――

表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品区域归类

3.区域文化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上表看到,在这些作品中,有的作品以展示当地风光为主,例如《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西湖的雪景》、《春意挂上了树梢》等,有的直接记录民俗风情的,如《祝福》、《家里的灶头》等,有的作品以区域山水土地来抒怀,如《滕王阁序》、《石钟山记》等,有的以乡村为背景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感情,如《绝地之音》、《荷花淀》等。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以关注乡土民情为主题的,既可使高中生的阅读要求得到满足,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当代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多元文化视野等。更重要的价值是基于陶冶心灵和怡情悦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的具体案例

1.课文《祝福》中的区域、人文文化

鲁迅的《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可以做一些我们值得做的研究,因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其中值得研讨的内容之一。比如写到的鲁镇过年习俗中,就有非常多的迷人的区域人文文化,像“送灶”是作为新年祝福的开始送走“灶神”祈求平安的活动,而“掉尘”则是将一年所积灰尘清扫数遍,除去旧年晦气。除了丰富的区域文化,还有当地的人文习俗,如妇女的“贞洁观”等,这些都是一直以来残害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文化,是值得摒弃的。

2.小说《边城》中的情怀

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独特的手法把湘西的本地民风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种写作手法,使地方特色内容丰富、情感真实。比如,他描写的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放灯、做烟火和放烟火等民俗活动中,人们穿着带有地方色彩的装束打扮,一副祥和欢快的样子,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当地迎亲的风俗习惯也是十分了解的,因此在对其描写时非常细致入微,而这也恰好的反映除了人们对淳美生活的向往。

结语:

相较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软实力的工程。但总而言之,区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沉淀的精神瑰宝。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文化的传播、传承乃至再次繁荣都必须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研究本地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量的引入区域文化教学,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 学生 ; 语文思维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18-01

高中语文的教学是高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不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习,也不再只是作为一门应试教育的课程,它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思维创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就一定要注重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指导时通过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来进行教学指导,并指导学生用语文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开拓创新。下面本文就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培养方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和总结。

1.语文思维概念和特点

语文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自己对它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想法概念,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析的过程。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思维是很重要的存在,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背诵课文或者知识点,不对其进行思考,那么你的语文成绩也提不高,同时自己语文造诣和思维也只能是固定模式,在实践应用中,不懂得变通。那么学会语文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到底语文思维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对其特点简单做一个介绍:

第一,思维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一定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对语文的感兴趣的同学就会提高其积极性,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够相对来说集中注意力听课,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活泼性。思维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同时懂得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第二,思维广阔无边。牛顿被树上落下的苹果砸到,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不往天上掉,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小时候想要是自己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是不是就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他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因此说一个人的想象是无比广阔的。

2.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将理论指导实践。高中生只有学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好,能够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和乐趣,才能够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让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质和其它方面的素质。

3.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语文思维形成的教学方法

3.1教师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教学

高中是步入大学门槛的黄金门票,师生们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致使学习在语文学习时,就只是机械的背诵和掌握。这也给老师实行思维培养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是教师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认真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感染力,从而有助于其语文思维的拓展。

3.2个性化、分层次教学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长举手回答问题,有的人只是默默无闻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课程中,就要对其擅长的科目进行较高强度的训练和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思维固定模式的同学进行较低强度的训练,制定符合学生语文思维得到强化和拓展的课程项目。

3.3鼓励高中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多组织一些辩论交流的课程,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既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取长补短,向别人学习,在辩论过程中,激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3.4语文教学中注意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课堂,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机构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教师的适当参与,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游戏、亲自动手实践、户外实践、思维拓展、团队协作、自主创新型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高中生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中语文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214.

篇8

1982年8月21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只身来到距老枝江县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十五里的独柱山下的一所叫石门坎的小学报到,一位民办教师从家里提来两捆稻草,把我安排在一间十多平方的土屋里,然后对我说:“今天晚上,你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

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在一个地方过夜。我还清楚地记得,窗外的月光煞白煞白,猫头鹰不时发出“嗯——嗯”的叫声。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极度的失望。

学校有一位民办教师叫王朝旺,他家离校园只有300多米。一天,放学后无事,我到王老师家帮忙干农活。晚上,他留我在他家吃饭。我们喝了一点小酒,借着酒兴,王老师对我说:“我家有很多古书你看不看?”说着领我看了他家珍藏的一批古籍。主要有《纲鉴易知录》《史学提要》。除此还有《诗经》《易经》《礼记》《孝经》《论语》《孟子》等一批“十三经”的残本。

我非常兴奋,追问他古籍是哪里来的。王老师才向我介绍,他是清代著名清言小品《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的第六世孙,他的先祖王永彬、王宜山是前清著名文学家,隐逸教授。他现在住的地方原来叫桥西馆,宜山公在这里教了很多学生,写了很多书,最有名的就是《围炉夜话》。

我一下子惊呆了,一个先前不被看好的破败小学,竟是这样一个地方。从那以后,农忙时我帮他家干活,他则借书给我看,使我有机会读到一批十三经的残本。

我深深的爱上了那个地方,常常一个人攀上高高的独柱山上啸歌,一有时间就在山馆的故址旁走走,留下很多生命的痕迹。土屋一住就是四年,我几乎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在独柱山下过着与自然为契的隐读生活。早晚游山,夜里书读,四壁贴着自制的读书笔记,学王安石,出入观省。贴满,换一张,再换一张,就这样换了一屋又一屋。

1986年,我怀着不舍,离开了石门坎小学,但是在桥西山馆留下的厚重记忆,一刻也不曾忘记。在石门坎我立下了一个誓言:要用第一个十年,刻苦自学;用第二个十年研究教学;用第三个十年著书立说。更为难得的是由此引发了我长达30年的经典阅读。30年里,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下,平日以菜蔬裹腹,自得其乐。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学习。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十三经”翻检了一遍,阅读了大量史志、笔记。

1990年,我调入枝城中学,来到那里,我把学校图书室存有的一千多本教学类杂志搬回寝室,用两年时间仔细研读了一遍。从各地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中,寻找语文教改的最佳途径。还有一年,我把办公桌搬到教室做学情实验,对学生进行全天候观察。

又经过七年的阅读、思考和教改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1997年我才开始动笔写作。当年有两篇小文章发表。到了1998年则全面爆发,这一年我一口气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大型语文教学杂志上发表了8篇论文或教例。此时,我进入教育科研的最佳境界。常年订阅《文艺理论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一批前沿学术研究期刊,长期关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领域,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中语界,有《阅读的奥秘》《语感的奥秘》《写作的奥秘》《人本教育论》《阅读互动论》《生态课程论》等60多篇论文或教例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其中8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篇收入索引。创立的互动性阅读被学界称为新时期阅读教学的五大创新模式之一。《中国石拱桥》课例入选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周成平教授主编的《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胡同文化》教学案例入选秦训刚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教师读本》,《漫话清高》课例入选巢宗祺教授总编的全国语文教师成长读本《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很多论文和教例被学界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1998年4月17日,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率人教社张定远、顾振彪、王本华等一批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在省市教研员陪同下亲访了我的学校。当刘国正先生一行看到枝城中学870多名学生编撰的《四代家史》,整编的枝城地区传说故事和满屋的手抄报、形形的读书笔记时非常高兴,当即挥毫写下:“滔滔不息,必成江河。”

2000年我调入省级示范高中宜都市第一中学。这一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公开发表《语文教育人本论》,率先在国内提出语文人本教育的主张,2001年第1期《语文学习》又在青年教师名录栏目,以“语文教学的人本探索”为题,面向全国作专栏介绍。此后,我致力于语文人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般是夜晚想点子,白天在教学中试验,周末写成文章。

为了构建人本教育的理论体系,我把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到我的思考中,常年沉醉在思想的世界里,形成一个个人本教育的美好创意,把它们放到语文教学中去运用,经过检验修正以后上升为理论。对此,秦训刚先生曾说,在湖北语文教育园地里,有一个“目光炯炯,雄心勃勃,朝朝暮暮,愚不可及”的人,朝耕夜作,如痴如醉,十年不识肉香。

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我又用六年时间,从初中到高中做了一轮实践。

此时,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乃至教师和学生的一次小小失误,都成为语文教学宝贵的资源,我把它们用诗词文赋等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把现实的生活情境与诗词文本对照起来,既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又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案例。语文教育的天地变得异常广阔,学生的语文学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语文教学由此归于真实、平静、陶然、沉醉,趋近自然的境界。

篇9

关键词:诗词 李白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02-01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无论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情感,还是完善学生的修养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功效,就成为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 相关案例解析与剖析

1.1 案例重现

天上・人间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头顶星空,用梦呓一般的声音唤醒自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他想努力挣脱世俗的束缚,却又无法摆脱人间的烦扰,活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幻想升天的一个“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上的李白。

教学步骤:(1)背景介绍。(2)教师诵读。(3)学生自主阅读,把握诗歌的基本脉络。(4)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5)组织学生讨论李白留给后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6)课后小结。

鉴赏一首诗歌,可以先从它的意象入手,切身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根据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当时的状态,和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诗人的表现手法,写作方式,思想感情等。

“独酌・会饮”篇―― 《将进酒》:诗与酒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不分离,历史上的很多诗人都是借酒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仙李白更是如此。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楚和悲哀,因此,饮酒就成为他抒情达意的有效方法。他借助酒劲尽情抒发他的内心世界,纵情挥洒他的快意人生。《将进酒》可以说是一个诗与酒结合的典型之作。

(1)背景重现。《将进酒》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作者李白与酒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李白形象的多面性。在与朋友“会饮”时,作者李白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寄托什么样的情怀,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怀。(3)李白形象之“颓丧与昂扬协奏”。李白的很多灵感都需要借助于酒的功效才得以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实践性活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李白的诗,重点关注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并一起探讨:为什么李白的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饮酒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通过饮酒抒怀的?(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这样几个问题:李白嗜酒的原因是什么?他当年的政治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一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与苦楚,不得志的?为学生讲清楚,他这种嗜酒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1.2 案例剖析

首先,在本案例中,教师合理地规划教学时间,重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去诵读、去体味与揣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教学环节既给学生预习提供了诵读机会,也针对教师设计了范读环节。对于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疑问,教师给予了及时解答。诗歌的学习重在读,只有通过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真谛。本案例正是抓住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将教学与朗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是教师“讲”的变化,教师脱离了传统的书本传授式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导、补”与“结”上,这样合理地引导,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诗歌的氛围中来。在起始部分,案例注意导入的针对性,迅速带领学生逐渐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在诗意品味与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创作思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又加深一步。最后,案例把李白的两首诗加以整合,形成两个专题―― 《天上・人间篇》和《“独酌・会饮”篇》,通过这样的有效整合,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切身感受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2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的对策

2.1 系统掌握多种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方法

诗歌的学习与欣赏并不陌生,无论是从小学到初中,还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必修课本中,都接触了很多诗句,认识了很多文人,这些为我们高中的诗歌教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学习时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都可以保留下来;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涵泳法、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

2.2 树立“生本”思想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诗歌的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比如,进行示范性的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鉴赏。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做好一个引导者,把学生“似懂”与“非懂”之间的那层窗户纸捅破。

2.3 强化整合教学

整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整合相同诗歌类别的作品,如我们可以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区分不同类别的题材,像送别诗、贬谪诗、怀古诗、咏物诗等,通过整合教学,总结这类诗的一般诗学特点,表达方式等;也可以整合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如把某一体式的诗放到一起综合鉴赏,根据这种诗体的诗学特点、鉴赏方法作小结。

2.4 重视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诗歌是诗人对人生个性化体验的审美结晶和亲身感悟。由于个人的背景不同,选取的角度各异,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别。个性化的解读需要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的领悟诗歌内涵。即善于调动联想,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着力描绘的画面、场景与人物,从而进入到作者建构的艺术世界中去,感语文学作品之美。

3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诗的学习与了解,以点带面,深入挖掘高中诗歌学习与鉴赏的对策,从而真正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诗意,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发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建松.醉与幻中的悲剧美―― 将进酒中的酒神[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25.

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维护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维护管理在告诉公路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不仅关系着道路的施工需要,而且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中国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保护办理的含义

跟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造运营,不只改善了交通运输的情况,并且发作了无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无穷改动。它不仅仅国民经济的命脉,还是经济建造不行短少的基础设备,它的前进与革新直接联系到生产力的开展与改变。可是在高速公路蓬勃开展的一起,咱们也大概注意到,在高速公路交通中,很多的交通安全事端不只造成了无穷的经济损失,也给很多的家庭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精神痛苦。怎么进步高速公路办理的科学化,和谐好交警、路政、监控体系、救援体系及保护办理的联系, 为人民群众供给更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是值得咱们探讨的。比如深圳道路安全计划的具体目标就是削减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减少行人的碰撞,重型车辆的管理,以改善道路安全为目的,减少运输车辆的碰撞和改善交通安全运输。

三、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保护办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方面

在进行高速公路网的交通安全设备体系总体计划时,通常在坚持均衡大局,突出重点的准则下,关于不一样路途,依据它在路网中的作用,并联系其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质、气候、人文、环境等要素,选用最适合的计划,既不能为节省出资而撤销一些必不行少的设备,也不应为寻求高档次而一味选用最佳的商品。可是,因为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设备计划仅仅近几年才开始施行,还没有构成对比体系的方法,关于在计划中怎么调整交通安全设备体系与其他体系的和谐、山区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设备特别准则的拟定、计划计划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思考的相对较少,这使得交通安全设备使用的其他方面也不一样程度地受到计划的影响。

2、规划方面

当前,交通安全设备规划的程序基本上是在获得路途规划的文件后,关于详细路段的路途特点和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思考到公路建造资金的合理利用等要素,挑选恰当的安全设备布局方式,依据国内外相应规范、规范,挑选契合实践情况的规划准则,对安全设备进行布设。因为在安全设备规划方面没有对比体系的规划软件,因而人为主观要素以及个人规划经验在其中表现得对比突出。别的,因为各种外界要素的影响,有时安全设备的设置会更多地思考了漂亮等要素,而将安全放在了次要方位,这种做法尽管与规范不相背离,可是安全设备的设置上,会存在一些安全危险。

3、施工方面

在施工期间,通常的做法是路面施工接近结束后,安全设备施工公司出场施工。可是当前对路途进行竣工检验时通常只重视路面布局的完结,而关于安全设备是否设置合理、全部并不是很重视,使得有些路段安全设备未施工结束,公路就通车运营,呈现一些路段刚通车交通事端就频频发作的表象。另一方面,因为某些缘由,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不能按规划需要严厉施工,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要素的影响,使得有些安全设备的施工质量不能满意规划的需要,这也对高速公路安全发作必定的影响。

4、保护办理方面

当前我国的路途保护将首要的精力投入到路面的保护方面,关于交通安全设备的保护并不是很重视,在评估路途保护办理工作时,通常仅仅路面质量方面的目标,关于交通安全设备方面的保护质量目标提及的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致使了高速公路网交通安全设备的设置、更新滞后于路途需要的改变,使得有些路段的交通安全设备保护不到位,甚至在损坏后很长一段时刻里得不到保护、修补,使得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危险很多。

四、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备保护办理的办法

1、安全设备硬件应施行“严厉规范、按需调整”

(一)、防撞防护栏设置主张

当前高速公路通常存在护栏履行旧规范,施工不规范等疑问,不能契合护栏的基本功用需要,对现有防护栏的晋级改造现已迫在眉睫。波形梁护栏要对双向八车路途段还应进行加固。中心防撞护栏的立柱间隔应增为每2米一根;对因路面加铺和罩面而导致的高度不契合行业规范的立柱应从头按规范施工;中心活动护栏应当废弃“伸缩式”和“放置式”,主张选用折叠式既有阻隔功用又有防撞功用。

(二)、诱导性安全设备设置主张

关于指路标志体系来说,单向车道越多,对指路标志牌设置的需要越高。科学实验标明:跟着设置路侧标志的添加,驾驶员读取标志信息的概率逐步上升。以单向四车道为例,行驶在榜首车道的车辆,要驶离高速需要变道四次才能进人减速车道,交通流的抵触点多,在纵向上需要必定的间隔;再者,因为第二至第四车道通常会有大货车或大客车遮挡视野,驾驶人不能及时、有效地认读路侧的出口标志牌。因而,三车道以上的路段,除了添加高速公路路侧标志牌数量,还应在中心阻隔带内添加标志牌数量,继而处理路口、互通区标志牌设置不契合实践需要的疑问,进步在内侧车道行驶的驾驶人视认交通标志的准确率,削减路口事端的发作。有关职能部门应抓住拟定电子可变情报板设置的强制性行业规范,通常以为出口前、互通区前方、效劳区前后、主线卡点前设置电子可变情报板对比合理。应将视野诱导标志牌带自发光功用作为强制性需要。

(三)、其它硬件设置主张

新建的高速公路规划日流量较高时,应当把全线照明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目标来施行。当前被使用的监控普遍存在夜间无法进行监控。从高速公路实践办理中发现,很多的交通安全事情发作在夜间,这样就大大地制约了监控功用的发扬。因而,监控探头加上红外夜视功用,即便发作在夜间的交通安全事情也能够经过监控及时发现、处置。在高速公路恶劣气候交通办理中,能见度探测仪通常能发扬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发现不适合通行的条件,使有关部门能在榜首时刻采纳有用操控手法。在效劳区内使用智能泊车计费体系,依据主线流量、效劳区泊车场所巨细的不一样,确定免费使用时刻。一切进人效劳区的车辆,泊车时刻超出规则时刻,收取泊车费。经过这一手法,加速效劳区内车辆的循环,使更多的车辆驾驶人能够在效劳区得到休整,使效劳区真正为交通安全办理效劳。

2、智能普务对安全设备的需要

(一)、巡逻电子化的需要

新建的高速公路应施行全程闭路电视监控,进一步进步高速公路的管控才能。依据需要,每0.5到l小时经过电子监控探头扫描所能监控的路面区域,及时发现交通安全危险,节省警务本钱。

(二)、交通违法行为纠正、查处智能化的需要

依托视频监控进行违法辨认与抓拍,查找路况反常信息,经过网络传输疾速告诉接近的巡查车或出人员人员,疾速处警,排障、操控。

(三)、智能设备对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如何开发和应用智能交通安全设施,提高交通效率,提高行车安全性是企业,政府和学术界努力的两个主要目标。智能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是利用高效率的能源,如太阳能和先进的技术,以及使用自动检测和控制的,即时的动态诱导和警示道路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或管理策略,以取代过去的静态保守的做法。

(三)、对货车和大客车的要求

首先,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事故处理中进行订单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采取细致的量化任务,定期通报考核进行推广实施。注重预防和应对,应做好演练工作,对货车和卡车的掌握进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隧道交通突发事件。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交通安全的责任,狠抓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让人民群众,努力营造交通安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维护管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有序推进道路的安全实施进行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勇,张建军.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交通世界,2005,(12):16-21.

[2]刘伟清,李文贵,钟楚宏.高速公路运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