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区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别墅区景观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别墅区景观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山地别墅区;水景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9302

1 引言

我国属于山地较多的国家,不仅要在地势平坦的城市中心区优化城市建设,也要着眼于山地的开发及利用,由于山地整体生态环境优于城市中心,山地型社区定位往往偏向中高档群体,同时较之城市中心具备了更为贴近自然的山水背景,山地别墅地形复杂而且对景观的要求严格,所以研究山地住宅区景观规划,尤其是其中水景的规划对于中高档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山地别墅区园林水景作用

2.1 水景景观作用

在中国园林景观艺术文化中,偏爱自然山水,讲究“由人作,若天开”的艺术特色。山、水是构成山地别墅区景观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优秀的水景中,水面在整个区域如一平面,可作为岸畔或水中景物的基底,产生倒影,扩展和丰富空间观。当群山秀岭间零散的别墅区都以水面为构图元素的时候,水面就会起到统一的作用,水面将不同的空间、景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连带的整体感。典雅的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中,水面常常由泉水汇流而成,在泉源之处布置清渠沟壑,水流跌荡起伏,山间旗木茂盛,让人回味无穷,增加了居住环境清新优雅的感觉。现代山水城市理论阐述了水景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使山地别墅区成为理想家园的模式,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中运用水景设计,可以产生巨大的景观效应[2]。

2.2 生态环境作用

水景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尤其是山地别墅这一具有巨大环境资源优势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水能起到降温、增湿、减尘、隔噪等作用,水环境产生的负氧离子能改善人体健康状况,水系可调节居住区的环境,增强居住区的舒适感和美感。研究还表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依靠科学的种植配置,在山地别墅区内建立合理的良性生态循环水景环境,可以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用。

3 山地别墅区水景规划设计原则

山地别墅水景更能给人幽静、温馨的生活环境,是美化居住区环境、提升居住品位的重要方式,水景设计可以结合别墅区地理地貌,模拟自然界中湖、塘、溪、喷泉、飞瀑,从水的存在状态分静止和流动等类型。以静止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中形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景观,多以规则式水池和自然式的水塘等形式出现;以流水为主的水景则使流水作为一种动态因素,具有一定的运动性和方向性,如溪流和水台阶,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氛围,由于重力作用而产生流动;以落水为主的水景在居住区环境中利用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的水带,通常以人工模仿自然瀑布的形式出现,从人工水池到自然水道,瀑布、叠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喷水为主的水景则是克服地心吸引力的自然规律,借助机械外力射向空中的水体景观[3]。

水景从功能元素和园艺元素的角度,有自然水景、泳池水景、景观用水和庭院水景、装饰水景等内容。水景环境设计包含水中景观和岸边景观,居住区水景设计虽因其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规模与类型等各有异同,但是存在很多的共性,现综合提出以下设计原则。

3.1 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行性

山地别墅区的水景设计应当适时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科学的使水景景观与山地环境结合,使水景设计尽可能的做到自然随意而又高雅,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地貌条件,以达到与环境更好的融合,相得益彰。除了使其顺应地形地貌外,更应该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地形的特征,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区传统民居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人居建筑的理想空间模式。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山地高差和空间功能转换,以大尺度和大气度来规划景观山水。我们在设计中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更注重于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依山势错落有致,整体景观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山遍谷的植物随季节变换形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水景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多维空间作品,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的视觉角度,都能产生心旷神怡的立体视觉效果。景观设计以“生态立市,天人和谐”的方针原则为指导,运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思想,尊重人造环境与原生态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打造一个“生态和谐的山水人居社区”。

3.2 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

水景作为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塑造的主要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居住品质。然而近年来由于工业用水剧增以及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园林景观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在水景观设计中做到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景观设计的趋势[4]。①要注重水景设计中做到良性循环和自身的可持续性。采用新型节水举措,可考虑使用中水回收以及雨水采集系统。中水以及雨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达到作为景观用水和植物养护用水。②注重在山地别墅区内营造自然型水体景观。园林水体景观建成后期管理中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水流缓慢、更新周期长、水体接纳大量氮、磷和有机碳等植物营养素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急剧增长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此,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净化水体。首先,利用景观水浇灌花草树木,建立植物养护给水系统,从而使园林中的水体更新周期缩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其次,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发挥生态作用,因为水生植物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最后,建立水体生物链。当水域生态形成后,对于一个生态的维护和持续,生产者、消费者、捕食者和分解者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住宅区水景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仅取决于水源和后期管理,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分析基地现状,严格遵循[5]。

3.3 水景景观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在水景设计中,空间的处理上要利用水景对视线进行引导,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尤其是山地别墅区水景景观设计需要贯穿不同的层次,引导着景观的主题。在地形变化丰富的山地别墅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地势的美化作用,更能强化地形变化的特点。人工喷泉、瀑布、岩石跌水、卵石流水等各种表现形式的水景其流动性各有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用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一种容易亲和的景观元素,加上人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所以可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另外,利用水体系统将各个居住院落空间和不同的主题水景联系起来,将各个层次的景观空间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提高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整体效果和综合功效。

3.4 以人为本兼具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

水景景观设计的要点在于人与水感情的交互,使空间布局富有情感。作为中高端居住区的山地别墅区,水景的各要素必须需符合人们活动休闲要求。可以产生亲和力和安全感,进而吸引人们产生自发性活动。同时要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地域和文化的差别是创造世界璀璨文化艺术的根源和动力。只有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地方风格、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才能得到居民的认同、产生共鸣和归属感。在设计时,要注意地方文脉,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水的多样性及水景构成手法,创造独具匠心、富有地域文化个性的水景景观。

4 结语

水景景观设计是山地别墅区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科学合理的水景设计方案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具体山地别墅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开发的经济条件以及物业管理条件,在如今的高档山地别墅小区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因地制宜,遵循设计原则,在提高景观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营造水景景观,在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条件下创造高水准的艺术环境,营造出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住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邵 炎.当代别墅的设计探究[J].山西建筑,2008,34(16):47~48.

[2] 王 帅.结合风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别墅[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刘 阳,张 泉.城市公共空间人工水景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12):121.

篇2

关键词: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0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实例

该项工程有天然的池塘,改造规划以天然生态园林景观为主。用最少的设计方案将区内的山改造为山野公园。将池塘改造为湖泊,湖与山完美组合,以湖为圆中心的放射视觉景观系统。因此,采用“一带、一环、三区、多院落”式布局,将湖和山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创造了适宜的生态住宅小区。

二.规划设计

2.1景观竖向设计

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是对此原理的深刻理解。竖向设计是较能体现此原理的。本小区在竖向设计上,从高至低依次设计为: 制高点的山野公园区、大型人工塑石区、中心区和低洼处的人工湖及溪涧区。人工园林规划与设计湖是利用原有天然大水面池塘开挖而成,溪涧则是利用原有山谷开挖而成,这些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不但做到了少动土方,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这种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土地“文脉”的一种延续。

2.2道路系统规划

生态居住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依靠居住区道路系统实现。该小区设置了别墅区主入口、别墅区次入口及洋房区入口三个入口,很好地实现与周边公路、高速的交通联系。各入口处均设置单独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避免车辆与行人的冲突。该小区一期道路系统采用一带、一环将用地划分为山顶别墅区、中心别墅区及小高层洋房区,各区又各自利用地势形成多院落的布局。各区之间也可通过一带、一环的道路交通系统而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道路还与给排水、电力电讯、煤气等输送线路结合起来,形成“联合走廊”。“联合走廊”是特殊的开敞空间,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极大提高居住区风景的价值。

2.3铺地材料设计

生态环境材料的使用是本小区的创造适宜生态住区的又一特色。该小区各入口人行道地面全部采用透水砖铺设,透水砖下层并不硬化,直接铺设在中砂上,可使雨水快速渗入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回升地下水位。此设计不但可以减小地表径流,缓解城市管道排水压力,同时对于地下水涵养,调节水质有重要作用。地面停车场全部采用植草砖铺设。砖上预留的种植孔中植入草皮,提高绿色覆盖,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面积。部分广场铺地的废料作为山野公园中适宜位置的汀步,既遵循了节约的原则,又能物尽其用。

2.4植物种植设计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构成空间、引导空间、美化空间,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变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体现了其它园林要素难以媲美的优势: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

2.1.1乡土树种该小区充分遵循景观生态设计的地方性原理,所种植的大树主要以乡土树种和亚热带地区植物树种为主,如榕树、芒果、大王椰等。采用小叶榕、盆架子作为行道树的基调; 在入口广场及会所后小广场采用了大王椰、加拿利海枣来体现建筑环境的大气。而在湖及会所露天泳池边则选用了独特的具有弯曲树干的海南椰子来展示亚热带风情。

2.1.2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景观生态设计让自然做功原理的重要体现,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多样性是对这一原理的最好表达。该小区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设计种植了200 多种植物,采用孤植、丛植、群植、带植等多种配置方式,运用对比、色彩、明暗等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并结合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观赏特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例如:观花植物: 茶花、玉兰、木棉、含笑、桂花、月季等。观叶植物: 龟背竹、八角金盘、彩叶草、凤梨类、肾蕨等。观树形植物: 大王椰、加拿利海枣、海南椰子、细叶榄仁等。

2.1.3多层次植物群落一般可以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和草本层四个基本结构层次。植物群落的层次愈多,层次结构也愈复杂,相应才生态效应也越明显。本小区各绿化组团及行道树均配置有多层次植物。例如: 行道树乔木层采用榕树和盆架子,灌木层采用亮叶朱蕉和灰莉球、地被层采用龙船花,做到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1.4季相植物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园林要素,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本小区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创造出观花、观叶、观树形等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此外,还充分考虑了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搭配。

三.小区生态设计的景点分析

3.1生态绿化廊道

小区在用地红线和小区围墙之间铺设了一条 25m 宽的生态绿化廊道。该生态绿化廊道植物种植均为多层次配置,乔木层为马占相思和柳叶桉,灌木层为夹竹桃和红绒球。草坪层为台湾草。通过这条生态绿化廊道,有效地降低了外界噪音对小区的干扰,此外还有滞尘、吸收低浓度污染物、净化小区空气的作用。而多层次的植物配置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该生态绿化廊道的生态效益。同时小区围墙采用开敞通透的不锈钢栏杆设计,并配置攀援植物,如爬山虎、炮仗花等,使得路过小区的行人也能享受到丝丝绿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生态绿化廊道的景观效果。

3.2湖及溪涧

该湖是依据原有大面积天然水塘扩挖而成的人工湖,而溪涧部位则是根据原有山谷开挖而成,这样大面积的湖面有利于小区的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水体作为园林要素的作用不必多述,该湖同时也发挥着良好的生态效应,例如: 降温增湿,调节小区小气候。此外由于该湖与其后的山谷贯通,山水也是该湖的水源之一,这也保证了该湖里生物物种的相对多样性,该湖本身也作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维持着小区的生态平衡。

3.3生态湖岸

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蜓,从水利学角度来讲,笔直等宽的水道,水流势必会等速;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在等速的水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而岸线的弯曲可以使得深潭与浅滩交错,既美观也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湖岸线设计师法自然,蜿蜒曲折,沿线由卵石分布或镶嵌在岸边,并配合种植适合滨水的植物。如: 鸢尾、菖蒲、龟背竹、肾嵌、荷花、莲花等,通过这些设计,很好地保护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3.4山野公园

本项目一个重要的生态设计是保护留了背后的自然山体——山以及在此山生长了数十年的荔枝林,并用最少的设计将其改造为一个山野公园,可供居民休闲游憩。这也是该楼盘最大的卖点。原生态的荔枝林不但能起到保持水土、增湿降温、滞尘杀菌、净化空气、调节小区小气候的重要作用,而且作为小区的“绿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其生态功能,保持了本小区的生态平衡。同时该山野公园能大面积收集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汇集至山谷,然后流入该湖,作为该湖水源的补充。

3.5其他分区及园林小品

本生态小区布置了洋房区休闲广场、人工塑石攀岩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区,配备了相应的园林小品。组合出丰富多彩的亲地、亲水、亲绿区域,把休闲娱乐等人际活动巧妙地融合在景观中,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畅通舒适。各个活动区设有林荫及休息设施,如亭、花架、坐凳等,以便于居民活动后休息,也能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阴、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篇3

【关键词】山水型;城际道路;模块化;设计导则

近年来,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互联网信息化进程日趋普及,城市发展方式也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以往那种“摊大饼”式的扩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于是,以大带小、共谋发展,构建“网络化都市圈”,逐渐成为大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要将大城市与周边小城市联系起来,除了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之外,城际道路也负担起重要的纽带功能。

传统概念中,城际道路给人的印象仅仅是承担交通物流等基本功能,对于其设计要求只需“通、畅”而已,其外在景观品质往往被忽视;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在城市更新实践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际道路不仅要“通、畅”,而且要“优、美”。现代化的道路形象和功能不仅是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成为吸引企业进驻开发的有效渠道。此种类型的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着眼点不再仅仅是道路本身,而应扩展到道路周边总体环境品质的打造上。因此,设计理念需要有一次全方位的更新。

1 城际道路周边环境要素分析及对策

与城市型道路周边环境属性不同的是,城际型道路周边环境主要表现为以自然要素为主、人工要素为辅的特点。

自然要素主要有:山体,水体,农田,森林,等等。人工要素主要有:村庄,住宅区,工厂,学校,加油站,高压线塔,文物古迹等等。

基于目前中国村镇建设粗放式特点,一般说来,自然要素主要体现为积极性倾向,如:形态优美的山体轮廓线,碧绿葱的农田景观(比较例外的是,某些地区山体被破坏形成的岩石不良景观);而人工要素多体现为消极性倾向,如:设计简陋的村舍、工厂,外观突兀的加油站、高压线塔等。

对此,道路空间设计处理一般原则是:扬长避短。即突出自然性要素,而弱化人工性要素。当然,在局部空间的处理上,可适当凸显形态较为完整的人工要素,如:经过精心设计的别墅区、住宅区,文物古迹等,以彰显现代城市文明。

因此,以自然性要素为主体构架的“山水型城际空间”就成为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虑对象。特别是对于南方丘陵地区,这种类型的城际空间俯拾皆是,其设计研究亦成为重要课题。

2 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基本特征

在城市环境中,人们认识城市是通过街道两侧连续的建筑,感受的是线性的人工环境;而在城际环境中,人们对所趋往的城市的认识往往是在运动状态下通过周边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获得区位认知。特别是对于景观基质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的城际空间而言,如何对道路线型组织、视线处理、植被疏密、色彩变化甚至建筑进退关系的统筹安排,对于营造入城口形象、展示城市文化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在这里,人们感受更深的是城市自然人工融为一体的空间环境。

山水型城际道路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而赋予景观更多的魅力:道路空间的多层次产生景观的多层次;道路视线的多变与视域的开合产生景观的多变;道路周边的山体、水面等变化,产生丰富多变的平面布局和断面形式。[1]视景特征表现为全方位,多维性。这就对道路景观设计手法提出更高要求。

3 传统道路设计手法简析

由于道路景观空间为线状空间,且观赏视线兼顾慢行和快速交通两种形态,因此,传统道路景观设计手法一般采取“节点+标准段“的手法进行组织。具体说来,就是在道路交叉口以及沿途重要功能区块设计景观节点,提供慢行观赏环境;而对道路两侧以及中央绿化带采取标准段的设计手法。标准段长度根据实际道路功能需求确定。这种手法简捷易行,可操作性强,往往为大多数景观设计师所热衷。

但这种手法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这种平涂式的标准段设计手法忽略了道路两侧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其“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思路常常导致道路景观和周边环境的脱节;其次,不断简单重复的景观元素容易导致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视觉疲劳,空间感的迷失。特别是对于慢行交通参与者而言,这种感受尤为突出。

而对于山水型城际道路景观而言,这种简单的处理手法对于挖掘道路两侧山水基质的内涵、使之融入道路景观空间殊为不利。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更加复杂和不确定性,经常导致设计图纸无法顺利实施。

4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

如上所述,如果不采用道路标准段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么,对于动辄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道路景观设计来说,做到全路段非标准化设计,不仅工作量巨大,从道路景观对运动审美视角的要求来看,也容易导致意象混乱。

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是:从空间一体化角度出发,采取折衷手段,既考虑到动态审美对道路景观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要求,同时兼顾具体景观环境基质对道路景观视线的影响,因地制宜,采用类型模块的处理手法,辅以设计导则,打造空间观感丰富、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山水型道路景观。

具体说来,就是对道路用地周边具代表性特征的景观要素进行梳理,化整为零,形成类型化积木模块,在遵循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自由组合,兼顾道路具体形态的多样性,最终达到全路段多样化统一的设计目标。

针对此种设计手法容易导致各积木要素衔接处容易生硬、过渡不够自然的缺点,可采取两种策略:其一,衔接处采用景观节点方式进行过渡;其二,在类型段平面布局形态上即考虑与其他路段景观风格的自然过渡。

为保证设计构思、理念能够在后期施工中能够顺利实现,在设计方案时同时,制定文字结合图片形式的设计导则,以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图索骥,使最终景观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决策难度。

5 实例解析――杭州富阳320国道景观规划设计

5.1 设计概述

320国道富阳段位于杭州西南部,富阳市东北部。本次设计的更新改造段(金家岭至原新桥立交段)全长约11.6公里,道路红线50米,两侧绿化带平均宽度20米,绿化用地46.4万平方米。它是联系杭州主城区和富阳市区的主要通道,是杭州网络化大都市布局的一条重要纽带。道路所在自然环境,即元代画家黄公望所绘《富春山居图》的蓝本。虽旖旎千年,往昔的竹亭茅舍早已换成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洋楼,但山还是那些山,水还似那片水。

在如此优美的、兼具山水特色和人文底蕴的自然环境中营造现代城际道路景观,必须处处小心、善待大自然的恩赐。因此,设计一开始就提出总体规划理念:山水画卷,绚舞富春。即将名画所描绘的意境物化,以山为背景,水为纽带,使道路的延伸犹如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景观创作的过程伴随着一场真山真水的大型演出。同时,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植被景观、流线形的植物群落组合以及精心设计的公共艺术品为载体,使景观道路宛如炫动彩带,配合群山起舞,诸水奔流,营造充满时代动感和休闲意味的道路景观,摩画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5.2 设计手法

以打造名画特色山水为诉求点,在总体统一的前提下,根据道路所处周边具体环境的不同,分别创造相应路段的绿化景观特色,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绿色景观走廊。

320国道富阳段现状地形复杂。沿途总体背景为绵延不绝的山体,和路边随处可见的河塘水系。人文景观方面,主要有工厂、企事业单位、学校、村宅、加油站、农田、文物古迹等类型要素。

在对以上周边景观控制元素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分析、提炼之后,形成两个大类、十个小类的类型模块,对每一模块提出相应设计导则(表1),并对全路段进行积木式配置。

在设计导则的应用上,因为全路段山水型环境特征,以“背景型模块”(A型)为基调,辅以特征型模块(B型)。组合形式上强调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如A1+B3,代表“以山体为背景的工厂围墙出入口型道路”,等等。这样,从类型学角度出发,基本上覆盖了所有断面特征,使全路段设计成为可能。

5.3 节点设计

模块化道路景观设计的节点设置不仅是视觉节奏的需要,节点本身更成为模块之间自然过渡的重要媒介。通过景观节点的驻留转化,景观使用者可从一种模块形成的视觉场心理感受向另一种视觉场自然过渡。

320国道富阳段改造建成后道路时速为100公里/小时。根据动态景观视觉原理,将景观节点间距控制在大约100米左右。

在节点设计原则上,遵循“以自然为蓝本”的原则,尽量借自然背景以为创作元素,弱化设计感。

如在“富春山居”节点的设计上,根据现状良好的山体及水体条件,因形就势,适当点缀小体量亭廊建筑小品,彰显富阳闲适淡雅的文化底蕴,并契合“名画山水“的核心理念。本节点为地域性入城点,景观设计不以体量夸张的城标取胜,而重在氤氲的气质表达:入城如入画,融于山水间。

6 结语

以设计导则为先导、结合模块化组合手段的道路空间设计方法,实质是一种“非模块化模块”设计策略。这种手法不仅适用于山水型城际道路的景观设计,更可拓展应用于其它类型的道路空间设计。在生态优先、注重品质打造的城市设计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这种设计策略将为寻求一种面向未来的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注释:

[1]陈灿:《山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手法简析》.景观设计.2009年第1期.P4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