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构思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构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构思

篇1

关键词:桥梁景观环境协调 形式寓意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桥梁景观设计主要指的是在利用桥梁自身的功能美、形式美进行设计,力求桥梁做到功能齐全,形式构造与环境相协调。而现代的桥梁景观设计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他利用原有的环境,按照力学的原则来体现桥梁自身的功能美和形式美之外,在必要的基础上,却允许改变一定的外部环境或装饰来符合桥梁设计的理念,并赋予他文化的传承、力求建筑风格与新建环境的和谐统一,在21世纪的桥梁设计中,“交通、人、环境”的理念,从原来的单一提出变为三者不断融合,并实现以人为本,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环境优美的四大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项目位置位于现状550m宽的河道上,由于城市规划的需要,其路网在河道位置上位于半径为500m的城市主干道上。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其特殊性,并为了现状河道北侧的地块开发及打造新城标志性建筑,下部结构设计为采用经济性强的连续梁桥方案,主要景观效果采用上部构造物体现。

桥面宽度34m桥墩可以设置为8m宽度以内,由于桥底高出水面在5、6m,在桥墩较为靠近中间时,处于桥面的阴影下显示的并不明显且由于本工程场地地质较好,桥下又无通航要求,可以采用经济性更强的较小跨径的连续梁桥梁。

方案可采用35m等截面连续梁桥,上部采用构造物景观。

方案一双塔魅影

现状基地周围有数塔围绕,并且建塔历史皆以长远,是人文历史荟萃的代表之一,以塔为形塑造跨溪大桥的崭新面貌,能够体现该地方文化的悠久历史。

现状塔 塔中塔形象

从上图可得,塔形撑梁方案从塔的形象中过渡而来,在整体视觉上强调塔中有塔中有塔的形象,突出虚塔和实塔的双重关系,其中两侧支架在承担承重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而塔身采用中空形式,秉承了古塔器宇轩昂,峥嵘独秀的特点。密集的格栅不仅突出了中心的塔身轮廓,并且见个排布的格栅在视觉上起到了虚实相间的观景效果,底部弧线构架主要起到装饰美观功能,由于底部两侧跨度过大,因而增加弧线构架显得整体形态上更加饱满。

方案二 包罗万象

桥体外构架采用丰富的图案拼合方式,并且依据桥体形成一个弧形的外观形态,一方面使得桥体的空间通透性更加强烈,整体空间塑造感显得更加突出

从上图可看出,网状钢支撑两侧支架在承担承重功能的同时,也增加了美观性,北面的斜拉杆部分主要起到的是外观装饰作用, 外部花纹状的轮廓将现代特色和传统文化较好的相互结合,提供了独特的一个桥体景观,一个柔和和优美的弧线出入口将游客的视点逐渐深化。

方案三 鱼跃倾心

桥体部分由两个弧形相互交错而成,并且在功能上显得更加丰富,在保证车流交通的同时,提供了人行的活动空间,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观景空间在桥体中的作用。

·

中心围合部分形似鱼体,寓意鱼跃龙门大小弧形使得构图,显得更加完整, 单侧支架起到了对步行桥和平台的支撑作用,同样也承担了一部分的美观功能。有序分布的斜拉杆起到了装饰功能步行空间尺度适宜,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景空间。

方案四 指中明珠

桥体部分由一个椭圆形多功能空间作为主体部分,通过四个自动扶梯实现上下交通的连通,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平台来实现功能的立体化,360度的观景平台满足了在河道上全方位观景的需求,并且使得桥体功能更加复合化,借助多平台的叠加,使得桥在实现交通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功能空间,进一步提升桥体的功能复合化。顶部空间作为桥体综合活动空间,可以划分为多种功能空间,集休闲、餐饮、活动,同时提供360度观景空间, 作为支撑平台的构筑体,同时承担了上下活动的交通功能, 底部活动平台,提供游客的临时停留以及观景需求。

方案五 双拱长虹

篇2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篇3

关键词:步行桥;桥型方案;研究分析

1 工程概况

峪泉路渭河步行桥起步于峪泉路南河堤,跨渭河至北子堤为桥梁终点,经河滩公园通向北堤路、文化路。桥位处河道宽约600米,南河堤至北子堤约454米,桥梁平面线位受规划控制。

2 建设条件及主要技术标准

2.1 气候条件

桥位区地处关中平原的西部,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较为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和炎热干燥天气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且多变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又多阴雨连绵,成为关中秋季连阴雨最多的地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时数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降水量710~1000毫米,7、8、9 三个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

2.2 水文条件

本区域渭水河流20年一遇最大流量为4800m3/s,100年一遇最大流量为7360m3/s,渭河最大冲刷深度约为5m。桥位处存在两种类型的水。一种是地表河流水,一种是地下水。地下水为潜水,受大气降水及河流水补给,排泄方式为蒸发和向河流下游渗透。

2.3 地质条件

桥址位于峪泉路南大堤处,上跨渭河河道,衔接至北子堤,场地底层构造主要为填筑土、中粗砂、砂砾、卵石、亚粘土等。

2.4 主要技术标准

人群荷载:按照《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2011)规定选取;人行桥宽度:4.5m;设计洪水频率:1/100;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1g。

3 桥型构思及方案选择

3.1 桥型方案构思

人行桥作为城市重要的人造景观,力求造型美观,结构新颖。桥址北桥头侧位置处为渭河公园,是西北最大的开放式公园,是市民悠闲的重要场所。作为新建的人行桥梁方案,桥型除了满足行洪及交通运输功能外,还要求结构新颖,外形美观,同时也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因此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考虑,以确定最合适的桥型方案。

方案1:主桥上部采用23×20m预制预应力连续箱梁,中间水中延伸休闲平台,下部采用独柱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长460m,桥梁总宽4.5m。

优点:设计认为,该布置与渭河公园相映成辉,浑然一体,使整个渭河成为公园的一部分,与周围景观较协调。

缺点:防洪不利,造价偏大

方案2:该方案为二跨联动人性索桥,桥长460m,桥梁总宽3m。与石鼓山人性索桥结构相同。

优点:造价略低。缺点:由于该桥结构特点,实用性质为非全天候通行,遇大风、暴雨、冰雪天气、地震、洪水等灾害天气期间限制通行,老人及未成年人需监护才能通行,且对行人行为诸多要求,适用性低,在市中心地段不适宜。

方案3:该方案上部结构采用15×29m的等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下部采用独柱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梁总长464m,桥梁总宽4.5m。该方案为推荐方案。

优点:该方案外观线条简洁、流畅、优美,该布置效果与方案一相似,使步行桥车位渭河公园的一部分,与周围景观较协调。

缺点:细节对施工要求较高。

3.2 方案选择

对四个方案及效果图提交业主初步进行了商讨,要求桥梁外观简洁,且外观似玉带桥景观。据此在方案四为推荐方案的基础上,对桥垮布置、上部结构等截面、变截面,桥梁纵段拱形效果等方面做出各种布置组合,并分别制作了局部或整体实际效果图进行比较,通过实测地形地貌进行桥孔布置,以及在满足防洪等规范的要求下,综合步行桥通行事宜、方便、实用的原则,确定纵段、上部结构及桥孔布置。

4 结构设计

主桥上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5×(3×29m)的等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三跨一联,共5联,两端与堤坝的衔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简支结构,南引桥长15.56m,北引桥长12.26m,全桥总长463.92m。主桥采用单箱三室断面,箱梁底宽1.4m,顶宽4.5m,梁高1.6m,腹板跨中厚20cm,支点厚40cm;顶板跨中厚22cm,支点加厚为42cm;底板跨中厚22cm,支点加厚42cm;中支点横梁宽度为2.0m,端横梁为0.96m。

箱梁顶板现浇时预留2cm的槽口,桥面施工时再现浇2cm高标号砂浆调平层,桥面铺装采用5mm防腐木桥面。桥梁下部采用独柱墩,桥墩墩直径为1.4m,桩直径为1.5m,桥墩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按摩擦桩设计。每联分别有一较高桥墩与主梁固结设计,其余桥墩分别设置支座。

5 结束语

文章通过多方案比选桥型布置,结合该桥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遴选较为合适的桥型方案,并从桥梁美学的角度,对结构方案进行深化设计。目前,该桥已建成,此桥为公园添加一道靓丽的风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安邦.桥梁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盛洪飞.桥梁建筑美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陈艾荣,盛勇,钱锋.桥梁造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篇4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目前国内大学所开设的最多的专业之一,自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全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迅猛发展,在短短的30多年中,在校人数成几何数字的倍数增长,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与学一直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方法,本文以景观设计为例,文章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论述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法,对于如何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序言

近年来,景观设计伴随着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快速推进,及人们对城市景观艺术形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已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设计门类,然而与“遍地开花”的景观实践工程项目及大批量的毕业生相比,其学科发展与教育理论的建构显得相对滞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与学一直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方法。这种模式使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也不符合当今学生数量剧增的现实。如何培养景观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与技能?本课题结合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对该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及其方法进行探讨。

一、景观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特点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塑造人类宜居性环境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了艺术、人文、历史等多方面的学科,属于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性与技术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景观艺术设计,顾名思义,侧重于艺术,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环境艺术化了的学科,它可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其终极目标并非仅仅停留在图纸上供人们欣赏,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物质与技术手段将其施工完成才具最终意义。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又属于工程技术的范畴,具有技术属性。

2.学科体系的综合性。景观艺术设计是以艺术为主,同时涵盖工程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历史与理论、经济金融和计算机技术等广泛的知识领域。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及再创造,其学科体系涉及了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3.广泛性与系统性。景观艺术设计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学科基础。这说明景观艺术设计在学科体系上属于交叉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有较强的系统性。

二、景观艺术设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1.人文历史知识的积淀。人文历史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人文历史是地球表面区域与区域之间最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除了物质层面,即使用功能的要求以外,更多的应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的积淀,可以唤起人们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使设计更具深层意义与哲理性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以及网络来获得。

2.对美的感悟与洞察力。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环境空间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因此,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生应具有对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与学科直接相关的包括图形、形体、光影等方面,另外还间接地包括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3.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在直觉把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策略性的设计解决,以整合的“系统设计”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将设计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4.手绘表现技能。手绘表现草图技能是形成构思、表达和记录构思的主要途径, 也是景观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的重要“语言”,徒手草图其有快速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表达时可以在线条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色彩与明暗关系,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而景观设计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将三维的空间与形体转换成二维,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无沦是识图还是设计、都离不开空间与形体的想像力。而手绘表现恰恰是辅助于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

针对景观艺术设计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在创造能力的培养方式上,提出以下四点培养方式:

1.夯实基础 “厚基础、薄专业”。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增加设计基础课程。首先是与学生绘画基础相关的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学、色彩写生等,其次是设计基础课程,比如设计构成、设计启蒙、空间设计、模型制作于设计等课程,设计启蒙有利于新生了解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科范围以及学习方法等,模型设计与制作则在系统的学习空间的构成与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开始设计与制作,抛开任何功能的纯空间的模型,加深对空间的进一步理解。加上传统的设计制图、设计初步、设计表达、模型制作等表达与表现课程,构成了完善的专业基础。

2.拓宽学生视野。宽阔的视野是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备素质。景观设计师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景观设计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边缘行业,它包含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地理气候、植被绿化、美术绘画、民俗风情。所以景观设计学生应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对于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宽广的视野可以通过跨专业的选修课、各类讲座、以网络为主的各种媒体以及教学交流等来获得,同时利用学院的资源加强与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与学习以拓宽学生视野。

3.重视徒手绘图的作用。景观设计构思阶段的成果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景观设计的构思阶段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包括方案的创意部分和施工设计及效果展示部分,构思草图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边勾画边思考,用形象的线条去辅助、去刺激大脑构思的形成。徒手画进行方案形体的推敲是形成设计构思的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还可以快速完成方案的整体造型透视图, 缩短构思形成的时间周期。

4.加强实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景观项目常常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没有好的协作是很难出一个好的景观工程,景观是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必须深入到施工中去才能最终完成好的景观作品。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应重视和践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考查课的环节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园里进行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缩短学生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具有全面主持项目设计的能力的过渡期。锻炼学生的具备随时学习新知识,以新思路解决新矛盾的能力。

结语

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在更广泛的学科体系下,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何种专业素质和知识范畴以及能力?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探索过程。通过文章的探讨,希冀在今后的工程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系统的指导作用,文中所提及的专业培养模式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充实,需要通过更多的设计教育工作者不断践行而使之日趋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茂川. 环艺设计构思草图【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2.过伟敏 .置换―环境艺术设计的新命题【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篇5

1.1设计资料的搜集

设计方案的确定是需要依据的,方可以保证设计定位的准确,才可以保证满足客户的需要。设计之初最先开始的工作就是对基础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为下一步构思提供依据。园林景观设计资料涵盖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基地现状和历史人文等资料。基地现状资料包括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状况、土壤状况、植被状况等),气象资料(日照条件、温度状况、主风状况、降水状况、小气候状况等),人工设施资料(建筑及构筑物、道路和广场等),视觉质量资料(现状景观、环境景观、视域等),环境资料(物质、知觉、法规、周边规划等)。历史人文资料主要包括:对设计有影响的特色的历史资料(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当地的历史沿革等资料),人文状况(人口组成、民族组成、文化素质状况、主要从业方向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初步投资预算有所了解,以便在规划设计时控制成本。

1.2设计基础信息的整理分析

搜集好基础资料后,当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分析设计资料应根据项目设计的需要而定,分清主次,主要的资料应详尽调查整理分析,次要的可以做简要的了解。在整理分析过程中很容易找到灵感,在结合项目的功能设计构思便会快速地产生了。

2园林景观功能的基本定位

园林景观设计开始之前最应该做的是功能的定位,这是设计的最基本原则,一切设计都应该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再做艺术加工与处理。可以称之为园林的景观种类很多,如庭园、小型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以及居住区园林景观、广场景观、道路景观等等。不同的园林景观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设计之前应做好调查,确保整个园林功能的准确性,才可以为后期的艺术处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功能定位主要依据园林景观的性质及客户和使用者需求而定。

3园林景观造型格局的确定

3.1定位景观风格

园林景观风格直接指引着设计的方向,影响着园林景观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影响着景观设计的功能和看点及工程造价等诸多问题。园林景观风格是设计构思过程中首先确定的项目,直接关系到景观的品味与档次,关系到项目的造价控制。确定园林景观风格主要从环境特征、气候因素、建筑格调、项目卖点、客户需要、园林主题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确定景观的风格。

3.2景点布置与主题的确定

园林景观中的景点指的是在大景观环境内,对区域景观或者节点进行功能和艺术的定位及命名。景点规划应以合理均匀为原则,对比与调和并用,使每个景点都有景可赏。园林景观主题是整体环境或区域环境内需要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对景观环境、看点、特色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4园林景观初步设计快速构思的程序

4.1景观概念的确定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形象设计的过程,但大体上应属视觉形象设计。无论声音形象还是视觉形象的设计实质上都是在表述一个概念,所以概念的确定是一切形象设计的前提,相当于文章的主题,没有主题怎么知道要表现什么,因此在造型之前应先确定概念。

4.2基本形象的塑造

确定概念之后就要研究造型,园林景观造型是一种视觉形象,其概念本质的表现主要是通过造型来完成。想要快速构思就应该根据表现的内容合理地选择形象来塑造整体造型,一切形象都应为表现概念而服务。形象的选择应根据调查的内容、景观的功能、艺术需求而定。

4.3造型的表现

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景观,景观设计,设计构思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以满足人类休憩旅游活动时的精神需要为目的的高层次的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景观形态,主要表现为宗教、民俗、制度、艺术等形式。这种景观形态从属于人文景观,与物质相对,但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融入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景观环境,能够使景观更具有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从而也使得景观更具独创性。在今天景观趋同化形式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怎么构思非物质文化景观,怎么表达非物质文化景观成为现代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构思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从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1 挖掘历史

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的记忆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的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向我们讲述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人类前进的脚印。今天的景观中如果能够再现历史,把那久远的文化重新定义在当今的景观中,必将使景观环境充满了历史的韵味。王澍设计的南宋御街,通过发掘的一段南宋御街遗迹,从而将一条老街创造成为一条满腹历史的商业旅游特色街道,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探究。这是一种景观再现的方法,将历史的事物重新展现,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场所精神的感悟,进而引起景观的共鸣。相同的方法,万科天津水晶城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通过展示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具雕塑以及保留的部分原玻璃厂设施,将水晶城这个玻璃厂旧址的历史再现到人们的面前,历史的痕迹是那么清晰和生动,让生活在这的人们时刻能够想起中国不断强大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付出的辛勤汗水。这个高品质的21世纪现代居住区因此也具有了特殊的魅力。

今天的景观场所,需要设计师积极的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历史的遗址遗迹,也可以是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是曾经的历史文化。在景观表达上,不仅可以使用上述的历史再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等景观建筑来展示。例如故宫博物馆,向后人展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宫廷文化。

2 延续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可以作为现代景观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是由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未经雕琢的朴素文化,如民间故事、传说、技艺、节日、信仰以及生活传统等。景观中民俗的地域性最为突出,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在现代景观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逐渐在丢失和失传,例如我国满族文化,现在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倘若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能够很好的保护,让它延续下来,必将会使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景观设计中这种民俗延续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村的方式来表现。有去过韩国济州岛民俗村的人,可能记忆还很深刻。当地的民俗村保留着传统的制度(公产制);传统的生产方式(耕种、捕鱼、养马等);居住在传统的建筑里(用火山岩石和马粪搭建的草顶房子);尤其是七八十岁的海女们,还在海边进行着最为传统的潜水捕捞活动展示。民俗村内的居民们身体力行的展示着韩国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用不流利的中国话讲述着他们曾经艰辛的生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欣赏和了解这种韩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这种景观的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是其他地区和国家不能效仿。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到现代景观中一种别具风味的景观环境。

3 介入新文化

当一个地区没有可挖掘的历史,也没有可延续的风俗时,我们怎么样来创造非物质文化景观呢?这就需要创新,需要融入新的文化内容,用现在科技和现代艺术来表现。例如现在的影视艺术就是一个非常有宣传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载体。而且这种载体超越了地区限制,超越了国界限制,传播力度更大,更广。很多人对于西溪湿地的了解可能都是来自电影《非诚勿扰》。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这片自然湿地的精神内容便是非诚勿扰中的一个个镜头。韩国的济州岛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各国游客,有很大的原因也是来自于韩国影视剧中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济州岛的爱情故事,所以济州岛成了爱情岛。无论是西溪湿地还是济州岛,都是通过电影艺术,给区域介入了新的文化内容,使景观产生了新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进而使景观更加有吸引力。

这种新文化,可以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新时代的英雄事迹,可以是今天城市发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总之,只要能够找到相应的物质载体把这些新文化展示出来,就能够为景观环境增添更多耐人寻味的精神内容。

4 激发思考

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是通过景观环境的意境创造,激起人的情感活动。其实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经营的精髓所在,但在今天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失传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意境山水园,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的产生又来源于环境的布置。今天我们所讲的景观,也应该是由“景”既景色和“观”既想法所组成的。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其实都是在描绘着环境对人精神的激发。

例如一些宗教环境,这种感觉最为突出。去过泰国的人可能都曾被泰国的宗教气氛所震撼,城市中林立的佛像、佛寺,香火缭绕的街道,加上泰国人对于佛祖的崇敬和佛能的渲染,尤其是大皇宫这样的皇家宫殿,都是浓厚的佛教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使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做好事的人可能会想像着得到很大的恩惠,而作恶的人可能会非常的心虚与害怕。这样的环境给人以浓厚的宗教文化的渗透,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今天的景观环境规划中,我们应该创造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或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一种豁达的心境的环境氛围,让人在环境中有一种思绪在其中回荡,让人得到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满足今天景观环境设计的精神需求。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四个现代景观设计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主旨是希望在当今的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能够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更具吸引力的环境。可能在实际的项目中还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将非物质文化景观渗透到景观规划中,期待着今后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精彩,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倡。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 景观设计 课程教学

景观设计属于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在设计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认识,分析事物的表象,然后再通过理性思维的能力将这些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上升到揭示本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念得到全面的理解。在理性思维的帮助下,能有效弥补感性思维的不足,本文正是分析了理性分析和感性认知二者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

一、景观设计中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而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就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景观设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既能充分发挥感性认识的能力[1],又能通过理性分析重构感性认知的结果,从而使设计作品既能够体现出人文内涵,又符合对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化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心情、情绪以及经历等都会对认知结果带来较大影响。感性认知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化差异,此外,人们只是对事物表面特点的认知,例如形状、颜色、大小以及长短等,难以有效探究到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能在构思阶段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理性分析

人们的理性分析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严谨的分析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尽可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2]。因此,理性分析是人们对事物较全面、科学以及客性的认识,这一般是不根据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转移的。理性分析作为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与升华,把它运用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促使人们在理性思维的模式下遵循客观规律,在条件因素的多重制约下解决问题。

二、分析理性和感性在景观设计中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中,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之间各自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又共同帮助设计完成景观的设立内容[3],因此,教师在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开始之初,都难以做到准确以及完整地认识景观事物,更难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准确揭示出设计项目的本质问题。因此,在设计的初级阶段中,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或者感觉尽可能的体验具体的景观[4]。这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或者是主观的想法。同时,还可以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以及有价值的元素应用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较好地发挥了感性认知的作用,可以为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认识――理性认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理性分析升华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它可以处理在感性阶段中各种杂乱无章的想法,进而使得景观设计能够在结构、范围以及审美等角度中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使得设计方案体现出更好的完整性。因此,理性分析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加科学地组合许多感性认知所得到的元素,然后在设计者对景观形式以及内容的规划中,最终使设计方案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状态,这就是景观设计中理性分析对感性认识的升华。

(三)界定和反界定

在景观设计中,感性认知是初始阶段,是一个把设计者的情感注入景观中的过程,而理性分析则是一种“约束”[5],它把情感中的因素加以“修剪”,把感性认知中所得到的结构加以规范化,使景观设计可以更多体现出理性化的一面,这是景观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理性的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提出了多样化的界定,也正是这些界定使得设计方案能够保证质量,提升了设计作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一些理性分析的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设计构思中感性的认知因素,然后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兼具功能与形式的景观艺术作品。

三、实践教学中对景观设计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把握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因素之后,教师在景观设计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把握二者各自的作用,然后不断地升教学质量,从而使得景观设计教学中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重视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把景观设计中基本的特点、知识以及原则等教授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具备理性分析能力的基础。首先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尽量结合设计实践,做到理实一体;其次是学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设计思维的练习,进行有效理解与消化,这是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实践中不断提升理性分析能力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工作室为基础,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的调查、分析与设计实操环节[6],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提升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较好地结合实践操作进一步的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得学生可以提前感受企业化设计实践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理性分析能力,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天马行空形式表达和不切实际的设计理念。

(二)发挥感性认知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感性认知在设计构思的初始阶段可以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灵性,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博采众长,可以为理性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的感性认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消解景观设计中一些固定性理论知识的限制,把学生从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律中解放出来;第二,学生由于思想的开放性以及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可以鼓励他们在此阶段大胆发挥想象力,并将设计构想进行充分的表现和深化;第三,在感性认知阶段中,教师需要接受并且认同学生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在此阶段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推导,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是较大的误差,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理性和感性需要统一

理性分析能力是在把握理论知识与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感性认知的结果进行深化。通过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初始阶段可以较好地分析和推演其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从实际的功能与审美角度出发,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人们真实需要的景观艺术作品,同时也是推进景观设计达到质的飞跃的目标。因此,在目前的景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感性认识的能力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方法,提高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做设计的深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经验可知,景观设计教学中总是交织着理性和感性因素,学生在设计之初,感性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设计灵感。而当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深化时,就需要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综合分析与把握,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协调和解决诸多的客观条件与限制因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理性分析也弥补了感性认识的缺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并从中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出高水平景观艺术作品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悦来、董楠楠、王敏、戴代新.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J].中国园林,2013,12(15):71-75

[2]杨晓娟.景观专业实践项目教学法与设计思维程序培养的教学思考[J].艺术教育,2014,04(01):170-171

[3]曹志明.景观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J].美与时代(上旬),2014,10(15):82-84

篇8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国内高职高专类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构架中,专业学习开设有大量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课程,整体侧重于室内方向教学。新形势下,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简述

景观设计是一个大的学科概念,是一个涵盖了生态、科学、艺术、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其根据内容和尺度的不同,主要分为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两大方向。相较于建筑、农林、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以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为主,学生不可能上完这门课就能成为景观设计师、景观规划师、植物配景设计师。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传统课程,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让这门课的教学效果最大化,值得思考。

二、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与行业需求培养学生。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泛而不精、就业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

三、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思考

1.课程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在定位上应有所侧重,突显专业特色。国内的建筑、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更为注重科学、技术、地形、植物等角度,所承接的空间体量偏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学科性质,以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对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来把控,设计体量相对较小。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城市规划、建筑室外空间设计相关课程的训练,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控制、指导和管理规划的实施,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概念相对模糊,难以把控较大的空间关系。因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训练定位是小体量的景观设计。可以考虑与公装、别墅设计等相关课程进行联动,如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别墅设计中的室内外景观部分以及小体量的庭院、花园设计等,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整体认识。

2.理论教学——取舍与深化

高职教育强调就业,但在近年来略显浮躁的就业市场氛围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视现象。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论基础、忽视设计思维的培养。从长远来看,抛开理论谈技能也是不现实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景观设计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掌握最基础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如景观设计规律、中外园林类型及特点、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硬质景观设计、铺装材料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对庞杂的景观设计理论进行取舍和提炼。

3.教学中的抓与放

有些学生在做景观设计方案时经常会问教师:“我这块空间比较空,放个什么好?”方案设计成了“填空间”,为了设计而设计,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都讲不清自己的设计主线和设计思路,更不知道自己的创新点在哪儿。针对这个现象,教师要做好景观设计教学的抓与放。抓好前期方案设计部分,即方案设计的前期环节务必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创意点,理清思路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设计方案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到的案例正是由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自主性不够,过于依赖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践时要明确一个观念——设计事关功能与美感。除去功能与尺度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在中后期的设计表现要注意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不能过度干涉。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艺术审美、设计基础相对较弱,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优秀景观设计案例的方案构思、平面布置手绘稿,供学生临摹学习,这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设计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4.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手绘+计算机辅助方案设计

一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手绘表现的相关课程,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高职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短时间内很难整体达到要求;加之专业课程方案表现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在进行景观方案构思时,大多直接借助AutoCAD软件绘制平面图,设计思路未厘清就直接进入绘图阶段,这样的方案难以从整体上进行把控。所以,在课程的方案表现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方案的前期构思阶段借助手绘的形式,以点线面表现景观元素、流通线路、区域划分等。这样学生能够快速理清思路,对平面布局有直观、清晰的表达。在方案经过反复推敲进入细化阶段后,对于方案的平、立、剖面图,学生就可以借助AutoCAD软件快速完成。3dsMax软件建模、渲染、出图耗时费力,而Sketchup软件相对来说更加省时、易于上手,建模流程简单易懂,能使学生更专注于设计本身。因此,效果图可以考虑用Sketchup软件完成。

5.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授课形式往往依赖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针对景观设计这门课,教学形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景观材料、施工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这种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的教学环境单一,教学多集中在教室或机房。“走出去”教学即走出课堂调研参观,由教师带领学生去景观区域、公园、广场、公共绿地、景观带等进行实地参观、调研。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实地对景观元素、造景手法、植被景观、施工材料等进行详尽讲解。外出调研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下堂课对调研的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使教学成效更高。

6.紧跟行业发展,对接岗位需求

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否与就业需求形成了无缝对接,这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的一大重要指标。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岗位需求构建教学知识体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形成一个不断完善、逐步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重点,对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技能方面(计算机辅助绘图、施工图绘制、材料等)着重训练。其次,可以邀请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本校往届毕业生回到课堂中,针对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经历与经验,给新生上一课,这种“过来人”现身说法的形式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岗位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也能让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更多的思考。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一些国际大赛的优秀案例,可以让学生体会设计师的创作思路,学习设计方案的表现手法。这些行业前沿的风向标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岗位需要,通过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明确课程能力目标,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出技术扎实、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贤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山西建筑,2008(7).

[2]张佳妮.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3).

[3]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中国园林,2003(7).

篇9

【关键词】城市 规划 景观 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管理,以适应或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并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是对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城市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国家推行的各项发展制度和支撑条件,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和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恢复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并促进对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应遵循人文主义、科学实用、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及文化本位的原则从总体上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优化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有三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科学规划。第二,通过对城市本地特色的挖掘,打造城市的内涵。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风貌和个性。第三,要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特点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 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 是在对土地性质研究之后做出的综合利用, 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 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 哪些应保持其现状。城市的美, 不仅意味着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内容, 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 还应符合形式美原则。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之后, 城市景观设计就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 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城市景观还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 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 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特点

景观可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景, 即风景、景物, 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 观, 即观看、观赏, 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从环境艺术角度看, 景观是一种视觉现象、自然现象、生态现象、文化现象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件和视觉事物的总和, 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广义上分, 城市环境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 有地域性的特点。人文景观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概括, 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民族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就人文景观而言, 由于人类文化传统的差异, 美学思想的不同, 所以形成的景观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以儒教文化为中心的东亚人文景观;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欧美人文景观; 以天主教文化为中心的拉丁人文景观; 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中心的阿拉伯人文景观; 以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人文景观。

三、城市总体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1、确定城市空间景观体系

对城市的景观进行系统组织, 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即确定城市主骨架, 确定不同景观特征的景观区、景观线、景观点和景观轴, 从而建立起易于识别感知, 富有特色的有序联系和发展态势, 形成逻辑有机, 具有鲜明个性的总体空间形态。

2、布置城市人文景观活动空间

根据城市所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形成的布局特征,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活动性质、内容、规模进行布局, 从而为局部地段或片区详规、景观规划设计在内容上、性质上, 以及尺度、形态、气氛等方面, 提供依据。

3、城市道路、水面、绿地系统环境控制

从空间环境质量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江、湖、河、海和滨水环境建设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和空间环境特征, 进行总体设计。

4、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城市标志物与建筑小品等的整体设计构想

从塑造城市个性、特色的要求出发, 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传统特征, 对城市的色彩、建筑风格的分区、城市的基调、城市的重点, 对照明主要标志物和重要的建筑小品, 作出总体布局的构思。

5、注重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构思重点地段的空间景观效果

对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步行街、城市入口、重点公园、滨水地段等的布局、性质、设计要求进行研究, 并对重点地段如市中心、车站广场、商业步行街等的形态设计, 提出大的构思方案和设计建议, 为下一阶段的局部设计提供可靠的指导。

6、制定相应的设计指导准则

以上城市总体景观设计, 除用图纸表达设计意图外, 主要还通过制定城市景观设计指导准则的文、图表方式进行表达,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条例, 作为执行的依据。

四、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 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 都应作出回答。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 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 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娱乐建筑的空间, 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 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 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 当广场的地面过大, 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 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结论

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城市规划引导着景观设计的开展,景观设计反映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态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 规划

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02-01

响应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需要,在园林设计领域中,生态设计的呼声越来越响。生态设计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可能使其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1]。道路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生态设计主要遵循4R原则,即:“Reduce”减少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Reuse”在条件允许时,对所有的道路景观构件再利用;“Recycle”指循环利用回收资源与材料;“Renewable”利用回收材料和保留资源,创造新的道路景观[2]。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道路景观设计中,完善我国园林行业生态设计的理论框架,是今后这些理论技术在实践中广泛推广开来的重要前提条件,其研究价值非常显著。

1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概述

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底蕴都可以在其道路景观的设计中展现出来。道路景观设计是集实用性、美观性、标志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城市精神面貌展现的重要视角。设计过程中需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在内,结合实地特点,打造符合城市道路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

1.1 景观生态设计的阶段

伴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加速,景观生态设计也经历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恢复性设计这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18~19世纪时期,景观生态设计主要是以博士顿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自然式设计”。与规则式设计不同,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地形起伏处理、植物群落设计,将自然引入城市,由艺术向自然转变。第二,19世纪末,西蒙兹等人创立了“草原式风景园林”,他们放弃单纯从视觉出发的设计方法,采用尊重当地乡土植物种植,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特点的“乡土化设计”方法。第三,20世纪中期,设计师们将生态学原理引入景观设计中,形成了“保护性设计”,即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和干预,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第四,20世纪中后期,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设计进入了“恢复性设计”阶段。

景观生态设计的阶段变更紧跟时展步伐,在一定发展程度下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景观生态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1.2 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规划

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应从整体规划开始,首先分析场地现状,了解资源情况,确定设计目标。其次,形成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初步构思策划,须包括功能、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最后,在既定主题思想下,进行具体的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设计。规划流程见如表1所示。

2 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具体手法

在对城市道路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完成之后,下面将针对道路景观的廊道系统、结构绿化、景观建筑等具体方面分别进行设计。

2.1 生态廊道道路设计

设计师麦克哈格在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提出了强调“土地适宜性”的“千层饼模式”。然而该模式仅注重垂直自然生态过程,忽略了水平生态过程。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分析景观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斑块—廊道—基质”。在城市空间中,道路旁边的建筑成为景观生态斑块,道路被称为人工廊道。当今城市道路建设急需道路与周边广场、建筑等在设计上的通力协作。感受建筑和艺术的构思,结合城市特点来进行道路景观的设计。

2.2 道路景观结构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强调景观带的绿化设计。坚持“垂直绿化”的理念,在道路沿线栽种绿色植被,增加人工绿地,形成与散步道连接整合的绿色空间;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需强调中央分隔带的立体绿化设计,这样有助于减轻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减低高速公路事故率;绿化道路的植被应在四季有变化,体现道路景观的多样化,增加其美感。

2.3 道路景观设计的科学技术应用

城市化的进程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加快,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融入城市本身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生态气候的因素,设计出反映城市本土文化特点的道路景观。

3 结语

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是一门涉及到生态学、景观设计、道路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一个城市的道路整体水平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它能有效地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人类自身发展这两大课题。本文主要从道路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到具体的设计手法分别展开论述,不断强调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道路景观设计必须强调生态性设计,本文主要从沿线植被绿化角度切入探析,有关污染防控、灾难治理等方面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政府已意识到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的长远意义。只有努力解决城市道路景观生态化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城市得到良好稳步的发展,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25(3):18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