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98-02
一、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高校党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枢纽和总开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近年来高校发生的恶性事件,从上世纪90年代北京某高校学生无故伤熊,到高校学生残杀同学事件,如今的复旦大学某研究生被室友投毒身亡,都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中存在问题,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对“重点问题”学生的关注。所以,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社会元素和意识形态不断向高校渗透的情况,建立一个由党委书记、校长负责,党委、行政、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各院系等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和党务人员、思想政治教学人员、辅导员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在这个工作体系里,各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层层落实,人人有责,确保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运转。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展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建立起灵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调控机制。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运转,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学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梳理工作中的常规和非常态问题,共同会商,制定方案,形成机制,将好的办法和做法长期坚持下去,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混乱性,有条不紊地扎实开展工作。细节上要重视人员的“传、帮、带”,杜绝工作断层,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管、教学、团建和党建等考评机制,形成管理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确保思想政治队伍的执行力,减少学生“个体”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高校党委及时正确决策,避免“群体性”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俗话说:“泡菜的质量取决于泡菜的水”。如果没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为此,适应新形势,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高效率工作团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主要是一靠选拔,二靠培养,三靠激励。
选拔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前提,必须有严格的选人和用人标准,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教育家斯霞曾说:“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根本要求。同时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水平高,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如果从队伍的稳定性和长远发展来看,还要考虑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作为优化队伍来源,合理配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参考。“培养”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不学习,不追求进步,忽视对个人世界观的改造,思想就会蜕化,做人会迷失方向,容易犯错误。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和再教育是必然要求。高校党委要重视对思想政治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强化教育、深化培训、注重岗位交流,提高思想政治队伍素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充实新鲜血液,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让这支队伍时刻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保障。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人手短缺、数量不足的问题,相对业务工作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生存相对困难,面临着工作难、培养难、选拔难的问题,以至一些同志不愿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对此高校党委可考虑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改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经济待遇和生存待遇,予以重视,加强鼓励,调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这一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在党委。
高校党委的重视,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干事有条件、工作有地位、发展有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让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能够有力运转。
三、以教学为主线,党、团、学、工为依托,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展开
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里,教学为纵向,党、团、学、工建设为横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到横向与纵向结合,点与面的结合,全面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教学是一条主线,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和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其目的是保障教学程序的进行,但这些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学效果。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教育、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离开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和人文关怀,就是空谈。作为社会学科,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凸显重要,特别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精神与精神的沟通。在教学中应以爱国主义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做人精神。“百行德为首”,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基础,让学生守住道德的底线、做人的操守和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做政治上靠得住的人。以党、团、学、工建设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党建和团建两者都是锻炼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建和团建活动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精神风貌和协调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吸收优秀的学生入党,为党和国家提供生力军。学工相关部门是党建和团建工作的纽带,处于思想政治工作一线,涉及工作最为全面和具体,是最能敏锐发现和感受学生思想动态的部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引导,妥善处理,为学生在校期间塑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搭建一个温暖的学习生活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到对学生负责和社会负责。工学建设是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桥梁,通过工学建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实践教育平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利用教学实训、实践,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和距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底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校园文化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校发展要注重挖掘地形、地貌,建成具有文化格局和文化气息经典式建筑。校园环境的每一处要精雕细刻,让花草树木亦能怡人,打造园林式校园;每次活动都要留下文化痕迹,并具有长远的纪念意义和价值,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体,积累出校园文化底蕴;工作中要宣传学校优势专业和优秀毕业生励志成才的事例,营造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形的诗”。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工作路线,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的教育这个根本,稳步采取措施,逐步推进。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突出意识形态;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深入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学生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成为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王召征(1979-),男,江苏沛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杨海涛(1976-),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研究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基金编号:2011RW151J)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98-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突发事件及高校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最早是由荷兰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U Rosenthal)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定义的,他认为是“对社会既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须在短时间和信息不全面的状态下做出决策的事件”。我国于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先后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角度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理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雅安地震以及最近社会爆发的甲型H7N9禽流感等等。
高校突发事件则特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例如学生自杀、学生之间暴力冲突事件、学生食物中毒、学生集体罢课等重大恶性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涉及的面非常广,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既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也有社会政治原因,但是纵观所有的突发事件,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事先毫无征兆,突然降临,使人们猝不及防,难以及时迅速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从而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规律性。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和确定,但是就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可以预测的。例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多是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以致引发心理问题造成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正是这种规律性,使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做好积极应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是综合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应对突发事件就需要多种力量、多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以甲流防控为例,需要校防控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医务部门以及各学院通力合作来负责做好应急工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一般性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工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上所述,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它同样也有规律可循,只要认清这些规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作用
将突发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方法,因此事前预防工作对于应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宣传,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即使突发事件发生了,学生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其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利用班会、政治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备应对各类型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团结互助、万众一心,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信念,同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然而大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能等到突发事件来临时或结束后会才想到,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长时间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意识或有针对性的培养,及早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凝聚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粘合剂的凝聚功能,它能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力量。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作用,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难关。如在汶川地震前,社会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评价多为自私、自我、责任感较差,但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对这批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敢于付出,勇于承担责任”,大家在悲痛中凝聚起了不屈的力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需要调动学校各个层面的一切力量,动员广大师生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指挥,共同架起同舟共济的桥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突发事件,尽量降低因突发事件给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会给学生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身体上的伤害可能是短时间可以康复的,但心理上的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一直存在。例如地震后当地学生及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灾后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为了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与突发事件受害者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协助心理咨询教师做好相关的心理调适工作;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活动中忘却伤痛。
三、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地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传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校报杂志、广播电视、学校网站、校园BBS、黑板报等平台营造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氛围;通过举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话剧小品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载体普及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科学知识,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全校师生心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
2.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党务工作者、“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以高校辅导员为例,他们与学生经常接触,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临危不惧、驾驭全局等能力外,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高校加强了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能力培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能力培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给予支持和帮助。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
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宿舍管理,经常深入到宿舍与学生交流,随时关注、关心存在家庭困难、学习落后、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要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以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2).
[2]高志青.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
[3]陈远武.党建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职能 强化策略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5年)》中明确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地位与职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前,我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密切,导致国内国外各种思潮激荡交织,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一新形势下,辅导员必须明确和不断强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态度:化被动为主动
转变工作态度,是辅导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首要前提。辅导员应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充分认识到辅导员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创造岗位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将助力大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光荣艰巨、意义深远的任务。要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有效路径,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在看似平凡的辅导员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日常琐碎繁杂的辅导员事务中百炼成钢。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变单向成双向
拓宽教育渠道,是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关键环节。渠道是辅导员与广大学生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实现心灵与心灵交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道路。辅导员应积极拓宽交流渠道,变单向道为双向道,不仅要“上情下达”还要“下情上知”,不仅要“有去音”还要“有回声”,使师生之间形成有来有往、有去有回的良好双向交流模式。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走形式、做样子、摆架子,在与广大学生进行实际交流时要切忌“一方谈”,要带着一颗“公心”、一对“耳朵”走近学生,走到他们之中,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爱、所需,力求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美好关系,双方开展有效的双向互动式交流。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灌输到“身范”
从灌输到示范,是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假大空”的教育内容和照本宣科的教育形式,早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了。“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一点,要想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朴实、道德品质高尚、言行举止文明的优秀接班人,首先就要将自身打造成这样一个“样板”,广泛涉猎、勤学不辍、砥砺品性,提升人格魅力、加强道德品质、丰富学识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政治上的警戒线、道德上的教化者、心灵上的知心友,助其成长成才成功。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从线下到“线上线下”
构建教育平台,是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重大策略。教育平台是辅导员展示教育内容、展现教育成果的重要阵地。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当今这个“无网不在”、“无处不网”的时代,辅导员要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抢先占领网络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构建起以信息手段为依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借助微博、BBS、QQ、E-mail、微信等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及时与他们进行“一对多”或“一对一”式的密切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全面促进广大大学生健康成长。
201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对高校辅导员提出重大希望,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广大辅导员更有作为、更有担当”。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者。在新形势下,广大高校辅导员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深入研究、努力创造,通过转变工作态度、拓宽教育渠道、改革教育手段、构建教育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⒖嘉南祝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
[2]刘在洲.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历史溯源与现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
[3]钱丽,产慧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逐渐成为实践过程提出的深刻命题,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日益思考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实际工作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成绩有缺点,有些院校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角落不管不问,有些院校对思想政治工作一把抓不管主次先后等,这些行为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混乱局面,中央旗帜鲜明地表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各高校应抛弃原有错误观念,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西方社会思想观念渗透到国内大学生的脑海中。不少学生忘记了应该保持的作风和行为习惯,造成了恶劣影响。同时国内价值观念多元矛盾凸显,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而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已经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思维的活跃程度前所未有,呈现出独立性、多边性和差异性特征,国外思潮的不断入侵,各种思想观念的交织对尚未踏入社会的青年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加剧了矛盾的激化,毕业生就业难,师生关系冷淡,同窗关系恶化,集体意识淡薄,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此外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泛滥程度加重,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乱、监管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大量不良信息在网络共享中肆意传播,一些自制能力弱的学生思想遭受严重毒害。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深刻,重视程度不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侥幸心理。高校部门职不清、权责不清、相互推诿、责任观念淡薄、形象工程干的多,实际工作没人干。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落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人员构成不科学,有些人员半路出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专业素质不过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陈旧落后脱离实际,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科建设经费不足,学校重视投入少、见效快的科研立项,对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
(一)思想理论科学化
要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势必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来进行教育,运用中国化的理论,牢固确立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主导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准则和价值遵循,推动大学生树立“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价值目标。同志指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无疑就是对思想理论科学化的最好注解。
(二)教育理念科学化
开展科学化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教育理念的科学化,这是实现路径之灵魂所在。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力和难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之“灌输式教学”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无疑,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基本命题展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须从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中找寻答案。对于“如何培养人”,在以人为本理念已然深入人心的今天,必须牢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地位是动态性的,在信息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渠道来了解德育信息,要求教育者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交互式教学、主动式教学,激活大学生的参与性,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此外,还应树立“育人无价”的教育理念,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除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进行疏通、引导之外,还要做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内容方法科学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立德树人”贯彻始终,这就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德育为首”的理念,事实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儒家之“仁、义、礼、智、信”,强调尊师重道,倡导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无一不是“德性”之尽显。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其所强调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之价值准则,是对公民的德性化育,这些内容,理应作为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此外,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还要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方法的科学化,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可以采用自教与他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搭建、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谈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方法来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期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更好地成长成才厚实根基。
(四)制度设计科学化
完善制度设计和安排,重点是要从领导体制、保障机制和组织协调等几方面开展工作。通常说,领导重视到什么程度,工作也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这是对领导体制在工作中影响的生动表达。同时,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没有相应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保障是很难推进的,保障是后盾,也是工作持续发力的后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推进,还离不开部门相互之间的组织协调,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实施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相互扯皮、彼此脱节往往一事无成、功亏一赘,更谈不上所谓科学化的问题了。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关乎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乎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高低,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能否有效、顺利、成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实现后续有人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倩.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构建――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05:68.
[2]李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探讨[J].戏剧之家,2015,21:164-165.
篇5
激励理论是西方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是个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高校课堂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管理者通过运用激励理论,分析学生需要,合理设置激励目标,激发学生内驱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将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自己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在管理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等问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激励理论。人们根据各心理学派对人类行为基本模式的不同解释,将激励理论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下理论具有教育意义:
(一)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最基本需求。第二,安全的需要。包括从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到个人安全,几乎能控制调动机体的一切力量来为其服务。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第四,自尊的需要。它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牢固的地位,渴望得到他人较高的评价。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使人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马斯洛从个体需要的角度进行论述,把重点放在了对个体需要的研究上,对当前的需要理论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抓学生个体的需要来考察思想和行为,也要对学校、学院及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二)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的,大多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保健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措施、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等。当这些因素持续下降,直到不能被学生接受时,就会不满学校的管理。但是,当学生认为这些因素很容易接受,仅仅是消除了不满意的心理,同样不会产生积极态度。激励因素是指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是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如学生获得的成就、老师的赏识,等等。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更能激励人的信心。
二、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一)目标激励。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为大学生设定的目标越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并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就越能激发其进取心和积极性。这就要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比如,大一学生刚来到新学校,与中学的管理方法差异较大,势必有心理负担,此时应该引导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方法以及新的人际关系。但针对大四的学生则有着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年,即将面临踏入社会或选择考研。可要求他们以考研或就业为目标,认真准备考研的课程,并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在当前就业难的情形下尤为重要。
(二)榜样激励。
通过榜样的树立,激发学生追求上进的心理。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不断接近榜样,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过程,对于较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学生都会产生激励效益。要达到榜样激励的目的,选择好榜样至关重要。不仅要注重以老一辈革命家、著名科学家、爱国人士的事迹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更应充分发挥学生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可信、可学,也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的人物事迹。
(三)情感激励。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有复杂情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是情感激励的重要内容。适时主动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谈心交心,以情感人,是激励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适宜地利用情感的感召力,把更多的人情味渗透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精神与物质激励。
满足大学生精神和成就需要,首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优秀学生要宣传和表彰,并授予其光荣称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恰当的表彰可以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是成就感的一种实现;其次,在精神激励的同时要注重物质激励。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成就大小的标志。每个人都有物质需求,并以此来满足生活需要。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同样应给与恰当的物质奖励,如奖学金就是基本的、重要的物质激励手段。
参考文献:
篇6
一、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校园文化创新活力
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站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牵头,各系配合落实进行院系二级管理,保障了工作落实。2、完善工作站内部组织建设。学院成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站、各系成立宿舍文化建设部,形成二级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制定了《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站规章制度》,理顺了院系两级的工作关系,划清各部门职责范围。明确规定了党员教育管理部、宿舍卫生创建部、寝室文化建设部、生活服务部等部门的职责和任务。3、健全管理制度。工作站制定了明确的学生干部值班制度、党员联系宿舍办法、辅导员值班制度、宿舍卫生检查标准、主题宿舍创建标准、寝室文化竞赛规定等保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为了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并配合学校提出的查早操、迟到旷课、课堂纪律、夜不归宿、早上起床、宿舍卫生等“六查”活动,工作站针对学生干部值班、宿舍卫生检查、党员宿舍管理等进行了日检查、周通报、月月清寝室文化建设贯穿始终的公寓管理制度,并基本形成问题反馈、落实处理、效果检验的基本工作模式。4、改善硬件设施,优化办公环境。给工作站提供了专门的办公地点,设立了图书漂流站、提供充足的办公设备,保障了工作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挖掘独有精神,激发校园文化创新内动力
要保持一所大学长期拥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非常困难的,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能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必须拥有的大学理念之外,还必须有自身独有的精神。西安文理学院是服务地方地方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据这个定位和精神,信息工程学院将寝室文化建设定位于主题文化宿舍创建和寝室文化竞赛另个层面,并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激发校园文化创新内动力。1、做好主题文化宿舍创建,打牢校园文化创新基础。主题文化宿舍创建是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建立属于自己宿舍的文化氛围和休息环境。每学期组织学生申报主题文化宿舍,在本宿舍成员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学院提供的卫生型、技能型、运动型等标准确定申报宿舍的主题类型。学院对所申报的各类型宿舍进行指导、检查、打分、评比,最后确定合格的主题宿舍予以公示。这项活动能不断深化公寓育人成果,进一步繁荣宿舍文化,增进同学间的团队合作。同时促进公寓内涵式发展,以舍风促学风,助力学生成长成才。2、抓好寝室文化竞赛,树立校园文化创新建设排头兵。学院成立寝室文化节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寝室文化各项目的竞赛活动。在主题宿舍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宿舍分类型进行竞赛,每种类型的宿舍有明确的竞赛办法和奖惩措施。通过竞赛,选拔出优秀的具有代表行的宿舍进行公开表彰,并要求其在下学期的主题文化宿舍创建过程中,承包待创建宿舍进行具体指导,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创新建设中排头兵的作用。3、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发挥校园文化创新先锋队作用。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信息工程学院建立学生党员公寓活动室,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学生党员亮身份、党员宿舍自查、党员联系宿舍等活动,严格党员教育、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寝室文化建设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大学精神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它的形成是人类不断探索实践的产物。只有弘扬独具魅力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产生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富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精神也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所大学,没有独具魅力的精神,就很难创新出有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谈不上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作者:常任琪 刘洁琳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改善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引导和干预机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社会在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时候却忽略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难度大、任务繁多、突发性事件多,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和教师中的特定角色,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不仅使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教师高。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事务繁多和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谓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高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执行者都是辅导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有时,高校各部门的规定或者管理不科学和合理,辅导员不但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还要及时执行,因此,所面临的任务极其艰巨,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教育效果的周期性长和工作量大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但是辅导员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其工作的业绩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成果,这样辅导员难以产生成就感。
(三)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政治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有的高校甚至评定奖学金或学生毕业的学分或绩点都要辅导员来算),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和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分流、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有的领导认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就无从谈起。
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形成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四)突发性事件多
当前,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平安、创和谐、促稳定”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而其中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人身安全,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而且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了“出了问题,一票否决”的制度,辅导员一旦处理事情不当,轻则挨批写检讨,重则考核不合格扣奖金甚至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辅导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舒缓,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多重角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角色。辅导员在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辅导员为了成功扮演多重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焦虑的产生。
(六)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低
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加上很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既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又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辅导员的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得不到保障,职务得不到晋升,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辅导员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使得部分辅导员对自我的出路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应激(压力)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否则,个人成功应对应激的策略只是帮助雇员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求生存所用的临时补救方法。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和高校改革及由此催生的种种问题,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其次辅导员自身要注意加强自我调适,以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自身
1.充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这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基础,如形成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援助等。
2.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人应付、承受及调节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情绪是否稳定,情绪反应是否适度,意志是否顽强、果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3.改变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免除一些疾病的根本方法,如生活规律、经常运动、不吸烟、少饮酒、戒毒、戒赌,胸怀坦荡,工作生活松弛有度等。
4.创造良好的小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心理环境,如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条件,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关心照料等,这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5.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制订心理健康计划(目标、措施),并做好定期自查。
(二)高校
1.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状况。
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建立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当前,由于辅导员一般都比较年轻(大学毕业1―4年的居多),心理承受力也不是特别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辅导员虽然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也不知去哪里求助,所以,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3.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显著,竞争日益激烈,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自信心,提高整体素质,克服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
4.优化各项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系统可以充分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工作机制上,高校既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重心不转移,又要允许辅导员把鲜活的思路带到工作中。在奖惩激励制度上,高校要改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观念,而是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问题,在人事机制上,要根据辅导员自身情况和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发展规划,允许换岗流动,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要激活用人机制,优先提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使辅导员看到工作有出路。在后勤保障机制上,建立人员经费、设施等落实投入机制;要同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现在各高校现招的辅导员基本都是硕士)或进修有关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只有出路解决好了,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为高校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
[2]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
[3]罗伏生,沈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自我修复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自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45-02
一、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挑战与压力
1.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近年来随着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更趋复杂,特别是“90后”大学生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随着高校的发展以及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日益紧密,辅导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他们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员、学生角色的协调员等。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带来角色责任的广泛性,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涉及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贫困生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作内容千头万绪。
2.辅导员职业标准较高。高校辅导员在高校的教育中占有很重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可以成为高校师生的父母,因为它对于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体制的创新,我国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也逐渐地规范化、职业化了,尤其是对于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我们提高了标准,我们对于辅导员的知识也越来越要求严格,因为辅导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以此来面对我们处理问题时的不必要麻烦。对此我们分析我国高校的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主要是:①职业化。职业化就是要求辅导员的上岗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得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以此来适应辅导员的理论要求,发挥对学生有用的帮助。②专业化。专业化就是高校要组织专门的辅导员机制,努力培养专业的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特殊的专业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专业的高校辅导员。③专家型。就是要求我国高校的辅导员要具备优秀的知识,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知识,能够自如地利用自己的知识丰富他人,并且及时地辅导学生,并且利用自己的知识结合学生管理的特点进行创新工作,总之要对教育理论工作具有前瞻性。
3.辅导员职业具有高危风险性。高校的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首要保证区域,因此保证高校的安全成为了辅导员的任务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家庭的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地增多,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再加上现在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于高校的威胁,使得高校的不安定因素随时都有出现的可能,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高校老师要每天都要基本高强度的思想,思想整天都要处于紧张的状态,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解决,因为如果处理得不及时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辅导员长期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高校辅导员自我建设内容
面对以上问题,高校辅导员在接受外部培训和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内在的建设,从个人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内外兼修,从而实现真正的提高和进步。
1.树立职业荣誉感,增强责任意识。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在今天毕业生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增强学生的课外辅导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一定要从国家的高度出发,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学生的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工作的态度,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初入校门的引领者、走向社会的领路人,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此,身为高校的辅导员我们一定要认清世界的形式,我们一定要强化我们的责任,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认真对待我们的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各种评优以及学生的各种奖励以及学业发展中我们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处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进行我们的各项工作,同时高校的辅导员还要及时地注意我们学生的每一个轻微的思想活动,及时地把学生的不安定的因素处理在萌芽状态之中,确实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首位,在生活工作中确实履行我们的职责。
2.努力提升学习知识经验,提升个人素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学生“思想观念的前沿性”与“更替速度的频繁性”要求辅导员要有敢于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思想,我们要及时地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与新生物,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创新观念,及时与学生的先进的思想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学生的潮流,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与学生的交流不会出现认知上的盲区。再者,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地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一方面高校要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课外的提升学习,参加培训考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增强我们自身的求知欲望,虚心地学习国内以及国外的先进的知识,尤其是对于政治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要加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才能保证我们与学生的交流不会出现障碍。
3.注重自我心理调适。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标准高,不可避免地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如果辅导员自身心理上出现困扰,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成才成长。因此,辅导员必须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些专业的自我调适方法,最大程度地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一是要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职业认同感。辅导员的工作关系到所带学生的未来,其自身的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于学生的未来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应客观地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辅导员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此外,辅导员是一份锻炼人的工作,也是一份难得的经历,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对自己的将来发展也将大有裨益。二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自己的归属感,从而找到更多途径来化解我们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唐文红.辅导员职业角色认知与专业成长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2]李华琼.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07,(4).
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1]。无论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看, 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需要来看, 辅导员队伍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各级管理者一样不可或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学校,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要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学校各级组织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 又是服务员,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2.辅导员队伍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生力军。辅导员始终工作在与学生亲密接触的第一线, 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 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维护学校稳定的前提和保障, 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事关重大。
3.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年龄上与大学生相近、在心理上没有“代沟”, 容易与青年大学生沟通; 同时, 他们一般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政治素质, 很受学生信赖。这些优势使辅导员很容易跟大学生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 为深刻了解学生思想及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经验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困惑、经济困难等问题的凸显,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多数辅导员未经专业培训,缺乏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由于辅导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从而导致自己在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没办法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多数辅导员往往凭经验办事,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处理突发事件经验不足,管理专业技能的缺失,往往停留在学生知心朋友的角色,难成“人生导师”。
2.工作角色定位不准。虽然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2]”,明确了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高校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实际上,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甚至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位置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在学校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其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导致工作关系的混乱,没有精力提高业务能力,“无事即是功”已成为不少辅导员的“工作指导思想”。
3.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首先考核办法无法对辅导员工作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积极性难以调动,其次激励机制欠缺,职业声望偏低,工作得不到认可,对职业没有认同感和荣誉感。常常被认为是大学生的“保姆”和“救火队员”,工作强度大,加班加点是常事,但所获得的利益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第三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未有效结合,虽然建立了辅导员考核制度,奖优罚劣,评定职称、干部提拔对优秀辅导员优先考虑,但往往存在重制度、轻落实的情况。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1.转变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辅导员自身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职业定位上,要有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工作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工作原始积累,在工作中成长成才,在岗位上成就事业,用事业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每一时每一处的工作;科学、合理、艺术地协调处理工作,从办公室走出来,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在工作方式上要有由传统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的思想转变。要多学习、多研究,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念指导工作,处理问题,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工作的专业层次,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3]。
2.健全选拔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首先从选拔机制上,从“入口”把关,保证数量和质量,一方面保证辅导员和学生数的配备合理,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选拔任用素质高、能力强热爱辅导员的青年教师担任。其次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健全一系列针对辅导员工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一是制定岗位责任制、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二是在考核激励上,要逐步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制,遵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扶持,要在职称、晋级、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等各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消除辅导员心理的“不安全感”,稳定辅导员队伍。其次建立辅导员可持续职业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要优化辅导员任期届满的分流,对于本人适合并愿意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应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加以培养。
总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科学工程,只有使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才能更好完成“传道解惑”的使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8-49.
[2]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39-41.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助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84-02
大学时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追求。如何合理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的走向与定位,更关系到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1]。故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符合高校立德树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目标,促使大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习、信仰、传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以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三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作为研究样本,采取调查问卷和随机采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的现状,并就两者融合的方向和路径进行初步探究。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点
大学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环境都会对其价值观造成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最特殊的群体之一,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该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开展。笔者基于三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17份,其中有效问卷47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初步分析高校资助育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及难点。
(一)主要依附“两课”,教育方式单一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94.3%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有所了解,但83.6%的学生主要通过高校思政类课程(例如“形势与政策”)接触到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学校资助政策和公益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仅占20.5%。这说明目前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形式不甚丰富,主要依附于学校传统的“两课”教育模式。近2/3的学生认为“教育的过程比较枯燥”,要求高校针对困难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丰富教育形式,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效果不明显,理论认同与现实脱节
从目前看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学生接受程度差异较大。尽管所调研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助学金的发放、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等方面制定了相关制度,一些高校还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提升能力,但调研显示,尽管94.3%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熟悉,只有26.9%的受访者能够把民主、公正、平等和法治等精神与国家、学校对自身的资助相联系。在随机访谈中,能够将参加慈善公益活动与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公民品格相联系的学生也仅有少数。说明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上,距离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三)缺乏个性化教育,学生认同感较弱
如今高校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同时,围绕诚信、感恩、自强等主题开展励志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怀力度。然而,这类教育基本采用大众化的方式进行,学生的个性、社会需求以及个人生涯规划等都未能得到较多的关注。本次调研中,59.5%的学生表示“学校要求参加活动、讲座并非自己都需要”,78.3%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组织的活动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需求”,说明尊重家庭困难生个体差异,开展多角度的个性化教育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启发他们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契合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指明了高校困难生资助培养工作的推进方向,在更大程度上引导、鼓励困难生群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运用于实践,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本质上分析有以下三个方向相契合。
(一)目标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为主导,体现对人的主体需要的契合与满足,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必然贯穿“融入全过程”的始终[2]。这与资助育人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在目标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
(二)内容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简明扼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角度,分别阐明了价值的追求内容。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教育新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3]。面对高校困难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深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这些教育内容与资助育人工作所追求的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爱岗敬业、知感恩、守诚信等目标都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三)方法的契合
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高校困难生群体的实际利益,不仅仅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更重视他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传播工作,注重人的价值和发展,因此在教育的方法上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最终往往脱离实际,忽略学生切实需求,缺乏人文关怀。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困难生群体的学习生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价值信仰等方面,才能将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指导困难生群体的成长成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
近几年,各大高校在资助育人的工作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整体并未获得理想效果。笔者认为,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外部环境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由于筛选信息的能力有限,往往会对价值观形成构成影响,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难度。故资助育人工作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例如传统的资助工作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诚信、感恩、责任、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高校应首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净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形成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主导力量。
(二)搭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践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因而,必须借助一定的实践平台,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困难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变化,自觉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责任。如东华大学理学院每年开展的春运小甜橙,就是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受公益精神、践行责任意识的一个实践育人平台,有利于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立足“个性化”发展,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教育乃至社会转型等诸多问题的方方面面,绝非一日可就[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的工作不仅仅要依靠教育宣传、学生活动组织这一方面,更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工作的制度设计、实施等深入环节。在资助育人的制度架构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角度,符合学生健康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深刻转变。
(四)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培养个体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才能正确指导行为实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2007年新资助政策建立后,资助工作逐步实现由单线向双线资助的模式转变,强调资助育人,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资助育人与思想教育这两者在实际运行时联系不强,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资助,必须要求资助工作要做实教育,发挥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积极践行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
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3]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4]刘明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J].航海教育研究,2008,(1).
- 上一篇:阑尾炎手术的护理措施
- 下一篇:健康教育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