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实施;素质教育;途径

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和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中职学校要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来指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根据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强化某一方面的素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通过德育课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课程教学在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重点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特点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 通过文化课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文化基础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中职学校应开设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基础性通识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文化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社会实践环节。

(三)通过专业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出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除应保证学生有较高的文化起点外,还应着眼于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上从面向单一专业工种扩大到面向行业岗位群,体现宽基础的特点。注意与相邻、相关专业课程的广泛交叉与渗透,以利于超越与创新。

(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力求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并重,不论是德育课、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重视思维方法训练。一方面提高构成思维诸要素的能力,如理解力、概括力和分析力等;另一方面提高思维的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2、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3、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4、力求健康人格培养。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做事”,但最基本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并会与人协作共事的人。5、强化应用能力训练。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其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术素质的突破口。由于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必须根据不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实施方案、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标准与办法等。对专业所需的最基本的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规范、全面、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等级水平,从而掌握从业必须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可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教学参观,也可选择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地点可以设在实验室、校实习工厂或企业单位;时间上可灵活掌握,内容上可适当安排。这一特点说明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关键环节,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如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都应通过实践环节,在现场劳动和实际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总之,实践教学能够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是中职学校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三、 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辅佐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巩固和扩大第一课堂素质教育成果的基本途径。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导向功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风尚;(二)育人功能,通过独特的潜移默化过程,使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消化、接受,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三)凝聚功能,借助广大师生认同的校园精神,建立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增强师生凝聚力。

四、职业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桥梁

中职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职业指导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指导实践中,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素质教育:

篇2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一般的认识活动是“二体”问题,即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间的关系问题。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它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体,须经过两次飞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加工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以思维加工为中介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使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素质的判断和发展形式

目前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认识虽没有统一的观点,但对素质教育的判断已趋于一致。人的素质高低可用个体行为表现进行推测。高素质者能对各种环境和事物,尤其对意料之外的或从未从事的或从未遇到的事物与环境,进行正确或较好的处理。这一结论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核心观点,与“学会生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日常生活认识是一致的:在自己学过的专业领域取得成绩,被称为“能力强”,而在相当广的领域中取得成果的人被誉为“素质高”。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根据调查,研究、归纳出了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四种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三、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方式的保证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教师的科学素质要求很高。

篇3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教师队伍;建设方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尽快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教师形成良好师德

(一)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把“敬业”和“奉献”始终放在首位。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以“敬业”为天职,唯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奔腾翻阅;“奉献”是教师品德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二)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培养“热爱学生”的理念。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尺,更是法律规定给教师应尽的义务。只有老师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热爱和信任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明白“老师的爱”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

(三)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形成“严谨治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不断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积极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四)校长要不断引领教师,塑造“为人师表”的形象。

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教师的良好品格、道德水平、敬业精神,会使学生可信可亲;教师的率先垂范、说到做到,使学生可敬可佩。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引领教师确立新的观念

(一)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学习。

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选择性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同时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教师不得不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二)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合作。

首先学会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教师之间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得到“心理支持、新的想法、示范力量”同时才能“减少负担、减轻压力、支持变革”;其次要学会和家长合作,教育是一项学校和家长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积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成效;第三是学会和管理者合作,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以及遇到的困惑,应及时向管理者汇报,通过和管理者合作探索新的方法。

(三)校长要引导教师学会研究。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乐趣、价值观及尊严感。校长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教研活动”、“自我反思”、“对话交流”等活动,而且坚持经常,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就会成为专家。

三、帮助教师不断提升素质

(一)积极实施“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

校长要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究”,努力把教研工作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教育研究回归教育实践,回到教育生活,回到教育事实本身。

(二)要鼓励教师通过“网上资源”学习,网上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积极实施“集体备课”制度。

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教材,更充分地挖掘和扩充课程资源,更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法。

(四)坚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反思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教师对其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经历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反思,特别就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思考,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并在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引导教师更理性地进行研究。

(五)积极组织“对话交流”活动。

重视师生对话,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和孩子们同欢乐同成长。学校还应积极引导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使教师之间坦诚相待,都愿意向他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说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在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除此而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和专家对话交流”活动,定期聘专家来校就教师们通过“合作”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以指点引导,帮助解决。

篇4

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诚然,体育课在很多地区和学校确实不受重视,而且现在社会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等都冲击着体育教师的心灵。但是我们体育教师更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改变部分同事对学科权重不均衡认识,践行“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的真理。把体育教学当成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走进学生心中,才能收获成功与快乐。

2、要有独具匠心的教育观

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新的人才观、质量关。每节课都应该“别有用心”,这样的课学生才愿意主动上。新课程倡导体育课堂气氛活跃,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中玩、玩中乐、乐中育,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不断优化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信任与责任等意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不断创新教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入手,教学内容和情境主题,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运动体验。让适宜的创意为教材服务,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全面的突破、创新,让每个教材都具有全新的教学寓意和练习情趣。例如障碍跑可以设置成“快速抢险”、“重建家园”等“景”,若再用适宜的背景音乐,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像思维、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共鸣,通过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等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去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最终才能形成教师独具匠心的风格。

3、与时俱进的广博文化知识

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有力保证,这种知识还需要不断补充“血液”,使这种知识充满生命力。例如在教授跳远、投掷技术时,结合物理知识中的抛物线原理进行讲解技术,再用飞机升空作比喻,分析起跳或投掷的角度就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又如:在讲授篮球运动时,将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姚明、林书豪等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简单讲解,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欲就会随之而来。

可以说现在所提倡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为体育项目多,每一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项目特点,而且体育教学还涉及到教育学、生物学、测量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代相吻合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4、具备自创体育器材的能力

笔者调查,各个学校的体育器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欠缺,即使有的学校体育器材相对较多,但是我们总上这些内容的课程也难免感觉枯燥与乏味。我们该怎样自制器材呢?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选择的的材料是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为主,如绳子、木头、编织袋、废旧横幅、纸等,因为这些材料耐用、安全。

其次,我们选择的材料要是学生喜欢的材料,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发现学生的兴趣,从而有选择的去制作学生感兴趣的教具。同时在一件成品完成后,我们也不能就此满足,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玩”的情况不断对我们的器材进行更新,比如废旧的羽毛球拍的不断演变成现在结实耐用的“曲棍球杆”,不断满足了教学的需要,真正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

最后,我们教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自制器械发挥家长的作用,家长的层次个不相同,他们也许会有其他的奇思妙想,可以让我们的材料更加丰富,同时也增进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

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

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让体育教师彻底告别“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让头脑的发达远远优于四肢的发达。因为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应拓宽思路强化科研意识,明确科研内容,不断学习,逐步加深对体育教学领域内各种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掌握科研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通过科研,教师可以了解体育科学发展并运用体育教学客观规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及时、幽默的应变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都能做充分的准备,但在课中还可能出现“不测风云”。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常常能帮助教师摆脱教学中的困境,若能再加上及时幽默的语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碰到很多新问题,及时、幽默的应变能力就成为教师超常智力的表现。例如,笔者在进行足球远距离射门教学时,偶尔把足球射到了门柱上,没能射入球门,常规传统的做法就是不说什么了,学生也能理解。我当时就灵机一动:“唉!上周我和国家队男子足球队一起踢了一场球,没想到国家男足的技术和运气会有那么大的传染性!”类似的幽默方式委婉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同学们也欣然接受了,更有效激发了学生必须要掌握精准射门技术的决心和信心。

生动、流行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教师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任爱珍(1971-),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项目来源: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年度高职教育研究资助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分析”(编号:CDGZ20100031)成果这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100-02

执教者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能力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1],这里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就是指教师素质,综合各类概念的阐释,这里我们把教师素质归纳为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建立在一定生理条件基础上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素质是在一般生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而形成的。[2]

一、高职内涵建设的主导与核心要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主导性和核心要素的地位决定其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1.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教师素质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教材及课堂教学质量,而重组与开发课程必须重视人的解放,解放人的思维、人的灵魂和人的个性,只有这样课程建设才能发挥它的整体化功能。而人的因素决定着内涵建设基础性环节的主导与核心要素,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是具有统率作用的主导性和核心要素。

2.专业建设的主导性地位决定了教师素质是内涵建设的主导性要素。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专业建设的好坏及其运行体系的构建的科学与否,对于形成学校内部运行和管理框架、推动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针对企业的岗位特征或岗位群来设立,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专业都应该配备足够数量和专业水准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他们是教师资源建设和开发的核心和中坚。因此专业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带头人必须具备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有专业开发和发展能力,对高职人才定位与发展趋势、专业发展形势和目标、专业发展要求等具有前瞻性认识;二是具有专业研究能力,对本专业建设方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有明确的专业研究发展方向;三是专业建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组织和带领本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加强已有专业建设,并具有根据市场和社会供需状况开拓具有潜力的新的专业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的独特性

1.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通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深入企业,并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独特性,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稀缺性,因此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具有专兼结合的特点。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上是否真正培养出高技能的实践操作型人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及其所配备的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聘请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实习指导教师,缩短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一线操作的距离,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岗位要求。

2.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广大教师,因此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具有了独特性:

第一是基础性。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特征,教师的素质必须应对千变万化的技术革新,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基石,也为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第二是需求的变化性。高职院校教师是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人群,作为人力资源,它又是一个具有多质而又统一的概念,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这些素质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经济性与政治性,个体性与群体系的交融,这就决定了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要具有系统性与多样性,复杂性与综合性。

第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高职教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必须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在规律,要根据教师专业背景和个人素质等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发,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和实践教学水平。

第四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和合作性。高职院校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发新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师能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学科领域,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与调整,提升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专业建设也要求教师团队之间要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只有成员能够意识到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才能实现团队合作大于个体之和,主动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以满足团体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要求。因此注意团队的凝聚力、团队领导的影响力、科学激励措施及团队工作目标及团队共同价值观等的建设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增强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是教师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从规划到制度,再从制度到操作策略,再从方法到培养效果的评估,都需要全盘考虑,综合论证。因此在教师素质培养方面需开发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师素质培养的规划,不但要重视学历培养,也要重视非学历培养;要制定一套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教师素质的培养、培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重视教师专业化素质、实践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形成教师素质培养的评估制度,重视培养效果,随时反馈培养的结果,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调整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及素质结构

目前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师比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逞下降趋势的,师资数量相对学生数量的增长是缓慢的。教师数量的不足使绝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既没有更多的精力完成教育研究及科学研究,也没有时间完成自身素质的培养及完善,教师成长缓慢,不利于学院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加之高职教育发展所需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相对迅速扩张的规模显得严重不足,造成师资结构的不合理,大量的技术性、技能型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引进的教师同时应该考虑调整教师素质的结构。更多注重实践操作型人才的引进。

(二)教师素质的培养要有系统性和规划性

一是统筹规划教师素质培养方案;二是形成制度性规定,建立教师培训体系,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考核挂钩;三加大资金培训投入力度,改变资金较大比例投向设备和硬件设施建设的传统,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向教师素质的培养的软件建设上来;四是增加培训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实践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新专业开发能力的培养与培训,激发教师的潜能、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教师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教师素质的培养必须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规划到制度,从制度到实施,从实施到评估都要系统化。

(三)教师素质培养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1.教师素质培养途径要加大。我们不但要加强教师素质的校内培训,还要与企业合作,让实际的职业岗位培训与教师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到校办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工学结合合作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一切可能提升教师素质的资源共享的地方进行教师培训,使我们的教师素质培养本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征要求高职院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但真正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大多也是企业的骨干,如何吸引企业的优秀骨干来校任教是我们教师素质培养的一大难题。因此,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过硬的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由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并维持这一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显得非常艰巨。

3.教师素质培养的内涵要加大。教师素质的培养内涵很广,一是知识要素,如:学历、职称、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二是技能要素,如:专业实践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语文表达能力、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沟通能力;三是独有的个体要素,如职业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观、崇高的品质、正确的社会动机、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责任感、自信、诚信正直、正确的驱动力、关爱学生等个性特征。而且大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于个体要素关注很少,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误区,总认为个体要素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是不需要学校进行培养的,其实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个体的成长是是伴随着学校发展的过程而成长的,如果学校不去关注教师的各方面的成长,教师的素质的提升是有限的,因此教师素质的培养内涵非常丰富。

(四)构建培养效果的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

1.建立教师培养效果的监控与评价体系。把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分别按职位性质进行分析,确定不同职位工作内容和不同职位对任职者的不同要求,进行详尽刻画,概括完成工作过程的特征要素,如按知识、技能、潜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进行分析,根据各指标的不同权重进行设计,确定其所要培训的内容,以及对把教师素质的培养效果进行监控与评估,以保证教师素质培养的效果。

2.建立教师素质培养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以及改革薪酬激励机制。教师素质培养的好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专家和复合型人才的参与、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规范的组织和制度保障等。只有形成合理的有效的培养机制,才能把教师素质培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而任何一种长效机制都必须有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和后盾的,其中薪酬激励机制是最直接的动人和最有效的杠杆,因此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激发教师内在工作动力的关键。分配必须与岗位、能力、业绩紧密挂钩,改革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也参与到分配体制中去,教师素质的水平高低从薪酬水平的高低上来体现,促使教师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从而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法规的建设。高等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享受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经费投入,国家教委等颁发的教师培训的文件中,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规定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层面也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师培训体制,“双师”型教师教训在政策、经费上都不到学院的大力支持,培训经费上采用学校、个人分摊制,学校鼓励教师培训,但是却把经费的压力转嫁到教师个人,另外,学校为了规模发展,扩大招生,增加的学生数量更是导致教师超负荷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师数量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目前,还我们还没有制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也没有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更没有形成有关的评审制度,更谈不上建立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制度。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素质培养的保障机制。

“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政策和制度,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更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实践能力考评体系尚未建立,对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考核空白,因此很难促进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

(三)改革人事薪酬分配制度和聘任制度,让薪酬水平的高低体现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兼职教师的聘任不受人事编制的限制。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消费的教育,目前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是解决高职教育素质培养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分配有限的经费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改革人事薪酬分配制度,让薪酬水平的高低体现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能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能。

改革现有的人事聘任制度,兼职教师的聘任不受人事编制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达到“引之能来”,“来之能用”,为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开拓一条很好的通道,有效提高办学效益。[4]

(四)围绕校内培训,结合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用工学结合方式引导教师素质培养。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出路,在与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有利于带动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的增加,对于企业,有利于培养将来企业所需的人才,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5]

(五)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评估系统,积极转化成果。高职教育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应该针对本校教师的具体情况,特别要考虑如何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富有创造性的质量保障参与者及受益人,使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落到强化师生质量意识、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师生掌握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上来。[6]开发出切合实际的教师素质培训课程,并将培训的效果进行巩固,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教师培训主体和教师培训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系统考察,对教师培训中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过程不断进行调控,以促进教师培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保证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2]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7-9.

[3]于爱红.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99-101.

[4]王杰法.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战略[J].教育与职业,2007(11):147-148.

篇6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创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 简称IL)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出来信息,并且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良好的信息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竞争能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所就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我校现在已经开展的一些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1.1新生入学的入馆培训

每年我校新招收本科生为4000人左右,研究生有2000人。我们图书馆通过散发宣传小册子,传单等来向新生宣传一些很基础的图书馆的常识。例如图书馆工作流程(通常都是借还书环节),藏书的分类体系,检索方法及规章制度等。另外我们还进行分级培训。就是对助理辅导员和新生代表进行集中培训。然后由他们在分头回去和其他广大新生进行比较详细的培训。通过这个入门阶段的培训使新生对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服务体系,工作流程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个各大高校都已经开展此项模式。

1.2开设文献检索课

应教育部的要求在各高等院校以图书馆为基地来组织教学,我校图书馆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选修课,不仅是对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这门课现在是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担任,主要是从讲述文献与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主要检索工具书的内容、结构及查找方法;主要参考工具书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数据库等一些基本知识方法等。这种教育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我认为应该建立一支由馆员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由馆员承担信息利用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工作,而由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检索工具的教学工作。

1.3定期开展一些专题报告,简称为一小时培训

我校的专题讲座按照内容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一事数据库讲座,介绍图书馆各种数据库的使用;这个主要是我们请一些数据库商来进行培训;二是不同类型文献使用讲座,例如,如何检索学位论文、如何查找会议文献、如何检索CSSCI收录的文章、专利检索等;三是不同学科信息检索讲座;例如,如何检索经济类信息、如何检索法律类信息等;四是文本编辑等学校科研过程中常用软件的使用讲座;例如,word软件、power point软件等。由于讲座时间教学时间短,一个月四次,内容一般是介绍性的,不深入,所以在课后还会有咨询台等可以负责答疑等。

1.4 BBS网上答疑及网络培训

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部门专门有一个BBS小组,专人分工负责及时解答网上(图书馆主页上的留言板)读者提出的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方法具有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络培训使把相关内容制作成各种形式多媒体课件挂在图书馆主页上,发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生动直观的特点,直接与读者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和培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自助学习。

1.5开展与读者相联系的文化活动

在每年的读书日这一天,我校图书馆的馆长都会亲自带队进行读书宣传活动。我们会在事前印制多份有关学校图书馆的宣传资料,主要包括学校数据库的各种介绍以及针对我们学校特有的经济方面的各种信息的查询及检索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同学们学会利用学校的数据库等各种电子资源为自己写论文或是查询各种信息。还会宣传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有关读书的文化活动,包括读者联谊活动,读书知识竞赛,名人名著推荐,还有文化名人纪念讲座等。形成提高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文化氛围与环境。

2.取长补短,其他高校优秀创新模式研究

2.1网络检索竞赛

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子2008年起开始举办大学生网络检索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主要是由图书馆、校团委、教务处、学生会联合举办。竞赛形式分宣传报名、培训、预赛和决赛四个阶段。参赛队伍按学院为单位组队进行,,先由图书馆老师进行培训,讲解竞赛的形式、规则,互联网信息资源,前沿的检索技术和方法等。然后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形式为网上题库答题,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进行答题,采取计算机自动判卷,内容涉及机场知识和时间检索操作类。经过预赛环节激烈的角逐,最终有6个队进入决赛。决赛形式为大屏幕出题,学生作答。内容大都是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题目,不仅考察队检索知识的掌握,还考察对网络信息的熟练程度等。由于竞赛形式新颖,而且内容实用,极具互动性。大学生们反应非常热烈,积极参与。通过该项竞赛活动,大学生的网络检索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了,我觉得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新颖,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非常适合大学生口味、具有竞争性、激励性、荣誉性等特点。可以借鉴和参考。

2.2实现基于blog的信息素质教育

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Blog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传输信息的工具已经悄然成为网络达人的一个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在高校图书馆Blog可以作为在线的教学和用户虚拟学习,研究的平台。也可以成为用户网络学习的信息导航平台和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这种以博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具有一个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也是符合现在这个网络时代的很先进的模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很多高校采用。

3.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拥有丰富、高品位、高质量得馆藏,不断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另外,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应当具有的服务项目。让大学生在众多的模式当中选择适合自己,为自己所需,能为自己所用的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为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利伟 网络检索竞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4)

篇7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要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来处理科学问题。而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年龄及心理成长息息相关,这也是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与心理学实验相结合是很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拓展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在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具备科学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具备科学知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的操控能力,整体把握“公民科学素质”的推进。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的结合实例分析

 

小学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课,对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学科。注重科学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启蒙阶段,到成熟阶段,从接触植物、动物再到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发展的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而心理学中,结合年龄特点等,与科学学习接轨,辨别科学知识中的真伪科学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植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都能细心地观察,对掌握植物的特征保留已有的经验,所以,学习中能够唤起记忆,教育者应结合这一特征,应用经验心理学与经典心理学,大胆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拘泥于教材,为日后的植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结合的前景发展前瞻

 

小学生对事物的喜好大多数取决于事物的表面,没有良好的科学规律性,学生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但是在生活中能够不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注意力要比课堂上的注意力更春风化雨。教育者要把握这一特点,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使学生获得感知,例如,动物的特征,对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的顺序,从外部特征、生殖特点与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小学科学课是集观察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未来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必要的。

篇8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关键素质

一、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的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

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而初中恰好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向,这在一个人的长期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和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该课堂如何体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胡波老师这一堂课设计巧妙,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扫读、跳读、精读,但是胡老师的目的远不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胡老师不断培养孩子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1.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胡波老师剪出一个漂亮的“帧弊忠入课文。胡老师的剪纸引入方式自然巧妙且新颖,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随后的小视频又让学生更加了解用英文讲述中国文化。课堂结束时,胡老师总结,希望孩子们要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同时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红纸条贴在之前写关键词的红字条上,一个大写的醒目的“美”字,便在黑板上呈现了。最后,他还以一首押韵诗歌,让孩子们一起诵读,并配以背景轻音乐,倡导要做一个有心人。整堂课设计灵活,展现清晰,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胡老师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扫读课文并找出文章的结构,在核对答案环节,他问学生是如何找到答案的,深度挖掘孩子的思路,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在精读第四段后,其中一组孩子们拿起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图片中间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泥人娃娃,周围以树状结构清晰地展示了本段的关键词。学生报告该组成果后,胡老师予以表扬,但他同时问孩子们:“How can you make it better?”其余学生纷纷提出可行意见,比如可以多加一点颜色以及报告者应该更加自信一些。

这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动手

能力。

3.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文章一共有四段,第三段由胡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思维导图(mind map)的方式,围绕贴在黑板上剪纸“帧弊郑将本段的剪纸文化内容以树状结构铺陈在黑板上,看起来栩栩如生,清晰明了。在给孩子们示范了思维模式导图精读后,他鼓励孩子们分小组探究完成第四段的思维导图,孩子们热情积极地参与。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十分新颖,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且富有创造力。

三、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素质

1.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龚亚夫先生认为,“‘结构+功能’的教学路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所以教师要在备课中学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良品格、行为规范等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满堂灌”,只注重词汇和语法,教会学生写句子,记叙就行,而是要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用英语进行

思维。

2.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思维品|主要是指逻辑思维水平和批判思维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具备培养这两种思维品质的理论和实施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各学科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英语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很有裨益。

3.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用前沿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胡老师学习剪纸,并在阅读教学中用到了前沿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最后一段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效果也因此而锦上添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用精心的课堂设计,带给孩子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思维习惯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实践教育 学生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77-02

现在的家长非常宠爱自己的孩子,又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虽然也很努力地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但往往忽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普遍轻视劳动和社会实践,使得现在的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自主、自信的能力。再加上学校普遍关注升学率,追求升学率,从而造成高分低能、文凭高能力低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精神,导致自尊、自信程度不够。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担忧。有关资料显示,以学生平均每天劳动时间长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长短、参加体育锻炼时间长短相比较,我国与其他先进国家差距非常大。先进国家学生比我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劳动、体育锻炼要大若干倍。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落实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踏踏实实推行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们劳动实践教育总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来看,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育以及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对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尊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信是指一个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有理有据的自我肯定。自信程度与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从事社会工作的积极性密切相关,没有自信就会自卑,其积极性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一个人要成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样去行动。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自信的表情、手势、每一个自信的话语都能不断强化自信在人们心中地位的确立。

自尊是指一个人不卑不亢的自我肯定、自我尊重。既不能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的欺骗和侮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尊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只要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尊重自己,人们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人的尊敬并感受自尊的快乐。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比较能接受个人的不足之处。

自尊、自信形成的关键在自主,自主意识越强自尊自信意识自然也会增强。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学生的自主意识

总校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开展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从被动接受参与活动(自在状态)到愿意参与活动(主动状态),最后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意识状态),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环境保护课程中,我们设计的教育活动形式是在登山赏景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体验这种教学形式,刚开始并不知道教师带他们来到这里的真正目的,只是被动地跟着队伍前行。这时他们处于自在状态,大多数精力都被用来观察、欣赏山中美景。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学生们逐渐进入主动状态,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整个行进路线是经由我们教师精心设计的,随后就可以利用周边的教学资源,所以学生们能很快入境。当他们面对无知村民乱砍滥伐的真实场面时,自主意识被真正唤醒,环境意识最终扎根,甚至有些同学想尽办法要积极采取措施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区实验中学初一(1)班吴奇同学在自我评价表中写道“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体会到了她的心跳、她的体温,我们陶醉在其中。但令人遗憾的是以往清澈的小溪快要干涸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破坏了,看着被烧焦的树干我们心痛不已。”在种植实践和养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体验劳动真正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他们在自我总结中都表示,回到家后一定会更加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想办法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见,学生们的自主意识一旦被唤醒时是多么的令人欣喜。

二、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基础上,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能力是学生自我教育所努力要造就的一种能力。我们在教学当中注重把学生的自主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引导学生会客观地观察、分析、评价自己,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中小学生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而因为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怕吃苦的“骄”“娇”二气,缺乏独立自理,动手能力差。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我校精心设计了家庭烹饪课程,学习理论少而精,实践训练的时间相对多一些。为了满足学生求知欲强的要求,教师尽量用启发式激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经过充分地实践后,再组织学生分组竞赛,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团结协作程度将直接影响集体的荣誉,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很多学生在自我总结中都提到难忘家庭烹饪课堂上的互帮互助,手工水饺制作必须是分工合作,使他们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吉林市二十九中学初一(4)班的冯玲同学在自我评价表中写道“我们每六个人一组,所有步骤都由我们自己完成。我们在自己的劳动中既感受到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乐趣,还可以吃到自己包的饺子,虽然这饺子并不是很美味,但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认真与专心致志。”也有很多学生提到了内务整理课程使他们掌握了照顾自己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回家后一定要给父母尝尝他们自己包出来的饺子,看看他们叠出来整齐的被褥。

三、创造条件为展示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搭建平台,增强其自尊自信

学生的自主能力是要通过社会实践与劳动技术教学活动来锻炼和培养的,学校和教师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角,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实践证明,我们为学生们安排的晚间联欢会、趣味运动会和成果展示是目前为止最佳的展示平台。我们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精心设计积极准备,自主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在学生参加实践教育活动的思想、行为变化反馈表中,总校教师看到:一位二十九中学的初一的女生认为自己平时比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不善于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交流。但是她在晚上的趣味运动会中的某项活动表现突出,公布比赛结果后以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要求这位女生的班主任亲切拥抱一下这位女生。这一拥抱彻底打开了这位内向女生的心扉,使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觉得老师都很亲切近人。还有一位同学说:在这三天我们脱离了父母的唠叨,摆脱了学习的紧张,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地放松了三天,不仅增进了友谊,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懂得了要更加珍惜粮食、珍惜资源,哪怕是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滴水。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很多学生在联欢会、运动会和成果展示上懂得了自尊,找到了珍惜、自主意识增强了,自主能力提高了。

多年来,我校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锻炼自我、培养自我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陆月勤.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与对策[J].武汉教育信息网,2006年,5月8日.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基地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1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种类以及功能简析

1.1进行德育活动的基地

德育活动多种多样,建立德育活动基地的目的在于对高等学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利用实践基地资源(名人事迹、英雄故事、人文资源等),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加深师生对革命事迹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不怕苦不怕累,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1.3进行教育实习的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教育实习基地具有以下作用:(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岗位中去,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例如: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安排到中小学进行实习教学,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使他们在教学时间中积累教师经验,提高职业道德,坚定职业理想。(2)在实践基地中,通过实践教师的指导,通过自身钻研并结合课堂所学,初步掌握工作技能。(3)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独立开展简单的工作项目。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可以担任实习班主任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掌握执导团队的方法。

1.4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基地

劳动技能教育基地,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的劳动态度、熟练的劳动技能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这类实践基地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以劳促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能以劳促善,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2)以劳促智。通过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一过程,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并在劳动中积累工作经验。(3)以劳促康。通过劳动技能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4)以劳促美。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劳动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

2.1为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课堂所学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完善生活基本技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对于实践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须结合实际创造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明确的是,今后更多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此,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2为实现“三个面向”“四个统一”做好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个统一”是指“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砺意志、锻炼品格,做真正的“四有”新人。

2.3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该把这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带动学校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各学校要时刻注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时代性、主导性和平衡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学生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载体建设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将显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其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多功能、全方位的实践基地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4为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供有效途径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它是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的源泉。高校学生应该根据专业内容、课程实际,积极参与实践基地的活动,教师应该定期、及时的在基地中进行考察,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生产劳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劳动观念,为今后的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几点意见

3.1规划合理,布局协调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整体建设布局关系到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对于学校的改革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各相关部门应该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发展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中,并做好监督工作。同时,要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在布局中,既考虑当地的实际建筑条件,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范围、设施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的比例等多种因素。整体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主要是由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所占比重所决定的,还用综合考虑其整体作用与其他功能的补充。

3.2基地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共同发展,共建互惠

所谓内外结合,一方面是指由学校实践基地的需要,由校外其他力量承接,提供资金和场地,并负责管理;另一方面是要把校内校外结合起来,既要在校内立足,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基地建在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负责的工程,如果仅靠学校校内的力量,无法把基地的作用发展壮大,而如果仅靠校外的力量,没有校内力量的扶持,则缺乏系统的管理与监督。所以,需要把校内校外力量相结合,共同把基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所谓共同发展,共建互惠,指的是校外实践基地应该遵循与社会、学校共同建设的原则,多方投资、多方受益,互惠是指高校应该为校外实践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共享教育效益,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输送更多的人才为基地单位服务。

3.3加强全面建设,不断更新完善

前文所述的四个实践基地,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又相互联系,互成一体。所以,要对各基地进行全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资源、资金、场地等),四个基地的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而且,即使已经发展起来的实践基地,也应该定时更新设备、增加项目、扩大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张亚,赵苍荣.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257-258.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9-11,34.

[3]长宏,戚向阳,王刚,张恒庆.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66-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