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篇1

【关键词】幼儿;素质;挫折;合作;创新

一、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教师要明确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教师只有不断了解社会、了解现实、了解未来,才能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明了当前及今后幼儿教育的技能性要求,努力提高技能训练的自觉性,使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其三、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掌握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对教材的研究处理能力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面临问题时产生新的思维方向和方法的能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历史前进的进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无从发展,没有创新就无从进步。

二、提升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抗挫能力差的表现:①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哭闹。②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哭闹。③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④怕困难,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⑤特别娇气,做错了事,家长一说就哭。⑥不敢承认错误,老是用哭来推卸责任。⑦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⑧从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另外,媒体上也经常报道,有的孩子因为受了点委屈就跳楼,许多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幼儿受挫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幼儿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那么脆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勇敢面对,向困难发起挑战。

三、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的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行为由于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很多东西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所以老师或父母的身体力行对其行为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初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是由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初中思想政治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点滴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须自身硬”。要切实实施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政治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广泛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既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达到统一。

篇3

一、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工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了德育渗透,甚至有人认为数学和德育“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导致了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圆周率和祖恒原理时,可介绍祖冲之父子的成就;在讲整数概念时,介绍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这样,通过介绍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介绍华罗庚和他的“优选法”及他凭着顽强毅力自学成才的历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教育.

与此同时,通过正数与负数、分式与整式、有理方程与无理方程、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等相对概念之间的矛盾统一及相互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克服重少数轻多数的倾向,突出面向全体学生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学都是紧紧围绕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进行,以牺牲多数学生,使他们处于受忽视、受冷落的“陪读”地位.这与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面向少数,忽视多数”的教学思想必须转变,否则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将会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把着眼点放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着力于学生素质的“普及――合格――提高”.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后进生得到转化,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实施分层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分层递进,小步到位”的分层导学思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悬念”“辨析”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

第二,大胆放手,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运算、推理、归纳、应用及综合能力.

第三,分层递进,及时反馈信息.练习、作业应分层设置,并限时完成.

第四,教学层次要清晰,结构要严谨.教学应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三、克服重教轻学的倾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学生的头脑被看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仅仅起着一种接收器和记忆器的作用.传统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诸如教学目的的确定流于空泛,不切合学生实际,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教学内容安排无序,难易不当,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教学方法上重教不重学,习惯于硬性地、强制地灌、填、注,不重视启发诱导等.

因此,把学生从被动、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学的双边活动就不可能取得好的实效.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参与情境

1.师生交流,融洽氛围

教师应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注重师生交流、互动,与学生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树立“师――生”“生――生”理念.

2.精细设计,留有时空

教师在教学的容量与节奏、习题的选取与讲解、难度的控制等方面要精细设计,并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如果A离学校5千米,B离学校10千米,问A、B相距几千米?

(二)提高参与质量

1.让学生参与理解,把握能力突破口

例如,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所用的“错位相减法”,学生不太理解,运用时也不能得心应手.对此,可这样教学:列出S1=a1,S2=a1(1+q),S3=a1(1+q+q2),由S3结构特征联想到立方差公式:当q≠1时,S3=a1(1-q3)1-q ,于是猜想Sn=a1(1-qn)1-q,(q≠1) ……(*)

要证明(*)式成立,只要证明(1-q)Sn=a1(1-qn)成立即可,即Sn-qSn=a1-a1qn成立.这样,“错位相减法”的证明方法,就被诱发出来了.通过参与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能力,使学生掌握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2.让学生参与思考,促使能力转化

3.让学生参与创造,培养创新意识

【例1】(2000年全国高考14题)椭圆x29+y24 =1

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F1PF2为钝角时,求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让学生观察题目特征,通过点拨、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

分析1:∠F1PF2为钝角∠F1PF2为钝角三角形,从而求解.

分析2:用变化的观点让学生观察∠F1PF2=90°的点为界点.通过求x2+y2=5与椭圆x29+y24 =1的交点的横坐标,使问题得以解决.

分析3:联想二次曲线动点常用参数方程形式表示,所以可设点P(3sinθ,2sinθ)来求解,同分析1.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进行有益的联想和探索,将学生的知识纵横联系、广泛迁移、灵活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让学生参与反思,优化思维品质

【例2】已知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为50°,P为空间一定点,则过P点且与a、b所成角为30°的直线有且仅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反思:在本题中,50°和30°的设置对答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通过改变50°和30°的大小来深化对这一类题目的理解.如:

(1)若将30°改为50°,其余条件不变,则答案为……

(2)若将30°改为65°,其余条件不变,则答案为……

(3)若将30°改为70°,其余条件不变,则答案为……

反思是对解题过程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题目特征的反思,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养成缜密思维的良好习惯.

四、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突出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的知识发生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数学思维.传统的教学普遍存在削弱“过程”偏重“结果”的现象,把学生当作容器,直接灌输死知识,这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应提倡知识发生式教学,反对机械灌输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三点:

第一,抓住已知与未知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进而从不同角度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第二,注意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展开逻辑思维,运用合适的思维方法,多做合情推理.

第三,通过改变问题的叙述方式,改变观察或理解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呈现新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例如,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节中,给出这样一道题:“求过点A(2,3)被平行直线:L1:3x+4y-7=0,L2:3x+4y+8=0截得长为32的线段的直线方程.”

很多学生都回答:“很容易,用特定系数法,先设所求直线方程L为:y-3=k(x-2),只要求出L与L1、L2的交点,再根据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出k值,就可以得到所求方程.”

(若教师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步步紧逼,则产生的思维效果将大不一样.)

师:好的,请大家按照这一思路试着做题.(学生费时较长才解出,且答案五花八门)

师:既然这种解法计算量大,想一想是否还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思维立刻被激活,个个情绪高涨,但部分学生思维受阻,面面相觑.

师:待定系数k,既然是所求直线L与已知直线的交点,那么相交两直线的斜率关系可通过什么沟通?

学生:L与已知直线的夹角.

师: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哪些几何量?怎样才能将它与未知的夹角联系起来?

学生思考、讨论,指出由夹在两平行线间的线段和两平行线的垂线段以及所求的夹角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已知L与L1夹角为π4 ,则有:

k-(-34 )1+k・(-34)

篇4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我国政府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先进的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

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小学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实现素质教育有一定差距。相信经过种种措施一定会完成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小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美观、有特色,而且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参考文献

    [1]袁征 等《小学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克诚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年版。

篇5

一、素质教育对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一)确立主体地位。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制约,最终必然导致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1.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心理特征研究,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强能力。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的喜悦感与满足感。

3.给予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4.建立创造性教学机制,重视分组练习,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保持学生有充裕时间进行体育练习,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与耐心教导,促进教和学的统一结合,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前翻滚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球体和方砖的滚动方式,思考规范的动作流程,逐渐理解动作要领,如讲解跳马技术时,可先向学生讲授物理学中斜上抛的原理,让学生理解人体运动轨迹与发力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动作技术。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如进行长跑训练时,教师除了教授跑法技术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学会控制奔跑速度,掌握换气间歇时间,缓解身体“极点”,以及长跑过后补充水分和盐分,消除身体疲劳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让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这样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还能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具备强健的体魄,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身体和大脑结合的独特性,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如在短跑练习中可组织小组赛,赛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并对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此外,深入学生群体,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进步,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建立强大心理素质有深刻意义。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不能仅用考试成绩的优劣判定教育质量的好坏,要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判定,因此,教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多维评价,如对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实现加分减分制:一方面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对学生体育训练成果进行分数评定,另一方面是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增加加分项目,对完成项目考核的学生进行加分。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合适的项目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篮球、足球等项目。

(四)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个性。

篇6

【关键词】农村 初中历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社会培养真正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农村基础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主要措施是针对初中教学阶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历史学科而言,务必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一、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1.应学识渊博,眼界宽阔,视野丰富,对各学科都略通一二,才能驾轻就熟地使用教材,才能用精简生动的语言文字为学生们展现一幅幅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 用语言将旧景重现,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驰骋万里。历史简单可解释为记录过去的经历和事迹所留下的痕迹,它总结的是已经过去的诸多事实,它不受后人的知情与否和褒贬评价影响,都会客观存在着。而对于学科知识涉及面不宽广的老师,可能就只会依葫芦画瓢,索然无味地念课本,甚至将错误的历史知识传输给学生,最终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感到枯燥乏味乃至厌恶,更不用谈所谓的素质教育。

2.教师还要有全面综合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行文举止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细致的说,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形成通过自我理解而整理出的准确清晰的历史框架,将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都能够有条不絮地一览无余,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增强其记忆能力以及自我思考能力,进一步体现出历史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创造性。

二、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历史不能靠死板的记忆,而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性记忆。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掌握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将以掌握知识为中心变为以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中心。

2.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占据整个课堂时间,而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再一味地被灌输式学习。

3.就是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谓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我们只有真正地学会历史才能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标。对于师生而言,教学或学习历史仅靠乏味的说教和枯燥的背诵是没有什么成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脱离实践的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自身的展现提供机会和平台,以此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

三、注重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

农村大多是穷乡僻壤、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经济落后型地区,村民无法仅仅依赖土地来维系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夫妻选择到城市打工,他们把子女交给父母或亲戚代管。老人对孙子比较“溺爱”“管不住”,因此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斯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这句话也引起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鸣。师生可以在日常的交往及在课堂教学中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建立起和谐共处的新型师生关系。当学生在认知或行为上有错误时,教师不应当对其进行责怪、讽刺或变相体罚,而应该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方式,以此换来他们的心服口服。同时,我还在学生的生活方面投以关注,为患病学生垫付医药费,发动全班乃至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进行捐款。爱是教育的桥梁,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学到了知识与品德;爱是理解的纽带,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得到心灵的温暖并学会换位思考;爱是进步的阶梯,爱如同催化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充满爱的师生氛围中,其学习态度、纪律意识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学习道路上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会缺乏自信,缺少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当个人在面对不尽人意的学业成绩,往往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觉得黔驴技穷,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虽然每个学生在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效果及生活方面有诸多问题,但是这些缺点无法遮挡住他们青少年朝气蓬勃、光芒耀眼的另一面,在他们身上具备许多闪光点,他们热情奔放、敢爱敢恨、奇思妙想;他们对老师充满敬意,希望和老师沟通,对事物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们会从老师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真善美,并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寻找闪光点,尊重个性差异,追求差异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铺就一条“成人”至“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通过培训、反思、教科研、建立新的课堂评价体系的途径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转变。

【摘要】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转变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准确定位就尤为重要,它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一、目前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1、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更新,角色没有转变。

新教改给教师重新定位:教师应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学习与发现的参与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以及教学过程的研究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更新,角色没有转变。学校没有多形式、多途径地组织有关的学习,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2、主动学习不够,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每天忙于常规性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学习,甚至根本没有学习意识。知识陈旧、信息闭塞,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校没有把抓教师的学习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个人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能调动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无生命力

教师长期以来习惯于“一嘴,一书,一笔”的教学手段,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养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闲置或不会用,课堂教学设计枯燥,不能吸引学生,以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4、对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分析不够,教学不能“因势利导 ”

教师不能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客观的分析,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需求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教学,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

5、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规范管理束之高阁

课堂管理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认识和提高的实践探索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互动,不等于教师放弃管理。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仍然很重要。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规范管理仍适应新的课堂教学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广大教师要立足课堂,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方向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表现在观念、能力、方法、知识系统、情感等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行为,实现师生平等。意识指导行动。树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情感态度、行为调节、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突出人文关怀。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乐趣。正确看待教师的权威性,教师的权威地位来自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对社会、对大自然充满关爱之情、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无穷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富于激励、想象丰富,一定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地位。

2、强化能力行为提升,打造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能力行为影响着学生自主发展课堂的建立,教师要具有(1)创造性处理教材的能力。,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对教材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富有策略性的指导能力。教师的导演行为,具体要做好两点:第一,学习情境的创设。,第二,指导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3)对现代化信息的接受、运用、辅导的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能较熟练地运用电教媒体,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的展示服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辅导、帮助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获取信息,不断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拓展途径、提供材料。

3、创新教学方法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我们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人,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学中应自始至终贯穿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己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丰富知识行为,塑造学者风范。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2)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3)知识的及时更新、补充。教师只有善于学习,及时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才能不断地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动,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社会,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乐园。

5、加强修养行为,提升自身内涵。教师的语言表达、仪态表情、人格魅力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

三、农村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策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应立足农村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组织有序的开展。

1、抓实全员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和知识及能力行为:以“学以致用”为目的,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将每项培训分为自学阶段、集中辅导阶段和岗位实践阶段,为教师构建三个知识平台:一是夯实理论基础平台,岗位自学理论;二是理论升华的平台,岗位自学基础上的提高;三是回归实践的平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1)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个人依据自己的专业拟定出个人自学计划,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向专业深层次发展。(2)教育理论方面:以专家学者讲座为引导,集中和分散研读教育名著、名作和名篇,写出读后随感,加以内化,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素养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以新的视觉和思维方式认识和改变教学意识。(3)信息技术方面:全体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整合。(4)职业道德技能培训:定期举行师德演讲比赛、读书论坛比赛、普通话水平比赛、绘画比赛等,要求全员参加。

2、抓教学反思,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规范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不只体现在一节课或者少数几节课,而是节节如此。解决的办法就是抓好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反思效果,要求教师把每节课的表现或得失写下来并与同伴交流,不定期的在教师中进行教学反思展评。久而久之教师的自觉意识就会形成。习惯成自然,一种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会建立。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含义;根本目标;实践策略

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含义

自从全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很多学校对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开展了很多诸如情感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等,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没有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这才使得高中语文素质教育陷入教学误区。

我们首先要明确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含义。语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根本宗旨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全面生动的发展能力。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要积累所学知识,去理解语言,形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并很好的运用在学习生活中。

推行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使得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了。因此,除了了解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外,还要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语文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不是对其的否定,也不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忽略。意识到这一点后,近些年的语文考试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全面能力的考察,以考试的形式,让老师更明确教学方法,学生更了解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标准更高,不是对所有人的平均教育,可也不是一种选择性的或者说淘汰式的教育。而是将重点放在每个人能力的发展上,让学生打好基础,广泛的接受新知识,从而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单纯的重视教育方法改变成重视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掌握到语文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能够自己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提高对于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语文素质教育是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实践结果证明, 学生一旦有了自主的学习意识,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和运用能力。可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协调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下实施应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家长及校方对于分数的关注,也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在阅读教材时,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自己创造形象,那么面对的只能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理解的也只是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进入到作者所建构的意境中去,进而无法深刻的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韵味。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置身于作品之中去体会和领悟。

2.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现行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产生积极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重视意志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直接的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学会用语文教材中的人和事来激励鼓舞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增强学生的信息和积极性,让学生开始主动去了解世界,适应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

(二)优秀可行的教学模式实例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构想,这里提出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实例――四部教学模式,即是将教学分为阅读、讨论、模拟、总结四个部分。

(1)阅读。高中生对于新生物比较敏感,但是对于世界观价值观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认识都得到提高。在阅读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环境中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讨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互助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改变自己错误的理解,也能从其他方面去认识问题。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并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案例模拟。案例模拟这种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很成熟。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恰恰欠缺的就是这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应该将其和日常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主要注重的是情境,将文章中的内容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去体验和想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令学生更加贴近作者的创作,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

(4)总结。对前面的实施内容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探索一条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途径,真正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倦怠 影响因素 干预策略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耗损状态[1]。后来,Maslach把工作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从业者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在内的综合症状[2]。

教师属于助人行业,也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关于教师职业倦怠之研究中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2004年12月6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显示,50.34%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和自我调适方法极其重要。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影响因素

处在工作环境中的人们不是简单地做出反应,他们会把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带到工作中去,这些个人因素包括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性、与工作有关的态度等。

1.人口学变量

人口学因素主要涉及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方面。研究表明,倦怠容易发生在教师生涯的早期,即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容易体会到倦怠;未婚教师比已婚教师,受教育程度高的教师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教师更易于发生职业倦怠[3]。

2.人格特质

就人格特质来说,意志坚强、善自控、高自尊的教师不容易体验到倦怠,而“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A型性格、荣格人格类型中的“感觉型”及逃避型应激策略等则可以预测倦怠的发生。如Maslach认为,自尊是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的预示因素,倦怠的发生就是一个自我评估和自我定义的过程,低自尊在工作中感情脆弱,更易体验到低成就感。国内徐富明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3]。Zellars等[4]考察了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和宜人性三个特征,发现人格特征通过影响对情绪性社会支持的感知来影响职业倦怠状况。

3.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研究表明,关注职业所带来的利益的教师相对于对工作带有真挚的爱好的教师来说,更容易产生倦怠。另外,体验到高倦怠的教师还倾向于把大部分压力归因于他们的教学生活。但同时,对职业目标设置过高或不现实的教师也容易因为理想的破灭而陷入倦怠[5]。

(二)容易倦怠的环境因素

虽然倦怠是一种个人体验,但它发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之中,职业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对教师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学生纪律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不断倾注情感的工作要求、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高期望、社会支持和理解的缺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成比例等,都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存在一定的关系。

1.工作负荷过重

工作负荷过重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工作数量负担过重是指要求太多而时间太少,工作质量负担过重与工作的复杂度有关,感到工作难以满意地完成。工作负荷过重通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班级人数膨胀、过多的测验与文书工作、社会期望过高[6]。

2.控制感

Schwab等发现,在下述情况下,教师的倦怠会降低许多:在教学中感到有更高的自主程度和控制感;获得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7]。国内的研究也表明,教师越多地表现为外控,他们的职业倦怠则越严重。这表明,教师的内控倾向可能有助于减轻其职业倦怠感,而外控倾向则会加重其职业倦怠[3]。

3.学生问题

从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中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3/4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Trendall的研究表明,学生行为不端、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根源之一。

4.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职业就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研究表明,角色冲突不仅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而且与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关系显著[5]。对教师来说,角色模糊主要表现在:有关学生行为的政策不明确或不一致;为适应政府主管的变化而必须调整课程和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讨;感觉在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尊严感。角色模糊会导致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下降。

5.人际情绪压力

职业倦怠的研究始自于人际服务业,因为这些职业属于情绪性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新近的研究也证明,情绪因素是解释工作压力之外引起职业倦怠的额外变量。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更易导致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情绪衰竭正是教师职业倦怠过程的开始及最典型的特点[8]。

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支持和资源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提到了缺乏领导支持这个因素。Greenglass等研究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去个性化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邵来成的研究也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进行干预。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职业倦怠的干预应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因为教师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和推动者,教师职业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供奉“天地君亲师”,教师几乎与“天地”齐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称教师职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学生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在肩负着社会希望的同时,也承受着压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对工作的热爱。

最后,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更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教育;要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教给教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及人际交往技巧,避免因压力无法及时缓解而出现职业倦怠。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教师压力与学校领导方式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是减轻教师压力、预防和缓解倦怠情绪出现的重要措施。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机会,使教师劳逸结合,情感得到及时宣泄,身心健康。

其次,学校还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如,制定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素养;建立“传帮带”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新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保障;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给予教师脱产或不脱产进修的机会;与兄弟学校建立多项交流关系或者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可以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最后,重视教师人际关系,利用人际互动降低职业倦怠。尤其是大学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与观点解释教材、批改作业、评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说是教师自己策划、自己执行、自行考核,从表面看,可谓是一种个体孤寂的专业工作。这方面固然有其一定的优越性,有个人一定的空间,但须知人际关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长期缺乏人际关系互动,也是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健全各种例会制度,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攻关,实行个人奖励与群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当然,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大家联络感情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要强化师生关系。比如建立教师接待日制度,参与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流,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及对自己教学情况的反馈,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使命,又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内容进一步丰富,增强工作积极性。

(三)教师个人的心理调适

缓解职业倦怠,不仅要依靠社会、学校的支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是教师勇于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克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

其次,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应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平凡人,不是古书中的圣贤,自己在压力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致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导致自尊心的降低;才能更理性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当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感到压抑时,不妨主动与家人或朋友、同事多交流一下,说出自己心理的症结点,发泄心中的郁闷,在亲友的安慰和建议下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审视,这不仅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且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乐趣。当教师感到心理悲伤又找不到他人倾诉时,不妨自我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一方面,哭可以宣泄自己的不快,使自己的心理免受伤害,另一方面,眼泪中的毒素也可以排出去。此外,还可通过唱歌、运动、写日记、击枕头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 J. Speaking from experienc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77,31,(7):26-32.

[2]Maslach C,Jackson S.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1981,2:99-113.

[3]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5,

25,(1):74-77.

[4]Zellars K.L.,Perrewe P.L..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5]Evers W J,Tomic W,Brouwers A.Burnout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compared.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4,25:131-148.

[6]甘怡群,王晓春,张轶文,张莹.工作特征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6,38,(1):92-98.

篇10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政治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在人生价值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甚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希望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具体地说,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注意下列四个问题: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平等着待学生,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要求优秀生和后进生能够互相帮助,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封闭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它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材和课堂的范围内,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完全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逻辑轨道,教学方法以注入式为主,虽然也讲究讲和练的结合,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甚至在升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因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造成学生心理的严重不平衡。因此,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学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以课本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第一手资料来增加理论的信度和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变空洞说教为生动活泼、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

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她根植于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中,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自我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企盼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即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不压制,不讽刺,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改变其错误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

四、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