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远方亲友的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03-19 20:5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远方亲友的一封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年过年时,我们在你家乡邳州认识了,并成了好朋友。今年过年,我想请你来我的家乡做客。
我的家乡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五百亩,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叫它五百亩吗?因为在这个村庄里,田地加起来总共有正好是五百亩地,所以人们称它为五百亩。
我的家乡四处环水,就像一个小岛一样。原来小的时候家乡只有一座小的破桥可以通过一边的村庄,过另外一边村庄还需要渡船摆渡。现在随着金坛的发展,60年周年的巨变,原来凹凸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崭新宽阔的大路,在五百亩的后面有一条通往长江的丹金漕河,丹金漕河的对面是顾龙山,顾龙山是一个佛地,里面有慈悲为怀的和尚,还有烧香拜佛信仰的人们,还有不同样的佛主雕像。
篇2
7年前,一位身陷囹圄的父亲,为了满足幼年儿子的“妈妈梦”,从此开始坚持不仅自己写信慰藉儿子,还动员狱友仿照妻子的笔迹和口气给儿子写信,并苦苦向高墙外的热心人求助为儿子寻找母亲,用父亲如山一般的泣血真情温暖着儿子受伤的心灵,使隐形匿迹7载的母亲感动不已,终于勇敢地站到了丈夫和儿子面前……
“救”夫被骗,
妻子无奈走天涯
1985年7月,于景裕从吉林省白山市浑江铁路中学毕业。其后,他在为人打零工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姑娘张小丽,并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人结婚后,不久生下了儿子于洋洋。每天,于景裕看着娇妻虎子,心里充溢着人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做生意的劲头就更足了,他想更多地挣钱,为儿子攒足将来出国留学的一应费用。
1993年,于景裕告别妻儿来到省城长春做汽车生意。他为人诚实,肯于钻研生意,把买卖做得异常红火。正在他为儿子的未来而奋斗的时候,不幸开始光顾他远在白山的老家。先是他的哥哥做生意赔钱,之后哥哥又因为做生意铤而走险走向犯罪道路,不久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家里一时陷入债主逼门的窘境。为了先缓解家中的困难,于景裕竟也不惜步哥哥的后尘,非法占用了73万元的汽车汇票。1995年5月,于景裕因涉嫌诈骗罪,被长春警方予以逮捕。
丈夫长春被逮捕,急坏了家中的妻子张小丽。一个熟人找到她,说可以用12万元打通关节,把于景裕从公安局弄出来。病急乱投医的张小丽竟轻信了他的话,千方百计筹借了12万交给了这个人。当于景裕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的消息传来,张小丽才知道被人骗了,但家里已陷入人财两空、倾家荡产的境地。
儿媳被人骗去巨款,于家父母埋怨儿媳不小心,更加揪心儿子在监狱里的处境……于景裕60多岁的老母亲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悲愁地离开了人世。于景裕的父亲也在儿子入狱和老年丧妻的双重打击下病倒。
丈夫入狱,家庭又被搞成这个样子,张小丽心乱如麻、度日如年。晚上睡梦里一会儿是丈夫在监狱里痛苦挣扎的样子,一会儿又是亲友上门要债的情景。梦中醒来,她就痛哭一场。那种被骗后的懊晦、沮丧的心情使她万念俱灰,罪犯妻子的名声,更让她无地自容。她甚至想到了死,可是一想到年幼的孩子、狱中的丈夫,她又难以下定决心。这时,她想逃离这个让她透不过气来的环境。
身无分文的张小丽哭着卖掉了结婚时的全部金银首饰,满心愧疚、忐忑不安地来到长春铁北监狱。
“景裕,都是我没用。本来是想救你出去,我对不起你,更对不起死去的婆婆,也对不起咱们的儿子啊……”刚站到一年多未见的丈夫面前,张小丽就涕泪横流,掩面痛哭。
听到家里遭此变故,于景裕心如刀绞,不由得抱着妻子放声大哭……
分手时,于景裕紧紧地抓住妻子的手:“小丽,只要人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们会东山再起的!”
但张小丽清楚地知道,这些话只不过是丈夫在安慰自己,一个无期徒刑的犯人,何时才能走出监狱?张小丽流着眼泪在接见窗口为丈夫存下了500元钱,随后回到了白山市的家。当天就把手里最后的2000元钱放在了家里,眼含泪水亲吻了一下睡梦中的儿子小洋洋,给公公留下了一张纸条,头也不敢回就离开了生活7年的家和这个伤心之地……
编织谎言,
好父亲良心不泯
身在狱中的于景裕得知妻子离家出走的消息后,刹那间就觉得天像塌了一般,他怎么也想不通――如此恩爱的妻子怎么会绝然而别。
当晚,痛苦不堪的于景裕蒙上被子暗自哭池妻子啊,一切都是因为我犯下的错误。可是,你这样离家出走,我们的儿子又由谁来照料啊?儿子只听你的话。你走了,又有谁能走进他的内心呢?他突然强烈地思念起远方的儿子来,同时也担,心妻子现在的种种境遇。这一夜,他未曾合眼。
第二天,他来到为犯人专门开设的亲情热线电话间。一听到里面传来儿子那稚嫩的童音,于景裕的泪水凄然而落。
“爸爸,我是洋洋,你在哪里,为什么不回家?妈妈也不在家了,是爷爷看着我……我想你,爸爸!……爸爸,我也想妈妈!昨天晚上我还梦到了你和妈妈。爸爸,大人们说妈妈不回来了,是真的吗?……”
于景裕强压抑住自己的伤感,颤抖的双手几乎快拿不住话筒:“爸爸也想你啊。别人是逗你玩的。妈妈出去为你将来上学挣钱去了。”
放下电话,于景裕再也忍不住地哭了:“儿子啊,是爸爸对不起你啊!”
一连几天,冷静下来的于景裕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言不发,心事重重。几天过去了,他整个人瘦了一圈。他天天都在想――小小年纪的儿子,先失父爱,又失母爱,他如何承受这种没有爸妈的生活?孩子如果跟着坏孩子学坏了,重蹈自己的覆辙,自己可就是这个社会和家庭真正的罪人了啊!
几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一个特殊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我要以妻子张小丽的口气定期向儿子写信,和儿子交流、倾诉。让儿子时时刻刻地感受到母亲的存在,
从1996年10月5日,于景裕开始给儿子写第一封“妈妈来信”:
从此之后,于景裕每个月都要给儿子写去一封“妈妈来信”。为了不引起儿子和亲属的怀疑,细心的他找来一位爱好文学的狱友,请他专门学习、模仿妻子的笔迹,再把他写好的“妈妈来信”工工整整地抄好,托管教带到狱外发出。
那段时间,于景裕变得愿意看报纸、杂志,特别注意学习、揣摸那些女性化的语言。那段时间,他心里挂念儿子和妻子,连看到“洋”、“丽”的字样,心里都会翻腾一会儿。而这种学习,使他写起“妈妈来信”词汇丰富,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女性的温柔和爱意。
与此同时,于景裕开始向自己能想起来的亲友一遍遍地写信,恳求他们为他保守这个秘密。
几年中,因为刑满出狱、监区调动等原因,热心为于景裕“抄”信的狱友换了一个又一个,7年间竟换了5个人。他们都为于景裕的殷殷父爱而感动不已,有的还主动为他提供“妈妈来信”的内容,细心模仿张小丽的笔迹,帮助于景裕抄写“妈妈来信”。
洋洋也倍加珍惜“妈妈来信”。每接到一封信,他都如获至宝。一遍遍地读。对于渐渐长大的洋洋来说,这就是一次次最舒畅最惬意的享受,就是一次次最充实最满足的快乐。这一封封饱蘸“母爱”的远方来信,是他童年时代最贴心的精神“伙伴”。
7年中,于景裕按月给儿子写去“妈妈来信”,孩子保存了满满一纸箱,他天真地说:“等妈妈回来那天,我会把它们订成一本书!”
苦苦寻妻,
身在囹圄亦飞鸿
儿子在“妈妈来信”的“陪伴”和“教诲”下,身心健康地成长着。在学校期间,他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受到了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
随着儿子一天天地长大,于景裕越来越感到一种压力:儿子大了,这样的“妈妈来信”还能坚持多久?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这些“妈妈来信”原来竟是个天大的“谎言”。
其实,于景裕一直也未放弃对爱妻的寻找。每逢元旦、春节和妻子生日等日子,他就给岳父母打去电话问候,并打探妻子的音讯。但他们也不知道女儿的去向,他每次都是大失所望。
无奈之下,他又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报纸、杂志上。他特别愿意看报纸中缝和杂志刊尾刊登的那些“寻人启事”、求职启事,希望能从中找到妻子的行踪。
1998年3月10日晚上,他读报纸时,突然发现一则征寻车祸丧生女尸主的启事。他惊异地发现上面的照片与妻子张小丽特别相像。他焦虑不已,内心完全被恐惧感所占据,躺在床上,他越想那张照片越像妻子。不等天大亮,他就跑去找管教,请他帮助查问一下。
当天下午传来消息:那具女尸已找到家属,死者姓王,他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下来。
从那天起,他力口快了寻妻的步伐。他写信给亲属、朋友,请他们代自己寻找妻子。
多少个夜晚,梦见妻子向他慢慢地跑过来,身后跟着他们可爱的儿子,他激动得泣不成声……每次从梦中惊醒,谛听着室内其他狱友睡觉发出的打鼾声,他都会突然泪流满面。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给儿子写信和寻妻上。时间一长,监狱干警、狱友们都知道于景裕的事了,都很感动,几乎天天有人跑来为他出主意想办法。
亲朋好友也被于景裕对妻子的诚心所感动,监狱外面也涌动起了帮他寻妻的热流,监狱内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寻妻网络,但张小丽就像是从人间消失了,无影无踪。
为了早日出狱,于景裕一直积极地接受改造。在狱中的8年时间里,他先后得到两次减刑共3年8个月。
一天,他看到报上关于大连一个旅游景点的报道,他脑袋里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妻子曾多次说神往大连,她会不会去了那里呢?
想到这里,他提起笔来就开始给大连的多家媒体写信求助,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找到出走多年的妻子。《大连晚报》编辑部的负责人被这位吉林犯人的多次请求所感动,免费刊登了这则寻人启事
张小丽当天就看到了这则寻人启事。其实,当年张小丽正是出走到了大连。在那里,她也历尽了苦难和辛酸。刚开始,人生地不熟的她,只好选择本钱小见效快的小本生意。7年里,每天一大早,她就要起床跑到批发市场背回一兜子日用品,再赶回租住地附近的街头上摆小摊。她想慢慢地挣钱,债不还清,自己哪有脸面回家啊!可是这种小本生意,什么时候才能还清那笔冤枉债啊?每天晚上,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可爱的儿子,每次她都哭泣不止。
那天,她激动地把这则启事看了好几遍,禁不住地泪流满面这么多年,丈夫还在苦苦寻找自己!但一想到回家,无钱还债,就要面对于家亲属和邻居的压力,她恐惧了,最终只好把报纸收起来,含泪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铁窗内外,
真情邀得人相聚
7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关于妻子的信息,于景裕也几乎绝望了。监区一个曾在机关工作过的狱友,听说了于景裕的事情后,就跑来帮他出主意,能不能再找找家乡的妇联组织帮帮忙。狱友还主动提出可以写信为于景裕找到白山市妇联主席王秀梅。于景裕喜出望外,赶紧和狱友一起给王主席写了一封求助信:
王主席被这位素昧平生的狱中父亲的责任心和爱心感动了。第二天,她就来到于家了解孩子的近况,又多次跑到柳家探询张小丽近况。开始,柳家人都直摇头。王主席并没有灰心放弃,经常来柳家唠家常,讲于景裕的狱中改造成绩,读于景裕写给儿子的一封封“妈妈来信”……终于感动了柳家的一个人――张小丽的弟弟。原来,当年张小丽离家出走后,把自己的落脚地点只告诉了弟弟一个人,并叮嘱他连父母都不要透露。
于景裕终于放下了一直悬了7年的心。他喜极而泣,马上提笔给妻子张小丽写了7来的第一封信:
“孩子今年都13岁了,我再也无法把7年的‘妈妈来信’谎言编造下去了。回来吧,孩子不能再过没有妈妈的日子了……”
接到丈夫布满泪痕的信,张小丽忍不住哭出了声。她觉得过去所有的误解和斥责,在丈夫和孩子对自己的思念与盼望面前都变得苍白和乏力。她再也坐不住了,马上给丈夫发去一封特快专递……
2003年7月11日,张小丽从大连赶来长春探望于景裕。夫妻乍一见面,都愣了一下;7年的岁月在两个人的脸上留下了沧桑和坎坷的印迹。突然,两人猛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张小丽告诉丈夫:“我愿意把孩子接到大连,让孩子永远在我的身边!”
于景裕更是泣不成声,他一句话也说不出话来,只是双手紧紧拉着妻子的手……
“7年了,孩子还能不能一下子接受我这个妈妈?”
于景裕给妻子出主意:“可以先以你朋友的身份和儿子通电话,让他在心理上逐渐消除对妈妈的距离感。”
这天上午,张小丽一回到大连就给儿子打去电话:
“孩子,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啊,你现在好吗?”
于洋洋一听是妈妈的朋友,眼泪就唰地滑落下来:“我妈妈好吗?阿姨,请你转告我妈妈,我想她,天天都在想她!我爸爸不在家里,我想她回来给我开家长会啊!”
儿子这些话,让张小丽既伤感不已也激动万分,她捂住话筒,不敢放声哭泣,努力控制着自己。她压低自己的哽咽声音,眼里的泪水却无声地“哗哗”坠落。
……两个小时过去了,张小丽和儿子交谈着,心里越来越觉得无辜的儿子这些年来经受了不少的生活苦难,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想到这里,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到大连来,哪十白只是见上一面。
洋洋想要多听到关于妈妈信息,就与“阿姨”约定晚上再在网上见面。张小丽说:
“我不会打字,怎么办啊?”
洋洋急切地说:“你可以用语音聊天啊,我想知道妈妈现在最详细的情况,求求你了,帮帮我。”
晚上,按照约定时间,从未上过网的张小丽跑到网吧。张小丽看到,儿子早就等在网络上了,他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非常快捷,甚至可以与她的语音聊天同步。看到儿子的成长进步,她几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与儿子聊天。聊着聊着,激动中的张小丽一下子说走了嘴,她问到了洋洋爷爷的病情……母子连心的心理感应,加上张小丽对家中事物的熟悉程度,使洋洋马上觉察到与自己聊天的就是妈妈。于洋洋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了一行字:“你不是妈妈的朋友,你是我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你,妈妈!”
不会打字的张小丽看着儿子传过来的这行字,手捧耳麦泪水悄然流了下来……
2003年7月25日上午8时40分,大连火车站,一列从北方晚点驶来的列车停靠在站台上,第一次出远门的于洋洋急不可耐地第一个跳下了火车。他笨拙却十分急切地拖着一大包行李,到处张望着找寻穿白色棚艮的妈妈。只要迎面走来白衣女子,他就问:“你是不是接洋洋的?”站台上人影渐稀,他还没找到妈妈的身影。突然前面迎面跑过来一个穿白色衣服的中年妇女,一副急切找人的样子。于洋洋赶紧拖起行李跑过去,远远地就喊
“我是洋洋!”
篇3
李河清老人所说的“宝贝”,就是她住院一年来老伴写给她的信,这逾百封“情书”陪伴她度过了漫长的冬天,爱的力量生出奇迹。如今,身体恢复良好的李河清马上要回家与老伴团圆了,他们将厮守着度过人生最后的幸福时光―― 吴自谦和李河清厮守六十载
厮守六十载
老伴意外住院夫妻被“拆散”
2016年4月30日上午10点,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7楼6号床,86岁的李河清看到儿子吴玉出现在面前,眼睛立马亮了,满脸都是渴盼的神情。
吴玉看着母亲,笑盈盈地从兜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纸,然后拆开,里面写满了方方正正的字。看到儿子手里的纸,老太太脸上漾开了笑意,吴玉很懂母亲的心思,展开那页纸读了起来:
“听儿子说,你这两天很乖、很听话,我要表扬你一下,这不,五一到了,街上到处花红柳绿,盼你赶紧好起来,到时我推着你去看蔷薇花……”
信读完后,李河清接过儿子递来的那页信纸,颤抖着手在上面细细摩挲着,眼里漾出的是别样的柔情,这是李河清自去年4月17日住院后,老伴吴自谦给她写的第128封信。这些充满爱意和牵挂的信件支撑着老人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
李河清和大她两岁的吴自谦是浙江杭州人,两人自幼相识,青梅竹马,长大后,彼此在心里最深处为对方留下一个位置。后来,吴自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入伍跟随部队到四川、重庆等地驻防。
在读书、从军期间,吴自谦始终思念着李河清,李河清也关注着吴自谦在远方的信息。吴自谦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及时告知李河清。有意思的是,两人信里很少谈情说爱,只是畅谈彼此的梦想和近期的生活,虽然心里不说,但他们都把对方看成了彼此的唯一。
似水流年,转眼两人已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吴自谦俊朗帅气,李河清娇小俏丽,两人都不乏来自异性的爱慕。李河清毕竟是个女孩,一直在等着吴自谦开口。看到吴自谦“稳坐钓鱼台”,李河清在信里含蓄地提醒吴自谦:“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看到李河清的委婉提醒,吴自谦才意识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与李河清早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1953年春,吴自谦写了一封含情脉脉的信件,对女友发出了邀请:“燕子去了再来,桃花谢了又开,两情相悦20余载,花期已到,亲爱的,让我们结婚吧!”
男友向自己发出深情的召唤,李河清情难自禁,她请假到重庆探望男友,商定婚期。第二年,这对有情人在重庆终成眷属。过了几年,李河清随部队到成都驻防,李河清从杭州调到成都做小学教师。此后,他们朝夕厮守,再未分开过。
婚后,李河清和吴自谦开始了人间烟火的日子,夫妻俩携手哺育儿女,平静而美好的生活一过就是60载,吴自谦和老伴也迎来了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然而,自然规律总是无法抗拒,到了耄耋之年的他们身体机能每况愈下,李河清心肺功能不好,吴自谦腿脚不利索,不能走太长的路。
吴自谦和老伴不愿拖累儿女,平时仍独立居住。两人在杭州长大,饮食上脱离不了家乡的口味,吴自谦兴致来时还喝两口浙江的花雕酒,有老妻陪伴,聊天说的也是吴侬软语,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人年龄大了,行动迟缓,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总能引发严重事件。2015年4月的一天早上,李河清在厨房忙活早餐,由于地面洒了点水,未及时拖干,李河清脚下一滑,失去重心后仰摔倒,当即不省人事。吴自谦大惊,先是拨打了急救电话,又给儿女们打去电话。
救护车呼啸着把李河清送到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救。因为身体原因,吴自谦未能随车前往,在家里,他坐卧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儿女们从医院传回的消息。三个小时后,儿子打来电话,母亲脑部着地受伤,目前已脱离了脑水肿等危险,需要住院治疗。听说老伴没有生命危险,吴自谦才放了心。
老伴住院那天晚上,吴自谦独自一人躺在床上,彻夜无眠,夫妻相伴数十载,几乎没有分开过,已经习惯了老伴在身旁的吴自谦,想象着妻子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情景,心里悲伤难抑。
此后半个月内,由于老伴病情不稳定,吴自谦的心起起落落,在他的再三恳求下,儿女们带他去了趟医院。李河清当时较为清醒,情绪也不错,看到丈夫在孩子们的搀扶下出现在面前,眼睛立刻闪出激动的光。吴自谦握着老伴的手,想安慰她,嘴唇颤抖着,始终没说出话来。怕李河清情绪起伏过大不利于治疗,吴自谦在医护人员和孩子们的劝说下,离开了病房。
临离开前,李河清紧紧攥着老伴的手,不舍得他离开,吴自谦挤出笑脸说:“好好治病,我在家里等你!”老两口执手相看,深情告别,那种场景把儿女和医护人员感动得鼻子酸酸的。
相隔几公里却不得见
每天一封“情书”陪病妻
吴自谦没想到的是,老伴脱离危险之后,又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住进了呼吸内科抢救病房。此后一年来,同屋其他床位的患者流水般更换,她却一直躺在那里。
从老伴所住的医院到自己家,区区几公里成了老夫妻难以跨越的障碍。见不到老伴的日子,吴自谦忍受着难捱的孤独和脆弱,每一天都有度日如年之感。
一晃到了2015年8月,老伴住院近百天,吴自谦仅见了她两次面。一天晚上,吴自谦梦见老伴来到他床前,拉着他的手,想要和他说说话,他刚想开口,老伴又挥手远去,吴自谦急忙去追,一下急醒了,他来不及琢磨着梦中的情景,对老伴的想念更加强烈。
第二天,在吴自谦强烈要求下,儿子把他带到病房,不巧的是,老伴却疲倦入睡。吴自谦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凝视着妻子的面庞,心绪翻滚,儿女怕父亲难以控制情绪的波动,对他的心脏不好,极力劝说他回家。吴自谦难拂孩子们的好意,只得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病房。
回到家里,吴自谦仍回味着和老伴刚才的“见面”,没和老伴说上话,让他十分遗憾。于是,他在书房里翻看昔日他们互通的信件,边看边回忆两人的青涩往事。看着看着,他突然有了倾诉的冲动,便找来纸笔,给妻子写起信来:
“昨天在我强烈要求下,儿子带着我来看你,见到你睡得很香,怕影响你休息,我只好离开,看到你气色还好,我放了心。在家里,我翻看了咱们数十年来的合影,以及当年的鸿雁传书,愈发感慨我们在一起的美好,你一定要好好的……”写好信后,吴自谦把那张纸叠得方方正正的。第二天上午,他嘱托保姆送饭时把信带给老伴。
保姆从医院回来,吴自谦急不可待地向她打听老伴的情况。保姆说,李河清读过他的信后,情绪变得很好,饭也吃得比平时要多,也很配合医生的治疗。
听说老伴看信后很高兴,吴自谦突然豁亮起来,他和老伴不能经常见面,自己可以写信给她,来表达自己的牵挂和思念啊!见信如见面,这样老伴就会像见到他一样。
第三天,吴自谦托保姆捎去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听说你看信后,情绪很好,我也很欣慰。以后,我争取每天都给你写几句,让你知道我在家里的情况,让我们共同与疾病作斗争。少年夫妻老来伴,咱们做了60多年的伴,还没有够,我们还要相伴百年……”
那天,保姆从医院回来,对吴自谦说,阿姨看了您的信很高兴,还把信叠得方方正正的,压在自己枕头下面,说以后有空就看看。
保姆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这是阿姨写的。吴自谦赶紧接过来,小心翼翼地展开,只见上面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读你的信很高兴,咱们一起加油!”寥寥数字,吴自谦能体会到老伴写字时的吃力与认真。
从那以后,吴自谦几乎每天都要写封信,信或长或短,说的都是日间琐事,有时也会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往日两情缱绻的追忆。这些信成了久卧病榻的李河清的精神支柱。
由于肺部感染以及身体机能退化,李河清长年卧床,冬天对她这样心肺不好的病人是个考验。2015年11月的一天深夜,李河清喉咙中发出嗡嗡的声音,整个人满脸涨得通红,额头滚烫。医护人员立马给她吸痰,翻身拍背,再戴上呼吸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抢救,李河清终于挺了过来。
也许是有心灵感应,那天晚上,吴自谦睡得极不踏实,夜里还梦到老伴向他招手。虽然当晚老伴被抢救的事情,儿女们一直瞒着他,但吴自谦决定第二天无论如何也要看看老伴。
女儿吴晓萌担心妈妈折腾了一夜,可能一直在睡觉,父亲看到会担心。于是,她竭力劝阻父亲不要去医院,说母亲很好。没想到吴自谦当着女儿的面流了泪:“我昨晚梦见你妈了,她肯定是想我了,我就看她一眼!”
吴自谦从军多年,性格坚强刚毅,吴晓萌从小到大,从未看到父亲在他们面前流泪,看到父亲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心软了下来。于是,她和哥哥把父亲带到了母亲床前。
正如吴晓萌所料,父亲来到病房时,母亲果然没有醒。吴自谦坐在老伴的床前,看到妻子一直在睡觉,很是担忧。吴晓萌以母亲需要休息为由,把父亲劝回了家。
逾百封“情书”
伴妻斗病魔,这就叫幸福
从医院回来后,吴自谦还是不放心,他晚上给女儿打去电话,问老伴的情况。电话中,吴自谦情不自禁地哽咽、啜泣起来。吴晓萌竭力安慰父亲,说母亲很好。然而,吴自谦终究还是不踏实,整晚没有睡好。
第二天中午,吴自谦从保姆口中得知妻子睁开了眼睛,精神恢复得不错,他又喜笑颜开起来,继续写信:“昨天去看你,你没有醒,担心得我一夜没睡好。保姆今天回来说你情绪不错,我也就踏实了。你的病冬天不好照顾,让我们携起手来,和冬天斗一斗,争取打个大胜仗……”
由于一直卧床,李河清有段时间几乎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她唯一的时钟就是那顿难受的鼻饲。每到该进食的时候,护工会按时把已经打成糊状的东西,一点点缓慢注入李河清的胃管。每当此时,李河清会显得特别难受。然而,这痛苦的时间也是李河清翘首盼望的,因为这个时间,老伴的信会如约而至。
大多数时候,护工会先鼻饲再读信,有时,李河清会孩子气地耍性子,非要护工先读信,然后才吃饭。护工拗不过她,便打开那张带着米糊香味的纸读起来,有些字护工不认识,读得磕磕巴巴。李河清在护工读完后,还会自己拿在手上看,而且是反反复复地看。看完后,她还认真地按原来的折痕,再仔仔细细折回去,折得四四方方,放在枕头下压着。这一封封的信就是她的“精神食粮”,精神头儿好时,李河清会坐起来靠在床头上,借着阳光读老伴的信,一读就是半天……
从去年8月份开始,吴自谦几乎每天一封信,来安慰和鼓励老伴。两位老人的真情互动感动了护士小李,小李是个善良勤快的姑娘,有时,护工不在,她还给老人做些份外的事情,当然,也会给李河清读老伴的信件。
目睹了两位高龄老人之间流淌的那种爱意和思念之情,小李觉得这才是人世间的真爱。2016年4月初,她把这对八旬老夫妻因身体原因平时不能见面,靠写信传递爱意的事情发到了当地论坛,一时感动了无数网友。一些网友还悄悄找到病房,给老奶奶送来鲜花和祝福。
吴玉得知父亲给母亲写信的事情被传上网以后,就把网上的文章及网友的祝福下载后打印出来。第二天带着父亲去饭店吃饭的时候,把那篇打印文章交给了父亲,说外界知道了他们俩的事情,都被他们感动了。作为子女,他们也很自豪。
儿子递来的打印文章,吴自谦细细看了,他觉得自己和老伴的事情被社会认可,非常高兴,当即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老伴:昨天你儿子陪我到饭店吃饭,他交给我一份打印的表扬稿,稿件是护理你的医生写的,发表在网络上,估计不少人看到了。我一连看了好几遍,也很感动,文章写得很有感情,可见这位给你治病的呼吸科医生人品好,文字也好,我很感谢她。
其实,我给你写的那些信,称为便条倒是很确切。因为我想到哪写到哪儿,但写的是真话、心里话,没有料到会受到表扬。但从稿中看出来,你与疾病斗争是坚强的,和医生是配合的。希望你从中得到安慰和鼓舞,把病养好,早日出院。看到你自己洗脸的照片,我十分开心。慢慢来,不急,争取每天进步一点点。
你病后子女孝顺,亲友关心,这就叫幸福。他们来看你,你一脸笑值千金,大家高兴!你的病好得快,健康恢复得快,这是有医药治疗根据的……
很快,李河清在病床上读到了丈夫写来的这封长信,得知和老伴的事情被外界所知,而且反映很好,李河清很高兴,吃饭、治疗愈加配合。吃完饭后,她还饶有兴致地数起了老伴近一年所写的信件:1、2、3、4……
护士小李逗李河清,说想把她这些信借回去读一读,没想到老太太把那些信件抱在怀里,怕被抢走似的,连说:“不,不,不行,弄丢了,就没有了!”老人的萌态引得病房里的人都乐了。
篇4
陪伴:欢声笑语,爱满病房
邓硕曾
时间:节假日
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病房
人物:邓硕曾医生
我从事麻醉医生工作已近60年,每逢节假日,无论是周末,还是大小长假,医院的病房都显得比平常冷清。但是,患者的康复是没有节假日的。每次放假待在家里,我总惦记自己的患者:他们手术后疼吗,会不会出现并发症,有没有排气,是不是需要早些下床?这样的“惦记”使我时常不由自主地走向医院,接近我的患者。
喜当“麻爷爷”
节假日,医院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让我惦念。每次去医院,除观察孩子的情况外,我还和他们一起玩气球、唱儿歌,孩子们都管我叫“麻爷爷”,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孩子喜欢我自创的儿歌,我就改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他们“套近乎”:“世上只有爷爷好,没爷爷的孩子像根草,离开爷爷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卖汤圆,卖汤圆,麻爷爷的汤圆圆又圆,吃了我的汤圆长得胖,什么手术都不怕呀,汤圆,汤圆,卖汤圆,麻爷爷的汤圆圆不圆?”“挖土机在挖土,挖完土盖大楼,盖完大楼动手术,动完手术好回家,爸爸妈妈笑哈哈。”
和孩子同乐,可以消除患儿术前的紧张感。当他们被推进手术室、与父母暂时分离时,他们没有“离开父母”的焦虑感,也提高了对麻醉的依从性。
总有家长问我:“您节假日为什么还来医院?”可孩子们却问:“爷爷怎么不早点儿来?”小朋友们纯洁天真的心灵时常打动着我,让我享受与他们在病房里一起唱儿歌的时光:“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医院,在病房,我的朋友在这里!”
和孩子们交朋友
乐唱《沙家浜》
有时,我也会在病房唱歌给患者听。一位83岁的陈姓患者,2008年因跌倒致左股骨颈骨折,在我院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2016年,她再次跌倒,右臀部着地,需进行股骨头置换术。术前,我了解到,她患有抑郁症,对重新站起来不抱希望。我想,我和她出生在一个年代,她想必也喜欢京剧吧。于是,我经常去病房演唱她熟悉的《沙家浜》《红灯记》等京剧选段,希望她露出笑颜。我国每年有180万老人跌倒,5成以上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家人和社会各界的陪伴与关心,是令他们重新站起来的良药。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她,她的儿子问我:“您今天没有手术也来上班?”“我住得离医院比较近,习惯周末过来看看,你没事也常来看她吧!”
唱《沙家浜》给患者听
节假日里,大家都在放假,可病痛不会休息,患者不能享受假期,就让我这个老麻醉医生陪伴他们。
专家简介
邓硕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教授,《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从事临床医、教、研工作近60年,主要从事心血管麻醉工作。
舍家:患者醒了,孩子睡了
戴朝六
时间:某年小年夜
地点:中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
人物:戴朝六医生
有一年小年夜,也是周末,我休息:上午参加了一位朋友的画展,下午到商场转一转,买了一台相机供工作使用;我又买了一些食材,想让家人尝尝我做的家乡菜。回到家,我开始张罗起来,和面、备菜、腌制,一切有条不紊,就盼着家人看到我下厨时开心惊讶的模样。
电话铃响,飞奔医院
刚做完老家的特色料理“泡泡响”,电话铃响起,传来我科护士梅梅急促的声音:“有位患者中午发生车祸,骨折住院,下午突然腹胀明显加重,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病情危重,请您马上到医院为他诊治。”
“让在岗的许医生尽快建立快速输液通道,备血,通知手术室准备急诊手术,我马上到!”我即刻放下手中的活,赶往医院。
到院后,我了解到,患者中午发生车祸,方向盘撞在腹部。因右腿骨折,被送往骨科治疗。后来病情进展,出现严重腹痛。我高度怀疑他有腹腔内出血、腹膜炎。而此时,已是晚上8点,离车祸发生时间近10个小时。患者脸色苍白,处于休克状态,腹胀明显,我立刻安排护士将将患者推进手术室。患者躺上手术台时,呼吸急促,已处于濒死状态,心率高达160~170次/分。他拉着手术室一位年轻护士的手,有气无力地说:“我快不行了,喘不过气,求你救救我!”一位50多岁的汉子,做出如此举动,情况之紧急可想而知。
好在参与抢救的全体医护人员训练有素,动作干净利落,很快实施麻醉,一边抗休克,一边进行开腹手术。患者的腹腔内有3000多毫升血液,伴臭味。经探查,我发现他有一段小肠系膜撕脱,导致肠系膜血管出血,部分小肠发黑坏死。我们很快为他止血,并切除了一段失活的肠管。一个多小时以后,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的血压、脉搏逐渐恢复。此后,我在病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约2小时,确定患者病情已无大碍后,才换衣回家。
夜幕降临,孩子睡了
走出医院大门,已是凌晨,我感到稍有睡意。回到家中,看到厨房里只做了一半的菜肴,再走进儿子的房间,他已睡着。没有尝到我的手艺,他想必很难过吧。
我回到厨房,拿起锅碗瓢盆,边做菜边想:外科医生经常待在手术室,对于家人、朋友,抱歉的话说再多都不够。幸运的是,家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有一个温暖的家,疲惫时,有人给你安慰、温暖;遇到纠纷、挫折时,有人给你鼓励、力量。朋友渐渐也理解了我的工作性质。以前,我与他们相约吃饭,常常刚坐下来不久,接个电话便往医院赶。朋友认为我总爽约,多有埋怨。后来有几位朋友亲眼看到我的工作状态,深知外科医生工作忙碌,慢慢地,他们也理解、体谅。
医生没有固定的节日、假日,有时也深感力不从心,但有家人、朋友、患者的支持,便能化辛苦为动力,化忙碌为感恩。唯有勇往直前,才对得起这份神圣崇高的职业,才可以让更多家庭团圆美满。
专家简介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肝脏专业委员会、MDT专业委员会、腹腔镜肝切除推广专家委员会常委,国际肝胆胰外科协会中国分会转移性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擅长肝胆胰脾脏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尤其是肝脏肿瘤、门静脉高压症,以及胆道疾病、胰腺肿瘤、乳腺肿瘤等的诊治。
特需门诊:周三上午
熬夜:救回患者,医者所愿
宗建平
时间:大年初一
地点: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人物:宗建平医生
我是一名急诊科医生。2012年大年初一,是我医生生涯最后一个夜班。之后,我院值班表上不再有我的名字。不是说我不再是医生,也不是晚上不用去医院抢救患者(遇到患者情况危重,还是需要前往医院抢救),只是按照医院的规定,我已经到了不值夜班的年龄。
30年恚大年三十、年初一,乃至许许多多的假期,给我留下的大多是夜班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最后一个夜班,我本以为会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如释重负感,没料到却始终放不下我曾经值过的3000多个夜班,她就像一个和你共度了30年的伴侣,突然有一天,她说要离开,独留我一人孤独、落寞。我被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吞噬着,任由30年的值班记忆翻滚,直到被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
棘手:寻找孕妇的亲友
一位孕妇因头痛被送至急诊室,可陪同的朋友走了,诊断不明,需要会诊及处理。我立刻返回急诊抢救室,仔细询问病情:患者孕8月左右,因为过年,喝了一点酒,结果出现头痛,被朋友送来急诊。她当时生命体征稳定、四肢活动正常、否认其他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后,无任何异常发现,神经内科医生建议对症处理。平时如遇类似情况,一般我们会建议患者做头颅CT,可陪同患者前来的人拿走了她的手机及钱包,询问孕妇本人有没有家属可以到场,她只说“没有亲人”,似乎另有隐情。这下可麻烦了,接下去的治疗及检查必须经家属同意才能进行,这是规定。
在万般焦急时,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通过现代手段,通过微博消息,尽快找到家属或亲友。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了一条微博,消息被迅速转发。1小时后,我们真的找到了患者的同事!
两难:要不要做CT检查
事情还没有结束,更大的挑战正等着我――要不要为患者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卒中。如果按常规头痛的处理方法,患者应做CT检查,万一是脑出血,不做CT会危及两条生命;可患者是孕妇,虽然做CT有保护措施,孕8月一般也不易引起胎儿畸形,可万一结果不是脑出血,家属能否理解呢?抢救室几位高年资的医生对此进行了会诊,大家意见不一,让我这位年资最高的医生做最后决定。这是两条生命啊,想到这里,我决定做CT!那时已是年初二凌晨2时多,孕妇在铅衣的保护下做了头颅CT。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颅内大面积出血,没有影响运动区,所以体格检查正常。非常幸运,我的决定是对的。请脑外科会诊后,我们先后为患者进行了脑部手术和剖宫产,情况凶险,幸好母子平安。将患者救回来,是医生最大的快乐。
此时,东方太阳初升,我完成医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夜班,带着无限的幸福和留恋……
专家简介
宗建平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常务副主任。擅长呼吸系统疾病、内科复杂疑难病及危重急症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呼吸内科)
筹血:满腔热血,爱心接力
吴彦桥
时间:元旦
地点:中国人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人物:吴彦桥、李晓明、邸斌、李军医生及护士
故事发生在2016年1月1日――元旦,本科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老太太,因鼻出血多日前来就诊。她有多年心脏病史,加之出血不止,就诊时已有明显心慌、气短。患者和他儿子无助的样子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摆在我们眼前的是“心脏病史”和“出血量大”这两大难题。
救命血告急
第一重任――先止血。虽然我院门诊鼻内镜室每年治疗各种复杂鼻出血近2000例,但这位老人家实属例外。经鼻内镜检查,她右侧鼻腔内充满暗红色肿物,且肿物非常脆,稍稍碰触便出血不止。因患者家境贫寒,鼻塞很长时间没有就诊,目前肿物已从右侧鼻腔突到鼻咽部,用鼻腔填塞法根本无法止血。根据鼻窦CT检查结果,考虑是上颌窦巨大毛细血管瘤突到对侧及鼻咽部,这种情况用血管栓塞法止血也无效。
我们决定马上将老人家收入院进行手术治疗。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血红蛋白只有80克/升(正常女性为110~150克/升),加之肿瘤不断出血,估计术前血红蛋白不到60克/升,手术时必须输血,不然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在做术前准备时,我们被告知:血库缺少O型血!
发动所有力量筹血
我立刻想到我的爱人是O型血,他离医院也近,我马上让他来献血。可一人一次仅可献血400毫升,根本不够。我又想到可以发动我院职工献血,没有过多考虑,我立即将求助O型血的微信发到我院微信群中,又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我院宣传科同事看到我的微信后,立刻将内容发给《燕赵晚报》和河北电台,望借助媒体之力向全市播报。
令人动容的是,除我院十多名前来献血的医生、护士、实习生之外,还有几十位热心市民在看到网上的消息后及时前来献血,更有外地的好心人打电话询问情况,希望尽一份力(考虑到他们距离医院较远,就没有劳烦他们过来)。
部分献血的医护人员和社会爱心人士
爱心接力,患者转危为安
经过血库人员对献血者的仔细检查和询问,在确保爱心人士无明显疾病、感冒、疲劳等有可能伤害他们自身健康的情况下,我们共采集约5000毫升O型血。得知用血量十分充足后,我立刻通知《燕赵晚报》和河北电台,并在微信群及朋友圈说明,血已够用,感谢大家的帮助。
当天中午,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下,我们为患者实施了鼻内镜下结合经口腔唇龈沟切口的上颌窦及鼻腔鼻咽部肿瘤切除术。手术非常顺利,患者出血量不到200毫升,术中输血1200毫升。
术后,老人家复查多次,鼻腔鼻窦均恢复良好。几次复查时,我都看到她脸上满意的笑容。
社交媒体时代,很多人诟病网络信息量巨大,难以甄别,多彩的屏幕时常掩盖真实的生活。可这一次,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筹血救人”,让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好心人,我相信,爱心将继续传递,就像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救死扶伤。
专家简介
吴彦桥 中国人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全军耳鼻咽喉^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头颈肿瘤的诊治,鼻内镜、鼻窦外科以及鼻、眼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周四全天
守护:一丝希望,竭尽心力
梁爱斌
时间:国庆节
地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
人物:梁爱斌、修冰、李萍、骆休医生等
2016年国庆,我们血液内科团队打了一场揪心的“硬仗”。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
自知病情危重,患者欲捐献器官
贵州女孩周云琴于2015年2月因发热、腰部胀痛、皮肤瘀斑,被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家有双目失明的父亲、体弱多病的母亲,小周姑娘只能依靠自己在外打工的积蓄接受化疗。其后一年多,她的病情反复发作,当地医生束手无策,推荐她来我院就诊。与不乐观的病情和家庭状况不同,小周乐观开朗,大家都非常喜爱、疼惜她,我们叫她“小丫头”。
小丫头刚入院时身体极度虚弱,随时有生命危险。她清楚自己的情况,委托修冰医生替她联系器官捐献事宜:“妹妹为了照顾我,放弃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姐姐已经嫁人了,还总是塞钱贴补我……太多人帮助我,我无以为报。如果可以为他人做一点事,我便了无遗憾了。”
小丫头请求所有为她治疗过的医生与她合影留念(经周云琴同意,公开照片和名字)
仍有一丝希望,怎会放弃救治
这么好的姑娘,我们怎么可能放弃救治机会。我全面分析了小丫头的病情,先对她进行挽救性化疗,可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我和我的团队讨论后认为,像小丫头这样的难治复发性白血病,继续沿用传统化疗方案,可能不会有生存希望,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近年来正被国内外医学工作者认可的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整个团队陷入生死抉择:一方面,近几年被改良运用于临床的CAR-T疗法对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小丫头骨髓内的肿瘤细胞高达98%,如果采用CAR-T治疗,可能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看着小丫头虚弱却坚强的笑容,我觉得我们必须努力。
小丫头十分信任我们:“我知道医生在用尽全力为我治疗,我只有坚强再坚强,才能和他们一起抵抗即将到来的风暴。无论结局如何,我都会永远感激帮助我的医生、护士。”CAR-T治疗的过程可能十分凶险,但这是小丫头仅有的机会。
放手一搏,日夜守护
2016年9月24日,我和我的团队决定放手一搏,为小丫头安排CAR-T治疗。我们迅速采集她体内的细胞并在体外转染及扩增,之后将CAR-T细胞回输她的体内。不出所料,小丫头体内的细胞因子“风暴”非常猛烈,连续一周,她都在40℃以上的高热中度过,血凝指标超标数十倍,甚至出现痴笑、认知障碍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整个国庆长假,我和我的团队日夜守护着她,数次争分夺秒地抢救;为临时需要增量的药物,调动医院总值班室、药剂科等力量筹办。终于,小丫头熬了过去!
一周后,小丫头外周血内的原始细胞持续减少。一个月后,她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消失了。这意味着传统化疗无法清除的白血病细胞,被CAR-T疗法彻底消灭,小丫头从死亡线上回来了!2016年11月2日,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持续治疗,小丫头的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她走出病房、医院,回到了老家。不过,我反复嘱咐小丫头,虽然她已暂时脱离危险,但白血病仍有复发可能,还需持续观察和治疗。
远方寄来一封信
不久后,我们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小丫头从贵州寄来的特产和一封信:
“我曾是一颗虚弱的小草,是他们陪着我、帮助我,让我在黑暗中勇敢与病魔搏斗。他们是我最爱的梁爱斌叔叔、最善良的修冰姐姐、最漂亮的李萍姐姐、最温柔的骆休姐姐。
最亲爱的梁叔叔,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银装素裹。而我,却不知道如何感激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你。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的叔叔、姐姐,你们对我的好,我无以为报,我会在贵州想念、祝福你们。”
医学很冰冷,需要许多数据才能看清病情的真面目。而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医生竭尽全力想要挽救患者的真心。
(编者注:杂志发行前我们获悉,小周姑娘回老家后准备筹钱进行骨髓移植,不料病情再次复发,她已前往上海同济医院求诊,梁爱斌教授团队准备为她进行第二次CAR-T治疗。愿好运再次眷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