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急速进步的当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养成教育需要一次颠覆性的反思和革新。面对人类精神信仰多元化、社会风气浮躁化、价值引领非单一化的影响,大学生们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落、价值取向畸形,种种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大背景下,养成教育呼之欲出,“养成”本意为培养使之形成或长成。古人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治天下之治者在于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则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要通过养成教育来实现,所谓的养成教育是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唤醒个性的核心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让人获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传授和指导,使受教育者对自身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人格定式重新经过认同、理解、接纳、吸收和转换的过程,再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反复的强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目的就是经过养成教育的培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认知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自觉提升和修正,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改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受教育者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强化训练,最终使受教育者通过主观能动性的调动,通过实践、总结、感悟和学习的过程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和技巧。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三)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助于全员养成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养成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91
1 音乐教育在国内高校开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设置音乐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开设时间仅限于第一至第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均非常有限。另外,根据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4名学生中,9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其中,喜欢通俗歌曲的占78.53%,认识简谱的占48.5%,认识五线谱的仅占3.5%。可见,国内普通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迫在眉睫。
2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作用
2.1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更能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构。音乐的陶冶对于人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曲《国际歌》,激励着战争年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新一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献身。欣赏与聆听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他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道德体系构建中,音乐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2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每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写照,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美妙悦耳的和声,把欣赏者带入另一个世界。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旋律中洗涤心灵,感受责任,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意素质的良好媒介,无论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还是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当美妙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刺激大脑神经中枢时,人体便会产生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起到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情绪状态等作用。如,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当学生因为不熟悉谱子、动作练习太少而导致乐曲的演奏得断断续续时,如果老师能够多鼓励学生,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在类似“大合唱、乐队”等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特长和技能进行分工,使他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活动中的不断调整与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3 在大学生素质养成过程中实施音乐教育的途径
3.1 教育理念多元化
在教育理念方面,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推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入多元文化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学校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要转变传统的单一音乐教学目标,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去,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独立、终身地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从音乐学习中获得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3.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精选富有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的音乐作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世界各族文化的介绍、内容健康且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等纳入教学内容中,把音乐教育当成文化普及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引导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外,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即兴创作和指导性命题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内涵。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音乐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国内大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一味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采取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育手段的突破口,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并使之个性得以全面发展。总之,音乐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4 教学成效实践化
在教学成效上,高校可以把音乐教育的成效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把文艺活动深入到学生所在的系部、班级、寝室,通过广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使音乐教育达到普及化的目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合唱团、器乐团等社团,由音乐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合唱比赛、歌手大赛等,为热爱音乐、有艺术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拥有音乐美感的素质教育环境,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庆权.音乐欣赏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2]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篇3
教育职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育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养成良好行为品格,正确认识德性。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类文化思想不断交融,使得高校育人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思维独立,个体本位突出,个性多元化,如何开展有效育人教育值得研究。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应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育人教育重要途径,通过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观、学习观。本文将针对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教育途径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校教育;育人教育;养成教育;大学生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不再单单看中人才学历和职业能力,更看中人才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高校教育中加强育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大量不良文化、思想、风气影响着大学生思维,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多,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后进群体人数持续增长,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价值观扭曲,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自我职能能力。因此,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加强育人教育,发挥养成教育职能。
一、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高校招生范围扩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多,生源质量出现明显下降。且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开放度高,信息传播媒体形式多种多样,社会不良信息与文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思想,大学生素质现状和心理健康状态令人堪忧。很大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道德观念缺失,自我意识强烈,个体本位突出等基本特点[1]。这部分学生大多自我管理能力薄弱,逆反心理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纪律和行为习惯差,学习纪律涣散,养成了诸多不良学习习惯,经常迟到早退,甚至逃课,遇事消极对待。根据《北京青年报》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百分之六十六点七的学生表示在考试中做过弊,百分之七十七点二的学生不介意别人作弊。显然,当代学生素质现状并不理想,如何开展高效育人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教育活动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积极落实育人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内涵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并不理想,采取有效育人教育措施势在必行。而养成教育是育人教育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发挥着积极作用。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的教育行为,是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包括:心理养成、思想养成、行为养成等几大方面,注重对学生德性培养,使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成为道德自律,修养高尚的人。教育过程以高校为主体,在社会、家庭配合下,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手段对其施加影响,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其教育基本理论源自德育演进理论[2]。实践证明大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进群体的形成都并非智力问题,而主要是心理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养成教育措施,落实育人教育。
三、高校育人对养成教育的运用策略
我国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要求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重点[3]。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加强对养成教育的运用,以落实高校育人目标。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校育人对养成教育的运用策略:
(一)特色教育
养成教育中应突出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针对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展开特色教育,摒弃以往理论灌输,死板说教的教育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育职能的发挥。另外,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对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遵守纪律规范,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规范意识,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职业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开展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中行为训练非常重要,没有行为训练学生便难以养成良好习惯。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变多需要通过行为训练,且不良行为也能通过正确行为训练进行矫正。英国教育家劳伦斯豪尔特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他在著作中多次肯定行为训练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养成教育中应积极开展行为训练活动。行为训练内容繁杂,难以细致化的训练,具体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抓住中心,正确认识教育职能的转变,对不同阶段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训练重点,确保行为训练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有效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导向,发挥导向作用与约束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想约束学生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管理机制和目标,维护校园生活秩序、教育秩序,为养成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制度支持,明确教育落脚点。所有制度的制度内容应包括:学生行为制度、寝室管理制度、教室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等等。具体制定中,要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逆反心理。
四、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大量不良文化与社会风气影响着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学生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高校教育中,应提高对育人教育的重视,积极通过养成教育,发挥育人教育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约束学生生活、学习习惯,使其正确认识德性内涵。
参考文献:
[1]王佳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基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2015,13(11):119-124.
[2]汪苏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作用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看准网,2015,11(14):132-135.
篇4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是我国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体育专业大学生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本文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开展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从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实践来看,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必要。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养成教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其教育。广义的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技能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它不但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一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既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不同于其它专业学生的特征,高校教育者在对其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具体来说,体育生明显表现出以下特征:
1.自理能力强,但缺乏自律性
体育生由于长期参加大强度的体育专业技术训练,比较能吃苦耐劳,绝大部分的体育生进入大学后自理能力很强。但同时又比较自由散漫,不善于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迷恋电脑游戏、满口脏话、无故旷课、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2.文化理论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体育生从事专业技术训练挤占了文化理论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而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刻苦精神。上课迟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等现象非常普遍。
3.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比较淡薄
体育专业学生大多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我,独立性很强。但是有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则表现出我行我素,而忽略他人感受。如有的同学因为个人的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有的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得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4.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缺乏坚持性
体育生外向活泼,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很快。他们好奇心强,有激情,做事积极,但又缺乏坚持性。如大一之初,很多同学加入了学校各级社团组织,但新鲜劲一过,面对一些琐碎的具体事务时,很多同学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而选择了放弃。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状况反映出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也反映出高校的整体风貌,更反映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高校的养成教育,由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所决定。教育者需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养成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其明确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社会主义法制和校规校纪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大学生法制观念较淡薄,法律素质较差。高校教育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此外,还需做好校纪校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3.文化素质教育
较好的文化素质是学生未来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又重专业轻文化。但要想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文化素质非常重要。因此,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体育专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身体健康,才能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心理健康,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适应力、自信心和稳定的情绪等去完成专业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5.礼仪规范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礼仪规范行业非常重要,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成功的社会交往的前提。礼仪规范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仪容仪表、举止谈吐、待人接物等。体育专业大学生,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行为文明,培养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形象。
四、把握体育专业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1.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之初,学校积极开展校纪校规学习、法制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特别是通过新生军训,引导学生增强法制安全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养成教育课程,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有的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到了很多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论是否专门的养成教育课,教育者都要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学习和行为习惯。
3.课外实践
养成教育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体,实践训练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校内外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注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养成教育的理论,深刻内化为自我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及行为习惯。
4.网络教育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教育者应该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同时也应认识到,高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必须要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教育,才能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春魁.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功能及本质[j].邢台学院学报,2004(2)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on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bout cultivation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correct some students' misbehaviors.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cultivation educ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199-02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不成熟逐渐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出一些问题,现实提醒我们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现实必要性。
1 养成教育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1.1 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指对人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简言之,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和严格管理等手段,促使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
1.2 高校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校养成教育,是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的过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生活行为、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清洁的卫生习惯、文明的就餐习惯、整洁的着装、仪容、仪表等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②品行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遵纪守法、良好的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③学风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优良习惯。④心理养成:主要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心态、坚韧意志、乐观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⑤人文养成:主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丰富的审美情趣、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2 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现状
当今的时代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舞台与广阔的成长空间,然而,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却令人堪忧。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胸无大志,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突出“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而忽视社会与集体、拜金主义现象较重等情况。在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方面产生了错位与扭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不打扫卫生、不整理内务、爱睡懒觉、就餐爱插队、不主动收拾餐具、爱吃游食、上课迟到、沉迷网络,不锻炼身体,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男女交往行为出格、着装奇异、仪容古怪等现象比较严重。②缺乏诚信、品行不佳。主要体现在部分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散漫,不守纪律、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爱撒谎、不讲诚信、不懂感恩、缺乏与人友好相处的积极性和助人为乐的意识,不关心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珍惜公共财物、缺乏自律意识,无视公共秩序。③不良的学习风气。主要体现在部分90后高职大学生不爱学习、缺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上课迟到、早退、逃课、不带书、不记笔记、不主动回答问题、不积极思考问题、抄袭作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较多。④心理素质弱,个性较张扬。主要体现在遇到挫折时承受力较差,有时甚至走极端,由于恋爱引起的困扰较多,造成心理困惑;过于体现自我,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⑤缺乏高尚的理想信念:主要体现过于在理想与现实中彷徨,社会主义的主流的价值观认同度不高,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注重物质享受。
3 出现上述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①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作祟。从小学到中学时期,家长、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只是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本来应该从小抓起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落实,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导致一些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注重的自身的品行道德的修养。②不良学习习惯的延续。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中小学本身就较差,他们缺乏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热情与动力,缺乏目标对本专业的认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混混日子,以得过且过的学习心态对待高职学业。③多样文化的不利影响。他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样化,生存网络化的时代,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文化思潮的冲击、社会矛盾的冲突等情况对他们辐射较多。这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一旦没有正确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心理不够健康,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以自我为中心。
4 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探讨
4.1 建立健全养成教育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养成教育有章可循、有相应的教育与管理制度作为基础。目前我校《学生手册》中的《江苏省大学生文明公约》、《无锡职院学生行为准则》、《无锡职院学生日常基础文明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较全面的规范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其次,最关键就在于践行各项管理规章与制度,切实将制度在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得到应有的贯彻与执行,鉴于养成教育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为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需要较长时期的坚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2 加强思想理论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作为班主任,应在平时的主题教育中,在平时的班会中以及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在开展理念信念教育时,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状况,通过多种渠道来开展工作,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理想与信念。另外,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通过“言传”和“身教”给大学生以文明的教育、以美的熏陶。
4.3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发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其养成教育的水平要明显偏高,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当中,这些大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有明显的提升。究其原因,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要经历社会的锻炼,通过社会的监督、评价与鉴定,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模式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可有针对性的根据大学生各阶段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教育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进而自我教育,实现养成教育的优良目标。
4.4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与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环境中孕育着真、善、美的内容,贯穿了对各种社会现象与事务的是非曲直的评价,因此在青青校园中营造浓浓的人文环境,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将真、善、美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
常言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对大学生在今后人生的发展进程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非常有必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做人、学会做事。
参考文献:
[1]卢国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篇6
关键词: 医学生 养成教育 医德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入手。我校学生工作特色品牌――“一二三四五六工程”中就包含养成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五项教育之一。如果说养成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话,那么医科大学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就可谓“源头教育”。因此,认真审视和解读养成教育,有针对性地抓好医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相较于我校五项教育中其他四项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风教育),养成教育乍看之下很难理解。要理解养成教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成”。养成即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就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具体又包括哪些呢?从狭义上来说,单指人的基础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1]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养成教育的印象,比如文明举止的养成、排队等车习惯的养成、尊老爱幼品质的养成,等等。而从广义上来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养成及教育。[1]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安全、诚信、感恩、学风四个教育都可以囊括在养成教育之内。
其实“养成”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概念,早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养成”便为一个重要观点。朱熹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而《礼记・学记》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和“化民成俗”之说。“要成材,先成人”,在古代但凡是可以被称得上君子的,或者力求成为君子的,都把修身养性作为成人的第一要务,并且严以待之。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大学生对自由、主见的要求远远比在中小学时更加强烈,所以带有强制性、约束性的教育方式不会产生可观的效果,这需要让学生自己明白“我需要之”的道理,所以说,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教育。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成之合,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养成教育既然可以被看作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它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2]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便成了必然。人的一生必须终生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终生社会化,这也是为适应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所必需的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同样也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需要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1]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定位时期,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也不等于成熟,而成熟并非可以成才,[2]所以大学生是“矛盾”的。大学时代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足以说明大学时代的重要性。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他时时刻刻都受到社会上大气候和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还未定型的思想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就会在强烈的外来冲击下扭曲变形,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1]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400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2]所以在高校开展养成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三、养成教育与医德的关系
1.养成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它是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转化成行动,进行道德选择,最终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而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济世救人的献身精神。
学生一般有20余年的道德形成期,但是对于医德,只是从大学才开始接触,当然医德与其他道德是一脉相通的,如果他们已经具有好的质量,医德的养成必定不是问题,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加强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内化成为医学生特有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使其在工作中面对道德选择时,会用正确的自我认识,会从关注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会凭自己的道德觉悟和道德良心确定自己的行为。可见,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医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才能培养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
2.医德体现养成教育在特定工作领域的实践能力
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因为养成包括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终完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它的本质就是行为的实践,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中真正做到践行、践言,我们才能说养成教育的目标达到了。而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的践行、践言就是将医德化为行动的最好体现。
其实,对于医学生来讲,具有良好的医德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本领再大,也终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4]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就在于“人命”二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贵在它是世界之独一,人活一天都是在创造自己生命的吉尼斯纪录。面对着世界之独一,就不能抱有亵渎的态度。对于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又能带来不幸;既能给人以生的希望,又能给人以可怕的失望,而这两种极端情绪的波动范围常常会涉及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地区。医学生不可逃避这种责任,只有现在养成良好的品质,才会在工作中通过医德的实践将潜在的品质转变为显性的品质。
四、开展医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将理论付诸实践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对医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对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人或者环境的提示,学生不可能自觉形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意识,所以要致力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通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设置励志题名和建立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景点,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力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5]为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氛围,使校园内到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以达到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佳境。
同时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通过团委、学校和学院学生会、社团,开展征文、知识竞赛,办报比赛,进行礼仪规范培训等形式,以护士节为契机,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开展讲演,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6]。
2.融合二种教育的工作方式
所谓两种教育,就是指将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来引导学生,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让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知识。
医学生的心理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处于心理发展的复杂阶段,往往不轻易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给他们的医德信条,而喜欢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审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养成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已有的规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养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约保障。
3.结合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医学生的养成需结合社会现实,结合适应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临床展开教育。
在道德的发展史上,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故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在教育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和需要,也要考虑到教师、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医学院校既要考虑到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需要,也应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医德的教育,也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伦理规范与要求的教育。归根结底,只有建立适应社会现实的养成教育,才能建立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医德教育。
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养成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有效控制物欲、弄权、浮躁、侥幸等负面心理对学生的伤害,必须让养成教育遵循心理规律,以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将教育与修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实现道德伦理的内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唯一标准。对医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习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回到医疗实践中去,才能得以领悟和升华。因此,走进医院,深入临床,与患者真实接触,培养医患感情,这对医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将原有单一的施教者学校变为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方力量的统筹,四者紧密联系,互为互动,使养成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增加养成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长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及时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成绩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家长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群体之间对于各种校园文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的思考与讨论,在摩擦与碰撞中产生火花,总结和形成最终的方案,让学生明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善行德的道理,达到最终养成自我实践、自我磨炼和自我熏陶的目的。
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提高自我认识,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也是养成教育的宗旨之一。[1]
5.实现五项合一的工作目标
五项合一即做到“知情意信行”的统筹,用意志调节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形成自我信念,从而产生正义的行为,达到进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高尚医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注重促使医学生提高认知,培养情感,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规范行事,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从而达到崇高的医德境界。[7]
崇高的医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通过养成教育为它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它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学医之人定下心来慢慢地磨合,将自己本身存在的戾性给磨掉,直到与一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要求相符合。
参考文献:
[1]石学文,郑湘晋.谈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5,3:28-29.
[2]贾克水,刘中朝.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7,1:38-39.
[3]阎华荣.大学生养成教育初探[J].刑台学院学报,2003,18,(1):75-78.
[4]李苗,王东红.从“道德人”的形成谈医学生医德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7):80-81.
[5]柳帧,赵国华.浅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3,(2):97-99.
篇7
[关键词] 空乘 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Abstract]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one’s lif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the resources of flight attendants have been increased,and airline companies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flight attenda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meaning,content of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the Speciality of Air Stewardess an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Air stewadess Professionalism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0.引言
空中乘务员承担着飞机客舱内的安全和服务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航空公司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运行效益,这些就对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优秀的服务意识、娴熟的职业技能……这些职业素养并非先天拥有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地训练和积累才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本文就空乘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及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1.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它受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1]。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衡量员工能否适应岗位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
2.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民航业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全行业投资规模将在1.5万亿以上,通用航空飞机数量也会有较大增加。这不仅对空乘人员的数量有更多的需求,而且对空乘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培养高素质空乘人员的重要途径。空乘人员所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主要工作任务是与乘客打交道,服务的对象来自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航空、运输、服务礼仪、医疗救护和外语对话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还应当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空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热情、富有朝气、有责任心、善于交际、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与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相符。同时,她们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学识浅薄,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怯懦,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从职业特点来看,上述人格缺陷与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因此,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容
根据空乘职业素质需求,空乘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升四个层次的职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身体素质主要是能够适应恶劣的高空环境;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规范意识、职业审美、亲和力、良好的服务意识、观察力等;职业技能主要是服务能力等。四者均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提高,除了专业课学习外前三者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提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
4.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完善课程设置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适当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4.1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
根据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出台相应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各项制度、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培养计划;研究制定专兼职学生工作者能力、素质达标标准;明确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人员、实施步骤等。把制服穿着、出操、课堂出勤、服从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
4.2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大部分空乘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缺乏家庭教育和挫折教育,借助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空乘专业一般为高职专科,学制三年,那么大学一、二年级是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最佳时期。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第一学期,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可以开展以适应大学为主的心理行为训练;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应该以规范养成为主;第三学期,空乘专业将外出参加航空公司面试,可以进行沟通方面的训练;第四学期,不少同学会因面试失败而受到打击,这个时候可以围绕挫折教育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4.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文体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礼仪活动等,在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思想,使养成教育被学生广泛认知和理解,进而自觉培养优良习惯,提升职业素质。
4.3.1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可以在“五四”、“七一”、“十一”等期间,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形式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如师生接力赛、一二・九长跑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主题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敬老院等地进行体验活动,送去爱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可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比如在奥运会、亚运会、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发生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广大学生在捐助灾区、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团结、友爱、互助,以亲身体验来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4.3.2文艺活动
空乘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才多艺的特点,学校应大力开展较高层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学生们自己策划、排练、演出,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老师适当的给予指导和鼓励。可以开展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新生歌手大赛、新生才艺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增长知识,增强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4.3.3体育活动
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尤其是男生的体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体能锻炼,多参加体育运动,全面提升体能,提高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符合航空公司的选拔标准。学校可以以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举办各类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得到锻炼,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4.3.4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围绕空乘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规划,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制服明星评选、健康空姐比赛、民航知识竞赛及空乘技能大赛等,让学生自主酝酿、规划、组织、举行并评比,在比赛中设置各种奖项,让学生体验成功,固化养成教育成果。
4.3.5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们也纷纷走出校园涉足社会。部分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已纳入教学计划,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于一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3]。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酒店、饭店、快餐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服务行业实习,加强学生的服务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感受服务的真正内涵,体验“客我交往”的过程,增强应急处理应变能力,积累服务经验。
4.3.6礼仪活动
空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都有礼仪课,学生们都受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形象好、气质佳,非常适合在院校的各项活动中承担礼仪工作,也可以把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以致用。如负责会场引领、接待,会议接待,开幕式,颁奖典礼,签约仪式,剪彩等各种场合的礼仪工作。通过参加礼仪活动,学生可以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面试经验,增强亲和力,提升职业素质。
5.结束语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我们将继续对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才能实现该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利中,连福鑫.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梳理[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56-60.
[2] 孙兰英,郝晓锋,吕慧.某高校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53-1154.
[3] 杨滨.浅谈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福州艺师2003教育年会优秀论文集,2004(2).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素质养成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样。一部分高校专门承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重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可以胜任基层工作的需要,从而促使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应用型大学如何进行以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一、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生源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学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道德素质水平滞后于智力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差,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余,不能自觉地遵守。如在教学区抽烟、说脏话,在宿舍内打牌、使用违规电器等;尊师重教意识薄弱,上课说话、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记笔记,上课随便出入,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课间不主动擦黑板,抄袭作业或者随便应付;遇事急于推卸责任,不管对错,总要找出好多理由替自己辩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与父母缺乏交流,不主动帮助他人,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这些都说明应用型大学中有部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2.智能素质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有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他们对学习没兴趣,学习纪律涣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缺乏主动Jl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他们创新能力低,学习不认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赛事,多数学生持观望、等待态度,认为知识的创新离自己很遥远。
3.心理素质较差,自立、自强能力较弱,缺乏超越自我的信心。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由于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的面对;缺乏有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有些人精神抑郁,个别的甚至走上轻生之路。
二、应用型大学部分学生素质不高的原因
1.源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中学阶段,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只片面要求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家庭影响看,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调节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上,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观念和团结合作意识淡漠。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受到挫折,习惯于家长和老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对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却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认为家长就应该供他们生活、上学,学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而很少去思考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点什么。
2.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当他们走进大学校门时,高中时期的奋斗目标已成为现实,加之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课程与高中相比又轻松了很多,一部分学生一下子感觉自由了,解放了,甚至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观望、彷徨、无助的心理,于是感觉生活很无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学习失去了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中学期间学习基础就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课堂信息量大增,由于他们本身接受能力比较弱,再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从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3.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影响。由于家庭的溺爱,不注意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们一旦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庭,生活、学习没了目标,加之他们不善于和同学、老师沟通,不会处理各方面遇到的矛盾,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自我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此外,社会压力较大,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自己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消极地对待事物,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应用型大学应抓好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必须对学生实施素质养成教育。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立足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制定管理措施、强化行为训练等各种手段,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素质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点滴人微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养成教育会把强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在实施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的学生管理是素质养成教育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必须向学生宣讲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利用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产生一种外界约束。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使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保证育人工作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以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道德习惯。有时候学生会有侥幸心理,但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量,让他们自觉地遵守各项管理规定。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被动遵守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
2.素质养成教育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和引导作用。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养成,最终要靠大学生的自觉和自律,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作用。学生骨干多是由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他们优良的品德和先进的事迹,很容易成为校园生活中同学效仿的榜样,他们往往对身边的同学更具有带动作用。
在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方面,对不同年级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一年级骨干学生要注重养成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率先垂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带头创建优良学风,并抓好每个学期的学生骨干培训。对二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养成意识的强化教育,要求他对学校的学风建设不仅要履行,而且要主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的同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三年级骨干学生要进行主动服务的培训,对学校的制度和学风建设的精神,让他们去传达,执行的方式由他们商量并请示后执行;对结果要进行成败分析,总结经验,改进提高。对四年级的骨干学生要提出传帮带的要求,直接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传授给低年级的学生,加强素质养成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久而久之,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学生的学习和精神风貌会得到改善。
3.素质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示范教育。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定位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熏陶。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发挥着深刻的、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特点,带头履行制度要求,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适合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良好的课堂养成教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应用型大学从内涵上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此要借鉴高职的办学经验,提升培养层次,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核心理。因此要广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建议
素质养成教育在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贵在坚持,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保证素质养成教育的持续性。
1.成立学生自律组织,在检查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学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素质养成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制度”,只靠辅导员或班主任来监督,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使学生感到压迫感。如果让学生自发地成立自律组织,用榜样的力量和自己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
2.通过组织校园文明知识竞赛、校纪校规知识竞赛、首都公民文明公约等竞赛活动,让学生知晓作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只是组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学生的印象会不深刻,但是如果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学生会逐句逐条的分析,加深记忆,而且竞赛的良好成绩会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文明礼仪,率先表现出大学生良好的文明素质。
篇9
网络时代道德养成教育教学载体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是指在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联系道德养成教育主、客体,能为主体所操作和控制,承载和传递道德养成教育内容,使主客体发生双向互动的一种可控手段和外显形态。高校必须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努力实现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
一、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自身思想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复杂化。不断创新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已经是势在必行。
1.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如何创新道德养成教育载体,使之既能立足于市场经济自主经营、平等互利的实际,引导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树立平等互利、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又能立足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求利性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进取、发展与创新的观念和功效性价值观念,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对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所带来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就成为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给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与深刻的影响。它不但改变着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而且还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对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提高载体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已经成为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3.道德养成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既有政治方面的要求,又有道德意义上的要求,还有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方面的要求。与教育内容的这种多样性相适应,载体也应该丰富多样。原有的载体已经不能涵盖当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全部内容,呈现出覆盖的有限性、狭窄性。因此,载体的创新是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4.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迫切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表现出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他们不满足于师长的传授,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强烈需要别人对其自身能力的尊重与肯定。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变化,成为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迫切要求。
二、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
载体创新只有遵循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才能使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同时,载体创新必须在教育实践中,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所以,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载体创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则。客观形势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求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要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为基点,把教育者和大学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上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不断增强高校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的道德主体。
2.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是根据新时期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来的。充满情感的教育载体,能更好地调适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调动教育客体的积极性,提高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过程的效益,从而达到教育客体身心健康的目标。把情感作为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原则,使教育载体更能体现人文关怀,使抽象的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更加人性化。
3.渗透性原则
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需要灌输和强制性约束,但是更重要的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的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品德,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内化的过程一般通过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向)、行(行动)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高校道德养成载体渗透教育内容来进行高校道德养成教育。
4.可控性原则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载体的发展与创新必须能为教育主体所把握和操作,才能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如果载体不能够被教育主体控制,载体的价值就会消减甚至丧失,从而游离于高校道德养成教育之外。
5.与时俱进原则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优化创新。一方面,要随时代的发展,借助最新的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最新的时尚元素,不断出现新的载体形式。而另一方面,旧的载体形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以新的面貌出现,比如将网络载体与教学载体进行嫁接,形成新的网络教学载体;将网络载体与心理咨询载体进行嫁接,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从而使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三、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创新的措施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教育的信息,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1.创新教学载体
教学载体是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体系的主导,这是由学校的性质、任务和行为特点决定的。创新教学载体,首先,要做到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教学载体只有不回避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找准与大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其次,要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发挥品德修养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发挥其他课程在高校道德养成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再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和谐课堂,加强实践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最后,要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人格、言行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做大学生的表率。
2.创新文化载体
文化载体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的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它以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和陶冶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创新文化载体,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载体建设,发挥文化载体的导向辐射功能、教育净化功能、陶冶塑造功能、凝聚激励功能、约束规范功能、调适慰藉功能。其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用高雅的、高层次的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再次要注重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联系互动,形成一个形式多样、体系健全的文化载体网络,使大学生接受最直观的文化熏陶和最生动的道德养成教育。
3.创新活动载体
在网络背景下,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坚持活动载体的运用,而且要不断对活动载体进行创新。创新活动载体,首先要对传统的活动载体进行改革,使这些活动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要克服重娱乐轻教育、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提高活动的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和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指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将道德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尤其是要加强指导,配备一些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促使社团活动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再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使其成为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教育载体。
4.创新管理载体
高校道德养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这和管理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创新管理载体,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注重人文关怀,将传统的刚性管理变为柔性管理。其次要科学制定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能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明确规定,并能综合运用教育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乃至法律手段保证贯彻落实。再次要尊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让大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中来。
5.创新传媒载体
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向大学生传输道德养成教育内容,使之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道德养成教育。创新和发展传媒载体,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加强宏观调控。网络时代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工作者应善于把握正确的导向,对各种内容加以选择,使大学生在接受传媒信息的同时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其次,必须坚持“育人本位”的原则。传媒载体的内容选择必须紧紧围绕育人中心,贴近大学生心理、满足大学生需求,以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再次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对大众传媒本质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与筛选能力。
6.探求网络载体
在网络时代,要努力根据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高校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积极探求网络载体。探求网络载体,首先,要积极开创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阵地,使道德养成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实现高校道德养成教育内容、对象和覆盖面的新拓展。其次,要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的认同感。把网络虚拟平台转化为真心实意为大学生办实事的现实途径,在解决学习、生活具体问题的同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再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养成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平等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重新定位教育者的角色,以平等身份与大学生诚恳地进行交流,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关系。
网络时代迅猛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定势、行为习惯、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高校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创新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选择和运用道德养成教育载体的自觉性,增强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孝红.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以人为本
1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
1.1高校教育层面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纯理论化教学,教学内容往往是就理论讲理论,缺乏时代感和生命力,教育内容远离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使他们自主地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带有批判精神地分辨各种社会现象和判断社会事物、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更重视将价值观的教育作为政治理论知识的一部分以授课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没有把它真正融入到潜在的隐形教育中;对于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负责,而家庭、社会以及专业教师他们同样负有价值观教育功能,但他们却很少能够发挥功效,甚至部分家庭的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教育背道而驰,这使得价值观教育难以发挥实效[1]。
1.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价值形态的多元化。网络的普及使多元文化传播并影响着青少年。社会文化的主体价值观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也在各种社会上流行的世俗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
1.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知行不一。大学生虽接受过相关教育、了解相关内容,但不能融会贯通,也很难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外显于实际行为上。很多大学生在犯了错误、出现问题时他们都能够认识到错误,但却还要明知故犯。(2)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时认同率较低,但一旦有一些负面因素出现时却会引起极大的兴趣,进而对其个人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甚至发生根本性改变。
2高校加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思想趋于成熟、行为相对稳定的阶段,然而为了保证升学率,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和家长最为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对学生行为品质的教育。简言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再这样的前提下,当他们步入大学,在没有父母的管束下,独立去面对学习、生活及工作时,如果不加强养成教育势必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会或缺的重要部分。
3关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关系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但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其内化,并践行在实际行动中。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思想基础,而人的行为是其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同时,人的良好行为品质又有利于促成其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养成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价值观的确立是养成教育最终的归旨,价值观的引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灵魂。当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得到有机结合时,势必会相互促进,并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将养成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分析
基于二者关系的思考,明确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差异性和层次性,注重实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
4.1坚持以人为本,将个人需求与国家需要有机结合
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注重将国家对大学生需求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有机结合,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并将成长需求中相关能力的要求融入到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里。
4.2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工作中发现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性强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日常行为是他们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依据此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行引导教育。对于特殊的学生不仅要加强教育引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创造更多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4.3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开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将单一的教育形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形式。采取情境教育、体验教育、游戏教育等教育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验感悟,将教育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品质。
4.4将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索取多、付出少,有的学生把父母、他人给予的关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另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人际交往能力差,对自我的评价也不够全面和准确。在此前提下,对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相关活动,不仅仅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服务、奉献收获更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加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正确的认识自我,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亦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谢飞 单位:辽宁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