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糖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高血糖;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40-02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1]。我们在患者住院后对其加强血糖监测、采用胰岛素微量泵控制血糖及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伴发高血糖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中上腹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升高,经腹部CT、B超等检查确诊,轻症30例,重症5例,入院时均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为12.8-23.2mmol/L,平均15.6mmol/L。
1.2 治疗方法 采用短效胰岛素(10ml:400U)50U+生理盐水50ml,每1ml溶液含胰岛素1U,使用微量泵控制剂量,单独静脉通路给药,根据血糖值调节胰岛素剂量:血糖值>31.0mmol/L,胰岛素8-10U/h泵入维持,半小时至1小时监测血糖;16.0-31.0mmol/L,胰岛素4-6U/h,1-2小时监测血糖;12-15.9mmol/L,胰岛素2U/h,4小时监测血糖;8-10mmol/L,胰岛素以0.5-1.0U/h泵入维持,6-8小时监测血糖;最终将血糖目标控制在4.4-6.1mmol/L。病人病情好转,恢复进食后根据血糖监测情况给予餐前30min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部分患者胰腺功能恢复,可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
1.3.1 病情观察 严密监察生命体征、心率、血氧饱和度,腹痛性质、范围、持续时间、腹胀情况,若出现烦燥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腹痛加剧,提示休克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抢救物品进行抢救。
1.3.2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炎、抑酸抑酶、纠正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肠外营养补充能量等综合治疗。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5ml注射器的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和监测时间,使24小时的血糖波动在8-12mmol/L之间。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它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3.3 基础护理 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1.3.4 防止低血糖发生 胰岛素的副作用之一就有低血糖反应,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强烈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头晕等,立即监测血糖,确实是低血糖时应立即停用胰岛素,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必要时可静脉输入10%葡萄糖水。
1.3.5 心理护理 由于腹痛、腹胀、长时间的禁食和安置各种管道带来的不适引起病人焦虑、烦躁不安,有些病人还因为缺乏相关医学知识而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部分病人由于经济负担重出现抑郁心理,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对患者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对持无所谓态度的患者,要强调疾病的严重性,使其高度重视;对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给予不断的安慰和鼓励,及时了解患者所需,稳定其情绪;对抑郁的患者,我们要与之多接触多交流,更多地关心和关注他。创造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6 健康教育贯穿始终 帮助患者和家属掌握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特别要做好出院指导,不要过度劳累,绝对禁酒和减少高脂肪餐,可从低脂、低蛋白、低糖的清淡饮食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根据身体恢复的程度适当从事轻体力工作。出现症状及时就诊,防止胰腺炎再发。
2 结果
33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4.4-6.1mmol/L,治愈出院,2例患者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通过及时合理地应用胰岛素,严密的血糖监测,细致的护理,本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褥疮、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急性胰腺炎时,机体应激状态致高代谢、胰岛素抵抗及应激性高血糖,加之胰腺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发生高血糖,其发生率高达40%-90%[2]。血糖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故血糖明显升高应视为是反映急性胰腺炎时自身坏死范围、程度以及由此导致胰腺内分泌障碍的程度,甚至功能衰竭的重要指标[3]。
对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我们在进行胰腺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尤为重要的是依据病情变化对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协助医生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及糖水的浓度与剂量,观察用药反应,如有低血糖反应要及时处理。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这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这些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后,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可以将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缩短病程,减少费用,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66.
篇2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10-02
1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以下简称:GDM)患者在妊娠反应和分娩等的影响下,容易使对抗胰岛素的升糖激素明显增加,同时脂肪酸加速分解,易引起酮症酸中毒,孕妇血糖升高刺激胎儿胰岛素增生,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促进组织的合成与代谢成为巨大儿,同时产妇的子宫及胎盘存在严重的供血不足,导致胎盘的绒毛出现缺血缺氧而诱发胎儿出现宫内缺氧,导致早产甚至死胎。
2辅助检查
在GDM患者临床化验中,因为肾小球的率国兴有所增加且肾小管对糖的吸收力持续减少,则导致糖不能准确反应病情,确诊必须依靠空腹血糖测定和糖耐量试验。血糖值:①两次空腹血糖≥5.8mmol/L,75g葡萄糖耐量试验;②空腹血糖≥5.8mmol/L,1小时血糖≥10.3mmol/L,2小时血糖≥8.6mmol/L,1小时血糖≥6.7mmol/L,其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达到上述血糖值即可诊断妊娠糖尿病。
3妊娠期护理
3.1心理护理GDM病人心理压力大,常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梁海英等调查表明,GDM孕妇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均较高,提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孕妇差,应引起重视。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引起体内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引起血糖增高,从而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周冬仙等的研究显示,26.9%的妊娠糖尿病病人有焦虑及抑郁情况,进行护理干预后降为5.4%,可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可通过心理支持疗法,关心体贴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妊娠糖尿病有关知识,予以疏导、解释、安慰、帮助等措施,减轻或消除病人负性心理状态,引导病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饮食管理理想的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既能满足孕期母体和胎儿的营养需要,又不引起高血糖。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使用根据母亲身高和体重制定的个体化营养治疗。个体化营养治疗应包括足够的热卡和营养,以满足妊娠需要及不发生酮症为原则,并且应与母体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致。
为每位GDM病人计算摄入热量,个性化制订每餐食谱。正常体质量的孕妇每天需要热量125.6kJ/kg-146.5kJ/kg;低于标准体质量90%以下的孕妇适量增加热量摄入,每天需要146.5kJ/kg-167.4kJ/kg;而达到标准体质量120%以上的孕妇应控制热量摄入,每天需要100.5kJ/kg。在热量组成中,复合高纤维糖类占45%-50%,蛋白质占20%,初级不饱和脂肪酸占30%左右。
3.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糖尿病病人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每天坚持一定时间和一定强度的运动,对治疗糖尿病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运动可以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及其他组织对糖的利用,减轻体质量,降低血脂、血糖、血黏度及血压,防治心血管并发症;同时能增进健康,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运动频率一般认为每周运动3次-5次,每次20min-30min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运动时随身携带一些糖果、饼干,一旦有低血糖感觉立即进食,随身携带写有自己姓名、病症、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的卡片,以备低血糖昏迷时可以用到。此外,运动时穿着应便于行动,鞋跟不要太高,最好是软底的运动鞋,尽量避开有坡度或有台阶的地方,特别是孕晚期应避免摔倒。
3.4药物治疗当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则需要应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有报道,口服降糖药如格列苯脲、二甲双胍在国外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我国至今仍未将该药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控制。因此,目前GDM糖代谢的治疗是首选胰岛素。胰岛素的治疗剂量要高度个体化,主张用人胰岛素,以避免动物胰岛素结合抗体的产生。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超短效胰岛素不通过胎盘,且在母体内几乎不形成抗体,故对胎儿更为安全。如果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而孕妇仍然有持续的高血糖,且血糖波动较大者,建议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泵在妊娠糖尿病中能在短时间内使血糖达标,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多次皮下注射组,低血糖反应少,故在妊娠糖尿病中胰岛素泵应用灵活、方便、安全、有效。同时,护士应利用微量血糖仪监测空腹、餐前或餐后2h和睡前的血糖水平,并做好记录,为医生提供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依据。
3.5加强孕妇及胎儿的监测目前,采用简易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代替静脉血糖检查,该方法简单、痛苦小,孕妇能在家自行监测血糖,血糖控制范围如下:空腹血糖3.3mmol/L-5.0mmol/L,夜间血糖3.3mmol/L-6.7mmol/L,餐前血糖3.3mmol/L-5.8mmol/L,餐后2h血糖4.4mmol/L-6.7mmol/L。严重糖尿病病人,尤其并发有微血管病变者,需定期监测尿蛋白、肾功能、眼底、血脂等。孕妇高血糖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巨大胎儿、胎儿宫内慢性缺氧、死胎、新生儿低血糖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因此,应定期行产前检查,密切观察胎心音和胎动情况,一般早、中孕期每2周1次,孕28周后每周1次,自妊娠30周后必须严密监测胎动,每日选择固定时间,早、中、晚各1次,每次1h,胎动总和乘以4即12h胎动正常值为30次左右,低于20次或高于40次均属异常,表示胎儿宫内缺氧,应及时入院就诊。
篇3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手术;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怔,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患病率较高,目前药物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手术是白内障病人复明的主要治疗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手术成功和预后。现将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至2009年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本组病例60例79眼,均诊断为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男33例,女27例,双眼手术者19例,年龄42~76岁,均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糖尿病病史2年以下16例,2~8年38例,8年以上6例,术前空腹血糖9~16mmol/L,尿糖(++)~(+++),手术前尽力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稳定控制在8.1mmol/L以下。
1.2 术前眼部检查及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观察的指标有:角膜透明度,普通视力,瞳孔对光反射,色觉,眼压,人工晶体度数测量,泪道冲洗及散瞳后+90D前置镜下眼底检查。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现将术前护理体会表述如下:
1.3.1.1糖尿病健康教育 本组病例中约2/3病人手术前检查发现为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所以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宣教非常重要。我们在对待糖尿病病人时一定要充分调动病人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很好地控制影响糖尿病病情的因素,使病人了解长期高血糖的危害性,特别是对控制未达标而又慢不经心的高血糖患者,要让其了解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其充分了解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病人面临手术时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烦躁等不良心理,我们应给予耐心的心理劝导,主动与其接触,关心体贴病人,及时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使他们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1]。
1.3.1.2 控制血糖 查出有糖尿病血糖升高者,应给予降血糖治疗,待血糖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手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1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隔日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结果口服药或应用胰岛素。注意观察服药或使用胰岛素后有否低血糖发生[2],待空腹血糖控制在8.1mmol/L时再做手术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1.3.1.3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饮食疗法并应长期坚持,根据病情和个体需要,计算每日病人对糖、脂肪、蛋白质的需要量,然后将一天的热量按早餐1/5,午餐2/5,晚餐2/5的比例进行分配,并详述食谱之间的转换,保证有利于血糖控制,又不至于营养不良,有利于胰岛功能恢复[3],告知病人禁烟酒少食油炸食物,尽可能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且注射胰岛素30分钟后必须让病人及时进食。
1.3.1.4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行眼部检查。视力检查:光感~0.04者16只眼,0.05~0.09者24只眼,0.1~0.3者32只眼。视功能检查:光定位准确、光色觉正常者64只眼,有光定位或光色觉异常者8只眼。术前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裂隙灯检查未见虹膜新生血管,眼底检查39眼可查见眼底,另21眼因晶状体混浊窥入不清,术前眼科B超检查排除视网膜脱离。术前3日开始用氯霉素眼液6次/日滴眼,术前一天术眼备皮剪去睫毛,术晨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并行泪道冲洗,术前1小时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散瞳,每15分钟1次共3次,以使瞳孔在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散大状态,便于手术进行[4]。嘱患者手术开始后不要用手随意拉扯脸上的手术巾,尽量不要咳嗽、打喷嚏、憋气等。如想咳嗽、打喷嚏时可以用舌顶住上腭以缓解冲动,避免术中出血和玻璃体脱出而影响手术效果,同时非手术眼可轻轻闭上,使眼球处于安静状态,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5 手术方法 Phaco术式:爱尔凯因术眼术前表面麻醉3次,行透明角膜缘3.0mm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囊袋内超声乳化晶状体核,I/A系统吸除皮质,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恢复前房,切口自动闭合,单眼包扎。术后次日打开眼罩,局部滴激素眼药水。
1.3.2 术后护理
1.3.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对术后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体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有针对性地解除患者思想顾虑,稳定情绪,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并动员家属参与引导与鼓励,加快康复过程。
1.3.2.2生活护理 嘱患者术后当日平卧休息,进清淡易消化低糖饮食,第二日改为糖尿病饮食,忌坚硬食物。术后早期尽量少活动,勿抱小孩或提重物,2周内勿过度低头、弯腰及用力咳嗽,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避免用力排便使眶压升高,引起眼内出血,人工晶体脱位。
1.3.1.3病情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术眼反应情况,观察敷料有无渗出。给予预防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知识指导,若术眼出现视物不清、剧烈疼痛或视力突然下降,伴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时,及时与医生联系,以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特别警惕术后眼内炎。
1.3.1.4术后用药 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局部滴抗生素及激素类眼药水,术后第1天换药打开术眼滴眼,每日4次,晚间滴托品卡按眼液1次,并交代各类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特别是激素类眼水,不可长期使用,定期检测眼压.
1.3.1.5出院指导 当病人出院时,护理人员要教会病人点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告知回家后继续药物治疗和坚持长期饮食治疗,嘱患者术后3个月内不要做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尽量少看电视,阅读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防止眼睛过度疲劳,注意用眼卫生。控制血糖,教会病人自己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并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饮食和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教会胰岛素的用法、作用、注意事项及低血糖反应的处理等。指导病人按时来院复查,定期观察视力及眼部病情变化,定期作散瞳眼底检查。
2 结果
经过细致护理及观察,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
3 结论
合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控制血糖,做好饮食指导,实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术后严密细致地观察与护理,正确指导术后用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减轻人工晶体排异反应的关键。而正确、有效的出院指导是预防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薛耀明、沈洁 .糖尿的健康教育[1]. 糖尿的诊断与治疗,2003,087783
[2] 薛晓英,张利,李亚静.糖尿病患者社区康复教育的体会[2].现代康复,2001,5(10):137
篇4
【摘要】糖尿病患者在社区的治疗中,应在社区护士的正确指导下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应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进行相关治疗方案的调整。通过专科复诊查体可使并发症得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正不断增多,其并发症日趋严重,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存在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被称为双重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性是前者的2倍,而在同时存在高血压的病人中则增加至4倍,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因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合并症的问题不容忽视,医院护士对这一疾病的工作要求也尤为重要。
1 对于糖尿病知识的缺乏
当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后,由于对于糖尿病有关知识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忧心忡忡,焦虏不安甚至悲观失望。对于以上的相关因素我们做出以下护理措施:(1)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有关糖尿病知识和治疗方法。(2)教会病人及其家属根据体重、食物的热量来计算饮食的摄入量,教会患者合理安排膳食结构。(3)向糖尿病患者讲述使用胰岛素的指征及意义。(4)指导患者监测血糖,尿糖及怎样预防和处理低血糖。
2 潜在并发症
2.1 感染感染会导致各个系统感染,如呼吸系统会合并肺结核,肺炎等。泌尿系统会导致肾盂肾炎。及其皮肤感染,口腔感染等,对此设定以下护理措施:(1)合理地控制饮食,防止过高血糖是关键,因为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另外适当地锻炼能够防止感染机会的增加。(2)严格遵循抗菌技术操作。(3)指导病人皮肤保健,足部保健。①用中性无刺激肥皂及温水洗澡。②糖尿病病人皮肤干燥切勿抓伤导致感染不易愈合。③足部每日温水洗脚。由于糖尿病病人末梢血液循环差,禁用过烫的水,以免烫伤。④穿清洁、棉线袜子,鞋袜宽松为佳[1]。
2.2 酮症酸中毒(1)由于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断或用量不适而导致疲乏,四肢无力,极度口渴,多饮。多尿。(2)过肌或过饱饮食不当可出现酮体,恶心、呕吐等。(3)感染以及如创伤、分娩等应激情况导致酮症酸中毒。严重时出现呼吸深大,烂苹果味,意识模糊以至昏迷[2]。对于上述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应做出以下护理计划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无误地监测血糖、尿糖、血钾等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数值。“三多一少”症状是否加重,病人呼吸频率及深度。(2)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3)控利病倩稳定后,指导病人合理安排饮食摄入量,避免饮食不节所造成酮症酸中毒。(4)防感染。
3 护理程序切入时机
3.1 适时切入健康教育通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担任整护,接待新入院患者时,介绍入院环境及制度时,详细介绍糖尿病发病原因、需要注意的饮食习惯,要求配合治疗护理的内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并通过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怀疑、恐惧、悲哀的不良因素。患者接受糖尿病住院健康指导与患者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有直接积极意义,受并发症悲观心理影响,接受健康指导有抵触情绪,侧重进一步加强心理、并发症对症治疗护理及生活护理。首次适时切入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合理改善饮食习惯,积极心态配合治疗护理,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3.2 护理程序切入的关键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降糖药的类型、用法、剂量、不良反应和疗效观察,并做好解释。护理人员熟练做好胰岛素皮下注射类别、部位、方法、疗效观察,并做好解释。熟练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毛细血管血糖仪临床监测血糖的意义,并做好解释,病情观察及低血糖的应急处理。不厌其烦宣教合理饮食、运动降糖的重要性,督促并检查。加强生活护理与专科护理程序插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专科护理;心血管疾病专科护理;糖尿病肾病专科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皮肤专科护理;糖尿病合并其他病变护理等。通过护理程序关键的切入:患者都能积极主动保持良好心态,认真配合服药、胰岛素皮下注射、检测血糖、留取标本、合理饮食、遵守糖尿病运动守则,完美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有效性。
3.3 切入护理程序健康指导,健康心态,注意的饮食习惯,运动的重要性,定期复查。对于护理程序切入效果不好及血糖高、胰岛素代谢异常患者可发动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宣教,病友互相交流等方式尽力落实接受护理程序切入。
4 讨 论
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骨质疏松,极易感染结核、肺部感染、肺癌,合并外伤时创面不易愈合,通过我院积极治疗334例患者的资料显示:有效治疗,适时护理程序切入配合治疗控制血糖,调节血脂、血压,改善微循环,改善心功能,护肝、护肾,营养神经,合理膳食、运动增强抵抗力,是延、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整体护理在专科护理的特有体现。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糖尿病 饮食治疗 护理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68-01
糖尿病是在内分泌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因其体内胰岛素含量过低,导致血糖过高使机体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出现高血糖、排尿多、喝得多,消瘦等症状[1]。本文通过对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治疗及护理的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血糖对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发病主要临床这桩表现为高血糖以及糖尿。进而导致患者的机体代谢功能收到影响,同样,众所周知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其主要措施就是控制患者的血糖含量,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节,进而降低患者的血糖浓度,是其恢复到正常水平[2]。研究显示[3]: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进行控制,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疾病发生几率,进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水平。
2 脂肪对糖尿病的影响
医学上讲过糖尿病分为两类:即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而经过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人类饮食中的脂肪总量会对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一定的影响[4]。通过我们对糖尿病的了解[5],可知,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也与脂肪代谢密不可分,但患者的脂肪代谢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患者的脂肪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疾病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通过控制患者的饮食,以控制患者的脂肪摄入量,进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3 如何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
3.1 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
(1)避免血糖上升[6]: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其血糖情况。所以,禁食或尽量少食能够提高血糖的食物,例如:尽量少喝果汁、少吃巧克力、精制谷类食物等能够加速血糖上升的食物。进而避免患者发生血糖增高,进而加重疾病的现象。
(2)降低血糖[7]:通过控制患者的食物摄入来控制患者的血糖上升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样,多吃一些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更重要。例如,多吃全谷类食物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糖,因为全谷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进而减轻患者的糖尿病症状。
3.2 严格控制患者的脂肪含量与摄入情况。①禁食或少食高脂肪食物,例如油炸食物,这类食物中含有很高的脂肪的氧化物,吃多了会导致肥胖,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高脂血症等疾病,进而导致脂肪增高,加速糖尿病的发病速度[8]。②适当的摄入可以降低脂肪的食物,如竹笋,它属于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食物,而且还能够加速肠蠕动,帮助消化,进而不断的消耗脂肪,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体内的脂肪含量。
4 结语
糖尿病是由于机体正常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的胰岛素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患者体内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发生变化,使其相应得到些功能受到不良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发生疾病状态,即被称为糖尿病,它属于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不易治愈[9]。经过试验研究[10],近些年来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讨发现,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和脂肪含量能够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甚至有可能会达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故治疗糖尿病的最终目标被定为,降低患者的血糖或控制患者血糖身高,纠正已经发生的代谢紊乱情况,并同时阻止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状态。而为了控制患者的血糖。脂肪等含量,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食物摄入情况,所以,医护人员在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患者的饮食护理,即教育患者禁食或少食促进血糖升高和脂肪增多的食物,多鼓励患者多食能够降低血糖,消耗脂肪、降低脂肪的食物,例如竹笋等食物,进而有效的控制患者体内的血糖增高情况,并同时降低糖尿病病人体内的高脂肪状态,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红艳,陈璐璐,郑涓,等.体重指数与初诊2型糖尿病代谢状态及慢性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3(4):311-314
[2] 蔺威鸣,王国秀,袁超,等.肥胖与消瘦人群饮食规律、生活习惯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14-16
[3] 张普洪,焦淑芳,周滢,等.北京市2005年成年人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2):1162-1166
[4] 傅金林,王滨有.膳食模式与几种慢性病关系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97-300
[5] 闫雅更,董凤利,孙文广,等.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及其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中心,2012,14(1):11-13
[6] 李明秀.糖尿病病人饮食治疗的新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1):48=50
[7] WiemspergerNF. Oxidative stres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diabetes revisiting the controversy[J]. DiabetesMetab,2007,29(6):579-585
[8] FarvidMS,JalaliM,SiassiF,et al. The impact of vitamins and /ormineral supplementation on blood pressure in type 2 diabetes[J]. JAm CollNutr, 2008, 23(3): 272-279
篇6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2年3月至2009年1月第92医院消化科共收治急性胰腺炎53例,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临床通过应用胰岛素调节血糖,血糖控制良好,并在治疗过程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25~68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升高,均行CT或超声等影像学诊断,全组均有空腹血糖升高,为12.8~23.2mmol/L。
1.2治疗方法按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4~6g∶1u配置胰岛素注射液,用微电脑输液泵匀速输注,定时(4~6h)监测血糖和尿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配比。
2护理措施
2.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神志、尿量、腹部体征,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增加、腹痛剧增、无尿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用药护理胰岛素的配置要准确,用1ml注射器配上7号针头,按医嘱剂量准确抽吸,注入输液瓶后应充分摇匀,胰岛素配制液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4h。用快速血糖仪监测。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的滴速,开始使用胰岛素时1~2h监测一次,血糖水平相对平稳后4~6h监测一次,使24h的血糖波动在8~2mmol/L。妥善固定输液,维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严防留置针扭曲、脱出或堵塞。使用微电脑输液泵控制胰岛素的输注速度,调节胰岛素用量时不宜大起大落,且不能从使用通道内推注其他药物,以免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如在胰岛素控制期间出现头晕、恶心、大汗淋漓、心悸等低血糖反应,应暂停胰岛素,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管道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管要及时抽吸,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减少胰酶的分泌,减轻胰腺的负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胃液的量、色,严防病人拔管。同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严密观察24h的尿量、颜色、性质、透明度,每日晨晚间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维持三管静脉通道,一管为微泵静脉输注思他宁或善宁等生长抑素,一管为补充热量、抗生素,另一管为RI调节GT。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胃管及静脉通道的通畅。
2.4基础护理急性胰腺炎并发高血糖的患者感染的几率增大,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防止口腔感染;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
2.5心理护理由于此病疗程长,治疗费用高,加之躯体所经受的各种不适,以及疾病的反复与波动,每日大量的输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及家属担心住院费及疾病的预后。因此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我们要密切与患者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方法和检查情况,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心理,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
2.6出院指导去除病因,防止复发,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食暴饮、酗酒及高脂饮食。
3讨论
篇7
病情观察、补液脱水处理、基础护理等。结果 8例老年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病人4例治愈, 4例死亡。结论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纠正脱水,降低血浆渗透压,护理的关键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补液和正确使用胰岛素,加强基础护理,熟练掌握糖尿病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
【关键词】 糖尿病;昏迷;非酮症;老年人;护理
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高达70%[1], 多发生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部分病人无糖尿病史, 临床上易误诊,我科从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406例,其中8例并发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其发生率约为1.97%。本文着重总结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抢救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8例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患者, 男3例, 女5例; 年龄60~85岁,>70岁以上者4例。5例糖尿病史1~18年, 3例无糖尿病史。收住我院前误诊为脑血管意外者3例, 误诊为冠心病1例, 感染性休克1例, 3例发生于在我院住院期间。经治疗后治愈4例, 死亡4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密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在高渗状态下,发生渗透性利尿, 水分大量丢失, 甚至血液浓缩, 血粘稠度增加, 因而易并发脑血栓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反应迟钝、 朦胧、幻觉、烦躁、嗜睡甚至昏迷, 同时可出现病理反射及偏瘫、失语、偏盲、 中枢性发热、瞳孔改变等一系列中枢系统的症状及体征[2]。本组6例出现嗜睡后进入昏迷,5 例偏瘫, 4例失语。因此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改变 及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争取早期发现线索、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望提高抢救成功率。
2.2
密切观察心血管系统症状
由于糖尿病本身就易合并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损害、心肌及心血管病变[3]。老年人在高渗状态下血液浓缩, 血小板易凝聚, 易导致心肌梗死[4]。因此,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心悸、心前区压榨感或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必要时应使用心电监护以赢得抢救机会, 本组有1例出现胸闷、心悸及心电图改变。
2.3
脱水程度的观察
由于血糖明显增高, 引起渗透性利尿, 大量水分丢失, 而且老年人的渴感中枢功能减退, 主动饮水不足, 以致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脱水。脱水程度的区分要注意观察患者眼眶凹陷及眼球压力下降程度, 皮肤的弹性与湿度、心率、血压及尿量的改变。本组8例中重度脱水4例、中度脱水3例、轻度脱水1例,死亡的4例中有3例为重度脱水, 说明脱水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脱水的情况, 及时准确反映病情, 使医师及时处理可望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严密监测血糖及各项生化指标
高血糖而无酮症、高血钠、高血渗透压, 是本病的临床特征。本组8例患者血糖值均在33.0mmol/L以上, 其中1例高达39.5mmol/L, 尿糖呈强阳性, 而尿酮体均为阴或弱阳性。全组病例的血浆渗透压均高于正常, 以血钠增高6例, 血钾偏低5例, 血尿素氮增高7例。在本病的抢救过程中, 医师要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实施治疗, 除临床分析判断外, 还需依靠血糖、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血尿素氮等各项生化指标检查。因此, 护士也必须遵医嘱正确采集标本, 及时送检, 以提供准确的检验数据, 才能正确指导用药。
2.5
静脉输液的观察与护理
2.5.1
补液护理
补充血容量和纠正高渗状态是治疗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补液内容一般应根据所测得的生化指标参数正确选择补液种类, 但在未获得实验室报告前, 应先输入等渗液, 这对低血压、心率快、尿少的患者尤为重要, 当获得血尿生化数据后, 应立即调整补液方案。如血压正常, 血糖≥33.3mmol/L,血钠≥160mmol/L者可输入低渗液(一般为0.45%低渗盐水)。开始的2h可输入1~1.5L,以后每2~4h可输入1L,在输入低渗液过程中要每小时测血压1次, 并严密监测血糖、血钠及血浆渗透压, 以协同医师随时调整液体的质和量,当血糖≤13.8 mmol/L, 血浆渗透压<320mOsm/L时应停用低渗液, 否则会因血浆渗透压迅速下降时细胞外液呈等渗状态而细胞内仍处于高渗状态, 水分向细胞内转移, 导致脑细胞水肿使病人再度进入昏迷, 或者因细胞外液低渗导致溶血现象。
2.5.2
胰岛素治疗时的观察
胰岛功能障碍是引起本症的基础, 因而胰岛素的应用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护士在执行医嘱时, 要注意胰岛素的种类、剂量及给药途径。严密观察使用胰岛素后的血糖变化, 每2h监测血糖1次, 配合医师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以使血糖稳步下降, 如在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胰岛素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血糖迅速下降而细胞内仍处于高糖状态水分间细胞内渗至使细胞内水肿, 病人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等。但如胰岛素量不足会使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不能缓解。故适宜胰岛素剂量对本病的治疗十分关键。本组有1例在当天滴注胰岛素20U, 皮下注射4u每小时1次后, 次日中午12时出现烦躁, 多汗、言语不清、心率102次/min, 查血糖为3.5mmol/L, 经及时停药等处理后好转, 因此在使用胰岛素处理过程中护士必须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2.5.3
补钾的观察
患者由于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加上患者往往入量不足而发生渗透性利尿而使钾随之丢失, 血清K+偏低, 但部分病例, 特别是脱水严重者, 可因失水、血液浓缩及钾从细胞内外移血清钾维持正常, 但此时体内钾的总量是减少的。均应根据血钾, 尿量及心电监护的变化情况确定补钾的速度和量。本组8例中血K+偏低6例, 血K+正常2例, 全部病例以0.2%~0.3%浓度补钾。
2.6
加强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患者进入病房后, 应尽量安置在抢救室, 必要时设专人护理, 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道, 以便维持血压及迅速扩容, 保证抢救中及时用药。正确及时采集各项标本送检, 留置导尿管, 以准确记录出入量, 做好各项护理书写记录。本病为老年昏迷患者, 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又有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力低、极易合并感染。在护理过程中, 特别是吸痰、插入导尿管、反复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护理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更换保持床铺干燥和清洁平整, 预防口腔、皮肤、泌尿道及呼吸道感染。
3
讨论
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是以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无明显酮症、伴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障碍或昏迷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为糖尿病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合并症[5]。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和以往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度糖尿病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者,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纠正脱水,降低血浆渗透压。常规治疗所输液体首选低渗生理盐水。护理的关键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补液和正确使用胰岛素,加强基础护理,熟练掌握糖尿病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属的照顾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杰. 3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病人的抢救护理体会.家庭护士,2007,5(2) :36.
2
叶任高. 内科学,第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813.
3
黄雪梅.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病人的护理体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18):73.
4
张小蝶.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抢救配合及护理. 右江医学 , 2008, (05):635-636.
篇8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护理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不断上升,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长,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临床中大多采取手术治疗,术后护理干预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1]。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一般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在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18例高血压糖尿病并发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0mmol/L,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9例。观察组中,男58例、女51例;年龄52~83(66.8±9.3)岁;高血压病程在9~41(19.5±7.3)年。对照组,有男61例、女48例;年龄53~82(65.9±9.1)岁;高血压病程在10~40(20.2±7.7)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109例患者采取一般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即严格按照护理计划以及护理操作规程开展相关工作,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措施。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的病情及脑出血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护理措施,具体内容:①生命体征观察:密切监测患者脑出血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瞳孔与和神志意识变换,预防并发症。一旦患者呈现进行性昏迷加重、心率下降以及血压上升等表现,提示颅内压上升,如果同时合并存在躁动、瞳孔忽大忽小改变或呼吸深且慢等表现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应立刻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②血糖护理:糖尿病患者术后,由于麻醉和手术本身等因素可能引发较强的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出现血糖急剧升高现象。同时,发病后患者禁食而可能出现低血糖,因此,结合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实际情况做好血糖护理非常关键。定期测量血糖,维持血糖水平稳定。对于血糖水平超过10mmol/L的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尽量保持患者的空腹血糖<7mmol/L[2],以促进切口愈合、防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③血压护理: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术后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血压控制不当还有可能出现脑疝。为防止患者术后血压异常上升而引发再次出血,护理人员可结合医嘱给予小剂量的降压药物进行调整。密切监测血压状态,维持在160~180mm-Hg,同时要在警惕血压过高的情况下还要重视低血压的发生,因为血压过低可能造成及脑灌注减少,不利于康复。一旦出现血压出现明显异常,应立刻通知医师处理。④脑出血护理:患者术后多采用降温措施,以降低机体组织的代谢、减少再出血和促进恢复,对于有必要的患者可以配合冬眠疗法进行干预。另外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部位受到损害,大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体温波动现象。如果体温异常升高,应立刻采取物理降温,如用冰毯,则温度控制在27~33℃[3],严格按照冰毯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防止体温出现骤升或者骤降,使用过程中应密切检测患者体温,观察与皮肤接触部位的情况,预防皮肤冻伤。⑤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维持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可协助翻身拍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的方法,自行将痰液可出,必要时可雾化吸入。对于昏迷患者或者无法自行咳嗽的患者可采取气管切开,以及时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达到预防肺部感染的目的。当昏迷患者的气道分泌物较多、粘稠时可用生理盐水湿化处理之后再进行负压吸引。1.3研究指标(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2)护理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高血糖、低血糖、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的发生率;(3)在患者出院之间应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数据实施处理,定量数据用(x珋±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定性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有序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见表1。护理前的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观察组109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高血压、低血压、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两组患者满意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5,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讨论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高血压病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上升,一旦发生脑出血,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难度。与此同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其脏器与胃肠功能出现明显衰退,患者的预后更差[4]。通过生命体征观察动态性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预防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发现异常之后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提高治疗的时效性、改善护理质量;通过血糖护理稳定患者血糖指标,防止由于高血糖或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血糖波动对脑出血治疗的影响;通过针对性的脑出血护理,预防中枢性高热的发生,减少脑组织的损伤进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呼吸道护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通畅、防止呼吸道感染。通过上述措施监测患者的体征、加强对血压、血糖的监测与控制,预防脑疝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促进患者健康的意义重大。最终,对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的血糖和血压水平更为稳定,护理满意度也更高。最终取得良好的护理成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亓剑凤.循证护理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规范化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8):35-37.
[2]李小华,李斯明,刘淑娴.血糖控制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36-37.
[3]陆珊珊,陈东亮,陈承英,等.超早期小翼点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2):84-86.
篇9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1―02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饮食、运动或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易诱发低血糖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会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糖尿病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糖尿病并发低血糖可由多种病因造成。不同病因所致的低血糖发生率不同,最常见烦人低血糖病因为胰岛素治疗及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其发生率约占20%左右,患者起病时轻则出现低血糖症状;重则意识障碍发生低血糖性昏迷,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内分泌科对收治的54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4例均患Ⅱ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64-79岁,,病程5~29年。其中冠心病28例,高血压病22例,肾功能不全2例,老年性痴呆2例。
1.2 用药情况
口服降糖药共30例,其中单纯口服磺脲类药物有11例,单用二甲双胍类6例,联合口服磺脲类及二甲双胍类或阿卡波糖的有6例。另胰岛素注射22例,其中应用长效胰岛素12例。
1.3诱发因素
16例未按时进食者,进食过少或进食后出现呕吐2例,11例与服药剂量有误和胰岛素剂量注射过量有关;7例发生在住院期间调整降糖药物;另有1例发生在饮酒后;其他7例诱因不明确。
1.4临床表现
以心悸、出汗、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为首发表现的有28例;有18例以嗜睡、烦躁、抽搐、偏瘫、意识障碍等精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另外8例发病时症状不明显。
2 病情监测:
一般情况下血糖低于2.8mmol/L时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但由于个体差异,有些患者血糖未低于此数值时也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因此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患者有无心悸、饥饿感、出汗、无力、肌肉颤抖、焦虑、认知障碍等,病情严重时会发生抽搐及昏迷。
3病因分析:
低血糖指血糖低于2.5mmol/L,老年人低于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是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点有关:
3.1 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被低血糖兴奋延误就诊时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3.2 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血糖调节,热量摄入不足,可引发严重低血糖反应,本组7例低血糖反应由于进餐延误、食欲不佳、食量不足所致,若没有进一步的血糖监测,观察和发现,这类病人临床症状又不是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3.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1%,胰岛素清除障碍,肝脏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3.4 慢性胰岛素过量综合征,夜低血糖发作,晨起高血糖,多见于控制不良的I型糖尿病,特别是强化治疗中,不适当的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会经常发生。
3.5 胰岛素应用不当:①胰岛素用量过大,是最常见的原因,低血糖多发生在胰岛素最大作用时间内,如短效胰岛素所致低血糖,常发生在餐后3h左右,晚餐前应用中长胰岛素,易发生夜间低血糖。②此外,还见于注射胰岛素同时合用口服降糖药。③运动使血循环加速,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加快。④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如中长胰岛素注射前未充分混匀,剂量错误。
3.6饮食不当: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地节制饮食,但节制饮食不当可以引起低血糖。比如说,在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减少饮食,而降糖药物却未作相应调整,结果降糖药物的作用就会相对过大,从而导致低血糖。
3.7降糖措施过强:无论是用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治疗,如果降糖治疗剂量过大则可引起低血糖。值得提醒的是,一些所谓降糖中成药,加有西药降糖药成分,但药物说明书又不标明其含有西药降糖药的成分和剂量,受误导的患者认为中药不会引起低血糖,从而常常使一些病情较轻,愿意用“中药”治病的患者服用后出现低血糖。
3.8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以加强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 、某些抗生素、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
运动不当: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的运动有助于降糖,但运动量过大则可消耗较多的葡萄糖,如果不相应减少降糖治疗药物则容易引起低血糖。糖尿病的低血糖原因五、饮酒:酒中的乙醇(俗称酒精)可以减少体内自身葡萄糖的生成。饮酒过多常可引起低血糖。
3.9升血糖调节障碍:部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低血糖后升血糖反应的障碍,一旦发生低血糖,由于自身的升血糖调节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低血糖就会变得持久而严重。
4 预防及护理措施:
4.1 用药护理: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及更换药品。初期用降糖药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再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步调整。如果患者的活动量有所增加,就要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容易在夜间或清晨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适当增加晚餐的比例。老年患者不需要将血糖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比正常值稍高一点;注射普通胰岛素后应在半小时内进餐;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因、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
4.2 心理护理:因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前基本无任何征兆,甚至成昏迷状态,这种突发性意识障碍容易给患者造成造成一种心理上恐惧,也给家人增加了一定的负担。这些患者往往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有针对性地解释、恰当地说明病情,以减轻病人压力,提高病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安置病房要选择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房间,并将之与血糖控制好且心态积极的病人安排在一起,避免激惹患者的因素存在,以减轻其精神压力,使病人增强信心,适时地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时间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座谈会,安排医生为病人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并为病人解答疑虑,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有效的疏导,告知患者低血糖是在积极的预防下是可以避免的,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正确的配合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3 急救措施:低血糖患者一经确诊,应尽快给予糖分补充,解决脑细胞缺糖症状。对重症低血糖症的患者,应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40~60ml静脉注射或10/%的葡萄糖液静滴,可根据具体情况重复应用。发生昏迷者应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病人清醒后应改为以米、面为主食,以防低血糖再度发生。
4.4 严密观察:对使用胰岛素,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便携式血糖仪,以便准确调整药品剂量。应特别注意患者夜间的血糖变化,因夜间低血糖发生可表现为次日晨空腹高血糖,若继续降糖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对肝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者要高度警惕以上易引起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4.6预防措施: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的血糖控制水平;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停用;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当不得已需延迟进餐时应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等。尽量保持每日相同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尽量安排在餐后1~2小后运动,因为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运动,患者有晨炼的习惯,也应在运动前适当进食。如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如郊游等,在活动结束后可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指导患者随身携带一些含糖食物如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食用或运动过多时的加餐。 腹泻、呕吐者应减量用药或停药,注射胰岛素30min内必须按时就餐。戒烟戒酒,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次数,与药物、进餐或运动的关系,症状体验等,以便及时联系医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外出时,携带身份卡、写明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式、急救中心电话及所患疾病名称等以备不时之需。
5 小结: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护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雷,吴吉萍,李中男.老年糖尿病严重低血糖临床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4):351-352.
[2] 杨岚,贾学萍,9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临床观察与护理,现代护理,2007年5月第4卷第15期。
[3] 余江平,周捷,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1-53.
[4] 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5] 王惠平.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陕西医药杂志,2005,34(7):896.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CGMS监测的住院糖尿病病人共53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59岁;病程6年~17年。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使用仪器为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首先清洁双手,从冰箱内(0 ℃~8 ℃)取出探头,使其与室温接近(至少放置30 min),检查包装是否在有效期内及是否漏气。打开记录器,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校对时间和血糖单位(mmol/L),清除记录器中前一个病人监测信息,设定编号。准备齐全用物至床前,确认病人身份,告知病人做这项监测的目的、意义,使其配合。将探头放置在助针器槽内,向下推动助针器托架,直到听到“卡嗒”的响声,取下探头前端胶布的透明衬纸。病人取平卧位,暴露腹部,在距肚脐5 cm以外作为穿刺点,用75%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乙醇挥发后取下针套将助针器(60°)的腿轻置于平铺的皮肤上扣动按钮,植入探头,轻轻向后退出助针器。偏瘦体质病人适当减少植入角度,但不应小于45°。按植入的角度向后缓缓拔出引导针针芯,撕下探头后端胶布的白色衬纸,固定好探头,等待至少5 min后连接记录器电缆,用透明胶贴覆盖固定探头。开始初始化(INIT)60 min倒计时。初始化结束1 h,测第一个指血值并在5 min内输入记录器。
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者,每日应至少监测4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药量。应用胰岛素泵者,每天需监测8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还应测餐前、夜间,以调整剂量。
当近期血糖常常偏高时,应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它们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您血糖升高的水平。而当您近期经常出现你血糖时,最好注意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
对于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以较长。但对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人,及使用胰岛素治疗,新被确诊为糖尿病,近期血糖控制不稳定,近期有低血糖发生,换药或调整剂量,妊娠,出现生病、手术、运动、外出,饮酒等各种生活应激情况的患者,应增加监测频率。另外,驾车时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驾车前监测血糖十分必要。
1.2.2 注意事项:
植入探头部位需要避开皮带压迫处,并避开瘢痕组织等部位。严格消毒皮肤,防止皮肤感染。使用同一个血糖仪,每日至少测4次血糖并输入。12 h内至少有2次血糖输入,所测血糖值必须在5 min内准确输入记录器中。若电流信号持续低于5 nA,用手按压探头(针芯已拔出,不必担心病人疼痛)可使电流值上升,直至所需电流范围10 nA~200 nA。
1.3 结果:
参与佩戴CGMS的糖尿病病人均成功完成监测,结果准确反映了病人72 h的动态变化,发现3例夜间出现无症状低血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节省了费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转贴于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CGMS是一种新的监测手段,病人在不了解情况时会产生心理负担,尤其是一些老年病人甚至会有焦虑情绪,导致失眠,需向病人详细讲解CGMS的安全性、优越性和科学性,消除其不良心理[2]。多和病人交流,及时检查探头固定是否牢固,导线是否连接紧密,观察植入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出血等。告诉病人仪器报警时不要恐惧、惊慌,会很快得到相应处理,不会影响监测结果。
2.2 病人告知:
详细了解病人全天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及波动趋势,为制订理想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客观的临床依据。穿脱衣服时要小心,不要用力牵拉连接导管,以免探头脱出,使监测失败。监测期间每日需监测至少4次指尖血糖,一般测空腹、餐前、餐后、睡前血糖,及时输入记录器。认真填写监测日志,把每天相关生活事件记录下来,以便获取相关信息。监测期间注意保护好仪器,防止进水、碰撞及信号线扭曲。避免行CT、MRI、X线等影像检查,防止干扰而影响监测结果。听到仪器报警,应及时呼叫护士,检查仪器性能并做相应处理,监测期间不受饮食、用药、运动等日常生活干扰。避免剧烈活动,避免腰带、束腹带等物品压在植入探头上,以免影响监测的顺利进行和获得数据的有效性。晚上睡觉时放置稳妥处,避免碰触记录器任何按钮。
2.3 CGMS的管理:
探头应在0 ℃~8 ℃冰箱内储存,否则会因探头失效而严重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安装前需提前30 min取出探头,使其接近室内温度,恢复探头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定期更换电池,如果在病人携带期间更换电池需在5 min内完成。安装前必须将前一例病人信息清除,否则无法判断结果。每日定点监测血糖,护士要做好交接班,及时把监测数据准确输入记录器。专人管理,熟练掌握CGMS的操作方法、操作要领、仪器保养、故障排除等。监测时间要求可灵活掌握。探头使用规定时间为72 h,也可根据病人情况佩戴48 h或者96 h。本组中5例出现报警,其中3例因电流信号过低引起,2例因信号线连接不紧密引起,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未影响监测效果。
3 讨论
通过对糖尿病病人实施24 h动态血糖监测,能够直观发现某时间段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与普通血糖仪监测一天几个点的血糖比较,存在较多优越性,避免了病人反复监测造成的痛苦,能够发现夜间不易察觉的低血糖,为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帮助。监测过程中配合相关护理措施,提高了监测成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