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律是当前法治社会中最具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也是道德要求的最低限度,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可以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以往,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作用,而法律讲究严刑峻法,认为道德无用,不认同道德教育的功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这两种观念实际上都是不全面的,道德和法律同等重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需要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法治观念,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对人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法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正在逐步踏入法治社会,民主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任何个人而言,都生存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大学生对于民主法治教育的接受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整体法律意识,也会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作为大学生,要充分融入到这个社会,不单需要先进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具备强烈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技能。

1.2 互联网的发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目前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的确,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拓宽了传播渠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但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的者以及接受者。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计算机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比较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但是网络信息比较混杂,没有经过针对性的筛选,信息真伪很难辨别,这样很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非常必要。

1.3 大学生资助矛盾突出,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高校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有的学生并未得到相对公平的资助。当学生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这些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大多只是进行简单地说教,向学生们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和道德,并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往往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不公平对待结果。这样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也不利于大学生守法、护法。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不法招聘单位以及非正规的企业、公司趁着这个机会随意剥夺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会导致大学生怀疑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及其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的维权意识,在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时,只会用校内的思维模式对待和解决问题,不懂得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仅是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维权意识普遍低下,教师、学校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过程中很少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为此,新时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将法律基础课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及技能。新时期下,应转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往,不少教师将法律基础课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课,一味地强调向学生们传授关于法律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论性较强,虽然学生可能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但是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认识法律,这其实违背了法律基础课教学初衷,必然也会影响法律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法律基础课应该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对于个人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并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树立“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观,进而使大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护法。

2.2 重视法律信仰教育

目前虽然民主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但是实践过程并不是非常如人意,究根结底是法律信仰的缺失。要真正实现国家的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是使广大民众能够高度认可法律。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对于加快我国法治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法律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是指人们的法律情感、法律观点的总和,主要内容包括对法律作用及其本质的认识,对于现行法律的态度以及要求,评价某种行为的合法性,对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大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守法就无从谈起,那么法律法规也就形同虚设。相反,只有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才会使人们自觉守法、护法、传法,将自己的法律意识转变成法律行为。同时,只有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才会使人们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地通过各种法律途径解决各种争议和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其次,法治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政治性非常强,鉴于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法律基础课授课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应具备较扎实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学校应加强对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包括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通过建立复合型的高素质授课教师队伍,保证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时刻把法治教育贯穿其中。

2.3 依法办校,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新时期下,各大高校应强调“依法办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种办学活动,通过法律实践引导大学生养成强烈的法律意识,真正做到“以法育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尊重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并且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根据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严格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在管理程序上也要做到透明化、公正化、公开化,凡事讲求证据,一切都要合法、合情、合理。

篇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新思路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做出应对策略。要做好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工作,关键是要做到: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世界,面对新时期高校的改革发展,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一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以往,我们比较重视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而忽视管理的合法性及对被管理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法治意识、自主自立意识在增强,他们开始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法律纠纷呈现上升趋势,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我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依法管理的观念贯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要树立大学生是消费者的观念。既然大学生是一名消费者,我们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时刻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制订公寓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时,要时刻想到有否损害学生的基本利益,真正体现学生是消费者的价值趋向;三是要树立师生平等交往的观念,多深入学生当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四是要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当今时代是网络化时代,如果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的自动权,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在师生交往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传统的教育管理,即从传统的“说教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育者应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个性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之中,以引领式、服务型的方法,创新教育手段,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二、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氛围。教育管理环境氛围,是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物各种关系所形成的观念系统。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把交流、对话、感染作为教育管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以自己的学识、行为、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与人格形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去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关系。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把自己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塑造一个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使教育管理者成为引导者;要努力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客观上不对等的师生关系,逐步成为主观上平等民主、相互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敢讲真话,能讲真话,能以平等的态度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交流思想、交流意见,逐步形成的思想教育环境和氛围。

三、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仅靠后勤物管人员一方难担此任。我们要根据当前学生公寓管理特点,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一是辅导员要进驻学生公寓,与学生同生活,同他们打成、片;二是要把学生党团组织建在公寓,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三是要把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组织发展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努力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五是积极组织开展公寓文化建设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以服务为本,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成长。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成长,作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公寓是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客观事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学生公寓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增强专职政工在学生当中的亲合力和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五、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客观上,高校学生住宿的公寓形成,一旦对学生的集群行为失去控制,极易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有利于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和引导一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常常由对某一事件的错误认识而引起。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生活阅历浅,缺乏全面、深入、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常常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形成偏激的观点或想法,一旦有合适的时机或途径,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而爆发集群行为。较好地避免此种现象的产生,启用学生积极分子的自我教育作用更为有效;二是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情绪疏通。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场所,及时进行情绪疏通,并施以心理辅导,使学生的不满与不快等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正常的发泄。因此,要控制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在学生公寓中建立心理咨询室,科学而及时地进行情绪疏通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建立正常、快速、高效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由专职政工进驻公寓,组织公寓管理部门开展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进行及时协调和改进,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公寓文化设施建设。当前,高校需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是要安排那些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思想作风过硬的同志,充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其要选留优秀的毕业生充实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进驻学生公寓;二是要加强政工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关键取决于有一支热爱此工作,潜心钻研和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专职政工队伍三是要关心进公寓的政工干部的生活,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安于这项工作,努力奉献这一事业。

公寓文化和寝室文化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9向,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撑,思想教育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强化政工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让无形的影响为有形的教育相结合,更加科学有效地强化公寓的育人功能,如建立大学生服务与发展中心、学生公共阅览室、学生活动室、宣传报栏以及其它学生活动用场所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新途径

针对公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近年来,各高校针对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以及学生分布广而散的特点,对做好学校公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是针对目前高校改革发展形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它的推进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作为保障,必然要求高校在机制和体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许多高校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的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公寓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进公寓工作有了扎实的领导体制保障。

二、加强队伍建设,派出专职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办公室设在公寓内,与学生同住,具体负责与公寓管理中心协调有关学生的日常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和日常服务工作。

三、加强体制保障,建立协调机制。在各楼层设立楼长、层长,配合各班委、团支委开展工作。由各楼层、各学院推荐学生代表组成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楼层负责人隶属于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配合做好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配合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与团组织、学生会等组织一同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受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的双重领导。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生活中,然后使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下得到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他们形成了务实的思想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基本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拥有隐蔽性的教育特征,可以从心理上对大学生进行无意识的教育,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1]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形式和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教群体的心理和认知需求,并且能够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更加平等,更能促使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二、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应用

1.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

在大学期间,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乃至专业课都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充分挖掘,能有效发挥以上课程的教育渗透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本身不仅需要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同时也需要承担为学生解惑的责任。而各门课程中不仅含有专业知识,同时也含有求善、求真和求美的德育元素,所以也拥有一定的育人价值。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讲授就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及时将当下社会中积极的人文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

2.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将受到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且将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当成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应该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要求全校师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其次,高校需要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以便在活动中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达成育人的目的。[2]最后,高校还需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网络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延伸。

3.通过社会实践获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想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实际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继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利用这些平台获取更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使学生通过接触这些资源增长见识和才干。

4.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人格号召作用

教育的开展需要人与人接触,所以教师本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作为“活的教科书”,教师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引导。因此,高校应该将教师当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并且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道德情操的培养,要求教师秉承严谨的治学理念,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总而言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应该采取更多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而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蒋维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7-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如果没有针对性,就会比较盲目。在方法创新上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对那些和新世纪的发展要求不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根据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大学生思维和观念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探索出适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提高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实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成功是从它的实效性中判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实效性的制约。这就是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失效性原则的原因所在。一种方法有没有作用,不能靠主观认识上的新和旧来衡量,而是要看这种方法带来的实效性。因此,要将实效性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方法创新的一种准则,不仅可以判断这种方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还可以通过实效性的高低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程度和效果,实现评估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效果的目的。

(3)能动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双方的状态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点,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必须着眼于调动和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还要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强烈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目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

(1)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只依赖思想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将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学生学到思想教育课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理想高远、文化知识水平高及纪律性强的优秀人才。

(2)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和社会,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才干,锻炼他们的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不可没。

(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传媒技术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影响范围广。选择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在应用现代传媒手段即是一项挑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创新,从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

(4)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及载体的不同调整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地运用,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坚强的优良传统。丰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将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具有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本身等诸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适时调整和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当今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适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外部大环境的需要。

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文化多元化发展已经不可逆转,这为各种不良价值观、思想意识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这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传播的主流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今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思潮易于产生兴趣,并且缺乏对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判断、应对能力,思想价值观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因此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主要承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必须要适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元文化、多元思潮的判断、识别能力,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二)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以前注重行政教育、思想意识教育到注重思想意识教育、法制教育、德育、人文教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并重,思政教育目标也从以往重视社会目的到社会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重,因此随着高校思政目标和内容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要发生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有宣传讲授法、榜样教育、实践教育等方法,这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不可轻言放弃,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新形势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情境、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继续固守原有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有效满足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现实需要,不能有效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大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实现途径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要立足于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开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从课堂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及手段等。

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授课依然是当前及今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必须首先立足于思政课堂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模式等,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入手,如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授,搞“满堂灌”的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措施,其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不能仅仅放在口头上或者流于形式,其应建立在师生之间共同的内在的共识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其背后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重新认识、淡化师生角色限制的心理认同,建立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的课堂改革才能真正有效。

(二)多种途径开展思政教育课内外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上,相反,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跨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要让大学生和社会亲密接触,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为今后的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及学校应为学生努力开拓更多的思政课外实践机会,将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与实践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等群体中从事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要让他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实践所学,努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能力。

(三)不断推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效的思政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应该说,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教育、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其必定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高校在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应更多地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加强校风建设、环境建设及有关的设施建设等措施,努力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普及中,努力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使得大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自觉提高自我思政水平。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预警 预警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环境、新动态、新问题,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规律,富于创造性地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建立预警教育新方法,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预警教育方法的理论简析

所谓预警即“预测、预防与警示,指的是事发前在思想和行动上采取的相关措施,并不断加以提示和强化”。[1]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教育方法是预防教育方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及其成长的一般规律,预测出大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差,事先进行教育与警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差的发生,并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差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教育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这为我们寻找人们的思想变化规律,进而预测人们的活动和思想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根据以往和调查所得知的思想预测资料,选择科学、适用的预测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大致趋势和可能出现的倾向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运用在预防教育中。”[2](P97)

预警教育方法和思想信息预测方法具有互相关联、相互依赖的关系。预警教育的依据和起点是思想预测。“预测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各种规律的相互作用,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分析事物发展的途径和条件,使人们尽早预知未来的状况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并能动地控制其发展,使其为人类和社会进步服务。”[3](P24)预测方法在本质上属于科学认识的方法。“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正确的思想预测,正确的预测则是为了在预见的前景的后果面前,采取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措施,一句话,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4](P77)思想预测通过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规律及特点,借助于大量的信息资料,结合在实践中已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从而预测到某个学生或某个群体将会出现的主要思想问题,进而实施预警教育。

预警教育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对性。预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是针对人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差而实施的,是一个“把准脉搏、开好处方、对症下药”的过程。第二,主动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居安思危、主动思考、主动出击,经常性地在问题发生之前开展预警教育活动。第三,目标性。预警教育目标性强,其目标就是要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将思想问题、行为偏差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推测性。对形势的分析、未来的预见、工作的决策,只是依据大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及其成长的一般规律,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大胆猜想、推测和推断。第五,发展性。面临新环境、新动态、新问题,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也必然随之发展、丰富。

二、预警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

预警教育方法的常用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普遍预警法。普遍预警法针对的是共性问题,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多数学生或在常规预警时段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差,事先进行教育与警示,避免大面积出现思想问题的预防方法。

2.重点预警法。重点预警法也叫跟踪教育法,针对的是个性问题,是指对突发的人或事以及重点时段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差,适时进行教育与警示,防止特殊思想问题发生的预防方法。

3.黄牌警告法。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差已经出了,且处理好了,但为了不再犯同样的或同类的错误,对错误人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提出警告、明令禁止。

依据信息学、心理学等知识,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及其成长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并提出预警教育方法的具体措施。

1. 建立畅通的大学生信息控制系统。

从纵向关系来看,信息互通是通过上传下达方式实现的。上传是指下级单位将采集到的信息,自下而上,向上级单位汇报。信息上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非重大的、非急迫的信息,一般逐级逐步上报;对于重大的、急迫的信息,同时向上一级和学校核心决策部门汇报,以争取处理紧急事件的时间。下达是指上级单位将掌握到的信息,自上而下,向下级单位通报。

从横向关系来看,信息互通是通过沟通交流实现的。各单位将收集、掌握到的信息向同一级相关联的单位通报,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畅通。

图2描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采集、处理的过程。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看,各单位既是领导下一级单位工作的决策部门,又是向上一级单位汇报重要信息的信息采集部门。各单位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信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在职权范围内,能解决的,便成为本单位决策的依据;另一类不在职权范围内,不能解决的,便向上一级单位汇报。

从信息采集方式来看,也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主要形式有口头、书面汇报,在网站、论坛中发表言论等;自上而下的主要形式有调查问卷、走访访谈等。

2.确定重点预警时段、对象。

根据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可确定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八个重点预警时段、二十类重点预警对象。

八个重点预警时段为:开学、放假、考试、放长假、毕业生离校、季节交替、重大校园事件发生、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含曾发生的)之时。

二十类重点预警对象为:自杀倾向者、暴力倾向者、贫困生、言行异常者、性格内向或倔强者、特殊家庭者(单亲、父母离异等)、家庭有重大变故者、直系亲属有自杀史者、本人有精神病史或自杀行为者、个人经历重大打击者、考试成绩突然下降者、失恋、失意、同性恋者、新生、毕业生、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体型或体态或体重明显改变者、好高骛远及好肇事者。

3.不失时机地开展预警教育工作。

一是特殊问题,特殊对策,建立跟踪教育管理办法。

在信息控制系统运行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结合大学生预警教育的重点预警时段、重点预警对象,可确定一个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动态跟踪对象。发现学生的问题后,根据问题性质和内容,及时向学生及其家长发出《违纪预警通知单》、《学业预警通知单》、《心理预警通知单》等,使学生从触目惊心的数据中检测自己,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和潜在的危机。建立学校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共同形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构建大学生危机干预机制。“问题”学生经跟踪教育后,仍未明显好转甚至趋于恶化的状态下,通过危机干预机制的运行,将学生个体“损失”、学生个体对学生群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危机干预机制包括“一位主管领导”、“一组工作队伍”、 “一套工作方案”、“三个处理机制”。“一位主管领导”主要是指专人领导危机工作;“一组工作队伍”是指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学工办老师、班主任、秘书组成;“一套工作方案”是指针对危机干预个案,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三个处理机制”是指信息上报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警示教育机制。信息上报机制是确保对危机的各类信息进行完全掌控。责任落实机制要求“危机干预”工作队伍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落实。警示教育机制主要是通过“危机事件”,举一反三,开展黄牌警告教育。

二是共性问题,普及教育,建立常规教育管理办法。

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专题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毕业和取得学位所要具备的条件;介绍大学校园里因思想道德素质沦落、心理畸变、恋爱情感失控等各种不良因素引发的恶性事件等活动,通过活动纠正“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理想水准低下、价值取向功利化严重、基础礼仪修养匾乏”等方面的思想道德问题;“学习无兴趣、技能无发展、能力无长进”等方面的学习问题;“迷恋网络、倾向暴力”等方面的行为偏差问题;“自闭、失落、抑郁、焦虑、自信心缺失、强迫”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性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辨别大学生活的是非真伪,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引导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的真实概貌,熟悉掌握大学生活规律,警钟长鸣,增强自我“劣势”认知的敏感度,经常进行“自我检测”,检查自己是否存在潜在“危机”和不良苗头,及时发现自身的“弱势”和“劣势”所在,以求及时弥补。

当然,预警教育方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手段,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它关注的多是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轻松、和谐、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正面引导和积极鼓励为主,以预警教育为辅,要灵活掌握预警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以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良福.论大学新生的预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年12月第35期(总第531期).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高江(1980―),男,汉族,山东省昌乐县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侯方高(1963―),男,汉族,山东省即墨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创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追求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那么,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呢?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 组织多型的特点。他们的心理成熟期普遍前移,特别是心理、思想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心理发展方面,他们明显的表现出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的特点。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及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在各个院系应成立心理健康咨询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

目前,影响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思想的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和文化需求日趋多样,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网络,正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影响尤其广泛而深刻。一方面,网络有力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扩大了思想文化交流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学生思想活动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应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

高等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支撑保障服务的任务。因此,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智力修养,并最终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进行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及观念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突出的是人,特别是人的发展,这与原来的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相一致的。实践证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方法和途径。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价值目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运行。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并综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服务,是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全面、协调、和谐的眼光、态度、思路和对全面、协调的追求来看待、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首先,要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设计和教育内容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表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作为系统而整体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上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因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设计,在思想观念上要强调德智体相互渗透;在学校管理上强调学校的全面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育人环节上,力求做到教育、管理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运行机制上,建立纵横交错的德育运行机制。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手段

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手段是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把握时代脉搏,就要不断调整方式手段,运用制度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方式和手段,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教育信息化强调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拓展工作渠道和空间。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时代的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途径,主动介入网络教育平台,找准学生工作进网络的切入点,把握学生工作进网络的融合点,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利用,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功能,管理、服务功能,规范网络道德,培养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逐步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增强工作的直观性、多样性及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化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互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从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到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完善等等工作,都需要社会各方的配合、支持,学生人格的塑造、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更需要家庭的联动、参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互动,有利于调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循环转化,则有利于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行统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最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只要我们制定好措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基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一定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过程中,高等学校的发展,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教育思想,采取灵活的思维方式,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就一定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5,(3)22~23.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络社团。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指在大学校园,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目的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以虚拟身份组建的具有明确或特定宗旨的组织团体,社团主要依托互联网在网上管理和组织活动。网络社团正以迅速发展的速度成为大学生参与课余活动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特性

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新形式,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大学生社团实现网上网下联动,扩大活动交流空间,增强社团影响力。二是基于网络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社团活动依托网络为平台,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更多的在网络上进行。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新形式,不仅与大学生社团具有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1、交往虚拟性强

社团发起人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注册组建社团,召集具有共同目标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参与自己的网络社团组织,博客、QQ群、论坛等成为网络社团的主要载体。网络社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需要网络环境就可以组织发起活动。网络社团具有很强的可参与度,经过网络社团负责人或者不经过许可,均可以加入,成员更多的是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在网络上,交往主体、交往情境、交往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是虚拟化的。网络社团中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即可以真实的身份与大家交流,也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虚拟性。

2、信息传播快

网络信息传播便利、迅捷、成本低,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社团成员。大学生网络社团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可以将社团的活动最快、最广范围地传播出去,最大程度的发动社团成员,提高活动成效,提升活动影响力。目前大多数现实社团开展活动的成本较高,影响力较小,若组织活动,须将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须向社团成员进行通知,须申请占用场地等等,而且往往投入很多,收获较小。而网络社团因其基于网络平台开展活动,与传统现实社团相比,须考虑的,受制约的因素较少,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经费,同时,又能将其活动影响力扩大至最广。

3、活动隐蔽性强

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网络是大学生网络社团开展活动的主要载体,大多数网络社团活动是通过程序、数据等无形的操作来实现的。许多活动的前期策划、组织开展都是在网络上进行,活动的组织开展记录存在于网络上,在网上的交流中,人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文字、影响和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而这些痕迹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更改和消除,而且网络社团活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任何一台电脑甚至手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和接收终端,组织活动可以跨空间进行,所以不易被发现,识别,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这也是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的主要区别之一。

4、管理难度大

大学生网络社团因其虚拟性、便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导致了高校社团管理工作者对于网络社团的指导、监督、管理等具有一定的难度。现实社团的成立及活动组织需要经过学校管理部门的审批,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监管约束和指导建议,以帮助社团的健康发展,保证活动的价值意义。但网络社团是大学生因为共同兴趣爱好或者价值取向而自主建立的网络沟通交流平台,成员复杂,思想多元,言论自由,分布广泛,活动隐蔽,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对社团成员的思想引领、行为引导具有较大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成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盲点。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网络社团的出现与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1、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首先,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网络社团进出自由、言论随意、信息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监管缺乏,使得网络空间中各种思想泛滥,一些消极负面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涌动,大学生经常性地接触这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长时间地处于网络环境下,将导致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出现学习,生活问题,如人际关系紧张,道德素质下降等,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一是,对象难以确定。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松散、自由的学生组织群体,成员以虚拟身份参与,缺乏审核机制,组成复杂,如若对社团或成员有任何的不认同时,便可以自由退出,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难以确定。二是,载体难以把握。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些学生自发的网络社团无须经由管理部门的批准,审核,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发现网络社团的存在,也难以利用这个载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首先,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学生社团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出现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之由现实扩展至网络。高校可以利用这一载体建设积极向上,符合时代主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其次,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网络社团的出现和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网路阵地优势,突破局限,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出现社会时事热点时,与大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从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刻板枯燥的灌输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迎接挑战,把握机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管理与引导,积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监控措施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以虚拟身份参与,言论自由,往往会存在些不良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对网络社团的监控,倡行网络社团成员实名制,约束成员网络行为,鼓励网络社团自身建立监管机制,社团负责人及时关注成员思想动态和言论方向,对于不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内容,及时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防火墙”,对网络社团中的信息监控巡查,检索到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删除,同时,对于网络社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教育疏导。通过监控措施的完善,避免网络社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网络社团弘扬积极向上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保持和创造良好的社团氛围,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

2、健全管理制度

网络社团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情况,建章立制规范网络社团的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注册登记制度,审核网络社团存在的价值目标,鼓励积极向上的网络社团的成立。其次,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考核体系,明确各项考核指标,对大学生网络社团进行考核,评选,发展优秀网络社团,对落后社团进行整改与指导,甚至淘汰。再次,建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制度。高校应积极向健康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在场地、设施、资金等方面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保障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新型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晓松,马会琼.浅析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J].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黄平.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教育方法;创新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长久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沿用传统的以灌输式模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单一,采用教条式约束,忽略大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以成绩为取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时,只关注考试内容,忽略了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为分数而学习;另外,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性极强且内容极为抽象,缺乏现实意义,尤其是一些基本理论与观点,几十年没有更新,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轨。因此,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视新时代的带来的各种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新时代特征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冲击社会价值体系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能给教育带来便捷与裨益,但同时也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冲击,为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前所未有困难。

在互联网充斥着大量形形的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让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到侵蚀,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另外,网络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虚拟世界,让学生沉迷其中,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困难。

(二)全球化背景导致学生思想上“崇洋”

现在,全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而互联网这一开放的虚拟平台为各国不同意识形态的扩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政治企图。企图以他们的意识形态侵蚀我国的意识形态体系。其主要对象就是还没有形成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上“崇洋”,在内心否定我国先进的思想机制体系、排斥与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得非常艰难。

三、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在多个方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那就是“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根本需要,为了学生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关心人,引导人,以情感人,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面对全球化、网络化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现代化。需要教师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眼光,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眼世界、着眼未来。积极引导学生有勇气面向未来,为他们的将来奠定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就需要落到实处,有所表现,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因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可摒弃,但要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理论,融会贯通,就要将其具体化、生动化,最好是与实践结合。因此,高校要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锻炼应用能力的机会,如让学生去贫困小学、敬老院等地做志愿者,为贫困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勤工俭学的平台,让学生以此为契机,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2.引入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促使教学手段创新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学生动向,满足其需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注意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创新激励手手段,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管理学生需要激励,大学生就是相对于中学生的被动、顺从,其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学生不再以最终的高考成绩作为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有了很大的放松,但此时的学生往往是迷茫的,做事缺乏目标,没有动力,因此老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口头表扬等,当然要对症下药,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而最大的激励是授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事的时候,可以适度放权,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新时代,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观念也虽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多元,作为学科建设的新课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坚守正确的方向,以思想为指导,明确工作思路,以正确的原则创建全新的工作模式,增加思政工作创新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宇霞.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考[J].中文信息, 2015, (6): 227-228

篇10

关键词 蒙古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ethods to Improve Mongolia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Xia, PENG Jianb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ngolian students, i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ongolian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han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dvan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sum up experience, improve and explore the new model and the new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ngolia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y

1 蒙古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蒙古族学生由于特定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心理、性格、生活和行为习惯。广阔的生存空间使他们形成了天性纯朴、性格直爽、感情表达直接、思维方式较简单、喜欢喝酒、爱好运动、民族意识强的性格特点。他们热情高,却难以持久稳定;自我意识强,但约束能力较差;他们能够做成事情,但也常常会出错误;他们心直口快,喜欢打抱不平,但也容易冲动,有时不计后果,所以会带来很多副作用。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极大变化,由于与汉族学生在语言文字、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更喜欢加入到蒙古族学生组成的 “小团体”中进行交流活动,而不能与汉族学生很好地沟通交往,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脱离”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群体。

2 普通高校蒙古族大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国家对蒙古族升学政策的倾斜,使得蒙古族大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蒙古族学生造成了依赖心理,使得部分蒙古族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缺少竞争意识。再加上蒙古族学生在入大学之前主要以本民族语言来学习和接受教育,受当地汉语教学水平的制约,汉语基础较差。而目前在高校所有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作业、检测考试、师生交流等)使用的语言是汉语,这样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讲,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明显,有的学生甚至难以用汉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曲解,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之远离家乡与父母,心理上的变化越来越大,造成自卑或放弃学业。

3 加强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实现蒙古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无论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管理模式,都要根据蒙古族学生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1)加强正面引导,发扬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意识中的健康、积极的成分。每个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任何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对于蒙古族大学生本身具有民族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在做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取能促使蒙古族学生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高扬的民族意识与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利益、民族自尊和民族情感结合起来。

(2)对蒙古族大学生要加强“八荣八耻”教育。在教育中,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采取灵活易懂的、符合蒙古族大学生性格特点的教育方式,重点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由于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是非颠倒、不知荣辱的现象,使蒙古族大学生们在思想上对这些社会现象产生许多疑惑,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为了使民族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必须要以社会发展主流的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使他们明白只有社会公德与个人良好发展一致前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个人才能全面进步。所以对蒙古族大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势在必行。

4 加强和改进蒙古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把握育人规律,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蒙古族学生绝大部分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民族意识很强,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也缺乏竞争意识。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蒙古族大学生来说,首先通过正确对待他们的生活习俗,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信仰,培养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得蒙古族大学生的认同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交流、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引导蒙古族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树立自己奋斗目标,例如一年级要适应大学生活,二年级要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设计,三年级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四年级进行就业规划,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既充实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2)关注民族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他们的道德、心理需求。蒙古族大学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大部分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再加上能升学到大学的学生,也是当地的学习较好,性格要强的学生。来到大学,他们希望能够融入到大学的校园生活中,希望和汉族学生一样取得优异成绩,收到别人的重视和肯定。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和牧区,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相对落后,家庭生活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学生的自卑心理。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深入到学生宿舍、学生家庭中,充分了解农牧区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鼓励学生争取学校的常规奖助学金、生活补贴等。建议学校在评选各类奖助学金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应当在一定比例内向家庭经济困难的蒙古族学生倾斜,积极帮助蒙古族贫困学生减轻和缓解经济压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3)建立针对蒙古族学生的学风建设体制。蒙古族大学生由于入校前蒙语授课,录取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他们从小习惯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速度缓慢,在其外部表现为思维迟钝,反应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教师不充分认识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造成的思维独特性,仍按教汉族学生的速度讲课,民族学生必定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是研究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受教育者,按照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人只有在物质方面、安全方面、精神方面、人格方面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依次得到满足时,才能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此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实践载体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如:建立蒙古族学生学风建设体制。适用于蒙古族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不能与汉族学生一致,不能套用固有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蒙古族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逐步提高他们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蒙古族学生进行学籍管理、课程考核、评奖评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蒙古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设置专项奖学金,按照“单独评选、择优评定、表彰优秀、带动后进”的原则,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蒙古族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蒙古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2] 张丽婕.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与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