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管理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篇2
关键词:组织学习;开放式创新导向;开放式创新能力;网络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09509
一、引言
由于知识扩散、知识员工流动、风险投资盛行以及产品周期缩短等侵蚀性因素正在发生变化,Chesbrough提出了“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强调企业边界是可渗透的,最好的研发组织也必须把识别、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并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作为创新的核心过程。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基于开放环境的复杂反馈机制,开放式创新从组织内外部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动态能力随着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其演化过程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会带来功能性能力的变化,从而导致企业能力已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一种组织创新,这种开放的技术机制将会渗透到企业经营模式中并使发展组织更具动态性。开放式创新在管理方面更贴近动态能力的概念。
虽然很多学者也看到了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理论联系,但对于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建构仍停留在构想和归纳阶段,深入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还十分匮乏。究其原因,开放式创新如何影响动态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过程,并且,开放式创新难以和动态能力直接构建关系,这是因为开放式创新导向以及各种导向的开放程度(即开放度),并不能直接提升企业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一点Lichtenthaler也有所提及,开放度和动态能力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开放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才实质地对动态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找到打开二者关系的理论桥梁十分关键。很多学者指出,不能忽视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背后的学习机制和知识利用过程。首先,组织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以知识活动为基础,而开放式创新的“导向―能力”模型就内含知识的变化过程。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来自外部的经验和思想(顾问、客户、培训公司等)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工具,知识的广泛积累将提升开放式创新能力。其次,组织能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把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并将其制度化,使企业对环境保持警觉性,并通过改变现有技术和组织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
基于此,本文引入组织学习理论,在深入剖析和理解开放式创新导向和开放式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基础上,明晰概念内涵和维度,探究开放式创新影响动态能力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和机制,构建基于组织学习的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模型,以回答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和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机理。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导向
导向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着企业如何看待自己、顾客、竞争者和交换活动。开放式创新导向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对于开放式创新导向的划分,Laursen和Salter用两个维度来划分,包括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这是被最认可、最常使用的划分方法。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所涉及的外部知识、资源、创意的种类数目和内部创新过程、生产和市场化过程等开放数目的重视程度。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
许庆瑞在对国内外典型公司如通用电气、华为和海尔的案例研究中发现,创新活动依赖创新性学习,而组织学习则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对技术、市场和战略等方位的创新有全方面的重要影响。经典的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是组织学习的三大维度,这三大维度直接作用于针对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关系维护、环境变化应对机制和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等创新行为。
1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学习承诺的关系
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鼓励突破原有框架的行动从而有利于形成学习承诺。企业一方面在频繁同用户交流与充分听取意见的过程中,将用户嵌入到创新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创新网络将意见传导至供应商、销售终端、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中介机构等,与上述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而企业的组织学习系统性越强,员工的学习心态就更加积极和强烈,企业从这样的组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更全、价值也更高。企业需要在合作中不断学习,组织学习成为适应环境和主动创新的必要条件。
2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分享愿景的关系
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以弥补内部资源、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使产品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企业有选择性的与外部合作者共享知识、资源,能提高双方对创新、研发效率等方面的共同愿景。
3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学习承诺的关系
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使自身边界和创新过程不断开放,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等合作,能使企业外部资源、知识、创意变得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合作者之间密切的相互学习和广泛的相互借鉴,以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
4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心智的关系
Garriga等发现丰富的外部资源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视野,有利于开放心智。外部异质性的资源、知识能够与内部资源、知识有效互补,协同推进开放心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有选择的让外部组织或机构参与企业形成创意过程、研发过程、试验过程、生产过程和市场化过程,外来优势能给企业注入新的力量,通过与外部伙伴的合作,不仅能够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还能够开放心智。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学习承诺有积极影响。
假设2: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分享愿景有积极影响。
假设3: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学习承诺有积极影响。
假设4: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心智有积极影响。
(二)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关系
1学习承诺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当企业认识到学习能力对建立竞争优势非常重要时,企业更愿意从外部获取知识以增加其自身知识储量,进而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将学习视为改进的主要方法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提高企业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越强,就会更多融入不同性质的知识以提供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所需的技术,进而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2学习承诺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学习承诺强调知识的获取,旨在赋予企业新的想法,受企业学习氛围的影响,企业学习机制的建立,还能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吸收能力是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对外部技术适用性和价值的判断、对外部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连接能力涉及在外部保留知识的活动,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方面。解析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开发知识的活动。学习承诺主要指企业以学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进全员的学习意识,因而能够促进企业的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
3分享愿景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分享愿景说明企业与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员工认为公司发展是自己的责任,这说明企业与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由于创新和变革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分享愿景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变革,不同层次的员工均采用分享愿景的思考方式有利于提升发明能力,即开展探索知识的活动。
4开放心智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开放心智的具体表现为鼓励员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质疑、提倡包容不同意见、鼓励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提倡持续创新,这些做法有利于企业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氛围,产生创新行为,进而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变化快,竞争激烈,知识资源大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只有开放心智,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将新知识应用于生产与实践,完成组织学习的过程。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6: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7: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8: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三)开放式创新导向与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
1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越频繁地与用户交流,把用户嵌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善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效率。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等,从而弥补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2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为了提升创新水平,突破制度边界障碍是必要的。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强调应用资源的灵活性和与第三方合作创新过程的非固定性,它能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开始分享或者销售它们的内部资源为第三方来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也能整合外部资源进入自己的内部创新活动。
3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
Faems等认为与外部伙伴合作程度越高,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就越高。通过整合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选择性地与外部合作者共享知识、资源,能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助于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4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
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利于促进企业寻求外部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比企业只通过自身力量创新更有优势。另外,由于各个行业知识工人数量增加,流动性增强,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企业不能仅仅将创新产品商业化,还需要将知识产权和创意商业化,这种做法能增加潜在利润,有利于增强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体而言,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越强,开放式创新活动越要求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活动的过程提高了企业发现创新点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另外,开放式创新外部导向能帮助企业整合企业所需的外部资源。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0: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1: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2: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四)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
1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在网络创新情境下,网络能力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结点的企业能力,也可以看作企业所在创新网络的整体创新环境,也就是说其他企业的网络能力形成了对本企业产生作用的网络环境。尤其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关系方面,较强的网络能力环境有助于企业处理因深度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明确产权和协调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处理能力的增强就会提升开放式创新的内部能力。
2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网络能力同时也是应对网络环境的一种关系管理能力,对于实现企业在网络中的定位、在合作对象的选择、资源利用和关系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网络能力提升带来的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Ritter认为,网络能力在帮助企业分辨和评估不同外部关系的重要性、蕴含的机会、其他网络成员资源和能力的利用程度,以及实现协同创新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
3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变动剧烈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网络能力能够减少外部环境的冲击,有利于技术创新。本文将网络能力归纳为网络过程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其中,网络过程能力是指在开放式创新由外向内流动过程、由内向外流动过程以及内外双向流动过程中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网络关系能力则指企业在处理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在合作创新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产权和协调等问题的网络能力。网络关系能力越强,说明协调网络成员之间问题的能力越强,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重视企业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创新的程度,网路能力越强,有利于发挥创新广度导向对内部能力的作用。
4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调节作用
开放式创新导向广度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明晰这种影响能够为企业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水平提供指导。Garriga等提出,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研究结论缺少普适性,应该特别关注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情景因素。Laursen和Salter在研究中发现,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之间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3: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4: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5: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6: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导向
开放式创新导向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对于开放式创新导向的划分,Laursen和Salter[1]用两个维度来划分,包括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所涉及的外部知识、资源、创意的种类数目和内部创新过程、生产和市场化过程等开放数目的重视程度[2]。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则是指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
许庆瑞[3]在对国内外典型公司如通用电气、华为和海尔的案例研究中发现,上述企业都是开放式创新较为成功的企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依赖创新性学习,而组织学习则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对技术、市场和战略等方面的创新有全面的重要影响。经典的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是组织学习的三大维度,这三大维度直接作用于针对客户需求满足、客户关系维护、环境变化应对机制和推出创新产品与服务等创新行为。
企业一方面在频繁同用户交流与充分听取意见的过程中,将用户嵌入到创新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创新网络将意见传导至供应商、销售终端、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中介机构等,与上述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进而企业的组织学习系统性越强,员工的学习心态更加积极和强烈,企业从这样的组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更全、价值也更高。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以弥补内部资源、知识、能力的不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使产品开发效率大大提高。
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中,使自身边界和创新过程不断开放,通过与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等合作,能使企业外部资源、知识、创意变得丰富多样,从而激发合作者之间的密切的相互学习和广泛的相互借鉴,以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Garriga等[4]发现,丰富的外部资源能够提高企业员工视野,开放的心智模式有助于识别外部异质性的资源、推动知识能够与内部资源和知识有效互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有选择的让外部组织或机构参与企业形成创意过程、研发过程、试验过程、生产过程和市场化过程,外来优势能给企业注入新的力量,从而扩大企业对外合作创新的范围,进而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假设2: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假设3: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假设4: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积极影响。
(二)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关系
当企业认识到学习能力对建立竞争优势非常重要时,企业更愿意从外部获取知识以增加其自身知识储量,进而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将学习视为改进的主要方法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提高企业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搜寻和识别知识的能力越强,就会更多融入不同性质的知识以提供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所需的技术,进而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学习承诺强调知识的获取,旨在赋予企业新的想法,受企业学习氛围的影响,企业学习机制的建立,还能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吸收能力是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对外部技术适用性和价值的判断、对外部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连接能力涉及在外部保留知识的活动,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方面。解析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开发知识的活动。学习承诺主要指企业以学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为可以增进全员的学习意识,因而能够促进企业的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分享愿景说明企业与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员工认为公司发展是自己的责任,这说明员工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并愿意为之付诸努力,由于创新和变革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分享愿景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进行变革,不同层次的员工均采用分享愿景的思考方式有利于提升发明能力,即开展探索知识的活动。此外,开放心智的具体表现为鼓励员工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质疑、提倡包容不同意见、鼓励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提倡持续创新,这些做法有利于企业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氛围,产生创新行为,进而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变化快,竞争激烈,知识资源大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只有开放心智,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将新知识应用于生产与实践,完成组织学习的过程。综上所述,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6: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7: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假设8: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有积极影响。
(三)开放式创新导向与开放式创新能力关系
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越频繁地与用户交流,把用户嵌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善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效率。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制造能力,从而弥补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为了提升创新水平,突破制度边界障碍是必要的。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强调应用资源的灵活性和与第三方合作创新过程的非固定性,它能通过开放式的合作增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开始分享或者销售它们的内部资源为第三方来创造价值,同时企业也能整合外部资源进入自己的内部创新活动。
Faems等[5]认为与外部伙伴合作程度越高,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就越高。通过整合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的指导下,企业选择性地与外部合作者共享知识、资源,能提高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助于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利于促进企业寻求外部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新项目,这比企业只通过自身力量创新更有优势。另外,由于各个行业知识工人数量增加,流动性增强,进行开放式创新活动的企业不能仅仅将创新产品商业化,还需要将知识产权和创意商业化,这种做法能增加潜在利润,有利于增强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体而言,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越强,开放式创新活动越要求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这种合作活动的过程提高了企业发现创新点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另外,开放式创新外部导向能帮助企业整合企业所需的外部资源。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9: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0: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1: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假设12: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具有正向关系。
(四)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
在网络创新情境下,网络能力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结点的企业能力,也可以看作企业所在创新网络的整体创新环境,也就是说其他企业的网络能力形成了对本企业产生作用的网络环境。尤其在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关系方面,较强的网络能力环境有助于企业处理因深度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明确产权和协调关系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处理能力的增强就会提升开放式创新的内部能力。网络能力同时也是应对网络环境的一种关系管理能力,对于实现企业在网络中的定位、在合作对象的选择、资源利用和关系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网络能力提升带来的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和资源。Ritter[6]认为,网络能力在帮助企业分辨和评估不同外部关系的重要性、蕴含的机会、其他网络成员资源和能力的利用程度,以及实现协同创新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
在市场变动剧烈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网络能力能够减少外部环境的冲击,有利于技术创新。本文将网络能力归纳为网络过程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其中,网络过程能力是指在开放式创新由外向内流动过程、由内向外流动过程以及内外双向流动过程中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网络关系能力则指企业在处理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在合作创新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产权和协调等问题的网络能力。网络关系能力越强,说明协调网络成员之间问题的能力越强,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是指重视企业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创新的程度,网路能力越强,有利于发挥创新广度导向对内部能力的作用。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明晰这种影响能够为企业提高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水平提供指导。Garriga等[4]提出,不考虑情境因素的研究结论缺少普适性,应该特别关注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情景因素。Laursen和Salter[1]在研究中发现,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之间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3: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关系。
假设14: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作用。
假设15: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作用。
假设16: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关系。
二、变量度量
(一)被解释变量:开放式创新能力
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概念出现比较晚,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性测度的研究较少,代表性测量方法是Lichtenthaler、陈艳和范炳全的测量,他们认为开放式创新能力包括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两个维度。内部能力包括发明能力、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发明能力主要涉及在内部探索知识的活动,应从研发人员素质、创新激励制度、研发投入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四个方面测量发明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在内部开发知识的活动,从具有商业化方面的经验和模式的成熟度、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情况、员工对应用新技术和知识的积极性、在新产品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等四个题项测度创新能力。沈能和赵增耀则从研发经费的支出、创新产出等指标来测度创新能力,周艳菊等则从研发人员的投入、专利情况等来测度创新能力。变革能力主要涉及在内部保留知识的活动,Judge等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传递等来测度一部分的变革能力,陈艳和范炳全用员工之间知识的分享、内部知识共享的平台、对知识交流和共享进行鼓励的政策,以及编码贮存内部知识水平测量变革能力。外部能力包括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析能力。吸收能力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知识的能力,只涵盖Zahra和George对吸收能力四维度划分的三个,分别是知识的获取、消化和整合,Jansen等[13]用与其他组织或机构的交流、对外部信息的筛选和价值判断、对外部技术适用性和价值的判断、对外部知识的消化吸收等方面来测度知识的获取、消化和整合能力。连接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保留知识的活动,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管理方面,Tan和Tracey[14]用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两个方面来测量这种关系管理的能力,Wong和Tjosvold[15]则从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性等方面来测度这种关系保留的能力。解析能力主要涉及在外部开发知识的活动,陈艳和范炳全从技术交易平台、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或专利的出售、知识产权的获取等四个方面来测量解析能力,由于解析能力包括识别和转移两个过程,用对企业对自身拥有知识的理解以及企业知道如何转移知识等来测量知识在转移方面的能力。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对开放式创新能力各维度的测量,结合本文的研究问题和调查对象,本文采用如下测量题项,如表1所示。
(二)解释变量:组织学习
对于组织学习的测量,目前使用最多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开放心智三维度量表;二是团队导向、系统导向、学习导向和记忆导向四维度量表。本文认为后者更强调组织性,而前者更突出与创新效果的因果关系,因此,本文采用谢洪明[16]对三维度测量题项的修正量表。
(三)中介变量:开放度
1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
Laursen和Salter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机构等16类外部创新组织的合作数量作为开放式创新广度的测量。Lee等[17]把企业外部的创新要素区分为4大类17种,如果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与上述创新要素发生了联系,那么这个创新源就被取值为1,否则为0,所有创新源取值的总和就是开放广度导向的值,这种二分取值法,与Laursen和Salter测量开放广度导向的方法基本一致。国内学者基本也沿用了这一测度方法,把创新要素分为领先用户、主流用户、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等10种,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与这10种创新要素进行合作的总数(与其中一个要素合作记为1,否则记为0),即为开放广度导向,取值范围是0―10。但是,这些对开放广度导向的测量都集中在关系的角度,而忽视了过程的角度。Lazzarotti和Manzini从过程视角分析开放式创新,认为开放式创新包含创新产生、研发和试验、生产和销售的过程,并用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外部开放的阶数来度量开放广度导向。阶数包括:创意生成、研发、试验、生产和市场化。例如,只在创意生成的阶段对外开放,则阶数为1,如果在创意生成、研发、试验、生产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都对外开放,则阶数为5,因此,开放广度导向取值范围为0―5。
由于开放广度导向本身包含关系和过程的双维度,单独从一个角度来测量开放广度导向是不全面的。基于此,本文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关系和过程角度来测量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在关系方面涉及8类创新合作对象,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或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险投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在过程方面主要涉及创意生成、R&D、试验、生产和市场化五个过程,并采用二分取值法,因此,开放广度导向的取值范围为0―13。
2开放深度导向的测量
Laursen和Salter用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创新要素联系的总数来测量开放深度导向,其中创新要素包括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8类,但所测量的开放深度导向实质上也涵盖着开放广度导向的成分,并且,用数量来测度开放深度导向,显然有很大不足。为避免其测量方法的不足,陈钰芬和陈劲[18]使用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与外部创新合作对象信息交流的频率测量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其中创新合作对象包括:领先用户、主流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等12种,频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来测量,1―7分别表示:从未有过、每年、每半年、每季度、每月、每周、每天,用主成分分析法把企业向外部创新要素开放自己创新过程的程度进行综合,用以测量开放深度导向。这种方法虽有进步,但也仅仅是从关系维度进行测量的,忽视了过程维度。本文结合上述研究成果,从关系和过程角度来测量开放深度导向,在关系方面主要涉及8类创新要素,分别是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或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知识产权机构、风投组织和政府部门;在过程方面主要涉及创新知识获取、新产品开发知识获取、与外部协同生产、利用外部渠道和与外部共享品牌等5个过程。
(四)调节变量:网络能力
本文在Moller和Svahn[19]网络能力测度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朱秀梅等[20]以及王海花和谢富纪[21]的研究成果,依据研究的特点进行整合与改造,从网络利用能力和网络开拓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度,具体量表如表2所示。
(五)控制变量:行业属性、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
本文涉及三个控制变量:行业属性,开放式创新最初是通过观察高新技术行业总结的一般规律,最初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行业,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行业可能对开放度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对行业属性的测量将采用直接询问方式。企业规模,最初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同样主要集中于大企业,而对于不同规模企业能否有效地采用开放式创新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认为企业规模是开放式创新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性质,资产所有者不同,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程度会受到来自风险、产权等方面的考虑,本文以直接询问的方式测量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对于混合模式企业则以控股股份决定性质。
三、检验与结果分析
开放式创新的重要特征是创新的借鉴和交流,因此本文以具有联合研发中心、存在技术购并和技术交易的规模以上企业为样本,涉及信息、电子、能源和装备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共发放问卷874份,收回问卷359份,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为8468%。
(一)主模型检验
在利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检验之前,按照研究假设先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初步检验要求假设中的两个变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表3给出了假设中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指标,各研究假设得到初步验证。本文虽然推导了组织学习过程四个阶段的能力(水平)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由于两两变量之外的变量可能会有影响,因此,相关分析的因果关系仅作为初步参考。
按照上述步骤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是否存在回归分析的三大问题,即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首先,以方差膨胀因子(VIF)排除多重共线性,通过计算,所有模型的VIF值均处于0―10之间,从而排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其次,排除序列相关问题,由于样本是截面数据,因此,不可能出现不同期的样本值之间的序列相关问题,通过计算,回归模型中的DW值均接近2,说明也不存在不同编号的样本值之间的序列相关现象。再次,排除异方差问题,通过观察各个回归模型以创新绩效为横坐标的残差项散点图分析,散点图的无序状态表明回归模型均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分析为研究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但是,由于回归分析更适合于单因变量多自变量的模型检验,数据分析结果只能证明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导向,以及开放式创新导向对开放式创新能力的前因关系,具体的影响程度无法得知。而结构方程模型在处理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文还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为了使数据符合LISREL87的分析要求,首先运用LISREL87对数据进行了标准正态处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为262(小于5),GFI和AGFI的值分别为091和085(均大于本次研究设定的标准080),NFI、CFI和IFI的值分别为095、097和097(均大于本次研究设定的标准090),RMSEA和SRMR的值分别为007和005(均小于本次研究设定的边界值008)。由此判断,研究假设的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情况较好,理论模型可以接受。基于结构方程分析的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二)调节作用检验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调节作用。首先,将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DO)和网络能力(NC)中心化,二者相乘得到乘积项DO×NC。其次,检验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网络能力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影响。再次,将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网络能力和乘积项都放入回归方程中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和网络能力的乘积项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的回归系数为018,t值为271,大于196(95%的置信水平),说明乘积项DO×NC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加入乘积项DO×NC后,调整后的R2由047上升为049,乘积项中的变量在进行标准化及控制主效应情况下的数值最小,因此,R2增加002已经较为明显,假设H9得到支持。同理,对假设H13―H16进行检验,如表7所示。
四、研究结论
从以往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虽然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比较多,但涉及组织学习、开放式创新导向、开放式创新能力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探索组织学习、开放式创新导向、开放式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以及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经过分析,本文的研究假设都得到了样本数据的支持,经过系统的梳理概括,本文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
(一)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有积极影响
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承诺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和广度导向都有积极影响,分享愿景对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有积极影响,开放心智对开放式创新广度导向有积极影响。从学习承诺方面考虑,当企业将学习视为一项基本价值时,组织学习成为企业的一种常规职能,而非偶然现象。那么企业的组织学习将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员工的学习心态也将更加积极、强烈,企业从这样的组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信息等也将更全面、有效、有价值。从分享愿景方面考虑,当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创新目标,并将其分享给组织的各个阶层,那么员工就会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凝聚力的提高势必会在创新实践中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从开放心智方面考虑,当组织以及员工都带着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打破陈规,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会产生更多有创意的想法。分享愿景有助于组织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自由地流动和共享,有助于企业形成深入挖掘的开放式创新理念,员工之间如果缺少分享,没有共同的理念,那么就难以形成开放式创新导向。
(二)开放式创新导向对开放式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对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和外部能力都有积极影响。开放式创新导向是指企业对实施开放式创新中对外部知识、资源、创意利用的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越高,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越频繁地与用户交流,把用户嵌入到企业的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市场化效率。通过与供应商、科研机构和技术中介等组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使企业持续地获取市场信息、技术资源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弥补企业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缩短研发周期,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提高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外部伙伴合作程度越高,总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所占比例就越高。通过整合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对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网络能力在开放式创新导向对开放式创新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网络能力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网络能力可以视为一种代表整体网络创新环境的条件变量,代表外部企业的网络能力对本企业开放式创新决策的影响,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网络能力能够有效地处理共同创新中面对的机会主义、产权和协调性问题。
网络能力是一种整体战略能力,帮助企业认识和理解整个外部网络环境,从而建立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内部能力关系中的信任和共享机制。此外,网络能力还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关系管理能力,在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定位、选择合作伙伴和处理与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形成开放式创新深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的正向关系。同时,网络创新环境的最大特征在于开放性,网络能力是由多方面体现的,其中网络过程能力使得企业在扩大开放式创新广度的同时,获得对由外向内、由内向外和双向流程的内部开放能力的提升机会,而网络关系能力则能够从战略维度对网络态势和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将影响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导向与开放式创新外部能力关系的情境要素考虑进来,强调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与资源能力的匹配性,以及对开放度进行动态规划和变革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Laursen,K,Salter,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2]Lazzarotti,V,Manzini,R Different Modes of Open Innov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13(4):615-636
[3]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Garriga,H,Krogh,G,Spaeth,S How Constraints and Knowledge Impact Ope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9):1134-1144
[5]Faems,E,Visser,M,Andries,P,Looy,B Technology 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Value-Enhancing and Cost-Increasing 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27(6):785-796
[6]Gassmann,O,Enkel,E,Chesbrough,H The Future of Open Innovation [J]R&D Management,2010,40(3):213-221
[7]Lichtenthaler,U Absorptive Capacity,Environmental Turbulence,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4):822-846
[6]Ritter,T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terconnectedness of Relationship[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4):317-326
[7]Lichtenthaler,U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1):75-93
[8]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1-24
[9]沈能,赵增耀 集聚动态外部性与企业创新能力[J]科研管理,2014,(4): 1-9
[10]周艳菊,邹飞,王宗润 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4,(1): 48-57
[11]Judge,W Q,Naoumova,I,Douglas,T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Chang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9,20(8):1737-1752
[12]Zahra,SA,George,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13]Jansen,J,Bosch,F,Volberda,HW Managing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2005,48(6):999-1015
[14]Tan,CL,Tracey,MCollaborat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Implication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43(3):2-15
[15]Wong,A,Tjosvold,D Collectivist Values for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The Role of Trust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23(3):299-317
[18]Sinkula,JM,Baker,WE ,Noordewier,T A Framework for Market-Bas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inking Values,Knowledge,and Behavior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 (4): 305-318
[19]Hult,M,Ferrell,OC Glob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city in Purchasing: Construct and Measurement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7,40(2):97-111
[16]谢洪明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环境与组织学习的影响[J]南开商业评论,2005,(8):47-53
[17]Lee,S,Park,G,Yoon,B,Park,J Open Innovation in SMEs:An Intermediated Network Model[J]Research Policy,2010,39(2):290-300
[18]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 419-426
[19]Moller,K,Svahn,SRole of Knowledge in Value Creation in Business Ne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 (5):985-1007
[20]朱秀梅,陈琛,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4):44-56
[21]王海花,谢富纪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结构测量――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134-146
[26]Enkel,E,Gassmann,O Creative Imitation: Exploring the Case of Cross-industry Innov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40(3):256-270
[27]Chesbrough,H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篇3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 系统价值观 CBIS
一、CBIS:企业信息管理的全新模式
CBIS(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简单来概括就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由应用信息系统、人员、战略、组织、管理、数据资源、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七个部分组成。其中计算机网络就属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部分。正是计算机网络才提供了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环境,也正是计算机网络才能有效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没有网络的(即单机版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做到数据资源的共享,也就无法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这个本质目的。
企业管理从某种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对人、财、物、设备、技术等资源信息的获取、掌握、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策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二、用Microsoft Access 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1.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信息系统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数据库系统是企业级数据库的标准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文件共享模式的数据库系统,比如一个典型的Xbase的数据库应用。由于在文件共享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其数据与客户应用纠缠在一起,毫无意义地增加了网络负担,从而降低了数据库访问速度。Access本身也属于这种文件共享模式,数据(在Access中被称为表)与供用户应用的各种查询、报表、模块等共存于一个文件中,随着系统中记录数的增加,这种模式的应用就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除了网络拥塞,访问速度减慢之外,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如果一个用户在打开数据库文件时发生死机现象,该数据库文件将被损坏(注意此时损坏的是存放于网络上的数据库文件)。这就意味者此时任何用户也无法再打开这个数据库文件了(如果损坏的是整个数据库的安全系统,其危害要更大些),除非对该数据库文件进行修复。但是,修复的前提是以独享方式处理数据库文件,但是如果该文件已经被其他用户打开了(这些用户无法察觉现在数据库文件已经损坏),修复工作将无法进行。
2.分离事务处理与决策支持
事务处理是对企业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执行过程,而决策支持主要是对企业信息数据分析。从对服务器数据的影响上看,事务处理过程需要改变服务器数据,但它每次所涉及的数据范围较小;而决策支持与事务处理恰恰相反,一般不改变服务器数据,但操作中涉及的数据范围较广。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将事务处理与决策支持模块分离开来有利于数据库系统的高速有效运行,同时还会给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如用户的授权带来方便。
3. 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
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生产计划到采购、销售等,用户的应用往往要涉及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这使得对各子系统的用户授权工作变得相当繁琐复杂,数据库系统管理员稍有疏忽也许就会给整个信息系统带来安全漏洞。因此在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方面,需要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以及耐心和细心。
三、结语
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多种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模式向CBIS演化已成为必然。当20世纪前半叶盛行的穿孔卡和原始记录仪器被后来的计算机替代后,尽管计算机最初在企业管理中也只限于会计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但这个领域的迅速发展却引起了管理者对信息的极大关注。1964年使用硅芯片线路的新一代计算机的诞生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在管理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的重新定位,出现了MIS的概念并迅速为各大企业所接受。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不断升级,计算机软件日新月异,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CBIS将许多企业从实施MIS失败的重创中挽救出来,这些企业不仅从办公自动化OA中提高了效率,而且还在管理控制中获得了好处。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不仅要面对侧重沟通的办公自动化,而且要面对诸如电子商务的运作;不仅有内部数据处理的任务,还有远程通信的需要;不仅要处理常规的结构化问题,还要处理例外的非结构化的问题;不仅要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足够的努力,还要得到一些特殊领域专家的支持。企业管理的客观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将CBIS推向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沿。
参考文献:
[1]王利平 王海洲:管理学原理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陈志良:数字化潮―数字化与人类未来.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4]詹姆斯•迈天: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魏宏森 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宋远方 成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曹瀚星: 网络时代的经济信息管理初探[J]. 黑龙江财专学报, 2000, (06)
[8]彭家生: CBIS:面向知识经济的信息管理[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0, (03)
篇4
[关键词] 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4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81- 02
0 引 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尤其是制造企业在发展上获得空前机遇。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制造企业在发展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核心竞争力、信息系统落后、研发效率不高等问题。如果要促进我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那么在企业研发上就要高度重视,以此提升研发效率,为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举措。尤其是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上和信息系统上的创新,对提升制造企业研发效率具有一定意义。
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过分析,但是对制造企业研发活动的特点不够全面了解,固在管理模式上无法满足研发项目的需求。因此,对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具有一定作用。
1 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
制造企业在研发项目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将项目管理模式在制造企业研发活动中进行应用,以此能构建出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研发项目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统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此能对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有所了解。
1.1 研发项目生命周期
制造企业对项目进行研发同样需要对项目生命周期有一定计划,使项目在一个生命周期内完成循环。本文将项目研发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验收阶段。
首先,项目启动阶段。制造企业对研发项目进行启动之前有许多准备工作,从最初市场分析,到对项目的评估、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到最后确定研发目标。在这一阶段,因为在研发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所研发项目的最终预期也较为模糊。制造企业对所要研发的项目市场进行全面的调研,并要对所要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实施性进行评估。在最终商议之后,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则可以明确研发目标。以此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协调企业各部门进行准备工作,以为项目的开展进行前期准备,要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安排和确定,并对项目技术支持进行反复敲定,能够对研发项目的不同技术进行反复比对,按照一定评估标准进行确认,以选择最佳技术。
其次,在项目计划阶段。在项目计划阶段可以根据上一阶段中所准备的关于项目工作进行开展,如对所用资源进行计划规定、对项目进度、风险把控等问题要充分计划到。因所研发的项目在这一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只有在前期对项目进行严格计划,利用有限的资源,按照科学办法将项目所计划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以确保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
再次,项目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项目研发的关键阶段,也是所涉及范围最广、项目开发最不稳定阶段。其中,在这一阶段,要对所研发项目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测试,所以在所发生的突发事件上也最为频繁。因此,对这一阶段进行总结,则可以认定为项目研究开发和对项目研发产品测试等阶段。
最后,是项目验收阶段。对所研发的项目进行评估、评价、总结、反馈等工作。进行评估和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对所研发项目提供一定的案例支持,而进行总结工作则是对前几个阶段中所用的技术、知识等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制造企业核心内容进行收集和存档。对项目的反馈指的是在项目研发阶段,对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发现的不足等问题反馈给其他项目组,以此在其他项目组研发阶段能够避免,对本次研发工作所暴露的不足也能及时的总结经验和改正。
1.2 研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制造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之后就要对项目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够对制造企业研发项目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能够有效提升研发管理效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使用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方案。因制造企业研发项目独特特点,将国内对项目管理的标准方案可进行借鉴使用。但是又因制造企业研发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可采取标准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案进行管理。
其次,对生命流程周期进行管理。整体工作要围绕研发项目进度进行开展,将各项对业务管理的流程与计划的进度相结合,形成动态管理模式,以此能够进行有效把控。
2 结 语
对制造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从研发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此提出了研发项目管理的模式,并提出研发项目中信息系统的应用。而研发项目管理对制造企业来说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提升研发效率,并且对制造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在我国制造企业中进行广泛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晁录勤,李文起,李宁波.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利器[J].企业技术开发,2012(17):14-16.
篇5
目前,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城乡规划法》及“7号令”等法规的要求,在总结特色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大连的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控规与基础性规划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控规基础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2008 年《城乡规划法》及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赋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的法律地位与权威性,其不但规定必须依据控规划拨和出让土地,而且对控规规定了严格的调整程序,这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控规存在的高调整、调整复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控规新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总结城市控规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新控规”模式,既有助于对“新控规”的特征形成更系统、更清晰的理论认识,又有助于提高各城市控规的实践效果。
传统控规存在的基本问题
我国传统控规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控规实践活动,其中,虽然有成功的经验,如深圳的法定图则在控规法定化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但更多的却是失败的教训。“传统控规”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调整率,很多控规内容面临调整的问题,影响了控规实施的效率;二是公益设施受到忽视,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主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的经验总结
深圳在1996年开始新控规模式,随后,一些大城市(如武汉、广州、北京、南京、厦门等)也相继对控规进行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探索。这些城市控规编制审批管理体系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控规的基本任务: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层:承上启下;单元平衡与分类审批:应对不确定性;差异与通则规定;“全覆盖”与法定化: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由于《城乡规划法》要求控规成为提供规划条件的依据,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实现控规的“全覆盖”,部分城市的控规“全覆盖”工作并不只限于规划建设用地,同时,控规向公共政策转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基于新形式下大连新控规模式探讨
从上述城市的控规经验可以看出以看出,控规分层是新控规探索中最核心的内容。分层是指将控规分为单元层次控规和地块层次控规,实行分层控制。单元层次控规主要解决整体性、系统性和强制性(公益性设施控制)的问题;地块层次控规主要解决开发控制的灵活性、弹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实施分层控制,可以实现分层与分类管理相结合、分层与刚性弹性相结合,以及分层与发展时序相结合,这样,控规“全覆盖”仅限于单元层次的“全覆盖”,而不是地块层次的“全覆盖”。基于此,大连控规编制审批管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分为单元控规和基础性规划:
4.1单元控规
在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单元控规及基础性规划,而单元控规形成主要的法定文件。具体祈祷上报的法定文件、街坊划分与指标引导、街坊索引的目的。
4.1.1单元控规编制的主要内容
用地功能控制:确定编制单元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
“四线”控制(落实总体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线”控制要求。包括:各类绿地范围绿线控制、地表水体保护蓝线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保护建筑紫线控制、基础设施及轨道交通黄线控制。
公共配套设施控制(落实总体规划):公共配套设施分为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控制;区级及以上级别公益性公共配套设施应点位控制。现状保留和明确建设项目的用地应实线控制,其它用地宜点位控制;区级及以上级别经营性公共设施控制,宜点位控制;居住区级公共设施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确定配套设施控制规模,应指标控制落实到规划管理单元。
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控制(落实总体规划):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应点位控制。
划分街坊:划分街坊,明确各街坊的基准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控制要求,指导街坊规划的编制;街坊划分标准:保证功能相对完整,以次干道或明确的地物(包括快速路、主次干道、湖泊沟渠等)为界线,按照约0.5-1.5平方公里划定街坊。部分街坊可根据用地功能,适当增减街坊面积;街坊规划编制阶段也可根据现状调查和项目建设情况,在原街坊划定范围内,对街坊进行细分。
4.1.2单元控规的编制成果:单元控规的编制成果主要采取文本+附图的形式。
文本:以法律条文形式编写,作为法定性文件用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总则;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设施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性控制;街坊划分及指标控制;“四线”控制;名词解释。
附图(研究深度1:2000,A0图纸1:5000):土地利用及街坊划分示意图; “四线三地”控制图。
4.2基础性规划
基础性规划下形成单元控规技术文件及街坊规划,主要起到设计条件下发依据、日常管理使用、推进控规的法制化建设、实现城市的空间理想的目的。
4.2.1单元控规技术文件编制内容
人口容量控制:确定编制单元内的居住人口数量和人口毛密度,宜指标控制。
单元层面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控制:确认除总规确定外的单元层面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控制要求。
综合交通及道路控制:确定综合交通体系;确定道路的红线宽度,道路定位、竖向设计。
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确定特色控制要素。
4.2.2街坊规划编制内容
指标控制体系:地块用地性质及兼容性控制,容积率控制,绿地率控制,建设密度控制,配套设施,停车泊位,地下空间开发指引,建筑限高控制指引,建筑退界,出入口控制,市政管线布局等。
特殊控制要求:依据《单元控规》及相关规划提出的关于城市特色控制要求结合单元中的特征要素,如建构筑物、街巷格局、整体风貌、历史文化要素、自然风景要素等,提出特色保护和塑造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确定特色控制要素,包括高度、风貌、色彩、体量等。
4.2.3基础性规划编制成果
规划说明书(技术文件)日常管理使用,作为设计条件的下发依据。主要包括:单元控规技术文件内容说明、指标控制体系、特殊控制要求。
附图(1:2000)街坊划分图、地块划分编号图、五线”控制图、规划指标控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专项工程规划、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安全设施布局图、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图、道路定位、竖向规划图、其他特殊规划图。
4.3动态维护
单元控规和街坊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建立规划动态维护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控规成果进行评估和维护。根据城市发展实际的变化及规划管理的需要,每年更新相关基础数据和资料,及时对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修正和完善,涉及基本内容时,应按程序进行修改。单元控规为每年评估,并结合城市近期建设年限,每5年进行整体维护更新。
4.4管理审批程序
单元控规的审批程序如图所示,而基础性规划为非法定规划,通过评估与维护实现实时更新。
结语
“新控规”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形势下的产物。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单元控规、基础性规划将会是控规的主导模式。随着我国大背景的变化,以及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要求的提出,这些将日益成为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坚强,于立.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3):87-97.
[2] 姚凯.上海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的探索和实践[J].城市规划,2007,(8):52-57.
篇6
价值取向不明确是造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坚持“五观”价值取向即系统观、管理观、服务观、效率观、安全观取向,落实这些价值取向的“四建”实操对策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
教学管理;信息化;价值取向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状态或方式,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管理理念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管理系统本身功能不强,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管理需要;不同模块间无接口或接口不兼容,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系统利用率不高,不少功能不适用或未使用;系统不够便捷、高效;系统安全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低,信息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及价值取向不清晰、不正确,导致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明确、不科学。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五观”价值取向
(一)“系统观”取向。要树立全局意识和系统观念。一方面,要把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整个学校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个学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和目标。实现与其他系统如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接口兼容、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求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如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考务管理子系统等要数据共享、协调配合,形成最大合力。
(二)“管理观”取向。要把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对教学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技术和系统更好地发挥对学校的教学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
(三)“服务观”取向。要强化服务意识。把教学管理信息化作为更好地为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工具和平台。
(四)“效率观”取向。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的结果,是教学管理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体现。高效率是其先进性和必要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实现了高效率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五)“安全观”取向。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直接体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后电子数字资源是教学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安全性差是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固有的弊端。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才能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地健康发展和教学管理的有序运行。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四建”实操对策
(一)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组织建设
学校信息化建设要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应单独设立或指定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员。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职责。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整个学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建设目标和责任,并加强业务和系统培训,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力基础。
(二)加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系统功能强弱、适用性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和成效。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含的模块众多,如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考评、教材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等模块,且要求的功能繁杂。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系统建设工作。现行市场上供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大多功能不够强大,不能完全满足各高职院校实际使用的需要。因此,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走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在引进成熟的教学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功能,形成符合自己管理特色的专用系统。应采用先进成熟的开发技术和系统框架。如将基于Internet和浏览器的B/S模式与基于客户端的C/S模式相结合,将大型数据库存储与文件存储相结合,将身份认证、IP地址校验和防火墙技术相结合,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努力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三)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化、常态化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是明确各级各类管理者和系统用户职责,规范其行为的依据和保障,是发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责任落到实处的必有手段。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至少应制定以下制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人员职责分工、检查考核办法、系统操作规范、责任事故查处、奖惩措施等)、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的多少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服务职能发挥程度的直接度量。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资源共享既经济又高效的平台。学校应强化服务意识,提供更多的有用资源。大力加强各类有利于教师自身进修成长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管理基础信息资源、学科知识和发展动态资源、教学课件等资源、师生教学互动平台等。
篇7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呢?Zeng等08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促进企业之间构建紧 密的连接关系,保持网络内信息和资源的快速流动,从而维持企业间高水平的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与共同的行为模式。因此,在高密度的网络中,网络中的 知识流入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网络密度、知识流入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 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网络密度是通过知识流入促进 管理创新的吗?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探索需要,本文 以3478家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 企业的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网络密度、知 识流入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
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1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创造的一种更有效的资 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 以达到企业责任和目标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 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09。 所谓网络密度,是指战略网络中企业之间相互连接 的程度,企业之间连接得越多,网络密度越大010。 关于网络密度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关系,学术界主要 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密度越大,则越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从而为企业管理创 新活动提供持续的动力。谢洪明等M从知识整合 的角度来看,网络密度越大,则网络中的知识、信息 交流越充分,企业获得的创新绩效越高。Rost M指 出,在高密度的网络中,企业之间获取有用信息的几 率也相对较大,从而有利于企业间的学习和集群的 创新活动。AhujaM也认为,在稳定、成熟的网络环 境中,网络密度与管理创新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影 响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适度的网络密度才能 有效促进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提高,即网络密度与 企业管理创新之间并不是显着的线性影响关系。持 这种观点的学者大都认为,过高的网络密度容易造 成网络内部信息与知识的冗余,从而造成知识流动 效率的低下M。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网络中,作为 行为主体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从而有效 辨别流入的信息可靠性以及知识效用大小,因此,本文更趋向于第一种观点,即认为网络密度越大,越有 利于扩大企业间的联系范围,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 验证:
H1: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1.2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 实现,因此,这种特点被称为网络式创新15。知识 流动(knowledge flow)是企业创新中必不可少的环 节,它是指任一组织自行创造或摸索出来的经验与 知识,通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使知识 实现累积、转移与扩散16 ,企业知识流动包括知识 流入和知识流出两种情况,其中知识流入是指企业 从其他网络成员中获取知识17。0卜3〇3!^等[18指 出,流入企业的知识对于企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 重要促进作用,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竞争优势 获取的重要源泉。Stewart19也强调,网络内部知识 的持续、高效转移对于组织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产生 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外部知识对于企 业管理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Ferrary 20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发现,集群网络中知识 的高效率整合会激发企业跨越式创新的产生,从而 促进企业组织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验证:
H2 :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1.3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的影响
企业网络为各种信息、知识等资源在企业间进 行交流、共享及转移活动提供了渠道,而高密度的网 络往往意味着企业之间已经构建了知识传递的有效 规范与机制,这种规范与机制的建立不仅为企业之 间进行广泛、高效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 企业提升组织学习能力提供了机会M。这与网络 密度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高密度的网络能够促 进网络内部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从而推动彼此间在 知识、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企业间的信任 水平,促进网络成员实现高水平的合作,有利于知 识转移效率的提升。Gupta等122通过研究发现,根 植于紧密联结网络中的企业成员更容易拥有共同的 行为预期,这种共同的行为预期有利于合作规范的 形成,而这种协调一致的合作规范又能够促进网络 成员间分工、协作的顺利开展,加速网络资源的快速 传播与共享,从而提高决策和行动的效率。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拟加以 验证:
H3 :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
为了验证上述三个假设,本研究在广东省科技 厅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政策法规处的协助下, 获得了 2714份申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764份 申报广东省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名称、注册性质、 企业地址、邮政编码等信息,我们认为这些企业的创 新能力在广东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将上述样本分两批进行 抽样调查,每批分别抽取1000家企业。然后以广东 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处、政策法规处的 名义发放问卷,使用广东省科技厅的公文信封,用邮 寄方式寄送问卷(问卷印刷也采用广东省科技厅的 公文信纸),并在信封内附送了贴好足额邮票以及 回寄地址的信封。问卷调查工作从2009年11月开 始,于2009年12月底结束,我们在广东省科技厅高 新技术及产业化处和政策法规处取回了回收的调查 问卷,大部分问卷由我们提供的信封寄回,部分问卷则由企业通过快递方式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 全的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458份,有效回收率2000份,收回482份,回收率为24.1% ;其中填答不 为22. 9%。
2.2样本描述
本节主要使用频数分配等方法对样本的基本特 性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与同行相比的规模、研发投 入。具体结果如下:(1)与同行相比的规模:在所有 的调研企业中,与同行相比属于大规模的企业有 121家,占样本总数的26.4% ;与同行相比属于中等 规模的企业有293家,占样本总数的64. 0% ;与同 行相比属于小规模的企业有43家,占样本总数的 9.4%;未填答的为1家,占样本总数的0.2%。(2) 近三年来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营业额的比例:在 所有样本企业中,近三年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营业额0 -6.9%之间的企业有256家,占样本总数的 55.9%;占公司营业额6. 9%以上的企业有184家, 占样本总数的40. 2%;未填答的为18家,占样本总 数的3.9%。
2.3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本文采用Cronbacha系数和 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Nun- nally 123认为量表各项指标需达到至少0. 70这一可 接受的系数。通过运用SPSS16. 0软件,结果如表1 所示。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各变量信度检验的结 果:网络密度的Cronbach' a值为0. 70,刚好等于0.70的合格水平;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值为0.40, 略小于〇。 50,仍可接受,说明网络密度这一变量体 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信度。同理,从 表1可得知识流入变量、管理创新变量的 Cronbacha值均大于0.70的合格水平,且因素分析累计解释量值都达到大于0.50的理想水平,说明 知识流入变量、管理创新变量都体现出较高的内部 一致性,都具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分析。
在效度检验上,本文采用的问 卷参考了过去学者的相关研究问卷,并经过相关学 者专家的认定,根据试测的结果进行了部分修改,说 明本文研究问卷可以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但考虑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 验各变量的效度。结果如表2所示。
Bagozzi等24认为,适配度指标的理想数值范 围是 GFI、CFI 大于 0. 9, RMR 低于 0. 05, RMSEA 为 0代表完全拟合,<0.05代表接近拟合,0.05 ~0. 08 代表相当拟合,0.08 ~0. 10代表一般拟合。因此,由表2可得各变量的效度检验结果如下:网络密度 的GFI值、CFI值均达到大于0. 9的理想水平;RMR 值略大于0. 05,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RMSEA = 0.064,是相当拟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密度的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程度较好,表示网络密度的 各问题项的收敛效度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同理,我 们可以认为知识流入、管理创新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的拟合程度都较好,表示知识流入、管理创新的各问 题项的收敛效度都在比较理想的范围。
3 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构建直接影响模型和中间变量模型, 将知识流入(KI)分为上游企业流入(UEI)、下游企 业流入(DEI)、同类企业流入(SEI)、科研机构流入 (RII)、非科研组织流入(NRII)和金融机构流入 (FII),将管理创新(MIP)分为用人与管理创新 (PMI)和组织与规划创新(OPI),并在中间变量模 型中纳入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两个控制变量:在舍 去未填规模的企业之后,将样本企业分为大规模企 业(121家)、中等规模企业(293家)和小规模企业 (43家);在舍去未填研发投入的企业之后,将样本 企业研发投入分为0 - 6. 9%和6. 9%以上两种,米 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检验各变量间的相互影 响关系,结果如表3所示。
Model1用来检验网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 间的关系。各拟合指标如下:绝对拟和指数:X2 = 179. 767, d. f. =88, GFI =0.951,大于 0.90,非常好; RMR =0.043,达到小于0.05的理想水平;RMSEA = 0.048,达到接近拟合水平。相对拟合指数:AGFI = 0.934,TLI =0. 947, NFI =0.918,CFI =0.956, IFI =0.956, RFI =0. 902,都达到大于0.9的理想水平。 简约拟合指数:标准卡方值(\2/土^)= 2.043,位 于 1.0 ~3.0 之间;PNFI =0.769, PCFI =0.801,均达 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 的拟合度非常好。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 现网络密度和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169 (P =0.009),达到显着水平,这表示在直接影 响模型中,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 影响关系,假设H1获得支持。
Model2用来检验知识流入在网络密度和企业 管理创新两个变量之间的中介影响作用。各拟合指 标如下:绝对拟和指数:X2 = 1092. 297, d. f. =490, GFI = 0. 873,略小于0. 90 ,仍可接受;RMR = 0.108,大于0.05,不太好;RMSEA = 0. 052,达到相 当拟合水平。相对拟合指数:TLI = 0. 935, CFI = 0. 939, IFI =0. 940,都达到大于0. 9的理想水平, AGFI = 0. 855, NFI = 0. 896, RFI = 0. 887,略小于 0.9,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简约拟合指数:标准卡方 值(乂2/丄〇 = 2.229,位于1.0~3.0之间;?晰1 = 0. 831, PCFI =0.872,均达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 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发现M〇de!2的拟合度较好。 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现网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 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0.001 (P =0.993),没有 达到显着水平,表示在中间变量模型中,网络密度对 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 未获得支持。但知识流入和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 响系数为0.444 (P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在 中间变量模型中,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 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获得支持。同时,网络密 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0. 452 (P =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在中间变量模型中,网 络密度对知识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 获得支持。
Model3用来检验Model2在规模这个控制变量 影响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各拟合指标如下:绝对 拟和指数:X2 =2585.533. f. =1470, GFI =0.772, 略小于0.90,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RMR =0. 156, 大于0.05,不太好;RMSEA =0.041,处于接近拟合 水平。相对拟合指数:TLI =0.886, CFI =0.895, IFI = 0.896, AGFI =0.739, NFI =0.787, RFI =0.771, 略小于0.9,仍可接受。简约拟合指数:标准卡方值 (x2/d.f.) = 1.759,位于 1.0 ~3.0 之间;PNFI = 0.731, PCFI =0.830,均达到大于0.5的理想水平。 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发现M〇del3的拟合度较好。 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现对大规模企业而言,网络 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 0. 201 (P = 0.185),没有达到显者水平,表示网络密 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 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240 (P =0. 113),没有达到显 着水平,表示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 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未获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 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 477 (P =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 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获得支持;对中规 模企业而言,网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 影响系数为-0. 075 (P =0. 428),没有达到显着水 平,表示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 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 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 474 (P = 0. 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 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获得支持;网 络密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分别为 0. 510 (P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 知识流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3获得支 持;而对小规模企业而言,我们发现网络密度和企业 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0. 037 (P = 0.903),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企业 管理创新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 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 系数分别为1.094 (P =0. 002),达到显着水平,表示 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 假设H2获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 互影响系数分别为0. 160 (P =0. 741),没有达到显 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知识流入没有显着的正向 影响关系,假设H3未获得支持;
Model4用来检验Model2在研发投入这个控制 变量影响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各拟合指标如下: 绝对拟和指数:X2 = 1724. 365, d. f. = 980, GFI = 0.813,略小于0. 90,处于可接受的范围;RMR = 0.121,大于005,不太好;RMSEA =0. 042,处于接 近拟合水平。相对拟合指数:CFI = 0. 924, IFI = 0. 924,都达到大于0. 9的理想水平,TLI =0. 918,大 于 0.90,非常好,AGFI =0.786, NFI =0.841, RFI = 0. 828,略小于0. 9,处于可接受的范围。简约拟合 指数:标准卡方值(x2/d. f.) = 1.760,位于1.0~ 3.0 之间;PNFI= 0.780, PCFI =0.857,均达到大于 0. 5的理想水平。综合各项指标的判断,发现Mod- el4的拟合度较好。可对假设进一步验证,发现对研 发投入在0 -6.9%的企业而言,网络密度和企业管 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企业管理创新 没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1未获得支持;知 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 305 (P =0.003),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知识流入对 企业管理创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假设H2获 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识流入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 439 (P =0.000),达到显着水平,表示网络密度对 知识流入有显着影响作用,假设H3获得支持。对 于研发投入在6. 9%以上的企业而言,我们发现网 络密度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为 -0.219 (P =0. 090),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假设H1 未获得支持;知识流入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 影响系数为0.664 (P =0. 000),达到显着水平,假设 H2获得支持;网络密度和知识流入之间的相互影响 系数为0. 534 (P = 0. 000),达到显着水平,假设H3 获得支持。
4 结论与讨论
篇8
关键词: 理财观念 创新 知识经济
绪论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对于人们以高效率从事理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与机遇,企业应该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理财观念,以期达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企业理财观念创新的必要性
(一)传统理财观念中理财也称为财务管理。传统的财务管理包含了企业资金的筹集、运转(货币资金和非货币资金)和分配的全部过程。
(二)对理财观念进行创新的必要。当下是以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内在驱动力、无形资产发挥主导作用、以服务业为导向、以人力素质和技能为先决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它扩展了资本范围,改变了资本结构,使物资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结合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理财只有在观念上积极变革创新,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增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理财观念创新的内容
(一)人本化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是一个以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所组成的和谐的经济体。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1.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素质。2.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参与意识。3.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养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竞争与合作相统一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必然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哪个企业在知识竞争上抢先一步,就会获得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使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和统一。
(三)信息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上交易的不断扩展,使信息传播在瞬间完成,科学周密的理财决策在短时间内能够作出,改变了传统的理财只注重过去业绩的观念,要求更多地掌握各种有用信息科学预测产品成本、盈利状况。
(四)知识化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将对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财务管理将更是一种知识化管理,其知识含量将成为决定财务管理是否创新的关键性因素。那么,理财就应侧重于对知识资本的管理。知识资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方法很难管理好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理财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理财人员拥有的知识和努力程度。他们不但要精通理财理论,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树立知识理财观念。所以,理财人员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中,采用一切先进技术和全方位的信息进行科学决策,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三、企业理财观念创新的途径
新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已初露端倪,90年展趋势日益明显。明显的标志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发生本质的变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增长。在这一时代,知识本身的稀缺性及知识的生产效率,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知识需求才成为人类实现其他一切预期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才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
(一)转变理财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商业企业理财不能只盯着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必须转变观念。
(二)加强理论研究。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尽管短期内不会有大量商业企业直接成为知识型企业,但商业企业知识资本所占比例的上升将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如何成功地对知识资本进行动作,是现代商业企业理财和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筹资管理创新
传统的企业筹集资本是筹集低成本的资金,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筹资不是单纯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筹集知识资本,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逐步被知识资本所取代,筹集知识资本成为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筹资管理应有所创新,改变过去筹资单靠银行信贷资金的局面,应采取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达到企业资本的最佳组合;尤其要注重吸收风险投资,把吸收风险投资作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要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争取风险投资机构的信任,提高筹资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2.投资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快速发展,将投资的重点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投资将是投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无形资产的投资充满不确定性,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确保投资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并对投资的过程进行控制,监控投资资金的使用、成本定额和项目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投资决策的有效实施。
3.分配管理创新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是分配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以及技术工人等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同物资资本的所有者一样,享有企业利润的分配权,参与利润分配。企业应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工资分配形式,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应的利润分配权,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创造性,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4.知识资本与财务的配合
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养、筹措、分配、运营效率及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
(三)提高人员素质。对知识资本进行市场动作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资产的传统手段是难以适应的,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目前急需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扎实的商业经济理论的财会人员。要能不断吸取知识,能够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整个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这就要企业和财务人员一起努力。
1.财会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
2.财会人员对快速更新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经济活动,要从社会、法律、经济、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理财策略,利用知识资本,以最大限度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商业企业的振兴。
结论
由上可知,企业必须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积极变革创新,才能适应新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跃华.财会日报,2001年8月.
篇9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试析
1 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
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维安,2001)。
篇10
职业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江西省高职院校在历年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跟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竞赛项目的管理模式方面还需要发挥创新性精神,进行不断的探索。该文主要通过找出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从管理模式出发提出创新的意见建议。
1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竞赛管理有待提升
1.1.1 竞赛项目管理组织流程存在内耗
根据正常的项目立项程序,一般是先由学校教务处转发收到的上级竞赛通知给各二级分院教务科,然后由二级分院根据情况通知有相关竞赛项目的教师申报立项。这一程序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竞赛的通知发到学校的时候离竞赛举行时间只有一两个月。对于一些临时知道自己获得参赛资格的学校,备赛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
1.1.2 管理技能不高
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从组织申报到竞赛结束后的相关统计、奖励政策兑现的整个过程,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筹划、沟通、组织、控制、协调和评价,以便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在实际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开展工作,在技能竞赛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管理中遇到的质量、进度监控等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竞赛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1.2 大数据挖掘与运用不足
1.2.1 大数据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
江西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管理没有重视大数据的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相比,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仅凭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主观判断对竞赛立项工作进行管理。从纵向看,对于历年参赛项目的多寡、报名学生的数量、学生的能力及性格特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取得好成绩以及成绩不理想时的原因对比等数据没有做过认真的汇总和分析;从横向看,对于各个竞赛项目的参赛院校的备赛情况、学生选拔、指导教师构成、历年成绩等数据则完全没有进行挖掘和收集。
1.2.2 缺乏大数据运用管理方面的专职工作人员
大数据管理是当前比较先进和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类既精通大数据管理技术,又熟悉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非常稀缺。很多高职都是只有一名专职的竞赛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做这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工作。
1.3 绩效评价与结果优化不完善
1.3.1 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了长期的培养过程
江西很多高职存在对于竞赛结果过度看重的情况,制定的一些竞赛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中都把竞赛成绩要求列入了考核中,无形之中就疏忽了竞赛的(申报)立项、备赛、比赛成绩评价的过程的控制。常常会要求二级分院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技能竞赛中取得既定的奖,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不客观的考核方式,这往往不利于正常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1.3.2 对竞赛重要性的认识过于片面
比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热情。但抱着竞赛结果至上的观念,教师为名次而教、学生为名次而学,成绩成了唯一的评价指标。而通常比赛成绩不能代表学院的整体水平,参加比赛取得好名次的学生,都是个别集中训练的结果,不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
1.3.3 考评制度需要完善
江西省很多高职现有的竞赛管理办法着眼点主要放在对结果的奖惩上,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情况、经费的充分有效利用情况基本没有涉及到。而这些其实往往对竞赛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竞赛从立项到最后的总结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对整个过程制定考评标准,把责任进行分担,服务进行优化,对于打造优秀的竞赛培养团队,促进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解决上述不足的创新性对策与实践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竞赛管理部门的规范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加强质量和进度控制,构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模式,以保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统一管理。
2.1 建立健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机制
(1)转变观念,强化技能竞赛意识。各高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把技能竞赛工作作为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技能竞赛取得成效提供前提条件。
(2)要完善管理制度。应完善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应包含技能竞赛指导思想、类别与项目、竞赛申报(立项)、竞赛培训、经费安排、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指导学生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获奖等级认定、奖励办法、院技能竞赛节等内容。
(3)将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相结合,把与竞赛技能相关的课程吸纳进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从而通过竞赛推动课程内容、教?W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为竞赛提供更强劲有力的技术与理论基础,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
2.2 加强对技能竞赛项目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可在竞赛项目组织中增设信息中心,用以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为技能竞赛数据管理、信息分析及其他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思路,确定竞赛项目组织部门负责竞赛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学校技能竞赛管理机构负责数据汇总分析工作的模式。用数据为载体,竞赛项目组织部门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采集数据,学校领导层以完整数据作为依据进行竞赛项目的组织、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决策。这里的完整数据包括竞赛项目组织部门采集的校内数据,还包括学校竞赛管理部门采集的外部数据,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2.3 构建技能竞赛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2.3.1 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江西省各高职院校对各二级分院的技能竞赛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考核,学校也要对教务处和分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务处应在每年初部署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定绩效评价的时间安排、项目进度、评价标准及评价工作要求等,各二级分院按要求组织开展自我评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时间、项目概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评价结论等。
- 上一篇:项目管理基本知识
-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