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呢?本文将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特点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摒弃过去呆板、教条、接受性的教育方法,代之以灵活、应变、求知性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揭示教育的本质,即“教”中有“育”,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就要以开发小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基础性。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小学数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必然着眼于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的思维方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全面性。全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不仅提高个体素质,更要注重于提高整体素质;二是针对具体的特定个体来说,要求其各个方面和谐发展,协调进步,不能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
(3)整体性。应该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能将其分割开了。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行为的完整与协调,即素质教育各要素关联纵向衔接紧密,横向发展协调,从而收到救失及时、扬善到位的的良好效果。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求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要求学以致用,这样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开放的格局中实施和完善。
(5)长期性。显效慢、明显滞后的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的长期性。
二、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环节及方法
1、重视课前准备活动的引导作用。
课前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养成初步的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习惯。鉴于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搜索生活中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不断积累,帮助他们逐步地学会联想与抽象。
2、重视课堂教学的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众多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数学的素质教育在课堂,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自主学习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以形成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素质。
(1)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注重情感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不单单是数学教学的手段,更是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大,自制力差等特点,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有趣并有适度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目的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古语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数学,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符合时展的要求。
(3)重视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
传统教育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模仿轻创造。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时就要注重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
注重教学过程应该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教学,重在公式的推倒过程;运算的教学,重在运算的审题过程,应用的教学,重在应用的分析过程;
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应该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规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抓住思维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点,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抓住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发展创新思维。
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应该做到: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彻底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全面充分的发展。
3、重视课后的减负增效,给学生相对宽松和舒适的课业氛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想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练习和频繁测验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却往往适得其反――“题海战术”扼杀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微波炉原理”(依据物质发热的原理,用高频微波振荡使物质中的水分子运动加速,直接从物质内部“加热”,虽耗电量减少,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为教师应该重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精选习题并把握好练习的“度”,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意识、优化意识和辩证意识,着眼于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大胆走出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怪圈,给学生相对宽松和舒适的课业氛围。
4、重视长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论文摘要】 简述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201002。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概括
1、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对它最广泛性的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百度百科)
2、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到西方思想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逐步趋于应试化和模式化,不能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给予正确的指引,造成很多大学生的自主思想退化严重,这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一个盲点,而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时代信息的探求缺乏主动性,更不用说利用信息的能力等诸方面。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以往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的影响,馆舍及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馆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具有封闭型建设模式的传统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具有被动型服务方式,服务特点局限在单纯型、浅层次文献。另外图书馆工作人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就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化建设是不变的主题。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也逐步与信息发展接轨,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图书馆信息化的内涵也丰富起来。图书馆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信息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其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知识和信息资源,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化就是信息存储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人员素质信息化。
受到原有的传统图书馆模式影响,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仅仅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图书借阅,在现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发挥出图书馆高效阅读,快速检索,师生互动等必备的信息要求。学生只会在急需某一种书籍资料时才会去图书馆,而图书馆管理人员感觉只做到传统图书馆的取借书籍即可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不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信息建设中来,这种传统的借阅模式在双方思想中固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
三、浅谈如何巩固和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要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增强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先进的智能化仪器设备,完备的图书文献和学习资料及学校充足的资金投入等都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图书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现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录像照相技术、视听设备和视听资料的使用及保护技术等,都将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学校图书管理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资料进行管理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文献信息等,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使本校图书资源更丰富更全面,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2、建立图书馆与师生间的互动机制,提高图书馆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视度。
作为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些例如研讨室、图书馆论坛等便于广大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对当前学校组织的某个课题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可以针对当前的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进行广泛交流。
总之,希望师生们在这里能共同探讨学习,有效达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互动。搭建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探讨学习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吸纳一些意见和建议,令图书管理者在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巩固和提高其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作者:侯占奎罗玉英张立秋
篇3
一、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 。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 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2)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3)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 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1)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2)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幼儿的生活环境美: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蓝蓝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一、制定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目标教学是构建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而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要有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的几个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对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工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人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的目的;其次在课前预习,划出难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能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师除备好课外,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清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人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要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要求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就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来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小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方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
篇5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大钢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教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设计好每节新授课的练习呢?
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新授课的练习月的在于掌握知识,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反馈几方面进行了练习设计。
一、按学习过程设计练习
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也需要有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和巩固新知识的练习。
l.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
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
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13、36、16、93、42、29、24、39
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6.5×0.03()
43.3×4.l()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1.26×2.3=2898
1.26×0.23=2898
(3)l.21×26=()
0.121×2.6=()
12.1×2.6=()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只讲应用题的练习。
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
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
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
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
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
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
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
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使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3)(350+210+220)÷4
篇6
【关键词】 英语 提问 教学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形式。它的首要目的是鼓励和指导学生从认识的现实阶段向潜在阶段发展。是认识事物的必要途径。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对促进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输入通过听和读两个途径,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学习通过阅读获得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比通过听输入的机会要大得多。它的重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旧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和掌握,其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教师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提问既适用于学新知识,也适用于知识检查。现在很多教师进行课前5分钟提问训练,复习旧知识,导入新内容,承上启下,使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也为学生构建了讲英语的氛围,创造了大量的课堂实践机会。实现教师用英语教英语,学生用英语想英语的基本目的。实践证明,运用提问教法,会使死气沉沉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消极被动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变成精力集中,积极主动的学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处于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交替时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强烈,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但心理发展极不平衡,凭兴趣爱好而专注某一事物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学科(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去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作为教师,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开发提问教学中的兴趣点,如,在提问内容方面激趣、开展竞赛激趣、做游戏激趣、连锁问答激趣和角色表演激趣等。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提问要注意方式
目前最常用的提问方式是教师的主动提问,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其实,提问既可以是师生间的提问,也可是学生间的提问。但要把它运用得恰当,还是要讲很多技巧的。在英语教学中有五类行之有效、由浅入深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下面以《Go for it》八年级下册二单元课文为例,简述如下:
(1)机械性问题:此类问题简单、机械,答案是固定的或是课文里现成的,学生只要记住所学内容,将答案与问题对上号即可。
例如:How many children does Cathy have?
Are their school days busy enough?
(2)理解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评述。答案分散或暗含在课文中。
例如:What do her children do after school?
Why are the children tired?
(3)应用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在新情况下加以运用。
例如: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
What’s the meaning of “not…until”? Make a sentence with it.
(4)创造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判断正误,作出创建性回答。
例如: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children didn’t do as their parents told?
Can you tell us how you deal with after_school activities?
(5)评价性问题: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个人判断力,对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如:Why are the children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Do you have any pressure? Why or why not?
在前面五类问题中,(1)(2)比较简单,易于回答。(3)(4)(5)较为复杂,回答困难,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
五﹑关于提问的几点建议
(1)注重提问教学。初一学生开始接触英语,有一种新奇感、胆大、不怕羞、敢开口。从最简单的How are you? What’s your name? What’s this in English?开始,抓住每一个提问的机会,走好第一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提问教学要持之以恒。一般一年级容易做到,一是教材提供的内容便于提问,二是学生敢于说。到了二年级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教材难度加大,教师重笔头,轻口头,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学习出现分化。面对如此状况,要求教师树立信心,早作计划抓好一年级,培养良好习惯,以使学生平稳度过分化阶段。
(3)要把握问题的深浅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水平,问题太简单,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难,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恰到好处,让每个学生都“吃饱。”提问的时机,一般先就机械问题,理解问题提问,待学完、熟悉课文后,可就应用问题,创建问题,评价问题提问。提问的对象,一定要面向全体,全面开花,首先向全班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再一一回答,切忌弄成“一锅粥”。
(4)多用换位方式提问。在常规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常用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向教师提问,比如:在学习有关家庭,人的外貌时,学生问一问教师的情况,更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注意听提问内容。现在中考英语听力测试都有提问理解题,提问理解是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或情景中所表现出的快速反应、推理判断能力。提问理解需要掌握一些具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年代、价钱、数字等,这些信息对理解提问,把握提问主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要听清,听懂信息,要对所听到的信息做简单的处理,体现了一个人对口语的理解能力。提问理解需要理解领会提问的观点、态度及意图。能测试出学生在听力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了输入的有效性,老师必须帮助学生养成听问题的习惯。
提问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练习实践机会,利于教学操作,便于学习上路,只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使英语成为学生乐学、爱学、努力学的学科,以完成素质教育所赋予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新一代公民素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1996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中学教学 重要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简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学科学习中所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专题或者课题进行研究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专题或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4)研究性学习注重结果,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相对接受性学习所具有的优越性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偏重接受性学习,忽略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理论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上都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主要不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的方式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获得体验。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偏向接受性学习,忽视研究性学习,难以实现教学目的。新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符合中学政治课程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在全国许多地方研究性学习实验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效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国家纳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并且还将逐渐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同样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研究性学习理念日益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学科教学的面貌。中学的课程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取向的改革探索正在进行之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与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增强了兴趣、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发展了个性。
2.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课程教学中,封闭的课堂教学必然走向开放,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既不脱离书本,又不局限于书本。若课程教学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书本理论,确定研究问题或课题,并通过查资料、访问调查、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讨论辩论等实践活动,增大理论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以之指导生活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研究性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了学生,同时又使学生承担起了学习的责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符合学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自主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依靠课堂知识传授的方式很难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充满鼓励和关怀的指导下,在同学的勉励中,心灵从限制和压抑中解放出来,学会从书本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满怀探究的欲望,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发散创造性思维,使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探求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过程。
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教学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压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张嘴、一支笔、一本教材讲到底”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写照。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中学教学课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和形式。研究性学习则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研究性学习树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转,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确定的研究课题,不受书本的限制,往往来自于生活实际,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有靠自主探索才能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的探索实践激发创造力和取得巨大进步,而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保姆”,从学生“学习的保姆”角色中解放出来,从繁重而效果未必良好的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学习,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在反思、批判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锻炼,获得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中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4]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篇8
关键词:列表法;七年级;历史课堂;实践;反思
引言:
目前,七年级历史教学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尤其是在中招考试中只占50分政策实施以后,其在各学科中占据的地位不断下滑。但是,历史特殊的知识、文化、思想构成,又决定了其教学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当今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如同“鸡肋”,食之无昧,弃之可惜,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受此大环境影响,加之教学方法落后,更是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低。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便成为重点方向。而列表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在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很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
一、列表法的应用价值及优势
历史列表法即是,借用表格的形式,将具有同类属性或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历史演变的内容系统,从而化繁为简,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实效的方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渗透,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为列表法应用打下了良好环境基础。应用列表法开展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立体的历史知识认知,并对教材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为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官及情感,使之产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列表法优于文字的价值还体现在:更加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历史过去,有利于诱发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尤其是在复习阶段,应用列表法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更容易带动学生节奏,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虽然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价值。但是,从客观角度来看,由于教师认识水平有限,加之历史知识构成复杂,对列表法的应用实践还不尽完善。作者结合亲身教学情况,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一)注重规划引导
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核心价值地位在于引导学生发展,重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列表法应用同样符合素质教育规则。新时期,历史教师必须要积极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了解列表法的内涵本质,并结合历史教学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应用计划。七年级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琐碎、繁多,学生们常常对其演变过程及时间等感到困惑,记忆遗失率较高,这无疑是对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巨大考验。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起来,并在每个节点标明其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由此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如此,既是知识梳理、回顾的过程,同时又是辅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精准、内化、提升素质教育的过程,进而为下一阶段教学实施奠定基础。在历史复习阶段中,教师可就某些关联知识点,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内部关系,检验他们对列表法应用的成果。所以客观地讲,完善的规划引导,要求教师应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予以完善。
(二)加强教材分析
在以往的七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列表法更多地应用于某一章总结中,所关联到的知识只是停留在历史表象,如原因、经过、结果、意义,而对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价值思想却关联甚少,显然与历史教育存在的价值不符。诚然,对比列表法能够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学生记忆,但其作用也仅局限在浅层次,对深层次的知识理解并无太大用处。因此,教师应深度研究历史教材,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透视历史现象,全面解析其中各时间点及事件连接关系。如此,将单一的列表法发展为综合性列表法,才能将各历史发展要素串联起来,进而将对表象的记忆上升到对整个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另外,在七年级历史课堂尝试列表法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精简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丰富其外延知识。一来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二来可以加强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引导他们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
(三)善于改革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新。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的事物,才是符合社会变动规律的,也才是人类发展需求的。就列表法而言,其在七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并非一成不变,同时其所发挥的功能价值也因使用环境的不同有所差异。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要重视专业化师资队伍培养,了解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强化教师创新意识,并积极推广列表法应用,促进业界互动交流,形成优势经验互换。例如,在列表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活化知识,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最大限度提高各教学方法功能优势。在七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列表法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它更是一种先进理念的延伸,与其他应用方法并不冲突。所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创新,在充分论证不同方法融合的可行性之后,可应用于实践当中,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总而言之,列表法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复杂多变,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本人希望学术界更多人士关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发展,深入了解和剖析其现实需求,充分阐述列表法应用优势,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深刻反思,进而提出更多有效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桂春.浅谈表格在数学教学中的四益[J].科技信息,2013,10:149-150.
[2]李士英.书山有路“词”为径――“关键词学习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18-21.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素养 语言能力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与和谐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宽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给学生营造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培养的和谐文化氛围,让那些不爱交流的小学生,尽快熟悉语言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温馨而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正确处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与语言运用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关系。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良好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坦途,一些良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与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他们快速适应语言教学新环境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在良好的和谐教学环境与学习习惯中渐渐培养起来。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对小学生的评语,尤其是在课堂上当众给出的评价,会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要以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就可以随便批评,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讲求评价的科学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语言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语言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能够为小学生开拓形象思维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他们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语言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强调基础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语言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的转移。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通过多渠道的反复锻炼,小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在辅导语言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并且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小学生勤于学习民族文化语言的精华,提高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内外都要抓住和学生说话的机会,进行有意无意的语言训练,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好机会,能否坚持做下去。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向老师和同学们现场讲述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简述每天所做的主要事情,以此锻炼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加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写话训练,对那些比较有特色的新鲜事和趣闻,让同学们一起讲,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表述得最清楚,看谁讲得最生动。教师可以一边听,一边给孩子们修正表述不清的地方,对那些讲得生动形象的孩子,给予进一步的鼓励。同时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演示技术,让学生集中观看教学课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复述内容、讲评主题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生动有趣的语言训练活动,并且鼓励同学们围绕某一兴趣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说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有利于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教育。另外,语文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每一位孩子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语言练习作业,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能使孩子在加强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获得老师或家长的启发和辅导。
三、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语言实践能力
篇10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方法;策略
中职舞蹈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部分,如果有一种合理的舞蹈教学方法,那么就能更好地提高中职舞蹈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热爱舞蹈。通过制定完善的中职舞蹈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舞蹈教学简述
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艺术动作而体现的,是人类在自然劳动中产生的动作与娱乐动作提炼而成的各种优雅或者高难度的动作,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所以,中职舞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自我创新能力以及生活的细节等,制定合理的舞蹈教学方法,使中职舞蹈在教学中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热爱程度。
二、中职舞蹈教学方法策略
(一)带入情境教学
带入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舞蹈的美。舞蹈是很自然、很流畅的肢体艺术动作。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舞蹈的美,而且还要把学生带入这种美的情境中去,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出舞蹈教学的效果。例如,对《天鹅湖》的舞蹈教学,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不断把学生带入舞蹈所展现的艺术氛围里,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喜爱以及更想深入了解舞蹈的渴望之情。
(二)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也就是欣赏舞蹈的美。示范教学是舞蹈教学中最容易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共同配合来对作品进行诠释,让学生的视觉感受到舞蹈的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换句话说,情境教学是“心入”,而示范教学是“眼入”。
(三)指导教学,理论讲解
学生学习舞蹈不仅要学会感受舞蹈的美和欣赏舞蹈的美,而且还要认识舞蹈的美。只有学生认识到舞蹈的美,才能真正地喜爱舞蹈。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舞蹈、对作品的认识,从而认识这些舞蹈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完美的舞蹈表现也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论的讲解和指导教学对学生认识舞蹈的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个性教学
个性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舞蹈基础各有差异,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整体的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的优点更加突出,缺点不断避免,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创造舞蹈美的潜能。
(五)实践表演教学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展现自我的风采,但是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搭建这个展现的平台。从而通过学生最终展示作品的好坏来评价舞蹈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说,在中职舞蹈教学方法中,每种教学方法都是息息相关的,从开始感受美、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通过舞台表现美。通过实践表演还能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舞蹈教学方法做出整改,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中职舞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舞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很难体现出舞蹈艺术之美,从而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舞蹈的乐趣,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体态美的展现不足
舞蹈是灵魂与优雅共存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几个动作。俗话说:若隐若现、含而不露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没有优雅的肢体动作与音乐配合是体现不出来体态美的,而中职舞蹈教学经常会忽略这一点,动作不协调,舞姿的展现就显得生硬。
(二)创造力不足
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大多学校的教学是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这样会导致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去模仿,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最终失去自身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很难快速进步。
(三)舞蹈情感不够浓郁
舞蹈情感可以体现舞蹈真正的灵魂,舞者只有掌握好丰富的情感,才能将舞蹈展现得多姿多彩、激情燃烧。而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对舞蹈情感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表演舞蹈时,情感表达不够浓郁。所以说,没有灵魂的舞蹈,再优雅的动作也不能够深入人心,同时也不能满足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中职舞蹈教学方法策略体现在感受美、欣赏美、认识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等这几方面,也是其他高校舞蹈教学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舞蹈教学方法在每个舞蹈教师心中都很清楚,但很多舞蹈教师并没有把它们放入实践中去。中职舞蹈教学的教师不应该只是培养一群会跳舞的学生,而是要培养一群具有创造力、情感丰富、拥有灵魂的舞者。
参考文献:
[1]李娉婷.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4).
[2]郑莉莉.中职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分析[J].大众文艺,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