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评价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评价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评价体系

篇1

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社会契约论、市民社会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理论进行归纳分析,规避社会管理中一些狭义及有局限性的思想,得出社会管理的核心和影响因子,并结合新时期政府社会管理政策的重点和社会的需要,以公民为主体、强调政府责任和人的因素,以增进全民福祉为目标来建立社会管理指标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规范系统原则、全面多元化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动态发展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

文献法、德尔菲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体系权重

根据相关理论思想,我们将反映社会管理的指标分成社会规范、市容环境、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城乡统筹、社区建设和城市幸福感知程度等七个维度构成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社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萨蒂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也是一种最优化技术,它把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以此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层次分析法可具体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层次分析结构。根据上文所构建的社会管理水平评价体系,将问题所包含的各因素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评价的总目标层,即社会管理水平总体水平;第二层是准则层,即社会规范、市容环境、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城乡统筹、社区建设、城市幸福感知程度等七个一级指标;第三层是子准则层,即23个二级指标;最后将84个三级指标作为第四层,即指标层。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聘请熟悉此方面情况的有关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两两之间采用指数标度法、1~9标度法或其他标度方法评分(见表1、表2),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的比值,构造判断矩阵。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其中对于n个准则的准则层来说,可以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U=(uij)n×n。uij表示因素i和因素j相对于目标重要值。显然矩阵U具有如下性质:uij>0且uij=1/uji。对于每个准则层下的子准则层和指标层,也进行同样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三级比较判断矩阵。

第三步,根据判断矩阵初步计算准则层、子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权重。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求解如下的特征方程:(UW)=λmaxW。其中W为对应于λmax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wi就是对应于各准则(或各指标)的权重,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第四步,计算总权重。上文分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分别计算了权重,用各准则层的权重乘以其下各指标的权重,得到总的权重。总的权重也要通过一致性检验。但也有最新研究指出,使用AHP方法不必检验总权重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中,总权重的一致性检验可以省略。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在体系的具体计算过程中,使用了yaahp软件进行计算机求解,判断矩阵的评分标准采用e^(0/5)~e^(8/5)指数标度法。

篇2

关键词:两型社会;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指标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湖南省内投资1亿以上且占地0.1平方公里以上的已运营、在建、规划中具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物流园区共67个,其中已营运的19个,在建25个,规划和首期工作中的23个,总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以上。物流园区建设数量多,用地面积大,那么,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是否实现了集约利用,是否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为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开发区土地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本文以下称为《评价规程》。但物流园区的土地利用,相对于一般的开发区建设,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两型社会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保证一定产出水平、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尽量节约资源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为人类营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本文在分析《评价规程》的基础上,针对物流园区建设的特点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研究构建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以标准规范、保障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1、现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分析

《评价规程》对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开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次。

其中土地利用状况包含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三个子目标,反映评价时点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用地效益包含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子目标,反映评价时点产业用地的投入和产出状况。管理绩效包含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和土地市场化程度两个子目标,反映土地管理水平和效果。

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的是如何节约资源,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而对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没有进行全盘考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两型”物流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解析“两型社会”内涵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和物流园区土地开发利用现状,笔者拟提出“两型”物流园区的概念。“两型”物流园区是指物流园区在从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中,都要实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目标。即在完成园区经济功能的前提下,要实现输入资源最小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2.1 构建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两型”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深刻解读“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对湖南省内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情况作了充分调查后制定的。

2.1.2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取尽量做到简单实用,数量少而精,数据采集方便、可靠,统计成本低。

2.1.3 综合性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所选指标应从多方面反映两型社会土地利用的内涵,其本质是通过增加对存量土地的资本、物质投入,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指权衡社会整体利益增加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2.1.4 动态性原则

在确定指标体系时,要考虑“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所选指标要综合反映系统可能出现的系统变化。

2.2 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2“两型”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指标体系对《评价规程》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对于物流园区的土地利用,主要是仓储用地,在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中,重点突出仓储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用地效益中,不仅仅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标。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应根据评价的目标、子目标、指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各目标权重值之和、同一目标下的各子目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都应为1。本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邀请20名行业内专家,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立为各指标打分,最后算出各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指标的权重。

在具体运用指标体系进行物流园区土地利用评价时,还需对各评价指标设定一个理想值,即在评价时点应达到的理想水平。然后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将各指标标准化,用指标实现度分值来实现对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度量。理想值的设定应依据“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技术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物流园区实际确定,原则上应不小于现状值。

结论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 治理评价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纵观公司治理研究的历程,无不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引发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反过来指导公司治理实践的。公司治理评价,是根据公司治理的理念、原则和制度,结合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价值观念,设计与制定一系列指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研究公司治理评价是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一种发展和探索,是将公司治理理论引向公司治理实践的研究,对于公司治理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的现状

(一)国外现状

1.标准普尔公司治理服务系统。国外最早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是1998年美国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所建立的公司治理服务系统。标准普尔以《OECD公司治理准则》、美国CALPERS等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以及国际上公认的对公司治理要求较高的指引、规则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把公司治理评价分为国家评分与公司评分两部分。前者主要评估一个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侧重于关注宏观层次上的外部力量如何影响一个公司治理的质量,侧重于外部治理机制,从法律基础、监管、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市场基础四个方面予以考核;后者则主要分析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相关人互动的有效性,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结构和运作,侧重于内部治理机制,包括所有权结构及其影响、金融相关者关系、财务透明与信息披露、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四个维度的评价内容。综合考虑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是该体系的特色之一。

2.戴米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戴米诺(Deminor)则以《OECD公司治理准则》以及世界银行的公司治理指引为依据制定指标体系,从股东权利与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披露以及董事会结构与功能四个维度衡量公司治理的状况,重视公司治理环境对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戴米诺评价体系特别强调了接管防御措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十分重视国家分析的作用,国家分析提供了一个分析公司的基准。国家分析侧重于对公司治理有关的法律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各国公司治理的分析,反映了各国蓝筹公司的公司治理实践。其评价体系包括70多个指标,并不断更新。该体系在欧洲机构投资者中得到较广泛的认同,拥有众多机构投资者用户。

可见,标准普尔和戴米诺的两个评价体系在主要方面是相似的,即都重视一国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和达到的总体水平。股东权利、透明性和董事会是共同强调的方面。这与他们依据共同的公司治理原则(如OECD、世界银行等公司治理指引)有关。

3.里昂证券(亚洲)公司治理评价体系。里昂评价系统则从公司透明度、管理层约束、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问责性、小股东保护、核心业务、债务控制、股东的现金回报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它注重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对小股东的保护,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里昂证券(亚洲)的评价体系包括57个指标,评价结果给予0-100的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

(二)国内现状

我国公司治理评价较早的有北京连城国际理财顾问公司,于2002年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考核指标体系,涉及经营效果、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诚信与过失、决策效果五个方面。它主要从董事会治理效果角度对董事会治理进行评价,不考虑董事会自身的状况。同时,国内也有其它一些机构或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评价进行了研究,但都不系统、不全面。

目前国内较为系统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是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于2003年提出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CCGINK)”。该体系以治理指数的形式来评价公司治理的状况,对“好的”和“不好的”公司治理加以反映,对公司治理水准加以量化,为开展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平台,也为证券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投资者的正确投资以及上市公司自我诊断与控制提供有力的工具,填补了我国公司治理状况评价研究领域的空白,但该评价体系并未涉及到公司的社会责任,值得进一步研究。

公司治理评价的现实意义

(一)对公司融资的作用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最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他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只有在此情况下,他们才愿意以合适的价格提供资本。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能够提供这种保护的一种“显示信号”。公司治理评价可向投资者提供一个客观、公正的公司治理水平的信息,对于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投资者会增强愿意以更高的溢价购买公司的股份。

(二)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公司治理评价可以作为投资者对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对投资者来说,公司治理评价可以使投资者比较不同公司治理水平的差异,从而了解公司运行的方式、了解内部人(包括经理层和控制性股东)如何对待外部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了解公司如何对待债权人、了解公司财务透明度,从而把握对公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于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公司治理评价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占多数的股票都是流通市值较大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治理水平对公司持续、稳定的经营和发展以及股票的市场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机构投资者一般是长期投资,所以更加关注公司的经营稳定性。

(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治理评价的结果会受到公司现有股东、外部投资人、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密切关注。公司治理评价高的公司的股东会提高持有公司股权的信心,继续持有或增加持股,外部投资者会选择这样的公司作为投资目标,银行等债权人更愿意为这样的公司持续提供贷款,供应商、经销商更愿意扩大与公司业务,带动公司经营业绩的上升,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推动公司股票价格和公司价值的上升。而公司治理评价低的公司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四)对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机构的作用

证券监督机构和证券交易机构需要对公司治理水准作出客观的判断来决定对公司的监管和指导。公司治理评价,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监管依据。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而公司治理评价一般是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其评价不会受到权力干扰和关系、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公司治理评价,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标准,有利于监管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指导。特别是对那些治理评价较低的公司,更应该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

(五)有助于企业建立和实施公司治理战略

所谓公司治理战略就是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中远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为此采取的相关行动,一个公司之所以需要治理战略是基于对公司治理对公司作用的深刻认识。公司治理战略的目标包括公司准备在近期和远期所要达到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通过对公司治理水平的现状与理想水平的差距的分析,为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不仅有总体的目标,还有各个方面的细致内容。公司治理评价同时也是公司自身改进治理水平的需要,通过客观的公司治理评价,不仅使公司自身从总体上把握公司治理的水平,还能够从公司治理评价的分析报告中详细了解影响本公司治理水平的因素及主要问题,从而明确建立公司治理战略。

目前公司治理战略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为企业设计和实施公司治理战略的专业性咨询公司。企业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评价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主要问题,为改进公司治理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吸附材料;活性炭;质量评价体系

项目来源:本文为2016年河北行政学院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XYKT007)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0日

我国经过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频繁出现的雾霾,极大地威胁着民众的身体健康。充分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已经严重超出环境容量,通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存量污染,通过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增量污染,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发展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好转的法规标准,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在我国,废气治理技术多达10余种,如吸附技术、燃烧技术、生物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冷凝技术、吸收技术、膜分离技术、光解技术等。在这10余种常用技术中,吸附技术,作为应用最早、技术最成熟、效果最稳定的废气治理技术,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而且我们可以预见,在现有技术和条件下,吸附技术不仅现在应用最广、使用最方便,在以后的废气治理中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吸附材料的选用及其相关处理技术是吸附技术使用的核心,常用的吸附材料有颗粒活性炭、蜂窝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分子筛、沸石、硅胶、活性氧化铝、多孔黏土矿石、高聚物吸附树脂等。现阶段,国家仅与活性炭有关的标准就有54个,可见评价一种吸附剂的性能有多么复杂。下面以活性炭选为吸附材料为例说明建立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活性炭是一种最早应用且使用最广泛的吸附材料。活性炭质量良莠不齐,在我国批发价从几千元一吨到10多万元一吨不等,零售价格分布则更为松散。面对变化如此之大的活性炭市场,如何选择合适的活性炭作为吸附用材料不仅严重困扰着使用单位,而且给政府部门监管、环保公司设计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活性炭产品的性能指标可分为物理性能指标、化学性能指标、吸附性能指标。主要物理性能指标有:形状、外观、比表面积、孔容积、比重、目数、粒度、耐磨强度、漂浮率等。主要化学性能指标有:PH值、灰分、水分、着火点、未碳化物、硫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硫酸盐、酸溶物、醇溶物、铁含量、锌含量、铅含量、砷含量、钙镁含量、重金属含量、磷酸盐等。主要吸附性能指标有:亚甲蓝吸附值、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四氯化碳吸附值、焦糖吸附值、硫酸奎宁吸附值、饱和硫容量、穿透硫容量、水容量、氯乙烷蒸汽防护时间、ABS值等。每一种指标都需要专业的评价以供选择和取舍,也就要求大量的专业人士和丰富的物力投入。如果没有统一的被业界广泛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那么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监管将十分困难。

同时,为了节约吸附材料的用量,减少废弃吸附材料的产生量,活性炭的再生也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常用的再生方法有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湿式氧化再生法、溶剂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超临界流体再生法、超声波再生法、微波辐照再生法、催化湿式氧化法等。使用这些方法再生完成后活性炭再次进入使用环节。那不同的再生方法再生后的活性炭性能一样吗?性能如何?是否能够使用?使用量是否有所改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质量评价来给出判断,然后才能再次循环使用。

吸附材料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后,一是可以对新的吸附材料进行专业、统一判断,根据其评价结果确定其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二是可以根据评价后的吸附材料性能变化情况,判断、确定吸附材料的更换周期,以免活性炭已经失效后超期使用;三是可以根据吸附材料评价结果,确定吸附材料再生工艺的选择。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建立吸附材料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建立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难度十分巨大,涉及的相关技术、材料、工艺都相当庞杂,而且还需要大量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专业设备、资金投入等才可能完成,因此单靠政府、行业或者是一些企业均无法单独完成评价体系的建立。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相关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

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建立一种简单的数学模型,评价体系也绝不可能只有一个,所要建立的只是统一的标准,就是在选择过程中和再生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相关评价指标的相关权重和相关标准。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会也不应该只有政府一家牵头制定,也要吸引相关行业协会参与进来统筹制定,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起推动和监管职责,既要让行业内的企业看到制定标准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一面,又要让企业看到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企业的短期利润会有所减少,人员投入会有所增加。

政府相关部门在认定标准前要重视标准的普遍性,也就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既可操作又具有经济性,如果标准对于普遍企业操作存在难度,就会导致企业阳奉阴违或者干脆违规生产。同时,标准设立的门槛不应过高,否则可能导致行业垄断,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后,相关行业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行业内的优胜劣汰,一些小型的、经济效益差的、生产和使用劣质废气用吸附材料的企业可能会面临倒闭和被兼并的风险,同时,也可能促使一些企业通过兼并和技术更新成功转型,从而产生一批生产和使用废气用吸附材料的优质企业。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化要求。利用市场手段自主调节达到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生产和使用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而且从长远来看,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工艺的升级,有利于生产工具的更新,有利于新材料的出现,更有利于专业人员的进步。

政府相关部门在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后对相关企业和行业在税收、财政支持、人员配备、技术指导方面给予照顾和优惠,既可以促使企业对建立后的质量评价体系认可、接受,又可以使相关企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心甘情愿的自觉遵守相关标准,使之迅速推广并成为企业按标准生产和使用的内动力。

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后,政府部门在做好推广和使用指导的同时,应加强监督和监管,环保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按照统一标准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督,通过行政手段维护标准的权威性。

废气治理用吸附材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变化,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如何制定标准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如何使行业和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持续获益,如何通过合理的体系设计实现行业发展的均衡,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许爱琴,秦振春.活性炭纤维改性技术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方面的应用.江苏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2005.

篇5

现在,很多省、市己实施了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即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前,将相关的拟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予以公示;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将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也进行公示。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之前进行审计项目公示,能够使广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进展情况监督,对于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后,通过公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能够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被审人员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解决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知情权的问题。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通过公告制度,社会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和审计工作情况,进而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而完善国家治理沟通机制。

二、如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问题,理论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质与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相适应的方法体系,所以评价体系中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指标体系,还应包括审计重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而处于评价体系核心地位的评价指标,应与相应的审计内容相适应。对于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在实施中,首先赋予各审计内容一个基础分,然后对不同的审计内容根据履行情况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计算出总分并以此作为确定审计结论的依据,这样审计结论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2.建立全新的经济责任报告体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反映经济行为责任内容的报告体系;二是按规定要求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以说明责任履行状况。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可以提供被审领导干部相关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该报告体系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受托公共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需求,更好地完善国家治理服务。具体而言,经济责任报告体系可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政府机关预算执行情况报告;(2)政府机关年度会计报告;(3)政府治理结构报告;(4)政府经营活动及目标实现程度报告;(5)政府社会责任报告;(6)政府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篇6

>> 医院综合绩效评价的体系设计与构建 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某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三级医院医师职称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EVA与BSC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综合评价方法与鼠疫防治 构建知识型综合性医院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若干思考 构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体系 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构建 浅谈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职学生英语能力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构建 四维主体视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创建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调查分析 构建医院财务评价体系的探索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模糊综合评价 构建节约型医院的探讨 EVA与BSC相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EVA与BSC相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水力压裂与瓦斯抽采结合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医院科研项目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宋平,张文远,陈理,等. 大型综合医院行政和后勤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的构建[J]. 现代医院管理,2011,19(5):47.

[4] 姚峥,刘力松,张青,等. 综合医院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职能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1):58-60.

[5] 徐石,石娜,金嵘,等. 加强临床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教育的探讨[J]. 医学与社会,2009,22(2):65.

[6] 张爱华,肖婷婷,洪峰. 医防结合培养实用性公共卫生人才[J].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0):954-955.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效性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156-0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考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只有达到了实际效果,学生才能接受理论知识,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指导实际的学习与工作,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困境成因

1.1 教材内容方面的因素

教材内容存在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差的缺点。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以来,教材内涵在不断修订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但是教材内容中大段的理论阐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从而容易使大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难以产生求知欲望。另外,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不紧,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1.2 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所以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在教学中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虽然不少高校教师使用了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对于这种技术手段挖掘不够,缺乏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往往流于形式。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这种上课方式不仅很难保证课堂秩序,而且很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从而大大弱化了教学的实效性。

1.3 社会实践不足的因素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很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学时并不进入课表,所以有些开展的所谓的社会实践不过是流于形式的点缀,对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没有实质意义。另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完成,所以活动起来存在难度大、缺少资金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等问题。因此社会实践不足的状况也就在所难免。

1.4 考核手段方面的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大多以理论考核为主,考试方式或为开卷、或为闭卷。基本是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考核的最终结果。由于没有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具体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往往考核结果既不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把握程度,也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威信。其结果是教学效果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2.1 高水平课堂教学,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首先,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教材是教学体系形成的直接依据,必须遵守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但更要重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要吃透教材,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问题,并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另外,教学内容必须始终联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阐述,以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分析法、讨论启发法、问题引导法、调查访问法、引导读书法、信息反馈法、情境模拟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后,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既注意体现多媒体课件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可视、可听性、趣味性,增强教学过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增强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可分为两部分:课内实践活动,即由任课教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和即时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行设计、组织和在课堂上开展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即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到的重点或热点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考察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

2.3 重建考试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法的多元化

要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要努力探索建立任课教师、学生所在院系、学生处多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表现、期中与期末、平时操行与卷面成绩、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结合,并通过撰写论文、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成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军.围绕学生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 申素英,伍竞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4).

[3]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篇8

关键词 思政 高校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目前高校思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内容的形式化使高校思政工作脱离现实

在高校中,思政建设的工作主要分为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及课堂外的学生党团组织活动两个方面。在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部分思政教师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了解不多,倾向于单方面灌输政治理论思想,在上课的过程中讲述教学内容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在课堂外的学生党团组织活动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生活动开展形式化较严重,一些系部和班级党团活动的开展仅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真正从活动中受益的较少。

1.2机械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思政教育实效的弱化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到大学的政治理论学习都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陈旧和落后,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而未能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也违背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是中学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背和记,对这些理论的内化做得不够甚至完全没有,忽视了教育对象精神层面的需要,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想水平脱节较严重,也不符合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1.3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导致思政教育知行脱节

当前高校的思政工作缺乏一个明晰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匹配。说到底目前大学生思政高低与否的评价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作为一门非专业技能的教学课程,目前不少高校还只是以最终的考试论结果来衡定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显然这是不太科学的一个考核方式,这样的评价体系也是学生知行不合一的原因之一。

1.4社会环境的影响使思政教育面临考验

当前我国整体社会环境良好,然而在道德层面,由于一些个案的影响导致了民众对社会道德普遍不看好,如“扶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冲击着我国社会道德的底线,这些个案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评判标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环境的复杂也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考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大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对于高校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和网络的善与恶,如何形成正确的三观是高校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2.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作为处在高校思政教育前沿阵地的思政教师来说,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思想方面一定要切实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在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不能拘泥于一味的讲解和灌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该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学分,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好地做人做事而开设。另外,在相关活动的召开上应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人群,尽量避免活动形式化和官僚化。

2.2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

教育说到底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更多的时候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扶来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从目前来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仍有不少家庭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孩子在学校的话,学校就有义务全方位教育和管理好他们的孩子,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社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观念形成也有重大的作用,个别家长甚至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向自己的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钱是万能的”等不正观念。另一方面,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所看到的种种现象也对他们的价值观起到了强烈的冲击,所谓的残酷社会现实也反衬出社会在对学生的后续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负责任。所以,在建立这一体系这方面,作为学校这方面来说,有责任也有义务结合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实习单位来共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工作。

2.3构建科学的思政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评价对调节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思政目标、思政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也使广大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大学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正确分辨善恶,区别美丑。与此同时,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受教育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被教育者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修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言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2.4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良性的校园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网络环境总体偏好,但一些新闻媒介对于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渲染过度,这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对社会认知产生了偏差,容易以偏概全,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利用好自身的平台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搭建一个覆盖校园的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除了正常的思政课教学和党团活动之外,还应多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如设立公告栏、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篇9

【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现状,分析了目前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并引入EVA这个经济评价指标,利用EVA的合理性建立基于EVA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日益普遍。在两权分离过程中,问题正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如何有效地衡量经营者的业绩及向公司股东提供投资回报,使经营者报酬与其真实的工作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提高单个公司和整个经济运作的质量及其竞争力,已成为现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标准来解决分权化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问题。

因此,如何变革传统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新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善企业经营者绩效考核指标,对其绩效进行有效评估,对于中国企业强化管理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对目前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分析

(一)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在我国企业中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被长期忽略。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许多企业在经营者业绩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经营者业绩评价复杂的现实原因,我国企业的经营者报酬与其业绩的相关程度很低,经营者的收入相对于国外而言普遍比较低,而且收入基本处于固定不变的状态。即使有少数企业采用浮动奖金或期权等可变激励方式,可变部分的比重仍比较小,激励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使我国企业对经营者和经理人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财务模式;二是综合模式;三是因果模式。财务模式主要以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整体业绩,它包括国家统计局的评价标准和财政部的评价标准;综合模式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共同来表示经营者业绩,平衡计分卡是其中的典型。其中,财务评价模式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及其控股企业经营者的主要评价方式。

国家统计局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后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共有七个指标,它们分别是: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

财政部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了综合评价和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

基本指标是评价企业业绩的核心指标,由反映公司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的四类计量指标构成,用以产生企业业绩评价的初步结果。

修正指标用以对基本指标评价形成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的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用以产生较为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基本结果。

评议指标用于对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评议指标由非计量指标构成。

(二)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传统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是基于公司会计指标体系,而公司会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债券持有人和其他贷款人的利益,与评价公司经营者业绩具有一定的差距。

2.由于经营者业绩度量的指标受到会计原则的影响而扭曲,企业经营者很容易操纵这些指标,扭曲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不对称。

3.经营者的固定收入比重过大,而可变收入比重过低,且其可变收入是封顶的,从不考虑对任何特别业绩进行奖励。在传统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中,经营者业绩评价制度只能在全部可能结果中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发挥作用。

4.要求各个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但各项评价指标一般总是相关性较强,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5.主观赋权。人为地给定每个指标的权重,一方面会导致对某一个指标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会诱使公司粉饰或片面追求权重较高的指标。如果主要经营者报酬与公司财务指标相挂钩,易导致经营者进行会计操纵,虚增某些财务指标。如经营者年薪大多与盈余指标密切相关,这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6.经营行为短期化。传统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制未将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相一致,经营者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内的业绩而放弃对企业长期经营有利的投资,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易损害股东的利益。即:传统的经营者业绩评价制度的效果就是使经营者像债权人那样,而不是像所有者那样思考和行为。

可见,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体制改革,建立立足于中国现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基于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

EVA是指公司税后营业利润扣除债务和股权成本后的利润余额。同债权人获得利息回报一样,股东的投入资本也要得到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只有扣除了股东资本成本后的利润才是股东真正获得的利润。其计算公式是:EVA=税后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能激励经营者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将经营者和所有者统一起来。

以EVA为基础的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为“有激励地补偿”提供了依据。这种补偿的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开展活动,为经营者业绩评价提供了良好的评测工具。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EVA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优点

1.EVA经营者业绩评价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激励效应

EVA经营者业绩评价计划通过红利激励和“缓冲”约束手段,在达到股权激励效果的同时,克服了股权激励的不利因素。此外,EVA在计算过程中还作了相应的会计科目调整。例如,为了鼓励对经营者有利的长期投资行为,EVA方法把研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进行了资本化处理,并在实际的收益发生期内分期摊销,这样就可使经营者从股东的角度,本着长远的利益来发展经营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力求企业收益最大化,避免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2.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实现方式更为直观

在股权激励方式下,经营者的利益实现与公司股价的升值密不可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股价除了受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还会受到诸多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EVA经营者业绩评价模式以从股东角度定义的公司业绩为基础,不受资本市场起伏不定的走势所影响,能更直观、更公正地评判经营者的业绩并以此核算其酬劳。

3.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方式更加容易实现

由于经营业绩是基于EVA方法实实在在计算出来的,不会像股票期权那样遭到股票市场打压的影响,因而用EVA来评价经营者业绩则更容易实现。

4.EVA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克服短期行为

以往的以传统会计利润评价经营者业绩会使企业的经营者以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去争取短期利益。而EVA模式下将企业的研发费用视为投资,鼓励经营者追求更高的EVA,这对企业技术进步、创新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EVA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用经济利润代替会计利润

会计指标过程由于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使会计利润与反映经营者业绩的经济利润产生了偏差。在EVA的计算过程中,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经营业绩,对由会计原则导出的经营者业绩进行调整,如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职员技能培训等费用是对未来的竞争力、客户、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公认会计原则将其计入当年成本是对利润的扭曲,而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将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时期内分期摊销,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6.EVA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能限制去职风险

一些有价值、有能力、有抱负的经营者才会被EVA的经营业绩评价体制所赋予它有挑战性的工作所吸引,使他们能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更加努力工作,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EVA的优点,2007年国资委对央属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增加了EVA指标。

(二)EVA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缺点

1.EVA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所有者将其决策权下放给经理层,而EVA评价方法对这种要求的下放程度更为彻底,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方面都只和这一个业绩评价指标相联系,经理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必须以是否能得到正的EVA值为指导。由此可见,它是一种试图能够一次性地顾及到所有问题的管理方法,这种理论上设想的所有者与经理层彻底授权的理想形式在我国这种管理理论、技术、市场、竞争环境等均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协调问题、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2.EVA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实施并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为了剔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在计算EVA值时必须对有关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调整的数量越多,计算结果相对来说越精确。到目前为止,这种调整已经达到200多种,大大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这种调整所花费的成本能否真的被由于采用EVA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所弥补,就很值得商榷了。

3.EVA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指标未能体现经营者业绩绝对值的增加

虽然在计算EVA时,已经对根据GAAP计算出来的利润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未体现经营者业绩绝对价值的思想。

4.EVA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利于不同规模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从经济增加值的一般计算公式:EVA

=税后利润-资本成本可以看出,EVA计算的是绝对数。在企业资产规模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该指标能够反映经营者不同时期的经营业绩。但在资产规模不相同的企业或统一企业资产规模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即使采用EVA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可能仍不能解决利润操纵问题。

5.EVA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仅仅反映的是经营者经营业绩的最终结果

EVA是一个相当综合的指标,不利于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将其作为评价经营者的依据;另一方面是为了找出经营者业绩评价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进。

6.EVA也是一种财务指标,没有反映非财务指标方面的内容,评价不够完整。

三、基于EVA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

有了以EVA为核心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机制,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取得成功,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

(一)建立EVA奖励基金

EVA机制下经营者奖金将直接根据当年度和前一年度的EVA值来计算。

(二)建立EVA奖金银行

每个经营期间以EVA为基准计算的奖金应采取当期支付与延期支付相结合的办法,以激励经营者从公司的长期发展来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避免即期支付引发的经营者行为短期化倾向。

(三)公司设立专门的账号来处理奖金

对于每一个拥有分红权利的经营者,公司将在银行开立专门的账户来处理。

(四)建立基于EVA的杠杆股票期权制度

建立基于EVA的杠杆股票期权制度,即杠杆股票期权的执行价格每年以相当于公司资本成本的比例上升。如果在期权有效期内股票价格不能产生高于公司资金成本的收益率,则期权是没有价值的。除非股东获得最低的投资收益率,经营者才能获得期权收益。

(五)杠杆股票期权方案与公司的EVA奖金计划相联系

篇10

关键词:绩效审计 环境治理 评价指标

一、引言

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年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正式,己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我国审计制度建设上的一次飞跃。新审计准则的一大特色就是开始注重绩效审计,同时,对绩效的关注点不仅是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对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在这种情况下,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审计中引入量化评价指标,无疑对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业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环境治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自觉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学术角度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引入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及其可量化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国家和社会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及早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评价体系,最终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环境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 一 )环境绩效审计的起源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融合。环境绩效审计借鉴了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将之应用于环境审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环境绩效审计,并发展出一套自己所独有的理论和实务。环境审计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企业中兴起,于80年代扩展到欧洲,近年来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南美洲地区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这极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传统审计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环境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部分也成为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绩效审计开始注重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质量和环境责任,从而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标能够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益和有效地进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政府环境治理方面进行审计试点。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并在这一期间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政府环境整治项目进行的审计(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审计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政府环境治理的审计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的审计评价标准,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对我国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十分不利。为此,审计署指出,“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或区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 二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绩效审计最早见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经营审计”概念。各国对于绩效审计的称谓不尽相同,但本质一样。英国、加拿大称为“现金价值审计”或“价值为本审计”,澳大利亚为“效率审计”,瑞典为“效果审计”、“全面审计’、或“综合审计”,我国在《审计法》中称为“效益审计”,我国香港地区称为“衡工量值审计”。绩效审计是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发表审计意见,更多的是对资源耗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满足各方审计委托人的多层次需求。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会议发表了《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该声明将公营部门的绩效审计定义为:“除合规性审计,还有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国际商会(ICC)于1991年定义环境绩效审计为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运行等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周期性且客观地评价,并通过环境管理和控制,监督和鉴证公司有关环境规范和管理方面的执行情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简称INTOSAI)在《开罗宣言》中明确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3E”)所进行的审计。国内也有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定义。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关于本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涵义,即是指针对政府部门环境治理绩效的专门性审计。而环境治理是使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活环境或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强制、辅助以及环境的自净能力作用下,恢复到与污染前相近的环境状况过程。

( 三 )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主体、客体与内容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12届会议提出了公营部门绩效审计的目标: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做出报告;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与国家环境立法体系、政府绩效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以及社会的环保意识相联系,而具体目标则因达到总目标的具体要求而定。吴立群、王恩山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分项目标是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审计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审计学者们普遍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分为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三类,相互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业务。目前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以政府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一些机构对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组织)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都很重视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了大量的环境绩效审计项目。政府环境治理将侧重于通过发挥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的功能以实现环境保护各项目标。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主要以客观存在于政府、企业组织中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环境保护资金收支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侧重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毛金妹,2006)。按照职责范围和权限大小划分的,环境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包括:内部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的企业及具有环境影响的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承担具体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的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涉及环境保护的部门(李笑天、顾建新、陶荣庆,2007)。绩效审计一般分为事前绩效审计、事中绩效审计和事后绩效审计三种。环境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审计工作任务不集中安排在年终,而是根据审计资源情况,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灵活地安排审计项目,不同的项目使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基本程序是审计人员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和提出的实施方案,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ICOSAI于2001年的《从环境视角执行审计活动的指南》(Guidance on Conducting Audits Activities with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中指出环境问题的绩效审计包括:确保与环境相关的效益指数能够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确保环境项目能够经济、效益和有效地执行。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认识采取了更加广阔的视角,促使他们在环境绩效审计实践上不断突破。2004年INCOSAI的《环境审计与常规性审计》(Environmental Audit and Regularity Auditing)中,列示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对政府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的审计;对政府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目前学术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有不同理解。刘力云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确认企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在保护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方面做出了努力、环保政策和措施是否有效;环保部门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决策行为审计、经营目标和计划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效能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资源要素利用效益审计、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等。李学柔和秦荣生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和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部分。刘家兰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包括:评价环境法律、政策和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工作效率审计;环境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对环境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

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述评及建议

( 一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述评 鉴于环境审计问题是庞大而深邃的学术领域,本文不可能对此问题的内涵、外延等各方面均作论述。对政府绩效的审计中引入环境治理评价,关键的问题在于衡量政府在恢复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绩效程度。一方面要衡量政府对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程度,另一方面还要衡量其所投入的社会资源的多少,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绩效衡量。本文指探讨具体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建立的相关问题。(1)环境治理评价指标。关于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有相关文献论述。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针对世界上所有组织改进环境管理行为的统一标准—15014000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建立职工和相关方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计。该标准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了原则和指南,做出了具体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1995年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上,与会各国就通过了一个有关环境审计问题的主题文件《开罗宣言》,不仅提出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重要性等,鼓励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确定环境成本和环境责任,也提出要开发相关的技术标准。2001年初,INTO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向各成员印发了其工作成果《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建立完善合规合法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技术标准,并推荐参考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但《指南》只是一般性指出最高审计机关可以采用实地调查、标准化问卷、统计抽样等工具确立评价方法,具体的审计标准仍需各审计机关按照环境特点去制定。(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关于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加拿大、日本、联合国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都有相关法律和文献作出一些具体的规定,建立了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加拿大列出了不同行业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资源、公用事业、大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共七种行业十五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土地的破坏和恢复,采掘、使用和再生的资源,污染预防,固体废物的管理,危险废物的管理,能源的保护,空气方案,水方案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系列标准,提出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该体系考虑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提供了环境绩效评价的综合框架,并为指标的获取和加工计算提供了指南。环境状况指标,即反映对当地和区域性的环境状况的影响,如污水排放对附近水域的影响,废气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等。经营绩效指标,即反映有关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环境绩效。管理绩效指标,即反映管理当局为改善组织的环境绩效所做的努力,其中包括方案和政策的实施、符合性、财务绩效与社区的联系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建立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参考。(3)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国内关于环境审计方面的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陈思维的《环境审计》(陈思维,1998)是较早的关于环境审计的专著,从环境审计的理论结构到环境因子影响评价均有论述,并对不同的环境影响因子提出了NPV、替代工程等方法,而且以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生态资源为例建立经济损失测评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刘长翠在《企业环境审计研究》(刘长翠,2005)一书中,对国内外有关环境审计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对环境审计的依据与标准提出了自己理解与思考,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环境审计研究:历史、《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李雪、杨智慧、王健姝,2002),现状与未来——基于国内研究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述评》(刘长翠、周芳,2005),《中国环境审计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97-2008年研究的分析》(潘煜双、李云,2010)等都对环境审计问题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在《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2002)中提出了我国需对环境政策、环境部门部门活动的审计进行立法保护,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是增加绩效审计,并且也从量化角度增强审计结果的可靠性。郝玉贵在《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郝玉贵,2010)中阐述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动机引导与价值问题,并探讨了在和谐理念下审计参与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诸多学者如Cahill(1996)、Ammenberg(2001)等也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外部审计工作等提出了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对建立健全相关环境评价体系有重要参考意义。

( 二 )政府环境治理评价指标的相关建议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认识到建立政府绩效的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一项十分浩大繁琐的系统工程,笔者谨从学术角度提出关于建立相关指标建议:(1)保持环境治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所谓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是指在建立政府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时,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各级政府辖区内主要环境治理目标的相应指标。如常见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森林资源破坏,土地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生物资源破坏等。评价指标要保证其完整性,凡是关系国家和人民切身利益的指标必须体现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对每个环境因子的具体指标订立国家标准,并通过人大进行立法保护,以确保法规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级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级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通用,地方级评价指标体系由省人大或政府机关在国家评价指标体系下进行完善,制定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指标体系。(2)进行指标评价时应采用的方法——基准评价法。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后,需每年对各级政府辖区内的环境治理情进行绩效审计,并根据指标进行打分,每个环境影响因子配以一定的权重,最后用综合分数来衡量绩效水平。我们提出并建议使用基准评价法。所谓基准评价法,是基于统计学上帕氏指数的一种方法,即把每个环境影响因子的权重作为同度量因素,把各级政府辖区内的年终测评得分作为报告期水平,以第一年的年终测评得分作为基期水平,这样最后得出的帕氏指数便是最终测评结果。若指数大于1说明绩效为正,若小于1则绩效为负。每个辖区内主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衡量不同辖区领导者的绩效水平,也利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但权重等还需用专家德尔菲法等来确定。其他学者(郭阳生,2009)也有提出采用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都有值得借鉴考虑的方面。(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审计系统。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劳资财会、生产供应、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使得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工程建设流程、会计账务处理等均具有了信息化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审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计算机审计在促进审计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同时,也对自身的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标从建立到实施再到最终的测评,需要输入大量的数据存储与分析,所以以前主要依靠人工计算的观念必须予以转变,应加大对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信息系统的投入,以准确并简便 的对指标进行核算。如比较常用的办公软件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SAS等,或者专业的信息科技公司的专门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需要购置,还需对相关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大信息化投入也是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思维:《环境审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陈正兴:《环境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4]郝玉贵:《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估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刘达朱、王本强、陈基湘:《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技术方法》,《审计研究》2002年第6期。

[6]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评价》,《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7]郭阳生:《基于模糊数学角度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当代经济》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