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篇1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H•加德纳博士曾提出:人类的七种基本素质是:语言、人格、音乐、空间、身体感觉、数学和逻辑。而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是用特殊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感觉的艺术。由此,我认为其中至少有五种基本素质与美术教育直接相关,这种关联的意义就是在于不可把美术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技能加以训练,而是通过美术教育,达到培养和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发展的目的

第一:语言

广义地说,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的思维的外衣、感情的载体,包括口头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美术语言、动作语言等。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性语言,通过在平面、空间的线条、形、体、色彩和各种图形,可以传达出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比如:流畅的线条传达一种舒畅优美的内心感受;而折线传达一种苦涩、凝重的感受。色彩方面的情绪化传达更是明显,毕加索早年作品的蓝色时期和历来的粉红色时期,分别传达了他动荡忧伤和安宁甜蜜的不同内心状态和生活状态。

美术同音乐一样,也是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由于它是一种直观形象思维,因此美术不仅可以起到交流思维的作用,还具有逻辑语言所不具有形象语言的动能。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含义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发展规律是先直观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美术作品更能成为他们描绘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展开幻想和想象的“语言”。难怪新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大量美术作品,图文并茂,其直观性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通过美术技能的训练,通过美术基础课理论知识的了解,逐渐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懂得如何去分析、解读一些美术名作。用美术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服装设计、商品包装、建筑装潢、环境艺术等,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对社会生活,特别现代高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文化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人格

人格的健全与否,人格魅力的强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综合培养。自信、坚韧、善良、宽容、乐观进取,这些应该是构成人格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信心是第一重要的,自信心的培养在美术教育中显得比较突出。在我教的少年儿童以及参加美术高考培训的学生中,通过观察很明显学画的学生显得比同龄人更自在、潇洒一些,甚而时时流露出一种很强的优越感。

美术活动为青少年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年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少年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少年儿童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少年儿童的一种内部语言,少年儿童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宣泄愤怒、流露忧伤。少年儿童的美术作品就象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而他们这些学过美术的大多数孩子的动作、语言、精神面貌比其他未学过美术的孩子更显得大方、舒展而自信。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第三:音乐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是灵魂深处的语言。灵魂借助于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和悲伤”。音乐语言的实质是和谐、是节奏、是身心的高度统一。美术教育中,美术作品的线条、色彩、形体的安排莫不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线条形体的起伏变化、疏密安排、色彩对比的强弱、色彩体系的有机搭配,使人在视觉上产生出节奏和旋律,获得音乐美感般的享受。我国敦煌壁画艺术那么庞大的气势,飞动的线条,大胆强烈的色彩,给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仿佛一曲博大精深的古典乐章。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熠熠闪光。美术就是调动一切美术语言,达到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性、和谐性。一副色彩绚丽、形象活泼的少儿习作,就像一首清脆的儿歌那样美妙动听。况且,通过各类训练课程的练习,学生的手、眼、脑及身体其他各部位协调一致、和谐均称,得到健康的发展。美术本身也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像做游戏一样,每个人都是乐此不疲。而这些游戏包含了许多的规则,通过练习、参与,达到智力的提高。

第四:空间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问题 原因

多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朝着这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不明显,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形式,走过场。可谓“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讲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观念并未从根本上转变

地方各级领导评价一所学校的最终指标仍然是升学率。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发明考试最早的国家,有很多古老、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的各级行政领导首先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心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强调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要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素质的概念和特征考虑,强调素质教育应充分开发中小学生的智慧潜能;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考虑,强调素质教育要因材施教,个性全面发展。然而,我们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一度对学校的考核除了做一些表面文章外,其实质还是考核学校考了多少大学生,多少高中生。

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本身认识不足,现在一提起素质教育,总有那么一些人认为是不务正业,他们认为学生就是要死读书,读死书,考大学。我们的学生家长也是如此,不论子女的兴趣、爱好如何,也不论子女的智力因素如何,对他们实行严格“监控”,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残忍”。我们的老师在这种以升学率为主要考核标准的考试制度束缚下,不得不对他们进行严格“管教”,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应付升学考试,让学生能够考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诚然,我们的学生要不要考大学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素质之一,但能够考上大学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现在的教育违背了素质教育本身的基本特征。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国家虽一直对高考形式、内容等不断进行改革,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考试命题纯粹是体现考察智力,涉及其它各育的考察却微乎其微。各高校录取学生还是依据分数高低,至于这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无法衡量的。客观上还是要求人们搞“应试教育”。

二、学校、家庭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勇气和信心

首先,学校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办学艰难,一方面根据上级要求不能不搞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谁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因为改革就存在风险,有可能失败,失败就会影响到生源,没有生源,学校就难以生存。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一起总是津津乐道地谈论升学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又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谁又愿意担丢掉“乌纱帽”的风险呢?这样一来,对于素质教育,学校一般多是做表面文章――以活动代素质教育(其实即使不搞素质教育,活动还是要开展的)。我们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种“素质教育”采取默认、许可,甚至还大加赞赏。其次,是家庭对现时的素质教育信心不足。家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我们现在的师资素质,教学设施,教学器材以及外部环境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匹配,学生在校除了提高文化素质外,其它素质要提高也无从谈起。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望子成龙的心理人皆有之,谁又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当赌注、做试验品呢?

三、经费投资不到位“素质教育”难为无米之炊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39-02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作为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落实素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搞好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赋予物理教学新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培养目标[1] [2]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当今社会一种新型的和适用较为广泛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典范模式。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教”和“学”的结合[3],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 “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怎样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都很喜欢做物理实验,都喜欢动手操作。显然,实验就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科学。

“教”与“学”的结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内容上的结合,也可以是特点上的结合,还可以是模式上的结合。总之,只要能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关心和利用。可见,注重“教”、“学”结合,找到并利用好其结合点,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4]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最适合开展“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因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落到“实”处,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事例,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才利于学生进行反思和设想,构思和设计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

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现“文凭—水平”、“知识—能力”的转变。要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弊端,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多在“实际”上下工夫。

(三)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变这一弊端就要注重教法改革,加强学法指导,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现代教育模式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加强学法指导,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有目的的自学、讨论、交流,课后针对个别人作相应的辅导等。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节课程进度和难度,可以给学生介绍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爱上学习,进而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

(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而个性化发展则是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就是“个性化发展”受到制约,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情感交流来引导和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取向上有正确的定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5]

(一)优化教学目标

不同的物理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针对性。其中,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要有内在的统一性,认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并努力全面落实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师自身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次是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应明确,教学内容、教师指导活动及学生活动安排要合理,体现启发性和“双主性”。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在汲取各科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校物理学科实际的、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创设逼真的物理教学情境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四)优化教学手段

要注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同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要重视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挂图及幻灯、录像等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物理教学情境形象、逼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选择教学手段时,既要重视使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网络媒体和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四、总结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等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和把握好物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运用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和“学”、“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德.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探[J].物理教学,2001(6).

篇4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部分地区和个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1.部分人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是抽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取消考核评估,盲目开展兴趣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以歌咏、书画竞赛、体育擂台来削弱文化课的力度,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似乎文化课等同应试教育,说什么应试教育要转轨就是要取消考试,不讲升学,以此造成了背弃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2.思维方式存在不明确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文章、论述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相关会议、经验报道耳有所闻,而少数人还未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考核评估仍以部分代替整体,离不开传统的评估方法,致使个别疲劳战术持续蔓延,思想意识为知所然。

3.工作注重表面不具实在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虽已引起广泛重视,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但一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教学业务与主管部门分工较细。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不顾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停留在“六认真”上,未能在学生创造力方面狠下功夫。对所开课程仍有偏激思想,导致了学生缺泛长远日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克服片面认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带有主动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它的宗旨是:发展特长学科,培养特别兴趣,获得特殊成果。其教学模式是按照活动——目标——成功格局进行。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扬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诸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以“三全”为核心。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部颁课程计划为依据,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方面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其次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根据《德育大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可以遵循鲁迅的“拿来主义”,创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让其在活动中发展智力,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会能力;活动形式不具一格。使其轻松自如、以愉快式的学习环境,调整学科内容、开齐开足课时,减轻课业负担,减少考试次数,淡化名次评比,音、体、图教师专职化。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注重安全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身体身心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核心内容;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学规律作为奠基工程。把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取代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让文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得轻松,教得自如,搞得规范。

篇5

关键词:艺术院系;音乐素质教育;大提琴教学

素质教育是指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方面素质都获得提升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它重点关心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培养,以及能力发展跟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1]。音乐是我们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的文化成果之一。因为它存在的方式尤其独特,所以它可以升华人们的道德品质。同时它还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和谐意识,提高大家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所谓音乐素质教育通俗来理解其实就是说通过教授音乐这样的一个听觉艺术,并在教学时反映大家的思想和情感还有整个社会生活[2]。让学生嫩能够对音乐产生特别极其的浓厚兴趣。还有对音乐美的感官表现和平常的鉴赏和制作能力。教会学生们去感受生活同时最大程度的去创造生活,然后促进学生们完整的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使得学生得到的全面发展。由于历史因素,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地位极其微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一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技能教育中。其实只能沉闷的地演奏音乐器具但不能把乐谱深化成优美的音乐话语从而去感染其他听众,如果文化背景极其薄弱,那么纵使你有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门技术而称不上真正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应试教育里面。音乐考级确实很重要,但大多数音乐教育总是喜欢把考试变成教育的中级目标。这种一味的看重提高但是根本不看中轻普及,只是一味的看重比赛而根本不看重教学的现象,让我们音乐教育界根本起不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三是把音乐教育混淆在音乐专业教育里面。从古至今,我们在对学生教授音乐相关知识的时候时只是一味去看中个别的尖子学生的教育,但是根本不看中对大多数其他普通学生的培养。其实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对象的。音乐素质教育就是要达到“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样一个目的。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也应该室友“全员性”和“普及性”的。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先去培养音乐家,而是先培养人。”

二、当前艺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上世纪至今,中国已经全面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但真实情况却是,艺术院系素质教育具有非常糟糕的整体状况。具体有下面一些问题:

(一)口头上看中、思想上亵渎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的社会已被完全被承认,但是仍然有许多人许多人在思想上还是非常不关心音乐素质教育。在他们看来,大学生们最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拿到自己的毕业证,然后学好自己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或者就去考研,拥有就业本领是他们的重要目标,其他的学习都属于可有可无的选择。在这种顽劣思想的恶性影响下,有些搞笑把音乐素质课完全当做作为公选课来安排,学生们是想去上就上,不想去上完全就可以不选,效果非常糟糕,简直就是一种亵渎。

(二)学生根本没用文化基础

根据艺术院校的招生对象,因为个别特殊专业的需要,很多学生的年龄都非常的小,年龄相差很大。另外招生来源差异巨大,学生们的家庭条件也相差很大,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和文化水平也各不相同。这样就让艺术院校的学生非常复杂和特殊。我所教的大提琴专业的学生就完全没有文化基础,毫无知识结构,通常只是自己对音乐形式美感有着自身偏颇的理解。而对需要大量文化积淀作为感悟前提的更为深奥的作品之美的认识完全处在片面的地方,有很多学生甚至钻进了“形式即内容”的一个感受误区,然后他们就会忽视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强烈时代文化意义。显然,这种结果完全和音乐家的素质要求是相背而驰的,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目的。每年青歌赛中都有大量的歌手们在被问到综合知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窘迫,这正好暴露了我国专业歌手在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非常低下,这也正好给整个教育界都敲响了震耳的警钟,因为这正是是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跑偏了。

三、在大提琴教学中贯彻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

大提琴教学中,笔者个人认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急需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中高级阶段的教学更加需要加大培养力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个人认为在大提琴专业教学中,有很多途径都可以对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大提琴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下面三个层次:一是必须具有毫无疑问的基本理论素养,这和全国其他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基本理论是被认可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没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的人是完全无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什么伟大贡献的。二是需要有完整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音乐演奏技能还有教学技术。当前的音乐教育都在努力希望提高从业人员的修养,而修养的提高是需要一个系统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必须放到一个博大的环境中才能成功[3]。专业艺术院系往往较为单一,没有文理兼容的沃土,特别是缺乏人文学科培养。这样的艺术院校更加需要大量的学术讲座去提高学生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的社团生活。对于大提琴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亟待开展各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已达到营造优良文化艺术氛围的目的,从而将艺术专业学生培养得更到位。

作者:柳冬瑕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臻.浅谈艺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大提琴教学[J].音乐时空,2015,18:223-224.

篇6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德育课程 关系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本文从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所制订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强化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素质教育回复教育本身的功能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和客观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德育,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德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呢?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在过去的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过分突出德育的偏向,使德育凌驾于高等教育之上,使高等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过多地用政治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德育。二是淡化德育的偏向,即过多强调德育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用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进行德育。虽然这两种偏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直接结果都是使德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外,使德育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附加的”和“额外的”工作,从根本上阻碍了德育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的特点

1.德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德育目的、目标的要求较高,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及其实现比较复杂。

2.学校德育的价值和主观色彩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面,一定的强制或压力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应该说,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因素,更要追求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其教育目的这也是德育课程最根本的特色之一。

3.学校虽然也可以有一套类似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直接德育的教材,但是德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动的经验去实现。所以,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在德育课程体系及其研究与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采取恰当的形式去实现德育课程的目标。

三、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关系

1.素质教育对德育提供了新思路

(1)素质教育的推进为德育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它已开始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为全面扫除制约德育工作的种种障碍,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提高人们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2)素质教育为学校德育到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和我们今天所谈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应试教育下,德育只是软指标,智育才是“硬指标”。只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到位。

(3)素质教育有利于从整体上增强德育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也开始进一步深化。

2.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情况、新闯题、新挑战,我们应该自觉地把德育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用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思路推动新时期的德育。

(1)德育应着眼于人们的个性

传统德育往往强调其政治性功能,过分强调个人要服从集体的需要,忽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甚至对有特殊才能的人进行限制,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2)德育应着眼于创新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教育模式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的作用,而置非智力因素于不顾,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精神严重缺乏。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教育最大的失误。

学校德育要发挥其功能,必须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教育来促进创造力的培养,重点培养良好的创新心理品质,即对创新对象的追求和创新动机的培养;对创新的自信心、恒心和顽强毅力的培养;对冒险精神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终身学习观念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篇7

一、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实施素质教育,还语文教育以自由

在素质教育中考试不再是目的,只是手段之一,这是它与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唯一目标的根本区别。因此,只要不把考试作为唯一选拔人才的标准,素质教育允许考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考试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一切围绕考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在语文科考试中尤为突出,以至与素质教育及语文科学习规律背道而驰。

语文科一旦获得了“自由”,语文的教学就可以符合语文的教学规律,语文学习可以向课外延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语文的教育观的实施。

二、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开放的世界,需要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大语文的教育观,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观,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语文的素质教育观。

语文,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它与生活紧密相联系。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九义”初中语文试用修订本第一册新教材《说明》)。生活中时时在学语文,处处在用语文。语文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在学校里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在学语文。

三、语文学科更应尊重学生,关注人生与社会,这是时代及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从大语文教育观来看,学语文包括人一生的社会实践,学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知识载体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包含生活中的一切内容。“学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吕淑湘)。因此,学习,是为学做人;学语文,也是为了学做人,并且与学做人联系最紧密。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综合性学科,学语文与学做人紧密相联,所以语文教育更应该尊重人,关注社会和人生。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学艺术是最重要的审美对象,同时语言美、节律美、哲理美、书法美等学科特点都可以是审美的对象。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知识创新将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那么语文教学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观念,这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文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忧国忧民的意识,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愿望。语文教学要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学好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造潜能。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把创新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和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的愿望。

第三,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文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形象思维的空间非常广泛,所以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为学生创设思想驰骋的原野,特别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正确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 学生就业能力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职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高职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

(1)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使其具备讲诚信的道德品质、一定的求职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及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全国铁路行业蓬勃发展,高铁、地铁和城际铁路相继建设和开通,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铁路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幅增多,据调查尤其青睐高职学生。然而,从我院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存在违约现象,同时跟几个单位签约,隐瞒身体不符合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参加面试等,用人单位反映强烈,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大幅度减少在我院的招聘计划。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有助于用人单位树立招聘信心和多投放招聘计划。求职技能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恰当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开场白和结束语等都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具体,高精尖设备投入使用,人际交往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用人单位相当看重。我国铁路一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集体。加强服从意识教育和适应社会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服从安排,提高学生的服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印象,获得可能的发展良机。

(2)加强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及一定的学习、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铁路新设备使用多、更新也快,设备出现的新问题时有存在,因此铁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正确操作、维护保养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要根据行业需要和岗位要求,组建包含行业专家、教学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一个跟岗位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3.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我院紧紧围绕国家高职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院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归纳和论证,总结出一套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简称“77331”的素质教育体系。

(1)七项重点素质。以产业应用型高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进入职场阶段的素质要求为依据,以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为参照,按照专业培养岗位指向,确立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协作素质、身体素质等七项素质,制定七项素质的教育内容,形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任务库。其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是灵魂,人文素质、身体素质教育是基础,专业素质、协作素质教育是重点,而创新创业素质的形成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基因。

(2)七大教育平台。为全面、顺利开展七项素质教育,制订素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网络、进宿舍、进管理、进社会的行动计划,制定“七进”的具体方案。

(3)素质教育“三化”。建立起轨道交通行业员工素质总体情况调研制度、走访毕业生制度和轨道企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制度,根据需求制定各个时段、各个岗位素质培养内容和任务,使素质教育“实时化”。制订素质教育总计划、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及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使素质教育“标准化”,明确各部门、各职员的教育职责、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使素质教育工作“具体化”。

(4)素质教育“三可”机制。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有成效,学院制定素质教育督导、考核、评价办法,使素质教育可检查、可考核、可评价。

(5)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开发一个素质教育网络,在校园网上实现链接。上传所有素质教育教学视频、课件、案例,宣扬典型事迹,文体活动、科技创新、技能大赛、书法交流、专家讲座、心理咨询等信息,做到向学校开放、向师生开放,时时可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

[2]张斌.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125-128.

[3]王周锁.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路径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6):74-76.

篇9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当前,教育领域里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管是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需求,还是解决教育事业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教育综合实力,都必须依靠发展。加快发展,始终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范文中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直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基础教育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两基”人口覆盖率从直辖之初的40.45%上升到100%,“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从直辖之初的38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和招生比例都接近1∶1,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大体相当”的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实现重大跨越,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跨入了大众化阶段。成人教育稳步持续发展,全市基本建立起实用型、开放型的各种层次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源于“优先”的真正落实;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也需要“优先”的强力保障。总书记在20*年*月*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的要求,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范文中国欢迎你

这“三个优先”既是工作的原则,也是衡量的标准。因此,站在新起点上的重庆教育,要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以更加强大的魄力落实“三个优先”,以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三个优先”,以更加完善的机制体现“三个优先”,以群策群力的共识促进“三个优先”,真正使“教育

二、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教育作为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在促进人的发展上,教育比其他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具体、影响更深远。

因此,我们应当把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永恒追求,将“人本”这一核心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使教育活动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优先”成为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篇10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要求每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打好基础,学会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和发展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又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科技犯罪,因此呼唤人类对道德规范的重新审视和关注,都呼唤人们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2 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2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2.3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创造性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2.4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 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教育,全面质量是基础,高质量是核心,个体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有个人特点的发展,是个性的形成过程,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他们都得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