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将效率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单位时间内向效率要成果,让有限的地理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出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是广大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内容。笔者多年从事地理教学,针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开展了一些分析与研究,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营造氛围为地理教学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消极情感,一方面和学生地理学习缺少基础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地理教学模式陈旧、氛围淡漠有关。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激发他们的热情,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首先,以趣味地理知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地理属于一门自然科学,地理学科中有着许多趣味性知识,只要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演示之中,完全可以获得非常神奇的效果。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向学生演示了世界各地的地质风貌,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有陡峭的悬崖,有原生态的原始丛林……通过这些风光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而为接下来的地理学习营造了情感基础。学生带着这样的兴趣进入到地理学习中,自然会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其次,笔者注重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亲切和蔼的,在学习活动中更像是他们的引路人,从而消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畏惧感。当学生消除内心的不良情绪之后,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意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凡事多鼓励学生,他们取得了一些进步,对一个难点实施了突破,以及在思维创新方面有了进展,这些都应当是教师进行充分鼓励表扬的好契机。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重点尝试,有力推动了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让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进入学习,效果更佳。

二、培养能力为地理教学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一项基础功能,教师在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立体认知能力,要通过地理图像、模拟视频、教学仪器对地理的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对地理学科蕴含的规律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及将地理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予以迁移,转移到实践运用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这是地理学习中基本能力的一个组成方面。除此之外,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地质地貌、地理现象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及认真的思考分析与运用,不仅让学生能够知道地理科学中的一些现象,还能对其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另外,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大部分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交给学习小组这样的载体,学生成为了这个小组的一员,那么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就要体现小组合作的作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分析研究,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搜集来的信息资料,一起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实现集聚集体智慧的目标。除了协作能力的培养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能够深入研读教材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对地理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地理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实践证明,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工作开展的顺利程度。教师要将能力培养放在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弥补学生能力方面的短板,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知识,深入开展研究,这些方面都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成效的有力推动因素。

三、优化方案为地理教学开展发挥方向引导

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广开言路,要能够充分汲取各个学校优秀的地理教学经验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博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为了体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要能够坚持学习,学习地理教学有关的书籍刊物,使自身的能力素养得到迅速的提高。在教学方案的选择上,教师要能够从已经刊登的各种教学刊物、教学网站的内容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这些方面对地理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既注重学习这些经验,同时也不生搬硬套,注意消化性吸收。笔者结合各地经验创造了“12345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2”就是坚持以教师开展启发引导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两个抓手。“3”就是坚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3个方面要素。“4”就是按照揭示目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点拨检测这样的4个步骤开展地理教学活动。“5”就是坚持5条原则:一是教学前置原则,发挥预习环节的作用;二是信息补充原则,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大量的教学信息补充;三是师生互动原则,以教师和学生的热烈互动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打造民主的地理课堂;四是综合发展原则,既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又强化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渗透;五是立体化原则,整个地理教学坚持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让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成为前后联动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方案的设计优化,除了充分借鉴他人的成果消化吸收之外,教师还要善于从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这些方面的经验做法。每一位教师只要平时坚持总结反思,提炼出地理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技巧,长期积累下来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会发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许多教师将自身教学经验提炼出来成为教学成果,完成了许多课题研究的任务,对课题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功能。

四、拓展延伸为地理教学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地理教学工作不仅是课题的教学,提高课题教学效率除了抓好45分钟之外,还要注意做足前戏,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进行一系列的拓展研究活动。无论是地质地貌方面的教学,还是与地理相关的经济常识方面的启发引导,教师都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拓展活动,可以实地观察了解地质地貌状况,可以深入到一些具体的环节了解地理现象以及背后的规律。例如自然灾害分为哪些类型,每一种自然灾害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为什么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在课前进行这些教学拓展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预习,拓展活动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理解的难点进行的提前介入,教师在拓展活动中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研究,不清楚的可以查阅资料、上网浏览搜索。当拓展活动真正取得实效之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就会迎刃而解。拓展延伸除了在课前能够发挥重难点辅助共建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在课后发挥巩固训练的效果。在地理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解这一目标要求进行教学工作的巩固,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小实践活动,进行一些调查研究活动。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不仅兴趣得到了激发,而且地理学习的巩固效果也得到了显著增强。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拓展延伸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拉伸环节,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而是将各种资源充分联动运用起来,打造更加立体化素质化的地理课堂。

五、改进评价为地理教学开展激发内生动力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展开教材知识讲授的主要阵地,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即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收获感想等)。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习成为爱好,使地理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科目,学生才能学好地理,学会地理。

一、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阶段蔓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之以往也显著提高,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应该紧紧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理除了这些有益于学习的方面还有一些不好的难以控制的方面,例如,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课堂碎碎念、学生水平不均衡、课堂秩序杂乱,还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使得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难度,这就要求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到不偏心、不烦心。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利用教具教学,展现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原则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用具,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而且还给地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点提供了形象合理展示的平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具不仅可以将五湖四海以及祖国的旖旎风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就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种地形地貌罗列整齐,使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学习效率显著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课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地形和河流》时,多媒体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中流砥柱的地位,新课伊始,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这一学期从一个大洲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通过展示东、西两个半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图片使学生说出名称和地理位置,做到对上学期学习内容的简单回顾。之后再点数一个洲――亚洲的范围图,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步被带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引入生活案例,展现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性

初中地理既介绍祖国的美好江山,地球的丰富物产,又在展现地球现状的同时发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学生平时所看、所听、所思,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懂得爱护环境、知道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在讲授《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通过给学生展示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图,介绍我国的水资源储备量,以及淡水可用资源人均占有量和在全世界的排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地理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南水北调的意义,激起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生活性较强的案例体现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本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只要教师重视,再通过课堂形式加以讲解引导,相信学生定能在生活点滴小事中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只有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心去学习才是活的学习,学习掌握的才是活的知识。

初中地理作为初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科,在初中基础学科教学中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主要原因除了教师不够重视,将其作为小科目对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初中地理教师找不到合理有效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技术研究课题下的初中地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理课堂;存在问题;有效途径

引言

地理是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承载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责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必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现状

1、 地理师资力量不充足

目前,还有很多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地理教师,大多是由政治、历史、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完成地理课教学,他们缺少专业的地理知识,也没有系统正规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因而课程内容简单,无法完成对学生的有效教学。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沿袭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是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或者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进行教学。课堂上多为教学在讲解,没有机遇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读和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易于养成思维惰性。

3、地理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不具备完备的地理教具,一是地图不全,大部分学校缺少天文图、剖面图、资源分布图等专题型地图;二是地理仪器缺乏,基本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等专业的地理教具;三是多媒体设备不全,不能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4、课堂组织方式不当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环节,造成部分同学听得一知半解,不能有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一些重难点地理知识只是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或模仿,并不能吃透知识点。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也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及时巩固,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

5、评价方式不合理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地理教师为了保证课堂进度,不能进行适当点拨开导,只是一味地用错了、不对等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品质,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叫教学策略

1、利用多种知识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建构。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创设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意识。教师可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故或成语、新闻或趣闻、影视资料、诗词歌赋、书籍等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相关内容时,在讲授秦岭―淮海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时,可引用《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说“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

则为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这时,教师就可引出具体地理事物的区域变化及与地理区域环境整体特征的相关知识,从而为下面讲清楚有关秦岭―淮河地理界限的问题打好基础。

2、 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地理游戏、课堂辩论、合作探究、小组竞赛等方式来有效组织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和认识要素,把感知学习与操作学习融合在一起。这种有选择地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的方式,不仅符合未成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维,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还能够深入新课改所倡导的开放性、创造性的理念,倡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3、 开展真切生动的情感教学

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魅力地理事物的感性形象,特别是地理景观等的欣赏,来陶冶学生情感;通过对地理案例的分析、评价,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能力,继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喜悦,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或深情或生动的语言、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有关地理的实景、实事、音乐等创设一定的具有情感色彩的生动情境,使学生获得心灵激荡和情感共鸣,达到培育情感的目的。如在讲授有关长江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学之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长江之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 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同样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心理活动的制约,大部分学生都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做好教学评价,激励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内驱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地理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分寸、尺度、视角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注意看到学生在智力水平、心理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认知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还要善于应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他人评价等,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三、结论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日益稳健和深入的态势向前推进,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新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保持充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抓紧自我总结和自我学习,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崔岐恩,钱海娟,陈小萍. 建构主义:新课程改革的灵魂[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2)

篇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思考获得新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对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能起到积极作用,更能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优秀的教师能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领会其精髓,根据授课的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出高质量、有价值的提问问题和方式。教师对提问要达到什么目的,问什么,何时问,问谁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能在实际运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有效的提问仍有较大的难度。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和对优质课堂的观察记录,认为有效的提问应满足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1987年,“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被介绍到我国,这一模式是美国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而创立的。该提问模式把教学中的提问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水平,每一水平的提问都与不同的学生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中学尤其是初中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部分,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是普遍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面向普遍的学生,提问亦是如此。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如,针对回忆、识别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问,可由基础较差的同学来回答;应用性和分析水平的提问则由中等水平的学生解答;综合水平和评价水平的提问可由基础较好的同学阐述。教师在课堂中面向全体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而非仅仅是优生的参与度,亦可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发展。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节课应当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中心问题。中心问题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准备好的、关系课堂教学全局的问题。问题的内容应隐含着教材内容,应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成“问题链”。由浅入深,使学生形成连续的思索,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曾听过一堂七年级上册的优秀课,内容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判断方向。教师充分展示了提问艺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周末学校打算去烈士公园参观,根据屏幕上提示的长沙旅游地图,层层完成以下问题。1.从我们学校到烈士公园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呢?以问题为引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任务。经过引导学生理解地平面的八个方向,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并掌握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两种方法。在讲解每一种判断方法运用以后,返回到之前的问题情境中解答问题。继续情境拓展,到达烈士公园后,同学分散在各处游玩,根据烈士公园导游图,再次提出问题。2.在餐饮部的小明如何通过电话帮助在北门的小红顺利到达他所在的地点呢?通过问题落实方向的判断方法。教师从生活中提取情境,创设相关的问题链,课堂上贯穿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效率高。

一堂课中的中心问题一般是该课时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在创设问题时应当给予适当情境,最好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地理教师可以多留意生活中的地理信息,搜集整理素材。这样在备课中提问的有效性设计能信手拈来。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其意,口欲言而不能达其辞之时及时提问,适时点拨;在学生知识结构前后出现矛盾冲突时提问,由学生自主提出疑问,从内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提问,使用启发性谈话法等方式,多问让学生动脑筋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状态。同时,在用语上要着眼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获取知识。

在七年级上册的《世界的聚落》新授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聚落发展需要的优越条件后,及时拓展启发,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出与所给图片自然景观相一致的房屋。分别是江南水乡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内蒙古草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沙漠绿洲地区和寒带地区。当学生对设计房屋无头绪时,教师以身边的江南水乡地区的房屋为例,启发学生设计的房屋可考虑房屋材质、屋顶的坡度、墙体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等方面。通过小组的合作和教师的适时启发,学生能自己设计出相关地区的房屋,并且能解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设计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深刻领会知识体系结构和新知生长点,精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的盲点,适时适度启发学生。同时对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提问要及时回应学生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的疑问可能雷同,但教师的解疑却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因人和场合而异。解疑时,教师不要急于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要避免控制问题答案,适当设计开放性的答案。同时,善于间接解疑,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动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尊重个性,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重点和难点内容的问题上,即使学生能够回答正确,教师为使全体学生在该问题上得到强化,不宜急于表态,可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诘问,强化重要知识点。

教师提问中要科学评价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首先肯定他的参与,针对回答的具体内容,给予中肯的回应。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答出标准答案,也不提倡标准答案式回答,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获取问题答案。避免走进不会倾听,给予消极反馈的提问误区。

篇5

一、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一)精心设计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在开始上课时,往往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头脑里还有兴奋的余波,这时教师应迅速组织好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了铺垫。因此,恰如其分地导入是营造地理教学情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讲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一节关于我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时,我首先提出一道问题让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连降大雨。刘艳从北京出差去吐鲁番,妈妈提醒她别忘了带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气爽。刘艳要去广州开会,爸爸也让她带上雨具。刘艳爸爸妈妈的做法,哪个必要,哪个多余?”学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激发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带着问题先看书,再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爸爸是必要的,妈妈是多余的。为什么呢?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规律等。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7月份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极少下雨,所以没必要带雨具;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又位于我国的南方,雨季来得早,退得晚,4月—10月份都处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带雨具。通过问题式的情境创设,学生引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做到愿学、爱学、乐学。

(二)运用身边事物,创设生活情境

地理教学过程,要力争把系统的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地理课堂应充分利用挂图、插图、照片、剪贴画等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或者从学生亲身经历和身边的实际出发,积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情趣。

目前,我国任教版七年级地理课程一开始就讲授比例尺、经纬网、等高线、时差等内容,这对于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难点,因为经纬网属于立体几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到。我认为,地理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身边的现象来了解地理事物和认识地理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描述纬度和时差的:首先,通过投影给出一幅亚洲示意图,在这幅地图的四边分别有四个小孩。位于北极地区的彼德穿着厚厚的鸭绒衣还冻得瑟瑟发抖,站在赤道上的玛丽只穿着单薄的裙装还热得大汗淋漓。日本小女孩背着书包,迎着灿烂的朝阳去上学,而西亚的阿拉伯小男孩却还在呼呼大睡。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亚洲的不同地方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现象?”让学生就这些现象展开思考,倘若想不出来,我再讲答案。

二、语言调控,驾驭课堂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人课语要叫得开,结束语要凤尾之笔。讲课时,语言要清晰,语速要适度,有节奏,有余味,从容不迫,娓娓到来道来,方可牢牢控制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内蒙古温带草原的内容时,可用下列语言进行描述:“夏天,草原像一块美丽的绒毯,蓝色的马兰花,黄色的野樱花,白色的牵牛花,争妍斗丽,微风吹过,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远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着白云,远处传来了爽人心肺的牧歌……”好像使人置身于诗画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也可用大家熟悉的诗句“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底现牛羊”来描述。

三、偶发事件,机智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地理课,学生在获得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这种艺术所在,在这其中,地理教学语言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是地理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善于处理,因势利导,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做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篇6

一、多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景观图片,让学生多看多讲,增加趣味性。比如说我在讲《中东》这节课的时候,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以色列人能在沙漠里养鱼,你相信吗?”然后通过学生积极热烈饶有兴趣的讨论回答后,再结合以色列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本国的技术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色列创造了在荒漠上发展起农业的奇迹,他们把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发明了滴灌和喷灌技术,这种先进技术已经引入到我们国家。

用讨论比较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比如我在讲《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看地图用比较法来自学两条大河的异同点,如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等。最后通过分组分析总结填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教师在加以点评。

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发共鸣。比如学习《水资源》的时候,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现状及污染情况及原因,然后形成书面材料在班上发言,共同讨论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中国乃至世界的水资源特点等内容。

二.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的插图

新教材依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编排了大量的教学插图。这些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和说服力。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功能,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只要课堂上充分、合理的利用课本插图,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理解、记忆和形象思维,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读图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种类的图的顺序、步骤、方法,找出图中主要的地理事物,主要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比如我在讲《日本》这节时,先让学生在图中找出日本的四个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地形特点是多山,从整体上了解日本的国情;再指导学生通过联系板块学说的知识总结出日本全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所以火山地震频繁,接着引出富士山――日本最大的活火山――日本的象征。

二是析图法。重点指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图的含义,分析地图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比如我在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节的气候知识时,特意穿插已学过的地形地貌等知识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的阻隔,使得海洋暖湿气流很难到达,所以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三是绘图法。教师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绘画,最直接简单的就是画简图。比如我在讲《台湾省》的时候,边讲台湾的轮廓特点即纺锤形或芭蕉叶,边在黑板上演示简图,并要求学生在下边跟着画图,这样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台湾省的地形特点的印象。慢慢的坚持下去就会做到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幅自己需要的“地图”,就会做到真正的左图右书。

三、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进步中焕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的信心会受到打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用亲近、微笑、点头予以鼓励;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给予积极的强化和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该忽视或戏弄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再想一想!”“谁能再补充一下”等等。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理解和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他们学到了什么。例如我在讲《我国的铁路干线图》时,有的学生就是记不准“三横五纵”,于是干脆放弃不学了。这时候我总是以激励为主对其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予以肯定,哪怕他只记住了一条京广线也行,再循循善诱地引出京九线、京包线等等,饶有耐心地帮助学生学习。

篇7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学科;初中课堂

一、引言

多媒体是在20世纪末新兴的一种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教学领域,主要的呈现方式包括幻灯片、投影仪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学生们从幻灯片中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地理知识,地形、地貌等相关信息可以更清晰的呈现到学生眼前.将多媒体应用于地理学科的教学中是大势所趋.

二、多媒体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通过书本上所有的知识来为学生讲解,缺乏生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但是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通过幻灯片的方式为同学生动的呈现地理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地理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便会认真学习地理,主动去学习,将学习地理变为一种娱乐方式,那么他肯定能学好地理这一学科.

(二)通过多媒体使地理教学效果不断增加

地理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中的图特别多而且十分复杂,通过传统的板书形式很难清晰的表示出来,需要借助幻灯片,通过图表、动画、视频的方式清晰的呈现出来.图表就是将地理语言进行浓缩,学生能从这些形形的图表中直接获取地理知识,学生如果很好地掌握了地理学科中的各类图表,那么他就能在地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老师通过幻灯片生动地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优化了教学质量.教师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对于地理这门跨度大的学科来说,便于地理中相关知识的交叉呈现,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理学科中的气象知识的时候,用多媒体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演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自转的时候,多媒体可以将这一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把静态变成动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三、多媒体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一)幻灯片的制作

通常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主要是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老师要注意应用在幻灯片中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切合书本,但又要新颖不完全与书本相同,选取的素材要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根据这些材料了解到课本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够了解到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扩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二是呈现出的幻灯片要思路清晰明了,不要华而不实,并且幻灯片的内容还是要以地理教材为主,不要脱离教材.

(二)多媒体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

中学地理学科的书本中,大多数的章节都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也有一些章节不适合多媒体教学,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的章节一般都比较抽象,用单纯的文字并不能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这些章节只有跟相关的视频文件,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章节所讲的内容.同时,教师应该控制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不能整节课都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捉住重点紧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在相对重点的位置用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抓住重点,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后时间去研究这些重点内容.

四、多媒体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在一步步探索,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我们也一步步通过时间来探寻.目前,中学的地理课堂还不能普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当前有些学校地理课堂虽然已经投入多媒体,但是有的老师将现有的幻灯片课件照搬过来,生搬硬套,使课堂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老师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不断钻研,使多媒体更好的投入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促进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中学生的地理知识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篇8

【关键词】地理;课堂;体会

所谓事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诱导式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事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对事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籍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此可见,事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解事例教学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

1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事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授《地图》应用时,避免了一些说教,而是课前准备了《陕西省交通旅游图》的课件,上课时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角色模拟导游、游客,要大家在图上找出熟悉的兵马俑、武侯祠、关山草原等地,要求学生辨别它们的相对方向及由学校到该地的行车路线,并简明扼要介绍这些景点,学生们对这些地名是再熟悉不过了,一个个争当小导游。这个事例的运用,使原本较难把握的地图学习因变得生活形象而易解决,学习目标也就容易实现,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

2 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事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在《海陆变迁》一节,课本上运用鲜明的彩图模拟了板块运动、大陆漂移,我在课堂教授时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喜马拉雅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的 Flas,是学生亲眼目睹,如此身临其境。课堂教学趣味、生动、形象,这样学生对抽象地理理论知识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3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事例教学法是以 “行为导向”这样一种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方法。它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师生间的互动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举一反三的探讨,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例如,在“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能否将人口均匀地向西部迁移”这一问题的分组辩论中,通过小组成员通力合作、相互探讨、两组之间激烈辩论,其间,教师只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事先提供一些资料(剧本),教师的示意没有倾向性,对两组正确的观点都应该积极肯定,这样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结论没有唯一答案、标准答案,但采用这一事例教学却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4 教学评价的民主、科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篇9

关键词:高初中地理 教学衔接 教学质量 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相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我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原则

我认为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一)目标性原则

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为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衔接;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让高中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或超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紧迫性原则

由于在中考中没有地理学科的考试,因而初中地理教学不被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普遍较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不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高中起始年级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迫切的。

(三)低起点原则

在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时,影响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先补上(如地图的三要素、地球的经纬线及经纬度),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四)展望性原则

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进入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了。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而高中阶段不仅要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生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并且在老师正确地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会渐渐感到学习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这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篇10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地理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预设,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地理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我认为有效学习的关键还是“问”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也能使它过早地关闭。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地理课堂提问的具体做法。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但是在地理课堂上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1. 问什么?

大致有四问四忌:(1)问有关知识,忌离题太远。(2)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3)难点处反复设疑,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4)巩固性提出问,归类记忆,忌肤浅零杂。

2. 问谁。

也有四问四忌:(1)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2)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3)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 问法。

(1)提出问题,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2)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3)问题要有启发性。(4)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5)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问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提问的方式方法

1. 直截了当的问。

所谓直截了当的问,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

2. 善于创设情境的问。

创设情境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究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 层层深入的问。

层层深入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重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

4. 主次分明的问。

主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