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
用知识管理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初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但它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被提出则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事情。二十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受到企业的关注,如美国微软公司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典型公司。然而由于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个权变的思考。没有绝对的标准和最好的模板。以致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推行大都成效不佳,有的甚至变成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的领导没有对知识管理形成明晰的战略意图,下属也未能理解知识管理的本质,从而导致将知识共享活动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然而这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战略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知识管理战略,它只有在为知识创造或知识运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服务时才具有价值,所以我们对知识管理仍然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清醒的认识。真正理解其精髓,真正理解其要旨,真正懂得在图书馆管理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笔者认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该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
1 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企业创新中作用的日益显现,知识管理便被提上日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邱均平、段宇锋也指出:“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2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知识管理的原则,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认真贯彻知识积累、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知识共享和互相学习的原则。
2.1知识积累原则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书馆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如果没有积累,知识就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消失。随着人员的离去而流失。正是知识的一点一滴的汇聚,才形成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尤其明显。例如,明基集团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统一处理和管理,通过传播、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积累企业的智力资源。在图书馆中,基于载体的显性知识通常不容易流失,但存储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却是容易流失或藏而不露的。尽管不可能把所有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进行保存积累下来,但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把馆员头脑中的某些隐性知识尽量保存下来或者通过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员,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2互相信任原则
互相信任是组织内人员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前提。也只有互相信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实现互动促生。成为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管理的活动中,为了培养信任。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沟通开放、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分享关键信息和分享个人思想和情感的组织文化环境。来加强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信任。对管理者本身来说,必须建立员工对自己的信任,这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对组织目标和使命的理解、通过实践的管理行为来证明自己值得信任以及积极团结员工等等措施来实现。另外,管理者要想办法预防和消除知识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员工之间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分享和创造活动的。知识管理不能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不信任是中断知识管理计划的按钮。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图书馆文化建设。使馆员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有一个可以推动他们不断进取并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围。
2.3互相交流原则
交流可以加强信任、引发合作,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通过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在图书馆中,交流包括馆员之间的交流、馆员与读者的交流等。馆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信任与合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工作。馆员与读者的交流同样也可以增进信任,让读者对图书馆的工作感到满意。
2.4知识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员工能及时分享和运用知识,继而创造新的知识,最终使组织取得绩效,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建立鼓励合作和知识分享的氛围。其次,要建立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最为重要的是沟通,只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才有可能进行分享。这些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包括:建立无等级的沟通方式,构建内部网络,提供员工休息室,开展非正式的野游活动,开展经验交流会等。
2.5互相学习原则
知识管理中学习是核心,个人与组织是一个双学习系统,个体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思想,并将知识用于行为的改善,组织和团体通过学习形成人才梯队,激发群体智慧,人员交流渠道畅通,个体、团体和组织相互间与个体间、团体间和组织间开展多向的交互学习模式,它们相互促进、工作与学习良好互动,最终创造学习型组织来保证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高校图书馆要想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图书馆必须充分激活与“人”和“技术”有关的各个要素,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知识管理成功运作的目的。
3.1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和建立知识管理制度。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指定知识管理负责人、建立知识小组和建立知识中心三项内容。知识管理制度则是一种保障,它可以
确保知识在组织的知识网络上得以持续传播。如明确个人在知识管理中的职责。制定鼓励知识创造和共享的激励措施等。
3.2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
国内外的知识管理实践都充分表明,没有组织高层领导的重视与参与,知识管理就不能被真正地开展与推行。知识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组织领导不能真正重视知识管理,注定了知识管理只是一个口号,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为组织带来效益。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就必须动员全馆甚至全校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
3.3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组织文化的引导。文化如同空气,无形无色却无处不在。它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影响层面最广,但却最难培养的因素。凡是世界上着名的成功企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要建立愿意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塑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文化,如职业道德、组织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知识管理。
3.4引进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传递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不仅在硬件方面为图书馆提供了更高速度的信息处理设备、更大容量和更高密度的存贮设备。而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更广领域、更快捷的通讯环境。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现代图书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每位馆员都应努力掌握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尤其要掌握以网络为依托的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元数据技术、检索技术和共享技术等。但是,技术的先进必须立足于实际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因为知识管理的成败更多的是依赖人文管理。信息技术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或者通过组织的学习,才能真正为组织的竞争优势做贡献。因此,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找到最适合本组织的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一支强大的知识型团队组织
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的、灵活的知识型团队组织。知识型团队是一种以知识的创建、传播与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图书馆知识型团队组织由资源建设团队、信息服务团队、技术支持与开发团队、高层管理团队四部分组成。这里,团队是由多个部门的具有互补能力和知识的人参加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充分自治的工作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这种知识型团队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消除了由于层层传递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和延误,缩短了信息与知识传递的路径和时间,提高了时效性;二是由于基于Intranet/Internet的信息与知识是开放的、共享的和集成的,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得到加强。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三是这种结构便于用户参与知识开发,通过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完善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四是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改变了领导与员工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伙伴关系,改善了领导关系;六是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
3.6建立适合图书馆的知识库
知识库是用来存贮组织内的最佳实践知识、建立专家名录等资料的。图书馆的知识库按使用种类分,主要有文献知识库、自建知识库、检索专家知识库、智能知识库、概念知识库、特色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一个知识平台可以支持多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具有适合于特定类型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将这些知识库以逻辑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混合或虚拟的知识库。每个知识库的内容为诠释其它知识库的内容提供背景知识。知识库必须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冗余,自动完成自身数据一致性检索,必须建立高效的入库机制、高效的知识服务界面、设计合理服务方案,才能实现知识的高效服务。
3.7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激励机制
要想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合约机制。一个员工愿意把他的知识与人分享,他一定要有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并不是负面的。如果组织只让员工贡献而没有回报,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市场经济很重要的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实现这种平等的交换。因此,如何激励对知识共享贡献大的人或部门,不同的组织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设计出相应的一套办法。笔者认为,设计激励制度时,可以把外在、内在,甚至是负面的激励因素结合起来。即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方面,还应该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被同事肯定等方面,同时对知识管理不力的人将不给予晋升职务。
3.8建立一套适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评估系统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管理措施
1 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因建筑工程本身所具有的施工环节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造成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包含有众多方面。
1.1 建筑结构设计
只注重外部美观设计,脱离现实的实际建设标准和要求的结构设计,造成建筑结构受力不合理、增加建设施工的难度性。
1.2 建筑材料
水泥、沙石、金属、塑料、木材等工程建筑所需的各种原材统称为建筑材料,他是决定建筑工程的关键性因素,是建设工程开展的基础。
1.3 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或故障、不按规程的操作、仪表失灵检测设备精度失控等,都会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事故。
1.4 场地环境
建筑场地及周边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统称为建筑场地环境。场地环境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场地环境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质量。
1.5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不同的施工工艺将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不同的施工质量,一般来说,先进、合理、规范化、系统完善的施工工艺不会出现偶然或突发的质量问题,而且能够加快工期,降低成本。
1.6 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好坏,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对于确保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成本至关重要。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原则
要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必须坚持与遵循特定的施工质量管理原则,采用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来确保建筑工程达到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2.1“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建筑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一基本原则。把建筑工程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时刻为建筑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考虑。
2.2 预防、预控为主的施工理念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树立预防、预控为主的施工理念。将考虑的重心从事后检查调整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坚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材料质量、对施工工序、场地环境的监督与检查。
2.3 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
无论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或施工人员,还是监理单位的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从工程的客观实际出发,恪尽职守,尊重科学,遵纪守法,严格自律,秉着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认真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3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 建筑材料的管理
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要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首先要做好材料的源头控制。挑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发质量鉴定能力的采购人员负责各种建筑材料的采购,做到详细掌握各个材料生产厂家的详细信息。同时还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提前安排好材料的运送计划及路线,当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工作,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工程上。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建筑材料的储存工作,提高工地临时仓储的防水、防潮功能。
3.2 机械设备的管理
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装备、安全使用、服务生产,为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益,取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搞好机械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确保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和良好保养。同时加强对机械设备管理、操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定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操作人员、指挥人员及维修人员),贯彻“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健全持证上岗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做好日常保养、小修、中修等维护保养工作,严禁带病运转。
3.3 场地环境的管理
做好建筑场地的设计与规划,实行封闭施工,工地出入口地面应当硬化并保持周边整洁。同时还要落实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度,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并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处理。环境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且环境涉及到大自然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气象、温度、湿度、空气流动、太阳光照等等,这些细小的方面常会觉得施工的方案与操作技术;若根据空间学角度看,每个施工工序都是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施工人员能把握好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以免破坏了下面施工的环境。另外,当工程施工处于温度过高、过低环境时也会给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严寒、炎热、梅雨等天气,工程单位必须要实施季节性施工保障策略,防止建筑物因温度过低因素造成冻害、干裂、冲刷等问题。工程单位领导需要做好责任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的情况及时监督巡查,积极贯彻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引导操作者文明施工,避免施工引起太多的污染问题,这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消耗的有效措施之一。
3.4 施工工艺的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要严格根据工程实际,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认真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并组织进行技术革新,从而保证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及先进性。对于一些技术难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操作方案,以实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
3.5 完善并落实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加强质量隐患排查和整治的组织建设。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应分别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本企业及本项目部的质量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应由施工企业直接委派。施工企业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年度内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的计划,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以及消案制度。所建立的企业质量隐患排查整治机构和应上报建筑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备案,并在施工现场张榜公布。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工程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是否发挥预期的使用功能,对于不同时期的施工项目,质量是施工人员与管理者必须要把握的重点。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科学管理.建筑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要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各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志惠.浅谈创精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3).
[2] 邬伟彬.浅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建材与装饰,2007(8).
篇3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控制; 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第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
二是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委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第三,灵活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第四,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人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信息使用人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第五,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二是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三是从时间观念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第六,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第七,及时性原则。及时性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第八,整体性原则。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使责任中心之间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内部必须有一致的目标,尽管各自都有自己的分目标,但必须受总目标的制约与协调。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有可能一个人为超额完成产值而不愿接受小件订货,还有可能工厂为追求利润而不愿生产微利产品等,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制定责任目标时应从国家、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克服以上不良倾向。
第九,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企业的总目标是分解和制定各责任中心目标的依据,各责任中心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保证。当一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对企业有利而对国家不利时应当坚决放弃这项决策与决策的执行,相反,当对全局有利而对局部不利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若不一致就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一贯性并非绝对的一贯,随着决策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管理控制要求的不同,决策与控制的方法可以适当变化,使产生的决策与控制更为有效。
第十,可验证性原则。可验证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依据的信息本身要能够被验证;二是做出的决策在执行中能够被检验。贯彻可验证性原则,可以判断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便于找出差异和进行差异分析。可验证性既是决策的原则,也是对决策结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依据。
综上所述,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可列示如表1: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一、高层建筑概述
1.管理和控制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必须能够对高层建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从而便于有针对性的做好各项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所谓高层建筑是指建筑楼层在九层以上,规模较大,功能较为综合的一个复杂工程体系。高层建筑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以外,往往为了实现功能的协调要被用作办公、购物、娱乐等功能提供场所。
2.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功能的多样化使得工程施工对质量的要求较高。而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工程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先进程度以及施工进度的控制和施工工序的安排等有很大的关系。高层建筑加大的工程施工面积需要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前期进行详细的测量和计算,认真的做好工程的预算和资金投资保障,组织好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测以及工程技术的准备。
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原则
首先,坚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贯彻科学、合理的职业规范。建筑产品由于其使用的年限都较长,与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住“质量第一”的理念,在处理相关的质量问题时,按照相应的法律规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严抓质量关;其次,以人为本,有效提高施工质量。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于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的灌输“质量第一”的理念,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最后,坚持用数据事实说话,提升预防效应。有效的数据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与依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检查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检查与控制,以起到预防的效应,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
三、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1.强化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环境和地质的调查。工程施工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工程项目所在地进行环境调查和地质勘察,经过调查可以得到地形与环境状况、地质状况、地震级别、工程水文地质情况、气象状况以及当地水、电等能源供应、交通运输、材料供应条件等。调查的结果不仅能用作施工之前所需要的地质检验报告,还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方案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影响。
2.把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好
(1)材料关要把握好。高层建筑的质量如何,往往和施工所需的材料息息相关。施工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使用是否合理等,都是质量管理方面的几个共同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不合格的材料必须严禁使用,首先,在关于高层建筑的设计、决策时期,就要避免使用过期的、不合格、能引起中毒的材料;另外,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落实好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落实材料的购进检验制度,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形成一份综合性的报告,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第二方面是施工的技术,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技术是绝对的主角,施工技术是否先进、是否符合要求、施工策划的方案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安排好交叉作业,制定完善的相关措施,并且落实好每个人责任、任务,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按时、按质量、按要求完成任务。
(2)为了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必须实行各种控制措施,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不改变总计划的前提下,对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实际安排及时修正、调整施工材料的供应和资金管理方面要到位,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
3.强化项目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在开展工作前,监理单位要根据设计文件、相应的法律法规,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细则,严格执行监理制度。对建筑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不合格的工程,要加大查处的力度。凡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在未经监理人员签认确认的情况下,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不对工程的进度款进行拔付,不进行竣工验收。未达到设计质量标准的工程,监理人员要责令施工方返工处理,同时要及时向建设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对的监理人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且工序复杂,所以要把整个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检查等;首先就要做好计划、组织,即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管理人员应根据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的安排好施工进度表,安排好各部门进场时间,合理的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避免多工种“打架”,节约时间,节省工程费用。
5.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控。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控也影响到施工质量的结果,加上高层建筑施工的时间长、难度大、环境差,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安全问题,影响建筑施工质量不说,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个隐忧,因此,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监控,成立施工安全监督小组,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实施全方面监控,一旦检查出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人员安全的同时,保证工程的质量。
6.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施工水平,这同样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工程施工技术的革新,我国工程建设已经有了很多的新技术,而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促进了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工程施工的质量。对于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施工单位当积极使用落实,让工程施工变得现代化和专业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工程施工也能更加可靠。我国现阶段积极推广的建筑新技术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模板与脚手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及现代化管理技术等,建设部门同样要鼓励施工单位应用各种有保障的新技术。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施工质量管理也在整个建设工程中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施工单位一定要强化对高层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工程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联恩.对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控制重点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年11期
[2]胡小刚.浅谈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1期
[3]张斌.浅谈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2年01期
篇5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穿孔外科急诊处理原则、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总结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1997年3月~2008年3月外科治疗食管穿孔33例。治疗禁食观察1例;单纯食管修补4例;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6例;食管修补加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2例;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13例;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例(其中1例为食管修补失败者);置入食管支架1例;食管气管瘘切除修补1例;食管瘘口修补并肺叶切除1例;食管主动脉瘘放弃治疗1例。结果:治愈23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食管破裂穿孔急诊处理原则是闭合瘘口、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其治疗方式根据食管穿孔时间、原因、部位、纵隔及胸腔感染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食管穿孔;急救;手术;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mergency therapeutic principle, optimization opportunity and suitabl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3 esophageal perforatio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oracic surgery department of zhongshan affiliated hospital or affiliated union hospital of tongji medical college, from march 1997 to march 2006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anagements included abrosia and observation in 1 case, primary repair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in 4 cases, primary repair with mediastinal and chest drainage in 6 cases, primary repair with vasoepiploica in 2 cases, twotube of jejunostomy with mediastinal and chest drainage in 13 cases, esophagectomy and esophagogastrostomy in 3 cases( including failure of primary repair in 1 case), esophageal stent implantation in 1case, repair of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in 1case, repair of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with lung lobectomy in 1case, 1 case of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abandoned treatment. results:postoperative results revealed cure in 23 cases, improvement in 8 and death in 2 cases.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are blocking esophageal disrupture, antiinfection and nutritional support. the suitable, effective and individual therapeutic pattern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cause, location of esophageal perfor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mediastinum and chest infection.
[key words] esophageal perforation; eemergency; operation; treatment
食管破裂穿孔是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死率高的临床急症,其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为临床所探讨。回顾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1997年3月~2008年3月治疗食管穿孔33例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外科急诊处理原则、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和选择合理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2008年3月收治食管破裂穿孔患者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36.5±0.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是6 h~12 d,入院后确诊时间2 h~3 d。创伤性穿孔13例,医源性穿孔8例,自发性食管破裂5例,食管癌并食管支气管瘘1例,食管憩室致食管支气管瘘1例,食管术后吻合口瘘3例(其中1例致食管主动脉瘘),其他2例。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高热、虚脱,其中6例有感染性休克表现,12例胸片提示有胸腔积液,19例有纵隔积液或脓肿。食管上段穿孔11例,食管中段穿孔13例,食管下段穿孔9例。
1.2 确诊方法
(1)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时有食物残渣;(2)口服美蓝见胸液蓝染;(3)碘油造影胸部x线拍片时可见造影剂进人胸腔或纵隔。
1.3 食管穿孔临床分级标准
根据食管穿孔时间、食管穿孔原因、食管破口大小、纵隔和胸腔感染程度及临近器官受累情况进行临床分级,见表1。表1 食管穿孔临床分级标准
1.4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食管破口修补、食管切除胃代食管、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气管瘘口修补、纵膈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肠内营养支持)、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食管支架置入术、食管瘘口切除修补术等。具体治疗方法及例数见表2。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禁食观察1例,单纯食管修补4例;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6例;食管修补加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2例;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13例;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例(其中1例为食管修补失败者);置入食管支架1例;食管气管瘘切除修补1例;食管瘘口修补并肺叶切除1例;食管主动脉瘘放弃治疗1例。治愈23例,好转8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时间(28±11) d,治愈和好转者出院后生活和工作均正常。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食管穿孔病情凶险,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感染和中毒(包括胸膜、肺和纵隔等),以及消耗衰竭(包括多脏器,尤其是肺功能衰竭)。治疗措施为抗感染与反消耗[1]。食管穿孔急诊处理原则为尽早闭合瘘口、根治或姑息治疗食管原发病变,同时予以有效的引流、抗生素控制感染和充分的营养支持[2]。具体治疗方法因患者而异,主要取决于食管穿孔的原因、穿孔时间、破口的大小和部位以及纵隔和胸腔受污染的程度。现将各种因素对食管穿孔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治疗方式的选择逐一探讨。
3.1 食管穿孔时间
食管穿孔易误诊,急诊处理食管穿孔成功的关键在于快速确诊。食管穿孔于24 h内确诊者,应积极开胸1期修补裂口,若冲洗彻底,引流通畅,可获满意结果。本组10例食管穿孔获得早期诊断,手术后均1期愈合。穿孔确诊时间超过24 h若食管腔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1期修补多可满意完成。穿孔超过24 h进行1期修补后,瘘发生率可达50%。因而一般超过24 h采用纵隔胸腔引流和营养支持。但穿孔时间并不是决定手术修补成功与否的惟一条件,关键还有穿孔后食管壁炎症水肿和纵隔、胸腔感染程度[35]。本组有1例穿孔72 h但纵隔感染较轻行手术修补成功。也有2例自发性食管破裂24 h内并发纵隔胸腔大量食物残渣及消化液而行空肠双管造瘘加纵隔胸腔引流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2 纵隔、胸腔感染程度及临近器官受累情况表2 食管穿孔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治疗结果
分级治疗方法例数(n)治疗结果治愈好转死亡1级鼻胃管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11单纯食管修补+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321食管修补+纵隔引流222级单纯食管修补11食管支架置入11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33纵隔、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333级食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11纵隔、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431食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11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114级纵隔、胸腔引流+空肠双管造瘘642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211食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带蒂大网膜填塞包绕115级食管瘘口修补+肺叶切除+纵隔、胸腔引流11食管气管瘘切除修补+纵隔、胸腔引流11食管主动脉瘘(放弃治疗)11
纵隔、胸腔感染程度及临近器官受累情况是食管穿孔治疗方式选择和治疗效果最关键的因素。纵隔胸腔无感染或感染较轻,经鼻胃管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食管支架置入或单纯食管修补即可治愈,并发症和再发瘘的机率低。纵隔和胸腔感染加重,但未形成纵隔脓肿和脓胸,食管修补加纵隔胸腔引流和有效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若发生纵隔脓肿脓胸,单纯采用食管修补再发瘘发生率高达80%,应辅助有效的纵隔胸腔引流,即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并用活力碘、甲硝唑、抗生素液冲洗并敞开引流;或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用带蒂大网膜片填塞纵隔感染灶、包绕覆盖食管修补处或食管胃吻合口,可明显改善组织愈合能力。若食管破口炎症重、组织脆弱、无法修复,可切除病变食管段行胃代食管术[6]。对病程长、感染重不能耐受大手术的病例,可行食管旷置、纵隔胸腔灌洗引流并行空肠造瘘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破口可自行愈合或待患者情况好后行2期胃或结肠代食管术。我们采用空肠双腔造瘘(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穿孔合并较重的纵隔和胸腔感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2]。对于食管穿孔合并食管气管瘘治疗效果极差,死亡率高达70%[7]。多采用姑息治疗,但积极有效治疗可以延缓病程进展和恶化,并有可能达到治愈。可采用食管部分切除、胃代食管、气管修补、纵隔胸腔引流、肺叶切除等等。食管穿孔引起的纵隔感染累及临近大动脉如主动脉,造成食管主动脉瘘,出现典型的chiari三联征(胸骨后疼痛、信号性呕血、无症状期后大出血)再行手术多为时已晚。修补主动脉瘘口时,可根据大小和感染程度选择直接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或人工补片修补,局部用带蒂大网膜覆盖、填塞[8,9]。若瘘口大或已形成假性动脉瘤无法修补时,可在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但手术成功机会小[10]。本组1例食管主动脉瘘也因放弃治疗而死亡。
3.3 食管穿孔原因
食管穿孔起因很多,创伤性和医源性食管穿孔多见,往往较易确诊,合并轻度食管周围炎或纵隔炎,大多经单纯食管修补可治愈[11]。少数合并纵隔脓肿和胸腔脓肿需附加纵隔、胸腔引流和有效的营养支持。自发性食管破裂较罕见,极易误诊,往往未能及时正确处理形成纵隔脓肿、脓胸、食管气管瘘等[12]。对食管修补术后再发瘘的处理,须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胸腔内的局部条件来决定。胸腔引流量不多,一般情况稳定,可继续营养支持,等待破口自行闭合。当瘘口长期不愈,可择期行再次瘘口修补,间隔时间为6~8周,术中可用带血管蒂的组织如膈肌瓣、壁层胸膜、心包、心包外脂肪或大网膜加固修补[13]。若患者有严重的或不能扩张的食管狭窄、食管太脆,或食管大面积坏死而无法进行修补,以及属恶性食管病变致穿孔者,可考虑行部分食管切除用胃替代食管,但食管胃吻合需作在颈部,以避开已经感染的胸膜腔,同时彻底清除胸膜腔内坏死组织及感染的胸膜纤维板。本组2例行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成功,效果良好。合并食管原发病变的食管穿孔,手术既要治疗穿孔又要兼顾治疗食管原发病。本组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于胃镜扩张时发生穿孔,手术修补食管穿孔后在其对侧行食管贲门肌层纵行切开术,术后1期愈合。但食管癌穿孔致食管支气管瘘愈后极差,对此多采取姑息性治疗,以解除症状提高生存质量[14]。如空肠造瘘、食管胃弓上短路或食管内安放支架,若患者全身一般状况允许,可行食管癌和肺叶切除。食管憩室所致食管支气管瘘,多由于食管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尤其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炎造成,瘘形成后容易引致受累肺叶实变或不张。手术方式多选择瘘道切除、食管支气管瘘修补术,若肺叶实变已丧失功能,可同时行肺叶切除。
3.4 食管穿孔的部位
食管穿孔的部位对纵隔胸腔引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食管上段穿孔并纵隔感染,可行颈部切口置引流管行纵隔灌洗引流[15];食管中段穿孔开胸或胸腔镜辅助下行纵隔引流;食管中、下段穿孔,尤其是贲门上方的食管穿孔行修补术时,最好同期行空肠双腔造瘘术(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肠内营养支持),逆行减压引流可避免贲门功能紊乱导致的胃食管反流对修补区的高压冲击,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避免肠源性并发症。
3.5 食管破口的大小
食管破口的大小往往跟纵隔和胸腔感染成正相关,因而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也有指导意义[16]。
总之,食管破裂穿孔是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临床急症。其急诊处理原则是闭合瘘口、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其治疗方式根据食管穿孔时间、原因、部位、纵隔及胸腔感染等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采取合理、有效、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志庸,张广敬,崔玉尚,等.食管穿孔和破裂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96(5):298299.
2 何泽锋,王建军,汪文东,等.食管穿孔营养支持方式的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4):221223.
3 vial cm, whyte ri. boerhaave's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surg clin north am,2005,85(3):515524.
4 keum dy, park ck, park ks. clinical analysis of prognosis in spontaneous esophageal rupture[j]. 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5,45(3):169173.
5 amae s, nio m, kamiyama t,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esophageal stenosis: a report on 14 cases[j]. j pediatr surg,2003,38(4):565570.
6 昌盛,程邦昌,黄杰,等.胸食管异物损伤病变分级和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6):409411.
7 singhal ak, bhatnagar v. esophageal rupture secondary to blunt trauma in a child[j]. trop gastroenterol,2004,25(1):4243.
8 陈同,杨三得,谢维泉,等.食管异物合并主动脉食管瘘的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8,14(3):361362.
9 潘玉兰.1例食管异物并发主动脉瘘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2):31,33.
10 sica gs, djapardy v, westaby s,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ortoesophageal fistula caused by a foreign body[j]. ann thorac surg, 2004,77:22172218.
11 muir ad, graham a. primary esophageal repair for boerhaave's syndrome whatever the free interval between perforation and treatment[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5,27(2):356361.
12 khan oa, barlow cw, weeden df, et al. recurrent spontaneous esophageal rupture[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5,28(1):178179.
13 程邦昌,高尚志,涂仲凡,等.大网膜移植治疗食管感染、穿孔[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1):6667.
14 张德超,张大为,张汝刚,等.食管癌穿孔的外科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5,17(2):132134.
篇6
关键词: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系统;原则
建筑企业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实施开展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施工阶段做好成本的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增加收入减少开支,这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综合阐述,来达到减少建筑施工成本的目的。
一、建筑企业施工管理的内容及特点概述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是为了促进使企业盈利的目标早日实现而产生的。它是在项目经理制度的基础上,认真安排施工计划、合理组织施工顺序、认真协调各工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科学的施工管理一方面使项目施工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另一方面,使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项目即为施工管理工作的对象,项目是一个整体,是一次性的,具有可行性、全面性、程序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观念、方法对其进行管理。
企业想要加强自身的施工管理,就必须对工程项目各个生产要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强化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合理配置施工中的各个生产要素。施工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都要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时间恰当、比重适当,不能过多或过少。二是合理协调各个生产要素。不同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搭配合理,使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的发挥各自作用。三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督。要根据工程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施工中的各个生产要素,确保施工流水线的顺利推进。四是要合理利用施工材料,避免施工浪费,从而不断提升施工管理的综合效益,达到整体优化工程的目的。
二、施工管理的成本控制系统
(一)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工程项目整个系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业主都是希望项目工程能保证高的质量与低的成本。技术就是工程项目的核心,是其关键要素,施工企业要想实现投入与产出的高效比,就必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项目工程的高质量,通常说来,先进、科学的项目方案是技术系统的有力保障,施工企业应该对其加以重视。
(二)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必然包含人,包含人与人间的互相关联,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而工程项目也离不开人的管理与控制。因此,在建筑项目的成本系统当中,人就是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项目经理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作为高端的项目经理人,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工作与领导能力,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的相互结合,并且较好地运用到工程实践当中。项目经理人的综合素质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有着重大影响,领导者必须充分调动起下属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员工愿意工作,由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工作,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对项目成本进行管控。
(三)经济系统
在成本控制的诸多系统当中,经济系统占据着主导地位。施工中的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生产经营的过程,也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只要有施工工程存在,就必须要投进人力、材料、机械、以及资金等,投入不足就会对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造成影响,而投入太多有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经济系统的演进是由社会生产力系统所决定的,是对投入和产出的一种反映。在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投入产出分析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施工企业想要得到较高的投入产出效率比,就必须对其企业资源实施动态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施工企业要对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保障工程项目与成本核算的同步性,以期不断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建筑施工管理的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准则
建筑施工管理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的成本不断积累的各项环节中,通过合理的控制、调节项目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项生产资料,及时纠正施工时脱落施工预算的各项偏差,把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在预想的范围中间,从而确保成本目标的完成。施工管理成本控制以节约项目经费支出、增加项目收益为目标,它为施工企业进行各项成本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石。在一个项目的施工周期中,项目经理只有时刻遵循如下准则才有望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一)成本最低准则
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在保障工程项目达到质量要求的同时,实现工程项目的最低成本。因此,企业会利用各种渠道与手段,来完善项目的成本控制,但在考虑这一条原则的同时,企业应该尤其注意成本减低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要对工程项目的各项原则进行兼顾,不要一味只是降低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找到一个最佳的合理成本点。
(二)成本全方位控制准则
全方位成本控制即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对企业的所有部门、所有员工进行管理与控制。施工成本的形成是项目所有部门经济支出不断积累的过程。成本控制工作必须在全体成员中进行,不断落实全员成本责任制。施工成本同时也是随着项目的推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成本控制必须在项目施工的整个周期中贯彻实施,做到持之以恒,不能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三)动态控制准则
动态控制原则也是项目成本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由于项目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对象,计划工作只能保障工程项目一个好的开端,而在项目不断进行的过程当中,还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也就是动态成本控制。在施工项目进行初期,企业要根据工程组织设计的内容来制定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拟定成本的控制方案,给项目后续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到项目竣工期间,成本盈亏基本已经确定,控制工作可能就起不到较大的作用。
篇7
论文关键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措施,责任制
1.1 管理水资源和维护水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循环再生性。水资源对经济社会至关重要,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各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生态蜕化等水资源问题在很多地方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事关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涉及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协调发展,水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必须由各级政府作为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承担起管理水资源和维护水安全的重要责任。
1.2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是现行法律的明确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水流“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水法明确了各级政府作为辖区公共利益的代表对水资源管理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承担相应职责。社会每个群体和个人都是水资源管理利益相关者,水法还明确规定了单位和个人承担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工程等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规定的法律责任并未完全落实,在个别地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耻的现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把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中的责任落到实处,同时要严格执法监督,严格责任追究,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执行力。
1.3 水资源管理责任制是节能减排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将资源与环境管理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水资源管理责任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干部考核中,要把节能减排指标、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使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强的工作责任心、更高的工作效率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目标。
1.4 行政问责制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
多年来,我国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粗放、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责任主体不明确,缺乏责任追究与问责制度,致使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上权责不对称。通过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既要让政府承担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责任,也要让用水企业和个人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稀缺和宝贵,在政府的引导下,自觉承担起节约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不是闭门设计出来的,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历史上治水管水经验以及当前各地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的实践,参考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监督等相关行业建立管理责任制的经验。要建立的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分为不同层次,政府、水行政部门、相关部门、行政相对人在水资源管理中担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相关部门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如环保部门要负责污染源控制,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工业部门要督促企业进行用水改造,农业部门要引导建立节水型农业,组织部门要将水资源管理约束性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等;用水企业和个人也必须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节约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和义务。
2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的保障措施
2.1 需要政府和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把水资源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综合国内外经验,对最紧缺的资源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各级政府和主要负责同志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把水资源管理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切实负起应尽的责任。
2.2 需要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加强依法行政
2002年水法明确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制度框架,突出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近年来,相继颁布实施的法规和规章,以及出台了一批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规章,但是,面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落实最严格管理制度的要求,急需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方面的配套法规,使水法确立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在实际施行中更具有操作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同时依法行政也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能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不折不扣地实施现行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 需要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提升水资源管理工作生机与活力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水价形成机制、民主的公共参与机制以及严格的管理责任制等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机制。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推进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加快水权制度建设,探索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
建立民主的公共参与机制。让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与管理过程,促使政府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者各司其责,防止行政部门和开发利用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灌区基层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农民用水户协会这种灌区群众管水模式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在规划、实施、管理等过程中,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推进民主管理,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完善水资源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4 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尤其要管好、用好水资源费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水资源计量监控等管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水资源管理真正成为政府要抓的大事、民众关心的实事、众人捧柴火焰高的好事。需要加强对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提高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2.5 需要加强水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工作
要集中力量重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已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研究开发,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等高新技术应用。
2.6 需要强化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使水资源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
通过培训、交流、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者素质,适应最严格制度的需要,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基层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与经费保障问题,足额保障人员、公用与专项工作经费。在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的同时,还要推进在水资源管理制度、队伍、装备、设施等方面的规范化建设,着重抓好取水许可审批程序、审批文本、公告公示、台帐管理、内部文档等环节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起与最严格制度相适应的规范化水资源管理体系。
3 结语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在落实,建立责任与考核制度,是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的关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制度、体制、机制、资金、能力、科技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智吾,张瑜洪.水资源管理的最严格制度安排——《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透视[J].中国水利,2012(7):4-9.
[2] 高而坤.建立符合国情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J].中国水利,2012(7):9-11,18.
[3] 张旺,庞靖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对策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2(4):12-15.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 图书馆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就是在所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资源中,相对其他自然资源货物资源来说,知识具有更大的助推力。因此,高校的功能就在于生产知识。生产知识的前提是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与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高校图书馆所承载的功能可见一斑。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并试图进行知识生产的源泉。正如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就说过:“图书馆有三大资源,一支训练有素及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及其它图书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这些论述都表明,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中居于首要因素,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由此可见,图书馆资源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一支训练有素的、知识渊博的图书管理员队伍。就我国而言,随着高校的扩张,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来自外部挑战的压力就成为高校图书馆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高校图书馆资源与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的范畴。由于人们对于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人口中涉及的两个时限不尽一致,一个是起点工作年龄,如16岁或18岁;二是退休年龄,如55岁或60 岁甚至是65岁或70岁等。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大致的共识。一般来说,人力资源是指有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从更广义的角度上说,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源。由此可见,可以充分表明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视角的图书馆管理员的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总体来说,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管理体制的被动。造成这样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育功能发挥的一个职能部门,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高校师生的借书与阅读。他们至多起到一个辅的作用,比如数目的编号、整理等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从主观上讲,正是这样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可以为高校教职工家属或子弟提供岗位,这一方面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相关人员安心工作。但这样的人事安排最终导致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被动性,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之后,这些人员更是显得捉襟见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图书馆人员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上所述,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图书馆管理员的技术含量低。尽管在这方面也强调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但在实践中并不到位。在中国,所有的高校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这样一个共识:相对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第一线而言,图书馆只是一个辅助职能部门。图书馆的功能比边缘化了,甚至错误地把图书馆当作是安插富余人员、闲置人员的“家属安置所”、“干部疗养院”。这样一来,图书馆的人员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学科专业结构失衡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构。
二是图书馆功能定位严重滞后,没有有效地体现出科学性和时代性。正如上面所述,绝大多数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把自身定位于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辅助部门、附属单位或服务机构。自己的职责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采集、提供查询、检索、咨询、参阅等任务。没能将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地位放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去考量。按理说,图书馆官员应该在科研上有着重大的突破。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在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他们既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走出藏书楼参与到重大前沿课题中去,也没有亲身了解和体验攻克课题的症结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和提供相关信息资料,与攻关人员一起去破解难题。
三是图书馆在管理模式上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管理的色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格的行政指令依然存在。例如图书馆各级负责人甚至一般的馆员也套用政府公务员序列。此外,对人员任用和管理也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没有形成对人力、智力的投入、产出、创新业绩与个人职酬发展相互平衡、互补、优化的思路。换言之,简单重复的劳动几乎成了工作的全部,这既不能实现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的绩效管理,也无从引入竞争机制,最终导致图书馆馆员人力资源的退化,甚至是对人力资源无谓的浪费。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实现高效图书馆功能的转变的关键在于对高校图书馆馆员人力资源的重新开发。所谓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团体在组织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规划、调整,提高组织或团体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好,为团体(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也不例外。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现高效图书馆功能的重新定位。高校图书馆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书本的收集、发放与储藏。图书馆既然是实现知识生产的重要基地,那么,就必须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实现高校图书馆学术功能的转变。这就需要对高校图书馆官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培训的内容还需要进行档案管理的知识更新,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的技能的开发。
(2)实现高校图书馆官员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生机和活力。通过对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来确定高校图书馆人员的去留。具体而言,绩效考核的标准应当包括知识结构、服务能力、公众测评等。而不能简单地以以往的德能勤绩为标准。只有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的设置,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新功能。
(3)大力推行人才培训机制。中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重大问题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就必须实现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如上所述,一方面是专业知识结构的提升,一方面是工作技能的提升。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当前的一大任务。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培训外包。主要是聘请外面专业的培训机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省时省事,见效快。二是通过内部机构培训。主要是充分利用高校内部资源,尤其是那些设有档案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有这样的机会对本校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三是通过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更多地是通过考察、研讨等方式进行。四是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提升专业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孙继林.图书馆改革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2(5):133~155.
篇9
内容提要: 正视封闭公司股东所面临的不同于公众公司的现实,美国公司法律实践日益信赖股东合理期待,常常以小股东权益为中心来界定压制行为,创设和发展了以股东合理期待为基础的股东权益救济制度,并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理期待认定标准,尽可能地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股东提供广泛的救济,以有效地保护受侵害股东的权益。基于合理期待落空而对股东权益进行救济的美国公司法理念与法律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以完善我国股东权益救济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中小股东权益,基于合理期待而救济股东权益,使其免遭大股东压制侵害的美国公司法理念与法律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一、合理期待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合理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s)是指公司股东间相互负有的以真诚、公平、符合理性的方式营运公司的义务以及股东间、股东与公司间最初具有和后来建立起来的良好企盼和愿望。美国联邦与各州的司法实践及制定法日益正视封闭公司股东所面临的不同于公众公司的现实,在公司法律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发展了合理期待原则,以救济封闭公司股东权益,并为制定法所接受和认可。
(一)合理期待原则形成的法律环境
1.封闭公司的异质性与传统公司法规则的不适宜性
封闭公司不同于公众公司,为数不多的股东之间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家庭关系或者其他私人关系等特殊关系和商业关系相交织。[1]封闭公司中一般不存在提供资本的人与管理企业的人之间职能相分离的情形,这种公司是公司参与者的货币资本投资工具,也是参与者通过被公司雇佣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工具。因此,封闭公司股东通常希望自己既是公司股份的所有者又是公司的雇员,股东成为公司股份的所有者和公司的雇员是其参与公司的一种期待。
但是,在传统法律规则层面上,不管是公众公司还是封闭公司,均是按照多数决原则和集中控制原则进行运作的,持有多数表决权股份者有权选举整个董事会或大多数董事会成员,公司权力集中在选举出来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手中,因此,拥有多数表决权的股东或股东联合事实上控制着整个公司。对于强调资合的公众公司与强调人合的封闭公司,集中控制和多数决原则机制对两者意义是不相同的。就公众公司而言,这种机制促进了公司的适应性,为其提供了调和不同利益的机制,但它并不能反映封闭公司的特殊需求,封闭公司常以某种紧密关系为基础,这使得集中控制和多数决原则很容易成为挤压股东的工具,如终止雇佣关系,剥夺股东的投资回报权等。
公司实体永存性和股份自由转让性等公司规范同样反映的是公众公司需求,并不完全适合于封闭公司。公司实体与公司股东相分离是公司所有权独立于公司控制的大型公众公司的特征,公司独立于其有寿命限制的股东,而可能永续存在。封闭公司的永续存在让股东的困境变得更加复杂,与多数股东关系破裂的小股东面临着多数股东无期限地使用其投资给企业的一切资本,但这些资本却无法尽快得到回报。股份可以自由转让的规定及其相关规范对封闭公司而言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司规模和人数决定了公司股份不可能存在一个现成交易市场。没有现成的交易市场,股份交易价格发现就具有不确定性,其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在公司不能分配利润时,股东也不可能利用二级市场创造“自制利润”。[2]
司法对公司管理层决定公司方针政策和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事公司事务权力给予尊重的商业判断规则也主要是基于公众公司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封闭公司中同样存在不适合性,如对于股东在公司中是否享有被雇佣这种期待,纽约上诉法院基于商业判断规则,在Ingle案中对封闭公司股东是否有权不遭受公司任意雇佣权解雇问题持保守狭隘态度,但一些法律评论人士认为:“即使多数股东正当地终止小股东雇佣,在小股东不是雇员的情况下多数股东通过雇佣来继续分配公司盈利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压制行为,司法不应简单地适用商业判断规则对公司的看起来合法、正当的管理行为予以尊重。”[3](P362)
2.压制行为制定法界定的模糊性与合理期待原则的可弥补性
很多制定法将压制及其类似行为作为强制解散公司的制定法根据和理由,但制定法中的“压制”或其他类似用语却是宽泛、模糊的,事先无法准确地界定其具体内涵和外延,只有按个案实际予以确定。在封闭公司异质环境下,只有明确强制解散公司制定法的立法目的或制定法提供替代救济的目的在于给小股东更好的保护,压制行为和其他类似制定法用语才能更好地予以解释。正如一纽约法院在Applicationof Topper案所说的:“压制行为这一制定法概念只有通过审视封闭公司特质和创设强制解散公司制定法的立法目的才能最好地理解。”(注:In Application of Topper,107 Misc.2d 25(Sup 1980).)压制行为研究的权威学者O’Neal教授和其他评论者一致认为,需充分考虑封闭公司的特质,结合个案特殊情况,以小股东合理期待为中心来界定压制行为:(1)公司参与者通常期待着积极参与公司管理和经营企业;(2)当股东间发生分歧时,作为公司法基石的多数决原则可能为公司控制者利用来挫败小股东公司参与者的期待;(3)封闭公司股份缺乏流通市场意味着小股东没有令人满意的退出方法。[4](P873-875)在Matter of Kemp&Beatley案,一持股份35%、为公司雇佣了35年的小股东指控公司其他参与者严重挫败其将资本投入到封闭公司时所抱有的合期期待。法院认为:“小股东期待其在公司的所有权会使其有权得到一份工作、分享公司收益、参与公司管理或获得其他形式的保障,这些期待是合理的,公司其他参与者尽力挫败这些期待,小股东却无法有效地拯救其投资;考虑到封闭公司性质和制定法救济目的,利用原告股东合理期待作为判断和衡量诉称的公司其他参与者行为构成压制是合适的。”(注:Matter of Kemp&Beatley,Inc.,64 N.Y.2d 63,484(1984).)法院因此认定本案所指控的行为应是真正意义上的压制行为。
(二)合理期待原则的法律实践
基于封闭公司的异质性,不少州制定法将压制及其类似行为作为强制解散公司的根据和理由,由于州制定法“压制”及其类似行为界定的宽泛性和模糊性,司法实践中不断引入合理期待原则、以小股东权益为中心来界定压制行为,进而予以受侵害股东司法强制解散公司的救济。不少州法院将挫败股东合理期待视为界定压制行为的最佳指引,北卡罗莱纳最高法院常使用合理期待原则来界定制定法中所规定的股东权利和利益,专门确立了股东合理期待标准以判断是否应该给予制定法救济。在Meiselman案,北卡罗莱纳最高法院改判下级法院裁决时明确表达了这一司法理念:“初审法院以公司控制者可能有的极端行为为关注中心,使用‘压制’、‘行为过头’、‘严重滥用’、‘不公平地谋利’等表述,其适用的法律标准是严重错误的,正确的关注焦点应该是原告股东的权利和利益,考虑公司参与者关系中发展起来的股东的合理期待。”(注:Meiselman v.Meiselman,309 N.C.279,307 S.E.2d 551(1983).)南卡莱茵州一上诉法院曾将合理期待作为界定压制行为五大方法之一,后来州最高法院改采个案分析方法,将合理期待作为压制行为一大指引性指标(注:Kirikides v.Atlas Food Systems&Services,Inc.,343 S.C.587,541 S.E.2d 257(2001).),将包括合理期待因素在内的众多因素作为可以单独认定压制行为的指引性指标。[5](P285)华盛顿州法院的做法是:首先要求原告证明压制行为,然后将证明责任转移至多数股东被告,由多数股东被告证明其行为是善意的,决策是合理商业判断的结果(注:Scott v.Trans-System,Inc.,148 Wash.2d 701,64 P.3d 1(2003).)。很多联邦法院明确表示,对“压制”术语应给予自由解释,如在McCallum案,法院用这一理念撤销了一不利于原告的即决判决动议。在本案中,公司小股东总裁与多数股东家族保持着长期交往关系,公司总裁为公司成功起了关键作用,当其与该家族的关系变坏时,家族股东解除了小股东总裁职务,并要低价收回为诱使其加入公司而发行给原告的股份,原告诉称公司为报复其专业能力强而从事对其不利的行为,联邦法院认为终止原告公司总裁职务、意图低价收购其在公司的持份足以支持法院的买断命令,法院适用明尼苏达州制定法“不公平损害”要求推翻了初审法院对公司总裁不利的即决判决(注:McCallum v.Rosen’s Diversified,Inc.,153 F 3d 701(8thCir.1998).)。
随着合理期待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很多州制定法开始明确地以股东合理期待为基础给予强制解散公司救济或其它替代救济,这种理念现已被几个州制定法直接采纳,密歇根州制定法将压制行为界定为包括严重影响股东作为股东的利益的持续性行为、重大行为或一系列行为,但不包括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细则或反复适用的公司政策或程式所允许的行为。一上诉法院在适用这一新制定法规定时认为,“其他州已经开始适用以股东合理期待为基础的客观检验法则,这比制定法规定更具有合理性”(注:Estes v.Idea Engineering&Fabrication,Inc.,250 Mich.App.270,649 N.W.2d 84,92(2002).)。目前,有大约1/3的州在公司法中将股东合理期待作为根据或基础授予压制制定法救济,如明尼苏达州制定法要求在确定是否给予解散公司、股份买断和其他衡平救济时,法院应考虑封闭公司股东间相互负有的以真诚、公平和合符理性方式营运公司的义务以及股东间、股东与公司间最初具有和后来建立起来的企盼和愿望。北卡罗莱纳州制定法授权法院在合理地认为为保护原告股东权利和利益所必需时采取司法行动清算公司。
合理期待原则的司法实践和制定法的引入反映了股东权益救济考量从以企业控制者极端行为为中心向以原告股东地位为中心的转移,即使不能证明公司控制者有极端行为,股东仍能获得相应的保护与救济。不少法院认为一些制定法采用“不公平损害”(Unfair Prejudice)用语就意味着解散公司救济的焦点不仅仅在控制股东的过错上,“股东在企业创立初期具有对企业运行的合理期待,如果这种合理期待实现的前景遥遥无期,解散公司或强制买断其在企业的利益或许是封闭公司环境下利益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间明智的妥协”。[6](P1)这种严重后果势必会使多数股东在实施压制行为时考虑到方便、低成本的救济会使其实施的剥削行为负上沉重的代价,同时,也促使多数股东以赢得小股东支持的方式从事公司行为。
二、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范围与过错要求
合理期待原则源于以股东合理期待是否落空作为判定是否予以救济的普通法法律实践,主要运用于司法强制解散公司或予以替代救济时的诉因基础的司法认定上。受普通法的影响,一些制定法也开始接受、认可合理期待原则,并与司法实践一道协同发展了合理期待原则制度,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合理期待原则适用规则。
(一)合理期待原则的应然适用与排除适用
在合理期待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合理期待原则适用更多地是针对封闭公司,因为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是依附于以压制行为为根据的强制解散公司制定法规定的。尽管许多将压制行为规定为强制解散公司根据的制定法均开放地适用于一切公司的股东,但司法适用这一救济时几乎都只限于封闭公司。[7]近来制定或修改的制定法还将基于压制行为而救济限定在其界定的封闭公司范围之内,进而将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也限制在其界定的封闭公司范围之内,如纽约州压制制定法仅适用于股份不能公开交易的公司,新泽西州压制制定法仅限于25名股东以内的公司。采用《法定封闭公司示范法补充规定》(Model Statutory Close Corporation Supple-ment)的州将压制制定法限定在只适用于按照要求修改公司章程或置入特别选择条款成为法定封闭公司50名股东以内的公司。因此,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对象大多限于封闭公司,很少适用于公众公司。事实上,正是封闭公司股东所面临的风险激励着现代立法和司法给予特别的救济。[8](P6-27)
遵循《法定封闭公司示范法补充规定》的制定法会对以压制行为为基础寻求解散公司救济的封闭公司股东构成实质性影响。尽管超过制定法规定股东人数的公司不大可能存有制定法规范所架构的期待关系那样的密切联系,但如果公司有两、三个积极参与者和大量的被动参与者,一个被终止雇佣的主动参与者也可能存有使其落空的期待,此时相关制定法却不具有适用性;《法定封闭公司示范法补充规定》的门槛标准也带来了极大影响,如两人公司或三人公司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选择成为法定封闭公司,他们就不能得到压制行为制定法救济。实际上,只有极少部分公司按照制定法要求选择成为制定法所涵盖的法定封闭公司,有的是因为忽视没有选择,有的是对新法律制度由于缺乏既定先例支持持不信任态度。要求封闭公司选择特殊身份更适合于那些赋予封闭公司更大灵活性以变通集中控制和多数决原则等传统制定法规范的特别立法规定,大多数要求进行这种选择的州制定法基本上是授权性的。大约20多个州有适用于法定封闭公司的特别制定法,其中有一半以上州要求股东进行这种选择,这些要求进行选择的特别制定法关注焦点在允许封闭公司变通公司治理结构,只有佐治亚州规定以压制行为或类似根据寻求强制解散公司救济只适用于选择法定封闭身份的公司。压制行为制定法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给予公司参与者更大空间架构其相互关系,有的是为了对不可能事先做出安排的事宜提供一个法定的解决冲突的方法,因此,意在保护不能有效参与公司事务和获得回报的封闭公司小股东制定法就不应该以是否选择为条件,要求进行选择无疑是假定小股东可以事先预料到可能降临的灾难为前提的。[9](P1-15)为此,明尼苏达州法院在Berreman案中认定,普通法对封闭公司的界定仍继续适用于判定信义义务关系之目的,无论封闭公司的制定法定义和具体制定法救济是如何规定的(注:Berreman v.West Pub.Co.,615 N.W.2d 362,374(Minn.Ct.App.2000).)。由此可见,尽管一些制定法限制了基于压制行为而救济的适用范围,进而缩小了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范围,但司法实践中往往规避制定法的限制性规定,扩大适用于一切封闭公司。[10]
随着合理期待原则适用范围、对象的扩大和司法适用的日益增多,股东不能证明公司控制者极端行为时往往仍能获得相应的保护与救济,加之合理期待原则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和制定法对其界定的滞后性,如何防止原告股东滥用合理期待诉因基础以保护公司利益和多数股东的正当、一贯行为成为法律实践倍加关注之所在,并逐渐发展出合理期待原则排除适用的理念和情形,以使公司多数股东和公司不会遭受沉重的打击或者说是毁灭性的后果。“关注原告”的司法理念要求法院判断确定原告不正当行为是否可以作为不给予救济的基础。北卡罗莱纳州法院在解释适用Meiselman案标准时要求股东合理期待落空与其过错行为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时才可以不适用合理期待原则。当小股东自身行为令人反感,法院往往没有必要关注小股东权益,不为其提供救济。在Miehaud案中,法院认为,“多数股东解雇持份25%小股东总经理职务不违反信义义务,因为公司正以令人惊讶的速度亏损;鉴于公司糟糕的表现,小股东就雇佣的正当期待单独不足以证明多数股东行为构成压制”(注:Miehaud v.Morris,603 So.2d 886(Ala.1992).);法院有时以“不洁之手”来认定小股东的不当作为。一纽约法院在Mardikos案中拒绝了原告解散公司的要求,因为原告儿子在原告认可下组建了一与父亲想解散的公司形成竞争的公司,法院认为,“尽管原告没有严重不当行为存在,但允许其子组建与公司构成竞争的新公司,说明‘不洁之手’存在”(注:Mardikos v.Arger,116 Misc.2d 1028,457 N.Y.S.2d 371(Sup 1982).)。
当然,即使小股东存有过错时,法院也往往不会轻易否决提供救济的可能。在Royals案中,原告诉称自己的性骚扰行为导致公司中断了自己的应得补偿,终止了其在公司的管理职务,禁止其进入公司内。法院认为:“尽管原告行为的确应该受到相应惩罚,但这种惩罚不应该影响其获得公平回报,原告的补偿与实在的服务没有联系,仅是一种退休基金安排以换取公司低于市价买断其持份而已。”(注:Royals v.Piedmont Elec.Repair Co.,137 N.C.App.700,529 S.E.2d 515(2000).)当多数股东提出因为小股东的自身行为导致了多数股东的行为时,如诉称其是因为没有销售业绩、工作表现没有效率等被解雇,或终止雇佣致使其期待落空,法院仍会给予一些救济,但如果工作表现令人不满意是因为小股东极端的不当行为造成的,法院一般不予以同情。
(二)过错要求的理论论争与实践
在合理期待原则适用上是否要求存在过错行为为前提,曾经存有很大的争论。John Hetherington和Michael Dooley教授曾认为废除过错原则是救济封闭公司潜在剥削所必需的,因此建议制定法要求多数股东应小股东请求无条件收购小股东在公司的利益。[11](P48)按照他们的建议,势必会废止法院按压制行为制定法履行的“守门人”职责,取而代之的是一方便的低成本的救济,使多数股东压制行为代价沉重,促使多数股东以赢得小股东支持和信任的方式为公司行为。有反对者认为赋予小股东强制性权利会导致债权人不愿意为封闭公司提供信用,小股东会利用强制买断权强化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使社会失去对企业的信任。这些反对意见还涉及到司法解散救济本身。他们认为:“法院不应代表小股东轻易地从制定法中推导出从企业撤资的权利,这样的权利会妨碍多数股东经营企业的机会行为,甚至会扼杀一切投资机会,法院应权衡公司僵局倍增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以及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不利。”[12](P290)在反对轻易解散公司时,Robert Hillman教授认为:“应给予封闭公司稳定性和永续性更大程度的尊重,解散公司的标准应考虑多数股东被迫重构公司资本时稀缺资金成本和轻易解散公司对全体债权人和信用提供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注:转引自Bradley,An Analysis of the Model Close Corporation Actand A Proposed Legislative Strategy,10 J Corp Law,1985,(840).)
尽管如此,受普通法合理期待原则影响,有些州已在其制定法中明确规定了强制解散公司救济的无过错根据,放弃了解散公司救济与过错必然相联系的观念,如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及北卡罗莱纳州制定法明确授权法院为保护原告股东权利和利益需要而准许强制解散公司救济申请;路易斯安拉州制定法授权法院在公司目标完全落空或不得不全部放弃或者目标的实现完成变得不切合实际时解散公司。还有的州允许法院在股东分歧严重以至影响公司营业和事务并危及全体股东利益时解散公司。[13](P6-35)
三、合理期待的司法认定
合理期待是一个极具灵活性的概念,需要司法实践中根据个案具体认定,如认定因雇佣关系而产生的合理期待需考虑参与者间各种关系和交易全貌予以审查和评估,尤其应考虑因任何原因终止雇佣的买断协议的存在和雇员没有资本投入而是作为补偿计划一部分获得少量股份的事实。[13](P517)美国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判断某种期待是否为合理期待的参考标准:
(一)合理期待的外观性与外在性
在封闭公司中,各方所有的商业条件不可能全部拟定在公司章程、细则或单独签订的公司成立契约和股东协议中,其协议条件经常是口头的,甚至是存在于模糊或半模糊的共识之中;即使公司参与者将他们的交易条件设置在书面的股东协议之中,他们对公司营业的参与也常常是以书面协议中没有提及的前提和假定为基础的。[14](P886)股东间的期待必须从各方行为中而不仅从书面文件中提取,因此,法院允许从正式的书面协议之外去建立期待,无需以书面文件证明合理期待,但小股东负有证明这些期待存在的义务(注:Jaffe Commercial Finance Co.v.Harris,119 Ill.App.3d 136,74 Ill.Dec.(1st Dist.1983).)。
股东单纯的主观意愿不能构成合理期待,主观希望和愿望落空不能触发制定法救济,合理期待中的期待必须为其他各方所知晓的。北卡莱茵州最高法院在Meiselman案中认定,原告的期待要具有合理性,这些期待必须为其他股东所知,或为其他股东所认可,或是他们共同期待的,不为其他参与者知晓的私人持有的期待不是合理的期待(注:Meiselman v.Meiselman,309 N.C.279,307 S.E.2d 551(1983).)。在Longwell案,持份50%股东诉称其多次要求变换公司总部的地点、改变公司管理结构、解雇公司的律师和会计师,并试图说服公司其他董事支持其要求但都没成功,因此对公司管理层彻底失望,请求法院解散公司。法院认为:“根据公司的一贯做法,这些行为不构成压制。”(注:Longwell v.Custom Benefit Programs Midwest,Inc.,2001 SD60,627 N.W.2d 396,400(S.D.2001).)一阿肯色州判例进一步表明主观愿望不能构成合理期待。在Taylor案,共计持份49%的两股东诉称其期待参与营业管理。法院认为:“另一方清楚地表明了只有持份51%以上能控制公司者才能参与公司管理,持份49%的股东当着公司特许权许可方同意不参与公司管理,表明原告对平等地参与公司管理不存在合理期待。”(注:Taylor v.Hinkle,360 Ark.121,200 S.W.3d 387(2004).)
(二)合理期待的重要性与动态性
合理期待必须是对投资者参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期待。从主观上讲,具有重要意义的期待对于不同公司的不同股东可能存在着差异,但从客观上讲,只有多数股东行为严重挫败小股东决定加入企业时所抱有的至关重要并且就一般人来说在同一环境下都可能具有的某种期待,才能被视为能适用合理期待原则的压制行为。在Matter of Kemp&Beatley案中,法院注意到申请人的期待是一个被动投资者的普通性期待,因此,拒绝了持有1/3股份的股东强制解散公司的要求。如果参与者的期待是每一股东都能主动地参与企业,那么拒绝继续雇佣某一股东或不按比例分享企业投资回报可以被视为该期待是如此重要并足以支持解散公司救济。在Matter of Wiedy’sFurniture Clearance Center案中,原告股东怀着积极参与的合理期待回到家庭营生之中,其后该股东因家族不和而非其他合理原因被挤出企业,法院因此予以公司解散救济(注:Matter of Wiedy’s Furniture Clearance Center Co.,108 A.D.2d 81,487 N.Y.S.2d 901(3d Dep’t 1985).)。在McCallum案中,法院认为:“终止原告股东CEO职务并低价赎回为诱使其加入公司、继续接受公司雇佣而发行的股份行为违背了原告股东以CEO身份继续雇佣的合理期待。”在Clark案中,法院认为:“继续雇佣和有意义地参与企业管理可以是小股东的合理期待,在具体案件中决定其是否是合理期待是一个事实问题,不能由即判决动议来解决。”(注:Clark v.B.H.Holland Co.,Inc.852 F.Supp.1268,1274(E.D.N.C.1994).)与此相对照,俄勒冈州最高法院在Baker案中认定:“阻止一49%持份股东检查公司记录、不通知其参加公司会议不是足以支持公司解散或授予其他衡平救济的严重行为,正如纽约州上诉法院在Matterof Kemp&Beatlay所说的,‘单单是对公司或其他股东失望不必然等于压制,但是没有达到合理正当的期待显然是压制行为。’”(注:Baker v.Commercial Body Builders,Inc.,264 Or.614,507P.2d 387,56 A.L.R.3d 341(1973).)
合理期待不限于最初具有的期待,参与者间的期待可能随着企业发展而变化,法院在判断是否存有期待时应考察参与者间关系的历史发展。在封闭公司中,最主要的交易条件往往是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形成的。因此,法院应重点关注初始关系,参与者间最初的共识特别有助于评估多数股东日后的行为,初始协议可能才是双方真实的交易谈判条件,这正是英国法院认为1948《英国公司法》第210条中压制行为只能根据个案具体情况以小股东合理期待为中心才能进行最好解释的原因。[14](P38)但这些期待会发生变化,需要法院考虑特定交易或控制者行为有关的所有因素。不少法院认为纽约法院在Matter of Kemp&Beatley案件只关注申请人决定加入企业时期待的做法过于狭隘,还应考虑案件其他特定事实。司法和立法均宽泛地理解合理期待,不仅看企业成立当初业已存在的股东间的期待,还关注随后在公司交易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期待,这使合理期待原则不仅适用于各方在经营中发展起来的新期待,还可适用于通过赠与或继承而成为公司股东的这些参与者的期待。在Matter ofSchlachter案(注:Matter of Schlachter,154 A.D.2d 685,546 N.Y.S.2d 891(2d Dep’t 1989).)和Matter of Smith案(注:Matter of Smith,154 A.D.2d 537,546 N.Y.S.2d 382(2dDep’t 1989).),法院分别将合理期待原则适用于通过赠与或继承而获得的股份。
四、合理期待原则对我国的启示
从基于合理期待落空而救济股东权益的美国公司法理念与法律实践中获取一些有益的东西,有助于审视和完善我国股东权益救济制度,有助于实现对切实受到侵害的股东予以有力保护的法律诉求和我国公司法规范的现代化。
(一)我国股东权益救济制度审视
纵观我国公司法律制度,现行《公司法》将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益救济方式有不区分两者性质和区分两者性质的不同救济。[15](P185)不区分公司性质的救济主要包括《公司法》第22条规定的撤销之诉、第34条规定的股东知情权制度和第150条规定的代位诉讼;区分公司性质的救济主要包括《公司法》第75条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买回请求权和第106条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累计投票制。
1.不区分公司性质的救济
(1)撤销之诉。《公司法》第22条规定,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股东依照前款规定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应公司的请求,要求股东提供相应担保。
(2)股东知情权制度。《公司法》第34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
(3)代位诉讼。《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152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150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本法第150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区分公司性质的救济
(1)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买回请求权。《公司法》第7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2)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累计投票制。《公司法》第106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3.现行救济制度的不足
从现行制度规定可见,我国现行《公司法》对于股东权益的救济制度甚少,利用起来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16]撤销之诉中,股东必须提供相应的担保;查阅公司会议记录、账簿等时,股东应提交书面申请说明目的,在公司(也就是有控制权的股东)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在代位诉讼中,股东必须经过一系列前置程序才能进行诉讼,而且诉讼利益归于公司,这必然会打压股东在公司遭受损害时进行诉讼的信心;有限公司股东行使股权买回权被圈定在有限的范围内;[17](P173)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在遭遇拥有绝大多数股份的股东时,累计投票制也无济于事。更为主要的是,在现有制度中,并不存在救济压制侵害致使股东合理期待落空的途径,尽管《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司法解散公司制度,但该制度的适用有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并非针对大股东压制侵害中小股东、致使其合理期待落空的情形。
(二)我国股东权益救济制度的借鉴
1.引入合理期待原则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公司有利于资本的集合和责任的分担,但我国公司法只规定了信息查询制度、累计投票制度等较少的事前救济制度来保护持份较少的投资人在公司中的弱势地位,大股东利用自身在公司的控制地位通过形式合法的程序排除小股东的表决权、回报取得权是完全有可能的,此时,我国公司法的救济制度显得苍白无力。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代位诉讼、撤销之诉等事后救济制度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代位诉讼本质是通过保护公司利益减损的方式间接保护股东在公司的利益;撤销之诉首先在行使上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需要提供担保和经历漫长的法院诉讼,即使法院撤销了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可能也是迟来的正义。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公司法中的合理期待原则来完善股东遭受压制、合理期望落空时的权益救济制度。
2.对合理期待原则的具体借鉴
对合理期待原则,我国公司法律制度可以从如下六大方面予以借鉴:
第一,对合理期待原则制度予以明确引入。通过对现行公司法的修订,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中引入美国的以压制及其类似行为为根据而强制解散公司的制度,并以中小股东权益为中心,适用合理期待原则来界定压制行为。具体而言,可在《公司法》第183条中增加如下条款:“当股东在公司运营中受到排挤、压制或在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公司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人民法院应以中小股东权益为中心、关注股东合理期待认定压制挤出行为。”
第二,对合理期待的内涵予以明确厘定。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股东的合理期待是指公司股东间相互负有的以真诚、公平、合符常理的方式营运公司的义务以及股东间、股东与公司间最初具有和后来建立起来的良好企盼和愿望。合理期待的司法认定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期待必须是对投资者参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期待;(二)期待必须为其他股东所知悉的期待;(三)期待不限于公司成立时股东间业已建立的期待,包括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期待;(四)期待不限于通过股东间的章程、协议、其他书面文件可以证明的期待,包括存在于书面文件之外的期待。”
第三,对合理期待原则的适用范围予以明确界定。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合理期待原则适用对象为非上市公司。”我国公司法将有限责任公司视为人合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资合性公司,而没有像美国公司法那样将非上市公司视为人合性公司、上市公司为资合性公司。将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人合性公司对待,这是提供救济的关键之处。就合理期待原则而言,适用对象为非上市公司具有合理性,因为这些公司不存在股份能够自由交易的二级市场。
第四,对原告股东的无过错要求予以明确限制。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在原告股东合理期待落空而予以救济时,原告股东即使存有过错也不影响法院以此为基础而给予相应的救济措施,除非原告股东行为明显不当,且其合理期待落空与其过错行为之间存有明显的因果联系。”在中小股东合理期待落空、希望解散公司的案件中,案件审理的相关目标是‘期待’而不是‘过错行为’。强制解散公司或替代救济是为了戒除中小股东对其持份缺乏流动性的担心,否则会不必要地强化多数股东控制之手,将中小股东锁定在缺乏流动性又不能为其带来所期待利益的投资之中。
第五,变通合理期待原则适用后果。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解散公司的法律后果只适用于大股东严重侵害致使中小股东合理期待彻底落空、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形。其他需要救济的,法院可酌情予以替代救济。”我国立法及司法倾向于谨慎适用解散公司这种极端的法律救济手段,一般不会因为大股东行使形式合法的程序对中小股东造成不利影响而轻易做出解散公司的裁判。因此,在尊重我国司法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强制解散公司的替代救济机制,引入美国司法实践中的股份强制买断制度;解散公司的法律后果只针对大股东的严重行为以及中小股东合理期待落空、公司无法继续运作的情形。
第六,明确合理期待证明责任。通过公司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请求强制解散公司或寻求替代救济的中小股东原告负有证明合理期待存在和合理期待落空的责任。”这样规定符合普通民事权益救济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也可以避免中小股东滥用合理期待原则不当寻求司法救济、累诉大股东,以平衡保护大股东管理、经营公司的合法权益。
注释:
[1]赵学刚.求解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预期利益实现的制度困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96.
[2]胡光志,杨署东.信义义务下的美国小股东保护制度及其借鉴[J].法律科学,2008,(6):98-104.
[3]Moll.Shareholder Oppression and“Fair Value”:of Discounts,Dates,and Dastardly Deeds in the Close Corporation[J].54Duke L.J.,2004.
[4]O’Neal.Close Corporations:Existing Legislation and Recommended Reforms[J].33 Bus.Law,1978.
[5]Bahls.Resolving Shareholder Dissension: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Equitable Remedy[J].15 J.Corp.L,1990.
[6]Hillman.The Dissatisfied Participant in the Solvent Business Venture:A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ve Permanence of Partner-ships and Close Corporations[J].67 Min.L.Rev.,1982.
[7]赵万一,吴晓峰.美国法的排挤式公司合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44-50.
[8]F.Hodge O’Neal&Robert B.Thompson.O’s Neal and Thomson’s Oppress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LLC Member[M].Thomson/West,2007.
[9]O’Neal&Thompson.O’Neal and Thompson’s Close Corporation and LLC:Law and Practice[M].Thomson/West,2005.
[10]周涵婷.论合理期待理论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中的实践运用[J].上海金融,2011,(3):97-101.
[11]Hetherington&Dooley.Illiquidity and Exploitation:A Proposed Statutory Solution to the Remaining Close Corporation Problem[J].63Va.L.Rew.,1977.
[12]Easterbrook&Fischel.Close Corporations and Agency Costs[J].38Stan.L.Rev.,1985.
[13]Moll.Shareholder Oppression v.Employment at Will in the Close Corporation:The Investment Model Solution[J].1999 U.Ill L.Rev.,1999.
[14]樊云慧.英国少数股东权诉讼救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5]曹富国.少数股东保护与公司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陈璞,冯昭玖.论股东知情权救济制度的完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134-137.
篇10
【关键词】影视座谈会;西影;“三性”统一;精品战略
在西影人卧薪尝胆,狠抓精品生产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座谈会的精神为制定和实施西影的精品发展战略注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
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所展现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三性”统一,这是抓好精品创作的根本,是精品价值的魂魄。
一直以来,西影人都在为出精品忙碌着,大家有一个共识,要靠精品项目使西影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经过09年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精心筹划,2010年我集团主业生产进入了实施阶段。综合分析形势,研判市场需求,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了“一个重点,多点开花”的基本思路。即以电影《钱学森》为重点,以电影《盲人电影院》、《建党伟业》(与中影集团联合投资拍摄)、电视剧《赶牲灵》、《信天游》等主业项目形成多点开花之势,让西影尽快在主业上突破,冲出重围,继而爆发,在全国及国际舞台上创造西影新形象。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牢地依靠和实施精品发展战略。
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它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国现行的考核依据是票房收益和收视率。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对激发民族志气,鼓舞大众士气,弘扬社会正气,引领道德风尚,提高全民素质,陶冶健康情趣,丰富文化生活,认知社会人生,获取知识力量,满足精神需求,营造凝聚人心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再多的平庸之作也无法达到的。电影《钱学森》的拍摄就是要展示一位伟大科学家孜孜求学,于逆境中奋进,毅然返回祖国的爱国情怀;讴歌他投身科学,呕心沥血、报效祖国、功勋卓著的精彩人生。诠释一代科学巨匠用一生的追求所体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影片所体现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必须形成高度的统一,成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这是西影集团目前精品发展战略中精品项目的重中之重。
生动体现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影视创作的基本要求。追求“三性”的有机统一是影视创作的最高境界。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能量最强,民营资本进入领域最广的行业,影视生产制作传播带动了我国文艺事业整体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国有大型电影企业的西影集团,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三性”统一的原则作为集团影视创作的指导思想,将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作为我们的最高责任。
翻开西影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公认的精品影片,都是依托在民族命运的大背景下,用朴实贴切的手法,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创作路线,都能体现出深入生活的扎实功底,是潜心创作的结晶。在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优良传统,倡导深入生活,鼓励广大主创人员潜下心来,去掉浮躁,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提供给百姓的作品中体现出广大艺术家们的真诚和责任,展示党领导下的艺术家们的崇高境界。这一点西影要和全行业的同仁们一起共同努力。
实施精品战略是西影再造辉煌的希望。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倡导“三性”的有机统一是西影实施精品战略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