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创意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教学创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阅读教学创意

篇1

关键词:想学;乐学;创造性;美的声音;诠释歌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32-02

在音乐教学中,面对的是一本教材和一群学生,作为知识引领者的我们,如何在二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歌曲教学变得鲜活、诱人,让学生变得想学、乐学,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艰苦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的层次,与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审美艺术修养及音乐艺术素质紧密相关。这种二度创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小学音乐歌曲教学的成败。

一、二度创作赋予了歌曲的灵魂

大家都知道,无论作曲家把乐谱写的多么详尽,都没有办法记录出音乐的内在律动和微妙变化,更没有办法记录出蕴含在歌曲中的种种情感和思绪。二度创作就给了歌曲的灵魂,用声乐表演赋予歌曲生命,它是在曲作者一度创作的基础上对歌曲旋律、语言、节奏、强弱以及演唱时的动作、表情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情感升华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即用歌声把歌曲介绍给广大听众。使歌曲在演唱时令人耳目一新,过耳不忘。同时教师还应当认真分析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还要对歌曲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认真思考如何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这样的歌曲教学,这样的二度创作才会有价值。

二、对歌曲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来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地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地受到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如人音版教版第九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教学,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来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是只有手的高低起落,却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而我们也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他们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对音乐的创造,,我们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学生在这一课上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秩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让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动!这样的音乐课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素质怎会不提高?又怎么不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

三、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蕴涵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目的。有很多人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那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音乐包含有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来。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着改变该歌曲的速度来演唱,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童心是小鸟》教学,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更能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诗意、淡雅清新的感觉。教师并没有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来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四、对歌曲教学的聆听进行二度创作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

新歌教学需要聆听,如何进行聆听需要音乐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进行二度创作。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学唱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琴声,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如二声部教学《晚风》,(1)单独聆听练习每一个声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对比聆听二、三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歌词一样,旋律不是完全一样,最后一个字音高不同)。(3)聆听学习低声部:(低声部犹如淡淡的暮色,让舞动的晚风变得更加宁静安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分声部聆听练习解决单声部,每一个声部不要大声喊唱,不要抢拍,要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个声部的干扰(5)分组聆听练习:选出组长分别指挥每组的演唱,要负责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演唱。要注意声音的统一。(6)检查各组的演唱,找出优缺点,注意要有感情的演唱,教师要着重强调:随着音乐的起伏做轻轻地摇摆。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建立与他人的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只有做到每一次聆听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对聆听进行二度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才能更好的完成音乐教学目的,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二度创作的探索没有止境,在这里我只是论述了几个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摸索。之所以在歌曲教学中进行二度创作都是为了上好一堂音乐课,一堂好的音乐课,最好要让孩子感觉不到在学音乐,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扎实地完成了音乐教学中的听、唱、动等教学目标,更重要地是把作曲家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要做到这些只有在音乐教师二度创作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二度创作,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并促进其人格、个性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年级 阅读教学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28-01

现阶段,很多学校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还一直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分析教学方法。很少留设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和自由的空间探索学习。尤其对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学,由于其课文大多数内容比较繁长,如果还是在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详细分析教学方法,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疲劳等现象。其次,这种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虽然把知识强加给了学生,但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阅读兴趣。所以老师在讲解时就要从课文出发,不要太深,做出一个思想和方向的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的探究学习思考。

一、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合理把握阅读速度

由于在学习中,只有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带着兴趣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能力的锻炼也是需要一个过程,那么教师就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难度逐渐提升,要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在成就感中提起学习兴趣,阅读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等查询工具选择比较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背景。其次,在教学上我们教师一定要精心设疑,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要让学生在了解主旨大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一定要保证阅读质量,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前提下,才能提高速度。不然再快的阅读速度也是空有速度没有质量。在平时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偏低,就应该适当地放慢速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教师只要起到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引导作用。

二、养成良好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平时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课前预习直接关系着一个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是否成功,或者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十分重要。很多时候高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着不同性质内容的文章,这样就鼓励学生在课前对于课文的重点以及文章的大致主旨思路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带着问题和目的去阅读文章。这样的阅读方法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法更加高效。因为传统的阅读方法都是学生上来就开始阅读,根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对文章的大致主旨没有一个初步了解,这就导致在阅读中盲目没有目的的阅读,思维也会受到文章的控制,发挥不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也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反应针对性的重点讲解,积极引导学生的正确思路。让学生将阅读内容多多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更加贴近生活。其次,在阅读中避免不了的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和常识。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养成一个随手携带工具书的习惯,及时的查阅。这样更方便于记忆,也会使记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目的。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视野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皆美学。”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多年,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其实我们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有着别的科目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学生的美育培养,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引导方面有着很好的功效。同时语文教材中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质、美学修养的培养方面都有着很大作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经典美文在其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璀璨明珠。同时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美文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感倾向,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那么我们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阅读丰富我们的知识,使我们对生活、对社会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由于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年纪。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十分强烈。那么通过开外阅读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其次,由于学生是带着好奇、带着兴趣去阅读。这样的阅读定会保持很强的专注度,阅读以及效果也会十分明显。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适当的作出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外阅读书籍,而不是泛滥杂的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在健康的阅读中丰富自我知识储备,传递爱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总结

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只是作为思路和方向的引导者。那么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就要做到把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神升华。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永琴.关于改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

研究(基础教育).2009(02).

[2] 张丽琴.关于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

2009(25).

篇3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 艺术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5-01

0.引言

国内外对于教学情境的研究越来越完善,这也使得“情境”被很多人所知,也有很多老师将情境创设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一来就使得情境教学不管是在理论领域,亦或者是在实践领域都到了繁荣期。但是对一些一线老师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提出在教学中运用情景创设这一策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将情境创设中艺术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情境创设概述

1.1 情境创设的具体内涵

情境指的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的设置一种场景以及情感氛围。对于创设情境而言,指的就是指老师利用环境以及语言等来建立一个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场景。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能够很快很准确的去体验其中的情感,这样就更能够融入到作品中去,产生共鸣[1]。情境创设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经常运用这一策略。但是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就是要讲究艺术性。这是指创设情境不能够去胡乱编造,没有一点逻辑性,它要求老师运用语言以及环境等去精心的编排,内容既要充满思想情感也要有美感。其次就是要讲究实效性。这指的是老师创设的情境要对教学有所帮助。另外就是要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如果单单只考虑实效性那么就会导致乏味枯燥,但是如果只强调艺术性就会造成浮夸的效果,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将艺术性跟实效性结合在一起,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目的地运用。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情境创设的运用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首先,小学语文老师知道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也很重视,但是老师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只是一味的想把课堂气氛搞活,觉得情境就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其次,部分老师把情境与意境混为一谈,一味的强调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具体目的,最终导致同学们偏离了轨道[2]。另外,还有一些老师过分的重视情境创设,在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教学,有得时候甚至生硬的把情境设立到教学目标中,毫无目的的联系在一起,衔接性非常差,使得情境创设变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工具,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摆设可有可无。

2.在情境创设过程只中结合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很好的培养了小学生识字以及习作的能力,并且也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可以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还可以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在小学语文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相关的情境,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好的走进课文以及作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怎样创设这种情境呢,老师要根据不同题材的课文来选择。如果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更多的联系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跟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小故事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对同学们讲述一些实际生活当中的例子,这些例子要跟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课文当中去。写人记事的文章当中一般都会有很多不同的人物角色,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有感情的进行诵读,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色。如果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那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就要关注具体的景物,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直观的感受到,然后在结合实际的课文情境,对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对象进行理解。这个时候情境创设就要以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对象来展开,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的去体验。

如果教学的内容是寓言,那么在老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讲故事来创设情境,并且向同学们征求一些解决的方案,这样做完前期的铺垫工作之后,再引导同学进入到文章当中看看文章当中的主人公是怎样去应对的。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同学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更好的领悟生活的真谛。如果教学的内容是童话,那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童话奇幻的特点,还要依照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形式上可以采用一些精心设计的课件以及表演来完成。首先老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些生动的形象,让同学们对童话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创设表演情境,更加深化同学们对童话的认识。

如果教学任务是古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难的,它主要就是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古诗,来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境界[3]。要想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就对古诗内容有个把握,老师就必须将古诗的内容通俗化。对于一些叙事的诗,可以讲一些与诗歌的内容以及情感相符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让同学们更快地进入到诗境诗情当中去;对于一些山水田园诗,老师可以借助优美凝练的语言或者是一些图片,让同学们进入到情境当中去,引发同学们的联想;对于一些边塞征战诗,老师可以给同学多多介绍一些它的相关背景。

3.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按照不同题材的文章来进行相应的选择,创设情境的时候不能只顾艺术性,或者只顾实效性,应该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生,安锋芝.情景教学的实验与研究[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4):65-67

篇4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会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表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加强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在评价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鼓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负面的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怕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厌学语文阅读教学等现象。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赞美他们。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接下来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真正让小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现生硬化,比缺乏灵活性

课前,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只会赶进度,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学生为本,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脱离实际,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二)师生定位不准确,教学质量不高

有一些教师为了改变沉闷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把封闭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式,简单地认为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由学习。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仿佛由“满堂灌”变成“满堂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的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变成任由小学生自由放羊的教学无纪律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还是缺少明确性,有点含糊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什么?小学生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呢?面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责怪小学生,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探讨

依据目前的教学改革形势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以及讲授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带动学生细细品味,感受文章当中蕴藏的优美意境。这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本阅读,而是一种人生体悟、生活情感的阅读,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美,长此下去,小学生必然会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三)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广阔视野能够让小学生对各学科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在课外书中得到印证和补充,使小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墙面进行设计和创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贤人爱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上,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小学生想读、乐读、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的事迹和感言贴上墙感召小学生。为使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如教会小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泛读、精读、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注意让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学习中,阅读能有效的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满足,从而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发展,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审美需要进行满足。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由于其的学科特点,阅读就更突显重要。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应是阅读的过程,阅读教学相应也成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1]。新的《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以及基本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也对其有效实施提出了建议。那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

(一)建构主义学生中心说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最关心的也是学生的‘学’”。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与建构者。因此,学习者的这种角色定位,也要求教师的角色做出相应的改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学习者独立与自由的建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得主动而有效,并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2]。

(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提高教学任务的有效性,以及师生间消耗时间的合理性,并在此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实现,需要最优化体系与之相适应,该体系包括很多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有最优化的方式,只有实现每个阶段的有效教学,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的效果到达最优化标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改进

(一)阅读方法的改进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言教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因其单调与刻板,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要求。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是把阅读的对象作为干巴巴的客体,利用几个干巴的词汇,对其进行照本宣科的,归纳、总结与分析,无论是多么生动,多么情文并茂的文章,得出的结论都惊人的相似[3]。这种技术化,单调的阅读方法,不仅使阅读失去其应有的丰富内涵,失去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用。因此,阅读方法的改进,应尊重阅读者的主体性,尊重阅读者的主体选择,尊重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尊重主体与客体的丰富与多样性,把阅读的效果的评价权交予读者,尽量使标准多样化,目标多样而丰富。

(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可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学生把接触到的知识信息与自己已拥有的知识信息相结合,进行知识的重构、再造的过程。而对知识的重构与再造,是需要教师的协助与指点的。而阅读的过程,接触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因此,需要调动的信息也更丰富,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更加的丰富[4]。这更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主体,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知识结构都是不同的,因此在阅读中虽接触到同样的内容,但对其的建构也是不同的。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或使阅读课堂更加活跃,信息的交流更加丰富,对知识建构的结果更加多样,课堂更具效率,课堂教学结果会更佳。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其中这三维目标,需要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对能力、知识、情感、方法、过程、态度以及价值观各方面的目标进行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及相互渗透,从而以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对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进行实现,这三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将这三个方面均实现,才能够对教学效率进行真正的提高。在进行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要尽量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逐渐在此范围内渗透一些新的知识。“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先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和无生命力。”相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尽量从学生的一些亲身经验出发,进行新的知识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小学生通过阅读不但可以对认识这个世界,同时还可以逐步的迈入到科学的殿堂,逐渐学会对人生进行进行思索。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则可以阅读让学生寻找到阅读的兴趣,从而逐渐把这种乐趣转化成自主阅读的动力。在三维目标整合下进行的阅读教学,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想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并非易事。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激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来源于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刻理解[5]。而这种任务在于教师。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规定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对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首先应让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互动起来,在这三者间创建三维互动空间。在这三者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文本是客体。阅读主要是主客体间的互动。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面对相同的客体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欣赏、理解与评价有自己独特的创意。

四、结语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为找到实现其价值与有效性的方法,和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使用,阅读教学的三维整合目标也被相应提出,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方法指导与目标设计。

参考文献:

[1]付志行,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B,2012(2):48- 49

[2]秦丽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10(11):346- 347

[3]张丽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三思”[J],考试周刊,2011(33):158- 159

[4]龚玉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策略[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1):213- 214

[5]王丽蓉,如何提高小学课文阅读的有效性[J],管理学家,2011(11):58- 59

篇7

【关键词】 品味词句 创设氛围 创意表达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7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参与阅读活动。但似乎到了高年段,学生就变得不爱在课堂上表现了,课堂较沉闷,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入。那么,作为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高年段学生阅读教学实效呢?

1 品味词句 捕捉隐含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高年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时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对这些词句进行反复地推敲品味,以便更好地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把握课文的神韵,透过这些凝练生动的语言去领会作者隐含的信息。

根据这一学段的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我一开始就由课题导入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开始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让学生有一个先入为主,把握重点的全局观。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而接下来的就是与伙伴交流了,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

2 创设氛围 多角度理解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显然,现在阅读教学有的不是目标明确的“对话”。很多的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没有潜下心去阅读,去“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文本。如上《我的战友》,我在总结全文时,提出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难吗?如果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可以拜你为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沸腾开了。马上有一同学问道:“老师,我觉得作者似乎写错了。前面文章写到: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那么,当烈火在身上燃烧时,敌人为什么不会发现他们呢?”

教材出差了错吗?“哪位同学能当李强同学的老师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在思索了一番后,好几位学生已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我能,我从文中的‘他()也全身武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明白,隐蔽得很好,敌人不可能发现他。”

“我也能因为敌人是胆小鬼,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

……

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个个言之有据。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积极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就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就是要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张扬个性,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争鸣,与作者做倾心的精神对话,领悟意蕴,多角度地去探究文本的内涵,从而形成开创性的见解。

3 创意表达 延伸精彩情节

阅读文本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有待读者在解读中运用想象去探索与发现,从作品的所见去悟所不见。高年段的学生思维更缜密,角度比低年级学生更开阔,因此,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在文本的拓展延伸上,高年段的学生也会有很精彩的表现。如在上《草船借箭》时,我为了实现“文本”的拓展延伸,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性;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总以为讲得多了,做得多了,“熟能生巧”。结果导致学生连简单的原文填空都填不了,更不用说对原文的理解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正如《语文课标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更应该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

阅读课就是读书课,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指导下的看书读书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阅读教学必须重视阅读实践,要以读为本。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必须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实现。以读为本,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充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要让学生主动地读,自觉地读,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

三、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注重课外

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阅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电脑或者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授课过程中穿插相关文章,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实施拓展性阅读。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访问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家长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经济、自然等等相关知识。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形成密切的联系。

总之,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也是锻炼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读、愿意读、喜欢读,并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就能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贻波.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M].上海教育科研,2009(8).

[2] 徐光华.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M].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评价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能力……”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有效的阅读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阅读教学评价,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作用

1.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赏析文章、提高写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语文必备能力之一。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开展阅读能力评价,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1]

2.有效的评价是完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说没有评价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一个教学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的开始。

二、阅读教学评价的内容

阅读能力评价从三维目标出发,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的评价。在阅读评价过程中要综合考察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从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

【例】问卷题目

(1)本次默读你用了多少时间?

(2)通过本次默读你都收获了什么?

(3)在本次默读中你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吗?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多一些自评的机会,多一些自我反思的机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有利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默读能力,便于以后的教学。

1.精读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之一,而语文阅读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必须能够精读、细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阅读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要十分重视对这部分教学的评价。对精读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出发,重在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评价内容:①字词句的理解、文本内容的把握和探究、中心内容的概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等;②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能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出有关词语的含义,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③能够对文章的表达顺序进行合理的揣摩,初步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同时发挥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作用,才是完整的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堂阅读向广阔社会的扩展与延伸。新课程也对课外阅读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分的评价。

三、语文阅读评价方法

1.注重情感评价,鼓励学生阅读自信

积极的情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人文魅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情激情,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在阅读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要通过语言、情感和强调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的从不同的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策略。

2.抓住评价时机,提高评价实效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情境、对象的不同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评价前,要考虑清楚是否要进行评价,为什么要评价,又该用何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如何组织评价语言进行评价等,以达到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评价的意义。

(1)缺乏信心的时候

很多学生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表达自己。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让学生敢发言、想要发言。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就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缓解学生的心理上的紧张,慢慢消除心理障碍,逐渐树立自信心。

(2)感到迷茫的时候

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时期,在学习上也常常会遇到迷茫的时候,教师要能适时的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中看到希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激起不断学习的欲望。

(3)回答错误的时候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善于从错误中寻找的闪光点,促使学生新的生成,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思考受到了重视,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4)获得成功的时候

对学生取得成功并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明确指出学生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知道自己的成功之处,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还能激起学生继续进去的自信心。

3.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敏锐性

阅读质疑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常常是“多而杂”,这些问题中有的具有价值,有的不具有价值,这就需要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这些问题中提炼出最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既能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权利,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4.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阅读评价有助于促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取、积累、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阅读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把评价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在点滴中促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恰如其分的课堂阅读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产生阅读的兴趣,激起探究的动力,培养创新的意识,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篇10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2001年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时候。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

教师和教材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所阅读的材料和呈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如果学生面对着教材无动于衷、毫无兴趣、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让学生读,并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而是教师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索然无味。应该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而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于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样的统一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供参考,从而使得一些老师很难把握统一的“度”,很容易顾此失彼,将极富情感的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练习课,更有甚者将其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在现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的散文、精练和韵的诗歌以及蕴意深刻的小说等等。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运用“讲读法”,通过让学生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读出感情、训练语感。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不仅要让孩子学好语文知识,更应使我们的孩子悟出“情”,做到有“心”、有“情”、有“爱”。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尽可能全面地备好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课堂的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教师应随时迎候学生的“一鸣惊人”,不光如此,教师还应努力提倡创新求异,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倡导问题解决的多样化策略。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要及时地“变换着节奏”。过程中老师、学生的思想与所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地磨击、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冒出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地加深,使得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智力、情感、人格意义的构建过程,更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