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理念

篇1

关键词:中学地理转变教学理念

地理是我们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不仅仅关系到我们国家地理学科的发展,还关系着我们全民族人民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地理教育有很重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的地理教育要比高中还有大学的更重要,即使初中学的比较浅,也比较简单,但是中学我们学的地理知识是对我们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可以影响到我们一辈子。初中地理教材上呈现的内容主要有我们国家的主要交通线路的走向,我们国家资源的主要分布,以及我们国家的大江大河等等。要求我们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知识,进而进一步顺利人地协调的思想,进一步懂得我们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自觉地保护我们国家的资源。20世纪以来,我们的资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们应该认识到面临的这些问题,比如说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原始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这些都与我们的地理学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变得很重要,而地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本文对怎样转变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对地理教学理念的认识

教学理念是这样的一种理念,它是人们对地理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地理教学活动持有的最基本的观念和看法,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信念。正确的地理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20实际跨21世纪的结合点,新的课程标准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地理学科提出了六大理念,这些理念分别是:

1.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写专家编写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必须尽可能地贴近我们的生活,尽量地体现出实用性,生活性,能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增强我们学生的生存能力。

1.2学习对我们终身生活有用的地理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原始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等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主要地理问题,也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用的地理,更是对我们的终身生活有用的地理。

1.3第三大理念是要改变以往的地理学习方式

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学生也有各自的特点,心理学也要求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习内容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渴望和探究地理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4舍弃封闭式的地理课程,开设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要充分运用我们课内外的资源,甚至是校内外的资源,比如说气象站,地震局等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5把信息技术运用在地理教学中

选择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中,都要考虑把当今时代的主要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

1.6建立多种多样的激励机制

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地理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实现地理教学评价多样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多采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即表扬要在当众表扬,批评要采取单独的批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篇2

摘要:地理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教学科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新课改 策略

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 利用课本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地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因此,在学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探讨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精心备课,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教学模式越来越新颖,这就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不仅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韦唯的一首《亚洲雄风》作为课前音乐,引发学生对亚洲壮丽河山的遐想。学生会想象着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雄伟的山脉,进而去学习亚洲的地形、气候和水系等。教师还可以设计教学场景,把学生带入到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环亚洲“旅行”,一组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旅行”,另一组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旅行”,并结合插图中的地图说出沿途都经过了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什么地形,海拔高度又是多少,都有什么样的风景等,看哪一组说得最流畅,描述得最清楚。通过分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有效工具,学好地图就相当于掌握了一半的地理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挂画和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找寻并发现更多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除了课本上原有的和教室内挂的地图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放大和缩小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我国与其他小国家的面积比较,形象地突出我国的疆域辽阔,从而明确国家设立行政区划分和分级管理的必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地址填写中引入省、县、乡的行政区划分,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简称,但由于涉及的省份较多,记忆起来比较枯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编排一些有助于记忆的顺口溜,这样学生记忆起来会容易的多,比如:上海的沪剧、山西的晋剧、河南的豫剧,湖南的湘绣、江苏的苏绣、广东的粤绣等,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快速地学到知识,并且更容易加深印象。

三、地理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教育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体验和实践,地理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和周围世界的平台。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当地的自然资源,举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事例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气候,而要想解释其中的原因,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包括建筑物设施、天气变化都与地理密不可分,例如,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房屋是尖顶形,而且大多都是高脚楼;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房屋多是窑洞;热带地区常年干旱,人们常穿宽大的白色长袍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地理景观。学生如果出门旅游,必须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交通条件和风土人情,需要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例如,如果是去云南旅游,云南的香格里拉海拔在四千米左右,一天之内的温差很大;昆明则一年四季如春;西双版纳又如同泰国,常年炎热。因此,在出行时要正确选择衣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地理知识给我们生活上的帮助,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地理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充分调动学生在地理课上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新课改已经开展的一段时间,对于初中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地理教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改对于初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初中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让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渐显现。在新时期,研究性学习成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但是研究性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最大程度上学生培养出研究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才行。

、一、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常常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在不影响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加入部分专题研究单元。一般而言,这种专题研究单元是从教材和课本两个方面进行。

1、1、通过研究教材确定研究专题

教材中详细阐述的一些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确实未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规律,就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设计成研究课题,让学生从研究课题中再发现、再创造这些规律。这种方式对于课题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现有能力,考虑学生能够自主研究的课题,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

2、2、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地理知识

研究性学习重点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中需找地理学科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对于这些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中的资料,亲自动手,社会实践调查等方面进行研究,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相关知识,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还能在实践中获得与人团队活动的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方法都会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方法也是如此。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从事地理教学时从学科的实际出发,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以突出其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目标、课堂学时、教学内容的影响,导致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法充分展现。

1、1、班级容量大,实施难度高

研究性学习方式最注重的就是要求小组探究、个人思考、人人参与,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班级的容量大,很难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2、2、课时不足,时间紧凑

初中地理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时却相当不足。传统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例如:气温、降水的分布)只会用几十分钟讲解,但是如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则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对学时本来就少的地理学科而言县的捉襟见肘。

3、3、使用范围有限

对于地理知识而言,有许多是很难用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例如:半岛、岛屿、大陆等概念所展现的只是事物的基本概念或者名称,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只需要记忆就能掌握。因此将整个学习方式都改成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4、4、经验不足,需要循序渐进

由于新课改开展的时间有限,教学条件、内容还没有较大改变,因此教学方式也应该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记忆上,而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由于当前我国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经验和成果比较欠缺,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循序渐进。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教授给学生。这对于教师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地理学科的具体知识,自发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到获得结论。“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了,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各种研究性场景。

1、1、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体进行重新的定位,将主动权交至学生,在课堂教育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上课前组织学生完成分组,收集好学习的必要材料。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重现问题,然后从旁协助学生进行探究,必要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提示。

2、2、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教师给出了问题情境之后,课堂的主体就应当是学生了。学生就需要经过演示问题、阅读相关知识、实践动手、认真思考等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原理、法则进行概括。这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这时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要热心提示,积极引导。

3、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习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把握同学提出问题的关键,进而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同学一起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个阶段做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学生是否领悟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4、4、适当增加部分科学探索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主要强调对理论或者概念的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会进行更深一层地思考。但是在新课改的思想下,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对这些规律或者原理的疑问,强调学生提出这些理论、概念或者法则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用处等。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缺乏这种大胆提出质疑的思想,会使得学生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中失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迷失方向。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讲解一些有关科学探索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学生需找新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

四、小结

地理作为初中基础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新课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在初中基础教育中快速开展,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多加实践,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方式同研究性教学方式结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教师就应当先激发学生运用地图的兴趣。为此,教??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地图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设计等,以此真正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接受新方法、新理念,实现地图与教学的完美融合,真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并真正激发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展示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的图片,并配上这些宗教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图,提问学生:是否能够总结出各个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图,并结合地图分析出这些宗教流行的地区,各地人民主要是以什么语言作为母语。在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总结得出最后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尝试着从后面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判定,再次进行答案的修缮和综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彻底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在教学初始阶段留下悬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地理知识学生中。最重要的是在再次总结中,学生还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地图能力。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地图创设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地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地图能力

七年级是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初始阶段,很难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对此,地理教师在把握住这一时机后应充分借助地图、图形等各种形式的地图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更多地创设地图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譬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际,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或者是开展分类授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抑或是进行绘图示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地理教师都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图教学方法。

例如,在“世界的气候”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出四副不同的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不同的地区为什么景观相差如此之大。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差别。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特征,同时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尝试着让学生总结、分析世界气候的分类和特点。这样对提升地图分析能力十分有效。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地图分析。最后,教师让学生对四副景观图进行气候的分类,指出它们所在的气候区域。

总的来说,通过地图分析、信息收集等学习活动既能增强地理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现学生的地图能力迁移

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重视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性,改变学生学习地理无用的认识。也只有不断引入生活实际才能促使学生运用地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况且我国新课改也强调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优化课堂。

例如,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学习中,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世界经纬图,让学生辨析七大洲包括哪几个?大概位置以及对各个大洲的直观印象。这样学生便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笼统的概括,从而认识到亚洲在七大洲中的作用。随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应用地图能力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各个地区的居民生活都有哪些特色?这样学生既能运用之前的地理知识进行亚洲位置的分析,也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概述出亚洲各地区的不同风俗,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完成对地理知识问题的解答。

由此可见,七年级地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地图知识培养。这不仅仅能够改变传统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

篇6

关键词:新理念;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个领域对教育都提出了创新。我国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育目的在于:“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变化十分必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教学理念被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但是在农村实施过程中还未得到真正实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新理念下农村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一、地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地理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的认知,其教学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有质疑、探究、讨论等,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基准点,地理问题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实践的探究过程中分析、总结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一种地理学科的信息资料收集、感受和体验,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内涵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整个探究过程都充分体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符合以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地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中所采取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硬性记忆,重知识轻过程,使得学生感觉地理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厌倦的情绪,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现象,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2.探究式教学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结论式教学模式,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属于过程体验式的教学,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学构建了开放性、研讨式的教学形式,进而凸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提高。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育提出了六个新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然而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由于其条件、地理环境等差异,使得农村地理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地理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农村教育相对较为落后,仍然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照样以成绩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学校的标准。在农村地理教学中,教师还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评价,即期中、期末的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这样单一的评价形式,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厌学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和培养。

2.农村地理教育目标定位错误

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地理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掌握相关的地理常识,认识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地理综合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提升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诱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地理教育目标主要定位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常识,有良好的答题能力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存在,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地位被动。

3.农村地理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大多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没有,如: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地球仪等,这些都属于是地理教学最基础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匮乏,使得地理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息和激情,仍然走应试教育路线。

三、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实例引用、故事、图片、模型、生活情趣等形式来搭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日界线”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即“一对双胞胎姐妹,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岁,你能说出原因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则可趁势引出教学内容主题,将自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究。

2.以问题的形式明确探究目标

初中生接触地理知识不深,且约束力较差,加上农村初中生对自主探究方法、过程等实践能力欠缺,为了防止学生探究过程中偏离目标,教师可以采取问题的形式来明确探究目标的同时,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

极性。

3.引导学生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实施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利用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分析总结地理原理,进行形成地理模型,增强自我探究、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感悟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密切性,从而树立正确学习地理的态度和价

值观。

4.交流、评价

对探究实践的结果进行交流、分析、比较、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都要学会倾听,同时,作为教师还应正确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学生探究地理的自信心。

5.整合教学资源,延伸地理教学

农村教育由于经费的紧张,对于一些硬件设施欠缺。作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延伸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农村教师要克服资源匮乏的困难,利用当地的环境、地理优势,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确保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地理教学中开展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等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陈芸先.初中地理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落实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单次作业布置要适量,内容要精当,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准,批阅要及时,矫正要彻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1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一、学期教学目标

初一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我校的初一五个班级。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本学科学生比例:

初一年级:优秀:20%,良好:21%,合格:43%,尚努力:16%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四、教学措施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3情况分析: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目标任务:

以顺利完成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各教师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特色为具体目标。集体备课中应做到任务具体,具体到人,突出备课过程中的异同性,进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部分《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周一测,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钻研教材是首位,把握准教材是每位老师应具备的能力。在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有侧重点的组织老师学习、重温新课标,经常对照,加以改进。积极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参考》和《中学地理教学》两类刊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创新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的提高。

二、备课:定于每周二的上午为集体教研备课的时间。每节教学内容安排好中心发言人,该老师应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每位教师能根据每节的教学重点,制定出较为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备好教学过程。在备课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和空课再集体讨论、商量。自己也能独立思考、研究,根据班级实际设计好、修改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使用的“旁批”。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将尽可能的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接受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上课效率。

四、听课: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备课组内每位老师都要讲一堂观摩课,每一位老师都要进行观摩课点评,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评课水平。

五、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参考》和《中学地理教学》两类刊物,积累一定的理论学习笔记。

六、继续实施《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实验,做好材料收集及阶段性总结。

七、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参与、思考、创新,使之培养学生的个性。

3、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把教改真正落实到地理常规教学中。

4、培养地理爱好者,建立地理兴趣小组,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从而提高地理整体水平。

三、主要方法及措施

( 一)、利用两周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心思从署假拉到课堂。

1、提前侯课,利用仅有的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融洽关系,并和课代表一起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备。

2、学生刚回到课堂,过多的课下作业可能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作业在课堂处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营造快乐课堂学习环境,从教师语言开始。

1、教师语言幽默化。

以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习,以便学生达到学习状态。

2、教师语言亲切化。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温柔亲切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形体语言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也”。

3、教师语言精练化。

精练的教师语言会节约课堂时间,课堂的每一分钟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做一个“节约型”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三)、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从多接触图开始。

在课堂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学生看图画图析图,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

2、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课堂回答问题开始。

本地大部分学生特点就是分析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白话语言多,在阐述问题时不会运用地理专业术语,针对此现象,在教学方法中多运用谈话法,多给学生创设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创造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老师在课堂中引导、纠错、提醒、点评,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个性学习。

3、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从学生笔记开始。

以前都是教师总结,为了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本学期改变以前教师担任主角的习惯,初步尝试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从另一角度,也帮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运用归纳法总结知识体系。

(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道德。

1、培养学生自信心,从宽容学生的错误开始。

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需要认可需要肯定需要鼓励的阶段,也正是轻易犯错误的年龄,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中,答应学生犯错误不仅是教师的道德素养,而且也是教师的一种能力。

2、合作学习,从倾听伴发言开始。

这两天上了四节课,学生的反应就是在同伴发言时,整个课堂就是这一个人的事情了,其他同学好象与此无关,致使同伴之间的影响和互助学习几乎不存在。

3、利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4、把乡土地理知识与大纲中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三级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内容以片段的形式穿插于大纲要求的相关知识中,熟悉家乡,了解家乡,为家乡做贡献。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5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

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8人。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x

k b 1.c o m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习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五、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

1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3

2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3

3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3

4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四节海陆变迁 3

5 国庆节放假ww w.X kb1.coM

6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3

7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3

8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3

9-10 期中考试复习

11 期中考试

12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3

13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3

14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

15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3

16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3

17 第二节国际合作;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3

18 复习

篇8

【关键词】高中教学;地理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转变

1.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研,将地理课程教学赋予生命力,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中善于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活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中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的特点,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对象,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我们爱国情怀,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是创新人才的标志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个性化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分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有目标、有计划开展讨论、自主探究。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者,当然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组建时要注意学习成绩。让学生自主组建小组有利于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求每个小组要提出一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争辩;教师要走得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有效地统一地理现象和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都应当对教学知识进行反应。地理课程比较单调和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的一部分地理现象和地理学科的理论内容。如此,教师不但可以有效地借助教材内容对生活实际当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教材当中的理论性内容,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区知识的时候,能够划分全球为二十四个时区,其中,这分别是西十二时区和东十二时区,接下来为学生解释美国处在西五区到西十区之间,而我国处在东八区,因此美国和我国的时差是九至十四个小时。如此根据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时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此同时,这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学生地理探究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缩短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周围去发现地理知识,同时把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使学生关心现代地理的发展和变化。学生身边的土壤、气候等都可以引进地理课堂。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到位,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获得的地理知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一、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创新;创新教育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然而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而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地理教学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本文就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进行分析。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改变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创新理念,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将其形成学科知识的系统,才能够理清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当学生具备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后,能够提高新知识纳入现有知识体系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对生活中的气候现象、地理现象进行探索和研究。比如,在充分掌握了气候和水循环的知识体系后,引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这时学生接受起来就变得很容易,而且能够轻松地掌握。另外,如果教师具备广阔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作为地理教师也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把自身掌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创新

课堂教学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创造火花,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被激发。科学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首先是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减少教师的活动时间,而增加学生的活动量,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的思考,为学生增加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时机,才能够实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的知识点时,先给学生分析了如某地气温高,气流上升,低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等知识,这学生一听就懂,但当我问此时是低空(低气压)的气压高还是高空(高气压)的气压高时,大多数学生回答是高空气压高,因为高空是高气压。这个时候就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回忆:海拔越高,则气压越低。这时很多学生都瞬间领悟了。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最终了解了该知识点:高气压与低气压的命名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区相比较而得出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开阔了思路,想象力得到提高。这也从另一方面克服了以往教学模式中思路单一、思维固化的缺陷。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欲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点,而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进行了人为的分割。高中教学进度紧张,学校往往会采取封闭教学,使学生进行重复性的学习和训练,甚至几十次的重复一个知识点,这与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着重对加强方法和途径的传授,同时把崇尚地理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终身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且不断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过分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注重“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教学理念导致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仅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反而会给学生带来累赘感。

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学习条件也十分优越,只要想学,可以学到任何想学的知识,这时候,“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已经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为什么”,这种“为什么”的意识的产生就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比如:讲授“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时,我先从风的运动人手,利用逆向思维方式: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温度高低-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均-正午太阳高度角-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样往往能形成出乎意料和超乎常规的创造性效果。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现代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智力结构,教师应当能够去发现而且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高中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沿袭优秀的情感,因此,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一旦有了兴趣,则会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只有对一门课程感兴趣,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才能是愉快和轻松的。地理科学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充满奥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民俗风情人手,将这些元素引入到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比如根据四季的更替来研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时可以开展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更加贴近大自然,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2 要注重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