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分类

篇1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从保障医疗手术与操作安全出发,为了明确实际工作中手术分级和手术与操作分类的关系。

方法把维基(Wiki)技术和运行模式引入病案信息领域,就《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建设对应的手术与操作分类编码库,并建立科学、系统、协作、自增长的知识管理运维制度。结果 基于维基模式的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库,可以实现医生、病案信息人员、分类编码专家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传递,解决相关人员需要共同面对的新版病案首页“手术栏目”没有标准的现实问题。结论 预期可以发挥统计编码的信息效益,支持卫生主管部门规范医疗行为,为了确保医疗手术与操作的安全有效,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推动在新医改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维基 手术分级管理 手术与操作 分类编码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61

1维基和维基应用模式

维基,即Wiki,或被译为“维客”。维基支持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就共同的主题进行探讨或扩展,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维基也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1]。维基可以调动最广大的网民的群体智慧参与网络创造和互动,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共同维护的主题进行扩展。维基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维基页面的文本进行创建、更改和,比做网页和更新网页简单方便得多。维基的协作式写作是针对同一主题进行的外延式或内涵式的扩展,注重内容之间与主题的相关性。因此,wiki建立的是一个知识共享的社区,共性是维基的显著特点,开放、平等、共享、大规模协作是维基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维基的研究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据Emerald、TAO、CNKI、维普、万方、Google学术检索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国外对Wiki及相关研究主要有:在企业管理领域,Don Tap Scott等提出了维基经济学,探讨了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公司的一切;在政府管理领域,贝丝.西蒙.诺维克研究运用wiki思维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维基政府”的概念[2];在知识管理领域,David Osimo等探讨了web2.0在政府知识管理中的应用[3]。

国内对维基的研究始于2004年,研究内容源于维基和Blog比较分析以及维基和Blog学习技术对学习型组织的作用[4];文献研究发现,已有的成果较少关注维基在组织知识管理(含企业、事业知识管理和政府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而维基在卫生系统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但近几年随着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Wiki中文网站日益兴旺,医疗卫生专业领域的词条也丰富起来。

2手术与操作分级管理

手术是最具有创伤性、风险性与收益性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但近年来,国内因手术操作性治疗所致的医疗缺陷与医疗纠纷已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医疗质量管理,特别是手术管理水平的相对滞后状况。如何使手术在具备高质量和高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实施,是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医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科学地制定、不断地完善手术分级标准,严格规范各级手术医生的资格和权限,是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在新医改启动的2009年,卫生部就颁布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医院对手术分级实施动态管理:根据风险高低、过程难易、技术难易程度,将手术由低到高分为四级,一级手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手术;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三级手术是指风险较高、过程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手术;四级手术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的重大手术。并规定医疗机构应由具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展不同级别的手术。医疗机构应在审核医师专业能力后授予相应手术权限[5]。2011年卫生部又根据江苏省、海南省等地的手术分级管理经验推出了试行的《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

手术分级目录是按科室、手术类型、手术风险与难易程度划分分级,并具有以下特点:

①同样一个手术可以有不同的手术级别,如:阑尾切除术,可分为三个级别,在普外科可分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三级);阑尾切除术(一级);小儿科可分为:腹腔镜小儿阑尾切除术(三级);小儿阑尾切除术(二级)。

②多部位项目分级手术,如:直肠、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为一个分级手术项目。

③利用仪器与设备开展的手术,如:腹腔镜下甲状腺瘤切除术。

④加入手术部位的手术,如:胸骨下甲状腺切除术。

⑤复合手术分级项目,如: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下肢血管损伤切除伴人造血管移植。

尽管相关的手术分级管理的标准和行政管理规范的制定,已得到各级医疗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但总体上而言,仍处于探讨与尝试阶段。比如《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征求意见稿)》其实就是2010年江苏省的原版,而江苏版引起的临床医学专家和医院管理人员的争议并不比深圳版、江西版、海南版少,而且不管哪个版本,手术分级目录数千条,临床医师要把每条目录都记住有一定困难,同样对于终末审核者要掌握所有手术分级标准更是难上难[6]。

尽管为了配合新医改的临床路径和DRGs等措施卫生部终于在2012年推出了全国统一的新版病案首页和ICD-10疾病分类编码库,但手术分级目录仅仅定位于外科领域,大量技术难度较高的内科操作没有包括进去,无法满足新医改的需要和新版病案首页“手术与操作”方面数据的准确采集,没有实现与我国医疗行业贯彻最好的国际标准:ICD-10,以及手术与操作编码,即ICD-9-CM-3的对应。而新的手术与操作层出不穷的今天,各省的手术与操作编码库里面的条目“七国八制”重叠杂乱,要统一的难度和成本远远大于疾病分类编码库。为此近两年来的实际工作中,相当多的医生反映不知如何填写病案首页中的“手术级别”,而病案编码人员也因为没有相对正式统一的规范而对手术与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力不从心。

因此病案信息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发挥专业优势,向医院领导及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手术医生和患者,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研究专家学者,提供手术分级信息统计资料,建立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

3基于维基模式的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库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技术产生的基础[7],本研究秉承知识管理理念,把维基模式引入病案信息领域,利用维基的开放、平等、共享、大规模协作技术特质,走群众路线来优化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就《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征求意见稿)》建设对应的手术与操作分类编码库,并建立科学、系统、协作、自增长的知识管理运维制度,通过维基平台整合手术资源、分类编码资源、医务人力资源、学术研究资源和管理政策资源,以顺应新医改的形势,对接新病案首页修订,ICD-10国标数据库,临床路径和DRGs等等一系列措施。

在本研究中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①如何将《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征求意见稿)》加以修订,在深圳市、韶关市手术分级目录的基础上,体现广东省各级医院共性的手术分级观点,为医院管理和手术医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②如何有效地保证《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征求意见稿)》中所有的手术名称条目,都能相对准确地对应ICD-9-CM-3编码,为各医院的病案信息人员提供相对权威的编码帮助。

③如何在用维基技术建设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的过程中,体现简易性、快捷性和低成本性。

④如何在用维基运行模式建立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的运维制度时,体现开放性、协作性和自我成长性。

⑤如何衔接医院已有的信息系统和病案首页建立手术分级与病例分型组合索引库,减少重复性手工录入、编辑工作量。

⑥如何在开放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上,建立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的保障、还原机制,防止某些人的蓄意篡改或者计算机病毒的恶意破坏。

⑦如何有效地设置“对内维基”和“对外维基”。“对内维基”可在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中链接手术医生的资质。“对外维基”体现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的远程、移动效能。

⑧如何将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通过维基的信息组织结构,由目录、链接、网络,升级扩展到“云端”的病案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资源库。

本研究选择开源软件EasyHDWiki来开发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维基平台。以《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11年征求意见稿)》中所有的手术与操作名称为条目,EasyHDWiki允许任一用户使用Wiki“自由标签”的功能。将重要的条目内容加标签后,用户可以通过自由标签聚合来提取相同标签下的全部内容,可以实现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资源的非线性组织。

具体技术路线分以下步骤:

①工作人员(管理和维护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库的病案信息人员)建立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中所有的初始条目,每一条目按照手术科室、专业、手术级别等等设置多个标签。

②用户(包括编码员、医生、分级管理领导、患者、编码专家等等)都可以在维基平台上创建新的手术条目,编撰细目,修改定义,讨论评价,不断循环,形成主题条目与知识链接。

③工作人员在编码专家集体确定后,将没有异议的主题条目,归入分类体系,形成某一版本的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

④知识库在被用户查询浏览的过程中,改变用户的知识结构,并支持现有的信息系统,管理手术医生的资质和手术权限。

本研究最终将构建基于维基模式的手术操作分级管理及分类编码知识管理资源库,并建设科扩展的病案信息技术专业的维基平台及运维制度来保障医院的手术与操作分级管理,以及解决自从2012年卫生部推出新的病案首页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让临床医生和病案编码人员已相对统一合理的标准填写“手术栏目”。预期可以提高病案信息服务水平,发挥统计编码的信息效益,支持卫生主管部门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手术与操作的安全有效,降低医院质量管理成本,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动在新医改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Wiki一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37.htm.

[2]贝丝.西蒙.诺维克,著.李忠军,等译.维基政府: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DAVID OSIMO.Web2.0 in Government:Why and How[C].JRC Scientific an d Technical Reports,2008:28-30.

[4]王千君.知识管理中社会性软件的比较分析——以Blog和Wiki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1,43(1):46-51.

[5]江捍平,赵卉生,等.手术与操作分级指南[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篇2

本节为(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5节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做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①最近甲型H1N1流感已经传染到多个国家,演变成全世界大流行;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

学生活动(第一小节):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第二小节):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第二小节):流行感冒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流行感冒是由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遗传病有哪些类型?(学生自学)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①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强调一对,而不是一个)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下,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病:a.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b.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伴性遗传病:a.X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b.X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Y染色体遗传病,如外耳廓多毛症。

(银幕出示各种疾病患儿图,加深印象)

总结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表格显示。

②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出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率表。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完全由遗传基础所决定的,其遗传率就是100%。遗传率高者可达70%~8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作用较小,相反,遗传率低于30%~4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作用较小,环境因素对是否发病可能更重要。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

指导学生完成P86边做边学,完成讨论题。

比如先天智力障碍是由于体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图)也叫“21三体”综合征,此患者体细胞为47条染色,核型45+XY。

问:先天智力障碍患者的症状是什么?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目前我国是什么状况?

学生回答: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外眼角上斜,口常半张,舌常伸出口外,约50%患者先天性早夭,它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幼儿中有2万人患有此病,患者总数估计不少于100万人。

学生归纳、性染色体遗传病。

教师讲述: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女性会习惯性流产,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与胚胎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有关。

学生活动(第二小节):实践:将课本86页图4~28复印下来,用剪刀将每条染色体分析。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三小节):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师活动(第三小节):目前,只有极少数遗传病能够得到有效,大多数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采取各种检测和预防措施,防止遗传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转贴于  问:能直接根据表现型来推测患者的基因型吗?

学生:不能,对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携带者。

请大家看教材P87页“积极思维”,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优生?

教师讲述: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为此,就应该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适龄婚育,产前诊断等。首先,要禁止近亲结婚。

问:什么禁止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类《血亲关系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最后指出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小结预防遗传病的方法: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遗传咨询

学生活动(第三小节):学生阅读P87页“积极思维”完成课后分析。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属于“了解”水平,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内容(第四小节):自我评估。

教师活动(第四小节):

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途述中,正确的是( )

A. 遗传病是由于孕妇服用或注射了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引起的

B. 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遗传病患者

C. 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

D. 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为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人类应提倡优生优育

②下列疾病与基因病无关的是( )

A. 腭裂 B. 无脑儿 C. 肝炎 D. 黑尿症

③下列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是( )

A.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B. 21三体综合征

C. 先天性发育不全综合征

D. 原发性高血压

④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该病属于( )

A. 单基因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

C. 常染色体遗传病

D. 性染色体遗传病

⑤从人类遗传病知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4. 板书设计

4.1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2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5. 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知识分类观 有效教学

一、传统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类观的局限

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形:按反映的深度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其来源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学科知识分,有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按性质分,有知识和技能等。这种知识分类观是建立在对客体化形式的知识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教育和心理领域来说其意义却是有限的,其最致命的缺陷是:它无法正确解释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二、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的优势

认知主义心理学在知识观上,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基于此,他们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它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第三类是策略性知识,它用于解决如何高效地办事情的问题。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我们传统教学从未把握的不同知识类型,并指出对不同知识应该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我们使用不同策略对不同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得方式不同,为我们正确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初级学习”向“高级学习”的飞跃,为指导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思维的综合或整合加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新审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教学的知识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而认知主义心理学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二是新建构的知识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而且会随时间延长而出现遗忘;三是意义的提取和运用。用这种观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知识是能力赖以存在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熟练,一旦面对新情境、新角度、新材料,学生往往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这部分教学目标大体应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掌握规则;第二,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实现从规则到技能的转化;第三,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为了实现对知识熟练运用的目标,我们主张:教学中应重视知识背景的呈现,克服离析性倾向,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知识过程应有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使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知识分类观,重新审视教材,可以使教师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并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新审视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步骤,实施恰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阶的划分只是提出教学达到的不同目标,而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些不同目标的实现方式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结构良好领域及其不良领域知识的分类观为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及其基本的方法。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些已有经验,而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正确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教学中通过练习、反馈,达到熟练化即可,这种学习叫初级学习。但是,大量知识则应属没有什么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和方法,需要针对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方能解决,这仅通过练习是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这就需要进行高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区分结构良好领域或结构不良领域知识,重新审视学生,审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就成为我们教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基于以上原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参与性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学的起点不应停留在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上,而是要创设一种基本的情境,在基本情境的展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喜珍,吴秀云.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及其教学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

2.莫雷.知识的类型与学习过程.课程、教材、教法,1998,5

3.朱江.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迁移理论的应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10

篇4

[关键词]简历;价值观;必要成分;可选成分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5

[本刊网址]http://

引 言

在当下语境之中,求职者想要在跨国企业获取工作,简历作为求职者的敲门砖,必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英简历差异时将侧重点放在了翻译层面,仅部分学者对简历内容的差异做了简易的总结,本文运用Hasan的语类结构浅势理论作为分析方法,将中英两种简历内容的成分进行对比,并且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对差异进行解释,找出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概述

哈桑(Hasan)于1985年首次提出了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她认为某一特定语类在原则上都有自己生成语篇的固定潜势,也就是说每个语类都有结构浅势,有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必选成分决定类型,可选成分决定语篇的多样性。需要说明的是,语类结构在本文中是语篇的意义结构而不是形式结构,语类结构潜势是在同一语类中语篇结构的潜势。也就是说,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结构应是从这个语类潜势中进行选择的结果。

哈桑认为语篇的独特性是由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决定的,即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谈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情景语境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决定语言意义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情景语境三个变量的综合就是一个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决定了一个语类的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GSP),即一个“语类”。语类结构潜势是一个语类中所有语篇产生的源泉和系统,它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必要成分及其顺序决定语类。也就是说具有相同必要成分的语篇属于同一个语类。可选成分属于同一语类的语篇变异现象。根据上面对哈桑的GSP理论的总结,可知语境配置可预测语类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因而可预测语类结构潜势。

二、中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

在分析中英文简历语类之前,首先要确定语料搜集的范围和简历的情境构成。其次分别找出中、英文两种简历中出现的成分,通过成分出现的概率,可判断出哪些成分为必要成分,哪些成分为可选成分。

(一)语料搜集

简历(resume),顾名思义,就是对个人学历,经历,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所作的简明扼要的书面介绍。它是有针对性、规范化、逻辑化的书面表达。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的50份以中文为母语的求职者完成的中文简历和50份以英文为母语的求职者完成的英文简历。简历所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包括银行、教育、法律、政府、媒体等,在简历搜集过程中作者发现,不分国界,凡相对正式的部门例如政府、学校、医院等均不接受个人设计的简历,而是要求统一填写规定的应聘简历,因此在搜集的中英共100份简历当中,也可划分为50份个人简历和50份应聘简历。

(二)简历的情景构成

语场:求职者向招聘者介绍自身情况。

语旨:参与者角色:求职者与招聘人员;社会地位:阶级性。

语式:渠道:书面符号,媒介:书面媒介。

简历的目的:通过求职者向招聘单位提供个人信息的简要介绍来获取相应职位的面试机会,并且最终获得工作机会。

(三)中英文简历的语类结构潜势

通过对中英文两种简历语类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确认,文章总结出中英文两种简历的语类结构潜势。

1.中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和确认

一般来说,中文简历包括下列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根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归纳为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

1.求职者姓名:姓名、曾用名。2.个人自然属性:性别、出生年月、身高等。3.个人社会属:民族、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等。4.联系方式: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5.教育或培训经历:学历、所学专业、培训经历等。6.工作经历:工作经历、担任职务、职位等。7.求职意象:求职意象、月薪要求等。8.个人概述:自我简介、自我评价。9.兴趣爱好:兴趣爱好、特长。10.执照或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等。1 1.奖惩情况:奖惩情况。12.发展方向:发展方向、事业规划。13.家庭背景: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等。14.分割符号:表格分隔、强调符号等。

依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得出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如图2。

通过图1可以看出求职者姓名、个人自然属性、个人社会属性、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分割符这7项成分在50份中文简历中出现的频率为100%,因此可确认以上7项成分为中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语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现概率的百分比,可依次将其他出现的成分排列为:求职意向>执照或技能>个人概述>奖惩情况>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方向>座右铭。

2.英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的分析

1.求职者全名:姓名、曾用名。2.联络方式:手机号码、长期地址、邮箱等。3.执照或技能:驾驶证、语言水平、计算机水平等。4.教育或培训经历:学校名称、专业、实习经历等。5.社会工作经历:实习经历、职位、人事部门电话、监管人姓名电话等。6.美国合法工作许可:合法年龄确认、社会安全号码等。7.职业见证人:电话、邮箱、关系等8.求职意向:求职意象、月薪要求等。9.奖惩情况:奖励情况。10.参加活动或加入团体:组织会员、联盟成员。11.服兵役情况:服兵役。12.个人概述:个人资质概述。13.分隔符:分隔符,重点符号等。依据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得出英文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如图2:

通过图2可以看出,求职者姓名、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社会工作经历、分割符这5项成分在50份简历中出现的频率为100%,因此可确认以上5项成分为英文简历语篇中的必要成分。语篇除必要成分外,按照出现频率的百分比,可选成分依次排列为:求职意向>执照或技能>合法工作许可>职业见证人>个人资质概述>服兵役情况>组织成员>奖惩情况。

三、中英文简历语类结构总结

以上研究表明,中英文两种简历的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都存在着共性与差异性。

两者必要成分的共性总结。两者的必要成分都包含求职者姓名、联系方式、教育或培训经历、工作经历、分割符5项成分。通过简历的情景构成分析,编写简历的目的是求职者为了向招聘单位简要的介绍个人信息,首先求职者姓名作为个人的称号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教育和培训经历是招聘单位衡量应聘者资质的最客观、最直接的方法,工作经历作为招聘负责人重视的内容,在简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体现了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再次,当求职者符合招聘要求时,招聘负责人则会对求职者进行告知,以此体现联系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分隔符和强调成分的必要性,由于简历是对个人情况的高度概括,求职者为使招聘者迅速而准确的找到所需信息,需要强化每一个小标题,因此借助分隔或强调符号来实现。

两者必要成分存在的差异性总结。中文简历包含求职者的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而英文简历并不包含这两项成分,差异存在的原因在下文进行解释。

两者可选成分的共性总结。可选成分是否在中英文简历中出现是根据求职者的实际经历来确定的。经历包括求职者是否拥有某种技能,是否获得过执照、奖励,是否参加过活动或社团,是否服过兵役。除此之外,可选成分的出现还受求职者的个人意图及求职意向的影响。例如兴趣爱好、座右铭这一类体现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工作态度的成分;以及个人概述、资格总结这一类体现求职者对自身优势评价总结的成分。如果以上成分有助于求职者获取所谋求的职位,增加应聘机会,那么这类可选成分就会出现。

两者可选成分的差异性总结。由于不同的招聘单位对简历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导致了可选成分存在的明显的差异。在50份中文简历中,家庭背景这一成分出现概率为48%;在50份英文简历中,职业见证人成分出现概率为38%。这部分存在的差异,在下文价值观取向的角度进行解释。

四、中英简历的价值取向分析

通过上文的归纳总结,针对中英文两种简历存在的差异,文章通过价值取向的三个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

(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视角下的分析

20世纪60年代末,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在7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的个人主义指数排名为56-61,表明中国大陆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而美国排名为第1位,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对自身和小家庭保护意识较强;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十分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对自身的利益保护相对较弱。个人主义文化强调所有的个人都具有相同和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推崇自我独立、相互尊重和个人隐私,并且强调对隐私的合理合法化;而集体主义文化的隐私意识却相对淡薄,保护个人隐私的要求也并不强烈。因此在中英文简历语篇必要成分对比中得出,中国求职者将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与个人工作能力并无直接关系的两项视为求职简历中的必要成分。而在英文简历中这两项内容在50份英文简历中均未出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集体的利益永远大于个人的利益,家庭作为一个小的集体,他的集体成员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强调集体认同、内部团结、情感依赖和资源共享。因此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了解求职者的家庭成员可判断求职者的社会地位。在50份中文简历中,家庭背景一项出现的概率为48%,其内容包含直系亲属的姓名、关系、工作单位以及职务地位。招聘单位通过此项内容对求职者进行进一步了解。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形成的家庭观强调独立、自由、平等,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以个体为中心,每个个体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与家庭相对独立,在美国受到强烈个人主义价值驱使,求职者更为独立,极少将个人家庭成员与自身发展建立联系,因此家庭背景对于个人求职并没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英文简历中也并没有出现家庭背景这一可选项。

(二)高低情境文化视角下的分析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受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和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分析构架。1976年,爱德华霍尔总结了高情境文化的特点是:不重视外显性的口语讯息;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境性线索;高度强调和谐;注重建立社会信任;并具有模棱两可的语言与偏好沉默的倾向。低情境文化的特点是:不重视沟通的情境脉络;重要信息通常表现在外显性的口语表达。在50份英文简历中,职业见证人一项出现概率为38%,求职者列出了除亲属以外的前雇主、导师或同事等人的联系方式,并且在表格内说明可以直接联系以上人员证实个人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通过这样外显性、直白的信息传递来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属于低情景文化的主要特点。而在中文简历中并没有出现此项内容,招聘人更偏向通过时空、情况与关系等情景性线索来判断求职者,这体现了高情境文化维护和谐、注重倍任、保护面子的一个方面。低情境文化的优点是以理性来实现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而高情景文化的优点则有利于建立雇主与雇员的信任和管理过程中的融洽。

(三)权力距离视角下的分析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另一文化纬度,它是用来表示人们对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有大小之分,它的大小可以按指数来表示,中国大陆的权力距离指数为80,在74个国家排12-14位,属于权力指数较高的位置。而美国权力指数位40,排行较低,属于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在分析简历时作者发现,凡是涉及到有关职称、头衔时中英文简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文简历中,求职者都将职位的头衔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处长、校广播台台长等按照时间顺序直接罗列出来,以强调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并且拉开了较大的权力距离,建立了气场,这正是权力距离大的文化的特色:即权利所有者应该最大程度地表现权力。在潜意识中,掌权者无需将工作内容一一汇报说明。而在英文简历中,美国求职者所编写的简历除了填写出任职位的头衔之外,全部都详细写明了自己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例如美国社会室内设计师( ASID)学生分会主席,工作内容包含配合(co -manage)学生成员项目筹资,指导项目负责人,协调(co-coor-dinate)具有50个成员的每月例会和其他项目,为下一年度的活动设定计划。在权力距离小的国家,掌权者是尽量将等级差别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在他们的意识中设立等级只是为了便利而建立不同的职位角色而已,他们的权力是时刻接受善意判断的制约,因此美国求职者在编写简历中涉及到头衔时都将其权力所牵涉到的工作一一列出,以取得他人得信任。

结语

通过在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视角下对中英两种简历的语类分析,尤其是对其必要成分和可选成分,及其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的缘起进行分析,发现东西方的价值观也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目前东方传统的一些价值观正在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求职者的个人简历也将无法避免受到影响,今后求职者如何能够编写一份更好的个人简历,招聘单位如何能够更有效的通过简历了解求职者,通过从价值观取向的角度分析希望可以得到一份答案。

参考文献:

[1]蔡芳.中西方隐私观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2):22-23.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贾琳.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4]江玲玲.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看中西方家庭人际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0(4):258.

[5]Guowei Ren.An Overall Review of Linguistic Research on Genre[D].Qingdao: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篇5

【关键词】学生管理;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9-01

当前,我校在校生学制层次较多:四年制本科(联合办学)、二年制专升本、三年制(高中起点)专科、五年制(初中起点)专科并存,学生层次多样,起点不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相差悬殊。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及思想教育中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难度逐年增加。为此,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学校及学生管理人员需要研究、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提高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不同年级、不同学制学生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是一个由不稳定向稳定,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逐渐丰富,身心逐步趋于成熟。

一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与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实现梦想,迈入大学校园。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往往使他们在心理、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但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自立性不足,不能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开始大都盲目乐观,既好奇又兴奋,而一旦在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挫折,又会产生自卑和焦虑,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对学校的环境、人际交往、集体生活都已非常熟悉,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标更加明确,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随着新一届学生的入学,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会随之变化,普遍存在一种适应感和自豪感。随着心理和年龄的进一步成熟,一年级时那种对大学生活的神秘感、约束感和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感已经消失。作为“过来人”,他们更愿意去帮助新同学,参与学校和系里的工作,有的学生已经成为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思考。

三年级学生:进入毕业年级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趋于成熟,关注的事物较比以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更加关心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大学生活到了收官的阶段,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最终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他们会更加的理性和现实。一部分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对本专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专业思想稳定,有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要求,会选择继续深造,参加专升本考试。总之,不同年级、不同学制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不同,其心理、生理和思想行为的特征表现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需要管理者去深入研究。

2分层管理,分类指导

基于我校的学生整体状况,要想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需要建立一种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2.1按年级进行分层管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主要从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入手,从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导生制,指派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和学生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承上启下,应重点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实现自我管理;毕业年级的学生,则主要抓好学生的升学、就业和考研等工作,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和精神上的减压,让他们抱着健康的心态去参加各种竞争。

2.2按学制和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管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通过专升本考试录取的本科班学生及四年制本科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好,应在学业上加强引导,鼓励其考研深造,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日常行为及各方面表现中应该要求他们为专科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

3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的育人模式研究

全方位即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业指导、行为引导、生活管理、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人、成才、成功,一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全员化即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尤其是学生管理队伍和一线教师更应该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全校上下应创造一种多方联动的合作氛围,将“牵手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关注特殊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等,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做到实处。

全程化即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着手,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就业教育等,最终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4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要素

首先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各系部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各系部的学生具体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机制,达成学生管理模式的共识。

其次,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要充分认识到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落实这种管理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及自己的工作来探索研究这种模式,形成理论支撑。

面对多种层次、几种学制、不同类型学生并存的现状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学校自身发展、生存的需要,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树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为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大学生分层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J].世纪桥,2011,04

[2]齐昆.分层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4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府建设

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任何组织都必须重视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知识管理成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力量之源,为电子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技术架构。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本质内涵,探讨建设知识管理型的电子政府,对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政府与知识管理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将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运用到政府的全部职能中去,改造政府与公众、企业、其它政府机构的关系,更好地向公众提供服务,使公众更方便地获得信息来增加公民的知情权,以实现更有效的政府管理。通过电子政府的构建,可以减少政府腐败,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政府收入,以及节约成本。

电子政府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代电子政府和20世纪80年代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代电子政府,发展到今天的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府即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府。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府适应知识时代的要求,是电子政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高层次。在成功建设电子政府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府建设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运用知识管理、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知识管理着眼于获得显性知识,更着眼于获得隐性知识。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府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知识管理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政府的知识与信息的内在潜力,将信息与知识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将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形成随时可以调用的数据中心、知识中心,利用检索工具、知识地图等,使政府人员能够快速获得所需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合理性。

知识管理就是对业务流程中无序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有效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业务和效率。

知识管理的思想帮助政府从公众的角度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比如,指导政府建设好政府信息门户的政府网站,消除“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

电子政府中知识管理的类型

管理电子政府的内部和外部知识

政府的内部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内部信息网,利用各种政府信息知识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营造政府人员进行知识交流的环境。

政府外部知识的管理主要包括:企业、公众等用户对政府服务的意见反馈和建议,专家、顾问对政府的政策建议和意见采集,以及先进政府管理经验的收集。

管理电子政府中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知识

电子政府中结构化知识包括资料、信息和知识三个层次。对政府内部结构化知识的管理首先是对政府的内部资料管理。对纷繁、无序的大量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便于集中、有序的管理,从而构建覆盖单位运作各个层面的资料信息库。其次是资料分析与信息挖掘。从已经构建的资料信息库中挖掘出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最后是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将已经从资料信息库中获取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和过滤,形成有价值的知识。

电子政府中非结构化的知识是存在于领导、政府人员、专家、公民个人中无形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对政府中非结构化的知识的管理,主要通过召开交流会议、专家会议、访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知识管理设计思想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设计思想

知识管理思想强调知识管理系统由“统一入口”、多样化的本体分类(Ontology)、多样化的知识流程、统一有序的知识结构组成。

“统一入口”是指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检索、收集知识的处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一致的知识访问方式,用户可通过单一的平台访问各种知识资源。

多样化的本体分类是指为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合适的知识分类逻辑。

多样化的知识流程保证知识处理的柔性化,它与组织的业务流程密不可分。知识流程中的显性部分通过信息流程来体现,隐性部分通过组织结构、制度、方式等体现。

统一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存储模式的一致性,强调知识存储的有序性和惟一性,从知识流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编码,在底层形成统一的数据中心。使存储于数据中心的知识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所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

知识管理设计思想在电子政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按照使用者逻辑进行政务信息与知识的分类、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知识流管理、建设统一有序的政府知识中心。

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

统一的政府信息门户是指为电子政府的政务系统设计一个统一的入口,使用者只需要登录一次,即可以在任何模块之间、系统之间以及Intranet与Internet之间平滑切换。“统一入口”有公众门户和内部门户两方面的含义:对于公众,“统一入口”使公众只需登录一次就可以使用电子政务的各个功能;而对于政府,“统一入口”使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登录后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效率。

按照使用者逻辑进行政务信息与知识的分类

电子政府应当根据使用者的分类逻辑进行知识分类。电子政府的使用者主要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即公众和政府人员,因此,对公众用户的知识分类应以服务公众为导向进行电子分组,在政府门户上实现以服务公众为逻辑的知识分类,如公民身份管理、就业服务、医疗保险、企业用户的审批、报税纳税、采购招标等。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则需要以政府办事人员的使用逻辑进行政务办公平台上应用功能的分类。实现公文流转、政策法规查询、政府视频会议、DSS、电子培训知识系统等系统的整合统一。

在第三代电子政府的大环境下,政府与公众的的鸿沟可以通过电子系统予以弥补,实现这一目标的大前提是对电子政务进行电子分组。电子分组(e-Grouping)是设计电子政务系统“Ontology”的方法,它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从以用户(公众、企业)为中心是将现有政府业务按照某种标准重新重组,并按照最便利用户的方式对政府信息重新分组,并以各组为单元在网络上实现一站式服务功能。电子分组的标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现有政府业务种类分组,此时的业务分组仍然是传统的政府业务分类;第二层次以现有政府业务为基础,实现一定的跨部门业务整合,使政府的外在形象更加具体化;第三层次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标准分类的业务流程一体化设计,此时,政府的业务突破了政府部门界限,而从用户的角度重新整合为线性流程,为用户带来便利。

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知识流管理

在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中,政府网站多数独立于政府的日常办公体系之外,许多单位只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到计算机上,政府办公仍在沿用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与业务工作流程,先进的信息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工作效率仍然低下。因此,必须以服务用户为中心,进行政府业务流程重组,一是对职能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二是对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跨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将相关业务按主题面对公众,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使用户不必为一件事而登录多个政府网站。

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政府知识流管理就是用政府知识流程统一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在知识标准化过程中,政务知识的作用和价值被提升,知识成为政府运作的核心,知识流程适应政府的办公流程和知识共享流程,同时能够根据政府业务部门的调整而变动,使得政府的业务流程在知识的流动中更加有序、高效。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业务流程创新有工作组流程创新、部门级流程创新、价值链创新,只有对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才能实现政府知识共享和再利用。

建设统一有序的政府知识中心

在电子政府的政府系统中,统一知识结构的设计思想强调知识存储的有序性和惟一性,从知识流的角度出发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分类、编码、形成政府基本的Ontology。在有序化的基础上,在底层上形成统一的知识中心,进而利用最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使知识流程、管理流程最佳地运转。在统一的知识结构框架下,存储于政府知识中心的知识以更加规范的形式为广大用户所共享,使政府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从而对信息资源有效的集成,进一步有效的存储,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子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

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构建电子政府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转变创新的基础。知识管理型的电子政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众的满意度以及政府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蒋录全.电子政务与政府的知识管理[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地图 图书情报学 研究结构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篇8

西门子公司成立于1847 年,目前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大型跨国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公司之一。现在西门子在全球有5 万多名研发人员,相当于每9 名员工中就有一人从事研发工作。西门子公司的领导者和员工从公司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充分领略到了知识创新对公司发展的意义。在20 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迅速成为西门子公司的核心事务,成为贯穿企业价值链的关键因素。

西门子集团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

西门子的知识管理从1995开始,到目前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1999年为萌芽阶段,1999年-2005可称之为KM1.0阶段,2005年至今属于KM2.0阶段。

在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当时西门子创新中心把知识管理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很多对于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逐渐成为专家实践社区,对知识管理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进行探索。另外集团也开展了试点项目,比如搜索引擎的建立、下属业务单元的ShareNet项目等,值得注意的是在1999年,西门子正式成立了知识管理部门。

在第二阶段(KM1.0阶段),当时西门子下属业务单元逐步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价值,纷纷开展了一些知识管理的工作,在这个背景下西门子成立了中央级的知识管理组织CKM(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其主要职能以管控为主,包括建立员工门户、统一认知、统一全球业务流程和方法论,建立统一的基于open text的知识管理平台,在总结了下属部门知识管理实践的基础之上了知识管理指导手册,使整个西门子集团的知识管理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

在第三阶段(KM2.0阶段),结合web2.0技术,西门子的知识管理又有了新的举措,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博客世界 、维基世界 ,专家知识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大量实践社区(目前全球活跃的实践社区有2200多个)。从2009开始西门子知识管理引入了web3.0技术,同时引入诸如虚拟显示等技术不断加强用户体验,建立了企业级的搜索以及官方微博等内容。

根据美国Teleos 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六届“最受赞赏的知识型企业”调查结果,西门子公司连续六年均排在前20 名,2001 年西门子的排名位列第7 ,2002 年,西门子获得年度“最佳知识产品及服务奖”。

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构架分析

1.西门子公司的六维度知识管理构架。

知识管理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概念构架,西门子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知识管理的构架,定义基本概念和术语标准化,统一公司相关人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促进和统一公司的知识管理构架,有效地做好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知识管理办公室在知识管理实践社区的工作基础上,借助咨询公司的帮助, 建立了六维知识管理构架( KnowledgeManagement Framework) 。它概括了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活动的六个主要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的总体考虑和安排。西门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六个方面分别是:(1)基础(Basics);(2)工具( Instruments);(3)内容结构(Content Structure) ;(4)业务变革(Business Transformation);(5) 新组织(New Organization);(6)测度(Metrics)。

这六个方面是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缺一不可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西门子公司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概念构架来统一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加速公司知识管理的健康发展,协调、指导和整合各个业务集团的知识管理项目,促进公司业务转型,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知识型企业。

2.知识管理的基础维度(Basics Dimension)。

在知识管理六维构架的基础维度里,西门子公司引入有关的基本概念,以使公司内部达成共识。知识有不同的属性或分类标准,从知识管理的需要出发,知识按其传递的难度和方式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是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而不断创新的。

“基础”则是知识管理的最基本环节,如知识管理过程、基本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知识型业务运作等。西门子知识管理的“基础”主要就表现为知识社区、知识集市以及知识环境的建设,通过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为知识管理活动的深化构建一个基本平台。

3.知识管理构架的工具维度( Instruments Dimension)。

工具在这里是指西门子公司推行知识管理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其主要强调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手段。从广义来看,“工具”有战略性知识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有用于智力资本管理的工具,还有知识集市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工具进行整合,对企业不同的类型的知识以及智力资本进行全面的管理。如图2:

4.知识管理的内容结构维度(Content StructureDimension)。

在企业的知识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做某项工作时,并不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资源。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如何对企业拥有的资源了如指掌?这是有效知识沟通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知识库的内容如何组织,以便人们能够方便地存取和输入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兴趣? 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两方面都是内容结构维度所涉及的内容。

“内容结构”对知识管理而言也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了标准、统一的内容表示形式、内容组织结构以及内容创建和访问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西门子按照两种知识分类方法来组织知识内容,一种是“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分类法,根据它可决定知识的具体存在位置,而另一种则是“隐含、显现、正式”分类法,它可用来决定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

5.知识管理的业务变革维度(Business Transformation Dimension)。

西门子公司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的知识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进行业务的转型,即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核心业务目标和流程结合起来。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知识战略来指导。对西门子公司而言,各个业务集团的业务性质不同,因而各自的知识战略也不同。各业务集团应在公司知识管理构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集团的知识管理构架和相应的知识战略。在知识战略的指导下,应形成知识路径(knowledge Roadmap),即把知识战略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目标,并列出每个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所需时间。为了实现上述想法,西门子公司引入了达文波特博士( Thomas H. Davenport ) 的5P 方法: (1) 过程设计(process design) :描述和设计知识活动,并确定知识管理活动的因果关系; (2) 规划(programming) :将知识嵌入日常工作所用的工具中,使得知识得以利用;(3)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 :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法来创造开发知识; (4) 教育(pedagogy) :教育人们使用知识和知识管理方法,比如将知识管理方法与各种培训结合起来;(5) 人(people) :知识经理应承担推广知识管理的重任,带领员工开发和利用组织的知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业务变革的过程不仅仅体现为技术系统的实施,而是人、流程、技术等多种要素的结合。西门子认为,要以策略为导向,以追求价值为目标,通过将协作和领导、外部关系、内容结构、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因素相整合,最终实现理想的变革结果。如图3:

6.知识管理的新组织维度(New Organization Dimension)。

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所说的组织创新实质上是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后,企业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这种组织创新中,最突出的趋势是组织网络化和网络组织的发展,这是生产和有效利用知识的需要。一般说来,组织的有机结构促进创新的发展。打破界限是组织创新的一种模式。打破界限不仅表现为打破科层制所体现的等级观念,而且还表现为跨部门的委员会与跨部门的小组在企业中的发展。

“新组织”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业务层次之上的知识社区,另一则是知识管理层次上的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建立知识管理策略和框架(如知识管理战略、路径和测度模型、知识管理参考体系、行动决心、前瞻思想等),提供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支持(如对最佳实践共享、知识社区建设、知识社区拓展、知识地图、知识管理评估、内容结构以及知识管理工具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以及推进知识管理和知识型企业的建设(如明确认识、推广企业知识文化、制定知识业务规则、知识管理实践行动的规划和推广等)。通过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西门子可以更好地推广知识共享和创新过程,标准及透明化知识的内容和结构,避免“孤岛”式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有效维护知识安全和规避风险,最终营造出知识共享的文化,将传统的递阶式组织转变成为互连的知识网络型结构。

7.知识管理的测度维度(Metrics Dimension)。

“测度”是保证知识管理系统顺利实施和评估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西门子公司建立了全面的测度手段,既有对系统局部的评估,也有对系统整体的测量;既有对组织状况的判定,也有对业务绩效的衡量。具体来说,西门子知识管理的“测度”模型包括六个方面:(1)知识社区测度:对知识社区的性能及其业务影响进行评估;(2)知识过程测度:对过程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如知识的周转速度等);(3)知识集市测度:对知识集市的使用情况及其可用性进行评估;(4)价值测度:对某一业务领域的知识社区、过程以及集市进行总体测度,评估其是否和员工及公司的价值相匹配;(5)知识管理成熟度测度:对企业的整体知识管理状况进行评估;(6)平衡记分卡测度:以整个组织为对象,评估知识管理活动所带来的业务绩效。

西门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启示

1.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在技术和人员、社会因素等方面实现很好的结合。

知识管理不单纯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信息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但知识管理仅仅有信息化是不够的,知识管理还需要同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工作团队、人员激励等多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2.组织领导层的直接支持是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

西门子公司和其他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表明,来自主管人员,尤其是高层领导者的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具有变革性质的知识管理项目至关重要。这些有益的支持包括: (1) 发出信息,倡导和宣传知识管理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 (2) 为基础结构清除路障,提供资金; (3) 明确哪些知识对公司最重要; (4)制定促进和完善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主管都会自觉地支持知识管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将知识管理工作纳入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管理之中。

3.分享和使用知识需要组织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管理和变革组织文化,培养知识共享文化。

员工们并不是都心甘情愿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所以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引导大家把知识贡献出来,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一些企业已开始估价和奖励那些分享和利用知识的人员。例如,西门子通讯网络集团的员工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活动获得“知识股票”,惠普公司的“知识大师”分级制度和股票期权制度等。

4.知识管理需要相应的组织基础和专门的管理人员。

西门子的实践社区为公司的知识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结构支持,能增强组织获取、积累、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战略能力。同时,只有当企业中的一些专门人员对知识管理这项工作负起明确的责任时,知识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些人员的工作可能包括:知识的收集和分类、建立知识导向的技术架构、负责知识的使用等。西门子为了推进和改善知识管理,设立了知识管理办公室和首席知识官,惠普、麦肯锡等企业内部也都设立了首席知识官。

5.知识管理必须与组织现有的核心业务结合起来。

知识管理并不是组织的另一项管理职能,它应该植根于组织的核心业务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知识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一道系统地分析组织现有的业务流程,发掘知识管理可以起作用的领域和技术方法,实现知识管理与组织的核心业务的有机结合。

篇9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在个体的应用,是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包括个人知识的识别、分类、采集、评估、利用和分享传播等环节。实施个人知识管理,最直接的结果是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对组织而言,则能够推动组织的知识管理顺利开展。实践证明,每个人紧密结合自己的岗位需求和个人的发展规划,在为组织作贡献中成就自己,那么,知识共享带来的就是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再是额外负担。本文将结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环节详细阐述其如何解决知识共享问题。

1. 树立个人知识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在组织内推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总有不少员工非常乐于参与各项知识共享活动。调查发现,这些员工已经在个人知识管理之路上摸索学习了很多年,他们从个人知识管理理念的应用中获益匪浅。因此,对组织推行知识管理非常欢迎和支持。这部分拥有个人知识管理观念的员工不仅自己愿意共享知识,还能带动周围同事参与。

2. 明确需要管理的知识

首先要认清个人的职业规划。因为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管理不同领域的知识。一般来讲,个人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及未来发展管理相应知识。而组织的知识库内容也是为了满足员工岗位要求的。这样,个人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就为组织的知识库提供了稳定来源。员工可以直接将自己平时工作学习中收集整理的知识到知识库,不用仅为了共享而额外花费时间收集资料。

3. 对知识进行分类

建立知识分类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每次想起什么就建立什么样的文件夹或者标签,要做好规范化工作,同时持之以恒。这样一个好习惯的培养,对于扫除知识共享的障碍大有帮助。阻碍知识共享的一大原因是员工不习惯规范化管理,认为太繁琐,没必要。而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员工通过自我管理,培养了规范化概念,对于组织知识管理中提出的规范标准就不会排斥,共享就会变得简单。

4. 采集知识

个人需通过各种来源,包括互联网、人际圈子、与他人的交流等来获取知识。而个人要想在自己的人际圈子得到想要的知识,他必须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共享将成为个人的一种习惯。

5. 评估知识

信息经过提炼、加工、整理总结后才能形成知识供自己利用并分享给大家。个人可从可信度、准确度、相关支持以及与自己遇到的问题的相关程度等来判断信息的质量。具体来讲,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注释、参考文献等。

6. 存储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的存储工具除了传统的文件夹加搜索外,还有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其中组织内的知识管理平台就属于后者。一个组织内的知识管理系统应该为员工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功能,员工在利用这一功能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存储的知识就可以变为组织的知识供大家共享了。

7. 利用知识

知识只有被利用时才能展现价值。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要实现知识的利用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且常抽出时间学习那些存储的知识,而不能仅仅保存起来就不管了。

8. 分享传播知识

篇10

知识管理产生于企业和组织的实践活动,又在实践界和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其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部分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历史追溯至1975年,认为ChaparralSteel公司实施了全球第一个知识管理项目11)。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来,知识管理进入一个迅猛发展阶段。根据资料显示,仅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Imperative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数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10种以上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和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同时,知识管理专业组织和协会纷纷成立,如在美国就有“国际知识管理联合体”(KnowledgeManagementconsoaioninternational,KMCI)、“知识经济学中心”(eknowledgecenter)和知识管理专业学会(Kmpro)三大组织。许多学术和实体组织,如美国的东北大学(NotheasternUniversity)、乔其·梅森大学(GeorgeMasonUniversity)、IBM以及五大会计管理公司都建有知识管理的教育、研究单位和开展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教学、培训和应用活动。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也日益增多。根据德尔菲咨询集团(DelphiConsultingGroup)的调查,美国已经有28%的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以便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其余的约80%的企业也纷纷计划于1999年开始实施这项崭新的管理活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公司也率先实施知识管理,如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安扬(Emst&Yong)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Mackinsey)、IBM、道化学公司(DowchemicalCo)、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施乐公司,微软公司、莲花公司等被认为是实施知识管理较早和较成功的范例。识的创造、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实施模式、人员激励、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认识到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但是隐性知识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众多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不求甚解或刻意回避,都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管理”的问题,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界定是无法回避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内涵与外延

根据VernaAllee的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类似于大海中的岛屿。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人们只注意到显性知识的作用,工作重点放在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上。而事实上显性知识只是所有知识中露出海面的一个小岛而已。知识经济社会来临后的知识管理唤醒了人们对海面以下庞大的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本文试图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最近几年,很多学者也就隐性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的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他还提出了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和内化(用显性知识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是知识螺旋上升的关键步骤。指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便是用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直觉和灵感。

(2)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3)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隐含知识(即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存在于个人脑子里的经验性知识。

(4)维娜·艾莉(VernaAllee)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隐含知识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型”为中心。这些意念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隐含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的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5)郁义鸿认为,如果某种知识很难被清楚的表述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被学习者或接受者直接通过表述来获得知识的话,这种知识就具有内含特性,就属于内隐知识(TacitKnowledge)的范畴。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内隐知识的获取只能依赖于亲自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知识组织来说,内隐知识比外显知识(ExplicitKnowledge)更为重要,而实际上,在知识组织的价值创造中,内隐知识起着远比外显知识重要的作用。

(6)王德禄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隐含知识对应的是OECD分类中Know-How和Know-Who的知识,其特点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其他人掌握和理解。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

>(7)谢富纪等认为,所谓的内隐知识(TacitKnowledge),它不仅与个人经验经历有关,而且难以具体化、共同化,它可能是整套创新发明思路,也可能只是偶尔闪现的灵感的火花,或是一种特殊的制造、操作诀窍、管理技能等。

(8)赵士英等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和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语言、文字、图象等形式来表达清楚。

(9)彭伟等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属于个人经验范畴的、缺乏关联的、仍然停留在实际层次的、无法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比如运动员的技巧。隐性知识包括来自于经验的知识、即时的知识、模拟化的知识三个方面。

从以上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和表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隐性知识的以下特征:(1)隐性知识不能象显性知识那样被编码,因而难以表达、传播和沟通,也难以共享;(2)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相关联。一旦脱离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隐性知识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或发生改变;(3)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是一种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知识;(4)隐性知识是即时性的、根植于行为的知识,它产生于认知者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5)隐性知识是非批评性的知识,我们很难对不能用语言表达而只能心领神会的知识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性思考;(6)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是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7)隐性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因其难以被编码和显性化而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8)隐性知识在被使用时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如某种心智模式等,而显性知识则可以被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收集、传播和使用;(9)隐性知识最终可以被某种模糊而粗略的表达出来,如隐喻、比喻、象征性语言可以表达某些隐性知识,从而隐性知识显性化和被利用成为可能。野中郁次郎就认为,“隐喻”是一种独特的领悟方法,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

综合以上特征,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植根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批评性、经验性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的运用。我们可以用某种隐喻方式对其进行表述并利用其实现组织目标。在现实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艺(能)、专长、印象、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

三、隐性知识管理:内容与任务

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

(一)知识及其分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知识管理有较深人的认识。进一步分析以上认识知识管理的四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没有对知识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必要的说明。而“知识”本身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不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认识,对知识认识的模糊势必会导致对知识管理认识的模糊。

目前,对知识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DIK(数据、信息、知识)金字塔来对知识进行描述,即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界定知识。印度的加内什·纳塔拉詹(C·Natalajan)是这一途径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信息是经过搜集和处理的数据”,而“知识是经过人为的解读和人的经验充实之后的信息,同时还极度依赖于该信息所处的背景环境……知识是比信息更高一层次的东西,他是被证明有效的信息

就国内而言,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学者的关注目标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对知识经济的关注转向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在1998-2002年11月,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以“知识管理”为题的论文就达694篇。到2003年2月,我国以知识管理为主题的网站已经超过50家(根据搜狐网搜索),这些网站比较全面介绍知识管理前言理论和提供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我国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翻译、介绍和一般性描述阶段。国内学者目前还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集体方法与手段,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现在还不能给企业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知识管理方案。因而,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也滞后于国外。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如金山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科利华、亚信集团等已经开始实施。

由于知识管理是新生事物,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界定。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知识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是从:(1)技术的角度,即信息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组织信息的管理,或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更高阶段;(2)行为的角度,即认识到知识的过程性,注重对作为知识的载体的人的行为的管理;(3)技术和行为综合的角度,既认识到知识的实体性,又认识到知识的过程性;(4)管理思想和哲学角度,即将知识管理首先定位于“是管理的一个新领域”等四个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隐性知识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研究视角的差异外,对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主要原因。所以,笔者比较赞同卡尔·费拉保罗和LindaStone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前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后者则认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和经验转换成显性知识以便于他人获取并以此来增加组织的结构资本(StructuralCapital)”。

近几年,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知识管理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给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和流于形式的案例。有人抱怨知识管理“只是给信息技术披上了今日更加时髦的令人眩目的外衣”。的确,时至今日的大部分知识管理战略,其核心是对数据仓库、群件、文档管理、数据挖掘等显性知识的管理。由于继续推进这种狭隘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新生的知识管理把自己置于一种危险境地。仅在昨日的文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上贴上“知识管理”的时髦标签,是对知识管理的误解和简单化,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带来什么新的变化。鉴于传统管理和过去知识管理实践中对显性知识的重视和充分关注,以及显性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强,我们应该给隐性知识以更多的关注,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王德禄认为“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知识管理最根本的假设就是:企业十分依赖于人掌握的“隐含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显性知识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含的、未编码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隐性知识是如此的重要,但迄今对隐性知识及其管理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应该说隐性知识涉及的问题非常的广泛,涉及隐性知”,“信息综合之后得到知识,反之,知识分解成为信息”。数

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所示:认识知识的第二种途径是将描述知识内涵和罗列其外延相结合。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界定: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认识知识的第三种途径是对知识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1958年,Polanyi首次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被认为是对知识认识的重大突破。目前,对知识分类最具权威和最流行的是经合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该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一书中,将知识划分为Know-What(知道是什么,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人力知识)。VernaAllee则认为知识有“波粒二相性”,即知识可以分为作为实体的知识和作为过程的知识。作为实体的知识衍发出知识需要编码、拥有知识产权等管理问题,承认知识的实体性自然就产生了知识的识别、组织、收集和测度等一系列问题;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发出知识如何发挥作用等管理问题,如知识的创造、共享、学习、应用等问题。还有人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其知识以以下四种方式存在:(1)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2)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3)存在与职员头脑中的意会知识;(4)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一个组织想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Knowledgebase)时,可以将知识做如下分类:(1)声明性的知识(关于什么的);(2)程序性的知识(知道如何去做的);(3)原因性知识(知道为什么);(4)条件性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5)关系性的知识(知道与谁有关的)。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典型的知识分类方法,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不管对知识进行如何分类,或从何种途径去认识知识,对知识的分类和认识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和识别上。加内什·纳塔拉詹在用DIK金字塔来认识知识时,提出了隐性知识的解决模型,他认为“如果目的是要获取或分享隐含的知识,大体上说,应选用‘独立知识解决模型’;如果要获取的是明示的知识,那么‘信息—>知识转换模型’就比较合适”。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给出的知识定义既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显性知识,亦将经验、活动等隐性知识包括在内。在对知识的分类认识中,Know-What、Know-Why;作为实体的知识、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编码后的知识、声明性的知识、原因性的知识、条件性的知识等均可归入显性知识。而其余的则可以归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是一种被包装成信息的正式知识,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如报告、手册、文章、专利、图形、形象、软件等),由此,显性知识也被称之为编码型知识(CodifiedKnowledge)。而隐性知识则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它根植于个人的经验,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共享。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是不能大规模的进行(从宏观上讲,它的传播效率极低);而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但它必须经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而显性知识管理策略采用的是“人到文档”的方式: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并被重复利用。

(二)隐性知识的识别

隐性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而要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对隐性知识进行识别。识别的最直接方法是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一般的,我们可以作以下分类:

1.以隐性知识的依附对象划分可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个体的隐性知识是依附于个人的、很难或不被其他个体掌握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主要以经验、技能、直觉、灵感等形式存在。集体的隐性知识则依附于组织,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人格化特征,如某一组织或团队的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氛围等。

2.以隐性知识自身的特征划分可分为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那些不可或难以编码和表达的技能(巧)、专长、诀窍等。而后者主要包括灵感、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等。

3.以隐性知识的层次划分可分为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团体拥有的隐性知识、部门拥有的隐性知识和企业拥有的隐性知识。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构成了企业隐性知识体系。

以上的分类是比较粗糙的,但仍然为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提供了操作基础。我们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隐性知识进行划分和识别。如:对一般的生产型企业而言,隐性知识管理在整个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如知识型企业,主要偏重于对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隐性知识的管理,而对于知识型企业(如咨询公司)则更偏重于对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

(三)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隐性知识管理最终是为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共享。这一问题最终归结到两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个人人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和创造相应条件。在现实中,员工之间的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都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1)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交流,打破个体、团体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2)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如承认知识的来源,建立组织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修正考核指标,将员工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考核体系等;(3)对组织结构进行必要调整,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如改变直线制组织结构,代之以松散的有机网络结构,或使“管理职责有意重叠”。另外,还要建立便于隐性知识交流的技术设备和网络。

其次,必须构建便于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模式。这就要求能找到利用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团队、部门的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使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如使个体将部分隐性知识清楚的表述出来从而实现共享;(2)使个体将其不能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以“人—人”的方式传递从而实现共享;(3)将团队、部门等集体拥有的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如将某集体特有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等

(四)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

隐性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其保有一定量的隐性知识为前提。从隐性知识的分类来看,集体、部门等拥有的隐性知识一般不随某一个体流失而消失。但是,大部分的隐性知识,都是依附于员工个体,对隐性知识的保有以对员工的保有为前提。对知识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所以,保有隐性知识最终要求企业能够留住人才。

显然,仅依靠现有的隐性知识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依靠现有的隐性知识来创造更多的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创新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模式:(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的个体共享隐性知识,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不能掌握隐性知识背后的系统化的原理,所领会的知识不能清楚的表述出来,因此很难被组织更有效的综合利用;(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模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3)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企业内得到共享和运用,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其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更多更新的隐性知识更多更新的显性知识……”的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的发展。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和内部传统资源已经不敷应用的双重压力。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为企业应对上述双重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要想很好的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就必须寻找新的资源和开发新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在市场充分发育条件下已经难以形成某个企业的独特优势,因为其他企业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被重新认识和利用。虽然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最易被接受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说,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但是显性知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获取,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含的、未编码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这正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对压力所需要的。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吸引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界的实践者,而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又促进了双方的良性发展。但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存在着某些偏差,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显性知识的过分重视和对隐性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极不相称。鉴于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纠正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偏差,给予隐性知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对隐性知识进行重视的第一步是必须回答“什么是隐性知识”这一基础性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对现有隐性知识概念的梳理,笔者对隐性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这为我们对隐性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隐性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http://www.skyrme.com/updates/u26.htm.

[3]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左美云.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

[5]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14.

[6]http://www.brint.com.[7]彼得·P.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18;25;32.

[8]DurckerPP.Post—captipalitsociety.Oxford:ButterworthHeniemann,1993:78—89.

[9]加内什·纳塔拉詹等.知识管理[M].赵云飞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15;19;29.

[10]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刘民慧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1]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9.

[12]王得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1.

[13]谢富纪等.企业知识管理[J].软科学[J],2001,(1):72.

[14]赵士英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1,(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