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康复器械;模块化理论;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0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0[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据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有222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65周岁以上人口有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除此之外,我国还有残障人士近9000万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不再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是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体现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下,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智能轮椅、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康复辅助产品日益融人的人们的生活中。肢体功能障碍不再是一种疾病,而是看做缺失某个零件,只要适配合适的辅具便可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随着社会对康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康复产业成为了朝阳中朝阳产业康复产业。然而,我国康复产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康复人才较少,并且由于我国传统康复概念,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立的康复相关专业绝大多数为康复治疗学;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还十分稀少,如上所述,我国缺少的更多的是具有康复工程背景的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根据人才形势需要建立了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本科专业来满足社会对康复工程人才的需求。
康复工程技术是当今先进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任务是研究与开发用于人体功能评估、诊断、恢复、代偿以及重残者护理所需的各种设施。上海理工大学所建立的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专业以培养医工结合、机电结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设了多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人体康复辅助器械》是其中的特色课程之一。
《人体辅助康复器械》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辅助技术与康复器械两大部分。辅助技术是用于辅助技术装置(康复器械)或辅助技术服务的设计技术;康复器械(根据ISO标准的定义中文翻译应为辅助产品,但由于我国文化背景的需求,现在国内用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康复器械等名词,本文统一采用康复器械作为专属名词)根据《ISO 9999 Assistive Produc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其可分为12大类,132个次类,包括个人医疗辅助产品、训练技能辅助产品、矫形器和假肢、个人护理和防护辅助产品、个人移动辅助产品、家务辅助产品、住家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产品、处理物品和器具的辅助产品、环境改善辅助产品,工具和机器、职业康复产品,以及休闲辅助产品,目前已列入国际产品目录的产品有8000余种。辅助技术服务是直接帮助功能障碍者来选择、获取和使用辅助技术装置所做的任何服务。总的来说,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涵盖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人因工程学、仿生学、机械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工程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现在康复产业的发展更需要能即刻工作,即具有独立适配各种康复器械的能力、具有独自设计康复器械的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评估康复器械和适配人需求的能力,因此该门课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教授,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真正做到培养可适应现代康复技术一线生产及研发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专业基础课较其他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本门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从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计划上看,学生无法在学习本门课之前把所有需要的基础知识学完,因此,本门课程在每一部分理论讲解的同时需增加部分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基础课。由此可见,本门课的教学内容不只包含12大类,132次类的康复器械产品学习与认知、辅助技术服务(尤其是适配服务)的学习,还要包含涉及到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机械学科机械设计理论与产品设计理论的学习,电子学科中基本控制电路的设计理论等教学。只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才能保证该门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性
由于康复器械是与人直接接触的一种特殊产品,所以从研发到应用,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讲,他们的实践经验来自于课堂,因此本门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情况。
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模块化理论提出模块化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应用型课堂教学不足的缺点。
二、模块化理论
H.Simon最早提出了“模块”的概念,他将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称为模块。美国心理学教授Michael Gazzaniga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脑是各个神经系统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的。自此,一些学者开始对模块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模块化理论应用到重型设备的设计、手表、自行车、快餐及教育、法律等领域。
模块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形成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技能培训。从而形成由若干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动态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
随着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形成,许多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逐渐开始引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中枯燥、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缺点。但是模块化教学能够合理的实施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模块的划分
将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成多个模块是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条件。然而一门课程不同于一项产品设计,每节课的内容都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如何划分一门课程是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各不相同,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如何设计模块化内教学目标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是模块化教学难点之一。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是实践性课程进行的必要教学方式,如何结合知识点的实践性教学也是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人体辅助康复器械》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一)模块的划分
教学内容多样化,在规定课时的限制下,很容易引起教学内容过于科普化,前后内容不连贯的问题产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提问等两种方式,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会造成课堂单一、枯燥,调动不起课堂学习气氛等问题;除此之外,该门课强调实践教学,即需要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该教学方法也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因此,结合这两点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例带全课程的教学方案,一例就是利用一个轮椅适配、设计的例子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由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必须借用模块化理论将整门课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然后再通过实例进行前后贯穿。基于此,本课程将分为两大主模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根据知识点分成辅助技术、辅助技术服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模块。其中,辅助技术再分为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三个子模块,通过三种先进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目前康复器械前沿技术。辅助技术服务重点讲适配服务,包括以机构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和以人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康复器械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子模块来诠释康复器械设计的技术要点内容。实践模块即为实操模块,根据理论模块的内容也分为辅助技术实践模块、辅助技术服务实践模块和康复器械设计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如前所述,本课拟通过一个案例贯穿课程始终,因此实践模块详细划分为:智能轮椅、脑机接口轮椅、物联网中的智能轮椅、个人轮椅适配、公共轮椅适配、轮椅个性化设计等六大模块,将每次课程都分成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使学生能够做到学到即用到,牢固掌握知识点,学习目标明确。
(二)模块内目标的设计
如前所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如果设立的目标出现等级的划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本课程将教学目标根据模块内容设立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为基础目标,主要是理论模块内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第二个目标为进阶目标将理论模块内容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掌握;第三个目标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结合前面两个目标,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知识应用于创新能力。每个目标的等级不同,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在课下思考,最终完成三个目标,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难点,本课程采用本体感觉方法来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体感觉概念来源于康复医学,旨在利用患者自身感受来帮助患者恢复器官功能。将“本体感觉”应用在《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互相适配康复器械,感受现存康复器械优缺点,增加其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在设计中所应注意事项,依据自身本体感受学习并设计或改进康复器械,最终达到设计实践的目的,该方法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文研究中,实践模块根据理论模块内容分成六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内容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与掌握技能。例如轮椅适配和设计两大模块,首先请学生自己操控轮椅,根据自己对轮椅操控的感受来讲解适配原则与理由,再对所操控轮椅提出改进方案,并利用3D建模软件进行实施,或者利用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充分感受适配原则BAD(Buy-Adapt-Design)原则。除此之外,本门课将针对临床适配和工程设计两大专题,聘请临床适配技师和康复器械设计工程师进行专题化教学,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四、实践与讨论
篇2
1.1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的涵义和弊端
“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片面重视各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模式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弹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等等。
1.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进入的工作领域必须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构建出的具有针对性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可以打破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下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对工作行为的分析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为核心,实现了由传统按学科培养人才转化为按工作领域培养人才。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2.1 教学形式
课程结构以教学模块为基本。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将按照讲课、研讨会、练习、辅导和实习等形式完成。
教师在讲课中,将介绍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研讨会中,教师将分发给学生与课程有关的阅读材料或文献资料。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向,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练习和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重要知识点。实习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实践有直接的认识和体会。
除上述直接教学方式外,学生还应进行自学,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进行项目学习和案例分析、准备考试或做个人研究。
2.2 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按照模块化设计。前三学期学习专业模块,第四学期完成毕业论文。
课程包括9个必修教学模块、3至4个选修模块以及学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学生可根据自己所需的专业方向选择选修模块,并取得16个学分。不同学期的教学模块安排可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而定,但要符合“总教学数量”的要求。选修内容和教学顺序均可依照学习委员会的建议,进行灵活更改。原则上,各院系应于每学期初,公布选修课程的内容。学期初公布的教学顺序的改变也同样有效。
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包括教学形式、前提条件、实用性、教学频率、教学范围及每个教学模块的持续时间。
2.3 教学内容
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完全以实际需求出发。
第一学年进行基础教学。教学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针对实际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模块,即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可以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第一学年将重点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将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一学年结束后,学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部门进行实习。
第二学年的教学任务将完全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教师将以讲述真实案例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讲授教学法理论时,教师将带领学生找到这些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学生将首先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学年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某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其毕业后可能进入的工作领域,如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咨询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选择能够提高相应能力和扩展相应知识的模块进行学习。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应为毕业论文找好资料,并确定论文的研宄方向。学生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某一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
第四学年的任务包括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学生将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论文,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论文答辩在第四学年的期末举行。
2.4 评判标准(学分)
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分体系的评判标准,衡量学生的平均学时数以及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比如,可以规定,30学时对应1个学分。每学年共有60 个学分,即每学期30个学分,因此,本专业一共有120个学分。这120个学分将分配给课堂教学、学生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及答辩,具体的分配方法制定“模块描述”。
2.5 学习咨询
学生可以向学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咨询一般的学习问题,如课程要求学生以注册的形式进行一般性学习事务。专业问题的咨询,可由学生向自己所在的学院提出。专业的咨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在第三学年初,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将被要求参加专业咨询。
2.6 考试结构
学生考试分为两部分:模块化考试和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答辩)。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思路,本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一教学模块包含不同课程,因此,考试是对整体模块进行考查。考试在学年期间内,随学习进度进行。
2.7 教学模块描述的修改
篇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摘 要: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从理论课程的角度出发,泛泛而谈清查的相关理论知识,既没有联系会计岗位实际,也没有提供较强的操作案例,仅有的实践活动也局限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及少数的几笔账务处理,对于清查的过程和方法的具体操作并没有深入介绍。而且章节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同一种财物的清查从方法到后期处理被人为割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二、“财产清查”教学安排新设想。在我的设计当中,打破了传统教材和教法,进行资源整合,将该项目分为了三个模块:财产清查概述、货币资金的清查、存货的清查,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每项财产物资的清查方法到该物资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一一囊括,将割裂的章节融合成整体,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和财会岗位特征。
关键词 :财产清查;模块化教学;新设想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20-04
《财产清查》一章是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一年级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如果将一般的教材内容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一一对应的话,那么前几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进而完成期初建账工作。随后的章节安排则使学生掌握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这是会计工作的起始和中间环节;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会计期末工作。而财产清查正是处于对账环节中的账实核对,因此教材一般将其安排在“账簿”一章之后,“财务报告”章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基础会计》这门理论课程中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一章。但是,传统的教材设计在这一章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它的实践操作性,内容安排上不够系统,存在较大弊端。
一、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
(一)传统的教材与教学设计安排。在一般的教材中,这一章主要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概述,主要包括财产清查的概念、种类,两种盘存制度的介绍;第二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存货与固定资产、往来款项的清查等;第三节 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是对前述各项财产物资清查结果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的讲解。而教师一般也是按照教材安排进行授课的。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从理论课程的角度出发,泛泛而谈清查的相关理论知识,既没有联系会计岗位实际,也没有提供较强的操作案例,仅有的实践活动也局限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及少数的几笔账务处理,对于清查的过程和方法的具体操作并没有深入介绍。而且章节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同一种财物的清查从方法到后期处理被人为割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只能停留在做题目的层面上,对于某一项财产物资具体如何清查、清查完毕后如何处理的操作流程茫然不知,没有实践操作能力。而最为至关重要的是这一章的内容只有《基础会计》课程才开设,后续财会课程中几乎再无涉及,如果错过了此时的业务训练,那么直至毕业他们也无法掌握财产清查的真正方法,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学生学情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对《财产清查》一章教学安排做了新的设想。
二、“财产清查”教学安排新设想
章节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在我的设计当中,打破了传统教材和教法,进行资源整合,将该项目分为了三个模块:财产清查概述、货币资金的清查、存货的清查,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每项财产物资的清查方法到该物资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一一囊括,将割裂的章节融合成整体,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和财会岗位特征。至于固定资产的清查,由于固定资产盘盈较为复杂,此内容将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作为补充,固定资产盘亏的账务处理较简单与存货则可以安排在存货清查后自学。往来款项的清查则安排在货币资金清查后拓展自学。
(一)模块一 财产清查概述的主要教学内容安排:
任务一、财产清查的概念和种类
1、财产清查的概念(重点)
2、财产清查的作用(了解)
3、财产清查的种类(重、难点)
(A)按清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全面清查 (2).局部清查
(B)按时间可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1).定期清查 (2).不定期清查
4、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熟悉)
任务二、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重、难点)
1、概念:盘存制度是指通过对实物的盘查、核对,确定财产物资结存情况的一种制度。
2、永续盘存制(重点)
(A)概念
(B)计算公式 (案例1,难点)
案例1.小赵是公司的仓库保管员,平时工作认真、细致,对他所管理的材料收况都分别进行详细的记录,下面就是A材料本月的收发台账:要求:计算期末A材料的发出和结余情况;
解答:需要掌握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才能正确确定财产的发出和结余情况。顺利地引出盘存制度,新建任务二。举案例1小赵的账簿记录来说明永续盘存制的概念:平时既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也登记减少数,能随时结出财产物资的账面结存数。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具体的数据来分析问题和说明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永续盘存制的概念和特点。教师借助案例1,板书计算公式。
学生代入保管员小赵的角色,模拟演练,小组合作,计算出本月A材料的发出数量和结存数量。案例1中简单的对数量的计算,没有超出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围,符合学情。同时,打破传统,理实结合,突破难点。学生通过模拟体验了解工作实际,提升财会专业技能。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通过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师生互动提供桥梁,加强了师生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二)特点 、优缺点 (三)适用范围 (四)是否需要财产清查,以及清查的目的
三、实地盘存制(重点)
(一)概念
(二)计算公式(案例2,难点)
案例2:假如案例1中小赵在办公过程中不慎遗失了出库台账,只有入库的台账,要求学生确定本期发出数。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条件不够,教师给出期末通过实地盘点(两种制度的不同之处)的结存数590kg,学生计算本期发出成本。
(三)特点 、优缺点
(四)适用范围
(五)是否需要财产清查,以及清查的目的
四、两种盘存制度比较(师生共同归纳)
(二)模块二 货币资金的清查具体教学安排
任务一:库存现金的清查
1、清查方法:实地盘点法
现金日记账的账存数实地盘点的实存数 账实核对,查明账实是否相符
2、库存现金清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3、解读现金盘点报告表(附表样)
4、掌握库存现金清查的账务处理:(通过“现金盘点报告表”的账实比较核对,判断盘盈盘亏)
(A)库存现金盘盈
(1).批准处理前 借:库存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批准处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其他应付款
营业外收入
(B)库存现金盘亏
(1).批准处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
(2).批准处理后 借:其他应收款
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任务一小结(库存现金的清查步骤)
任务二:银行存款的清查
1.清查方法:对账单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 账实核对,查明账实是否相符
2.账实不符的原因
(1)存在错账 ——错账更正(复习)
(2)未达账项
3.未达账项
(1)含义
(2)类别:
一、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一)根据表7-2银行存款日记账(略)表7-3 银行对账单(略)
找出未达账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略),掌握调节表的作用。
任务二 小结(银行存款的清查步骤)
作业与拓展:A对于既有错账又有未达账项的情况应如何处理。B有上个月未达账项的处理
课后自主学习:往来款项的清查
(三)模块三 存货的清查具体教学安排
任务一 存货的清查方法
1、实地盘点法(识记)
2、技术推算法(演示 识记)
任务二 了解相关原始凭证
1、存货清查的注意事项(了解)
2、盘存单
(1)概念:是记录各项实物资产盘点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财产清查工作的凭证之一。
(2)盘存单内容(图示法)
1、实存账存对比表
(1)依据:盘点结束后将盘存点的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核对,若发现某些财产物资账实不符,应填制实存账存对比表。
(2)作用:用以确定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数额,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也是分析盈亏原因、明确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
(3)内容(图示法)
(4)解读
案例1
传统题型应该是:直接给出盘盈盘亏数据,作出账务处理。我在教学时注重操作时间,安排了凭证的解读,举案例1某企业存货清查后的一张实存账存对比表,请学生代入角色,分组讨论解读分析盘盈盘亏情况。嵌入教学视频。最后展示完整的实存账存对比表,完成任务二,衔接任务三-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任务三 存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1.账务处理原则(不考虑增值税)
具体账务处理(接案例1)
(一)盘盈
1.批准前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批准后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二)盘亏或毁损(不考虑增值税)
1.批准前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库存商品
2.批准后 借:原材料(残值部分)
其他应收款(赔偿部分)
管理费用(自然损耗或超定额损耗净损失)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净额)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课堂练习,案例2(略)要求:1.解读实存账存对比表 2.编制批准前、后的会计分录。
知识拓展:财会专业技能大赛关于存货的清查真题演练
课堂小结与作业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一)将割裂的章节系统化,将同一种财产物资从清查方法直至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一一囊括,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每一项物资的清查。
(二)设置若干任务,学生角色代入后完成任务。在每一模块中都嵌入若干任务,学生代入“保管员“、”清查人员“等角色后,在任务驱动下,不知不觉掌握了清查的方法,学会了凭证的解读与账务处理,达成教学目标。
(三)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实践和操作体验。在模块化教学设计下,在任务驱动下,有多个真实案例的操作体验,学生真正的接触到什么是库存现金的实地清点,未达账项是如何查找出来的,什么是技术推算法,这些都是用理论知识阐述无法获得的真实体验,经过这一训练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再接触财产清查就能胜任清查工作了。
参考文献:
[1] 刘艳妮: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J] <价值工程> 2012.第15期.
[2] 林云刚:《会计基础》 [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第一版.
[3] 程华安:工作过程导向在《会计学原理》课程实施中的研究 [D]湖南师范大学 2010年.
篇4
关键词:模块化 教学案例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8-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目前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学习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现状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一个教学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无法兼顾,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础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还有常规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等。根据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
2 模块化教学研究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1]。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文章研究的模块化教学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最基础部分,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把该学科的教学内容编辑成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相近性组合成知识教学模块,然后再通过各个教学模块的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2]。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先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再调整教学知识模块的组合,从而满足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
2.1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时间都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制定解题计划,能够很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按照模块化教学设计,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Office)和计算机网络三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再细化成一些小的教学模块比如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档使用、毕业论文排版、Excel公式应用和网络基础等基本教学模块,再根据专业不同可以选用一些邮件合并、Excel公式及统计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图文排版等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设计为:(1)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和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看相关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合作,当然也可以寻求教师帮助,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答疑的作用。(3)学结,最后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教师做补充点评和汇总点评。
在模块化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亩使学生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协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3 模块化教学的案例
在模块化教学中,每个知识模块都提前准备好一个或几个功能齐备的教学案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逐步学习如何完成该案例,最后要求学生再动手完成案例中实现知识点的学习。比如邮件合并教学模块,上课时先展现出平顶山学院6 000份新生录取通知书,让学生思考自己怎么完成该录取通知书的制作,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建立空白文档,插入“录取通知书”艺术字效果,写入录取等文字信息,排版字体、字号效果,排版段落中的行间距、首行缩进、对齐方式等,然后页角插入校徽,再加上“20**年新生录取通知书”的水印效果,最后使用录取信息Excel文档(只有姓名,院系,专业信息,其它信息已删除),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录取通知书的制作。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完成预计知识点的学习,还会在互相比较谁做的更漂亮中自己摸索着加入一些其他知识元素,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课程最后留20 min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加深学生知识点的使用和学习。
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动手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通过自主摸索、协作学习,实现了对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
2.4 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运用教材知识编制教学案例的能力,带动学生深入探索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块化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模块化教学符合教学改革大方向,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
3 结语
模块化教学在课程开始是展示教学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然后告知学生本次课的教学和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课堂最后带领学生自评、总结,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块化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是讲授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4.
[2] 魏英.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32(3):105-106.
[3] 张兰芳.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43-45.
篇5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意义
结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体现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办学特色,明确框架与体系。
构筑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顺利衔接的桥梁。克服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两条线平行、互不衔接的情况。培养输送满足企业需要、渴求的专业薪酬管理人员。
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化。
就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目标如下:(1)基于流程细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为招聘与选拔、培训开发、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模块。从薪酬管理模块入手,探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薪酬从业人员能力层级,基于此构建金字塔模型。(2)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薪酬从业人员能力层级的金字塔模型,设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与该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研究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上,而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研究非常少。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主要有如下内容。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王贵军(2006)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萨茹拉(2004)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
2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的视角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角度入手,而对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还非常少。薪酬管理实验教材出版得也很少,大多数是薪酬管理案例集。即使有一些实验教材,也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
康士勇(2005)在其所著的《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标准》一书中,主要提出岗位评价的方法和基于岗位的薪酬结构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范例。王凌峰(2005)在其《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一书中对国内的一些原创性成果和富有创新价值的实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该书中增加了组织结构设计与流程再造这一详细介绍。杨力(2007)在其《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从内容熟悉阶段、案例参与阶段、动手实践阶段和设计创新阶段四个方面探讨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路,并提出实验教学中需注意三个问题:资料来源问题、情景模拟设计问题和时间问题。该论文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思路。
总的来看,目前对薪酬管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尚未构建,操作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教材还较少。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将完善上述相关问题,进行本课题研究是有必要的。
三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社会需求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整体上进行改革探索。如图1所示。
2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所谓模块化设计,就是将某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将这个子系统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要素进行多种组合,构成新的系统,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系列组合。
模块化设计用在薪酬管理中,就是将薪酬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相互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组合,一个组合即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包含若干个子模块,采取模块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工作过程的抽象性、复杂度,使薪酬管理工作趋于可操作化。例如,基于薪酬各构成部分所发挥的功能,大致可分为战略性体系、薪酬管理基本薪酬模块、奖金模块、福利模块和薪酬预算与沟通。基本薪酬模块可细分为薪酬体系、薪酬调查和薪酬结构等子模块。模块化设计是相似性原理在薪酬管理课程功能和结构上的应用。
(2)基于社会需求的各单元模块内容纵向层级式设计
组织薪酬管理专员的职业路径开始于操作性工作,即员工薪酬的测算的工作内容,逐渐向设计性的内容过渡,即岗位薪酬、绩效薪酬等方案的设计。所以将薪酬管理教学内容并行设计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基于以上要求纵向梯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打破传统教学中直接从设计性内容的安排开始,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到组织薪酬管理人员的角色,技能的掌握按照从浅入深梯度上升的内容来安排。薪酬模块中基本薪酬模块和奖金模块的内容安排如下。
基本薪酬模块纵向设计基本薪酬测算、套改,薪酬结构优化设计,薪酬结构设计的内容。基本薪酬测算、套改的内容安排事业单位、公务员、新员工薪酬和销售人员等的薪酬套改、测算实例的内容。薪酬结构设计安排岗位评价、薪酬调查和薪酬结构设计等内容。
奖金内容分为奖金的计算和奖金方案的设计两部分。奖金计算实例的内容为新疆和田日报社印刷厂奖金方案、新疆天山制药有限公司市场开发人员绩效薪酬方案和高校教师奖金方案。奖金方案的设计部分内容为奖励多少、奖励什么、如何奖励以及奖金方案的设计等内容。
(3)基于企业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基于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需要同步进行改革。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除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可结合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校内科技活动、网络教学平台(120.95.238.93)、团队合作性学习和文献综述等方法。案例教学穿插在每一单元模块内容中,使得学生了解现实企业薪酬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同时锻炼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科技活动及团队合作结合校(院)的SRP、暑期“三下乡”以及学科竞赛等平台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展现。这里重点分析实验、实训教学环节。
基于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要求,实验实训环节按如下思路进行设计与实践:
初级技能的掌握———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设计。基于企业实例的薪酬测算实验,薪酬变动的调整与相关表格的熟悉。
高级技能的掌握———设计性实验设计。结合薪酬三大子系统,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模块化构建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具体包括两个层次:薪酬方案优化实验、薪酬方案设计。设计性薪酬实验、实训方案有薪酬满意度调查、职位评价实验、技能薪酬方案设计实验、绩效薪酬设计实验、宽带薪酬设计实验和自助式福利薪酬设计实验,实验的开展结合小组合作、案例教学、企业调查和课程集中实验的方式进行。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改革不是某一时段的产物,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企业需求的完美结合,并且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刘昕,邓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17-19.
篇6
摘要:为了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学应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应由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向面向市场,构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数学建议采用具有“应用数学”特点的基础——拓展——应用型模块设置法,以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宽泛内容和增加选择的弹性。
关键词:高职数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目前,数学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有较大差异的矛盾,而且传统学科型的内容体系也很难提供给学生实际、够用的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适应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因此,高职数学的内容体系要逐步向模块化改革的方向发展。模块化内容体系打破了课程界限和教材界限,把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独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各专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的不同可以通过对教材中“模块”的取舍来体现,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选取某些模块作为学习内容,以达到数学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
一、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化的设置
对于高职数学建议采用具有“应用数学”特点的基础—拓展—应用型模块设置法。这一设置法包含“基础必修模块”“拓展选修模块”和“应用选修模块”。其中“基础必修模块”包含各专业所需的共性知识内容和必需的基本数学能力;“拓展选修模块”在前一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对应专业和职业岗位特殊需求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进行拓展;“应用选修模块”包括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可以根据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要求对模块进行组合选择,利于因材施教。
弹性模块化的设置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为专业需求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课程教学注入活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处理好“打好基础”与“专业创新”的关系,使得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更加简单、通俗、实用,贴近实际,突出应用。而且可以在比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三种逐步深入的模块又可以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使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适应专业、岗位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数学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的教学改革
(一)各模块的内容在注重知识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由于高职数学课时较少,需讲授的内容较多,加上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所以在对模块中数学各分支内容整合时应反复精选,所占的比例必须体现专业应用的重要性,同时降低理论,减少技巧性计算,增加专业所必需的应用知识的实用性,但在取舍时注意不能把教学内容削减为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理及如何套用,以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内容整合时必须处理好其实用性与学科知识自身系统性的关系,做到既适当地降低理论的严谨性,又不放弃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既强调内容的应用性又不放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指导原则是强调“在应用前提下的系统知识”,而不是以往的“在系统知识下的应用”。
(二)各模块内容中做好教学重点、难点的转化
数学概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灵魂。教学中在考虑知识系统性需要的前提下要把握基本概念、突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而不是拘泥于纯数学学科的重点。对于基本概念要理解“透”其主要的实质,把数学概念中隐含的思想性结合专业知识给学生挖掘出来,即主要探讨、理解其思想性、应用性,让学生掌握将相关概念应用于专业问题中的方法。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搞好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及实际问题衔接部分的教学工作,并重视数学知识在应用过程中的分析、抽象与概括,以增强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建模,要重点教给学生对具体的实际数学模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时数的局限性会使前后节课内容的衔接上不够充分,使学生过多地产生疑问;各模块间的内容可能联系较少,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转化教学的重难点:(1)引进新内容时尽可能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注重本模块知识点小结及其与其他模块知识点的衔接与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寻找关系,发现规律”。(
编辑整理本文。
2)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自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点,布置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3)在阶段复习课中多与学生总结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注重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做到“懂其原理,得其方法,通其变化”。(4)对计算方面适当降低难度和技巧,能查表计算的尽量查表,以增加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效学习时间。
(三)做好课程说明,便于学生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各自要求,灵活地选用不同模块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构成新的教学模块。为了保证学生模块选择的正确性,在模块化的教学计划中应有比较详细的课程说明,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需要的学时数、前导性或后续性课程的名称等。其中课程目标说明是指完成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前导性课程说明是指为了完成该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事先修完的准备课程。
三、模块化内容体系改革的配套资源
(一)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材体现模块化思想,模块与案例相结合。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内容,要体现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点的要求,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并突出模块化思想。编写时要注意:模块化教材虽然可以把一个较大的课程内容分成容易拆卸互换的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成篇,但是各模块的知识点之间仍然具有一定的逻辑上的关联,仍然能体现教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的过程,即在具体内容设置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各模块中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各问题之间衔接的自然合理性,而且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内容,应进行适当综合。例如在问题衔接部分可以采用“引导发现法”,便于学生自学。在制定教材中各专业数学模块内容及选择模块进行组合时由同一专业方向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完成,这将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的改革要与基本教材统一规划。
2.教学方法要力求“活化”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好的教材如果离开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即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巧妙地把“死”的教材变“活”。在方法的选择上还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尤其要把“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于理论性教学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另外,应用模块的教学可以采用“探究与讨论式”“案例驱动式”“问题解决式”等方法,把相应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师资方面的改革
1.注重对教师专业目标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高职数学是不同专业的基础课,以提供专业课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为课程目标,由于数学课程按照各专业类别进行分类教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自然明确,为了便于教师集中精力研究专业数学内容和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建议每位教师要有主要的专业方向,多听一听专业课,以进一步了解专业需求,了解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从而整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专业数学的相关知识。另外,以往数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是个别教师孤立地完成,忽略了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模块化要求的课程整合,不仅需要教师开展每一模块的教学设计,而且需要不同课程教师之间协同设计、协同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应用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应加强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工作,要能胜任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相关课程,重点培养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能力。
2.注重教师多重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由课堂的灌输者向引导者的转换;模块化内容体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是一线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完成一个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教师是否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是否具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对于解决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至关重要。所以,建议教师从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独立或合作地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解决问题。为了树立多元化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还要多走出去,积极学习借鉴同类兄弟院校及国外最新教育与改革成果,根据所在
编辑整理本文。
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此外,要想保证以上各方面的改革落到实处,机制及学生评价等方面也要相应地改进,例如,同一方向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就改革后的各方面效果定期和学生进行意见和建议的交流,制定整改措施及方案,并形成机制。学生评价方面应改变以往“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的考核比例要灵活掌握,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主。
综上是对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化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议。随着对这一问题逐步深入的思考,更加觉得高职数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困难与机遇同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深入实际,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这一课题,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最终一定能让高职数学教学更加适应专业的需求,更加适合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并在提高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重庆,徐国庆.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与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周念,王显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
[4]黄映玲.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探究[j].高教探索,2010(1).
[5]朱春浩.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与数学内容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12).
[6]徐利治.关于高等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看法及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3(3).
[7]刘爱国,等.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模式的初步探索[j].大学数学,2003(19).
[8]刑春峰.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4).
[9]王信峰,张翼.高职教育数学课的教学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高教研究,1997(1).
篇7
关键词:三维动画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一、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它和其他的美术或设计课程有所不同,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开展课程教学需要依托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掌握基本的动画运动规律和制作技术,才能进一步在艺术作品创作中有所拓展。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三维动画设计相关课程,都是基于Autodesk公司开发的3dsMax或者Maya等三维动画软件平台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方面,国内已有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前期探索与实践。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创意与动画学院依托重点专业建设平台,师生共同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完成了大型原创动画片《糖果总动员》,并成功签约保加利亚国家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进行连续播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设计专业以“动画短片”创作实践中心展开专业教学,经过多年培育,该校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动画创业团队———广州泰明斯贝动画设计有限公司,已经进军中国三维动画市场,第一部三维系列动画片《吊丝兔》已登录媒体发行播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设计学院于2006年开设了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为了适应动漫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开展大量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开设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先后进行了15次的完整授课,期间多次与珠三角地区的知名动漫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紧密融合,逐步探索构建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依托校内动漫研发中心和工作室制平台,进一步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行动,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与动漫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依据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国外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方面,更多采用企业导师团队直接进入校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并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项目实习实践。
二、课程教学理念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主要是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教育实际两个维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和职业技能养成的成长规律,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整体教学设计。依据动漫行业对三维动画设计相关岗位的职业需求,以企业项目案例为驱动,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三维造型建模、立体空间表现和动画制作实现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三维动画的模型创建、角色表现、灯光材质制作、动画生成以及特效处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岗位技能实践,学生从基本操作学习到复杂技能掌握,由行业新手逐步成长为职业能手,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基本胜任动漫行业企业相关的三维动画师、影视动画师和三维建筑动画师等岗位的工作,并能持续性开展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的综合实践与创作。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参照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立足岗位技能要求,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依据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房实践”的方式转变为“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案例化教学、任务实践”的课程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个人专业实践的能力,强调课程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推进教学内容与动漫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开展三维动画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3]。
三、课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是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二年级的高职学生,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
(二)教学设计思路
开展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将遵循“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课程教学团队必须制定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并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动漫行业企业三维动画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调研情况,深化产教融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立足三维动画设计岗位技能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案例化教学、任务点实践”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模式,实现三维动画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案例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综合性的课程考核方式,突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三维动画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将以企业项目案例化为驱动,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空间表现、镜头逻辑和三维动画制作等方面的实践能力,透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三维动画的模型创建、角色表现、灯光材质制作、动画生成以及特效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课程实训指导老师,融合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开展课程一体化设计,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完善课程标准、授课大纲、教学案例库(课程案例录像和微课视频)、习题库、试卷库和教学参考资料库等教学资源的项目化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引入企业三维动画项目开展教学,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建模、材质、灯光和动画等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工作任务与课程项目对接,教学导师与职业导师对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达到下列各项能力要求:1.了解国内外三维动画发展史及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平台;2.熟悉三维动画设计的制作流程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3.掌握曲面建模、多边形建模、角色建模的常规技术;4.熟悉各种类型的材质表现、纹理贴图的编辑方法;5.理解并掌握灯光属性、布光原则和布光技法;6.掌握关键帧动画和路径动画的技术应用;7.掌握约束、变形、骨骼动画的技术实现;8.掌握渲染与输出的技术参数。
四、课程教学实践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结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对珠三角地区多家动漫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和毕业生访谈,参照广东省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根据我校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构建的“项目引领、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实现课程教学设计项目化、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案例化,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推进“双师素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课程的建设;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引进企业成功案例,丰富课程学习内容。邀请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参与到本专业的教研活动中,参与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紧贴专业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多方互动,共同推进“双师素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按照“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根据企业三维动画设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够用,学以致用”的指导原则下,把真实的企业项目引进到课堂,项目的知识点能涵盖主要的教学内容,选择的项目具有可扩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设计经验,又能够在对项目的逐步扩展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大地增加教学的适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三)对接企业岗位群,完善课程考核标准,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任务驱动”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加强与动漫企业相关岗位群的接轨,融合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一体,根据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要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项目驱动”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的方式,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参照行业岗位群的素质能力考评标准,邀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和成绩考核。
(四)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
利用当前良好的行业前景,争取动漫企业对专业办学和课程建设的支持,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满足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教学的需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开展科研课题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
(五)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的作用
结合国家高职教育理念的发展,针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继续丰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借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作用。
篇8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现代航空公司的运营管理问题,它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如何通过《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教师不断总结和探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步骤,进而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以模块化和专题化的形式紧密地追踪行业前沿动态,不断地吸收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过程当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最终形成了该课程的十大核心模块。[1]模块一: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主要介绍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特点和航空公司战略制定。模块二: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介绍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特点、流程及方法。模块三: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介绍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模块四: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统运行要素、过程以及航班延误和解决办法。模块五: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以价格管理、航班座位控制管理、座位超售等为视角介绍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块六: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主要分析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特点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模块七:航空公司主要财务决策,主要介绍航空公司资本运作中融资、财务战略制定、资本结构、飞机融资和资本运作等问题。模块八: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分析航空服务产品要素、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特性以及航空公司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模块九:航空公司信息化建设,主要介绍我国民航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块十: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介绍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问题解决导向的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再现一些客观场景,把学生带入到案例场景当中,以研讨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教学模式。[2]在案例教学当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找出成功的经验,又可以得出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或与别人的交流探讨拓展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案例教学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先进行细致的材料准备,针对不同的问题选定特定的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展开反复地讨论或者辩论,形成思想观点、知识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授课当中,需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大航空公司运营管理特色案例库的建设,经过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案例一: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取胜之道;[3]案例二:航空公司战略联盟:南航借力天合联盟;案例三:新加坡航空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解析;案例四:国航航班延误事件纪实:航班延误的原因与治理;案例五:资本运作大师:海航集团的资本超优势运作;案例六: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管理模式分析;案例七:春秋航空公司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解析。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
《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学习是交通运输专业和航空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就业能力,可以对该课程进行以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化教学,设计和安排《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航空公司的主要运营业务和相关岗位工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双向选择面。《航空公司运营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选择一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公司为主要的实习对象,以该单位的运营过程为主线,对实习单位的性质、任务,运营目标的建立及运营长期、短期计划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该航空公司的运营环境与战略;掌握该航空公司服务与产品开发的内容;熟悉该航空公司生产决策与计划的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工作;了解该航空公司涉及到的主要财务决策;熟悉该航空公司的服务与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习,基本掌握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学会观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结合实习内容撰写综合实习报告。
篇9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四个显著特点。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对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创新、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教育发挥着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如果能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学生就能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每年至少有1个月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
1.企业实训有助于提高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能够明确企业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增强对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理解,还了解到教学与企业之间、当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以后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的工作中能有进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企业实训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教师下企业锻炼学习,可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获得企业各方面的真实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各方面的操作流程。通过参与企业流程改造、技术更新的实践操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从一个教师转化为一个-线工作者、一个学生,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理论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下到企业去实践去锻炼,则意味着继续学习深入学习,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应用于实践。
3.企业实训有助于提升教师思维的灵活性
企业在运作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决策层能够根据多变的环境及时的对公司的运营做出调整。这与学校发展所面临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实践锻炼能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要把这种“变数”充分灵活的运用到学院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中去,更好的培养能适应多变环境的人才。
4.企业实训有助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企业的每一道工序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不容出错,现代化的生产线,不容许任何环节出错,企业的决策更是需要万无一失,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教师,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就是我们的产品,只有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能为社会所用的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可以帮助教师将原来在工作中存在的偶尔的懈怠思想一扫而空,树立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责任感和迫切性,同时增强我们治学的严谨性。
三、进行模块化教学
1.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含义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有机结合。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由我校的模块教研组和校企合作的专家团队共同完成,把所学专业课程猎取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类,组成理论化、系统化的模块教学体系,从而使模块教学形成了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采用在实训场地讲授理论,边学习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从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再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和专业课比例关系,合理匹配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的模块化。这样对技工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备理论知识,有要懂得生产操作技能,也就是常说的“双师型”教师。
2.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模块教学与一体化教学是同时进行的,即通过模块教学达到一体化教学。从理论上看,一体化教学研究的主要是教学方法,模块式研究的主要是教学内容,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达到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1)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将原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内容生动具体,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实践渗透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加容易、更加牢固。
(3)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各模块间既能相互联系,又能相对独立,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 高校教育 课程建设 岗位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
高校传统的课程内容及结构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讲的内容。可见,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以培养高职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及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及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但有很多改革是闭门造车,只注重于形式。写几本教材、搞几次实训、做几个多媒体课件就认为是进行了课程改革,这种改革没有结合行业实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也得不到预想的效果。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对软件技术专业各课程进行了系统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里以《Java企业技术》课程建设为例,来探讨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过程。
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高校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是:与企业合作,分析与课程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岗位,确定课程目标;请行业专家参与,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建立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分解与课程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工作技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遴选课程内容;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教材及教案、课件、案例等教辅材料;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课程考核方式。下面根据总体思路介绍课程建设的过程。
一、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学生的能力目标。《Java企业技术》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级应用项目开发流程及方法,具备企业级分布式应用开发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软件开发的从业素养。
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
针对飞速发展的软件技术,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在行业专家参与的基础上,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通过定期派教师下企业调研、顶岗实习,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收集行业专家往届毕业生对本课程的反馈意见等途径,确保培养目标定位(适应的职业岗位)准确,然后运用“逆向倒推法”对职业岗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解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最后确定教学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遴选过程
以《Java企业技术》为例,说明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中课程教学内容遴选过程。
1.分析岗位指向
《Java企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级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技能,同时注重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调研,确定本课程岗位指向为J2EE工程师(如具有J2EE工程师岗位能力,就同时可适应Java高级程序员、动态网页设计师等岗位)。
2.确定岗位工作任务
运用“逆向倒推法”对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人员职业岗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为:开发客户端应用来接收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取向的用户的请求信息及用户的输入信息,开发服务端应用响应不同用户的请求及输入,结合后台持久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返回结果给客户端及维护后台数据。
3.分解岗位工作任务
通过调研、运用“逆向倒推法”对企业级应用开发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典型的企业应用三层分布式结构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中,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接口,接收用户的请求信息,并显示由业务逻辑层处理数据的结果给用户;业务逻辑层进行业务处理,包括接收输入,处理、维护后台数据,应答客户请求等;数据层存储系统持久数据。
4.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企业级应用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知识、技术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与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本课程选择当前最为实用的Java企业技术几大核心技术: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作为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项目
“DUKE在线银行”案例是典型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项目,选择此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载体。安排综合实训项目:物流信息平台,让学生经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达到具备项目开发、团队合作、文档编写等能力与素质的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组织
遵循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软件开发活动为导向,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建立模块化课程结构,实现“教、学、做合一”。根据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选择典型案例贯穿整个课程,同时将案例分解成几个子项目并分配到课程的相应模块中,作为训练学生单项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选择合适的综合实训项目,按照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测试提交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训练,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教学内容组织整体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遴选机制,本课程把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基于工作任务划分模块,建构模块化课程结构。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强调任务、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选用了“DUKE在线银行”典型案例为载体,并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恰当地分配到课程的各个模块中,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一次课就给学生分析“DUKE在线银行”实例要达到的目标,后续的每一课完后,学生就能实现本实例的一部分功能,本课程学完后,一个完整的“DUKE在线银行”就完成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开发一个实际项目的技能。
课程安排综合实训项目――物流信息平台,让学生经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全过程,提高学生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
整个课程由七个教学模块和一个综合应用模块组成,分别是:JDBC模块、JavaBean模块、RMI模块、Servlet模块、JSP模块、会话Bean模块、实体Bean模块和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模块。一个案例“DUKE在线银行”贯穿7个教学模块。课程模块化内容结构如图3所示。
2.教学模块内容组织
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子教学模块和一个独立实践案例组成。每个子模块包含5个教学环节内容:任务陈述、知识点陈述、示范案例、指导练习、点评与扩展。
(1)任务陈述。陈述子模块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和掌握的职业技能。(2)知识点陈述。陈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要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3)示范案例。能运用“知识点陈述环节”的知识解决的一个与本环节目标相似的案例,由教师来完成本案例。(4)指导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知识点讲解环节”的知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工作任务。(5)点评与扩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行再讲解,陈述扩展的知识和技术。(6)独立实践案例。学生运用本教学模块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独立完成与本模块教学中案例相似的工作任务,以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
3.实践性教学设计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采取纵向递进,横向拓宽的方式进行。分为课堂演练、独立实践、综合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课堂演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认识教师的示范与演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独立实践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完成单个小例子的验证,是某一知识点的单项训练;综合项目实训是软件设计能力的综合技能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软件设计能力的综合运用,为就业做最后的热身。
除第一环节外,第二、三、四环节形成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技能训练的最低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二层次是中级技能训练,通过模仿进而设计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高级技能训练,通过给其自由设计空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总结
通过以上联合四大步骤,再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基于榜样的教学方法,辅助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创业中心结合的方法。并设计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课程考核方式,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就完成了。《Java企业技术》这门课程的教材结构也就确定了。通过这种方式建成的课程,既能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又能达到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