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社会治理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79-3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电子化”为特征的“电子化环境”日益凸显。电子化既是一种技术,也是政府所面临的一种行政环境。作为一种技术,电子化为基层政府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了基础;而作为一种行政环境,城市基层政府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化的要求,创新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民众。电子化环境下的社会管理的本质是要求政府顺应社会对政府社会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以公众需要为主导社会管理体制。即,一方面,城市基层政府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与执行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创新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方法,尤其要重视电子化环境下的公民参与渠道的建设,并拓展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使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更加规范、透明,更能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
一、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走向文明迈向成熟的重要表现形式。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近70%的财富是由县级及以上城市创造的。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将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基地,据城乡建设部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达到6亿之多,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突破50%大关,开始真正迈入城市化社会。当然,尽管从城镇人口规模上来看,我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来看,仍亟待提升。目前,近50%的城镇化比率这一数字与世界发达国家近80%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差距的存在,意味着我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发展空间,也意味着城市基层政府正逐步面临更多、更为复杂且责任更为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及其管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地变化,具体而言,正呈现以下两大基本趋势与特征。
(一)社会管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管理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指在社会管理决策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主体,公众或其他社会组织也能够对政府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政府并非万能,同时,由于市场失灵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使得公民社会的兴起成为可能,也构成了必要。公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支新崛起的力量,正影响并改变着公共治理的格局。公民社会是指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一些社会公共领域,其所指向的是特定的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社会已构成整个社会极为重要的一极,它不仅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政府以及市场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形成对政府将构成有力的监督、制约甚至于限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促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
公民社会的兴起,意味着传统的通过对权力和权威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政府管制模式”必然要被以共同治理为基础、以善治为目标的“新公共治理模式”所取代。由于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过多地强调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或损害有关民众或群体的利益诉求。而新公共治理模式则强调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各“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之间的利益关系,主张通过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即政府不再依赖自己的权威亲自主导对某一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是将自己的角色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借助于新的工具、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对社会公共治理过程及结果的有效引导与适当控制。
(二)强调“以公众为中心、以公民为本位”的社会管理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公众为中心,以公民为本位”,寓管理与服务之中,这是现代民主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履行其特有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包括实践公共利益,尊重宪法与法律,追求专业的卓越,展现个人的正直、诚实和廉洁等。
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必须创新观念,并实现社会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运用更为民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与民众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共同协商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它要求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理和服务。
事实上,城市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离不开公众的有效参与。而政府的核心责任就是要为公众搭建一个有效的参与社会管理决策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公众参与来增强其参与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参与本身可以使公众意识到参与社会管理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基本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完善参与机制,拓展参与渠道,吸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构建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
二、电子化环境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不是简单地将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管理电子化,它是新的管理环境下的政府社会管理变革,这种变革的核心价值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公众利益。正如奥斯本(Osbrone,1992)曾指出,的民主政府是为它们的公众服务而存在的,为公众服务而非为官僚服务理应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因此,在电子化环境下,政府应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以善治为目标的社会管理,并借助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改革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方式,并通过及时回应民众需要,来提升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基础。
(一)电子化环境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多方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必须以社区居民参与为基础。这是因为,基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极为复杂,在现实中,任何部门,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不具有解决各种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与能力。因此,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不仅为政府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持,也可增强公众政策的执行效果。事实上,要使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够服务于公众,有必要让那些凡是生活受到某些决策影响的人都参与那些决策的制定过程。
总书记曾指出,执政为民的核心是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换言之,政府要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必须改革现有的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观念,广开言路,听取民意。与此同时,政府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方便,减少公众的参与的成本。而电子化环境为基层政府改革社会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政府与公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沟通
(二)电子化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政府行政的质量与效率问题一直是行政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尽可能地提高行政效率。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模式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中间环节的缩减以及效率的极大提高。在电子化环境下,公众可以通过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内容或完成一些审批、交验等事务,避免了传统政府机关的暗箱操作和办事拖沓。
Douglas Holmes(2001)曾指出,电子政务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一次变革。信息化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介入了政府管理改革的整个过程,为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高效率的手段和动力。政府可以通过“职能创新、结构创新和过程创新”,逐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业务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组,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且,政府通过应用信息技术降低了公民进政府办事的“门槛”,使原来很多“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在网络上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体现了电子政务的服务便捷性。电子化环境实现了政府追求公共利益的理性选择。
(三)电子化环境增强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公众监督是确保社会管理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前提,公众要实现有效监督,须以对社会管理信息的掌控为基础。传统的社会管理由于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公众难以获取关于社会管理的内容、数量以及质量等信息。而且,由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诸多社会管理决策往往在“黑箱”中运行。大多数关于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等,往往只能在小范围内征询意见,绝大多数公众意见难以被吸纳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去,从而导致公众成为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客观上需要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而且,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为公众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且更为有效地监督政府各种行为奠定了技术基础。通过电子化设备和互联网等手段,公众可以及时地获取各类社会管理信息,并对政府的各种工作进行及时地监督和质询。比如,公众可以通过登录政府网站了解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电子举报箱、电子听证会等,对政府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尤其可以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内容等做出评价。
三、电子化环境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低效管理模式,建立起多方参与、公正、高效、透明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一)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适应电子化环境下的政府工作转型奠定基础
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要求基层政府公务员能适应电子化环境的现实需要,不仅要推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且要积极培育电子化公民。
1.要提升基层公务员与民意代表的电子化应用水平
城市基层政府是基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直接联系城市社区居民最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整个行政大厦得以稳固的基础。任何时候我们的政府都应该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并且能够以良好的行政理念和态度、专业的行政素养以及合法的行政行为服务于民众的城市基层公务员队伍,这是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增强政府回应性的需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基层公务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服务意识与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电子化环境对政府工作的影响是彻底和全面的,对基层公务员以及民意代表的观念、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实中,基层公务员与民意代表是最为直接的电子化设备的使用者,使他们融入到电子化环境中来,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
2.要培育“电子化公民”
“电子化公民”是指在电子化环境下,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的公民(包括个体公民和企业公民)。他们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内,利用电子网络与信息技术等手段,将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充分表达,并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形成互动,借此影响社会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结果。良好的社会管理离不开民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即对于参与者而言,一方面必须要有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的意愿,不论这种参与能否对公共政策的结果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参与者有能力进行参与,即能够将其意见和建议予以清晰地表达,并与其他参与主体一道,共同形成良好的互动参与机制,借此影响公共政策的过程与结果。在电子化环境下,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习惯正发生急剧变化,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也正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换言之,不论是政府还是公民,都必须主动适应电子化环境变迁的需要。而对于公民而言,这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使用上,即能够利用电子化手段,来了解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并实现对社会管理过程的有效参与。
(二)完善社区信息网络,改善城市基层社会的电子化环境
社会管理网络化是电子化环境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的特征。传统的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其工作平台是一种手工式平台,而电子化环境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则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得以实现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电子化为手段、以服务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正是构建电子化环境的具体体现。
社会管理信息网络的完善包括社区信息“集成化”与“个性化”两个方面。社区信息集成化是指政府把各部门的职能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使公众能够享受到政府的“一站式”服务。而社区信息“个性化”则是指通过电子化手段,政府得以向公众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服务。比如,有面向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与健康保健,有面向企业的税务管理与服务等。而且,公众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上传服务申请,也可以对服务内容、过程、方法等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实现了由以往的政府到公众的单向沟通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沟通,使得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杜治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 谢漫英.美国电子政务的启示[J].电子商务世界,2002,(9).
[4] 于施洋.美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信息化建设,2007,(6).
篇2
本办法适用的考核对象为全市行政村(居)法律顾问。
一、考核内容:
(一)提供法律咨询
1.参与重大议事会议,为所议事项把关,提供法律意见
2.为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
3.为基层组织管理活动的合法性提出意见
4.为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5.参与基层环境保护、乡村治理、扫黑除恶工作
(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1.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
2.为村干部、村民及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培训、上法治课等活动,每季度不低于一次。
3.配合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指导村(居)委员会建立法治宣传栏。
(三)合同审查
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土地征收与补偿、房屋拆迁等工作中的合同进行审查把关,参与相关工作。
(四)法律援助工作
1.义务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做到边解答边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
2.指导、帮助群众申请法律援助。
(五)参与疑难复杂纠纷调处化解
参与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纠纷工作,对法律关系复杂、疑难、重大等案件的调处提供调前法律咨询或直接参与调解。
(六)工作日志等材料详实齐全
村(居)法律顾问每月至少到服务村(居)走访一次,认真做好日常工作的记录,有专门的工作台账,能够全面反映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量,相关材料详实齐全。
二、考核方法:
(一)先由各法律服务机构按照要求自评。
(二)各村(居)对法律顾问工作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评定。
(三)镇(街道)司法所组织指导村(居)组织、人大代表、相关企事业、群众代表进行测评,并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评定。
(四)司法局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并确定等级。
(五)司法局对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服务质量进行不定期回访,并将回访结果运用到年度综合考评中。
三、工作要求
1.各司法所要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向村(居)干部宣传驻村法律顾问的重要意义,统筹安排、督促法律顾问工作,使村(居)顾问在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篇3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会治理新模式;巡回检察
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研究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检察机关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派出检察室建设,把法律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实现检察工作重心下移,切实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推动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一、巡回检察概述
(一)巡回检察的职能定位、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职能定位:巡回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的重要载体,是能动司法的新举措,是便民利民的接访平台、化解矛盾的维稳平台和维护民权的监督平台。
2、基本原则:巡回检察工作应当立足检察职能,实行检察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定期巡回与不定期巡回相结合、专人负责与全院联动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3、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巡回检察工作,能动行使检察权,变“被动受案、坐等监督”为“主动走访、上门服务”;有效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就地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助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联系群众,提升检察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巡回检察的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
1、领导及常设工作机构。两级院成立巡回检察工作领导小组,在检察长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巡回检察工作。市院巡回检察工作办公室挂靠宣传处,由一名院领导主管,政治部协管,负责全市巡回检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基层院巡回检察办公室为常设工作机构,由一名院领导主管,配备3至5名检察人员,设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必要时可以抽调其他人员配合巡回检察工作。今年4月26日,漳浦县检察院经县委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巡回检察办公室”升格为正式内设机构。
2、派出机构。基层检察院在乡镇设立巡回检察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可在县处级以上单位或社团组织设立巡回检察工作室,名称统一为“X X X人民检察院巡回检察X X工作室”,挂牌办公。
3、巡回检察人员。从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群众工作能力强的检察人员中选拔巡回检察人员。其中,巡回检察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必须具备检察官资格。
4、巡回检察联络员。各巡回检察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聘请若干名巡回检察联络员配合工作,巡回检察联络员从本乡镇或者单位、社团组织中的公道正派、热心检察工作的人员中推荐产生,首次聘用期一年。
(三)巡回检察的工作职责
1、接待群众来访,受理群众举报、控告、申诉;
2、发现、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
3、对基层一线的司法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4、监督、配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5、监督国家利民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6、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
7、开展法制宣传和犯罪预防;
8、开展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
9、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了解掌握涉检、舆情,倾听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批评、意见和建议;
10、做好领导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巡回检察的实践探索
(一)巡回检察的工作模式
2011年4月,漳州市检察机关开展巡回检察工作试点以来,各基层检察院根据当地情况组织实施巡回检察工作,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基本模式。
1、“遍地开花”模式。由各内设机构挂钩辖区各乡镇开展巡回检察工作,在各乡镇依托政府、人大主席团设立乡镇巡回检察工作室,形成全面铺开的工作格局。南靖县人民检察院即采用该种运行模式。
2、“划分片区”模式。将辖区乡镇划分为三个片区,由三个巡回检察室分片区巡回检察,院巡回检察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形成“统一领导、归口协调、分片负责”的工作格局。漳浦县人民检察院即采用该种运行模式。
3、“专职巡回”模式。以巡回检察办公室为主组建专职巡回检察队,全面负责辖区内巡回检察工作,实行“专人专职”常态化巡回检察工作模式。现漳浦县人民检察院正在试行中。
(二)巡回检察的结合点、切入点及工作成效
篇4
(一)围绕目标,夯实基础。法治建设事关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各项政策,必须绝对确保政治方向上不发生偏差。根据上级部署和__区实际,今年__区依法治区工作的整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在“四个全面”上勇当排头兵的要求,围绕区委“123456”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快城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为建设“生态__、科技高地、创业新城、乐活城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据此,依法治区办经过认真研究,确立今年依法治区工作目标是:落实建设一流法治城区“1+6”文件,加快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水平,打造公平公正、规范守信、高效透明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依法治国决策在__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二)领导重视,全面部署。区委区政府部署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后,依法治区办立即制定了工作方案(即“1+6”文件)。今年初,在区委五届二次党代会上,区委把贯彻落实“加快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列为今年重点工作,提出勇当“四个全面”尖兵的工作目标。3月初,区委区政府召开依法治区工作部署会,区委书记、区长及区几套班子悉数出席,对今年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和动员,把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四个全面”统筹推进,旗帜鲜明地表明区委建设一流法治城区的坚强决心,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依法治区工作的积极性。前段时间,依法治区办对全区各单位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工作推进措施,并进一步梳理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今年工作思路是:一个中心、两个保障、三个结合。一个中心是:推进落实“1+6”文件。两个保障是:加强依法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和努力推进中国法治创新服务基地建设。三个结合:一是探索法治建设与政治建设结合。抓领导这个“关键少数”学法尊法守法护法,提升行政首长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助推政治文明。二是探索法治建设与基层社会建设结合。重点推进法治框架下多方协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工作,夯实社会稳定基础,助推基层治理。三是探索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选择有条件的创新平台,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和培育高端法律服务业等工作,助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
(三)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根据区委“1+6”文件要求,依法治区办协调各牵头部门,结合实际,相互协作,推出了系列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一是营造氛围。今年4月份区依法治区办与区政协办、区法制办一起谋划了今年第一季度法治政府建设协商议政会,38个有关单位和一批政协委员参加议政会;8月18日,区依法治区办又专门主持召开了__区《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__法治城区建设的建议》区政协1号提案推进会,对法治城区建设的几项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7月份,区依法治区办联合区人大法工委、区教育局举办了人大代表视察法治进校园工作,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此营造全社会重视、营造了法治建设的氛围。二是凝聚合力。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是依法治区工作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区办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依法治区办分别到八个街道调研,与文件中六个牵头单位对接,开年即召开司法所长及依法治区工作会议,经常性地到各部门到街道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三是细化责任。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定《一流法治城区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工作任务分解表》及其实施意见,按季度细化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工作任务,每月了解工作动态,及时跟进协调具体问题。四是加强督导。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依法治区办密切配合,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制定《__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重点工作督查方案》,将定期开展督促检查。依法治区办经常主动向区委区政府督查室汇报工作推进情况。8月18日市局蒋溪林局长到__区调研在法治框架下矛盾化解工作,为这项工作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五是落实考核。3月10日,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了考核会议,研究决定把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对领导干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依法治区办于6月25日制定出了56项考核指标的《__区依法治区工作评估标准》及实施细则,已印发全区18个党群部门实施,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六是培育亮点。依法治区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和街道创新工作,挖掘亮点,加大
宣传,尽快形成工作成效。重点培育区人力资源局打造以企业责任主体的劳资纠纷源头稳控体系工作、团区委创新青少年社区矫正机制改革工作、__街道依法治街工作、__街道在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工作、__街道在天安数码城筹建法律服务平台工作、推广横岗街道调解司法确认工作。__街道在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召开全区现场会。(四)多点开花,取得成效。区依法治区办强力推进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框架省级试点工作,构建三级调解网络、整合三大调解体系、推广调解司法确认制度、完善涉法涉诉法律援助机制等,工作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区法制办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截至2015年7月底,共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137件,拟保留115件,修改9件、废止和宣布失效13件,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有效性。区人大在__街道__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挂牌建立全市首个立法联系点,及时反馈基层立法意见建议,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区纪委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通效能监察系统,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建立健全防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常态化制度的实施方案》,形成纠治“”的高压态势。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区政协的法治建设专项课题调研工作也已铺开,部分调研课题已结题,涉及依法治区工作的建议和提案正顺利推进之中。区委政法委牵头各部门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区公安专项改革、法警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区法院在全市法院系统率先启动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区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委会职能,实行专职委员列席不捕案件讨论!机制、取保候审案件备案审查通报机制和检委会委员督察案件机制。__公安分局进一步完善了“一中心三制度”,提高了执法办案质量,首创了驻看守所法制员制度,组建了收押中队。区司法局扎实做好“六五”普法迎检工作。__街道打造人民调解“111”、“333”工程顺利进行。__街道启动法治文化公园和法治广场后序工程建设。__街道积极服务华为等企业发展,精心构建多方协同化解矛盾大格局,工作初见成效。横岗街道送法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法律“四进”工作顺利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成效显著。南湾街道继续建设联创科技园法治宣传示范点,推出了“社区法治学堂”等系列法治惠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的中心工作,认真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重点推进“1+6”文件各项工作落实。
该项工作已于20__年底正式启动,我科将协调督导按法治框架解决基层矛盾、工作机制改革等239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我区按法治框架解决基层矛盾的各项工作,探索依法化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为推进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依法治区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分领域分类别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健全各领域规章制度,消除制度之间交叉、重叠、冲突、缺漏等问题,全面加强政策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篇5
依法治理、法制宣传方面,星甸镇司法所开展“农民教育工程”活动,送法到农户,带动了农民自觉遵守法律,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盘城镇开展“党的政策、法律、科普知识、文明民谣”四入户活动,并成立专门队伍,走村入户进行宣传教育,解决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镇党委、政府将此项活动列入年终目标考核。永宁镇开展“我与父母同学法”活动,由镇司法所出卷,发给中小学生,利用暑假期间,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沿江镇对弱势群体宣传法律,提供法律服务。永丰乡举办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培训班,学习有关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等法律法规。珠江、永宁、石桥等镇开展“送法进教堂”活动,对教徒进行法律宣传教育。
在安置帮教方面,顶山镇设立“安置帮教基金”,对确有困难的“两劳”释放人员给予适当的帮助。泰山镇同民政等有关部门联系,为生活困难的“两劳”释放人员申办最低生活保障。浦口街道推行“三个一点”,即政府拨一点、单位支持一点、家庭补贴一点,对有残疾或生活无着落的“两劳”释放人员给予经济救济补偿。桥林镇为无房居住的“两劳”释放人员建房并联系安置工作。沿江镇同南钢、扬子等企业联系,为“两劳”释放人员设立过渡性安置基地。乌江镇每年召开二次帮教对象座谈会,五年来,该镇没有发生重新犯罪现象。
在基层调解方面,珠江、泰山两镇坚持每月一次调解主任例会,一次纠纷排查,共同讨论疑难纠纷,对重大纠纷做到及时上报,及时调处,利用调解室采用模拟调解庭方式调解纠纷。盘城镇以村、组干部组成“四员”即宣传员、调解员、安全员、信息员,定期定时开展活动,维护本镇的安全和稳定。浦口街道将辖区48个单位、9个社区的调解组织划分为三个片,分片管理,定期召开片长会议,分析社情,讨论调解案件。顶山镇规定重大疑难纠纷必须在基层调委会调处,如有上交,年终考核将对调委会扣分。
司法所紧紧围绕乡、镇、街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各项业务,尤其是在开展法制宣传,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维护本地区社会稳定;帮教安置“两劳”回归人员,预防重新犯罪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半年共宣讲法律47场次,受教育45985人次,直接调解纠纷86件,协助调委会调解纠纷68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4件,502人。为基层政府提出司法建议11件,全部得到党委政府的采纳,安置“两劳”释放人数53人,安置率89%。司法所工作得到了乡、镇、街领导和群众的肯定,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办公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桥林镇陆镇长用“四围绕、四抓”,即围绕目标抓措施落实;围绕中心抓职能发挥;围绕教育抓疏导防范;围绕自身抓素质提高,对司法所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这也是其他乡、镇、街党委、政府对司法所的评价。
通过调研、检查,也发现司法所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工作的主动性还不够。目前农村正处在一个发展转折时期,但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安置帮教、基层调解、法律服务,特别是依法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的职能发挥都明显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工作显得被动应付。2、工作的深入还不够。有的司法所工作只停留在表层上,没有扎实深入下去,村(居)委会包括单位、学校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有些纠纷调解、安置帮教、依法治理、法制宣传台帐不健全,明显反映出工作不扎实、不深入,更谈不上工作的创新。3、工作信息还不够畅通。司法所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很多特色和亮点,但没有及时总结交流,使整体司法行政工作难以活跃,有声有色。4、司法所长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司法所长负有带领、发挥一个乡、镇、街范围内的普法、治理、调解、“两劳”、法律服务组织队伍职能的职责,要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专业技能。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的调解、疏导,为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把依法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的一个切入点,采取联合调解、调解庭调解或者依托调解中心进行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应及时排查发现的问题苗头,预防矛盾发生特别是对重大恶性事件、群体性上访事件要定期排查,依靠党政组织超前预防,及时处理。必须全面了解掌握本地区民间纠纷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现状及特点,把握矛盾的动态信息,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预测发展趋势,提出准确建议,及时开展治理,通过以上工作为党委、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版权所有
篇6
一、优化城市社区组织架构,实现社区管治服务“网格化、全覆盖”
(一)健全组织设置,形成社区共治格局。按照3000户左右的规模和不超过1公里的服务半径,以街路为界,将全域30平方公里调整划分为13个城市社区,全面优化社区组织设置,由组织部门牵头选举建立社区党委,负责牵头抓总,协调驻区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眨簧缜党委下设若干业缘、趣缘、志缘、地缘党支部,构建立体式、全覆盖的组织网络;社区居委会剥离承担的行政事务,负责监督物业公司的服务,指导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强化居民自治职能;民政部门牵头建立社区服务站,统筹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专司党和政府下沉的事务;政法部门牵头建立社区综治站,承接公检法司进社区,负责综治维稳;房管部门牵头协调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关系,落实便民服务。六大组织职能明确、责权统一、服务一体,初步形成了“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格局。
(二)分线划片定格,细化工作责任。分线,是把市直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分成党的建设、实有人口、综治维稳、信用计生、社会保障、关爱群体、特殊人群、品牌活动、群团组织、物业管理十条为民服务线,并制定标准化流程,有效解决部门职能下沉分散、分设、分立等问题。划片,是每600户左右的居民或商户划分为一个责任片区,共划分片区103个,每名社工管理一个责任片区,负责处结、反馈居民诉求。定格,就是每100左右的居民或商户划分为一个民情网格,共划分网格586个,每个网格选聘一名居民小组长包靠,负责收集反馈社情民意、代办各类事项等。分线划片定格工作法的推行,去除了社区的机关化,实现了为民服务贴近化。
二、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实现“以民为本、民主管理、居民自治”
(一)完善运行机制,推进管理提升。一是建立社情民意建言会。每月组织社区党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建言献策,对收集整理的意见建议,及时提交社区工作联席会研究。二是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联席会议由社区党委负责召集,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驻区单位参加,每月召开一次,由各方轮流主持,围绕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民主决定社区事务,并张榜公开。三是建立社区事务评议会。由社区两委“兼职委员”代表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双向服务承诺书》,明确双向需求,相互作出共建承诺,并在市级媒体上进行公示。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发挥好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排忧解难的作用。
(二)配强社工队伍,提升服务水平。首先,选举兼职委员队伍。通过社区党委和居委会换届选举,依法实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其次,组建专职社工队伍。通过派、考、聘等方式,组建起专职社工队伍,先后派遣13名街道正副科级干部和22名街道机关干部、面向社会招考了13名大学生村官,46名专职大学生社工,选聘63名工作人员到社区一线工作。第三,民选居民小组长队伍。从居民中选举100名小组长充实到社区一线工作。居民小组长生活工作在基层,同群众有感情,了解居民需求,善于做群众工作,使民众诉求皆有回音。
三、加强社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社区服务需求
(一)数据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引入GIS地理信息技术、航拍技术和三维数字仿真模拟技术,将社区内驻区单位、居民区、商业区、主次交通干道等区域地貌,开发成了三维“数字社区”平台,使社区管理服务更加立体、形象和直观,实现了数据交换与共享,打破了各部门在社区专机、专人、专网的格局。通过逐户上门采集的方式,为13个社区的6万户居民家庭和4613家商业门店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摸清了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的分布现状。依托“数字社区”定位功能,实现人房信息完全关联、适时动态更新,并与社区服务热线、短信平台和呼叫服务系统联接,实现了为民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保障机制。按照每个社区不少于300平方米用房的标准,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注重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成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保障有场所议事,推进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就业保障、文教体育服务、城市社区安全服务等资源向社区延伸,向基层倾斜。真正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落实到每个人,使全体社区居民共享社区建设成果。
篇7
一、把握重点,发挥职能优势,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发展
(一)努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按照中办、国办[2007]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两个规定”要求,切实抓好各级调委会的组织建设,尽快达到“五有”、“四落实”,采取以会代训、旁听审判等形式分批分层次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素质。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探索解决在司法审判中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问题。坚持一年两次的矛盾纠纷排查,遇有倾向性问题和重大问题苗头,及时向上级机关及有关部门报告,提出建议,防患于未然。
(二)切实做好帮教安置工作,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要进一步完善帮教安置网络,做好衔接工作确定帮教类别,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帮教档案。
(三)抓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两个规划”,实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上要有新进展,要制定我县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意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各项制度,如县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县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二是强化对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的指导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抓好区域、行业、基层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三是在农村和农民学法上要有新发展,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际,进一步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送法进村入户”活动;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da+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发挥法律服务作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公证、律师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努力为我县“十一五”规划提供法律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在积极当好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级集体组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法律顾问的同时,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主动介入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
(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要把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四个“围绕”:一是围绕政府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做好法律顾问工作;二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法律保障作用;四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发挥职能优势,促进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引起各级领导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高度重视,把普法教育、人民调解等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司法行政工作和其他工作相结合,协调发展。
(二)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实行普法先行,运用法律手段调处的做法,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抓好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调处工作,凸显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素质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行政干警队伍。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素养。要认真学习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要把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警头脑。要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激励斗志,教育广大干警树立敬业勤政、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要结合队伍整体素质的实际,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按计划对干警进行各种业务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基层司法行政干警队伍。
篇8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交办<关于市卫生局局长×××任职情况的评议意见>的通知》(×人发[2008]21号)对我履职情况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十分中肯,倍受激励。经过认真思考和局领导班子研究,现对评议意见中指出的四个方面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和落实四条工作建议的措施汇报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缓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我市确实程度不同地存在,并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已经和正在采取以下措施:
1、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和药品统一降价政策,完善医疗信息公示制度和费用查询制,实行医疗违规收费查实免费制,建立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临床用药超常预警制度和不当处方内部公示点评制度,积极试行住院按单病种限价收费,大型设备检查和部分检查项目报告单互认,一、二级医院的“药占比”必须达到规定要求,市属医院每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年增幅保持“零增长”,每出院人次平均住院费用年增幅不超过5%。
2、改革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完善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逐步推行岗位工资制。严禁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收费直接挂钩,坚决取缔科室承包、开单提成、小金库等违规行为。
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2005—201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以创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为契机,年内完成10个建制镇13所卫生院向具备“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过渡,建成146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做到“小病不出社区、不出乡镇”,为居民提供经济、便捷、主动的医疗卫生服务。
4、深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断改进药品、医疗器械购销监督管理机制,集中招标采购公开化、规范化,加强药品配送的组织协调、规范操作和监督管理,试行药房托管工作,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规范购销渠道和药品市场秩序,有效遏制医药购销和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5、提高合作医疗结报比例和封顶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今年提高到130元,1-8月共筹集资金6718.15万元,门诊、住院补偿共6.08万人次,金额为3074.72万元,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扩大人群覆盖面,完善弱势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问题。科学制订和调整补偿方案,降低报销起付线、提高补偿封顶线。建立老年人个人账户,开展70岁以上居(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减少大病发生的风险。
二、整合卫生资源,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206名社区现有人员参加省厅举办的转岗培训,目前已完成了836名乡村医生两年一次的业务培训和年度考核。尽快出台加快全市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办法,今年年内完成至少100名全科医师培训。
2、加大卫生支农力度。实行市属医院主治医师晋升前到卫生院支医制度,每年市属医院下派10名后备干部到卫生院挂职锻炼,加强对卫生院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采取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委托(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扶持农村卫生院建设发展。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岗位竞聘选聘制度,卫技岗位全面实施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实行评聘分开,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切实执行待岗、解聘、辞聘制度,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推动医疗集团化经营。鼓励市属医院与建制镇卫生院组建医院集团,充分发挥好市一院、中医院医疗服务集团的作用,双向选择,人员互派,从管理、技术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帮扶。
三、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1、全面提升卫生执法工作水平。加强卫生监督员队伍建设,建立奖惩制度,强化依法行政、监督和“四五”普法考核,继续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简政提速。严格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准入和监管,规范卫生行政许可行为,实施行政许可“阳光操作”。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将食品卫生执法监督摆在卫生综合执法监督的重要位置,深入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和“食品放心工程”。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管信息、诚信信息、不良记录信息等信息库,提高食品卫生监管水平。
3、强化打击非法行医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以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为重点的医疗服务市场整顿工作。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超核准诊疗范围执业、任用非卫技人员从事卫技工作、科室对外承包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违法医疗广告和虚假医疗宣传,维护医疗市场正常秩序,保障群众就医安全。加强个私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强化医疗机构执业校验,推进医疗机构诚信服务等级评定工作。
四、推进行风建设,努力提升卫生行业形象。
1、扎实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对掌握物权、财权等重点岗位人员满3-5年(科长岗位3年、经办岗位5年)进行轮岗。运用正反两方面特别是身边的典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2、认真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积极配合市行风评议组做好评议的各项工作。加强行风巡查力度,不断完善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好院务、医务和党务、政务公开,规范公示的内容、渠道和时限,重点公示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内容。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
3、大力推进卫生文明行业创建。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开展“德技争先竞赛活动”,各医疗卫生单位今年要创成示范集体(病区、窗口)各10个,并积极开展文明单位争创工作。充分整合工青妇和各医学团体的力量,组织实施好第十六届“白求恩杯”各个竞赛项目,推进文明单位建设进程,使一批单位文明建设层次得到提升,为创建市文明行业奠定扎实基础。
4、积极倡导廉政文化。按照常熟市卫生系统廉洁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以“自觉守廉、亲情助廉、单位崇廉、同行敬廉”为主题,促进党员干部廉洁建设、卫技人员廉洁从医,以中层干部会议、个别谈话、岗前教育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廉洁文化进基层”活动,至今已开展49次“四廉”活动,受教育3464人,以及78次“三警”教育活动,受教育698人。
篇9
一、基层矛盾纠纷新动向
近年来,__县的矛盾纠纷呈现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类型增多,诱因复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现阶段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山林、宅基地、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居多。近年,由安全隐患、征地、污染、企改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大幅度增加。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中,争夺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占全县矛盾纠纷总数的近一半。
(二)矛盾主体多元化,群体性纠纷突出。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则以群体居多。表现为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山林、水土纠纷中,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三)矛盾不断反复,调处难度加大。由于群众自身素质和一些历史因素,常使矛盾纠纷不能按照调处协议办理而再起纷争,进而导致纠纷调处难度加大。
二、基层矛盾纠纷的成因
笔者认为,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利益之争是导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单位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矛盾,由“利”引起的居多。在__,由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纠纷,是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改革中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企业改制前,拖欠职工工资、股金、医疗费等,改制后,职工下岗,无经济来源,而许多职工又年龄较大,没有技术,再就业困难,易产生矛盾纠纷。
3、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不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再加上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出现纠纷便通过串联、聚众、集体上访,甚至采取违法犯罪手段解决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机制,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权
在新的转型时期,基层矛盾纠纷构成因素复杂,要从队伍建设、排查、调处等方面着手,完善长效机制,才能搞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1、夯实“四级网络”。通过建立健全乡(镇)、村(街)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组调解小组,形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片的县、乡、村、组四级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网络。
2、推行“四个结合”。即集中排查与经常性排查相结合,随机抽查与地毯式排查相结合,排查与调处相结合,排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隐患,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定期对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分析预测可能引发、群众性械斗、非法宗教活动、重大治安事件等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应对措施,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掌握排查工作主动权,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确保问题能提前发现,矛盾能妥善疏导,纠纷能及时化解。
3、坚持“四早原则”。一是坚持早处理原则。矛盾纠纷变化发展过程有成因—潜在—呈现—激化—对抗等阶段。呈现阶段是矛盾变化的关键时期,在矛盾呈现前期,重视矛盾的疏导工作,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坚持早分解责任原则。矛盾纠纷出现后,要把处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身上,同时,根据案情的难易程度,实行办事限时制度。三是坚持早整治原则。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常见的、多发的、带有倾向性的纠纷,尤其是那些可能激化的纠纷进行专项治理,做到小矛盾不出村级,大纠纷不出乡镇。四是坚持早防范原则。要切实防止排查调处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现象。对于一时难以解决或仅靠本地、本部门、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移送,提请上级协调解决;对于已经激化或酿成事端的矛盾纠纷,也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坚持“宜疏不宜阻、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的原则,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
(二)注重方法,发挥矛盾调处工作的能动性
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基层干部要把握“敏锐性、主动性、针对性、导向性”,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
1、思想上要有敏锐性。一方面,在形势好、情况熟的环境中,注意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对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或听不进不同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在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的条件下,注意吃透情况,冷静分析,对事物的主流和本质作出正确判断。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及时分析和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纠纷。保持对群众问题的敏锐性,做到及早发现苗头,准确掌握动向,及时将事态处置在萌芽状态。
2、工作上要有主动性。要建立工作预案,做到及时、主动、超前。在问题引发的初期,及时采取措施,及早化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方法上要有针对性。一是教育为先。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宣传力度,突出教育引导机制,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处置手段要得体。对一些别有用心者和幕后操纵者,要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段,增强化解的力度,通过打击和震慑,达到疏导和分化之目的。三是综合治理,进一步夯实基础,标本兼治。
篇10
司法行政机关担负着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荆州“壮腰工程”的实施,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如何立足职能, 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一、服务经济发展, 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的职能优势不可替代
总书记指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这一点上, 司法行政基层工作正好与之契合, 它所承担的普法依法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特殊群体管理、基层法律服务等职能, 服务定位、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各有不同, 有能力将触角伸及基层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随着经济方式转变的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的管理、服务、预防、资源优势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提升。
一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需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走向前沿。当今社会已进入各阶层利益博弈时代, 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 就是要增强对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容纳度, 在全社会建立起矛盾调处和利益协调长效机制。司法行政管理指导的人民调解工作, 适应了调处化解多样性、复杂性、源头性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的需要, 在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遍布城乡基层和各行各业的人民调解组织, 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遣部队”,通过及时发现调处矛盾纠纷, 促使各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自愿接受并履行调解协议, 既能有效消除矛盾纠纷, 又能兼顾各方利益, 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坚持 “调解优先” 原则,更多采用调解方法,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阻力,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型更好的实现。
二是建立诉求表达机制, 需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深度参与。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社会成员的维权意识普遍增强, 表达诉求、保障权益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回应这种呼声和需求, 必然要求从社会管理层面着力构建科学合理、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为这一机制建设提供了通途、搭建了桥梁。通过开展法制宣传, 能够帮助基层政府和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服务理念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 能够培养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进而促进基层民主化进程, 实现理顺群众情绪、和谐干群关系的目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政府管理与决策, 为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当好参谋助手, 能够帮助政府尽量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真正做到从政策源头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加快依法治国进程,需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倾力推进。依法治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包含的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各项业务, 对于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 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水平, 都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特别是通过开展依法治理活动,能够让基层干部进一步强化 “法律高于政府” 理念, 学会用法治的观念规范经济行为, 用法治的方法处理社会问题, 实现社会管理由“人治” 向法治化转变。促使政府依法行政, 引导群众依法办事, 消除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不健康的消极因素,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四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需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密切配合。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是确保社会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社会矛盾频发和社会积怨增多, 必将导致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的多数职能, 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积怨具有特殊功能, 是着眼于利益关系调整的治本措施。比如, 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是社会管理的特殊群体, 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创新对他们的管理服务方式, 能够让他们顺利回归融入社会, 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对基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具有预防、化解功能, 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 通过整合 “12348” 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资源, 可以为基层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提供平台, 增强政府对社会舆情的研判、预测能力,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
二、理清思路,转变观念,解决好认识误区的问题
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思考的现实问题。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为稳定而稳定,而是内在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实践。发展是动力,只有发展才能充分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内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才更加稳定;稳定是前提,只有稳定才能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才更有保障,发展与稳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坚决摒弃就稳定谈稳定的错误作法,督促我们在谋划本职工作的同时,将思想和一切资源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经济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主动为党委、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制定和施行宏观经 济调控政策,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主要经贸洽淡活动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依法解决宏观经济运转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主动为荆州实施“壮腰工程”、服务荆州振兴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作贡献。
三、立足本职,为服务荆州经济发展寻找途径
(一)要在思想观念上适应新形势。 思想观念上适应新形势,是司法行政工作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司法行政工作虽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但每一项工作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经济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公证服务、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职能,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软指标当作硬任务来做,司法行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要积极寻找思路自加压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司法行政工作具有广阔的空间,其作用发挥如何,关键取决于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有效履行职能,营造公平、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只要积极寻找思路自加压力,就能较好地找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司法行政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中就有用武之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推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将更加凸现,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问题将更加繁重和艰巨。就荆州区而言,要解决好涉及重大项目、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不稳定问题,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对各类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必须以攻坚克难的斗志,积极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必须以优质高效服务,确保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实效。
(二)要在积极履职上取得新突破 。履行职能上取得新突破,是司法行政工作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突出工作重点,在履行普法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重要职能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实效。
第一,变墨守陈规为推陈出新,增强普法教育的实效性。抓好普法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是司法行政工作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经济中心认真抓好普法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实践,力争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法治镇(办、管理区)、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开展面达100%,基层法治创建全面展开。一要以“五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六进”活动,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的实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互联网、移动通信、法律图书和法制文艺下乡等便捷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推动普法向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延伸,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全覆盖。重点抓好专业法律法规学习,真正把法律送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单位等每一个角落,让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受到法制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意识,不断推进依法治区,切实提高执行力。二要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宣传涉及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尽量预防和减少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障碍。三要针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农村土地流转、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依法治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四要根据服务劳务经济发展的法律需求,联合劳动人事部门,利用劳务输出培训、转岗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机会,选择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区,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外出务工人员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服务,着力提升法律服务和援助水平。要加强律师顾问团长效机制建设,紧紧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发展”的目标,主动为党委、政府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制定和施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产业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依法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要巩固和深化“法律直通车”服务机制,为规模以上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开拓新兴市场、开发新型产品、扩大经营规模等提供法律服务,并推动“法律直通车”服务向民营企业和其它中小企业延伸,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帮助他们预防和应对法律风险。法律援助是造福弱势群体的德政工程,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以贯彻落实《湖北省法律援助条例》为契机,不断提高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水平。一要以继续实施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项目为载体,努力实现应援尽援目标,真正把法律援助办成造福群众的德政工程,让广大弱势群体享受法律的公平和公正,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法律援助任务,严格按照统一受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的“四统一”原则,规范法律援助接待、咨询、申请、受理、审批、回访等工作制度,加强案件质量、归档及经费保障等内部管理,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全区法律援助案件200件以上,其它援助事项20__件以上。三要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法律援助,积极通过援助手段为党委政府排难解忧。对推进过程中涉及的涉法问题,要及早引入法律渠道加以解决,避免因纠纷影响到项目进展。四要加大农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努力为民办实事。通过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信息网络,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手册、发放联系卡等措施,积极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在人民调解上取得 新突破。人民调解是司法行政职能的重要部分,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就是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预防性、治本性、主动性、依法性、快捷性的特征。我区人民调解工作要想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要有新进展:一是在调处基层矛盾纠纷方面要有新进展。及时掌控社会矛盾纠纷发生的新特点、新动向,切实作到矛盾纠纷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化解各类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在法律工作者介入涉法方面要有新进展。利用法律工作者的优势,积极将涉法引入人民调解程序、非诉讼调解和诉讼渠道,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法律建议和意见,防止和避免一般激化为上访或群体性集访。三是在主动介入重大建设项目方面要有新进展。人民调解组织要坚持预警机制,提前介入重点项目建设,抓好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工作。要通过落实责任人、建立联络员等措施,及时为重大建设项目化解障碍。四是在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无缝衔接方面要有新进展。把人民调解作为法律援助的前沿,对未能调处成功的矛盾纠纷,要主动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注重从法律的角度对当事人进行教育、解释和劝导,促进当事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维护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自觉依法办事。同时,对成功调解重大纠纷的社会效果和扎实工作的人民调解员,要进行广泛宣传,努力形成“大调解、大和谐”氛围。
- 上一篇:影视剪辑的前景
- 下一篇: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