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问题

篇1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篇2

【关键词】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高等学校要维持竞争力和组织活力,顺应时代的挑战,知识管理或许能提供学校管理新的思维模式,并解决学校组织现有的困境。但是,高等学校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清、缺乏创新与整合等,造成了知识管理难以落实,没有收到实际成效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探讨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而更好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组织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

一、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认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是个人与组织竞争优势维系的关键,也是组织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知识管理是系统化的工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有系统地管理及运用组织内部与外部包含有形及无形的资产,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分享,为其他成员共享,并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隐化,将组织知识成果产品化,这都是值得高等学校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知识管理是由学校组织、人、知识、科技等一系列过程组合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组织以有效的领导与策略,在组织文化、绩效考核、信息科技等因素的促发下,通过整合系统的方式将组织的知识进行收集、组织、转换、扩散、转移、分享、创新及运用等系统化的流程,学校组织不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化、知识筛选和优化整合的过程。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大都秉持专业分工、学科分离,又有“文人相轻”的思想作祟,造成学校教师间很少进行专业对话、知识分享。同时学校各个部门也存在着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不能有效做到既分工又协调。因而,在学校组织中,会产生本位主义特性,这会影响学校的运作及效能,使学校组织管理过于僵化,造成效率低下,运转不畅,缺少生机及活力。

2、知识管理中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显著功能是促进知识的创造。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价值的产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创新知识的教育将成为主流,高等学校应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如何培养有创意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创造思考教学,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传递、推广、应用,都强调其新颖性,教师是知识工作者,每天都在传递、解析及创造知识。教师工作在学校教育的第一线,首当推动新知识、新观念与时代同步,若是教师们仍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固步自封,何以教导学生迎接未来竞争激烈的世界呢?

3、学校教育缺乏与信息科技相融合

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如何使用信息与通讯科技,特别是以开放、互动、虚拟社群的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网搜寻与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信息教育应当受到重视,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配合各科教学,并不断更新其教学技巧,惟有如此,学校才能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保持竞争力。尤其知识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更突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专业人员若不能与时进步将无法跟上改革的脚步,唯有时刻保持专业智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这一场信息与科技的革命中,占取有利的位置。

4、知识管理中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失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需有人文素养的配合。尤其现在高等学校教育太重视科技,技术理性至上,培养学生太注重逻辑思考,不懂爱与关怀他人,因此高校重新反省人文素养对学校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的成功仰赖的是一股知识管理的人文文化,通过知识管理,组织内的成员能够了解彼此、分享知识,这种认知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将成员紧紧相系在知识管理的架构之中,使成员乐意分享所知,也以此为荣。

二、提高高校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学校究竟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要在学校组织中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际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途径: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管理程序

高等院校推动知识管理,是要将存在组织中所有的知识,包含日常生活与行动中既有的知识予以搜集与整理,以了解高等院校内部的知识状况,整理与分析组织知识的目的,在于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是要将知识变成一种具体的符号,使其尽可能有组织、轻便、清晰以及易于被组织成员所了解与应用,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管理效果。

2、加强知识管理的有效领导

由于高等院校的领导者,拥有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若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能获得学校领导高度的认同,进而用行动予以支持,则能助推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成功。高等院校领导者积极参与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包括知道如何协助高等院校教师来建立知识管理的愿景、发展高等院校的重要资产,提高教师核心能力,并推动教师不断创新的能力等。

3、建构知识管理的学校制度与文化

由于知识管理十分强调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使组织中成员能够朝着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依赖组织文化的改变。为了知识的分享与创新,营造知识创造与分享的文化,先建立组织成员相互分享实践与经验、勇于实验与积极学习等行为,再使这些行为转化为每一成员的自觉意识,最后塑造成为愿意共享、懂得合作与乐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4、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知识管理

由于信息科技的发达,使得知识的编码、储存、交流与传播更为快速便利,因此,信息科技对知识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由于成员需要为数据与信息增加价值,才能把它们变成知识;而正因为信息科技能够轻易地掌握以及管理这些附加价值,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处理知识。信息科技的最主要任务,便是将原先存在于个别成员心智中、或文件里的知识,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相联结。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因特网的架设、搜寻工具与文件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普及等,均有助于成员间彼此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5、塑造育人的良好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

在学校中,教师就是知识工作者、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是学校组织中的首要资源,我们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用来促进并支持每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学校组织则是个人运用知识的场所,而学习则是使学校成员更具能力的基本做法。因此妥善规划学习内容,鼓励学习行为,塑造教育人员的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组织与人的意识,增进每个人的技能与组织整体的能力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6、建立评价知识管理成效的有效机制

知识管理评价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它可用来检测高等院校本身知识分享与管理知识的程度,并评估学校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也能明了各部门知识利用度的高低,从中指认出高等院校本身知识管理实务的优劣之处,以便引领教育重视需要加强的知识管理领域。

知识管理是提升学校效能的助推器,尤其是学校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和快速变迁的社会,更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增强学校竞争力。学校本身必须不断自我快速调适,才能克服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透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无疑将会助长学校的组织学习与快速革新,并促成学校人员不断的学习与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凌峰.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对策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77-79.

[2] 郑康,谌启标.学校知识管理的误区和变革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0)17-19.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内容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愈加显著。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等一系列新变化,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比如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从而有助于自身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知识管理”的现状,前景不是很乐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之道。笔者通过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当前知识管理困境的对策,以就教于方家。

一、影响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因素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起初由企业界提出实施,对于图书馆的领导而言,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并非能完全理解到位,尤其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在实践中未能将知识管理置放于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领导层在政策、机制、资金方面未能给予明确的、持续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将知识管理作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这一认识上还存在认识不统一的地方。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战略、规划、过程及效能评估等方面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总体构架,把知识共享与交流确立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2、对知识管理认识不足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智力资本杠杆”的知识管理,其作用性日渐显著。在电子传媒领域,信息量爆炸式增长,许多电子文献出版商构建了一大批的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又一个虚拟图书馆,以满足教育、科研机构学术交流或者其他特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地,日益被这些信息生产机构吞占,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献服务方式古板陈旧、知识资源更新比较迟缓,对知识管理缺少一定高度的认识,导致知识资源的利用水平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图书馆自身职能的发挥。同时,在显性知识的收集、储存以及隐性知识的开发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能充分有效地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可操作性实施策略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馆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图书馆馆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水平。知识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专职人员处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显性知识和挖掘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馆员的培训再教育,建立一套正规的培训制度,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除了开展相关学科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强化知识积累,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知识结构,目标是打造一支“知识工程师”的队伍。2)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每一位馆员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希望自己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培训和能力开发。图书馆要根据个体的职业兴趣和价值取向,对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等方面进行考量,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空间。同时还要对馆员的信息交合重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提高自我更新能力。3)加强馆员的归属感体验。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应实现“三化”管理(感情内化、事业内化和价值内化)。让馆员在从事本行工作时充分体验到归宿感和使命感,创造和谐、有序、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按照“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要求,继续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在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协调个人愿望和需求。

2、建立知识服务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作为一种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主要是从各类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各取所需”的原则将知识加以提炼,最后服务于大众。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大大开拓了信息环境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如果说之前保护馆藏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开发读者所需的知识资源库则是工作重中之重。可资借鉴的知识资源开发措施有:1)借助网络尽可能地展示馆藏资源,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策略,为读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资源库;2)尽可能利用一切智能化手段,挖掘隐性知识;3)ERP系统下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模式研究;4)为特定机构和群体开发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库。总之,我们要不断与用户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

3、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获得的绝大部分都是记录性知识,即以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书、报告、手册、数据库等外在知识。而对于企业所重视的隐性知识,却被图书馆忽略了。从经济和企业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对此,图书馆尤其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应重视隐性知识,以及推动和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但是面对网络和信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纸张不再是惟一载体,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于搜集纸质出版物,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这大大改善了显性知识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方式和过程。二是各类信息呈几何级增加,图书馆必须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搜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三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已经不是惟一的信息提供者,许多刊物直接在网页上审核文章,如何吸引使用者上门或者提高网络的使用率,也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不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设计等方法和技术,更要运用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实现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组织管理和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外在化。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不仅要研究知识管理,还要部署相关配套措施。随着计算机、移动通信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然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重要表征就是文献资源逐步数字化,不仅使得文献递送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迫使我们亟需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使用先进技术处理隐性知识,以及将信息网络建设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平台。因此,图书馆要合理利用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以读者为中心,通过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将图书馆改造为一个让读者和馆员都乐于置身其中的知识环境,达成促进学习、交流、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目的,为知识创新、知识积累贡献图书馆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万晶,齐志勇.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学发展史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 116 +260.

[2] 鲍宇星.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工作.2008(7) : 171.

[3] 丘莉莉.图书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J].中国国情国力.2009(9) : 53-54.

[4] 鲍玲.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新疆社科论坛.2004(3) : 86-87+91.

篇4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篇5

关键词:成长期企业 准职业化管理模式 科学适用

中国企业成长期特点和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企业生命周期一般由创业初期、成长期、成熟稳定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构成。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大部分处于成长期,成长期是创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期,因此,这一阶段企情最为复杂多变,是企业发展过程各种矛盾最集中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企业运营的核心要素全方位成长,瓶颈问题严重。

一是经过企业在创业期已完成的原始积累,在成长阶段已形成一定资产规模,但房屋、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质量和持续创效能力不确定,不足以给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发展所需资金巨大投入和现有资金短缺的矛盾持续存在。二是企业核心经营业务初步形成,主导型经营产品已经得到市场认可,能够赢得持续的营业收入和现金流,产品技术风险逐渐降低,基本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但成熟稳定性差,市场的巩固和拓展迫切要求产品技术进一步提升。三是创业期直线型人治集权式管理模式对于成长期经营管理半径急剧持续性放大,鞭长莫及而导致管理失控,没有完成由人治权威管理向核心团队机制管理的适应性转变,原管理模式不适应,而新的管理模式又尚未形成,形成管理瓶颈。四是因创业期的业务主导型企业经营方式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初期创业的成功,极易让创业团队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自负心理,影响以理智性和科学性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五是随着经营业务逐步走向高端和纵深,创业团队素质难以适应更高要求,但仍占要位,与企业岗位需求能力结构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难得高就,人事改革阻力重重,人才瓶颈严重。企业仅仅达到成长期并未完成使命,目标是做强做大做稳,尽快达到成熟稳定期,实现基业常青的目的,因此,要完成由创业期向成熟稳定期成功过渡,这必然要求成长期企业继续保持可持续性的高速发展状态,所以,必须突破管理、资金、人才、技术瓶颈。企业成长期这些特点和存在问题与矛盾的特殊性,与所适用的管理模式是极其相关的,无论是解决经营管理问题还是发展战略问题都需要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

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的科学内涵和要义

笔者根据企业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分别适用人治管理模式、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职业化管理模式的主张,由于我国企业规模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且大部分处于成长期,因此,纯粹的人治型管理模式和纯粹的职业化管理模式都不是主流,准职业化管理模式也因此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模式。人治管理模式经常表现为企业创始人自动性的行为选择,职业化管理模式有成功企业的模式可循,唯有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无章无形,是长时间困扰企业管理界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争论颇多,理论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经营管理实践。

所谓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是指由人治管理模式向职业化管理模式逐步过渡的管理模式。由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其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成熟企业,准职业化管理模式适用阶段是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前期过渡阶段,所以笔者将过渡期的管理模式命名为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虽叫“模式”,但由于成长阶段的变化因素较大,全过程的管理决策是在一定的管理架构下根据企业成长阶段的特点而随之不断相应权变,故难以像职业化管理模式那样可以定形,因此,所能确定的只能是抽象的管理要义和在要义原则基础上的适用逻辑及科学指导方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全赖企业家在掌握要义基础上的基本素质、领悟能力、借鉴能力和创新精神。

准职业化管理模式基本要义在于:企业管理本身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而不是一套机械的企业运营体系,管理之为科学,是指管理的基本要义、逻辑是科学的,也就是说基本规律是不变的,而管理之为艺术,是在基本规律和逻辑基础上,企业各核心要素根据不同企情有着不同的诠释和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表现为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艺术蕴含着管理的基本规律,管理的基本规律在各种表现形式的管理艺术中得以体现。

那么,如何在企业成长期把握好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的要义呢?这就要求必须明确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逻辑上的科学性,弄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逻辑:基本逻辑是企业在实现愿景、目标,从成长期到成熟稳定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资源决定着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产业发展战略,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的基础核心能力。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各项业务的发展状态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又决定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两者又共同构成企业的控制体系。企业核心能力、控制体系、企业文化三个要素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正是原则而灵活地在把握企业核心能力、控制体系、企业文化三个要素的过程中将企业的资源、业务、管理、文化等单个核心要素进行有机统一联动,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强大核心竞争力,将企业由成长期成功过渡到成熟稳定期,因而适用的逻辑科学性在于此,适用过程中要把握的要义也在于此。

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实践误区

实践中,如果对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的要义和适用逻辑没有很好领会,对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没有准确把握,很容易陷入或左或右的误区。经常表现为:

一是盲目实行融资策略,股本扩张结构失调,不合时宜地进行认股权激励,因股权变化而引起控制权争夺的负效应反映在治理结构的方方面面;二是创业期人治管理模式继续扩大化,演化为一种人治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决策的科学路径阻塞,决策方法简单粗陋,导致团队管理效应弱化;三是照搬照抄、机械套用国内外大型成熟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急于进入职业化管理阶段,这是处于成长期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结果不但没解决管理失控问题,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降低运营效率;四是授权分权机制不健全,权力的放收没有合理适度,造成失控和混乱;五是人力资源建设缺乏机制保障,人才能力结构与岗位结构不相适应,引起内耗严重,外部人力资源难以引进。

实践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准职业化管理阶段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分水岭,必须依据企情科学决策,避免企业落入成长陷阱。

正确把握企业核心要素以科学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

通过上述总结分析可知,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无章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型,直接考验企业家的管理素质和创新精神,因此,适用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企业核心要素,实现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一)根据企业核心要素设计管理机制

根据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和业务发展战略需要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再根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的控制体系,组织结构与控制体系共同构成有效的控制权分配格局,然后再根据岗位需要与能力结构相适应的原则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这样来构建企业整个运营管理机制体系。

企业成长阶段因长期累积并形成持续升级态势的核心资源转移或共享的需要以及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逐步形成多个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es),多业务单元表现为专业化范围内的多产品经营和跨领域的业务多元化两种形式。如果业务范围越宽,管理半径越长,企业机制就越应该靠近分权控制式职业化管理模式,如果企业业务范围越窄,管理半径越短,企业机制就越靠近人治管理模式,所以准职业化管理模式下的机制设计是随企业动态调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构建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企业管理模式的递进趋势与企业组织结构的递进趋势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的趋势是一致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向成熟演进。如果企业得到持续成长,都会从人治式管理模式经准职业化管理模式发展到职业化管理模式,同时组织结构也会从人治直线式经职能式组织和矩阵式组织发展到事业部式组织结构。当企业沿着产品细分、同种产品区域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经营路线进行扩张业务时,是属于较窄业务范畴的,随规模扩大,组织结构就应从直线型向职能型转变,即要组建、强化职能部门的功能,并根据需要设置产品部或项目组等横向协调机构,构建弱矩阵或强矩阵组织结构,当企业沿着产品组合或业务多元化路线扩张时,业务范围属宽范畴,组织结构应逐步由职能型、职能分部型向矩阵型转变,最后进入事业部体制组织结构。

成长期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即要参考垂直一体化、职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这些已经定式的科学性,又要关注当今世界潮流,体现创新性。如微软、苹果电脑等公司,其企业组织的真正特色和成功的精髓在于不分阶级的经营方式。企业组织呈现的是没有明显等级、网络式、沟通丰富的圆型。圆型组织体系中,只有一个沟通的中心,没有层级和顶点,圆型组织中所有人共同合作,责任、权力、监督、能力由成员分担,管理者定位于团队的激励者、连接者、沟通枢纽和授权者,员工被期望能够自我管理,同时对组织的使命有深刻的认识并尽职尽责。研究表明,当组织面临挑战时,圆型组织能迅速应变,而迅速应变恰好是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所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所以,足资借鉴。毫无疑问,这是对传统基于稳定和透明性预期的组织价值观的严峻挑战。

笔者认为,在变化频率最高的企业成长期,必须建立的是灵活的、能够快速反应的、以新的权力领导模式组织起来的新型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体系中,每位员工在一定的区域、职责权限内享有自由度和主动精神,形成动态的组织结构与动态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三)合理设计控制体系且建立执行保障机制

优化设计控制体系。职能型和职能分部型组织适合采用经营控制体系,事业部型或区域型组织适合采用财务控制体系,就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而言,由于企业在成长阶段一般适用职能型和职能分部型组织结构,因此应当适用经营控制体系。即企业作一个整体构成利润中心,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构成成本费用或质量中心,企业的控制和考核都要依据二级责任中心体系来开展。

有效激活控制手段,以正式组织控制,即各部门、各岗位职责界定和目标任务分解与管理为纵轴,以过程控制,即内部作业流程和绩效目标管理控制为横轴,以思想观念控制为软约束,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全方位的管理控制体系。

以财务、物流、人力资源为主要控制内容,防止管理控制虚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控制。从人、财、物三个方面切入,使企业经营控制体系产生效用。财务控制是对企业价值流的监督控制,重点关注企业价值链中的价值形态。财务控制的意义首先是通过合理岗位分工和权力分配相互制衡,防止贪污、挪用、盗窃等营私舞弊行为,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其次是确保财务记录真实、准确、及时、有效,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再次是对成本费用、融资成本、税务政策的把握进行控制,保护企业应得利益。财务控制手段包括预算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内容主要指货币资金、实物资产、购销业务三方面。要把手段和内容相统一,以财务组织、信息和绩效管理系统为内容构建支撑平台,共同建设企业完备的财务管理和控制系统。物流控制是对企业物质流的监督控制,重点关注的是企业价值链中的物理形态,物流控制的意义在于防止物资流失,降低物料消耗,提高生产效率。主要通过建立物流组织和完善物流过程控制和管理,从采购、生产、后勤、销售四个物流子流程来加强控制。在对人控制上,要显示“方法与艺术结合的能力”,控制时机选择适当,控制程度把握适度,对员工控制既要坚决果断,又要防止武断;既讲求时效,又要防止操之过急,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控制体系。

控制设计、控制手段、控制内容三者统一,不可偏废,这是把握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是保障企业核心能力增强,防止企业发展空心化的重要手段。

(四)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以逐渐形成科学的授权分权控制体系

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是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前期过渡阶段,所有建设的管理机制发展趋势都是随企业由成长期向成熟期接近而使管理模式向职业化管理接近,目的是在企业成熟期自然而然地实现成熟的职业化管理模式,正是因为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要完成的是向职业化管理模式过渡的使命,所以这个阶段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很大程度地体现职业化管理的特征。

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贯穿于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全过程。成长期企业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始终表现为动态增长,管理半径表现为动态延伸,管理的复杂性动态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正如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所说的“授权式的管理成为必要”。在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运营核心要素方面都要配备主管,授予他们执行事务的权力,企业规模如果进一步扩张,对各要素管理要求就进一步专业化,就要授予主管和助手们决策权,他们再把执行权下授,如此下去,企业的授权、分权体系便自然形成,多层级治理结构也随之形成。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逐步分离的过程。一直到企业成熟稳定期,所有权和经营权完成分离,资本方行使所有权,职业经理团队行使经营权,进入到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完备状态,企业完全实现由创业期人治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升华,准职业化管理模式即完成过渡期的使命。

职业化管理团队培养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经营团队具备足够的职业化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二是经营团队职责、权力和利益统一,职责清晰,权责明确,避免权力交叉;三是决策、控制体系制度化、程序化,对职业经营团队形成合理的权力制衡,实现由个人决策向团队决策的平稳过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对最高决策层进行激励与惩罚,促使其建设优秀的职业经理团队;其次是对经理团队进行激励与奖惩,减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尽心尽责。激励方式包括短期激励(既得报酬)和中长期激励(如股权、认股权)等,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剩余索取权分配机制的效用。

(五)循序渐进建设成熟的企业文化

成熟的企业文化有巨大的向心力,“归化”员工的思想观念。应当着眼于三个层面建设:最外层是文化表层即物质层,表现在厂容厂貌、产品外观等;中间是制度层,体现在约束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制度规范;核心是精神层,体现为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目标以及企业经营哲学。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制度共同构筑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赢得赖以竞争的社会资源。企业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在运转,而是有鲜活生命力的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社会生存发展,因此在适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

(六)重视管理链接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从导向型已经转向价值型。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跨国企业相继采用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通用电器、思科、西门子、花王与理光等公司都是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的模范。增长导向型管理重视短期效益,注重公司的销售动态、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反映过去状态的各种指标,而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却注重长期价值创造和发现的指标,管理决策基于资本效率和资本成本的比例。美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探讨利用价值报表来反映公司的业绩和潜力,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整合并优化产售、物流、售后服务等职能,供应链一体化,构建新的商务模式、信息技术以及联盟,以分享全球价值链。

(七)管理手段信息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方式与手段将产生革命。在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交叉融合和管理实践的强力推动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管理手段将更多依赖计算机技术,网上业务将得到迅速拓展。目前很多企业的学习、营销、人事管理等都在网上完成。

(八)控制分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管理内容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单纯追求利润向追求人们信仰等精神利益转变。随着组织的成长和规模的扩大,为提高效率,增加员工灵活性及选择性,把权力从管理者手中转向雇员手中,鼓励雇员们充分参与,共享权力,协作完成工作。

(九)管理效率目标化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论,强调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凡是涉及企业健康成长的所有因素,都必须建立一定的目标。对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都可以逐步实施目标管理。企业的各级主管通过目标方案对下级进行有效领导,实践证明,目标体系灵活、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等原则,配合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会充分调动人的内在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十)管理知识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从经验型管理模式转向知识型管理模式。知识型管理中的战略性企业管理(SEM)、平衡业绩卡、动态管理以及客户知识管理(CK)等方法的应用,促进了全方位业绩指标的数字化及分解落实,加快了企业内外知识、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理,客观地对差距进行模拟仿真并提出相应对策。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日本企业开始使用这种管理模式,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模式的完善。一是建立知识经理制度,促进知识生产率的更新;二是运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热情并促使其主动创新知识;三是建立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尊重知识、共享智慧”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升,加快组织目标的优化。

结论

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科学选择是长时间困扰企业界的问题,争论颇多,理论层面一直没有说服力地解决,经营管理实践没有得到科学地总结概括,人治管理模式经常表现为企业创始人自动性的行为选择,职业化管理模式有成功企业的模式可循,唯有准职业化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模板来模拟,直接考验企业管理的创造性和企业家的才能,因此运用准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科学分析企业发展阶段,实现管理方式与企情相适应,管理模式只要与企业要素的成长规律协调一致,就是科学的,对经营管理实践将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无论是跨越阶段,还是一成不变,都是违反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建良.企业有效成长阶梯[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志强.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质量管理;策划方案;质量监督;整体成本;工程策划

1 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的常见问题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坝施工体系不断健全,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技术依旧是不成熟的,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该文从施工准备环节及施工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的具体分析,从而满足现阶段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任务的定时完成,需要做好施工质量整体进度方案的控制工作。但在实际过程中,有的混凝土坝的施工单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施工单位在中标后,重视现场施工工作的开展,却十分轻视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健全及应用,不能根据本次施工项目的特点,进行相关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内部管理程序比较空洞,质量管理体系形同虚设。

为了保证混凝土坝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必须落实好质量管理环节,强化项目管理体系的各个步骤,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施工单位缺乏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在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单位的现场质量管理环节薄弱,导致一系列低效率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状况。在混凝土坝的工程应用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缩减成本,不能购置充足的试验设备。

(2)在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专业性的施工队伍、先进性的施工设备是取得良好施工质量的关键。在实践施工中,有些施工单位的施工队伍素质低下,其整体质量控制意识差,施工技术比较薄弱。施工人员因素影响到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如果施工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就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不利于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的施工管理者缺乏质量管理意识,缺乏良好的监督管理理念,不能针对施工队伍的人员应用、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施工工艺技术,导致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管理质量问题。

2 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方案的优化

(1)为了保证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实现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这需要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文以某水库混凝土坝工程为例,进行工程质量管理方案的具体分析,从而实现整体质量管理效益的提升。该水库的设计总库容为380万平方米,本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为1200米,最大坝高为34米,最大蓄水高度是31米。该坝自左到右为均质土坝段、混凝土坝段,其是一种混凝土混合坝型。

为了提升混凝土坝的施工管理质量,相关人员进行了质量管理方案的认真设计,按照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根据工程工期的特点,进行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建立起了质量管理方案设计小组,针对本次工程项目的工作要求,进行质量管理方案的策划及应用,实行了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健全。通过对质量管理方案的优化,可以实现对质量管理资金及工作人员的有效配置,有利于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2)为了提升该大坝的整体施工效益,需要进行工程项目关键环节的施工分析,做好施工步骤的提前规划环节。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工程图纸,进行工程量、施工环节、施工能力、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安全性施工等的技术性分析。针对施工时期的气候条件,采取了相关的施工措施。

该单位实现了施工方案的优化,确保了施工工序的协调性,做了一系列的关键线路策划工作,在确保混凝土坝的施工质量前提下,实现了施工导流环节、基础开挖环节、灌浆处理环节的协调,避免了该地气候的不良影响。该单位进行了塔吊、搅拌站、混凝土输送泵的增加,有效提升了混凝土的生产及运输能力,有利于混凝土坝浇筑环节的有效开展。由于该项目的施工季节为夏季,为了避免高温天气的负面影响,该单位针对原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降温处理,避免其出现高温下的暴晒状况,通过对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设计,有利于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有利于提升混凝土坝的整体施工质量管理效益。

(3)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高温状况,施工单位就会进行降温水管的增设,进行流水降温工作的开展,实现仓内混凝土测温的加强,满足混凝土温度的实际工作要求。该单位也进行了管理架构的完善,落实好相关的施工责任制度,确保各个工程步骤满足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指标要求。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针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及优化。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工程施工的细节化管理。通过对工程质量责任制度的健全,满足了现阶段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提升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益。

在该水库的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中,项目工程设立了项目经理、总工管理、生产副经理三个职位,这三人负责工程的进度控制模块、技术管理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做好对工程的指导、协调、指挥等工作。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该单位进行了财务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结构的监理,实现对该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管理。通过对这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的应用,混凝土坝的施工管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施工建设效益。

(4)为了提升该工程的整体质量监督水平,该单位进行了工地试验制度的监理,强化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升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能力。该水库在施工场地建立了五间试验室,分别是试验设备间、资料间、测温间、试块养护间、原材料检验间,里面配置了各种各样的试验设备,有效提升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该单位进行了工地中心试验室的建立,工程技术人员按照施工标准,进行了施工工作整体方案的更新,针对原材料取样环节、混凝土配置环节、养护环节、送检环节等进行了试验强化,满足了工程质量的工作要求。

该水库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材料物价上涨的压力,出现施工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施工单位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整体质量,进行了效益牺牲,确保该工程项目具备良好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坝工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定中,其取样合格率100%,满足了混凝土坝的施工质量管理要求,实现了混凝土坝的施工质量的严格管理,满足了现阶段施工工作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相关参与方必须要强化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力度,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要求。

3 结束语

通过对施工质量管理的强化监督,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坝的整体施工质量,这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做好工程管理及其施工环节,针对水利工程的内在原因展开分析,做好前期管理的设计工作,提升工程质量管理的整体效益,实现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确保满足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鹏.浅谈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 施工质量 质量管理 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24-01

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是一种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的产品。由于其自身具备的群体性、固定性、单一性、协作性、预约性、复合性和露天性等特点决定了公路工程项目。

一、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特点

由于公路工程质量特点,决定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有一定的难度和相应的特点。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以下的质量特点:

1、凡参与工程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设准备、建设施工和竣工验收各环节有关因素都将影响工程质量;

2、由于公路工程建设主要以露天为主,受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上人员和设备的流动性,因而易造成质量的波动;

3、由于设计计算错误、施工方法不当、机械故障、材料质量伪劣、仪器仪表失灵等都会留下质量隐患;

4、公路建设中有大量隐蔽工程部位,其后道工序将覆盖前道工序,若不及时进行工序交接间的质量检查,有可能将前道工序的不合格误判为合格;

5、质量检查时不能解体、拆卸进行,对局部的质量问题也不能采取更换零件的方式解决。

二、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可划分为: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设准备、建设施工和竣工验收六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质量都决定和影响着公路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

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这一决策阶段是确定项目取舍的关键,是确定质量目标与水平的依据。一方面它充分反映着业主对质量的要求与意愿,另一方面要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个控制目标的最优组合。

项目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设计成果一方面决定着工程项目建成后的功能与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项目实施阶段的重要依据。

工程建设准备阶段要通过合理的招投标方式选择一支思想正、业务硬、素质高的施工队伍。无疑,一支优良的施工队伍是工程项目质量保证的基础。同时,这一阶段的征地拆迁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施工环境。

项目施工阶段是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由于其工期长、露天作业多、影响因素多,因此它是监理工作质量控制的重点。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是通过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检查评定,考核是否达到决策阶段的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由此体现项目达到质量目标和水平的程度。

三、公路工程质量的控制

控制公路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时要考虑工程项目形成的全过程,既要对每个阶段设立质量分目标,又要有重点“控制点”,并能连续地进行全局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设计过程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起点,工程的实体质量、功能和使用价值都是通过设计反映出来的。实践证明: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审查设计单位资质和质量保证文件;审查设计过程有关保证质量的资料是否完整、合理;审查设备技术规定对质量控制条件是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定实施质量控制的具体计划;即使业主只委托了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任务,监理工程师仍有权进行施工图的审核,并就其中的质量或使用功能缺陷提出质疑,要求有关单位做出修正。

2、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要实现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目标,必须选择一支过硬的施工队伍来担任项目的施工任务。因此在工程的招投标工作中应该有监理工程师参加,监理工程师应把招标工作作为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同时要协助当地政府和业主做好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在施工时有一个较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为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得以保证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审查施工招标文件中是否提出了工程质量和设备质量的有关要求;审查承建单位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设备条件是否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根据图纸、技术规定和订货要求,到施工设备与材料制造厂进行质量检查;配合业主和当地政府耐心细致地做好当地群众的思想工作,进行合理补偿,保证补偿资金到位,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范围应包括影响工程质量的五个方面: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 (Environment)。

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施工队伍确定后,应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并提出具体要求,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为了有效地进行监理,还应对他们规定出工作目标,组织各类竞赛,进行各种评比,以此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优良、合格的工程材料是总体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对工程材料、配构件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审核工程所用材料的出厂证明、技术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对工程中使用的某些装饰材料(如高速公路反光板、路牌、灯具等) 在订货前要由监理工程师审查样品;现场配制的材料(如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等的配合比应预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对重要的原材料、构件(如预制板、钢梁等)应对生产厂家的质量控制手段实地考察,并派出监理人员驻厂完善其质量保证措施。

对所用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对所用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来保证:

①凡直接危及工程质量的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器等)应按技术说明书查验其相应的性能,杜绝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机械。

②检查施工中使用的各种计量器具的合格证,使用前对之进行校验或校正。

③对进场的生产设备进行质量检验,并注意其保修期与索赔期的规定。

对采用的施工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具体做法是:

①施工前对每一个施工组织方案应进行审查,严格单项开工报告和复工报告的审批制度。

②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通过目视、目测、巡视、测量、试验等手段来对施工方法进行监理。

③每一道工序完工后,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合格后再由监理工程师或其代表到现场会同检验。

④对重要工序要重点严格控制,如路基不同土质的碾压工艺、最佳含水量及碾压遍数的控制、后张法预应力梁的张拉工艺等。

⑤对公路质量通病的防治口软基路段、填挖交界处、台背回填处的填土及桥涵构造物基础处理等)专项发出具体要求,对软基路段的检查全部采用触探试验进行控制。一旦出现工程事故,要立即通知停止施工,会同施工单位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商定处理措施,批准处理方案。并对处理措施的效果进行检查。

篇8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施工;施工质量

【Abstract】A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general application of prestressed pipe pile construction obvious advantage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mature, high strength, good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 construction speed, wide range of advantages, most of the curr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 But at the same Prestressed Pipe is heavily used, prone to two parts pile joint disengaged pile deviation, tilt and other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better ensure the prestressed pipe pile in the project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perform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resolve problems likely to face and propose.

【Key words】Prestressed Pipe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quality

1. 前言

(1)从预应力管桩施工的原理来看,是通过特定的工程方法形成特定的桩型,是依托成熟的管桩施工工艺,将混凝土通过离心脱水处理,预先以张法施加预应力,并在预应力达到特定的强度要求后,放张预应力筋,再配以蒸压的形式,最终养护形成预制的混凝土管桩。预应力管桩施工有很多的有点,如施工优势明显、施工工艺成熟、强度高、承压性能好、施工的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泛等等,这些有点的存在,让其在被应用之初就快速在各大工程中占据不败的低位。但同时,一些工程发生的因预应力管桩施工发生的质量问题,不仅给工程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还让工程的员工承受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因此加强对预应力管桩施工的质量监督,对其可能产生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并对已经出现了的质量问题进行实时、高效处理,才是确保其正常发挥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速度的保证基础。

2.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预应力管桩施工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会出现在桩的桩身、接头、位置等环节。一是在两截桩的接头处,会发生接头脱开的问题,在预应力的管桩施工过程中,有时候会采用上下两截桩的形式,搭建高度更高的桩,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两截桩进行连接。这样就可能在两截桩接头的地方,脱开,让上面的桩产生倾斜,甚至有倒塌的风险。二是桩身断裂、倾斜的问题,施工过程中,因为桩机压力的突然变化,可能会导致桩身的断裂问题,施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不垂直于地基,甚至预应力管桩的帽和身不在一条线上。三是桩位偏移、夹具抱裂等问题,从理论上来讲,施工过程中出现少许的基桩偏移,对施工质量并没有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桩位的偏移过多,就会有发生桩倒塌的可能。

3.导致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

产生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有施工地区土地的原因,有施工人员的原因等等。

(1)施工地区的土质原因。

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的施工地区土质问题,是因为施工工程所在地区的土质,会因无法承受桩的重量而产生下陷的问题,从而让桩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整个施工质量。同时,在挖掘管桩的深基时,面对无法挖掘的土壤,也会让理想中的管桩无法搭建,如果此时土应力释放,将直接导致桩断裂。

(2)施工人员的原因。

施工人员的过失,是预应力管桩施工产生质量的最主观原因。如果在测量、复核桩位的过程中,发生偏差、错误,会直接让整个桩位从建立之初就发生偏移。在挖土时方法不当产生的,施工的顺序安排不合理,把相邻的两个桩排得很密,使用的工程材料是劣质的,桩司机的技能不过关,加压技术掌握不到位等等,都会直接导致整个预应力管桩施工发生多重的质量问题。

4. 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办法

本文认为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的质量问题,需要采取纠偏法、补桩法、加固法等方法,从2个方面入手:

(1)注重对两截桩接头进行加固处理。

对两截桩接头进行加固处理,需要预先制定好加固的方案,从如何取出芯内填土、下放钢筋、使用怎样的材料进行加固、加固过后的效果怎样等方面着手,并作出加固处理的示意图。在方案的指引下,进行加固施工处理,可以采用成孔施工的方法,对工程的水压力、气压力、下沉速度、旋转速度、气嘴直径、水流量等技术参数进行设计,采取标准的工艺流程。然后采取反循环清孔排浆的方法,将管桩中的浆排除。之后进行成桩的施工,在完成对原来两截桩的清孔后,分别进行焊接工作,并下放钢筋,从而实现对脱开接头的两截桩的加固处理。

(2)对预应力管桩施工全过程实现动态管理。

之所以有施工工人的原因让预应力管桩施工产生质量问题,是没有做好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建立起对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依托施工团队的现存管理办法,再此基础上加入动态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的力度,避免人员错误给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

5. 结论

全文通过对实施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办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得出了4大结论:一是预应力管桩施工因其特定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施工过程中;二是当前预应力管桩施工主要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桩基存在缺陷等;三是需要认真分析导致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从原因出发,未解决问题提供支撑;四是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办法,如针对两截桩接头脱落问题,要进行加固处理等等。

参考文献

[1] 岑仰润等.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J].浙江建筑,2005.

[2] 周晓龙等.软土地区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事故分析及处理[J].工业建筑,2015.

[3] 李然.建筑施工中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问题及处理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4] 苏捷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J].江西建材,2016.

[5] 方金刚.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J].广东建材,2013.

篇9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确保质量水平[1]。

1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精确等。但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1.1违背建筑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若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时有发生。

1.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的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1.3 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点,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施、施工措施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1.4 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尽管上部结构设计、施工质量良好,但因基础设计不合理,以至于使用荷载尚未达到设计值的一半,挡土墙就出现了滑移和倒塌。

2工程项目管理措施

2.1 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责任体系,明确重点,落实责任

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责任体系,关系工程管理是否顺畅、责任是否明确、运作是否有效的问题,是加强工程管理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工程管理责任体系,把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形成一个整体,协调运作,更显重要。

2.2 要建立和完善工程处为主体的施工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要求工程处必须对施工方案的制定、生产要素的配置、重难点工程的监控负责。所属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施工方案的落实,设计变更、现场日常管理和沟通内外关系;集团公司指挥部主要抓组织协调、重难点工程的突破和监控保障,营造外部环境,注意处理好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关系;集团公司主要抓政策措施的制定、高难技术的咨询服务、重点难点工程的监督检查。工程管理部门特别是调度,要随时了解掌握现场情况,通畅信息反馈处理渠道,解决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2.3 要选好配强项目班子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场经营管理者队伍十分重要。具体到现场或工程项目部,首要的是选好配强项目班子,这样,项目运作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2]。项目长、党工委书记、总工这三个人必须选好配偶。项目长必须要有责任心,最好要有类似工程管理经验,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自律意识。私心重的人、能力差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当项目长。

2.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

施工中的质量检查是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人员通过质量检查或旁站监控,来确保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质量控制人员要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其重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4.1严格按方案施工。对每个方案的实施都应通过方案提出、讨论-编制-审核-修改-定稿(审批)-交底-实施几个步骤进行。施工中有了完备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可行的施工方案,以及操作性强的技术交底,就能保证全部工程整体部署有条不紊,施工现场整洁规矩,机械配备合理,人员编制有序,施工流水不乱,分部工程方案科学合理。施工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极有力地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4.2实行“三检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执行过程质量执行程序。为了能够使“三检制”充分发挥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检查上道工序、保障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做好自检、互检、交接检,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就不能转入下道工序的施Z原则, 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不放松,以工序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2.4.3成品保护质量检查。由于各工种交叉频繁,对于成品和半成品,容易出现二次污染、损坏和丢失,影响工程进展,增加额外费用。制定成品(半成品)保护的主要措施.并设专人负责成品保护工作。

3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3.1 要有效进行预先控制

在施工展开之前,都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现场准备等问题理出来,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勘查,反复优化,编制详尽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组要求配齐生产要素[3]。

3.2 要搞好责任成本控制

加强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横心内容之一,经济效益好不好,与成本控制如何有直接关系。因此,每上一个项目,都要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并有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实施。落实这项工作关键在于:预算要准确;责任成本指标要量化到岗位、个人和单机单车;项目部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成本执行情况挂钩;有一个负责任的监管有力的分管机构。集团公司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项目成本审计。防止发生虚收实支,虚盈实亏,该列不列、该摊不摊成本的问题。

4结束语

在中国的工程承包市场不断开放的将来,尤其是国际投资基金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势必大量引入全球有实力的工程公司进入国内市场,除仅剩下的一点政府保护之外,最多也只是向市场提供最直接的人力服务。随着市场的竞争的不断加剧,面对实力强大的国外工程公司,中国的企业必须要在投资,保险、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工程施工,调试等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总承包实力的企业集团来共同面对国外企业的挑战,走向国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刘石林.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J].中外建筑,2004(04)

篇10

一、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的客观需求。学校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进行管理必须使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做到培养人才的目标,保证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包扩教学工作,教学计划,学校后勤等。其中,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

2.坚持以人为本是适应时代。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这就要求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创造力,平等和民主。而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学校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3.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弊端。以前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存在着对于人性的忽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现在对于人才的要求培养不符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改变学校的种种弊端。

二、高校管理现状

1.高校管理缺少民主。在现在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过程中的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缺少民主性,不能针对出现的情况及时的做出反应。在高校管理中,不能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往往是脱离实际,不能详细的照顾到每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利落实不到位。学校领导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彻底够了解。对于民主不能彻底的执行。在制度制定的时候,不完全的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考虑学生的发展。

2.高校制度不够完善。高校要想做到效果良好的管理,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难免还是存在着缺点。比如说:对于学生的管理中,出现任何情况还是一言堂,不让学生进行辨别。在管理队伍的建设中,还有一些考核制度和将成制度不完善。

三、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要在高校的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对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了解。以人为本注重的是民主性和平等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了解学校的各种任务。在任务的执行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民族和平等的观念来管理学校,才能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同时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提供自己真实的建议和意见。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以便于建立完全平等的校园。

2.注重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就必须从学生身上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管理。第一,在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地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之后再进行解决,教会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第二,管理人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新生出道学校之后对于校园生活的适应,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中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第三,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自由,建立一个良好的关机网络,是学生了解管理工作的不易,可以主动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第四,在平时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的管理观念,创造一个美好,平等,健康的校园环境。

3.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需要体现自己学校的不同,尽心创新。管理制度是否符合人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要做到使学生和教会四自觉主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强调学生和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制度的制定,可以设立意见征集箱,在最大范围内收集学生们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议,将学生的建议在修订制度中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召开职工大会来进行讨论。提前选出教师的代表,让教师对管理制度的修订有一定的权利,代表提出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制度和方针。第二,让教师和学生对于管理制度做出评价。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这就需要在每学期末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学校在每学期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教师和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的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及时的修订管理制度。第三,高校管理制度的修订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障管理制度时刻坚持以人为本。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