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逻辑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逻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逻辑

篇1

【关键词】区域地理 地理要素 认识区域 地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9-02

区域地理的学习历来都是有选择的。区域地理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也是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这些区域地理要素采用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 “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

一、位置与分布的教学

1.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就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

经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进而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例如,西双版纳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它成为热带气候。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的教学一般做模糊处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识穿过该区域的特殊纬线,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区域的相对位置上。

在许多情况下,相对位置比利用经纬度确定的绝对位置更有用。例如说北京位于39°54′N,116°E,对于我们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这时,我们会更多地利用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这个相对位置。又如,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

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性表现为,在纬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很大。例如新疆深居内陆,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使它成为干旱的地区。

2.地理位置的教学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地图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大优于学生的观察以及教科书文字的阐述。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是通过读图来确定的,最后还要落实回图上。

例如,黄土高原位置的学习,首先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什么地方(不要求学生准确描述位置)。再读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太行山、乌鞘岭、长城和秦岭,确定黄土高原的界线、范围,说出黄土高原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并利用黄河等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辅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

3.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

在地域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有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又如,点、线、面分布。再如,自然分布、人为分布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

4.地理事物分布的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一般的方法也是使用地图和资料,形成学生空间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径也是使用地图。地图既是地理分布知识的来源,又是巩固这些知识的工具。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也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这样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绘制略图也是运用地图学习并掌握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的方法。例如,在新疆地形图上找出了主要地形类型(盆地和山地)和概括出其地形分布特征(三山夹两盆)后,要求学生在新疆轮廓图上绘制新疆地形分布特征略图。提示学生用∧∧∧表示山脉,用表示盆地。同时要注意山脉的走向、盆地和山脉分布的范围(用经纬线做参照物)。在这里,山脉是线状或带状分布,而盆地则是面状分布。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线”“面”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疆地形知识特点,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与差异的教学

1.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我们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自然地理因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而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则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例如,疏松的黄土、的地表和暴雨,这些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发、加重了这里的水土流失。又如,学完西双版纳后,让学生判断下列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关系的是哪个?A海陆位置与气候纬度位置动植物、B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气候动植物、C动植物与海陆位置气候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与动植物纬度位置气候。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例如,新疆,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和“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严重影响当地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及农业发展,特别是水对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新疆应适应环境,趋利避害,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通过新疆案例,将这种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因地制宜措施,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

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因为理解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坚持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2.区际联系的教学

区际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计这类教学活动时,一是不能把问题设计过大,二是不能忽略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上海经济的发展既依赖于区外丰富的资源,也依赖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3.认识区域差异

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区域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各有差异,根据自己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区域的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地理教学只有充分反映出区域积极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因地制宜观念。

4.区域差异的教学

差异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宜用比较法。差异存在于区域间,当学生学过几个区域后,教师应该有意思地将各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或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特征时,与其他区域的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和出现的原因,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差异,并能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分析方法,学习新的地区特征。

三、环境与发展的教学

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是集中体现在区域问题上。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学习的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比较好的载体。

1.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30余年抗生素生产历史的中泰合资企业,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省级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公司生产带来的噪声、大气、水体等污染问题,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该公司现已迁出城区。

就该公司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地理教师组织了下面的学习活动。第一步是组织学生分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20年前该厂的生产情况、污染情况以及当时居民对这种污染的看法。调查的对象分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该厂周围的居民。第二步是参观厂区、生产线以及公司的治污情况。第三步是在浦城地图上为该公司选择新厂址。

又如,橄榄坝人原来以种植橡胶、水稻为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90年代末期这里兴建了以傣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特色的傣族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如今,傣家人的生活变得富足了。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2.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例如,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使西双版纳形成中外闻名的“热带雨林植物、动物王国”,加上少数民族风情,使这里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理解这种相互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组织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前提下,以“区域――环境”为核心,重点突出人地关系,抓住区域中几个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区域地理特色的特征来组织教学。

例如,为了突出长江沿江区域发展方面的教育,可按以下线索组织学习材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纽带和辐射作用――城市与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在“地理位置”中,要求学生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做评价,巩固了学生分析技能和推理能力。在“自然条件”中,以地形和气候为重点,归纳出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区内差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在“纽带和辐射作用”中,学习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逐步形成区域协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与工业”中,使学生明确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沿江形成的四大城市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找出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地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强化学生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在“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中,分析长江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引起中下游河湖淤积,洪涝灾害频发,以及如何治理,培养了学生因果推理、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篇2

结合该书,本文对高等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中逻辑关系特征做出如下总结:一是内隐性。内隐与外显相辅相成,外显内容是在内隐逻辑下进行运转。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外显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行为等,这些内容相互之间具有联系,如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支撑等,而无论自我规划还是相互联动都要遵循内隐逻辑,如学科知识内在关联、学科特有认知方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理课堂教学顺畅进行。二是系统性。逻辑关系要形成完整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任一环节出现逻辑断层或陷入无序状态,都会对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主要包含三大逻辑,分别是教的逻辑、学科逻辑以及学生认知逻辑。教的逻辑决定教学活动思路与教学行为类型,学科逻辑是对某学科认知方式与规律的呈现,学生认知逻辑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表达,三者必须紧密联动、互为支撑,例如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了解学生当前认知水平,不能主观臆断、仅凭过往经验做出决策。三是动态性。课堂教学中的逻辑关系不会固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运演中,因为教学过程随时充斥主观因素,加之实际矛盾不断出现,需要依托动态逻辑进行应对和解决。例如,教师规划教学内容时既要遵循相关逻辑,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也要基于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另外,学生具有的两大特征也是驱动逻辑关系动态运演的重要因素,一是学生处于思想不成熟与价值观不稳定阶段,容易产生“新情况”或“新矛盾”;二是学生数量较多加之每个学生个性不同,教师不能采用同样方式进行应对,必须基于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逻辑关系会对地理知识记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相关记忆理论可以了解到,人在记忆陈述性知识和简单程序性知识时一般会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原因在于这类知识通常是孤立存在,相互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而地理学科中这类知识有很多,如地名、山脉、民族分布、矿物分布、洋流、气候带等。在记忆这些知识时,有意识地反复强化记忆是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加强督促或者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关联来优化记忆效果,但这一过程不会与逻辑关系产生太强联系,关键在于学生自我主观能动性调动程度。对于地理复杂程序性知识仅仅进行机械记忆远远不够,并且采用这种方式时遗忘速度会更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逻辑关系进行应对。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确保三者契合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将知识内容以逻辑清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其次,教师要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而后通过大量训练复习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形成给体自动化长时记忆。据科学研究,自动化长时记忆下所形成的遗忘曲线虽然和艾宾浩斯曲线同样随着时间迁移而不断走低,但不同的是,前者在记忆之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明显遗忘现象,而是在超过某一阶段突然加快遗忘速度,如果能找到遗忘临界点再次进行针对性训练复习,遗忘曲线“平滑段”将会继续向后延伸,进而延长知识记忆时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与训练复习工作外,还要通过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遗忘临界点,进而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篇3

【关键词】网络 高中地理 教学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备课

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积极建构教学内容、发挥课前主体作用,以组织者身份组织各项内容。而网络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素料,也能提供更多的教学案例。

1.从网络上获取教学素材

随着网络教学的日益普遍,网络上的资源不仅丰富,且具有形象性,资料齐全等优点。网络的动态性特点,又能让我们能够及时得到一些最新的资料和教学方向。那么如何快速的获取网络资源呢?要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获得得教学资料、网站要及时存档备用。

(2)多关注国内知名高校和高中学校的网站,获最较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向和理念。

2.备课组协作备课,资源充分共享

在日常教学中,同一年级的同学科教师通常是一备课组,发挥每备课组成员的作用,实理资源共享,即有利于促进备课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备课的质量和和效率。例如,建立共享群,可以及时交流的同时,也可能及时的分享资源。在协作备课时,要注意备课内容的及时与合进安排。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地理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形象性。众所周知,地理教学中,有较多的图像、表格、数据要分析和阅读,甚至需要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这些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促进思维与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交互性。高中学习很重要一部份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交互。有利于随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例如学生通过聊天室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心得;学生和教师也可以直接进行交互,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灵活性。教师通过上传资源,对于理解较差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再次学习,学生通过网络课件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侧试题。

4.丰富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布置课前资源查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的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上,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它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结合起来,这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

四、网络协作下地理课堂设计的原则

1.课题选择必要性原则

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因学习而获得的技能或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一些。如果某项知识内容学习者没有想了解的欲望,自然就没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可能,甚至课程内容连呈现的机会也没有;如果该内容是学习者已经在实践中体验过的或以后明显有可能体验到的,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对其需要的一种满足,其学习将会是积极的。

2.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游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存放网络课件里,学生通过鼠标点击直接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游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例如:在专题学习网站《大气环境保护》中,我们整理的“电子教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相关网站导航”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交互性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人机或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来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种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网络课件必须具有很强的交互。在《大气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采用超级链接形式将所需信息与主页面连接,界面友好,操作简捷。

4.目标性原则

篇4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逻辑思维;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65-01

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篇5

参加决赛的18名选手都是活跃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一线教师,经过各项目县(市)初赛、市(州)复赛脱颖而出。决赛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比赛顺序以抽签的方式确定,采取评委现场打分、观众投支持票两方面综合评定成绩。大赛聘请了8名农业系统专家作为评委。本次大赛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7名和组织奖5个。

18名选手身怀绝技,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德惠市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的李勇以97.58的总分获得特等奖,他讲课的语言朴实,内容实用,使农民能够一听就懂,一用就灵。在讲到建沼气池如何来掌握进料与水的配比关系时,他说:“人要光吃饭,不喝水,就得干巴死;那要是只喝水不吃饭就得饿死;一定要干的稀的搭配着来。”一句话就把一个沼气池讲活了。

来自洮南市农民职业教育中心的王静华和来自辉南县农广校的刘薇获一等奖。这是两位女教师,她们用细腻的语言娓娓道来,亲切的话语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

来自汪清县的朴范哲等3名选手获二等奖;来自珲春市的朴永虎等5名选手获三等奖,本次大赛中的这两位朝鲜族选手备受瞩目,一个讲水稻种植技术,一个讲苹果梨栽培技术。延边州的水稻和苹果梨在我省乃至全国都久负盛名,这两项技术历史悠久、日臻纯熟,极具代表性,他们用朝鲜族特有的幽默和带有地域特点的汉语讲课让在场所有观众和评委赞叹。

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中学地理a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产业进入到一个“爆炸式”发展的时代,每一天甚至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不断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出,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以超乎人们的想象,网络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网络的升级,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方式越来越多,容量越来越大。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课堂信息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世界大环境看,新技术的产生,首先应用于军事和经济,然后是普及于民用消费,最终才会应用于非营利性产业。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或者是技术开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但是今天人可以感觉到信息技术再教育领域的普及还需要各方面投入大量努力。硬件的普及,软件的提升和更新,以及服务人员包括教师对于技术掌握和产品操作和性能的熟悉,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现在针对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具体使用人员的操作培训及对学习效果的有机评价机制的建立,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从2011年开始展开网络实验班的教学,到目前是第四个年头,取得一定的成效,推出一些教育教学的成果。从学生的发展看,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的。在实践过程中,语文、英语、数学三科应用得相对普遍一些,地理学科一直参与这项教学研究与实践。但是由于地理学科受到学时的限制,以及课程信息技术资源的相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的影响,地理课堂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要遇到一些阻力,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取得一定的突破,总结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新接触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术不够熟练,登录学习系统慢,操作慢,导致课堂教育效率不高,反而有悖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理念。但是随着学生计算机应用的逐渐熟练,这个问题会相应得到解决,而且不断地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容量。同时,也会加强教师对学生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跟踪和检测,对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反馈,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开展提供量化的依据。

其次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教师的数量相对少,这样在发挥集体智慧和能力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单凭几个人整合一套完整的学习系统,工作量太庞大。另外,前期的技术操作的准备需要一定的过程。虽然技术可以在应用过程中逐渐熟练,在正常的传统教学工作量的情况下,再完成相应网络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无疑是一个挑战。随着实践研究越来越成熟,教师的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支持这项教学实践的人越来越多,将纸质的课本、习题扫描成图片,通过简单的处理,上传到学习平台,用于学生课堂预习和巩固检测,进一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再次,国家课程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对于地理教材,全国来看主要有四种,从学科特点看,授课内容的选择有明显的地域性,虽然现在国家有很多组织和机构都在积极推行网络课堂和网络课程资源,但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还相对具有局限性。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聘请了区信息技术中心的人员,直接参与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和开发学习平台,并直接指导教师的使用,使得网络教学的应用已经趋于常态化。

最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进一步趋向于多元化,如果还是考查学生记住什么知识,或者是应用哪个知识点解决哪些问题,那么似乎感觉太苍白。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海量的信息,甄别和提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必备的一项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途径,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知识的大容量和信息的大容量,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从这些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对于自身发展有用和有效的部分,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地理学科知识是基础知识,也是专业知识。当我们要学习一个区域,解决一个地理问题时,面对网络带来的大容量的信息,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探究和学习,是我们在信息化地理课堂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认为今后的地理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如何甄别和选择,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受来自学生、教师、课程和教学评价四方面的影响。对于地理课堂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目前看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地理课堂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有前瞻性的,是与时俱进的。可以看到参与地理课堂的信息技术化、网络化的实践应用的研究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一、转换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

为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首先就应该解决教师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认知与理解,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与设计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高中地理教学能力。

1.转换教育意识,尤其是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地理教学理念。

老师应该转变现代地理教学理念,尤其是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地理教学理念,重点做好对学生学习需求与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之间的对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做好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管理,让教与学、学与用、用与能相结合,突破地理教学的常规模式。

2.做好地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能力扩展,增强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管控能力。

老师应做好地理教学方法以及地理教学能力的扩展,主要应该提高教师对整个地理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以及具体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控制能力。教师不仅要做好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细化分析与整理,做好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安排,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辅助资源。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细致、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辅导。

二、利用以学生为导向的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

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之间进行充分的融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这才是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维系与发展的关键。

1.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思维,促使学生提前进行地理教学内容的预习与总结。

老师应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思维,促使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与分析。通过制定相应的预习课件以及预习任务,保证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学兴趣以及学习切入点,找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前集中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安排。

2.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应该针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灵活安排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一方面保证地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质性,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掌握,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任务,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教师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制定差异化的教学任务;还应该结合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差异化学习困境进行个性化辅导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解决所面临的学习困境,并可以得到更加及时与有效的教学辅导,提高地理学习的实际效果。

4.利用好地理模型以及地理教学辅助资源,实现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逻辑能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地理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12-01

初中地理教学中,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里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关键,初中地理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些均属逻辑思维。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那么,如何培养地理逻辑思维呢?

一、丰富感性认识,为逻辑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逻辑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

二、运用阶梯设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喜欢刨根问底,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阶梯设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第一册“世界自然资源”一节,关于“自然资源”概念的形成可用此方法法得出。授课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课本“自然资源的利用”插图,然后提出问题:

问:粮食生产需要什么?答:土地、阳光、水。

问:制造汽车的钢材来自何方?答:铁矿。

问:电灯照明需要什么发电?答:煤炭、石油、水力。

问:建筑所用的木材来自哪里?答:森林。

总结以上问题:这些生产、生活中所需东西有什么共同特征?答:存在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最后概括出自然资源的概念。通过阶梯设问,层层深入。

三、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巧妙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逻辑思维方法渗透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初中地理第一册“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各地气候的差异”一节。当讲影响气候因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理纬度,海陆关系,地形、河流和大气环流这几个方面分析。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各因素联合起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特点和表现,得出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在整个的教学中,学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为主线,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重点分析,推理、综合逻辑思维方法的学习融合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通过课堂示范和练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第四册“中国工业基地”一节中,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教师可重点分析“辽中南地区”的工业特点,作为示范,其余三个工业区让学生练习了解。

授课开始,教师先指导学生看“辽中南地区图”找出工业城市、大连、鞍山、本溪、沈阳、辽阳。分析这些工业城市的工业构图,得出它们的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对其工业结构归类,都是重工业。接着指导学生重视概念。

轻工业: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

重工业: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深入探析,并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要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能够更加贴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一、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可以对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让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可以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提升。经过归纳完善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并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诉求,并将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好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不断完善高中生的地理学习体系,为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帮助。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1.不断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考察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研究。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对地理学科特点的考查,缩小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范围,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高效的完成高中地理教学过程。

例如,在进行对学生的地理“地图的利用”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中生学习特点的总结研究,丰富该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突破”。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地图的种类区别”,通过对于不同类别的地图的利用形式的总结分析,让高中生充分的意识到,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与此同时,高中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学习特点,往往对我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将这些地理知识添加进入地图教学过程中,这就很容易就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热爱,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也就可以轻松得到突破,学生也就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2.不断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逐步提升,为了充分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的研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提升,并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体系。

3.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筛选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地理教学效率,要合理的进行对地理知识的筛选处理,突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心,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中,就要明确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所在,并以核心内容为主要介绍内容,实现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划设计。通过这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就可以明确高中地理知识的中心,为提升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突出高中地理教学重心,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段如婷.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 保山师专学报,2007(02).

[2] 杨照军. 谈调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 曾强.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篇10

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往往只记住了零散的、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如果用逻辑的方式把这样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内化为一个知识体系,既方便保存,又方便提取。这个过程要求教师改变自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位,而转化成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线索的导航者。逻辑思维训练就是利用各种渠道训练学生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比较等方面的能力,教会他们运用地理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地理事物,把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点和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概念。从而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分类存放。在教学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此浅谈如下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同步思维的过程,不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在实践思维策略时,也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体系的核心。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地图还可使学生加强对知识记忆的效果。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通过问题情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