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1-01

一、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小学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小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口向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

(二)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

3.责任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会把自己在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人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对语文教学的成功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一、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小学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1]。当代小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今天,提倡与加强小学生的人文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任务之一。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2]。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口向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5]。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浪潮汹涌的当今世界,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的精神家园日渐贫乏。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职,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国之兴衰,关乎教育。综观我们的当代教育,小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教育,却很少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文化经典的启蒙。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个可悲的民族。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对此无动于衷,就会造成文化经典的断代和失传,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2、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

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陈桃源主编. 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获取能力、发展智力、张扬个性,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激发兴趣、重视学法、激活想象、鼓励创新等四个方面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重视学法;激活想象;鼓励创新

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尊重学生、激发兴趣,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素养、发展学生个性,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人为本”,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积极动脑,充分发展个性,燃起自主学习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下架子,由“居高临下”的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中的“平等首席”,做到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课堂上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出错”,让学生给老师“挑刺”;课下深入学生中间谈心,嘘寒问暖,解惑释疑。这样学生由害怕、躲避老师变为喜欢、敬重老师,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语文这门课,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语文成绩也会得到较快提高。

二、重视学法、培养能力,做到“授人以渔”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语文观”方面的综合知识将会不断地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功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

在古诗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总结出了学习古诗的“五字诀”。一“查”,即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来扫除字词障碍,或查阅有关古诗书籍,弄清诗题意思,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读通全诗。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二“扩”,即在理解古诗时要进行适当的扩充或增补,使诗句结构完整,意思具体明白。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可这样理解:我寻访隐者,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了他的书童,于是便问道:“你的师父在家吗?”书童回答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三“调”,即对古诗中词序颠倒、句子错位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春晓》“处处闻啼鸟”中的“啼鸟”,即“鸟啼”。四“诵”,即在初步理解诗意后,要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如读主席《》一诗,就要读出藐视困难、英勇无畏的革命激情,从而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情、感悟诗境。五“联”,即在理解诗意的同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想象,让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暮江吟》等诗时,均可采用此法。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五字诀”理解古诗,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古诗教学“五字诀”在全镇教师中得到交流与推广,并发表在《小学生读写报》上。

三、激活想象、发展智力,让学生思想“自由飞翔”

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将会变得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不受任何限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多次采用想象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

我在作文课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训练:“春天又悄悄地来临了,万物在春风的轻拂下复苏了。在这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请用心去感受春天,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春天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发现、感受。题目自拟。”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到校园里去观察,并要求大家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留心一下田野或小溪的变化。结果有多位同学因为观察深入、细致,能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来着笔,语言清新,感情真挚,读来别有一番情味。请看韩奇同学的习作《我爱春天》:

冰天雪地的冬日过去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来临了。微风轻轻地次着,小草绿油油的,展开着嫩黄色的叶子。柳树发芽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扬。麦田也返青了,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

是的,春天来了。阳光灿烂,有粉红色的桃花,有雪白和梨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它们是那么美丽可爱。

是的,春天来了。小蜜蜂已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花蜜呢;蝴蝶也在忙碌着,它们在田野里翩翩起舞……

是的,春天来了。人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衣,穿上了漂亮的春装,五颜六色的真好看!小鸟们也放开歌喉,快乐地唱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

啊!多么美丽的春天!我愿你永留在我们的家乡,永留在我们的校园,永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四、鼓励创新、张扬个性,让学生感到“好样的我最棒”

创新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不竭的原动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论述,如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日子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光”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学生用谚语来表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的学生摘抄了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的学生吟出了岳飞的名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一些喜欢画画的同学更是别出心裁,他们有的画出一轮红日,映照在草地上的露珠上;有的画出一条河流,河面上一只小船正东去;还有的画出一枚火箭,在追时间……对于这些同学的不同理解,我大为惊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以致后来他们在作文训练、书画比赛、黑板报评比等活动中,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参考书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心理学研究》

篇4

一、做一个有童趣的教师。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有童心童趣,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的教师不仅知识渊博,还应富有童趣,是学生的朋友,是故事大王,是长不大的孩子王。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定要善于和儿童沟通,用儿童的语言和孩子交流并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

二、做一个儿童心理家。学生是个体的人,不同的个体就会因人而异,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应该掌握儿童心理,随时明白他们在想什么,想要做些什么。因为儿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是有情感、有思维的。且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特征表现也不一样。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年研究儿童文学时便有深刻的见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们的发达。”

三、做一个有形象魅力的老师。每一位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有其自身形象。我们通常认为,教师的形象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外在的形象通过教师的相貌、平常的举止、衣饰表现出来,内在的形象就是气质,由教师的师德、性格、学识等组成。一个人的形象,无论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是自然的流露,过于做作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所谓东施效颦便是如此。

四、做一个教法多样的语文教师。教无定法,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探寻教育规律,感受语文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但没有那一种方法可以一招致胜,百用百灵,关键是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人形成良性互动。比如吃饭,传统的要求是少说为佳,但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边吃边交流,分别讲述个人一天中有趣的事,这种轻松的氛围可以使小学生们无所不谈,自然就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和学生们开展讲故事比赛呀,背唐诗比赛呀,玩成语接龙呀等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

㈠从兴趣入手。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尤显重要,儿童对故事永远有一种不满足的需求。童话故事、科幻小说,幽默、惊险、探奇故事等都对他们具有超强的吸引力,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吸引他们、激起他们对文学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学生对语文没兴趣,往往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师教学手段的呆板、教条化,教师知识面的狭窄,讲话的无趣味。小学生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他们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多是凭兴趣学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是教好语文的关键,而儿童文学无疑是最好的文学教材。

㈡发展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作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即培养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文化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学本身是美的,它以优美的语言讴歌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和大自然的奇情美景。审美具有情感的特质,情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儿童文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密切关系,儿童从小接受这种美的熏陶,会对其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当今的青少年不少患有心理疾病,缺乏爱心,情感淡漠,人文教育就更为迫切。

㈢注重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想象力的开发需从早期教育开始。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儿童文学纳入语文教育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古诗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而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文学的作用更佳。因为古诗文在学生头脑中生成的是一种相应的再造想象,而儿童文学的故事性、幻想性刺激的是儿童的创造想象。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以幻想为特征;科幻是以传播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幻想为特征;动画片、漫画都是幻想的视觉形式。他们都具有故事性,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又有突出的幻想色彩,能够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幻想,在儿童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副奇妙的幻境。这对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要想办法把书面语言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使小学生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

㈣重视作文实践。怕写作文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缺乏课外阅读。因为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这样的学生也往往擅长写作文。由此可见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篇5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储备也就缺乏“后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与想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各方面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念时,学生就会再今后的学习中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导入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个寓言故事是,这样导入:“一天,射箭能手更羸陪国王去打猎,发现天上飞着一只大鸟。于是,他对国王说自己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鸟射下来。你们相信吗?现在,我们读课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听的情感来培养听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生动流畅的语言展开教学,让学生认真地写。

(2)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说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一些篇幅较长但内容相对简单的文章,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述重点内容,其他同伴认真听并判断是否全面;如果概括不全面,同伴就进行补充。这样通过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在说话过程中语病较多,意思表达不够准确。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说话训练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句到段。刚开始是,可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每天练说一句简单的、完整地话;然后,逐渐发展为每天练说几句话、一段话。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子。

2、读写训练

(1)要加强阅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多做笔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文章,让学生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一些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并归类整理、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会了作者的立意方法、表达方式。

(2)写作阅读有机结合,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广泛的阅读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勤写多练,才能得到实现。

三、鼓励学生不断地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语文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靠“教”出来,还需要平时生活的日积月累。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颖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不断地积累。

1、随课文积累

(1)品读赏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中,心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融、相得益彰。

(2)抓住主题词扩充积累。一位老师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上课伊始,老师以“夏天”为主题词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夏天’,并要求所说的词不能重复。”果然全班有二十几个学生开火车说了二十几个词都不同。这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据了解这是他们学校二年段开展的“主题词”教学研讨,老师在备课时应抓住课文的主题词,每节课必须围绕主题词扩充积累。试想一下,这批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能在老师的引领下,每节课听到二十来个的词,那么到了小学毕业后,每个学生顺口道来的还不都是好词好句吗?

(3)随课文扩展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很多积累的项目,教者应充分发掘并超越教材,让学生在学文中获得积累的升华,并为培养语文素养作有效的储备,如第五册的《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一些。教者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摘抄识记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就能耳熟能详地背出《夜书所见》等诗歌。当然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2、随课堂积累

篇6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教学活动;小学生

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四个:一是科学知识与技能,二是科学方法与能力,三是科学形为与习惯,四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近年来,人类普遍认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科学是双刃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科技越发达,对自然带来的破坏越大。仅重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只是科学教育的一半,教育的新格言“还教育的另一半”,为世纪之交的科学教育开辟了新的视野。而科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启蒙。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结合语文教学,我进行了一些科学拓展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多科学的好奇心和求之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在 《太阳》这一课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1、在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太阳有多少个?2、现在有几个?3、现在你对太阳知道多少?等等。又如在《月球之谜》这一课中,为了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又可以这样设置疑问:1、古代人们是怎样向往月亮的?2、现在我国科学工作者是怎样到月球上去的?3、今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还想在月球上作何研究?再如《果园机器人》这一课,为了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科学工作者研究出既节约能源又耐力的机器人代替劳动力,这多好啊!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子、词、句、篇进行比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逐步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梳理所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思维的系统化,如学习完《太阳》这课后,我们可以浅显易懂的说明方法(即数字说明、比喻、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归纳起来。

三、课外延伸,丰富科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月球之谜》这一课时,如果只是把课文中的知识教给学生,那永远满足不了学生要求的,要引导到学校图书室、书店等处查阅科普书籍,增加更多的知识营养,如《十万个为什么?》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在加强课堂渗透的同时,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创设阅读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提供展现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助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四)实践操作,培养科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学习,必须以实践为主。”实践既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实践操作培养科学能力,具体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强化课内活动。

(二)多看相关的科教电视频道节目。

(三)多查阅学校或书店有关科学知识的图书、报刊等。

(四)像科学家那样多动脑、多思考、多操作,做到精益求精。

篇7

一、学生语文素养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性

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题目含义并能做到正确解答。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和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使他们更愿意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放飞想象的翅膀,多方面提高其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起到了很大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已经过时,应试能力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这种教育方式只重视考试结果,忽视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种弊端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能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学生语文素养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的现状

1.学校仍然将升学率作为教学的目标

很多学校还是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将教师的工资直接与升学率挂钩,这就使得目前很多地区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因为应试教育而受到了很大阻碍,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习惯性重视对考点的讲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上没有进行有意识培养,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教龄教师身上往往体现更为明显。

2.教材的固定使得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阻碍

生活是语文最初的来源,语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它既包括美好的方面也包括黑暗的方面。因为有语文教材的存在,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跳不出教材的内容,无法深入生活,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机会。

3.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良好语文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其对一切都处于无知的状态,没办法了解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小学生受家长的“分数最重要”的心理影响较大,在思想上偏于应试教育,从而将语文素养的培养忽略掉。

三、学生语文素养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方法

1.要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提升需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意识

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最关键,这也是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必要基础,从深层次上说是陶冶情操和审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2.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加强学生的识字教学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认字,针对中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采用分析文字结构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拓展练习,或是用儿歌等来加强学生的记忆。要加深学生理解和学习汉字,也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很有必要。在小学中年级,还要把提高学生拼读能力作为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进行训练,如利用可以采用找伙伴的字词拼读方式等拼词游戏让学生加深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规范化语文课程口语训练教学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学习、理解和运用汉字,这也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部分。要想让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能正确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说话训练时,可以先由字扩展到词语,由词语扩展到句子,由句子扩展到一段话,然后用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扩展和联想,指导学生能看图说话。

4.将语文课程的有效阅读坚持常态化进行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常态化有效阅读,先让学生知道学习阅读的目标。在小学中年级,基本的阅读要求是能将课文联系字典等工具进行分段,将各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从而能将课文读通,掌握文章大意,将课文能有感情朗读。学生一旦心中有了基本的学习方向,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能少走弯路。教师起初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而后进行有目的地指导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5.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点是进行写作教学

篇8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乃树人立业之本,这对医学院校学生尤为重要。作为一门科学,医学有鲜明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业务上的精益求精,但医学还有很强的社会性,除应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怀。因为纯粹的专业技术教育只提供了人生存的技能,却塑造不出人的正确信仰,纯洁的灵魂。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医学院校办学模式,以求学术生态平衡

重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设置。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社会医学教育将成为2l世纪医学教育和卫生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将成为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因此,应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增加人文社会医学在总体课程中的比重,注重师资培养,特别是教学管理者提高对人文社会医学作用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人文社会医学的需求是强劲的,认为设置人文社会医学课程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调查人数的大多数。这是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条件。医学人文社会学科是边缘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当前应该抓住学校调整合并的契机,利用文科与理科的不同优势,进行学科交叉,使这些交叉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结构要体现核心学科的观点。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未来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应成为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学科,是各种学制的医学院校都必须开设的。

二、专业教育中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立业先立人,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明确学生是主体,实行主体性教育。要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激发学生自立、自强、自主品格的培养。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互相尊重、谦虚谨慎、不同的人文精神。其次,要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教师要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事例融入医学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伦理学、医疗与美学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科学的极大热情、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思想、高度的敬业精神等等,无时不在感召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三、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

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有组织地开设人文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和读书活动。选修课可以分为选修、辅修、双学位班等多种形式。人文讲座是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地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因为它比课堂教学更容易切入社会热点,内容更广泛更新颖,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宽。读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原著,更深入地体会原著中的真实思想、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也培养了读书的习惯和能力。第二,营造内涵丰富、生动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力求赋予物质设施的文化内涵。校训、校标的设计,是大学精神的象征,要使之对学生起到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建设和优化校园学术环境,发挥校园政治文化的特色功能,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工作中创建融洽的校内人际关系,制造一个理想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维系心智与情感交流的氛围。同时还应重视社会外部环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的行为举止、精神气质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熏陶,同时,也会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得到促进。第三,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市场,从事各种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进行社会医疗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旅游,瞻仰革命遗址等活动,增长人文地理知识,陶冶爱国情操等等,以提高其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二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9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学会倾听要四心” ,即在倾听时做到要专心、要耐心、要虚心、要用心。

2、让学生大胆地说起来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夯实阅读指导,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变眼读为心读,带着明确的任务读,

4、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学方法及理念存在问题。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过深,有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再加上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素质培养。另外,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仅停留在单一的训练上,没有认识到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自然也就无法体现,使得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寓教于情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素养,深层次分析、研究其中的人文特性,进而有效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1]。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教师就可以挖掘其中的人文素养,找出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此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蕴藏的人文美,让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此外,在挖掘人文内容时还要做到寓教于情,以此来提高教学成果。首先,要以情激情,这种方法适合情文并茂的课文内容。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就是情文并茂的选文,是赞美母爱内容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以情激情的方法,声情并茂地讲解课文,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及无私,同时课文中还有部分内容讲述了友情,对于这一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友谊的可贵,进而让学生学会珍惜这两种可贵的感情,在教学中实现人文素养的渗透。其次,可以采取以景触情的方法,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其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例如,在《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帮人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盲人和雷锋,通过表演,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盲人的艰辛,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学生在生活中也养成良好的助人为乐的品质。最后,采用由情悟理的策略,顾名思义就是结合课文中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将文中的情感和自己的实际进行联系,从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例如,教材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都是关于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教师应通过这些真实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思考自己遇到的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事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爱护动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二)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人文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到这一点,强化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加强对他们的人文指导[2]。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预习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文章中蕴含的人文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科学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其中的人文内涵。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让骆驼感到自豪的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让自己委屈的事情?”等,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沙漠的真实情况,让学生了解到环境的恶劣,让他们知道骆驼的眼毛、脚掌及驼峰等每个身体部位的作用,认识到骆驼的独特,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不是全面的,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别人片面的看法而让意志消沉,而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升,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实现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重视教材中人文素养的挖掘,寓教于情;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加强人文指导等有效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