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困境
1.1素质教育的概念难以确定
自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约20年来,虽然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原则、特征、实质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有广泛影响和得到教育理论界及教学机构支持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始终没有给出能得到一致认可的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明确的令各方信服的界定。厘清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是促进素质教育研究全面突破的基础,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先导作用,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的不确定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多年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的搏弈
教育界在首先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还是首先进行素质教育实践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因为教育结果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使得教育改革明显不同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它要求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必须是正确的。我们制定正确的教育改革措施要些理解不少教育界专家坚持素质教育改革必须素质教育理论先行的观点。正确的素质教育理论又从那里得来呢?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正确的理论只能来自实践,又必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就是说,科学的素质教育理论必然是来自实践,又受到实践检验的理论,基于这些理解容易得出素质教育改革要实践先行,逐步完善理论的结论。有关素质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实践谁先行的争执直接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多年来一直裹足不前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
2素质教育实践的主要困境
2.1教育评价手段的简单化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运转的强大内驱力量,其实质是社会对教育功能教育内容认识简单化的产物,是社会广泛存在的通过教育和考试选取人才观念的直接结果,更是简单化的粗暴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主要有以下特征:评价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化,评价内容指向的固定性,评价内容的外在化,评价结果的简单可比性。标准化考试是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性和简单化的最突出特征,也是我国教育滑入应试教育轨道的开端与标志。如果说考试内容指向的外在化和固定性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内在因素,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就是我国应试教育的直接的外在激励因素,简单粗暴和行政化、功利化的教育管理生态是应试教育的存在的客观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驱动应试教育运转的完整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教育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和简单化,还是以标准化为主要设计思想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他们形成的共同基础是教育功能的异化与教育管理观念和评价体制的僵化,都是对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否定。打破目前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教育实践上的,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2.2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要克服大量困难
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素质教育的实践决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而且只能随素质教育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推动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总之,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是素质教育实践和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的改革,任何单方面的改革措施都不会取得根本的成功。
在素质教育的概念尚未统一的条件下推进素质教育和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面临众多的挑战,首先,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还要克服应试教育惯性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管理和教育思想条件;再次,要培养合格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又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以全新的学科知识传授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具体的条件。
3社会条件是制约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因素
3.1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认识不足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是教育本原功能的回归与重新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和发掘学生的特质、潜质,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取得成功的比较优势。素质教育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课程的规划与设计、知识的传授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只能被视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手段或途径。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和活动中的体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革命,它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全面影响社会各方面对“人”的理解,要求革新社会管理方式。合适的社会管理思想和制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必须的条件,更多的和根本的则是观念与管理体制上的,这些社会条件准备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度。社会系统论告诉我们,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从根本上制约于社会大系统,应试教育的存在必然有其适合社会条件的理由,也必然是社会为应试教育提供了存在的土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社会提供适合素质教育存在的条件,这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社会性条件的认识似有不足。
3.2推进素质教育要建立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考; 瑕疵
教育是国发展之根,素质是国强盛之本。让二者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国家运动的源动力量。正因为有这种魔力让人们看的清楚,所以才有世界人民的一种现代关于人发展的艺术的不懈追求——素质教育。
中国的素质教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正式地提出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践行历史了。回顾这段不同寻常的中国教育史,尤其是这段值得中国人深思反省的农村教育践行历史,不得不令人倒戈再审视,挥泪觅因由。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高层追求,它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形式。这是一种崇高的教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是一种理想性教育。实现这种教育必然有它的先决条件,即社会高度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人的思想孕育着一种强烈的素质渴望。
这种高水准性教育,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它必须要历经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因此,中国这许多年来所施行的素质教育,就整体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其中,城市比乡村好。如果单讲农村特别是边远山乡的素质教育,简直没有起步!这一论点,绝非无稽之谈。我们长期生活在农村,鉴于耳闻目睹以及体验和专题研究,纵观乡村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除了房屋建设,设备配套,培训宣传,再加一些公开课、示范课、观摩探索课等“表皮素质教育”之外,实质性的教育举措,基本看不到素质教育的迹象,更谈不上囊括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了:基础性,全面性,整体性,社会性,未来性。
据有关数据显示,农村镇级中小学语数外(近年才有外语)之外的辅科课程开课率不超过18.4%,山乡及边远地区中小学辅科(包括要收费考核的理化生及自然实验课),基本不上课。有课本与没有课本是一回事。日常课程表上,除了应付上级形式性抽查之外,有辅科安排和没有辅科安排不存在什么差别。还有,各地方为了与高考、中考、小考相衔接,都实行统考和抽查制度,其内容主要是语文和数学。至于品德、信息、体育、艺术等诸多辅科一概无人问津。不仅如此,2000年前后,随着“一阵风”性素质教育而兴起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活动,不仅大量耗财耗物耗人力,也导致如今的空闲校舍常常惹事生非。
前些时,无意中听到一位中老年教师在饭后聊天中谈笑:“哪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一统儿的老样子。素质教育,为时尚早。”这话虽然有些欠妥,却也不乏敲实之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教育研究爱好者,也不得不秀上一句:“该是重新思考中国的素质教育的时候了。”
素质教育之真正的践行与推广,要与社会潮流及人的思想、经济等况状挂钩。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只能先从选择性试点开始,检测践行的条件,并依照“条件决定效果”的自然法则造就这一最自然的同时也是最高级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可以“一同风”,也决不可以大面积性的“一夜红”。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他们的素质教育也是历经了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并在充盈的经济条件下才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的。中国目下的经济,虽然闯进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荣誉王国,但由于疯起的“爆炸效应”,泡沫不可避免。更何况贫富差距远居各国之首,这就难免在广大的贫困及温饱阶层,素质教育不好通行,更谈不上业绩。此况恐怕还是当下中国之素质教育不凑效的主要根源。决策者们不得不引以为防,为著。
篇3
关键词:民族语言 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民族语言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即“遗传民族语言素质”。《辞海》写道:“民族语言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民族语言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民族语言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民族语言素质、智力民族语言素质、身体民族语言素质、审美民族语言素质、劳动技能民族语言素质等。”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指的是广义民族语言素质。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二、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民族语言素质,而以往所说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民族语言素质和专业民族语言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语言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民族语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民族语言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民族语言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民族语言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民族语言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民族语言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4
(一)缺乏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现在的幼儿均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平日里对其关爱有加,而爷爷奶奶更是对其溺爱,以至于舞蹈启蒙教育教师不敢采用严格的态度对待幼儿,这种有意迎合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导致舞蹈启蒙教育效果不佳。另外,有些舞蹈启蒙教育教师过分配合家长的要求来开展舞蹈教学,为了能让幼儿展现一段完整的舞蹈,不顾幼儿的舞蹈兴趣、年龄特征和认知行为,一味将舞蹈动作强加于幼儿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与眼前利益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外不良思想理念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人们逐渐重视眼前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加上许多不懂得舞蹈教育的家长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以至于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机构也纷纷将经济效益与眼前利益放在了教育核心地位,只注重培养幼儿的舞蹈专业技能,而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置之不理,例如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让幼儿参加相关的舞蹈比赛,进而专门训练相关的舞蹈,为了比赛一味机械地模仿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动作,也偏离了《指南》的轨道。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舞蹈启蒙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的舞蹈启蒙教育教师大多数比较年轻,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并且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理念缺乏一定的认识,以至于其开展舞蹈教育活动的时候,只是依据自身喜好来选择舞蹈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其舞蹈技能水平的提高。另外,任教于幼儿园以及一些艺术培训机构的舞蹈教师,平时舞蹈教学中缺少教学研讨,且很少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缺少正确的导向,以至于舞蹈启蒙教育走向不良发展道路。
二、开展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及建议
(一)加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当前幼儿舞蹈教育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实质目的,并且了解《指南》的精神要领,既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舞蹈专业技能,又要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其将来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人才标准需求。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应用长远的目光启发幼儿的智力、人格、技能等,从而促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升,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有用人才。
(二)明确教材选择核心
在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的时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情况,幼儿园的教师要多选用充满艺术性和兴趣感的舞蹈,充分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的骨骼相对娇弱但具有可塑的柔韧性特质,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应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教材选择的核心思想。
(三)音乐启迪作为源泉
篇5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一般有三个角度。
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以上诸角度对通识教育的界定,其实都比较宽泛,都可以涵盖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类似之处。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种解释属于狭义素质概念。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包括德、智、审美等层面,是一个人的综合心理素质。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体质、行为等表现于外的东西。
文化教育的实质取决于文化教育的目标。文化教育就是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活动,属于内在素质的教育。
对文化素养的定位又取决于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给文化下的一般性定义是: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广义的文化指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文化教育尽管涉及到广义文化的内容,但显然不能涵盖广义文化,只能以狭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狭义文化专指人的精神状态、思想创造及其成果,包括思想动机、社会认知、人生态度追求、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在内的诸多要素。人们在使用狭义文化概念时,往往在于强调文化的个性,比如,中国文化,即对应于中国以外的文化而言;上层文化即对应于底层文化而成立,等等。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狭义文化决定了文化模式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狭义文化在概念使用上,往往具有比较文化的含义。
篇6
一、努力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现行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仍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学目标“知识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保守化,教学形式单一化等等。导致这种教学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说,现行教学模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无奈选择,是教师两难选择的结果,家庭高期待值也为现行教学推波助澜,现行教学又是个人价值发展被动选择的唯一出路,是社会传统文化沉淀的产物。可见,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思想仍然在左右教师的思想,教学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教育改革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理念,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二、改革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终极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媒介。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而确定,为教学目标服务,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是教师设计具体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上,要从过分偏重文化知识内容转向知识内容与公民道德教育并重,从大一统的英才教育的内容模式转向重视内容的基础性教学模式,加强内容体系间的联系,推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从标准化的一般性教学内容模式转向与区域性乡土教材并重的新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形式从单一的学科课程转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的模式上。
三、改革教学手段是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现代化的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与历史整合。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幻灯机、计算机、DVD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成为素质教育的辅助工具。多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整合,开发出集合了多种功效为一体的教学情境。教学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动态,由抽象到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课本所记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感性,加深了理解和巩固了记忆,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了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史料记载、影视作品片段等让课本所讲述的内容再现。
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这个概念就全部“拿来主义”,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避免错误使用带来的教学弊端。比如,以前是教师讲解“满堂灌”,现在变成了用多媒体“满堂灌”,一节课下来,教师只用操作鼠标就完成了教学内容,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课堂学习围着多媒体转,缺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口传心授和课堂的主导作用,这是变相的应试教育,换汤不换药。多媒体课件内容形式化,看起来比较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会被吸引,但是却没有实质,学生掌握不到知识点。
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担心素质教育是不是要抛开应试教育,这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基础,影响升学。其实,两者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都要实施,共同推动教学活动。教师不能走入片面的误区,要掌握好度,不要泾渭分明,这种教学是应试的,那种教学是素质的,最后连自己都搞不懂用哪种教学好了。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改革,改革就是有所创新、变动,并不是完全抛弃,两者相互包容。比如,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往的教学就是单一的板书和教师讲解。为了增加多种教学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教学工具选择教学方式,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教师就过于夸大,曲解了素质教育的实质,课上一派热闹的景象,学生生龙活虎。课堂板书减少了,教师的讲解压缩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不知道重点要学的知识等等。素质教育不应当仅仅是一个结果,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过程。要把素质教育落在历史教学的实处,一定要明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只有彻底弄明白,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体现。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培养造就一支具备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要掌握历史学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鲜活的人、事能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内容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教师的学识仅仅局限于书本,就会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教学,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进行素质教育了。其次,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具体来讲,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向学生呈现出准确、清晰、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使纷繁复杂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都能够脉络清晰地尽收眼底,从而帮助学生高效率地输入、储存和输出新的信息。
篇7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简笔画 素质教育 特征 影响
一、引言
虽然我国教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就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提出的一个本土化的概念。初衷在于纠正大中小学教育某些方面的偏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特质。教育理论界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各种因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化人个体心理品质,促进人各种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一种教育改革思路,我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和积极的。毕竟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所以说我国人民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人本的个性教育
素质是人的潜能,它主客观因素必须内化为人的稳定因素才能形成素质。而在整个育人的过程中,无论性别、家庭环境,抑或是残疾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教育则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塑造健全个体的人格和健康体格的良性过程,使人在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素质教育就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教育
终身教育是近现代世界教育实践的产物,它主导着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基础工程的好坏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三)素质教育的长期竞争性
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是如此。今天的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现在素质是未来更好的素质的生长点。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地素质培训和熏陶,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建设竞争者。
三、简笔画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全面发展。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则必须在教育手段作文章。大家知道,中小教师应该具有语言、规范字、简笔画等基本教学技能。那么,教师应具备哪些简笔画素质呢?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造型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因而教师自己的素质要高,才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简笔画造型基础和绘画技能,因为它也是课堂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的才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作用。
(二)丰富的想象力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把自己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自由王国。简笔画是通向这一王国的有效通行证,因为它是一门形象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假如教师自身艺术想象力非常丰富,则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而必定爆发出射向自由王国的智慧光芒。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有共识: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简笔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用好简笔画,培养学生的智力
人类一般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很快,中小学阶段是关键期。为此,在教学中,简笔画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它以生动的形象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笼统变为明晰,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运用简笔画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第二,利用简笔画,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转贴于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口语、书面语、态势语等手段外,还可利用形象语言挖掘学生的智力,如:在讲到唐代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语言的讲解,还不如用一幅图画来表现更有说服力。
第三,简笔画可拓展人的想象空间
著名画家塞尚曾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能够归为圆柱体和正方体,……”确实,几何图形是极易记忆的图形,这是简笔画的基础。而这些图形十分符合中小学生的想象情趣,也是他们容易掌握的造型符号。通过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
第四,简笔画可促进理解知识
简笔画抓住事物特性,简洁传神。因此,它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送给学生,使学生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会,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
最后,运用简笔画,搞活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学生极易疲劳。假如用寥寥几笔的简笔画辅助教学,可使学生很快进入,对知识产生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学生在从容宽松的气氛中既学习知识,也可欣赏,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运用简笔画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过程的一条途径,是中小学教师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观念培养
幼师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幼师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在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目前人们对幼师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据此,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成几个方面。
1强调幼师教育的全面性,保证素质提高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幼师素质,因此,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在构建教育生态系统时要重视创立幼儿园文化,因为幼儿园文化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幼儿园文化是由幼儿园的全体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习惯传统等凝聚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文化在幼儿园内部对全体员工和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教育效果;在幼儿园外部能对幼儿家长及所在社区以及整体社会产生感染作用。
2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应该得到受教育机会者的权利
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全体幼师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幼师。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今世界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异常丰富,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需要从头做起。然而,学习和借鉴是为了提高,这就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从幼教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有关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改革向前发展。今天,我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异常丰富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就是明证。
3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难以想象,习惯于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只看重一日两节课的幼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素质。
4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期待,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园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培养幼儿做人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而是达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常常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她们的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将会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5更新教育观念
正如前面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要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然后再来考虑幼儿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应有以下素质教育观念:了解幼儿,注重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不应对孩子过早下结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前提。信任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关心幼儿,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6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的加强、写作与电教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7促进身心健康
篇10
关键词:全民素质教育;富民强国;健康个性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90-2
据2010年9月25日新华社报道,中国渔民船长詹其雄,在中国固有领土内捕鱼生产作业时,被邻国的军警抓捕入狱,其政府公开扬言要适用该国法律给予重判,在中国政府多次抗议及海内外华人反日抵日的抗争下,日方不得不释放我们的船长。
由此我想到“弱国无外交”的当今世界以及百余年前腐败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致使中国陷于四分五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究其原因,除了当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一人家天下的专制皇权等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当时的教育制度落后。尤其是当今21世纪,中国的教育横向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是相当大的,中国要避免一百余年前的覆辙,走上现代化富民强国之路,其中重要的长远战略之一,必须对全民进行素质教育,并把它放在富民强国战略发展中的首位。
32年的改革开放一个深刻教训就是民众在物质财富上富余了,但是一部分人的精神却越来越贫困了,例如据世界银行报告2009年统计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却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的人精神世界变得颓废,行为操守更加为富不仁。造成这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素养的低下,社会道德水准相应的会下降,这与目前国家的素质教育低下有直接的关系。
全民素质教育的必然性,是由我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决定的。其实质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这是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根本特点;它也是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必须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它也是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总要求,必须培养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者;它也是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根本宗旨,必须保证我们的教育目标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对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全社会与全中国发展的现代化,使中国走上富民强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真正实现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的夙愿。
由此可见,富民强国取决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它还受制于科技发展,一方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它对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包括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社会发展、经济发达与否以及人们生活等诸方面不断持续产生深刻影响,这取决于整个国家的全民族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富民强国,它还包括思想的、道德的、文化观念等一系列软实力在内的全面进步,这更需要全民族素质方方面面的提高。
全民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苦果比比皆是,平时总见报章、网络与平面媒体报道:例一,2010年8月间贵州某地破获的17岁高二学生白中杰连杀9人谋财案,该生平时在校表现良好,其所在班是该校十几个同年级高二班中的重点班,其排名50以内,只因染上网瘾才杀人谋财,当其被捕时还天真的说:那9人被杀死后还会复活,因为网上游戏中他们都可复活。例二,2010年春季某一天,吉林市某大型企业属下一年轻副厂长酒后驾车,连续撞死三人后,车未停,驾车疯逃,当被群众抓到时,其拿1万多元钱,企图换取脱逃。对此类常见报道,人们已见怪不怪了,这样的青少年缺的就是素质教育,就是应试教育下的“怪胎”。因为人所共知的原因和事实,要想纵向社会流动到这样的大型国企中,其教育背景必须是无懈可击的,而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年轻副厂长,必然是缺乏素质教育的“残次品”,因为他们不懂法律,不懂什么是人类的人文精神,不懂得人权高于一切的道理。有人说应试教育是“杀人教育”、是“愚民教育”、是“泯灭人性教育”、是“蔑视人权教育”。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为过的、是一针见血的、一言中的、切中应试教育的要害。
在我国的教育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片面与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它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背离了我们的教育质量标准、背离我们的教育方针与目标,也严重背离了我们教育的根本宗旨。
它的危害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而忽视大多数人的发展;它只注重人的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它给受教育者,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造成明显的消极与长期影响;短期看,造成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品德修养滑坡等;长期看,知识的掌握只是机械重复记忆,缺乏再造与创新,其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力弱,甚至造成人的终生精神创伤。
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有两大方面,其一是社会历史原因,我国数千年来为了体现“社会公平”,存在着“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观念;而发展到近现代又广泛存在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片面单纯的“科技决定一切”的观念,因此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这种“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分分是命根”的这种僵化、陈腐的思维定势;并形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普遍局面;其二是我们现实的教育制度、社会用人制度造成的。应试教育是表象,其实质反映的是我们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诸多社会问题与社会各种矛盾。这种社会矛盾实质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整个国力向教育投入资源比例太小,其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少的可怜)与人们对教育资源巨大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矛盾;矛盾的实质反映的是社会的选择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不对称的矛盾。例如人们上好学校、接受优良教育,是从事较好较理想职业与纵向社会流动的前提条件,而且受到传统文化积淀影响、目前社会用人制度影响、教育结构影响、高考及招生制度影响、中小学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影响、教育评价制度问题影响等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形成了应试教育的强大推手,并不断对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怎样进行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教育放在全国各项工作的首位。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有的观点认为,教育只有等到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了,有了强大物质基础,教育供求矛盾才能解决。我认为此观点有些欠妥。不错,教育是依赖于社会强大物质基础,但我们不能等待,因为2009年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教育不能再当三流不如的教育国家。我们应从智力、财力、制度等诸方面加大投入,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经验、制度等。
其次,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不断调整,处于不断发展中,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始终把改革教育放在首位。把教育公正,教育公平,教育民主作为改革中心,认真落实教育方针、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是本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 上一篇:微电影行业现状
- 下一篇:碳减排的经济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