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管理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球化竞争的今天,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和升级,逐步从原始资源禀赋间的竞争转变为资本资源投入、使用间的竞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已经成为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产品技术升级、成本削减控制的关键所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企业和个人成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由于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本文立足于企业这一投资主体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研究。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即是企业以员工为投资对象、采用各种形式的投资活动,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1]。
由于收益与风险共存,使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除了给企业带来收益外,也不可避免的行程了风险。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管理投资对象的原因使得预期投资目标与实际投资结果不一致。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不仅会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波及企业今后的发展。如何辨识并提前避免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2]。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性
要了解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就要先明确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投资资本相比所具有的新特性。概况起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殊性:
(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象具有自主性
人力资本投资都是依附于“人”这一载体而实施。相对于其他物质资本投资,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自主性,能够自主决定主观意识的发挥。因此,投资活动的实施与效果,需要与其生活及个体特征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考虑员工个体间的差异,分别按照不同方式与内容进行投资。同时投资内容接受程度、投资结果的产出大小,受个体自我意识的控制,由投资对象自己决定。
(2)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目的具有功利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收益,无论是获得直接经济利益或是长远发展等间接利益,收益是企业评判投资是否值当的依据。只有当企业投资大于收益时,企业才会继续进行投资。可见,企业所投入的人力资本,均是针对自己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独占性较强。一旦企业发现该项投资活动不能大于企业获得收益时,其投资意愿就会减弱并停止该项投资。
(3)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活动具有多样性
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在内容上除了对企业实际需求的技能进行投资外,还逐步向其他领域过渡,包括员工的精神、健康、团队协作、生活等,以求在面临将来环境变化时,获得竞争优势。另外,从投资方式上看,除了采用培训投资等方式外,还采用了非正式组织团体打造、员工迁移等方式进行各种投资。通过各种投资方式的组合进行相互补充,达到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目标。
(4)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果具有复杂性
企业以人为载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的结果不是使企业利润增加,而是通过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使人力资本中增量部分发挥出来,其投资结果是一种间接结果,因而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
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滞后,回收周期较长。物质资本的投资可以将企业产品变现为收益。企业人力资本却并非如此,因为企业人力资本无法立即全部发挥作用,是在长期积累后,逐步转变为企业的收益。其投资期和收益期之间明显不对应,具有滞后性,回收周期较长。
其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可控因素较多。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时,个体存在质的差异,一样的投资不一定能产生一样的产出。另外,人力资本的载体具有流动性。由于企业人员的流动,依附于个体上的人力资本投资也随之流失。此外,人力资本的价值还有时效性。现阶段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随着技术或环境的改变,其价值会相应出现减值,处于可变状态。
最后,人力资本投资结果的所有主体与收益主体具有双重性。与其他物质投资不同,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候,投资对象也投入了时间与精力,按理企业和员工都具有所有权。企业的投资成果需要通过员工获得,无法从员工身上进行转移或抵押,随企业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类型及影响
由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上特性,可见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对象、投资目的、投资内容、投资结果具有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独特特性,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预期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从而使人力资本投资面临风险。风险的分类有很多种,可以基于风险形式、可控性、范围等进行分类。基于企业管理的视角,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流失风险。企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特性不同,不能实现投资与所有权的同步转移。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尽管可以通过与员工签订相关合同获得投资的收益,但是企业只拥有员工在合同期内的收益权。当员工这一投资载体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未收回期间就离开企业,导致企业对员工做的相关投资出现损失。
员工流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出现了成本与收益的损失。成本损失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企业投资支出的培训费等直接成本损失;其二是由于投资牺牲的生产率等间接成本损失。收益损失也包括两类,其一是由于投资对象流失使得岗位空缺所产生的收益损失;其二是因投资对象流失之后对其投资的相关效益发生丧失[1]。受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流失风险的影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际收益低于成本,最后使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低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活动的综合成本,企业投资出现直接性亏损。
(2)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风险。这主要源于用人单位对投资对象的能力估计不够、层次区分不准确,使投资对象的胜任力与岗位需求不能达到最默契的契合,使得人力资本的效用不能发挥到最大,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结合实际来说,这可能会对企业投资对象造成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导致该员工在工作时容易产生情绪,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对企业整体效益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如今存在的个别企业盲目追求员工学历或者员工才艺,这是人力资本结构出现的典型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风险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实际收益少于预期收益。主要外在表现则是企业人力投资收益的成果,虽然会超过企业投资的综合成本,但是并未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人力资本增量未满足企业需求。
(3)人力资本投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主要源于企业委托人(人力资本投资者)与人(被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委托人通过契约委托人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才干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实际中,表现为有的员工虽然接受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并签订协议,但是该员工出于自利性,在企业中消极怠工,更有甚者出现玩忽职守、贪污受贿等情况,不仅不能给企业创造利润,还会对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道德风险会使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际收益少于其他形式收益。主要外在表现则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成果没有给企业该项经营活动产生高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外包等其他形式投资的收益,导致企业产生机会成本的损失。
4.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控制对策
无论是投资流失风险、结构风险还是道德风险,都会给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造成损失,需要企业在投资时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与控制。具体来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流失的风险,企业要将员工作为一个投资载体,给其分享收益的权利。只有让员工从人力资本投资中享受到其正常工资福利以外的好处,对留住该员工才是一种积极的吸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良好的企业凝聚力留住员工。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员工形成团结一致的向心力,增强员工的企业价值观认同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达到降低企业人力资本对象流失风险,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2)针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风险,企业要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的策略,并随时根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应对。企业要随时留意国家、行业、市场的动态,根据相关政策和企业实际制定最适合企业的人员招聘与配置计划,以达到企业和员工需求的最佳匹配。对于按计划配置到岗的员工,除了要及时跟踪其岗位胜任度情况外,还应该跟员工保持积极沟通,采取灵活的改进措施,让员工与企业均有调整的机会,让员工能在最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才能,这也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得到提高。
篇2
(一) 2009年教材和大纲的变化情况
2009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用的辅导教材与2008年基本一致,只是将2008年教材和大纲中的错误之处进行了勘误。
(二)2009年教材基本内容框架
二、财务管理科目试题题型、分值及特点
(一)题型与分值
《财务管理》考试题型与分值相对稳定,从2002年开始题型和分值没有变化,如下表所示:
(二)试题特点
1.试题完全以教材为准出题,考试内容完全限定在考试大纲和教材范围内。
2.试题覆盖面广,有一定综合性。指定教材中的每一章都有考题,节的覆盖率也达到70%,计算题和综合题一般涉及多个考点,综合性强。
3.题量较大。历年试题总题量均为51个题目,且计算量较大,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考分(包括客观题中的小的计算)在50分以上。
4.历年考题的重要考点在考题中会重复出现, 每年考题中有一定比例的历年考题,特别是客观题,甚至是以往考题的原题。
三、命题重点
命题的重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较新内容和修改的内容;
财务管理教材近两年没有大的变化,但2007年教材曾作过较大的修改,出现一些较新内容。(附表)
(二)财务管理核心内容
财务管理科目以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为核心,以公司为背景系统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财务管理的决策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环节。从章节来看,重点、难点和分值主要集中分布在投资决策(项目投资管理和证券投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融资决策(筹资管理、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财务分析等章节,从考点看如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筹资管理、收益分配、财务预算、财务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等重要知识点属于历年考试中容易出题的地方。
四、学习方法
学好这门课并顺利地通过考试,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按照大纲要求全面复习,掌握客观题
客观题比重占到全部分值的55%,它是全面考核的具体体现,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财务管理试题覆盖面广,特别是客观题,每年总的试题51道,客观题有45道,这么多题目分布在12章的教材中,可以说指定教材中的每一章都有考题,节的覆盖率也达到70%,而且对于客观题几乎都是教材原话,因此考生一定要以教材为主掌握客观题,按大纲规定范围全面复习准备。另外可以依据以往历年试题来把握客观题的出题点,每年试题还会出现以往试题,所以要重视以往试题。
客观题的得分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基本点。如果客观题失分太多,即使主观题答得较好也很难过关。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所有备选答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1)直接挑选法。这类试题一般属于规定性的“应知应会”内容,或者计算性的试题。考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知识的考查点,就能直接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通过计算,选择正确的答案。(2)排除法,即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3)猜测法,遇到确实不会的题目可选用猜测法,因单选和多选题,选错并不扣分,其选择结果与不选是一样的。但对于判断题,因其评分标准为判断正确的得分,不选不得分也不扣分,判断错误则倒扣分,则不宜采用猜测法。
(二)掌握重点,结合练习把握主观题
财务管理试题虽然覆盖面广,但重点比较突出,特别是主观题的考点比较突出,要顺利地通过考试,必须掌握重点。掌握考点,就是理解并记住考点。理解主观题的考点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主观题的掌握首先注意教材的例题,其次要注意以往的考题,另外要配合适当的练习。
计算题主要考查考生实务操作能力,计算题要求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要熟记公式和例题,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都要弄懂弄会,真正理解并能熟练灵活运用。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平时一定要多做练习。一方面可以多见识一些不同类型的试题,另一方面,可锻炼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技巧。
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全面综合和熟练运用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是题量大,实务操作性强,通常涉及几章的内容,往往带有案例分析的性质。综合题由于涉及的内容多,一般要分成若干个步骤,所以,必须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资料、数据和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找出解题的思路。综合题一般分成几问,这往往是一种提示,所以,一定要按照题目所问的顺序答题。这类试题一般不是只考某一个问题,往往要把几个知识考查点联系起来考查,所以,思路要开阔,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归纳和分析,要注意答题的系统性。
(三)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
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各考点。把各考点放在各章内容框架内去理解和记忆,并注意每章考点以及各章考点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更好掌握这些考点,而且为做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不断温故知新
通常间隔的时间越长,遗忘的越多,为避免学后面忘前面,要注意及时复习。为了使考前能记住整门课的所有内容,还必须注意滚动式复习,既要复习新的内容,又要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五)做好考前准备
篇3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文化理论基础,适应我国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造价工程师、咨询(投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因此,定位好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 “上手快”的专业型人才。
1 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工程造价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投标标底和标书的编制、工程造价统计、工程造价监理和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管理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
2 从业工作领域及职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或基本建设投资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乙方)、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甲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 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需要具备工民建设、土木工程、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一名合格的工程预算员需要了解一般的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熟悉建筑识图、建筑结构和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制品以及常用机械设备;熟悉各项定额、人工费、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费的组成及取费标准的组成;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计算技巧;了解建筑经济法规,熟悉工程合同的各项条文,能参与招标、投标和合同谈判;要有一定的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用电子计算机来编制施工预算;能独立完成项目的估、概、预、结算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工作执行能力。
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建筑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
3 具体职业岗位(群)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本专业的构建方案以及专业方向的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分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工程造价管理二个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可分述如下:
3.1 在建筑、路桥、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担任造价员、资料员等技术、经济管理和服务工作;
3.2 在工程咨询单位、监理单位配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和经济资料管理)等工作;
3.3 在建设投资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基建部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行业的的职业岗位有以下两类。见图1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分析图。
3.3.1 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初始就业岗位)
建设部、人事部、发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安全员、质量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3.3.2 专业技术人员(升迁就业岗位)
建设部、人事部已经建立了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因此,本专业学生在校要完成与之有关的各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学习,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工程师。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初始就业职业岗位群是: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主要就业岗位有:合同管理员、招标员、造价员、成本核算员等。次要就业岗位有:材料管理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其他就业岗位有: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施工员等。迁升岗位有:造价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
4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4.1 知识结构。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
4.1.1 人文素质基础知识:包括思想基础与文化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素质知识范围,领会人文素质有关规范原则,掌握一般文字表达与教学计算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1.2 技术素质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基础与工程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关经济法规和建安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建安工程施工图识读方法,建筑构造与工程结构的一般知识,建安工程施工程序与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计算机操作知识等。
4.1.3 职业岗位技术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建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领会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掌握建筑、装饰、安装、路桥工程概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
4.2 能力结构。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为:
4.2.1 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能力;
(1)具备从事建筑、装饰、安装、路桥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能力;
(2)具备协助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计价与工程预结算审查等工作的能力;
(3)具备应用计算机编制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预算的能力;
(4)获得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4.2.2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方向的能力;
(1)具备从事工程施工资料与工程经济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2)具备参与工程投标,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的能力;
(3)具备参与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的能力。
总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并明确就业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企业金融实务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但是,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来看,《货币银行学》课程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社会实践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要求。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对企业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问题
通过对不同版本的企业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以及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于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说,《货币银行学》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
课程名称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货币银行学》课程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学习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课。《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局限于货币理论与基本业务知识。而企业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节约使用货币资金的能力、融资理财能力、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基本金融素质,《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显然不能反映这些要求。因此,在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名称本身就存在着问题,不能反映人才培养的实践性要求。
课程内容和培养对象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要求作为金融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一般局限于货币理论、基本业务知识、业务方法以及为满足金融机构培养人才需要的教学,一般讲授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应与需求、信用与利息、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对外金融关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金融创新等内容。而社会对企业管理类专业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要求一般包括货币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金融业务活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与金融机构沟通的基本方法与知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规律、内容、方法,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等。而以上知识在现行教材中很少涉及。由此可见,《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内容是主要针对金融专业自身业务运作的教学要求而设计的,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从业人员对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需求。
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要求由于金融学专业与企业管理类专业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岗位技能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例如,《货币银行学》所讲授的货币供求理论与企业管理类专业人员的工作实践联系很小,但这部分恰好就是这门课程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企业管理类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资本运营成本问题、从事业务活动必须具有的融资理财能力、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该课程中又不涉及。
综上所述,可见,运用《货币银行学》的教材、教学大纲对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不符合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质量和规格的要求,也不符合教学规律,是很不妥当的。现行《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内容及培养人才目标,都不能满足培养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企业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货币银行学》课程进行改革。
课程名称及内容的改革
对课程名称的改革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本身的问题,不适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所以就必须对该课程的名称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课程名称应改为《企业金融实务》,这个名称可以反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对金融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的需求。一方面,它比较贴近于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对金融学知识的需求,体现了金融学理论与业务知识对企业管理类专业理论与业务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这个名称又与课程内容相一致,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课程的实质内容,使课程教学的内容名副其实,贴切实际。所以,《企业金融实务》能够体现名称与内容的统一,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需要的统一。
《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内容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因此,为企业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企业金融实务》课程,其教学目的是由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根据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所需的、与该专业的业务活动比较贴切的现代金融理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在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事企业管理、企业金融管理、企业投资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的能力。根据《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确定《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该认真研究企业管理类专业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状况,合理安排适应企业管理类专业需要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知识,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到适用、实用的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企业管理类专业实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管理人员必备的货币基本理论与业务知识。(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沟通时必须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金融业务程序、业务技能操作方法。(3)企业管理人员从事业务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融资理财能力、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运用货币金融理论进行市场分析的能力所需的货币金融知识。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和内容,《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讲授货币基础理论、信用与利息、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业务基础、保险信托业务基础、证券投资业务基础、企业的资金供求与运动、企业的资金筹措、企业资本运营、金融市场和外汇汇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应该紧密联系企业管理类专业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企业业务活动与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联系来进行。基于课时和篇幅的限制,以及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安排《企业金融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取消《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系统内部业务性、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货币层次的划分、中央银行业务、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通货膨胀治理、金融机构内部业务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企业管理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特点,仅仅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名称和内容上进行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企业金融实务》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即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关课程开设的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即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使用。教学方法有灌输式、叙述式、启发引导式、互动式、演示实践式、课堂讨论式、案例式、阅读式、生产(业务)过程参观式、复合式等多种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种方式,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做法。因此,《企业金融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拘泥于某种定式。例如业务课教学可以采用演示实践式、业务过程参观式的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由于《企业金融实务》教学课时有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校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学场地,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资料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和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篇5
Abstrac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bility targe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rs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were revealed.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3]袁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6(3):91-92.
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课程教学 理财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财务管理实务作为高职财经类主干核心课程,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对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印记。笔者多年从事高职财务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思路谈几点感触。
1 以理财大环境为背景,贯穿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条大主线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中国人均GDP达到5420美元,现在处在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不断增加,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将越来越高;同时也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理财环境。财务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思路、手段和教学改革方向应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结合理论专业知识和财经热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条大主线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专业功底,提升学生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突出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以一教学案例,介绍运用理论与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学生理财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例如,在“财务管理基础知识模块”,以当前财经热点“按揭贷款购房”为工作任务,让学生临时担任银行客户经理和银行客户,这时授课教师可灵活运用“工作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模拟职场工作情景,具体工作任务分配如下:假设有一位银行VIP客户需要贷款100万元购房,拟贷款2年,贷款利率12%,请你作为银行客户经理帮忙计算购房月供款以及提出合理化建议。因为“按揭贷款购房”,平时可能经常发生在学生父母和身边的朋友身上,所以当这项工作任务安排下去,学生分配到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后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掌握了财务管理实务——资金时间价值知识点的学习,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计算“按揭贷款购房月供”。工作过程如下:
任务一:首先通过银行网站,下载“贷款计算器”, 模拟银行客户经理输入各项已知条件,点击“还款表”进行查询。(如图1,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还款表)
任务二:引入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年回收额”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月供款。
——“年回收额”是指在给定的年限内等额回收或清偿初始投入的资本或所欠的债务。(在已知普通年金现值,利率,求普通年金)。其计算公式如下:
任务三: 理财能力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紧扣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注重理财能力的培养,及时调整学生适应经济环境的知识结构。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课程中必须考虑的价值观念,那么如何用所学的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理好财呢?
例如,我们继续延用图1中的例题,将贷款年限分别调整为10年和20年,年利率调整为7.05%。可结合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如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双周供、招商银行推出的随借随还、民生银行的个人自助循环贷款等业务,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上述贷款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财能力训练。
相关问题的提出,并组织小组讨论:(参考数据见表1)
(1)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你愿意选择10年期还是20年期按揭贷款?(2)如果你选择的是10年按揭贷款,并且已经还贷3年,刚好这时你手中刚好有一笔闲置的钱,你愿意提前还款吗?(3)如何考虑在借款人家庭收入变化的情况下,结合所学财务管理知识,选择适合不同阶段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制定不同的理财方案,以减轻还款压力?
在这种教学法下,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以致用,并且很贴近生活,这时专业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内容,而是相关实践能力、理财能力的拓展和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也因此变得轻松、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归纳比较法
财务管理实务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公式和内容非常多,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运用归纳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繁琐的计算公式。例如在讲授营运能力指标分析时,我们会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如涉及周转率的指标,一般用销售收入做为分子,某资产的平均余额为分母,但应注意存货周转率除外,分子为销售成本等。又如在学习项目投资管理决策模块中的动态评价指标时,着重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的净现值、净现值率、现值指数和内含报酬率等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比较。
3 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结合真实、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胜任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例如,在“财务分析模块”教学时,在学生完成对财务分析基本方法、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财务综合分析等的知识储备后,可组织学生通过证交所、证券公司网站等搜集上市公司资料,如通过比较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和杜邦财务分析。
分小组分析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业绩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并分组讨论交流。(见表2-简表)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突出高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紧密结合当前财经热点,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保持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 风险意识的培养
风险意识的培养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会围绕资金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证券投资管理等专业知识。但在他们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和深入过程中,以及到企业融资、投资和个人理财等面对更多的选择机会时,也将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那么学生风险意识的培养,也应是教师应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例如在讲授风险价值观念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着重典型案例分析交流的形式,如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股票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中航油案例”、“ 京东方年度亏损十亿元”的案例等,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存在于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及分配等各个环节,认识到风险与机会、收益并存的内在逻辑关系。强化学生的风险意识,具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篇7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程内涵的扩大、工程管理内容的扩充及相关理论方法的融合,工程管理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阶段,呈现多元创新的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工程管理在理论方面的发展远落后于其在实践方面的发展。长期以来,团队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不科学、管控目标不明确等都是工程管理中相当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工程管理实践的发展逐渐凸显。从建设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责任落实不到位,团队执行力欠缺;管理目标性不强,管理科学性欠缺;全过程控制认识不足,系统管理意识欠缺。从设计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设计施工衔接不紧凑,可施工性考虑不周全;各专业沟通协调不够充分,设计冲突造成返工或变更较多;“过于保守”或“过于开放”,对限额设计关注度不足。
从施工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施工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管理制度表面化严重;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亟待新的工程管理等相关理论指导。路甬祥指出:学科交叉往往能够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前沿,甚至产生重大突破[1]。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如马庆国把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工程管理中,提出了神经工程管理学[2]。薛晋等依据物理-事理-人理理论,提出工程管理三维认知结构模型[3]。王卓甫等将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分为:投资决策管理理论、交易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并分析了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及其发展维度,给出了工程管理知识创新模式和结构模式[4-5]。本文将“零缺陷”思想应用到工程管理中,贯彻“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理念,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系统思考,探析其理论体系架构,以实现工程管理的零缺陷。因此,本文提出的零缺陷工程管理和文献[2-3]提出的神经工程管理学均属于文献[4-5]中提到的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中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科范式交叉创新中方法的借鉴渗透思想。
1零缺陷管理概述
1.1零缺陷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961年国际质量专家菲利浦·克劳士比首次提出“零缺陷”。其思想核心是“一次将事情做对”,即“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它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并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管理哲学。零缺陷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改进活动,也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是目标管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零缺陷管理哲学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备受推崇,以克劳士比工作为核心的理论与应用演变历程经历了: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零缺陷理念自提出就被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日本电气股份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相继开展应用,又称为“零缺陷运动”。20世纪90年代,该思想又被进一步拓展到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工商业所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零缺陷”受到国人的关注,昌河飞机制造等航空航天企业、荣事达、青岛四方、联想、海尔等国内一些代表现代管理思想的企业纷纷开始推行“零缺陷”管理理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零缺陷理念及其量化方法在航天、汽车和银行等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6-8]。迄今,零缺陷理念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9-10]。本文将零缺陷理念应用于工程管理领域,构建零缺陷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以期对发展零缺陷理论与应用和丰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2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体系
零缺陷管理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需要、四项原则、五个步骤。“一个中心”通常指的是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第一次”指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了,成本肯定比多做几次低;“正确的事情”指企业战略;“做正确”指执行。“两个基本点”是指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有用的”是指能够实现资产的增值和满足顾客要求。如果客户不满意就意味着没有需求的来源,企业就不可能生存,对客户而言,这就是不可信赖的。因此,零缺陷管理重点关注创建有用和可信赖的组织,保证有用和可信赖的工作过程,追求有用和可信赖的结果,让过程的终端客户得到有用和可信赖的产品。“三个需要”指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这三个需要自然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价值链。首先,企业要满足客户需要;其次,企业还应该兼顾员工的需要和供应商的需要;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四项原则”分别指质量符合要求,预防的系统产生质量,质量的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五个步骤”分别为:组建高效率的零缺陷管理团队,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及成因,推行零缺陷管理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激励、反馈机制,强调质量改进方案是永无止境的。
2工程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通常认为,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通过高效配置各种资源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有益于人类的集成和创新活动。它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产品的创造性的科学应用活动。它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其特点如下:第一,工程是人类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活动;第二,工程需要人们集成科学和技术的智慧来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也包括人类自身创造的各种资源;第三,工程通常是指特定的过程;第四,工程的两个关键点是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工程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其预期目标,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1]。工程管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甚至还包括经济学。通常认为,工程管理是架构在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交叉基础上的学科。它也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的特征,是一种涵盖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集成管理。
3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模式与内容
3.1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首先,给出零缺陷工程管理(Zero-defectEngineeringManagement,ZDEM)的概念,即基于具体工程项目宗旨、使命和目标,以“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零缺陷思维为工作理念,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各种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相关工程管理和技术手段,从项目构思、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管理活动。从管理过程来讲,ZDEM是指以满足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目标,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基于零缺陷理念对工程项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ZDEM不是说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出现缺陷,而是从人的价值层面、精神领域入手,通过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心行一致”,将“要我做对”变为“我要做对”,并且“第一次就做对”,以使“缺陷”越来越少,最终实现“零缺陷”。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可将“零缺陷”具体归结为:“零偏差”“零变更”“零返工”“零逾期”“零超概”“零浪费”“零事故”“零故障”“零延时”“零等待”“零风险”“零污染”。因此,ZDEM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工程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零缺陷意识,项目组织是零缺陷团队;工程符合既定的战略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使工程管理目标达到零缺陷;工程管理中的所有环节都不得向下一个环节传递有缺陷的决策、信息、产品、技术或工艺,建设管理过程工作准则零缺陷;ZDEM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和并行工程等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思考预防工程管理中出现的缺陷,用成本度量零缺陷。
3.2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模式
ZDEM的实施步骤,结合工程管理的特点,给出ZDEM实现模式。ZDEM模式的具体内涵包括:
(1)组建ZDEM团队。ZDEM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通过对其进行ZDEM相关知识培训,建立工作规范,掌握ZDEM的实施办法,并进一步对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进行教育,包括零缺陷与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零缺陷系统给组织及每位员工所带来的价值、零缺陷管理的推行办法等,使员工理解、接受并积极投身于ZDEM。
(2)分析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需求。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建设单位、使用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厂商、中介组织、研究单位、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成功实施,应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作用、需求、沟通方式和管理特点,以便充分整合资源,调动管理积极性。这也是零缺陷管理模式中做正确的事情的范畴。因此,ZDEM团队从组建开始就要清楚地了解工程项目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并将其合理转化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不同特性,从而能够在团队内部有效传递。
(3)制定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基于ZDEM理念及工作使命,明确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如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安全工程和廉洁工程,并将战略目标分解,制定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个人。
(4)构建工程项目关键过程与指标。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分解的必然结果就是确定工程的关键过程以及这些关键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些体现到工程项目中就是在工程进度、质量、投资、风险等方面均达到预定目标,实现零缺陷。
(5)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ZDEM团队要求把零缺陷管理理念贯彻到项目组织中,并且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工程管理的实践。针对全员建立零缺陷的质量文化、价值观、习惯、思维方式、行动准则,树立质量的标准就是零缺陷,“质量免费”以及质量为组织带来未来价值等质量意识。根据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全面控制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主体的工程项目质量与工作质量。
(6)评价、激励与反馈。根据前面确定好的工程关键过程与指标的标准,用财务数据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评价。同时,应明确团队的职责与权限,由团队成员进行自查及绩效评价,检验目标是否达到。团队成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可指出错误原因,提出建议,改进方案,大家共同进行研究和解决处理。团队领导应该表彰零缺陷工作者,引导大家向零缺陷目标奋进,以增强团队成员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7)实现工程项目零缺陷目标,使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工程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实施ZDEM就是通过实现图2中的十三个零缺陷目标,最终使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最大限度地满意,从而使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3.3ZDEM的内容
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通常包括:项目组织协调、质量、进度与投资控制、合同、风险与信息管理、环境保护等。ZDEM是在系统论的指导思想下将“零缺陷”理念及方法贯彻到工程管理中,因此,系统工程方法论是ZDEM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是建设工程项目。ZDEM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价值工程是ZDEM的理论基础;零缺陷团队是实施ZDEM的主体,依托BIM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风险和绿色等方面的零缺陷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对零缺陷管理的概念、发展和思想体系的有效梳理,总结工程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提出ZDEM的概念、特点和内容,构建ZDEM的模式。
(2)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阐述ZDEM实现的三大理论基础———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价值工程,并对其理论及应用进行研究。
(3)从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方法论出发,通过分析零缺陷团队的表征,提出如何构建零缺陷团队的方法,以此来保证工程项目的零缺陷。
(4)提出ZDEM的五个管理目标,分别为:基于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提出建设工程项目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概念,从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方面分别阐述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具体实现及其应用;零缺陷进度管理从进度计划编制和控制两个方面阐述工程项目零缺陷进度管理的实现,分析多项目管理中进度与资源的有效协调,以实现工程项目进度零逾期;零缺陷投资管理是基于零缺陷的投资管理与控制总体目标和各分项目标,提出投资管理与控制关键路径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事项,并就部分重要环节给出实施方法及步骤,对项目投资进行系统筹划和动态控制,达到工程项目的零超概;零缺陷风险管理将分析在高度不确定的工程项目环境下,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快速决策、及时应对,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达到工程项目零风险;绿色建造从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全过程各责任主体的联动关系阐述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通过绿色建造技术的集成,推动绿色建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工程目标。
(5)提出BIM与ZDEM通过BIM参数模型集成工程项目各种信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为所有参建方提供协同并行工作的基础平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高效应对,最终实现ZDEM。
4结语
篇8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篇9
2.1考核过程形式化
考试企业财务管理考试一直沿袭传统“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原来的考试方式为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三个部分的成绩均由教师评定。虽然考试并不是按最后的一张试卷定胜负,但平时成绩尽管占一定的比例,但依然是集中在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上,但平时作业整个班也就一两个版本,抄袭严重,课堂表现方面,作为高职学生不玩手机、不睡觉就很好了,期中也就一份大作业,无法客观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以闭卷的形式,考试还要划出重点复习内容,即使如此,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出现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的成绩不如表现欠佳的学生,出现倒挂的情况。无法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1.2考试内容不合理
企业财务管理本身是实践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但是考试只是单纯的理论考试,强调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忽视实际操作,弱化了它的应用性。另外,考试的试卷大多由任课教师出题,高校缺乏对试卷质量的监控,而且这种考试仅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作出客观评价。传统的课程考试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核,无法对其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作出评价,使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创造性思维,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架构把握不住。应用性、实践性得不到体现。
1.3考试方式、评价主体单一
为了尽可能保障试卷的规范化和组卷、阅卷的客观性,虽然组建了试题库。但题型主要集中在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判断、简述等客观性题目,而综合分析、案例、实际操作等主观性试题较少。在考试方式上,主要是闭卷、笔试、理论考核,而开卷、口试、答辩、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较少,这种较为单一性的考试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考虑学习的应用性目的,总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往往临近考试才临时抱佛脚。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多的是考查死记硬背能力,所以对学生不但起不到考核的作用,相反还削弱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评价主体方面,首先试卷主要由任课老师来出,平时、期中、期末评价都由任课老师来评价,但老师对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评价有时不够全面和客观,往往会有所偏颇。鉴于以上几点原因,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潮流,课题组成员以考试改革为切入点,对课程教学安排、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2、深化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
2.1考核形式多样化
从过程来看,依然采用平时、期中、期末三个阶段,但从考核的形式上不再停留在表面上,以更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上。增加口试的环节,这个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上,每人必须要有5次口头回答的机会,每次2分,口试占有10分,其次有2次课堂实践作业,必须当场提交,主要考核学生的当场消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杜绝背后抄袭、蒙混过关的情况。如期中考试采用团队的形式,设计内容并进行PPT演示。期末可采用开卷的形式、重点通过案例分析计算进行考核,同时结合企业管理的用友ERP沙盘软件,运用财务管理的知识进行操作。口试、笔试、软件操作、PPT演示,做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考试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2.2考核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性
科学的考试,一方面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并贯彻个性化评价原则,另一方面,考试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创新性。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增加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内容。比如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某一个项目的具体应用,比如用案例进行一个具体的分析,或一个筹资项目、投资项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决策,几人一小组进行设计并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多人参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利用用友等ERP沙盘的软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经营一个企业,运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等财务管理的知识模拟进行创业创新,既考核了该课程的知识运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考核评价都是由任课老师评价,占用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老师面对一个班四五十位同学,有的可能都不大认识,评价起来难免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改革后,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比如在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过程中,就要有小组成员的打分和评价,如期中团队项目PPT的设计、制作和演示都有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所以小组成员根据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ERP沙盘演练过程中也是团队合作,也有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同时软件本身也有打分功能,所以就形成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电脑评价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更科学、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对该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教学改革;项目投资评估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防止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从事项目评估实务操作。
一、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背景及教学存在问题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是从市场、技术、组织机构、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六个方面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论证,以判断项目投资可行性、合理性,以便从拟定的若干个有价值的投资方案中遴选出最有价值的方案[1]。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农业项目评估的概念和内容;农业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产品市场需求的预测分析;产品销售计划设想;农业项目生产建设条件和技术评估;项目生产工艺技术方案评估;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应评估;农业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评估等主要内容。农业项目投资评估作为一门学科,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田纳西州的开发及其后可行性研究的开展,开始较系统地运用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至今也不过60余年的历史。目前该课程成为很多大学本科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贸易经济、农业推广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工商管理专业及人文发展学院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通过开设该课程为各级政府农业投资管理部门和社会投资单位培养具有投资项目评价能力的高级管理者和技术人才。
农业项目投资评估传统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背;重理论、轻实践;费时费力,知识的输出量少;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2]。由于农业项目投资评估涉及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会计、投资学等学科知识,内容较多,如何在比较少的课堂教学中使抽象的项目评估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具体的评估方法的兴趣,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3]。
1、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方法倡导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由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有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以项目参与者的决策者的姿态进行学习,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维、主动探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式教学法要求让学习者有自由思考,运用自己智慧的时间和机会,让学习者有选择上课方式、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除了班级教学以外,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因此,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中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参与式教学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应该是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教学中应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充分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剖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并要深入到项目评估实际工作中,从而对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实践
在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中进行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可以简略概括为六个步骤:第一步:理论讲解。第二步:布置案例。第三步:团队合作。第四步:分组讨论。第五步:课堂评审。第六步:教师总结。
首先,教师系统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这一阶段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听取学生意见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并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项目评估案例资料,以供学生讨论。
在基本理论讲解完毕之后,开始第二步布置案例工作。这一阶段老师结合授课内容和要求,确立相应的农业项目评估案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查找与分析资料,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并对项目的种类、性质、内容等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
第三步,团队合作。这一阶段各小组学生在其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对老师所布置的案例进行项目人员分工、进度安排、相应的数据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写出项目评估案例分析报告。在此过程,学生会遇到诸多困难,教师的指导采取“定期检查、分层指导、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步,分组讨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分析讨论的能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展示其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其他小组成员要针对其报告提出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第五步,课题评审。各小组推选出一名评委,与老师一起对每个小组汇报和提问情况进行记录、打分,老师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第六步,教师总结。教师应将各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共性问题予以纠正。各小组根据老师点评完善评估报告,并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出总结。
通过以上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农业项目投资评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项目评估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参与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建武.《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优化探讨[J].时代教育,2011(3).
[2]赵海林.投资项目评估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鲁静芳,徐筑燕.参与式教学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及其效果[J].成功(教育),2011(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