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麦胚;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应用前景
小麦胚约占小麦籽粒质量的2%~3%,是小麦籽粒生命的源泉,含有极其丰富且优质的蛋白质、脂肪、酶、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它是小麦粉加工厂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其资源潜藏量相当丰富,我国每年约有30~50万t的小麦胚量可供利用开发,但一直以来,小麦胚这一宝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随着人们对营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小麦胚的营养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围绕着麦胚油脂、麦胚维生素、麦胚蛋白以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利用,开发出许多以小麦胚为原料的食品或保健品。
1小麦胚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开发进展
1.1小麦胚油及其应用小麦胚含油率11%左右,提取的麦胚油富含维生素E、亚油酸、亚麻酸、二十八碳醇以及多种生理活性组分,是一种颇具营养保健作用的功能性油脂,可用于食品、生物病虫害防治剂、制药以及化妆品配方之中。小麦胚脂肪的开发研究主要围绕麦胚油的提取、微胶囊化和维生素E的提取浓缩等三个方面进行。提取方法是获得高质量麦胚油的保障,决定着油品质的好坏。传统提取方法主要是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其次是压榨法。近年来对超临界CO2或亚临界提取麦胚油进行了研究,Shao等[1]用响应面法优化出超临界CO2提取小麦胚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温度50℃,萃取剂流量22.5~25L/h,提取时间为1h,萃取所得最大麦胚油得率为10.15%。宋国辉等[2]以液化丙烷为溶剂,通过正交试验对亚临界萃取小麦胚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萃取时间65min、料液比1∶8、萃取温度45℃,此时的油脂提取率为88.68%。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或者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壁材,以活性物质作为芯材,保护被包裹活性物质的良好手段,其应用于麦胚油的开发之中,可以更好地保护小麦胚油的生物活性,国内很多研究者采取不同手段对麦胚油的微胶囊化进行了研究。何娇[3]通过喷雾干燥法对麦胚油进行了微胶囊化,实验得出: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的配比为1∶1、芯材添加量为40%、总固形物质量分数25%,小麦胚油微胶囊化的包埋率为89.5%。翟颖丝等[4]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为壁材,用蔗糖酯和单甘酯为乳化剂,采用乳化-喷雾干燥法对小麦胚油进行微胶囊制备,实验研究出小麦胚油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质压力34MPa、进风温度181℃、进料泵速7.6ml/min,该条件下小麦胚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8.03%。微胶囊颗粒表面结构完整,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小麦胚油是良好的VE来源,VE的富集和浓缩成为其开发应用的另一个热点。Yang等[5]对VE营养油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压力为33MPa,温度为45℃时小麦胚油有最高的VE含量;在压力为19MPa,温差为9℃时VE浓集效果最好。师景双等[6]对传统溶剂法浸提小麦胚中VE浸提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得到最佳的控制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5%,浸提温度为70℃,料液比为1∶3,浸提时间为120min,此时的浸提效果最佳。
1.2小麦胚健康饮料
小麦胚蛋白质质量分数高达30.2%左右,其中清蛋白18.9%、麦醇溶蛋白14.0%、麦谷蛋白0.3%~0.37%、水不溶性蛋白30.2%。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全面平衡,且易于被人体吸收,是很好的优质全价蛋白质营养源,在营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7]。制作麦胚饮料不仅能够更好地利用麦胚中的蛋白质,而且更利于人体吸收利用。根据制作工艺,麦胚健康饮料可分为非发酵型和发酵型两种类型。在非发酵型饮料的研发中,李涛等[8]以小麦胚、乳清蛋白为原料研究了新型运动型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出了饮料的最佳配方为:小麦胚汁100g、低聚麦芽糖8g、无机盐1.8g、乳清蛋白1.5g、黄原胶0.075g、柠檬酸0.02g,此条件下的饮料质地均匀,清爽可口。肖玟等[9]研究了小麦胚蛋白复合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和模糊数学评判确定出该饮料和复配稳定剂的配方。最佳组合为:澄清的混合汁质量分数60%、蜂蜜4%、蔗糖3%、柠檬酸钾0.3%,复配稳定剂的配方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40%、卡拉胶0.15%、黄原胶0.30%,所得的饮料品质和稳定性最好。发酵型饮料的研制主要是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利用菌种的活性来获得稳定的小麦胚饮料。王宇飞等[10]以小麦胚和芝麻为主要原料,添加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进行了植物蛋白发酵饮料的制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乳化稳定剂的最佳组合和最佳发酵工艺参数。小麦胚乳和芝麻乳的最佳调配比例为1∶2,最适发酵条件为:接种量7%,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12h。此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同时兼具乳酸发酵植物蛋白饮料应有的芳香。李永平等[11]对麦胚面包发酵饮料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新鲜麦胚和面包渣为原料,先接种酵母菌、后接种乳酸菌进行发酵,结果表明,酵母菌最优发酵条件为:烘烤过的麦胚粉30g、面包渣250g、砂糖量10%,酵母菌添加量2%、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1h;乳酸菌最优发酵条件为:乳酸菌添加量1.2%、发酵温度为44℃、发酵时间8h。
1.3小麦胚面制品
小麦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够改善焙烤食品的外观、口感和风味,而且还能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几乎所有以小麦粉为原料的焙烤食品都可以添加小麦胚。小麦胚可以通过挤压处理,也可以直接以片状或者粉末状、粒状添加到小麦粉里制成各种麦胚焙烤食品,以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平衡各种氨基酸,补充小麦粉赖氨酸的不足。不仅如此,在谷物食品中,麦胚还能提供许多质构性的功能。
1.3.1小麦胚面包和饼干
面包和饼干是小麦胚产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者往往通过在面包和饼干的制作过程或是原料中添加小麦胚,以提高产品的感官或者营养品质来获得新产品。Sidhu等[12]研究了在高纤维吐司面包中添加脱脂小麦胚,实验表明,添加7.5%左右的小麦胚制得的面包,感官和营养品质都高于全麦粉面包。孙小凡等[13]以面包专用粉为主要原料,添加小麦胚粉、酵母、面包改良剂、白砂糖等辅料,采用一次发酵工艺生产面包,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小麦胚粉保健面包的最佳配方为:面包专用粉100.0g,小麦胚粉8.0g,面包改良剂0.4g,酵母2.2g,白砂糖7.0g。Arshad等[14]对小麦胚饼干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小麦粉中添加0~25%小麦胚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特性的比较,得出用脱脂小麦胚替代15%的小麦粉生产出来的饼干的理化和感官评价最佳。
1.3.2小麦胚馒头和面条
小麦胚不仅可在烘焙产品中添加,而且还可直接加入到小麦粉中制作馒头和面条。韩俊俊等[15]研究了小麦胚粉加入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馒头的白度和比容均随着小麦胚粉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馒头硬度先平缓后上升,在加入量为6%时馒头的感官评分最高。姚娣等[16]研制了小麦胚特色营养挂面,结果表明,特色营养挂面的最佳配方是:紫薯粉质量分数10%、小麦胚粉质量分数5%、银杏叶粉质量分数1.5%,预干燥温度30℃、主干燥温度40℃、完成干燥温度20℃、压片6道、干燥时间4h,所制作的挂面有较好的品质。小麦胚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不仅可提取营养成分、制作麦胚产品,而且可与其他食品原料混合在一起制作新型的麦胚产品,如麦胚酱油、麦胚豆腐、麦胚大豆粉以及小麦胚豆奶等;也可用来制作麦胚婴儿食品或者老年食品包括麦胚米粉和麦胚钙片,或者制作麦胚休闲方便食品,如小麦胚速溶泡腾片、小麦胚能量棒、麦胚咀嚼片等;还用来制作强化型麦胚糊系列产品,或者将小麦胚粉添加到汤料中替代淀粉、小麦粉等粉料。国外已经开始往番茄酱、马铃薯粉内添加麦胚粉来作为增稠料,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也已成功地采用麦胚替代大米或大豆来作为发酵基质,开发出了一些发酵食品,如日本豆酱和日本米曲等[17]。
1.4小麦胚抗氧化性的研究
小麦胚除了含有较高的优质蛋白质以外,还含有谷胱甘肽、二十八碳醇、黄酮类化合物、麦胚凝集素、维生素E、镁、泛酸、磷、硫胺素等多种功能物质,是一种难得的天然保健食品资源,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等活性,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围绕小麦胚的抗氧化性进行了大量研究。Zhu等[18]研究了不同脱脂条件下小麦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用70%的乙醇脱脂的麦胚具有最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而100%乙醇脱脂的麦胚具有最高的还原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利用小麦胚中蛋白质的降解物制备抗氧化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Cheng等[19]研究了小麦胚蛋白水解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g/L的小麦胚蛋白水解物,在亚油酸体系中显示出78.75%的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能力,0.6g/L的水解物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为75.40%,0.50g/L的水解物显示出63.35%的清除亚铁离子的能力。鹏等[20]利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小麦胚粕制备了抗氧化肽,实验表明,在料水比1∶12.3,加酶量0.8%,酶解时间2.1h的条件下,制备的抗氧化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49.78%,水解度为22%,水解液中肽质量分数为1.9%。
2小麦胚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小麦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目前高附加值的利用却非常低,原因在于小麦胚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1小麦胚的不稳定性
由于小麦胚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富含活性较高的脂肪酶和脂肪氧化酶,以及附着的微生物,导致小麦胚极不稳定。这就要求面粉厂应配备具有一定处理规模的稳定化设备。但实际生产中,稳定化设备多存在成本高、能耗高、效率低的缺点。目前的稳定化方式的原理均是降低酶活或者水分,以延长小麦胚储藏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保质期,但都对小麦胚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1]。稳定性问题严重制约了小麦胚的开发利用。因此,对小麦胚进行稳定化处理的研究,延长保鲜期,对于小麦胚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2.2产品开发过程中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小麦胚资源的潜藏量虽然丰富,但原料分布不均匀、质量参差不齐,且许多小麦粉厂受限于设备配置不齐全、提取工艺不成熟和相关研究匾乏,使得小麦胚在产量、提取率和纯度方面与国外相比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另外,提取后的小麦胚如麦胚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出油率低,并且没有成熟的技术用于工业化生产,虽然超临界CO2出油率较高,但处理量较小,导致小麦胚油很难大量的生产。麦胚产品由于其自身口感和品质特性的限制,直接以脱脂麦胚分离蛋白作为一种食品功能配料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还有待改善,如何将优质蛋白质从脱脂麦胚中分离,从而获得高纯度天然蛋白质仍是探索的重点。
2.3抗氧化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
抗氧化肽是小麦胚利用研究的热点,但是其分离纯化方法还存在较多的局限性,目前,测定抗氧化能力多为体外的化学评价研究,而体内(动物模型)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较少;抗氧化肽虽然对多种疾病显示出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抗氧化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如何从小麦胚中提取具有更高活性的天然抗氧化肽,以及阐明这些抗氧化肽的作用机制成为了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3小麦胚开发应用前景展望
我国是粮食大国,小麦胚的潜藏量相当丰富,小麦胚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原料,理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纵观国内外小麦胚开发研究的现状,制约其发展前景的关键就在于怎么解决这些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而这也成为麦胚继续开发研究的方向。在麦胚的稳定化方面,通过研究寻找既方便又经济且对麦胚营养成分和功能性质破坏小的稳定化条件,延长麦胚的保鲜期仍然是麦胚研究的重点;通过改进技术和改良生产设备,如何在不损害油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多的提取麦胚油将是麦胚油生产利用的主要方向;如何通过某种改性或者多种改性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改善麦胚的功能性质,生产改性麦胚,可作为麦胚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麦胚整体作为配料在食品中主要应用于焙烤及面食制品,拓宽麦胚的应用载体范围,并对改性麦胚在其应用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对推进小麦胚的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之,通过合适的加工方法、合理的生产工艺,延长麦胚的保鲜期,改善麦胚的功能性质和营养品质,拓宽麦胚的应用渠道,积极地开展麦胚应用研究,充分发挥这一可再生副产物的经济价值,将对推动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haoP,SunP,YingY,etal.Responsesurfaceoptimizationofwheatgermoilyieldby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extraction[J].Food&BioproductsProcessing,2008,86(3):227–231.
[2]宋国辉,孙强,张丽霞,等.亚临界萃取小麦胚芽油工艺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31-34.
[3]何娇.不同筋度小麦胚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翟颖丝,潘丽军,牛丽亚,等.小麦胚芽油的胶囊化制备[J].食品科学,2012,30(18):93-97.
[5]YangHP,CaoYH,WanZM,etal.StudyonthemethodsofextractingvitaminEfromthewheatgerm[J].FoodScience,2003,24(12):74-78.
[6]师景双,王成忠,赵乃峰.从小麦胚芽里提取天然维生素E的试验研究[J].粮食加工,2010,36(3):33-38.
[7]李建军,黄开红,单成俊.小麦胚蛋白质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5):7-9.
[8]李涛,陈雪勤,雷雨.乳清蛋白-低聚糖型小麦胚运动饮料的研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5(6):20-23.
[9]肖玫,李毅念,肖郑宏,等.小麦胚芽蛋白复合保健饮料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411-414.
[10]王宇飞,冯冲,王少鹏,等.小麦胚芽和芝麻蛋白发酵饮料的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75-13377.
[11]李永平,于丽微,冯哲.麦胚面包发酵饮料的研究[J].饮料工业,2014(2):7-9.
[12]SidhuJiwanS,AL-HootiSuadN.Effectofaddingwheatbranandgermfractionsonthechemicalcompositionofhigh-fibertoastbread[J].1999,67(4):365-371.
[13]孙小凡,曾庆华.小麦胚芽粉保健面包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1):96-100.
[14]ArshadMU,AnjumFM,ZahoorT.Nutritionalassessmentofcookiessupplementedwithdefattedwheatgerm[J].FoodChemistry,2007,102(1):123-128.
[15]韩俊俊,刘长虹,何学勇,等.小麦胚芽粉对馒头品质的影响[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2,19(6):55-57.
[16]姚娣,刘方,陈轩,等.特色营养挂面的研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39-5242.
[17]葛毅强,蔡同一.小麦胚芽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8):3-6.
[18]ZhuKX,LianCX,GuoXN,etal.Antioxidantactivitiesandtotalphenoliccontentsofvariousextractsfromdefattedwheatgerm[J].FoodChemistry,2011,126(3):1122-1126.
[19]ChengYH,WangZ,XuSY.Antioxidantpropertiesofwheatgermproteinhydrolysatesevaluatedinvitro[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6,13(2):160-165.
[20]DiaoD,HuangJ,FengJ,etal.Thetechnologyresearchofan-ti-oxidationpeptidepreparationbyalkalineproteasehydroly-zingwheatgermmeal[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4.15(2):182-186.
篇2
【关键词】和逸性 工业产品 室内建筑环境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这些产品充满了室内各个空间,过多的产品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室内空间,而且使得室内整体环境产生不和谐的感觉。因此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考虑在某个产品上增加使用功能、色彩、形态等,而应该从用户生活的整个室内环境整体构架,为人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方法,使用户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下享受生活。因此,需要依据和逸性理论,从新统筹规划,把工业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相融合,创造一种用户期望的、更加宽松、舒适的室内空间使用环境。
1.和逸性的定义
“和逸性”是指满足于消费群体的某一产品包括物化的和非物质化的,能够达到消费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即让消费者具有品位和价值的享受。在“辞海”中,“和”寓意投契、融合符合协同会、满之意。“和”表征着人与产品、与环境和谐与融洽的关系;“逸”寓意释放超迈安闲,逸乐之意。“逸”表征了人在享受产品与环境所创造的和谐空间拥有的积极的精神体验。和逸性的最终境界和目标则是为了求得“人一机一环境”相互间的“中庸”,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之意。
2.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融合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都有所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各种工业产品相继生产出来,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但是大多数产品都是独立的放置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不但占去了大量的室内空间,而且破坏了人们和谐的视觉感,长期在这种众多产品包围的环境中生活,用户会产生不舒适感和烦躁感。例如,现在卫浴产品在功能、技术和外观上都有较大的创新,而且各式各样的卫浴产品被生产出来进入用户家中,众多的卫浴产品不但占用了卫生间大量的空间,而且对整体环境产生不和谐感。因此,采用逸性理论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一种必要,在设计时,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统筹的考虑整个室内空间环境,把工业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相结合,给用户真正营造“人一机一环境”相互协调的生活空间。
3.以用户为中心
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的融合性要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对目标群体进行访谈及设计调查,来了解他们的期待、心理需求及生活习惯等等,只有全面的了解目标用户,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心里期待的产品。例如,在设计时,先根据《关于中国居民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选取适合的人群,人群选取后,采用人群条件细分找出这类人群的特点、喜好、生活特征等,并制定访谈及目标群体调查问卷,对这个目标群体足够多的人数进行问卷调查,这样的调查结果才是稳定的,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目标群体的价值观、期待、生活习惯等等,最终建立用户模型,作为设计的最终指南。
当前用户生活的室内空间被各种工业产品包围,这些产品给用户的生活的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也给用户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根据所得出的目标用户模型,从用户的诉求出发,运用和逸性理论,构建和谐的“人一机一环境”生活空间,使用户真正的享受宽松、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
4.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的融合
产品与室内建筑的和逸性不是机械的把二者组合,而是要打破当前产品技术与建筑技术分离的状态,将二者统筹规划,达到工业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最大的和谐匹配,并且符合目标用户的价值观、期待、审美等,真正为用户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笔者通过文献总结出: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意大利馆采用透明的混凝土材料,白天时阳光透过透明的混凝土照射进馆内,形成一个半透明的效果,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光照明亮,而且透明体可以制成不同的颜色,在透明混凝土内也可加上LED灯,该透明混凝土材料的采用,不但在强度上达到了建筑的要求,而且材料本身可透光,能够满足室内对采光的需求。英国馆从外面看上去像巨大的“蒲公英”,建筑表面具有6万多根透明亚力克杆,这些透明的亚克力管将白天的阳光采用太阳光导入器引入,到了夜间,每根管子端头的LED将室内点亮,为场馆室内提供照明。世博主题馆采用水源及地热泵系统,墙面上种植垂直绿化,为整个建筑遮阴,整个建筑在屋顶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当雨水回收灌溉时有效的带走建筑的热量,使得场馆室内达到温度适宜的效果,这些系统的采用,达到了现代工业化产品与室内建筑环境的融合性。
篇3
1食品工业中的常见生物技术
1.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基于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建立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对于来源不同的基因,基因工程根据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分子及微生物学,按照现代化的方式,实现杂种DNA分子的体外构建,通过活细胞的有效导入,完成生物遗传特性的全新转变,从而达到获得新品种的目的。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中,基因工程是关键组成,食品的包装、保藏等多个环节,都可以将该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包装材料的改变,达到降低食品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将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贮藏中,既是一种贮运方式的创新,也能获得食物贮藏期的有效延长。以延熟番茄为例,该种食物的生产就应用到了转基因技术,以调控乙烯合成途径这一办法来使乙烯的合成得到有效抑制,达到番茄延迟成熟、贮藏期延长的效果。
1.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中涉及多项生物学理论,既包括现代细胞生物学,也包括发育、遗传学,更对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运用。作为一种生物工程技术,细胞工程基于人们的需求,按照预先的设计,实施细胞层次的遗传操作,对细胞内含物进行重组,对细胞结构进行重组,从而实现生物功能以及生物结构的科学转变。通俗来讲,细胞工程主要是完成新物种的快速繁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应用了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生物学办法,引入了基因移植技术、核质移植技术等多项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办法,生物工程的多个领域都可以看到细胞工程的渗入。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细胞工程更是得到了广泛的科学利用。
1.3酶工程
在生物技术中,酶工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主要实现的是物质转化。就酶本身而言,是具有一定催化作用的,在生物反应器内,利用酶的这一作用,就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
1.4发酵工程
在生物技术组成中,发酵工程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发酵工程中,借助现代工程技术办法,通过对微生物特定功能的科学利用,实现对某一生产环节的有效控制,或是就此产生一种新的需求物质。
2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分析
2.1肉类食品中的生物技术
在肉类食品生产中,通过生物技术的科学应用,既可以施行对肉类食物资源的有效改造,又能够实现对肉类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从而使肉制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加、肉类加工深度得到更大提升,推动肉类生产的产业化发展。
2.2果蔬保鲜中的生物技术
现阶段,在果蔬保鲜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化学杀菌剂以及冷藏的处理方式了,然而,这样做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使用化学杀菌剂,果蔬中的残留会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一定威胁;另一方面,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植物病原菌也会出现抗药性。鉴于此,需要用另一种果蔬保鲜处理方式来取代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杀菌剂,而且,新的果蔬保鲜处理还最好是对人体健康没有毒害威胁的,同时又具有高效防腐效用的,生物保鲜技术就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国内外都加强了对这一保鲜技术的研究。据相关研究显示,茄子保鲜中应用木霉发酵液能达到极好的保鲜效果。实验发现,在20℃至25℃的贮藏温度范围内,茄子果实如果被木霉发酵液处理,可以保鲜贮藏长达20天。
2.3饮品中的生物技术
在饮品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使饮品的风味得到有效改变,也会使饮品品质发生变化,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发挥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饮品产业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的。据相关研究发现,在南瓜汁乳酸发酵饮料生产中,以5%的乳酸菌接种量1:1.75的南瓜浆和水配比,分别向里添加7%以及0.05%的蔗糖、蛋白糖,给以40℃以及8小时的发酵条件,由此得到的饮品,不仅可以保持稳定的外观,还有着酸甜适中的独特口感,深受大众欢迎。
2.4食品添加剂中的生物技术
当前,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生物技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型生产技术。在各种食品添加剂生产中,如何更好利用生物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在牛奶生产中,尤其是在双乙酸奶味香精生产中,可利用双乙酸乳酸乳杆菌进行发酵。向发酵液中,添加一定量的CuS04,可增加双乙酸活性,而添加一定量的0.1%柠檬酸钠,可抑制双乙酸还原酶。因此,制备的奶味香料,具有双乙酸的纯正奶油香味。
2.5食品包装中的生物技术
现阶段,在食品工业发展中,食品包装也更多的应用到了生物技术。而且,在包装食品毒理检测以及食品的防腐方面,生物技术应用也取得了效果。食品检测中的生物技术评价食品品质、开展食品质量监督、实施食品生产监控、加强食品研究等,在食品检验的多个环节,生物技术检测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尤其是在食品卫生检测环节,生物技术的应用为提升食品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对于蔬菜食品,可以通过免疫分析、活体生物分析等生物技术办法来检测药物残留。同时,在药物残留检测环节,利用生物芯片技术也能获得准确的结论。再如,对于食品中是否含有病毒污染的检测,通过核酸聚合酶连锁反应这一生物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DNA和RN断,从而获得需要的检测数量。除此之外,将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检测,通过DNA指纹技术,食品原料是否掺假就可以准确的鉴定出来。而且,通过DNA指纹技术,也能判断出牛奶饮品中是否含有微量毒素。
3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前景展望
在高新技术中,生物技术虽然兴起没有多长时间,但却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多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于全球性重点关注的问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粮食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得到科学的解决。可以说,生物技术出现而带来的种种经济、社会效益是无法预估的。而随着生物技术的继续发展,将其运用于食品工业,也必然会出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结语
篇4
最近,广州市食品工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广州市食品业迎千禧、入世贸战略对策研讨会。会上,专家们指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食品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食品业的定位问题非常重要。
与会专家及企业家对广州市食品业的现状与差距、压力与机遇、发展重点与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为食品企业如何练好内功、发展自我、应对入世等提供了可贵思路。
专家指出,21世纪食品工业将向着“卫生、安全、营养、方便”方向发展,应重点开发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老年食品、出口食品、传统食品等。广州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应进一步发展食品原料工业、啤酒工业、肉类制品工业、食品添加剂工业、水产品加工业、调味工业和罐头工业等。同时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开发快餐食品、速冻食品和“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开展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实施“大豆行动计划”等。
同时,与会者还认为,在食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努力搞好“产学研”相结合,增强企业的后劲。
篇5
工业旅游概述
工业旅游是基于传统旅游模式的创新,是对企业建筑、生产环境、产品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等进行综合开发,用以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和体验工业作业过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多方面效益,是一项融观光、趣味、知识、休闲于一体的体验之旅[2]。工业旅游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而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国外学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方面,中国则侧重于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厂区景观,多数学者研究的课题主要包括工业旅游的意义、理论、特点、内涵、开发条件,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和中国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类型、项目设计、开发策略以及特定工业城市或区域的旅游开发等问题[3]。中国旅游局2001年制定了《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并于2002年试行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由此可见工业旅游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食品工业旅游的诞生及发展现状
中国食品工业旅游在中国从产生到发展不过短短十余年,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目前可以查询到仅有侯冰[4]、卢伟红和聂小荣[5]、宋军令[6]的几篇研究文献,研究主题都是针对个案进行的,主要是特定地区发展食品工业旅游的优、劣势条件分析,以及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比较笼统,难以实现普遍性的应用。从实践来看,迄今仅有少数大型食品企业开展过零星的“食品工业旅游”,以参观企业车间及企业文化博物馆为主,旅游者大多为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集体组织,参观过程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互动性及科学普及内容,而且活动基本上都是应景举办的,缺乏时间的持续性。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例子。具有新加坡背景的益海嘉里集团在这方面起步早,而且相应的活动多,形式多样。2006、2007、2010年,益海嘉里集团数次邀请新闻媒体参观该集团的加工工厂,请媒体实地监督金龙鱼产品的生产过程,零距离见证益海嘉里严苛的食品安全生产措施,从源头见证产品的品质。迄今为此,仅该集团下属的金龙鱼已在中国建设了14个体验式生产企业,累计接待30多万人次[7]。2009年,经中国旅游局验收,伊利集团成为中国4A级旅游景区[8]。2012年,武汉市凭借中国中部最大的国家级食品加工区———吴家山开发区,该区聚集了140多家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包括蒙牛、统一、百事、益海嘉里、华润、天喔、欧丽薇兰等,开发了首条食品工业旅游线路,食品工业旅游方兴未艾。
正确认识食品工业旅游
与普通旅游不同的是,食品工业旅游是一种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旅游模式,不能以追求旅游利润为目的,甚至可以适当对该活动进行资金的贴补。因为通过有组织的参观各类食品工业企业,可以使游客零距离了解食品加工的全过程和企业的文化,丰富其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认知度。参观者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影响了更多周边的人群,培养出忠诚的消费群体,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为企业赢得比广告投入更高的经济回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企业广告投入中截取部分资金,投入到工业旅游中更为划算。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众多消费者对中国国产食品产生恐慌,单纯的说教已无法轻易消除他们的疑虑。而食品工业旅游可以让他们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从中见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和严谨,见证产品的优质。在持续开展工业旅游的过程中,企业及其员工会长期保持谨慎、规范的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久而久之,由被动成为习惯。而且在与消费者接触过程中,可以搜集到更多更直接的市场反馈,以及消费者的建议和消费新需求,企业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使之更加贴近市场,并进一步赢得市场。食品工业旅游的基本属性还是“旅游”,不能脱离旅游的属性单纯进行生产过程的参观,还要注重食品工业旅游过程的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和体验性。在整个行程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参观者的感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也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不仅内容要浅显易懂,还要有趣味性、科学性,最好进行互动活动;在参观过程中不仅要看,还要品尝,还要有DIY的环节。
食品工业旅游的主要内容
1良好的生产环境是关键
开展食品工业旅游势必为游客提供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旅游环境,这就对食品企业的硬件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食品生产环境必须符合操作规范,最好参照国外模式打造花园式工厂,参观通道的规划要确保透明,还要绝对避免参观过程中对生产环境的二次污染,真正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食品之旅。
2食品知识的普及是主题
旅游者参观生产过程、体验生产实践仅仅是食品工业旅游的部分环节,只有通过适当的食品知识普及,才能使消费者科学地认知企业的产品。知识普及的内容可以是食品加工常识、食品安全知识,还可以穿插一些大众感兴趣的养生食疗方法;这些内容要简明扼要,要深入浅出,要有趣味性;食品知识的普及不仅要在简短的讲座过程中进行,还要在旅游全过程中精心安排,使参观者受到潜移默化的知识传输。但切忌过分进行企业广告宣传或片面夸大自身的产品,更不要对同行或同类产品进行毁谤,这些都会导致参观者的反感。被参观企业的优劣要靠消费者耳闻目睹,生产出来的食品质量要靠消费者品尝。
3旅游安全是保障
开展食品工业旅游,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游客参观过程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生产过程安全。在旅游接待前要筹划好行程,杜绝任何可能导致消费者人身伤害的漏洞,①提前向游客强调安全注意事项,②要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对游客在企业参观过程中全程进行安全防护。企业自身的安全问题不仅要防止参观过程的二次污染,还要采取有效的企业保密措施,避免游客误闯企业内部核心机密区。针对部分工艺,应提示游客禁止拍照。此外,还要合理布局旅游线路,确定适度的旅游环境容量。
4开发产业链式旅游模式
单一企业开展食品工业旅游,不仅在人力、精力上投入太多,而且消费者会因为可参观内容太少而游兴疲乏。最好在食品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内进行多个企业的联合,可以进行直线型组合,也就是说,被参观的几个企业之间有产业链关联。比如,同样处于食品企业上游的种植、养殖基地,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厂,以及食品生产辅料的生产商(如调味品企业等)。这样可以使游客的旅游内容更加丰富,他们可以了解到整个食品产业链,而且各个企业还可以分担游客接待的工作压力和资金投入。笔者建议,这种产业链式的食品工业旅游可以由各企业派出代表联合办公,联合运作,旅游过程由指定的专业旅行社派员派车进行,企业仅仅需要专业配合。
宁乡食品工业概况
宁乡县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周边,隶属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为2012年中国百强县(排名第61名)。宁乡经济开发区已建成中国首家安全食品示范园区,液态食品企业和休闲食品企业占优势,以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液态食品加工基地为目标。近年来,随着本土食品龙头企业加加集团的上市,乐福来、洽洽、绝味食品等一大批食品重大项目的落户投产,食品产业增速明显。宁乡处于长沙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公路、铁路、水运十分发达,而且对周边县市,乃至江西的市场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强,为该县开展食品工业旅游一日游等主题旅游形式提供了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宁乡的土特产相对较多,如宁乡花猪、沩山擂茶、沩山豆腐、沩山毛尖、野生干鱼、祖塔七星椒等。但就旅游特产而言,还缺乏品牌效应,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特色旅游产品。
宁乡开展食品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发展食品工业旅游的观念落后
目前,宁乡部分食品企业认为食品工业旅游只是一般政务交流活动中主体的变换,仅仅是参观考察的主体由政府官员或业内人士转换成一般普通游客,同时认为工业旅游很难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较强的依附性,对企业自身的硬件设施要求高,综合效益见效慢[9],故而对此持观望态度。
2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宁乡食品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其旅游产品类型的开发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产品都停留在简单参观的层面上,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少数开展食品工业旅游企业的项目编排单一,缺乏调动游客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内容,导致游客普遍体验度较低,游兴不高[10]。6.3专业旅行社介入少,企业缺乏专业团队目前宁乡个别企业零星开展的试探性工业旅游,还停留在企业行政人员接待,引导参观、品尝和解说的简单层面,缺乏对旅游行程的前期精心规划与准备。旅游过程也缺乏专业旅行社的介入,即使有旅行社参与,也仅仅是负责游客的征集和迎来送往,参与度极低。
宁乡县发展食品工业旅游的对策
1政府积极引导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其发展,发挥国内外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等相关部门的接待优势,全力助推食品工业旅游发展,在全省乃至全中国范围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政府首先应对全县食品工业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掌握具体情况,将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看好的优势资源纳入到宁乡整体旅游规划之中,并以此制定统一的食品工业旅游规划。根据宁乡各主要食品工业企业的不同特点以及土特产的原产地区域特色,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避免企业和地方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无序竞争。例如,可以将食品工业旅游实施企业———加加食品到青岛啤酒(长沙公司)之间、企业到传统旅游景点(如,沩山茶叶公司到沩山风景区之间)以及企业到县城之间进行统一的、高标准的旅游规划建设,完善旅游载体功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使食品工业旅游成为宁乡县的一道独特的风景[3]。
2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
根据宁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发挥以下5个区域优势,开发食品工业旅游的不同模式。宁乡经济开发区聚集了包括青岛啤酒、加加集团、台湾宏全、洽洽食品、法国乐福来、小洋人乳业、皇室食品、华润饮料等在内的30多家知名企业;2012年10月,又引进了小洋人食品、绝味食品等项目,基本形成了液态食品、休闲食品等食品产业集群。园区内的知名食品企业完全有能力组建一个园区食品工业旅游协会,发挥园区这个综合平台优势,来开展液态食品、休闲食品工业旅游。宁乡县食品工业园以本地乡土食品加工为依托,利用已建成的正农古街,通过前厂后店的模式推介宁乡土特产,同时利用园区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指湖自然生态区)、正农古街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园区内工业企业的工厂原型、建筑外形、设备设施、工作场景、生产工艺流程、企业文化及科学的管理体系,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规划,建筑装潢上趋向乡土仿古,引进民间艺人和手工艺现场制作,间杂民俗歌舞俚曲表演,打造乡土食品一条街。青龙寨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是宁乡花猪品种资源保护和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设计规模为年出栏生猪1万头,总投资3000多万元。古典式建筑形式、现代防疫环保技术和传统的原生态有机养殖方式为设计理念,形成一个集养殖生产、旅游观光及宁乡猪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原生态、环保型养殖综合示范园。届时将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科学生产流程,并附带有相关配套设施,园区将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活区内有办公大楼、宾馆、猪文化博物馆等旅游配套设施;生产区有猪舍25栋,全部采用青砖青瓦房仿古风格。届时将通过示范区的窗口展示,加速宁乡花猪“国肉”品牌的推广。沩山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是佛教禅宗五派之一沩仰宗发源地,以密印寺、世界第一大佛密印大佛、密印峡谷、沩水漂流、沩山毛尖驰名。沩山产茶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就已著称于世。伴随沩山风景区的开发,在现有沩山毛尖品牌优势之下,新添工业旅游配套设施,新建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与佛教禅宗文化紧密结合,发展食品工业旅游与休闲度假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方式。位于宁乡南部的灰汤温泉,是中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疗养休闲历史悠久,配套设施齐备。利用温泉周边池塘养殖的鱼、鸭子,肉嫩、骨酥、髓多、味美,被誉为“汤鱼”、“汤鸭”,为明清两代皇室贡品。依托灰汤景区的温泉资源、疗养设施与灰汤贡鸭加工产业相结合,游客在疗养休闲过程中,通过参观游览充分了解贡鸭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生产环境、卫生状况、企业文化,并获得体验品尝自制食品的快乐,同时,游客还可以颀赏到灰汤奇妙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山水和享受温泉泡澡的惬意。
篇6
[关键词]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
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
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篇7
一、发展趋势
1.国际化、大型化
当前国外主食工业发展大型化、品牌化趋势明显。主食品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必须着眼于规模效益,美国、日本及欧洲跨国公司食品工业产值约占世界食品工业产值的50%。由于食品工业内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加工能力过剩,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企业数目减少的现象,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发生,并成为世界性共同趋势。并购是发达食品工业国家的跨国食品公司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一是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销售渠道较快地进入国内外市场,不必经过艰难的市场开拓阶段;二是通过跨行业的并购活动,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地点,增加经营方式,促进产品多样化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三是可以利用目标企业现有的设备、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获得对并购企业非常有用的技术设备、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四是可以减少市场的竞争对象。通过生产集中,跨国公司的规模进一步的扩大,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实现了规模经济。同时,生产的集中对科技进步具有拉动作用。只有大规模厂商才设有研究和开发机构。如,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85%,美国为0.5%,项目和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那些大企业。
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效应可以给食品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如,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德克士等等,这些品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无形价值,为企业创造了非常大的利润空间。国外食品企业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求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国外食品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2.产业化、系列化
主食产业及其配套产业融合关联发展。从产业链看,集农、科、工、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这种模式对加工商而言,可以解决原料的稳定供给问题,有利于原料基地的形成,并节省交易费用。对农民而言,可以解决农产品销路的问题,从而避免市场价格风险;从配套产业看,注重食品机械工业与食品工业同步发展。没有先进的食品机械产品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工业,落后的食品机械必将阻碍食品工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主食加工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加工机械设备。从流通渠道看,食品作为微利行业,食品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发达国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提高购买效率,节约物流成本,发达国家完善的互联网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食品销售网上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可见,控制了原材料和销售终端,也就控制了整个食品产业链。而国内,一些公司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上海烟糖集团为代表,集团确立了“上控资源、中控物流、下控网络”的战略思想,以资源和网络为基础、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手段,大大提高了食品的销售量,并且通过网络对食品品牌进行宣传,提升了产品的品牌价值。
3.科技化、知识化
食品加工程度既反映了产业科技水平的高低,也体现着经济效益的大小。加工越精细,综合利用程度越高,产品附加值就越高。从作为基础原料的粮油加工来看,目前,我国专用面粉只有9种,而美国有上百种,日本和英国有数十种,一种原料只能加工出寥寥几种产品,许多物质的潜在价值就无法实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生产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各类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等都严格且具体,贯穿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覆盖率达到98%以上。
食品工业不断涌现新业态。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4.营养化、保健化
注重安全性、营养化、保健性食品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对食品开发能力的不断加强,人们对饮食的内容、习惯和方式正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食品的需求已经由原来单纯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注重。安全、营养、方便的食品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发达国家加强了安全性、营养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优化了食品品种结构,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促进了主食工业的发展。
5.绿色化、有机化
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且正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及有机食品贸易的迅速发展,有机食品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
二、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发展主食工业的经验
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又带动了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外,现代食品工业理念、社会浓厚的市场化氛围、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和规范的保障体系、完备的政府服务功能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主食产业化发展应该借鉴的有益经验。
1.现代食品工业理念,是主食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主食工业是由原料种植(养殖)业――加工、制造业――产品销售业紧密相联的完整产业体系(主食工业产业链)。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了主食工业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整体推进的现代主食工业理念。一是政府管理部门整合管理资源,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抓好宏观协调、监管和公共服务工作;二是围绕“资源和市场”的国际化,从主食工业产业链的整体角度出发,环环紧扣,以“市场为导向”制订营销战略、开展加工生产、发展“市场导向型”的现代农业,实现销、产、供体系的统一、协调发展。
2.社会浓厚的市场化氛围和诚实守信的公共职业道德,为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沉淀、公共道德升华和社会浓厚的市场化氛围,为该地区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和规范的保障体系,从体制上保障了主食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德国、荷兰等国家的民间行业、同业协会发达、覆盖面广,责、权、利清晰,专业化、社会化水平高,职能作用发挥显著,产业自律与行业管理规范,有效的建立和加强了政府与企业、市场与产品、加工与种植的连接与沟通,促进了供、产、销食品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转。二是不同层次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体系,便捷的物流网络,促进了分工、协作的食品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三是封闭式的国家食品卫生与安全分析评估预警体系;“纵到底、横到边”的以国家食品卫生检测实验室为核心,检测网络星罗棋布的食品卫生检测系统;以食品质量溯源系统为核心的产品信息反馈系统;严格的执法体系,确保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4.完备的政府服务功能,维护了公平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了行业的协调发展
德国、荷兰等国家各级政府在指导、协调食品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指导和规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依法监管工作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和维护了公平发展的环境,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推动了行业的协调发展。
篇8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废水;膜污染膜
生物反应器(MembraneBio-Reactor,MBR)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高效污水处理工艺[1-2]。通过膜组件的高效分离作用使污泥和水彻底分离,出水水质得到优化。针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大、CODCr含量高、难降解等特点。MBR以其高效的生物降解能力和良好的出水水质,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处理技术,受到了重视。尽管投资成本和膜污染等因素影响MBR技术的快速推广,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预计在未来10年MBR在工业废水领域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3]。本文将对MBR近几年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及当前的研究趋势进行论述,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1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许多其他生物处理工艺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主要特点如下:①装置更加紧凑,占地面积小。MBR中活性污泥浓度高,因此容积负荷提高,装置更加紧凑,此外膜组件替代传统的二沉池,也缩小了占地面积[4]。②出水水质优良且稳定。能够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出水不受生物反应器中污泥膨胀等因素的影响[5]。③MBR有利于增值缓慢的硝化细菌的截留、生长和繁殖,系统硝化效率高,且污泥浓度(MLSS)较高。④微生物完全截留在反应器中,实现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泥龄(STR)的完全分离,使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稳定。⑤反应器传质效率高,氧转移效率高达26%~60%。⑥便于维护管理。相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MBR中污泥浓度容易控制,进水流量和水质变化不大[6]。但膜生物反应器曝气过程等带来的高能耗,运行过程中由于废水中带有的污染物和微生物降解产生的胞外聚合物(EPS)等物质易产生膜污染,导致跨膜压差(TMP)升高、产水量降低、运行成本昂贵等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2国内外膜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国外对MBR实际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早,1969年,美国首次报道MBR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随后成立的Dorr-Oliver公司开发研制出第一代商用MBR,并在船舶污水处理中得到应用。此后,商用MBR研究更加深入,出现了平板式、中空纤维式和管式膜生物反应器。进入20世纪80年代,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技术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日本投入118亿日元,进行MBR项目研发,使得MBR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1989年,Yamamoto等人首次提出浸没式MBR的新工艺,竟而将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国际上设计运行能力最大的MBR工程之一,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KingCounty的使用Ze-non膜组件的Brightwater工程,其设计处理量达到49.5万m3/d。而到2040年,它的处理量将达到64.5万m3/d。表1总结了国外主要MBR运营厂家的各类膜组件及性能参数。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正以每年10.9%的增长速度拓展自身的应用领域,2010年,全球MBR市场总产值达到11.70亿美元,按照这一增速2013年将达到16.0亿美元。其中工业废水处理所占比率达到了30%左右,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另外自2008年以来,欧洲市场保持每年新增65个MBR工程项目[7]。2012年欧洲的MBR工艺装置有700多个MBR项目(工业废水处理能力>20m3/d,市政污水处理能力>500m3/d)启动,其中2/3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涵盖了食品、纺织、造纸、制药、炼油等各个领域。针对工业这类高强度的废水,MBR的成功应用,也预示着MBR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全球范围有超过2500个MBR项目正在运行或建设中,北美地区已有超过258个MBR处理系统在建设中,北美地区的MBR市场也在不断增长,其增速远远超过水处理工艺中的其他技术[8]。另外中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对水资源利用率要求高,MBR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东亚地区韩国已建有1400多座MBR系统,日本MBR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也达到200余座。我国关于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相比于全球膜市场每年10.9%的增速,我国近几年MBR市场出现翻番的增长趋势。远远高于国际平均增速[9]。我国第一个MBR项目是1998年大连大器公司设计的200m3/d的市政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9-10]。目前我国最大的MBR工程是北京清河再生水厂二期处理工程,处理量达到32万t/d。工业废水处理量最大工程是天津空港园区废水,处理量为3万t/d。MBR在我国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但主要以处理市政污水、高浓度和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垃圾渗透液、医院废水、餐饮废水等的处理。表2为MBR技术在不同领域中所占市场份额。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占到了57%,说明我国MBR的应用主要是在处理此类废水,技术也相对成熟。工业废水处理领域也占到了41%,大于MBR在国外工业废水处理的30%份额。说明MBR在我国工业废水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为MBR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可以看到,石化废水占据一半的份额。食品加工废水和化工废水也各自占到13.9%和16.7%。三者总和占到工业领域的80%,可见这三个领域是MBR运用最为广泛的。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建造大中型MBR应用工程,目前,我国万吨级项目超过40多座。而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石油化工领域耗水量大,因此率先建造大中型处理规模,实现废水回用和资源化[11]。我国MBR用于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已经超过105m3/d,MBR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膜生物反应器在食品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原料广泛,制品类别繁多,排放的废水水质复杂,废水量大,处理难度大。主要来自味精和酒精生产中的废水以及大豆、谷物、牛乳和饮料加工中的废水。食品行业废水最大的特点是有机物质和悬浮物含量高,易腐败,且酸碱程度不一,无毒性。其中含有的污染物包括油脂、蛋白质、糖类、致病菌毒和氮磷化合物,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和鱼类的死亡,并引起水中沉积的有机物产生臭味,恶化水质,污染环境。食品行业中产生的废水少部分来自食品生产本身,大部分是食品生产过程中洗涤和浸泡所产生的。食品行业废水CODCr一般在300~2000mg/L,NH+4-N在20~600mg/L。我国对于食品废水的处理起步较晚,以往的食品废水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但是受到其降解能力的限制,无法满足国家排污标准[12]。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外置式膜技术处理食品废水,随后传统活性污泥法与膜技术的集成工艺MBR因其高效的处理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食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采用MBR工艺主要包括:UASB-MBR、射流曝气MBR和多段A/O-MBR等。王苏南等[13]采用厌氧/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CODCr、NH+4-N、TP去除率分别达到97.06%、97.85%和93.43%。Chen等[14]比较原工艺UASB/CAS和混凝+MBR处理乳制品废水。结果显示,混凝/MBR工艺对浊度、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9.9%和99.6%,各项指标均优于UASB/CAS。表4汇总了近几年关于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的相关实例,目前,对于食品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仍然按照国家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要求。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运用到食品废水的处理,对水质中的CODCr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由于食品制造加工厂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用地有限,采用MBR能有效减少废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由于连续出水稳定,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为企业在减少人员上开支。另外,MBR还具备脱氮能力强、菌体截留率高等优势。整体而言,膜生物反应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会更将广泛。
4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1膜生物反应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而言,膜生物反应器具有出水水质好、设备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及污泥浓度高等优点。但是,不可否认,MBR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其无法取代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膜污染带来的高费用和高能耗[4]。膜生物反应器的投资主要来自膜的购置和膜的更换。随着膜材料成本的降低,膜的购置费也大大降低。膜的更换频率与膜的寿命直接相关,而膜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膜的更换频率,增加了膜的更换次数。另外,膜污染造成膜通量下降,致使能耗加大,这是造成MBR高能耗的主要原因之一。膜污染和由此带来的设备维护和操作费用的提高是制约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经济性和商业化应用发展的主要障碍。②设备运行费用高。较高的能耗是制约MBR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MBR系统的曝气能耗占MBR运行能耗的比例达70%以上,甚至高达95%,是MBR运行能耗的最主要来源。由于膜生物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生物反应和维持污泥悬浮状态需要消耗的氧气量大,其高浓度的污泥环境下氧的传质效率低。因此如何确定最佳的曝气量以及提高氧的传质和利用率,对MBR运行费用的降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③膜产品规格不统一、行业标准不够完善、技术人员缺乏经验等问题也阻碍着膜生物反应器的进一步发展。上述问题对于MBR而言是客观存在的,但一些研究正在减小这些问题对MBR的影响。通过膜材料的改性,选用亲水性更好和价格更便宜的材料,减少购置膜方面的费用。另外通过对膜组件和反应器结构、工艺运行条件等参数的优化也能进一步减少膜污染[19-21]。利用无泡曝气装置,进一步提高氧气利用率,减少能耗,对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研究的深入,制约MBR的问题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从而成为处理废水的首选方法。
4.2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生物防腐剂,乳酸链球菌肽,曲酸,应用,发展趋势
前言:
在食品工业中,各种食品的防腐保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10%~20%的食品由于腐败而废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过去人们常常利用加入化学防腐剂的方法来延长食品的保藏期,但化学防腐剂添加过量可能会致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食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利用安全的、高效的生物防腐剂代替化学防腐剂已成为一种趋势。
1.目前常用的生物防腐剂及其应用
1.1 溶菌酶类(lytic enzymes)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质聚糖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体液、禽类的蛋白及部分植物、微生物体内。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易溶于水,不溶于丙酮、乙醚,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0℃。溶菌酶可分为以下几类:(1)葡聚糖型:可降解酵母、霉菌细胞壁组成物质葡聚糖,常用于澄清啤酒、酵母、白酒;(2)壳多糖型:分解霉菌细胞壁成分;(3)甘露聚糖型:分解酵母细胞壁。溶菌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溶菌酶具有分解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特殊作用,溶菌酶水解球菌细胞壁的作用点是N-乙配胞壁酸(NAM)与N-乙酰葡萄糖胺(NAG)之间的糖键,重新构成一种多糖。这种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经过溶菌酶的作用后,使细胞因渗透压不平衡引起破裂,从而导致菌体细胞溶解,起到杀灭作用[2]。溶菌酶是一种无毒蛋白质,能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作为天然防腐剂用于低度酒、香肠、奶油、糕点、干酪等食品中。有研究表明,添加20mg/kg于低度酒中,可防止产酸菌的生长。
1.2 乳酸链球菌肽(Nisin)
Nisin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对产孢子的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且对人体安全无毒,因此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看好
Nisin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它的毒理代谢和生理功能不仅使它适合用作食品防腐剂,而且在口腔保健、兽医和药用领域具有潜力。以Nisin为主要成分的口腔漱口液能有效的抑制引起口腔疾病的乳酸菌,可以预防牙齿炎。Nisin在医药方面可用来治疗胃溃疡,其病原菌为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对Nisin的敏感,因此可用来有效地治疗胃溃疡,而且可被消化道中的酶降解,避免对肠道微生物带来有害的作用和获得抗药性的危险。
Nisin在乳品业、酿造业、制药业等工业中的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其作为生物防腐剂的作用。我国是乳酸菌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对Nisin的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也正是给予生产研发工作者的机遇和挑战,大力进行乳酸菌素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利用当今先进的生物技术(如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开发新的优良工程菌株。通过对Nisin的性质以及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加之与食品高新技术的结合,使其作为天然生物防腐剂的应用更加广泛。
1.3 酸(Kojid acid)
曲酸的发酵和生理生化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但对其研究进展一直比较缓慢。 90年代以来,曲酸的应用研究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特别是发现曲酸能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可用于化妆品增白因子和果蔬食品防腐保鲜等,因此曲酸产品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应用方面,日本的三省公司已将曲酸大量用于消炎与止痛剂的生产中,国内有厂家利用日本进口曲酸生产头孢类抗生素。现在国外体系大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已将曲酸曲霉的应用瞄向有较大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方面,例如防止虾蟹等外壳变黑,切花保鲜,肉食制品护色等。据报道,日本政府已经批准曲酸与其它有机酸如柠檬酸、抗坏血酸混合用于控制多酚氧化酶所引起的食品酶促褐变,国内一些学者也正在进行曲酸在果蔬保鲜方面的研究。
1.4 纳它霉素(Natamycin)
纳它霉素(Natamycin)也称游链霉素(Pimaricin),是一种重要的多烯类抗菌素,该抗菌素是一种很强的抗真菌试剂,能有效地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阻止丝状真菌中黄曲霉毒素的形成。由于它溶解度低,只能停留在食品表面,因而特别适合用于表面处理,纳它霉素不会干扰其它食品组分,也不会带来异味,可应用于干酪皮、肉制品及焙烤食品表面及饮料、水果、调味酱等。而且,由于纳它霉素对细菌没有作用,因而不会影响干酪和干酪制品的熟化。
1.5 红曲
红曲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经红曲霉(Monascus)发酵而制成的一种紫红色米曲。红曲在我国食品及药物上的应用已有近千年,它是祖国宝贵的科学遗产。红曲色素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营养体细胞壁产生裂痕,使细胞破裂。1600g/Kg的红曲色素在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上生长能代替110g/kg亚硝酸钠,用于火腿肠生产的发色工艺中,不仅能达到用亚硝酸钠制作的颜色,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还有抑制作用。还有学者就红曲色素对微生物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红曲色素对枯草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上试验证明红曲霉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具有广谱杀菌和抑菌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
1.6 其它
目前已有相关报道的生物防腐剂还有枯草菌素(Subtilin)、泰乐菌素(Tylosin)等,枯草菌素由枯草芽孢杆菌的一些菌株在合适的条件下产生,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高的抑菌效果,对酸稳定耐热性强,可耐121℃,30~60min的加热条件,而且生产比Nisin容易,可以用淀粉作为营养源,有很强的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因此在食品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国内尚无生产,也无使用及相关规定。泰乐菌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强烈的抗菌效果,但在安全性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目前只有用于罐头食品的报道,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2.展望
篇10
关键词:小米 小麦麸皮 南瓜 鸡蛋 油脂 全脂奶粉
中图分类号:T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20-04
饼干是一种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并添加油脂、鸡蛋、糖等原料经过调制而成的深受大众喜爱的方便食品。因其口感酥松、营养丰富、水分含量少、体积轻、块形完整、便于包装携带且耐贮存,它已成为军需、旅行等多方面的重要食品[1]。但单一的小麦往往满足不了人们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2]。膳食纤维作为功能性食品基料被日益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工业[3、4],其中也包括饼干业。将小米代替小麦粉,并添加膳食纤维含量很高的小麦麸皮制成一种全新的营养饼干,以满足人们对膳食纤维的摄入需求。
小米作为一种杂粮,因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并且各种营养素的吸收率很高,各营养素间组配比较合理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小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并富含钙、磷、铁、锌、镁、硒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小米蛋白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的良好来源,特别是人体不能合成又不可缺少的色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很高[5]。
小麦麸皮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其含量可达麦麸总量的18%以上,是一种理想的食用纤维素源[6]。
南瓜是一种极具营养的医疗保健食品。每100g食部约含蛋白质0.6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5.7g、粗纤维1.1g、灰分0.6g、钙10mg、磷32mg、铁0.5mg、胡萝卜素0.57g、核黄素0.04mg、尼克酸0.7mg、抗坏血酸5mg[7]。南瓜具有补中益气,排毒,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等功效,长期食用南瓜或南瓜制品,可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肠胃蠕动,防止便秘,对糖尿病有明显的预防及治疗作用[8]。
1 试验材料和设备
小米粉、小麦麸皮粉、南瓜、鸡蛋、油脂、小苏打、加碘食盐、柠檬酸、香兰素、全脂奶粉、微型植物粉碎机FZ102、DS-1高速组织捣碎机、远红外电提食品烤炉、GZX-GFF-MBS-2(9123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2 试验方法
2.1 生产工艺流程[9](见图1)
2.2 饼干的质量评价[10](见表1)
3 结果分析
3.1 单因素试验
3.1.1 小麦麸皮处理方法的确定
小麦麸皮未经任何处理,即使添加量很少,饼干口感干涩且苦味明显;当经过加酸加糖蒸煮干燥后,饼干口感较有改善,食之后味较苦;当在蒸煮的基础上继续炒制后,不仅去除了苦味,而且使麦麸的香味很好的散发出来,使饼干口感酥松,味道纯正。试验结果见表2。
3.1.2 小麦麸皮粉用量的确定
固定南瓜浆为20g,油脂为6g,确定小麦麸皮粉的最佳用量。小麦麸皮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用量为5%[11],本试验中即为4.5g。当小麦麸皮含量≥4.5g时,饼干口感粗糙,当用量逐渐减少时,口感逐渐改善。当小麦麸皮含量为2.5g时,饼干口感不再粗糙而且有麦麸的香味。试验结果见表3。
3.1.3 南瓜浆用量的确定
固定小麦麸皮粉用量为2.5g,油脂用量为6g,确定南瓜浆的最佳用量。南瓜浆可改善饼干的色泽和组织,当南瓜浆含量≤20g,饼干色泽较浅,组织结构松散;当南瓜浆含量≥30g,饼干色泽深但组织结构松软,没有嚼劲。当南瓜浆含量为25g,饼干质量为最好。试验结果见表4。
3.1.4 油脂用量的确定
固定小麦麸皮粉用量为2.5g,南瓜浆用量为25g,确定油脂的最佳用量。油脂主要改善饼干的组织结够,使之有明显的层次感。当油脂用量≤4g时,饼干无明显层次;当油脂含量为6g时,饼干层次较明显,但油脂香味不突出;当油脂含量为8g时,饼干有很好的层次感,且有油脂的香味。试验结果见表5。
3.1.5 焙烤工艺条件的确定
饼干烤制时,调节烘箱上下火温度均为220℃,烘烤时间5min后,取出饼干在室温下冷却,饼干色泽成均匀一致的草黄色,但口感松软;7min后取出在室温下冷却,饼干色泽部分呈现金黄色,口感酥脆;9min后取出在室温下冷却,饼干色泽呈现均匀一致的金黄色,口感酥脆,香味浓。试验结果见表6。
3.2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各因素与水平设置见表7,正交试验结果见表8。
由表7知:从9个处理中可直观的找出最优配方组合为6号处理A2B3C1和9号处理A3B3C2。比较因素中R值的大小,可以看出B因素即南瓜酱含量是影响饼干质量评价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A因素即小麦麸皮粉的含量,最后为C因素即油脂的含量,即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A>B>C。按照各因素的最好水平,且能满足饼干高纤维和低油的需要,选为A3B3C1,即饼干的最佳配方是小麦麸皮粉3g,南瓜28g,油脂7g。
4 结论
4.1 麸皮的处理条件:
小麦麸皮粉碎后,通过添加柠檬酸、葡萄糖的水溶液进行蒸煮干燥后,再用温火炒制20min,既可以去除麦麸的苦味,还能使麦麸的香味散发出来。
4.2 焙烤的工艺条件:
采用较低温、较长时间的烘烤,炉温为220℃,烘烤时间为9min。
4.3 饼干的最佳配方:
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表明,饼干的最佳配方为小米粉50g,小麦麸皮粉3g,南瓜28g,油脂7g。
5 讨论
本试验中所用原料小米粉的面筋含量很低,在韧性饼干、酥性饼干、苏打饼干等类型中,酥性饼干粉的面筋含量是最低的。但酥性饼干中用糖和油量都较高,试验中用南瓜来代替糖,并适当减少油的加入,因此选用酥性饼干配方及工艺流程来制作此小米饼干。这种低糖高纤维小米麦麸饼干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有着比市售饼干更广泛的适用人群,从而就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晋府.食品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1,678.
[2]李雨露,刘世民,齐凤元.四合面饼干的研制[J].食品工业,2003,6:27-28.
[3]张一鸣,王亚伟,马丽卿.高纤维低聚糖焙烤食品的开发研究[J].食品科学,2002,23(6):66-69.
[4]张延伸.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1997,6:30-32.
[5]赵功玲,方军伟,邓清伟.豆渣小米纤维饼干的研制[J].食品工业,2004,6:31-32.
[6]王青莎,王颉,刘景彬.小麦麸皮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2:81-84.
[7]王成云.食疗辞典[M].北京:N-学文献出版社,1996.
[8]丁云花.南瓜的医疗保健价值及开发前景[M].中国食物与营养,1998(6).
[9]陆启玉.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13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