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

篇1

世界著名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不仅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同时也能让他们熟悉管理工作,培养管理能力。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非常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做,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力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饭店工作的技能。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广受世界知名旅游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都成为业内翘楚。

当然,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从事专职或兼职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课堂外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的培养上,还需注意能力的提升,如外语教学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状况,培养他们的开口能力、英语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接待过程的情景教学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中文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锻炼,如让学生熟悉企业相关文书的起草并练习。给学生开口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在对案例的分析中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

目前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是大有裨益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实习实训基地质量不高、仅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意对他们的指导和教育,过度使用实习生,使他们对企业乃至行业心存恐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另外,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不熟悉企业情况,无法有效跟企业沟通,给予实习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实习过程中困难重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建立继续教育机制,让教师以进入企业挂职、调研等形式补上实践这一课,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实习期间可以尝试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虽然都在服务一线,但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判断吸收其中的养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篇2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对于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通过对国内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发现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学安排上面,依然没有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现状,对于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很严肃认真的考虑过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本身的理论重点在于一部分历史知识,一部分人文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管理学知识,在理论上并没有过于深奥的问题需要探究。而其实践性学习对于这个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是培养学生真正掌握旅游管理技能,体会旅游管理本质,贯彻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活动,所以,对于各级高校来讲完善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需进行的。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据较高的比重

大多數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依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室内课程作为重点,无论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安置在室内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教师对视频结合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并未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条件。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偏文科性质的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当然其中教师的影响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推动因素。

2.“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对于专业的理解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其十分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既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和科研功底,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过来,一部分则是刚刚毕业的博士,无论其中那种往往都只是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现实的实践从业经验。双师型人才的缺乏及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又不能胜任专业的实践教学。

3.高等院校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由于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实中旅游行业的各种行业问题阻碍,使得高校往往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基地,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即使一部分院校有着实验基地,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学校难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校内实践基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无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

(一)校内建立专门的体系机构进行引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轻浮,实践教学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机构的设立要明确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加强机构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等。构建十分明确且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由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既然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师资于校外师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校内队伍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队伍则通过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士合作定期进行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训练。加强两种师资队伍的交流,开展学术交流会,培养校内教师团队向着“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三)引导学生心态素质转变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实践教学程度远远低于相关高职院校。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已经进行过或将要进行校外的旅游管理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高职院校进行专门的活动。而是在学生之间渐渐的形成一种实践思潮,主动的接触外界的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缺乏指导,但不失为一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学校主动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其心态的成熟,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三、结语

对于应用性非常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不能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其中也有着学校本身,教师本身,学生三者的影响,如果想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加快师资力量的建设,增强对学生的引导,本文提出了许多的大胆建议,对于其实现难度并未有过多考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篇3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也随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我国旅游行业急需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的主力军,已经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旅游行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要求。鉴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我们应当依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深入认识旅游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与设置原则,没有规范与系统的理论依据。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结合旅游企业对人才在知识与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要,难以充分体现出地方旅游特色与发展需要。

2.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企业提供的是管理人才,但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可能从应届毕业生中产生,这就导致了供需之间形成严重错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上都有欠缺,难以符合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普遍较为薄弱

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课程明显不足,导致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课程体系未能实现整体优化,选修课所占比重过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权利,而且课程内容重复,内容陈旧过时,与旅游管理的实际需要差距甚大,课程前后次序的安排不尽合理。

二、实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结合实际调整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坚持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辩证统一,面向旅游单位,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操作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人才。鉴于旅游教育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管理人才的内涵,要让学生理解: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工作,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在工作之初不要有不切实际、盲目攀比的心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特点,从而有利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既给学生奠定扎实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一是要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理论体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引入课程,经过时间的考验,作为成熟的科学知识后,再为课程所选择。凡是存在争议的思想与观点、不成熟的理论等,都不能引入到课程中。二是要对各门课程进行最佳组合与系统优化。专业课程中,先开什么课程、后开什么课程,都要符合教育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都是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到了三、四年级再学习基本操作,呈现出由深入浅的状态,这并不符合本科教学的客观规律,对此一定要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年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二年级学习基本操作并进行实践,三、四年级则要结合实践学习专业理论,并开展管理培训,还要在相应阶段颁发行业证书形式。如此,由浅入深、从实践到理论,不但可以防止学习理论过程中的大而空,又能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兴趣现象的出现。当然,在课程设置中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学科动向。因为专业在不断发展变化,部分课程可能会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一些未设置课程也有可能成为该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做出恰当调整,从而使整体课程体系保持合理化、科学化。

3.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倡导实践教学。为此,要专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的课程板块,不仅要强调专业培养,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旅游行业十分看中从业者的经验,要求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因此旅游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要协调好专业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的关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真正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加强实践调查与增加模拟教学等途径,有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比如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导游学、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中,均应将实践学时安排在课程的总课时当中,而且实践时间应当占该课程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将学生的实习时间进行累积,计入学分,从而使大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对旅游行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理论学习的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旅游人才,就应当坚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大胆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当然,本文所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但是衷心希望以上建议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篇4

旅游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成为高校热门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晚,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对人才培养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的,从而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因此需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为旅游行业提供具有较高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旅游行业创造经济效益。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及专业设置中较为盲目,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案及教学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现阶段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于现代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我国教育体制传统的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特点,课程的设置不符合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无法满足与市场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落后

教学内容及专业课程体系落后主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总课程的比重较高,教师单纯讲授关于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致使学生对旅游服务的相关实际操作技能难以实质性的掌握,对知识的理解片面,且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及经费有限,高校中并没有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等,并未提供学生到相关景区景点、酒店及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实训,使学生对知识型与理论性的知识较为丰富,而缺乏应用型与实践型知识。高校对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管理知识检验不足,难以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中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产业期望的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的偏差,最终使学生脱离了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浪费,市场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更加紧缺。

(三)旅游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旅游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高校中旅游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托于工商管理、英语、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并没有到旅游企业中接受正规的旅游教育,缺乏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校也并未对该专业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导致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措施

(一)明_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为重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基本原则。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应对教育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构建以应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适应于旅游行业对应用创新型及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二)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密切关注旅游行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层次变化,针对性的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针对培养专业技能型及应用创新性人才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需要开设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法律法规、经营管理、文化产业等理论课程,并加强高校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并建立旅游管理的模拟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平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实践技能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应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国外旅游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并加强巩固学生管理学及经济学相关知识,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可以加强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及模拟实验室等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时,应开设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服务礼仪。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应对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专业拓展课程,如景区景点管理、会展旅游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

三、结语

篇5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也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职业与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重视根据本校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强调实践教学的意识,但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呈现出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缺乏工作能力,这影响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脱离实践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的不明确,使得教学的方法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脱节,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实践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环节薄弱

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类学生主要的实习和就业方向为酒店和旅行社。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和服务的紧密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对教学实习环节没有精心设计,实习企业用人目的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满意度差,直接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信心和理解,教学实习应是强化专业的重要手段,很多院校却将这个重要过程变成将学生推向社会,进行工作的环节。

(三)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资金的投入

以旅游管理中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为例,酒店管理教学中校内的实训基地是整个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教学与教学研究,而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较少,尤其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就业关系的认识不够,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场地和设备相对陈旧和落后,使用率低下。甚至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紧张,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这都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落后的原因。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能力及素质有待提高

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实习状况来看,一部分教师并非旅游管理专业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和学科转过来的,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在旅游行业进行工作与服务的经验,所以在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对教育规律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刚刚毕业就工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缺乏旅游管理实践的磨练,且对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素养没有充分的认识,使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难以实现特色教学。总之,师资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难以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加大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

实践教学和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加大课时量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实训课程的实施必须制定计划和方案,比如,对实训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考核标准都做出详细的计划,让学生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其就业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强化实践的意识,教师应该不断地研究和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训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可以举行假期实践活动,让优秀的实习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或者邀请往届毕业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的比赛等,提高学生参与实训课程的热情。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建设实训教学基地,这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压力较大。

1、高职院校需要投入资金建设仿真的导游模拟训练室,并且购置相关的教学设置。

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在校内建设仿真微缩旅游景观等作为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资金的原因无法完成实训环节的教学。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建设了小规模的旅游陈列教室和图片室,但是设备陈旧。因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需要高职院校解决资金的问题,确保实训教学的设备和设施。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确保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建立一支有能力有责任的师资队伍。

1、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灵活用人制度,招聘有责任有能力的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补充在校教师的不足。

2、为在校教师定期举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开设讲座,提高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促进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6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高校学生的个人因素与其能力素质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为外向,这类个性的学生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但是这种性格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故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加之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其课外活动大部分是外出的休闲类型。俗话说“行万里路,见万种人”,外出活动能增长阅历,培养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但凡事有利皆有弊,大量的外出活动会占用学生很大比重上的时间,所以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或培养其他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同时,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上的偏差,过多的注重工作上的“发展”和“前途”,很多学生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晋升机会,而然要成为一个良好的管理者,必须需要从基层开始历练,一步步培养良好的管理思路,进而成为一位合格的高层管理人员。

(二)就业环境因素

就业环境因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今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急需人才的行业状态,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行业环境状态确实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外联权下放之后旅游行业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由于旅游行业的从业门槛太低和当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一大批非专业人员涌入旅游行业,这些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良莠不齐,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引进方面的缺失,在招聘人才时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和短期性,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是需要人文素质优秀、专业能力突出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是偏向于熟于管理的人才或是熟于从业经验的“老手”。更有甚者,吝惜人才的培养成本和追求短期的企业利润,从而造成大量的旅游人才流失。这样的就业环境现状直接导致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下降和未来从业打算的变更,长久下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兴趣逐渐遗失殆尽。

(三)学校环境因素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办旅游管理专业以满足众多旅游相关行业对旅游人才的急切需要,然而在笔者眼中旅游学并不是“可以随意打包购买的科学”,在众多人眼中常常认为“什么学”,只不过是一种学科的理论研究,通过攻读某些著作理论从而记住其中的一些专有词汇就可以通晓的科学。但是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并不适用在旅游学上。它是科学,但其实践性与其他科学相比起来是极其突出的,如果缺少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经验,那么旅游学就很难成为旅游专业学习中的工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旅游学上的学习,因此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完全参照其他专业的设计方式,那么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给学生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社会环境因素

在高校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中,社会外界群体心理以及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内部来看,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很多学生更多的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活动。而很多高校毕业生也选择了考研、公务员考试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从外部来看,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期望值较高。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人认为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公务员、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等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的优等工作。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工作的前景、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苛刻要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分高估。在社会、家庭和自身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偏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高校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任何管理者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才能培养出相应的管理经验,旅游行业更是如此。同时这也需要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才能督促他们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出相应的素质能力。

二、对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对策

常言道“懂行者,行天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的构建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通过社会的引导与支持、学生加强专业认同度和转变传统择业理念、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等途径,塑造高素质、高能力、适应行业需要、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一)社会的引导和支持

高校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社会阅历较少,因此,社会的引导与支持在高校学生能力素质的构建上起着关键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一是家长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工作。父母的言论行为对高校学生有潜移默化和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高校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正确看待子女的学习能力水平,培养子女正确的择业观念。

二是政府要努力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待一些区位条件较差但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在工资待遇及生活条件上给予旅游管理毕业生一定的优待,鼓励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帮助旅游业开发。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就业市场,对于市场上一些阻碍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应当逐步取消。最后,政府要认真指导高校办学,在宏观方面控制和引导学校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等。

三是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抱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肯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潜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从长远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二)学生加强专业认同度和转变传统择业理念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增强专业认同度是重中之重。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都十分良好,高校学生应该抱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它区别于其他行业,在笔者眼中用“开门见山”四个字形容并不为过,当今社会其他行业都经过一定的学习或者能力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如教师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法务人员则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就好比爬山一步步攀登在快到山顶之时才能跨入行业的门槛。而旅游业则不然,虽然作为导游人员需要通过导游证考试,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导游证就不能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由于跨入旅游业的门槛很低,所以大量的非专业从业人员能轻易的涌入旅游行业,但是旅游行业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行业。旅游销售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精湛的销售技巧来推销旅游产品;导游人员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优秀的带团技巧、多才多艺的文艺才能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计调需要犀利的眼光、统筹规划的能力、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预测能力。所以从事旅游行业很容易就能轻松的打开旅游业的大门,但是门里赫然屹立着一座雄伟且难以攀登的高山,这时非专业人员良莠不齐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对这座高山望而却步,极具功利性和短期性的从业心理导致他们思想不稳定、跳槽频繁、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这严重的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相关就业环境的风气。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管理者很大一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他们其中大部分人仅仅只有初中和中专的文化水平,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这样的管理水平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要。主席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和第三产业,对于中国旅游业将是一次新的洗牌,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应该抱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专业认同度,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

(三)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

学校环境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的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如“杂家”一般的知识结构和多样的才能以及一定的业务素质。在这种要求下,高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

高校应该着力展开课程教研,匹配好公共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设一些实训式课程以及专业性课程,如:自然、地理、文史、礼仪等等,同时增设实践技能和场景模拟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课程全部书本化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尽可能的安排他们去一些场景模拟课堂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书本内容,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等等。

同时在实训式学习方面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利用该段时间组织学生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出面联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安排学生以见习或者实习等身份进行实践工作。或是安排一些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定期给学生开展讲座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行业形势以及从业方向。

在专业性学习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应当提倡多种语言教学,不单单仅设置英语课,在二外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预留充分的课时,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来华进行旅游活动,而如今能够接待他们的外语导游人员大多数是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通过多种语言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有的放矢。

三、结语

篇7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篇8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仍有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2]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50-02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一)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不均现象普遍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升级为一级学科,但由于自设立起就被定位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随后被放入管理学但也是作为二级学科,所以在其课程中不难看到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课程的异常重视。旅游管理不同于其他的社科类专业,它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就业范围相对宽泛,在短短的30多年中就出现了中专、大专、高职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应用型培养阶段。而作为区别于职业和专科教育的本科阶段,安排大量理论课程,却轻视旅游管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与服务相关的实践课比例过低,几乎在大多数的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中屡见不鲜。

(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和特色

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核心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本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目前,这种乡土类的旅游课程在各大院校中几乎没有,学生毕业后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都不清楚,使其岗位适应期加长。

(三)因人设课,教材建设滞后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加强,对旅游专业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研究生培养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数量的增加,一些学院就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特点,考虑更多的是现有的教师能上什么课,使得一些专业背景不同的教师被迫转变研究方向,因人设课造成教学内容的理论化。同时,也使得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出现时滞性,师资薄弱势必教材建设脱节,长此以往形成相互的恶性循环态势。

(四)缺乏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基本都是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轻视社会实践过程和经历。根据对一些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分析,第8学期为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约为6—10周不等,其他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都不太一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专业实习,有些院校将其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样学生既要找工作又要做毕业论文,根本无心实习。有些院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了实习时间从第7学期开始,相当于大四一年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但是由于缺乏同实习单位的合作往往使实习流于形式,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舍不得投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得到锻炼和学习,造成学校、学生和社会企事业单位间的矛盾。

二、现行课程体系设置造成的问题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没有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影响了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造成多方利益受损。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作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可用人才,但是,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大学本科生中却出现了高职、大专抢夺本科生的就业岗位,而且用人单位更是视本科生为“鸡肋”。究其根源在于旅游管理本科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相结合,造成大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普遍发生。

(二)课程设置使就业方向趋同

由于存在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和特色的现状,最终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方向基本相同,出现了旅游行业间的就业不均衡。根据对旅游管理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粗略统计,绝大多数选择到酒店行业就业,其次是旅行社、景区及其他一些相关行业,但是服务于本地的毕业生要远远少于到外省就业的人数。这种就业选择完全没有考虑到旅游活动的地域性,培养出的学生替代性强。

(三)学生定位不明确,人才流失严重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由于其考入高校选择专业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会使其对所选专业存在一定的主观想象和错误认识,那么,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能够在不变换专业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微调的机会,改变其消极态度。相反,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让众多选择旅游专业的学生定位模糊,认为所学课程就是管理学和相关学科的拼凑结合,一些实践课却由于缺乏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而成为纸上谈兵。

在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就业机会减少,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得毕业两三年的学生选择其他出路,造成旅游方面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由各相关课程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系内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应能使他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由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的四大主体中,前两个属于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必备的通用性基本理论知识,后者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定位自主选择的。根据这种高校普遍采取的标准出发,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三位一体化”模式。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的“三位一体化”模式分析

当前,全球旅游的趋势向着国际化、多元化、体验化和自由化发展,包价旅游已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大更高的要求,经验丰富,阅历广,学历高的高素质人才方能适应。如何厚积薄发成为服务能力和管理知识兼有的全才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的核心内容。鉴于此,笔者提出“三位一体化”模式。

(一)实践应用型

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应用性要求强,作为大学本科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学习中培养专业服务态度。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实践应用能力可以说是理论知识和服务观念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实际操作过就无从谈起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就无法体会服务意识对旅游各个行业的重要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唯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很多大学本科的旅游专业学生总认为自己比高职、大专学生起点高,就业定位一开始就是管理人员,这样势必造成就业困难。其实,旅游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往往还承担培训新员工的工作重任,所以要成为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的管理知识。

因此,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实践内容,寒暑假期的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有层次,有阶段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处于懵懂期的大一新生主要是观摩式的实践教学;大二迷茫期的学生可以教授一些入门级的实践课程;大三面临矛盾期的学生可以从思想入手进行服务能力实习;最后到了大四的抉择期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不同旅游行业的管理实习。这样使其毕业就能就业,很快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管理储备型

旅游管理本科学生仅具有实践应用能力是不够的,要成为真正的管理储备资源、旅游企业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素养。当前,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用管理人才缺失,从业人员素质低成为普遍现象,加之旅游管理本科生就业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一部分人在步入社会两三年后选择其他行业,造成旅游企业与学校间的供需矛盾。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各大院校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各院校修订和现行的课程设计看,已经意识到应用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教学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态度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课程采取的是分段式教授,理论课就是课堂上的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以观摩、参观为主而且集中在大三、大四阶段。虽然现在很多院校通过定点实习单位来进一步教授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利益冲突,使其流于形式。

对于旅游管理本科生来说,应在实践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对其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经历一定时间的基层工作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成为旅游企业强有力的管理人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修正,从入学起就有计划的让学生参与实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同时,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学习、交流和进修的条件,使其能够深入旅游实践的第一线,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新动态。或直接聘请一些水平和能力都比较突出的旅游业界管理人员到学校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学术研究型

作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阶段,不仅是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是为研究生培养做基础,培养旅游专业教育者和研发人员。所以在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了对应用和管理的培养外,还应融入对旅游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层次课程安排,对于选择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其他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深的认识,起到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三位一体化”模式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安排的总体规划,是结合学科特点,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阶段做出的新的模式设计。最终使学生在获得实践应用能力、管理理论知识和了解学术研究前沿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动力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创新,无论是技能创新还是学术创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海鸿.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2] 杨音南,袁尧清.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09,(3).

[3] 宋晓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2,(5).

篇10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社会发展迅速,企业希望得到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与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刚好相反,学生所拥有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出现“供需错位”。面对此种境况,高校应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加强管理,保障学生实习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

(一)实习目标不一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完成,但三个主体的实习目标却各不相同。首先,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实习近距离了解旅游专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就业。学生则是希望通过实习得到更多的指导,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企业则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学生当作免费的劳动力使用,完全忽视学生的成长价值。

(二)实习单位不稳定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虽说实现了校企合作,但学校与企业方面缺乏沟通,导致实习单位不稳定。每年的实习单位都不相同,有些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因所工作的单位类型、业务不尽相同,教师无法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在单位内部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无法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不到位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实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适应角色的转变及心理上的调整。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统一管理。一方面,旅游管理是新学科,缺乏系统规划,在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更是缺少经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对旅游管理的市场缺乏认识。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校内教学,从未从事过旅游管理工作,对市场需求并不了解,无法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四)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学校布置的一个学习任务,或是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学生参加实习的目的不明确,甚至一部分学生随便找个公司盖个章便交给学校,并不参加真正的实习工作。而参加实习工作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认为实习就是走过场,对待公司交给的工作极其敷衍,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能力方面毫无长进,浪费了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

(五)实习岗位单一

企业招揽实习生,一方面为自己培养后续人才,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岗位需求。因此,企业为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多固定单一,为方便管理而不是为了学生的需求进行岗位调换。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多在酒店,酒店要求实习时间必须在6个月以上,学生在长时间内从事单一工作,实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且学生长期待在酒店,不能很好地了解旅游的具体工作方式与最新动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对策研究

(一)调整教学模式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亟需调整,需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重视理论研究到重视具体实践。课堂上,教师应在理论的基础上辅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也能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联盟,共建稳定的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配合,目前,高校和企业缺乏系统长期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实习的质量大大降低。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沟通交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企业不应有利用免费劳动力的心理,应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招揽人才。

(三)注重实习过程管理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缺少系统的管理。一方面是对教师的管理不到位,教师对旅游行业缺乏了解,学生参加实习时不能提供相应的指导,学校应提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初次踏入社会,在角色转变和适应工作方面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工作国际化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性强,能与国际接轨。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国际市场需要学生掌握更加高超的技能。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联系国际水平的实习工作,如外国酒店和带领外国团队旅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生的外语水平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也将大大提高,保障学生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