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交往技能培训

篇1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 人际交往障碍 改善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解决经济困难和克服心理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贫困女大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弱势,并试图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

一、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弱势的类型及分析

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的文化变迁、环境的迅速变化,使贫困女大学生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自卑羞怯,害怕交往型

这部分贫困女生渴望交往,但内心自卑,又害怕交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很矛盾和困惑。如“某甲,女,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自红河州某农村,家中有父母及一个弟弟。父母都是农民,收入来源为种植,年收入不到3000元,今年遭受特大旱害,收成微薄。她已借国家贷款六千元。访谈中发现她始终低着头,非常胆怯,不善言辞,据她说,她没有太多的人际交往,只有几个同样的贫困朋友,没有谈恋爱,也谈不起,但很希望结交新朋友”。这些贫困大学生表面上显得很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自卑、很脆弱。这主要是由于贫困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而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造成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会形成一种认为自己能力差,交往能力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从而发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偏差,导致自卑者在交往活动中将自己限制在固有的交往范围内,不敢结交新朋友。

2.独来独往,不愿交往型

这部分贫困女生不能正视贫困,不愿交往,我行我素,觉得穷点无所谓,只要自己活得好。如“某乙,女,大二年级学生,来自昭通镇雄某农村,家中有父母和在读书的妹妹。李某还差3300的学费,她两年来沉迷于网络,用仅有的生活费上网打游戏,经常旷课,很多专业课重修,她独来独往,访谈中发现她衣着朴素,表情木然,不主动说话。她觉得贫困否定了她的一切,得过且过最好”。这类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评价低,他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学习兴趣,对环境和周遭人事他们持无所谓的态度。她们常常独来独往,这类人格的贫困大学生易出现逃学、沉迷网络等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她们多数来自农村,城市和农村的巨大文化差异给他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文化边际人”状态,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紧张、茫然和失措。这种“边际人”状态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大学生不能或难以正常社会化,甚至会疏远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3.爱慕虚荣,主动交往型

这部分贫困女生大多学习成绩一般,但人相貌姣好或性格比较温顺。她们认为贫困不是她们的错,不愿示穷,好面子,喜欢交往,希望通过交往改变处境。如“某丙,女,大三年级学生,来自保山某农村,家中有生病的父亲,家里经济来源靠母亲种地为主,学费第一年靠亲友资助,以后的学费都未缴清。生活费是靠亲友资助。该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但交友不少,有男朋友,衣着讲究,有手机和电脑,电脑是利用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买的高消费品。访谈中发现她善于表达,表情丰富,她不愿谈到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多的是谈她大学的生活,一些想法很实际。与朋友的交谈内容多设计饮食、服装品牌、赶潮流,讲时尚”。这类贫困女大学生在上高中时都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要面临重新定位,其中一些人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而导致学习落后,特别是校园内的贫富差距凸显、城乡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这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对城市大学生的嫉妒与仇视。她们比较“爱面子”,以家庭贫困为耻,在穿戴举止方面刻意避免给人留下贫困生的印象,她们常常主动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有自己的交际圈,想法一般比较实际,常做有利可图的事情,对金钱比较渴望。她们利用自身仅有的条件(如外貌优势等)极力地改变自己,以求融入到群体中,以求不被别人看不起,但事实往往出人意料。

二、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策略

贫困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已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人际交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改进贫困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人格观,增强人格平等和人际交往意识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贫困观。不少贫困大学生将贫困归咎于父母的无能和命运的不公。因此,不仅要帮助他们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还要教育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而精神上的贫困却是一生一世的,精神的贫困远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面对贫困,可以有不同的态度选择:消极萎靡会丧失改变处境的信心和机会,而意志坚强则会令人顽强进取、取得成功。同时要教育贫困生人格是平等的,将相本无种,要敢于交往,大胆推销自己,才有成功的机会。帮助贫困生正视贫困,面对现实,克服自卑,增强人格平等和人际交往意识。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贫困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使贫困生自立的重要方式。高校应搭建实践平台,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走出人际交往困境。一是加强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贫困生群体的特点,专门开设涵盖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展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其找到成就感,不断获得自信,不断提高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参照福特基金会在中国开展的“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的做法,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方面,系统提升贫困生的个人能力。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生成立自己的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缓解心理焦虑和各种压力,获得一种归属感。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人际沟通能力。通过这些社团可以给贫困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舞台,使他们的组织、协调、交际、表达等能力均得到锻炼,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建贫困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结构

贫困生交友失败或人际交往障碍,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生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要重建贫困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结构。一是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只有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

一般来说,只有真诚开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二是交往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热忱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平等互利地交往,才有可能良好持久地交往。三是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一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一定要避免因情感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四是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作为交往对象,不要一味的寻求数量的多少,一定要注意交往对象与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持久交往,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

4.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

一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应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指导学生工作、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朋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二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同学之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宽容和接纳他人,应有友善心态,正确看待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时容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心理卫生,2005,6,(6).

[3]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枚.贫困大学生的交往心理探析[J].理工高校出版社,2004.

[5]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6]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郑开春.影响交际能力的非语言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8]唐为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1).

[9]李悦.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关怀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2000,(3).

[10]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

篇2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调查,及时掌握大学生技能培训需求状况,以指导大学生有的放矢结合社会需求提高自己,为将来毕业后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准备。

调查地点:学院宿舍.学院自习室.图书馆

调查对象:不同年级在校男女大学生

调查方法:实地访问调查.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记录汇总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过程:在学院宿舍,自习室以及图书馆随机寻找符合调查条件的男女大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最为迫切希望提升的技能,然后邀请他们认真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调查问卷(见附录),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最终调研报告,并找出相关的问题。

结果讨论:

①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成为大学生最为迫切提升的一项技能。在我调查的100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中,有平均大约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太差,而这一比例又以理工学院的最为明显,达到91%。实际动手操作技能所占比例如此之高,一方面反映出当代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只重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这种知识与实践实际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高校教育致命的一个弱点:学校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一个一个“抽象的理论家”,那些“具体的实践家”少之又少。大学生亟待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②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亟待提升的又一项技能。通过调查,我发现许多大学生不善言谈,交际技能有待提升,而这一现象又以大一新生最为明显。成功学大师,华人成功学之父陈安之曾经说过:“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你的信心恒心耐心能力占到80%,你所拥有的广阔人脉占到13%,剩下的7%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诸如机遇等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当今这个社交频繁的时代,甚至可以说谁拥有了人脉,谁就可以成功。另外,大一新生可能由于刚刚进入大学,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日常人际交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一新生的交际能力应该会得以提升。

③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提升的一项技能。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非常缺乏。我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90后,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自我意识相当强,当走进大学校园开始群居生活,失去了父母的荫蔽,自然而然彼此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四年大学生活是一段群居的生活,是一段相互合作的旅行。其间,团队合作能力是尤其重要的。

④办公自动化能力也是大学生希望提升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有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提高诸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有关现代办公自动化方面的能力,而且这一比例又以农村出来的大一学生居多。这表明现代科技以及办公手段对刚刚结束枯燥的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些陌生而且新鲜的,他们渴望这方面的能力获得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也确确实实是我们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

⑤调查结果表明,诸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我展现能力也是一部分大学生希望提升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才会更加顺利。

解决方案:

⑴学校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大学生平时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多参加假期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⑵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方方面面的人,努力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甚至班级团支部多组织一些采风活动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⑶班级可以多搞一些集体类活动,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诸如爬山之类的有助于提升集体合作精神的活动;同学之间也可以集体申报活动项目,集体参加,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⑷学校可以邀请精通办公自动化技能的人才为大学生作报告,或者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我们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利用网络教材自学相关的技能。

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困难生 心理困境 心理资助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78

Reflections on Psychological Funding Model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iculties

CAO Yingchun, LIU Wei

Abstract Current funding system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ifficulties students studying economic pressures, but to some extent, ignored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Mental funding model to achieve material and psychological poverty pronged poverty reduction, to help them overcom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become talent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iculties;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psychological funding

独立学院扩招,生源构成发生很大变化,大量家庭经济困难但又想接受本科优质教育的学子进入独立学院,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现行的“奖、贷、助、补、勤”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压力,满足了个人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同时,困难生心理困境问题却日益显现,深入探讨困难生心理困境的成因,构建健康心理资助模式,完善资助工作对困难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作用,促进困难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我们资助工作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独立学院资助体系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于2007年被纳入资助政策体系,现行的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制度、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社会资助和特殊困难补助等形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地从这些资助政策中受益。与此同时,现行的资助体系更侧重于困难生物质上的资助,往往忽视了困难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首先,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院校,收费高,报考学生多来自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经济优渥学生和经济困难生这种经济上的差别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本身就很可能造成困难生一定的心理困境。大多数困难生也不太愿意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担心会被同学们看不起,而现行资助体系为保证公正公平,在评定过程中有很多民主评议、公示等环节,有的困难生会因此而精神高度紧张,自我封闭,而有的困难生可能就因此放弃被资助的权利,这些都会影响到困难生的学习、交往。

其次,资助工作的重点往往过多放在申请贷款的程序管理、困难生信息库管理等事务性的环节上,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这也容易导致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接受资助理所当然,较易养成坐享其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困境。这种缺乏感恩、对他人和社会冷漠的学生,即使将来走向社会也不会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现行的资助模式更多的是给予困难生物质上的帮助,对于困难生能力提升尚存在不足。独立学院困难生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没有能力承担高昂的技能培训费用,课余时间多用来勤工助学,无暇自修,且勤工助学多为家教、促销等与专业技能提升不相干的岗位,因而知识面较狭窄,专业能力发展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在当前严峻就业环境中,就业劣势较明显,特别是对比个别非困难学生可能利用家庭资源出国留学、顺利求职,感知自身就业渠道窄等劣势,心理落差大,导致迷茫畏惧等心理困境。

2 独立学院困难生的心理困境现状

对于独立学院困难生来说,高昂学费带来经济压力,成长环境差异难融入集体带来人际交往压力,课余时间多外出兼职助学无暇学习带来学业压力,就业市场不规范带来就业压力,久而久之,较易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困境,进而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

2.1 自卑焦虑

困难生相对于非困难生而言,往往承载着更多的家庭期许,对自身的要求普遍很高,然而,在独立学院中,学生之间的经济状况差异明显,困难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很容易产生落差,从而很难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这导致与他人交往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自我否定,羞涩,不愿与人交流,不敢参加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长此以往,越来越失去与人交往的自信和能力。而他们又深知,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快乐度过大学时光、顺利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这种心理压力长期存在,就会导致部分困难生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 冷漠依赖

感恩是一种品德,懂得感恩的学生,与人、与社会相处才能更和谐,独立学院中,大部分困难生还是能感知父母的辛苦付出、学校和社会的温情帮助的,并能用实际行动进行回报。然而,除学生自身原因外,现行资助体系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使得仍有一部分困难生感恩观存在偏差,视社会的资助、学校的帮扶为理所当然,无动于衷,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冷漠、依赖,自立自强自助精神匮乏。

2.3 迷茫畏惧

当前,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就业市场用人需求总量不变,这使得用人单位条件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然而,部分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偏见,不认可,设置门槛,严重打击了学生求职的自信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困难生群体,他们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业余时间多用于兼职,没有条件接受技能培训和参加活动锻炼能力,导致知识面狭窄,专业能力薄弱,对求职前景比较悲观。加之当前就业市场的不规范,不少非困难学生利用家庭关系积极开拓就业岗位,这使得部分困难生的自卑情绪更加严重,进而会出现畏惧、迷茫的心理状态。

3 独立学院困难生心理资助模式构建

作为独立学院资助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更新资助观念,努力完善现行资助体系,构建心理资助模式,强化精神关怀和能力培养,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困难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塑造健康心态和人格,使之能够自信乐观、自立自强、提高能力,化感恩为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3.1 建立困难生心理健康档案,增加心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

每学期初,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结束后,组织被认定的困难生填写专业的心理测量表,并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分析、整理、建档,并反馈给相应的辅导员,辅导员定期与困难生交流,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将情绪行为异常的困难生反馈到心理咨询室展开心理辅导。

3.2 开发心理资助网络平台,增加心理资助工作的功效性

当代大学生身处网络信息社会,网络已悄然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可替代的交流中介,网络作为一种中介,“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两个空间,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一个是虚拟的世界;拥有了两个生存平台,一个是现实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数字平台。”①大学生们在网络世界中尽情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网络的这种主体性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师生交流互动的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基本上都是教师处于主导,将心理知识和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和引导效果。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心理资助工作,势在必行。

第一,开设针对困难生的网络心理课程。资助工作者会同专业心理老师,制定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供学生学习使用,帮助困难生更好地疏解心理困境,更好地自我认同。一般来说,心理资助课程应该包括自我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感恩观、诚信观在内的人生观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以及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教育等。(1)自我教育。人不同于动物,人的生命活动展开过程就是其自主性彰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对象性存在的人和物感知自我,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与外在环境的认识,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与外在环境和谐相处。(2)人际交往教育。人是群居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际交往,融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充实,并有助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实现社会化。当代大学生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丰富多样,他们渴望通过交往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充实,但由于部分困难生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存在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困境,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应有的自信,不能从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更不能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人际交往教育是心理资助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3)感恩观、诚信观在内的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②人生观教育体系庞杂,针对困难生的尤以感恩观、诚信观为要,部分困难生感恩观存在偏差,对资助表现出冷漠依赖,对助学贷款的偿还逃避推脱,这种状况令人忧虑。感恩、诚信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高度体现,学会感恩,讲求诚信,心中才会充满爱心,才能让学习、生活更有意义。因此,感恩观、诚信观在内的人生观教育必须落到实处,让困难生始终秉持感恩之心和诚信之心,自立自强,回报社会。(4)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主客观条件和自身情况制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过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指明行动的方向,发掘自我潜能,增强竞争力。当前,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困难生群体中,不少困难生在职业规划上存在自我低估的倾向,往往忽视自身素质和职业要求的匹配程度,且因经济原因职业准备投入较被动,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迷茫畏惧,就业劣势明显。因此,困难生心理资助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困难生有效解决就业心理困境,顺利求职。

第二,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室和视频等网络通讯工具,给来访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与治疗性质的各种心理服务。③困难生心理资助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帮助困难生解决心理困境。困难生群体往往比较敏感、矜持,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愿轻易吐露心声,表面貌似坚强,实则内心迷惘,渴望得到引导。网络因其虚拟性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

总之,独立学院现行资助体系满足了困难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公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努力构建困难生心理资助模式,实现物质脱贫和心理脱贫双管齐下,必将能有效地帮助困难生克服自卑等心理困境,自立自强,成人成才,也必将促进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 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3.

篇4

【关键词】软技能;培养模式;效果评估

【作者简介】李铁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劳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195—05

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进行了调查,让初入职场的大学生评估其各项能力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要求的水平和自己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调查结果表明。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说服他人、科学分析等能力最重要。商界传奇人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也认为成功与情商有关系,而与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成功后的发展与读书很有关系。凤凰科技随后做了一个有关“您认为成功与什么最相关?”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80.46%的网友认为是情商高低,5.54%的网友认为是读书多少,另有14%的网友认为是其他因素。这里所提到的决定职场成功的情商亦是软技能的组成部分。技术进步、全球化、组织扁平化改变了传统雇佣模式,雇主更青睐认同组织文化且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并能取得高绩效的新型雇员(Timm,2005;Kil—coyne&Redmarm,2006)。如何理解、培养和评价软技能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近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技能内涵与外延、软技能培养与绩效评估、软技能关联性研究等三个方面。

一、软技能的内涵与外延

(一)软技能的内涵研究

1.软技能概念。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非技术技能或非认知技能。Goleman(1995)定义软技能为情商,它们指的是管理冲突、激励团队、与其他人沟通等更多方面的能力。托宾(Penelope T0bin)指出软技能是与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相关的特质与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aKatz)概括了各个管理层面上所需的三种技能:专业技术、人际能力和思考能力。所谓人际能力的概念可以替换为软技能,这类能力在管理的每一个层面上都要用到。而其他两种技能则因管理的层面不同而有差异。对于所有的员工来说,随着管理级别的提高。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让位于对思考能力的重视。此外,拉姆·查兰指出,对于所有级别的管理者。技术专长和商业头脑都是必需的。欧洲非技术技能研究小组认为非技术技能由社会技能和认知技能构成,主要包括四类技能:合作、领导与管理、情境意识、决策。英国资深就业专家格兰特-克劳博士认为“软技能”是一个社会学术语,通常指个人的情商、个性、社交礼仪、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方面技能。软技能被认为对个人所在组织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需要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工作。来自百科名片的软技能定义为激活人资的能力,即调动别人的资源和知识的能力以及调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一个人“激发自己潜能和通过赢得他人认可和合作放大自己的资源。以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的总和。Halfhill and Nielsen(2007)定义软技能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的人际交往能力。Guisfi(2007)将软技能划分了两部分:一是人际交往能力,即有效的沟通力、领导力、团队建设和倾听技能;二是高级软技能,即职业规划、市场与销售技巧、项目管理和授权、公开演说和时间管理能力。

2.软技能通用指标体系。澳大利亚WoodsBagot设计公司委托Global Strategy Group市场研究公司近期进行了一项澳大利亚500名商业决策精英的调查,被调查者要求评价员工的品质,尤其是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员工。这些受访者普遍认为,刚从大学毕业的人在技术方面很优秀,但解决问题和与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偏低。当被问及最希望大学毕业生拥有什么技能时。这些受访者列出了一些技能,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教育学家们也对大学生应掌握的软技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Dash(2001)、Gorman(2000)、Lsaacs(1998)、NCATE(2001)、Schulz(1998)等人认为软技能包括积极倾听、谈判能力、冲突或问题解决能力、反馈、批判性思维、道德、领导技能,也包括一系列人际方面的技能,如礼貌、尊重他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自律、自信、符合规范、语言流利、行为和沟通技能。Career Direction(2003)、Career Op-portunities News(2002)、Jack Russell。Barbara Rus,sell,and Tasfle(2004)主要研究企业最看重的五项软技能的培养。它们指的是展示高效的人际交往能力、展示自我管理战略、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Mahendrenath Motah(2008)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了智力和个性特质对大四毕业班学生研究项目中软技能使用的影响情况,重点探讨了沟通技能、团队建设能力、领导能力、压力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冲突管理能力、信任与组织有效性等方面的软技能情况嘲。George Kermis&Marguerite Kermis(2011)开展了有关软技能开发的实验室研究,主要让学生参与有关职业动机、情商、软技能开发、职业技能、时间管理等方面的体验。

有关软技能的概念不统一,在软技能的通用指标体系研究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这是由于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并不影响人们对软技能重要性的认可。结合国外学者对职场成功软技能通用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对来自房地产、移动通讯服务提供商、高新技术企业、医药、涉农企业、人力资源中介等行业的企业高管和HR经理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对于即将进入职场或职场初期的新人来说,职业化、责任心、职业心态、主动性、同事和部门间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公开演讲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沟通能力等软技能很重要,需要重点培养。

(二)软技能的外延研究

Philip Moss&Chris Tilly(1995)通过对四个行业56家企业的经理人进行开放式的访谈,调查了企业对黑人进入初级职位在技能要求上的变化及这些变化的效果。研究表明:软技能,尤其是与客户沟通和同事合作方面的能力和动机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经理认为黑人缺乏这方面的软技能是造成其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的原因。C.SimonFan、Xiangdong Wei&Junsen Zhang(2005)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工作技能类型对黑人和白人在工作报酬上差别的影响,作者首先基于理论假设建立经济模型,进而推导出黑人更倾向予选择硬技能密集型的工作(如技术员),而白人更倾向于软技能密集型的工作(如销售员)。并利用美国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SLY)1982年至2000年的面板数据对此理论推导的结论进行了验证,获得相同的结论。该研究为反劳动力市场歧视政策提供了启示,通过提高黑人的软技能来消除黑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Ian Hampson&Anne Junor(2009)认为随着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的增加,对从业技能和胜任力的概念界定问题变得更有争议。他们的研究对澳大利亚目前流行的雇主导向式、自上而下的技能定义模式提出了质疑,指出现有的可雇佣性技能和软技能定义模式存在内容和层次上被低估的问题,雇员拥有的技能是其拥有的重要人力资本和谈判筹码。他们从雇佣关系角度分四部分探讨了服务行业软技能问题,首先对学者们在技能和胜任力概念上的不同定义模式进行了梳理,如技能概念界定、胜任力概念界定、情商概念界定(Goleman,1998);接着对澳大利亚的可雇佣性技能框架和培训体系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局限性;然后介绍了新西兰政府支持的服务部门技能认证计划。这项计划是基于政府机构、公立教育和卫生部门的研究成果。其成果已在社区服务中推广;最后作者将该研究框架运用在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三项可雇佣性技能上。

二、软技能的培养与评估

(一)软技能培养模式

考虑到软技能在未来职业发展和成功中的重要性,软技能的培养和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软技能课程开发、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Dewey A.Swanson&Julie Phillips(2004)认为随着IT外包业务的发展,从事IT行业的专业人员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针对性地开展软技能培训及效果评估通过评估跨国企业的最佳实践和跨文化培训者开发计划,认为大学培养全球化的工程师需要设计更合适的课程标准和条件,重视跨文化软技能的培养。Ceana Watson Mitchell(2008)在其题为《阿拉巴马州商业或营销教师认知的21世纪劳动者职业成功的必备软技能》的博士论文中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阿拉巴马州从事商业或营销方面教学的530名老师在课程中设计有关软技能培养方面的教学或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一般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般道德标准、多样性、团队合作、时间管理、问题解决能力或批判性思维、客户服务能力、领导能力、商务礼仪等11项相对重要的软技能的培养情况。此外,对如何在课程中融入软技能方面研究的学者还有Timothy.Skvarenina(2004)、PattiBenkeser and Wendy Newstetter(2004)、ChynetteNealy(2005)、Ninnalya Bhattaeharyya(2010)等。

国外对工科类学生的软技能培养非常重视,有关这类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学术研讨开展较多。在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如何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院校实际,有效设计课程和开发软技能项目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如何分行业、分层级研究软技能开发模式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研究学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结合硬技能的培训,以情景化模式开发劳动者的软技能,并建立软技能开发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在日常培训和管理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软技能评估

1.软技能培训效果评估。由于软技能评估缺乏明确的标准,又存在主观性的困难,因此对不同职业或不同层级职位的软技能绩效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但软技能的重要性已在一些职位(如经理人,Boyatzis,1982;飞行员,Damitz,Manzey,Klein-mann&Severin,2003;初级工,Holzer,Stoll&Wissoker,2004)、不同文化(Nonaka&Johannson,1985)、不同工资水平和工作(Wilson,Strauser&Waldrop,1999)中得到了验证。DePinto&Deal(2004)的研究证明20世纪80年代在获得成功的日本企业中软技能与硬技能同样重要。AzzmanMohamed(2009)基于培训评估文献和Philips的投资回报模型对马来西亚国有企业的软技能培训投资回报及对商业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采取发送电子问卷和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对全国各地主要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或高管进行了调研。研究验证和评估软技能培训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一致,为更高层次的评估做好准备。

2.软技能测试绩效评估。Tracy M.Kantrowitz(2005)对如何有效地开发和构建有效的软技能绩效测量方法开展了突破性的研究。在其博士论文中,Kantrowitz通过与相关专家的访谈,对界定软技能绩效和行为,搜集在软技能绩效中成功和不成功的典型事例,开发了sPQQ(Self-and Supervisor-rated versions)量表(sPQQ量表分自我评价和管理者评价两部分,七个维度)。实证研究分三步骤:第一步研究侧重专家对软技能的意见(578个行为)和典型事例(127个典型事例);第二步研究基于第一步所搜集的数据,运用SPSS工具对软技能绩效的维度进行分类和降维,包括沟通与说服能力、绩效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政治和文化能力、反生产力能力等7个维度共107子项软技能测评指标;第三步研究利用已开发的量表对162名参加乔治亚理工学院带薪实习的本科生进行了测评,并进行了验证。此外在软技能测量量表设计方面还有Riggio的社会技能量表,Friedman等的沟通效果测量,Takai等的日本人人际交往能力量表、菊池章夫的菊池式社会技能18项目量表,Baron和Markman的30个项目的社会技能量表等。

三、软技能的社会关联研究

(一)可雇佣性能力视角的软技能研究

基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的劳动力供给方的就业能力或可雇佣性能力研究。与传统职业生涯相比,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雇佣关系更加灵活,非技术技能(软技能)、工作的灵活性、工作范围自等已成为雇员关注的焦点。而雇员软技能对工作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已获得雇主的认同,并在雇员招聘、雇员培训、职位升迁、绩效考核等方面考虑软技能指标,尤其是管理类岗位,对管理人员的软技能指标体系及当前软技能绩效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构建无边界职业生涯软技能指标体系及动态模式。并针对软技能绩效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软技能缺失的视角研究如何分阶段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软技能开发和培训的视角研究劳动者的可雇佣性能力,从雇主评价和雇员自评视角评估软技能培养绩效和工作绩效,并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等都是有关软技能研究的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二)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软技能研究

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寻求软技能开发重要证据属于劳动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James J.Heckman&Tim Kautz(2012)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文中首先归纳了目前美国国内学生成绩测试的主要方法及这些方法所测得的结果与“认知能力”如智商和等级的关系。指出这些智力测试的方法忽略了对人的未来成功有重要影响的软技能的关注。即个人特质、目标、动机和偏好。软技能对在未来劳动力市场、在学校、在其他诸多领域取得成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许多研究只说明了所衡量的性格与结果的关联。而没有说明在将激励因素或其他性格作为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这些性格是否会影响绩效。基于佩里学前计划和其他处置措施所获得的经验证据,认为所有的心理特质都是通过任务中的绩效行为表现来衡量的,心理特质在不同的任务中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任务中的绩效表现取决于激励措施和多重性格。若只单纯从任意视角测试性格会存在基本的鉴别错误。Heekman的研究也指出性格在不同的情景下是基本稳定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在特定情景下的外部激励,也取决于其他特质和技能。随着正式教育、家庭教育和环境的改变,性格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为此,Heckman指出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正规教育应重视对孩子的个性特点、人格特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考核学生的方式也应该作出调整,而不是单纯的智力和知识测试。此外,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也应该从促进人格有益变化的角度丰富人类发展。

(三)公共管理视角的软技能研究

从提升社区和公共管理的软技能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合作。Rieardo S.Morse(2005)在第八届美国公共管理研究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探讨了如何在非大都市的地区间合作,通过案例研究证明社区概念及与此相关的软技能对促进合作的理解是有益的。案例研究表明,虽然在一些情景中,合作式的公共管理,包括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财务问题和其他因素需要的是硬技能,然而研究表明软技能对推动公共管理合作的重要性,这些软技能包括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建立跨管辖区的信任关系(社会资本的粘合剂)、关注效果、合作式的领导团队。Ricardo S.Morse的研究对促进农村、城镇、中小城市等地区的公共管理提供了一个好的视角,通过关注公共管理领域的软性技能,从而促进公共管理效果的提高。

四、简评

篇5

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体系;建构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朋辈辅导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事物,朋辈辅导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面临:朋辈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朋辈辅导员无法及时提供异常信息、朋辈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等众多问题。有声有色开展好朋辈心理辅导,发挥好同龄共振效应,需要我们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 人员选拔与聘任体系

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作为班委成员,可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报2名同学。具体为:个人写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后,上交各系心理辅导员,由各系心理辅导员递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递交申请的同学,统一进行16PF、人际交往综合测验、SCL-90、自我效能感测验的测试,从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进行筛选,选拔适合担任朋辈辅员的同学。

1.3 面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对选拔出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动机、规划等,再次把动机不端正、对工作没有任何思考的同学筛选掉。

1.4 人员聘任。心理中心组织最后选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聘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员资格。朋辈辅导员的聘期一般为2年,期间如果因违纪违规等原因受学校处分者一律取消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

2 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课程化的形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笔者撰写的《心理保健员培训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到,鉴于培训效果考虑,最好采取课程化的形式,统一集中系统化培训,便于学生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基本流派、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积极聆听、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团体心理互助技能(团体心理互助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辈辅导员班级工作日志、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异常情况、撰写工作总结)确定为培训内容,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老师授课。此外,所有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课外必须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除上述培训内容外,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是我们关注的一大内容。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四方格、萨提亚的自我冰山理论、团体素质拓展等途径,对朋辈辅导员的个人自我成长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结束完成个人自我成长报告。成长报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纳入个人档案进行保存。

3 工作与案例督导体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易事,除了认真学习好岗前培训的内容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系部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管理,要求他们记好工作日志,做好总结。

督导一般分为定期督导和个体督导。定期督导以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开展,各系部辅导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个体督导由个体根据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由心理中心负责完成。

4 评估与考核体系

4.1 每月1次,定期检查班级工作日志、主题心理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情况、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材料。对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定期整改。

4.2 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 +院系评价*2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

4.3 每学年心理中心对朋辈心理保健员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以8%的比例评选 “优秀心理保健员”,同时推荐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先,以及入党“推优”等。

“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完善的体系下,必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同龄共振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常纺学工2009【3】号文《常州纺院班级心理保健员管理办法》

[2]王冰蔚主编:《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篇6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28-01

一、“90后”大学生消费现状

通过对吉林省内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率94%。做出数据统计后发现:从消费水平来看,“90后”大学生每月平均花费为703.8元,消费在300~900元之间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1%;300元以下的占6.1%;900元以上的占23.9%。从消费结构来看,主要包括:第一,必需品消费,其中包括吃饭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占消费总额的67%;第二,发展型消费,其中包括购买学习资料,参加技能培训等,占消费总额的11%;第三,享受型消费,其中包括上网费、手机费、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消费,占消费总额的22%。

二、“90后”大学生消费特点

(一)合理性消费是主流

有71%的学生每月平均花费在300~900元之间,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还是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的。月生活费在300元以下的大学生会略显生活拮据,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通过调查有8%的学生出现超越自身家庭经济能力的攀比性消费现象,甚至出现奢侈性消费,此群体不容忽视。

(二)消费结构中存在不合理现象,享受型消费比重较大

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月平均花费中,除吃饭和生活必需品消费外,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比重过高,远远高于购买学习资料和参加技能培训的支出。

(三)盲目消费,缺少规划

由于“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娇生惯养,普遍缺乏理财能力,消费观念还不成熟,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月光族”和提前消费的现象,经常储蓄和进行理财的仅占受访学生的极少数。

三、“90 后”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严重失衡,呈现“重物质,轻精神”的走势。2.消费差距大。消费差距的拉大,消费两极分化明显。3.消费心理不健全。彰显个性、追求时尚、虚荣心强等因素导致了消费心理的扭曲,消费心理的不健全,引发了盲目攀比消费和从众现象。4.理财意识不强,缺乏理财知识和能力。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当前多元化发展的经济社会,一些不良消费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强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涉世未深,难以抵制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不良影响。2.学校因素。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较少,对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没有相应的规范法则予以约束。缺少培养大学生理财的相关课程。3.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于“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视如掌上明珠,有求必应,这样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4.个人因素。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上随心所欲,理财意识淡薄。

四、对策研究

总体上讲,“90后”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消费特点,既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又有不科学的一面,所以对待“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需要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一)社会

建立健全大众消费环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倡导健康、合理和文明的消费观念。针对大学生多元化的消费模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号召大学生适度消费,反对高消费、超前消费以及盲目、攀比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二)学校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高校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把消费的时间用来学习。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

(三)家庭

家长应正确引导子女消费,对于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应及时纠正;从小培养子女继承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理财能力,给予子女积极的影响。

篇7

关键词: 贫困生 认定机制 管理现状 对策探究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费用的迅速增加,许多大学生在经济上仅靠家庭资助根本完不成学业,成为贫困生一族。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数量众多的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则不但会影响到贫困生本人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贫困生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和学生工作的重点,高校为了做好贫困生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尽管如此,大家仍然感到贫困生工作的付出与收效不成正比,经过仔细反思,发现根本原因在于贫困生政策存在导向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及流程不规范。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依然采取“学生说—教师定—学校批”的工作模式。无具体的量化指标,无详细的认定方案,仅凭一张学生困难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贫困申请,很难把握其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准确性。另外,有的贫困生迫于面子不好意思说明真实情况,导致有些有资格获得资助的学生丧失机会,而有的学生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助。同时,缺乏连续的贫困生班级评议、公示审批、跟踪调查、违规惩罚等动态管理监控制度。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目标的准确性和济困资金的使用效益,更不利于有效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资助功能。

2.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重物质轻精神。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上,仅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基本生活费用,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该资助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解决贫困生最迫切的生存问题,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事实上,贫困生面临的不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因此,资助行为本身应具有超越经济层面的育人功能,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地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使资助偏离贫困生成长成才这个主题,则会导致贫困生心理上产生重负、人际交往的障碍及能力发展受挫等困境。因此,帮助贫困生成为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应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最高价值向标。

3.高校贫困生综合素质培养被忽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贫困生作为高等教育对象的一部分,在享有经济资助的同时应享有培养综合素质的机会,享有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然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缺失了一些平等教育机会,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仅单纯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或只注重解决一些具体、细小的问题,几乎没人认识到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与解决其经济困难同等重要。因此,如何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贫困生教育面前一个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工作中的解决对策

1.规范贫困生认定机制,搭建贫困生信息平台。首先,规范贫困生认定流程,制定院、系、班三级认定小组,在贫困生提出申请时,应通过班级认定小组对贫困学生家庭组成、日常生活消费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评定,再由学生所在系进行确认,最后由学院统一将其纳入贫困生库,依据贫困生资助办法,统筹设计全院贫困生的资助方案。其次,统一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充分考虑贫困生家庭所在地平均收入与就学所在地平均收入的差异,再结合有关贫困证明确定贫困生。最后,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以全校的学生基本信息资料为基础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与管理系统,有效提高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同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2.兼顾物质与精神,引导贫困生健康成才。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照。为保障贫困生的物质生活,首先,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等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建立学生社会服务机制,鼓励贫困生通过社会服务获得资助,既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又能促进贫困生在心理、交往、技术等方面得到锻炼。其次,为促进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资助工作者应及时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帮助,在其产生困惑时给予他们心理和思想的疏导,激发其自我解困意识,引导其塑造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最后,资助工作者应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辅导,提高贫困生薄弱学科的学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加强其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提高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3.建立实践平台,培养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首先,高校应不断拓展勤工助学渠道,提升勤工助学岗位的层次,与社会、企业广泛联系,帮助贫困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岗位,为贫困生提供更多自我解困的机会。其次,高校应组织贫困生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让贫困生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竞争意识等,让他们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最后,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胜任能力,给贫困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知识指导,帮助贫困生分析自我、了解社会,并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培养贫困学生的创新能力、岗位就业能力及综合性能力,使他们初步形成开创性个性,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更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基于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从贫困生认定机制、贫困生资助模式及贫困生培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通过三级贫困生认定模式和贫困生网络管理平台,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透明性及工作效率;其次,通过资助与育人并重的模式,引导贫困生健康成长;最后,通过贫困生实践平台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东升.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实残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9).

[2]张延东.试论当曾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争对策.科技与生活,2010(20).

篇8

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ife, psychology, study, communication, employment and so on. The growth assistance mode for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which mainly including six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module, learning ability improvement module, interpersonal skills improvement module,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y improvement modul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improvement modul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raining module. The functions of each module are mainly realized by the active carrier, each module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feasibility, and there are inherent organic connections among the modules. I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growth of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助力;模式

Key words: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grow;assistance;mod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176-03

0 引言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在政府主导下,各高校出台了多种相应的资助政策,不断拓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渠道,通过“奖、勤、助、贷、减、免、扶、补、”等多种资助方式,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的经济压力。但仅通过经济资助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是不够的,家庭贫困还给他们带来诸如学习能力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如何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力不再贫困,同样是高校一直思考的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本科学生1752人,多数都来自山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51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全院学生总数的32%,是一个很大群体,对这部分学生的帮扶教育一直是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学院结合“昆明理工大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的开展,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详细的掌握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心理、学习、交际、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关注和帮助,全方位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动力。同时也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

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地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好家庭经济困难的帮扶工作,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的内容涉及生活状态、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社会适应状态、实践动手能力现状、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生涯等多个方面。为了使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自己真实的想法做出选择,避免被调查的对象受到“经济困难学生”标签的干扰,保证调查的真实有效,调查问卷命名为《高校学生在校基本状态调查》,从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四个年级,9各专业,36个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经济困难学生200人和非经济困难学生100人作为调查的样本,其中男生250人,女生50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回收率为97%。

1.2 调查分析的结果

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85%家庭经济困难的绝大多数同学生活都相对的拮据,学习刻苦努力,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在综合能力上得到提升,来改变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现状;52%的同学往往把时间都用勤工助学和埋头苦读上,拼尽全力兼顾学习和工作,导致过度疲劳,成绩下降,身体和心理压力加大,情绪紧张,同时生活变的形式单一,圈子较小,导致了他们交流沟通能力不强,因此心理上与别人产生距离感;同时,也有近15%的同学由于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源地的教育水平较低,学生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对自己得过且过,甚至有个别的同学精神空虚,行为失范。55%的同学感觉动手实践能力欠缺,虽对然对自己的专业抱有很大信心,但是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边走边看的盲目状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和来自家庭的压力下,没有充分的准备,显得束手无策。由于很多学生自我确定意识下的贫困产生的心理负担及思想包袱,加之来自经济、学习、社交、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着部分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因素,如在与人交往、求就业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与自悲心理或敏感心理,也有极少数的会产生嫉妒心理或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2 成长助力模式的构建

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在生活、学习、心理、社会适应、实践动手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生涯等多个方面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社交能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生源地差异、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具体事件的认识、评价和反映还是与其它同龄学生有所不同,心理压力较大,情绪波动较大,情绪控制能力不强,遇到出现在生活、心理、学习、交际、就业等方面遇到危机时,缺乏有效应对的能力等。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必须及时的干预、疏导、帮助,才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院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分类整理,结合学院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构建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助力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提高模块、学习能力提高模块、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模块、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模块、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模块六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模块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载体来实现,各个模块都有其独立的可行性,模块之间又有其内在有机的联系。(图1)

3 模块内容设计及实现

3.1 心理素质提高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途径一完善班级的心理委员队伍,学院邀请心理教师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处于青年期发展阶段的生理、认知、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主要观点,然后在班级普及和拓宽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力度,调动更多的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途径二是心理健康讲座。学院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包括“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及人格特质”、“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情绪的认识和调节”等;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而促进学生在大学环境、学习、情绪、以及人际方面的适应。途径三是团体辅导。每学期开展团体辅导一次,以成长为主题,主要包括“我就是我自己――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享人人都有的梦――让希望发生”、“压力好不好――协助人成长的压力”和“踏实的今天、璀璨的明天――收获与告别”等。以自我认识为基点,回顾成长经历,以重建成长目标为结束,对成长有了新的领悟,建立起个人成长目标,切实指导和帮助同学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心理调适,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2 学习能力提高模块

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只有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才会想办法使自己学会学好。途径之一是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同学中学习优秀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榜样、选择优秀典型,为同学现身说法,讲解学习方法等相关内容,同时也是讲解他们的奋斗历程,从而达到感染身边的同学,鼓舞同学的目的。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还进行了“一帮一”结对子,达到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目的。途径之二是学院依托学生会成立了“筑梦学习俱乐部”,通过俱乐部的活动,邀请知名学者、研究生学长、学霸级的同学进行讲座或座谈,从学习方法、论文写作技巧、课题申报、科学管理时间等角度进行探讨,协助成员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浓厚学习氛围,激发贫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模块

本模块以交往能力训练为主、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建立起协作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训练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给人良好第一印象的训练,二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三是态势语言的训练、四是开放自我的训练。整个训练过程由多个训练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包括创设情境、协作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与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获得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交换、协商、辩论和分享,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人际交往认识上的飞跃。活动载体之一是培训讲座。人际交往培训讲座分两部分:一是邀请云南的名嘴进行授课,进行高端辅导,让同学们感受语言的魅力;二是项辅导员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人际交往讲座和日常辅导.活动载体之二是定期组织召开“Face to face”(面对面)交流活动。让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彼此熟悉,给大家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为目的,进一步亲密教师、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其自我排解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3.4 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目的使经济困难同学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能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升他们实践动手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真正的体会到学有所用。学院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七个一’模式”项目,具体内容为:“听一次专业讲座”、“参观一次专业平台或实践基地”、“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参加一次专业竞赛”、“参与一次专业社会实践”、“提交一项成果(专业报告或论文)”、“参与一次专业学术交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积极参加。低年级的同学通过“参观专业平台”、“听专业讲座”、“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基础知识积累;高年级的同学通过“参与专业社会实践”、“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等具体科研实践活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提交实践成果”、“参与专业学术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收获有获得感和自豪感,对优秀学生M行表彰,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同时增加了同学们的信心。在长期系统的教学实践引导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5 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模块

学院不断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结合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进程,学院精心组织安排,负责就业创业的教师和o导员全程跟进,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开展不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同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针对大三的同学举办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大赛、岗位描述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针对即将进入大四的同学召开就业动员会、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就业形势交流会、毕业班考研动员会等各类活动,帮助同学们掌握求职技巧,了解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合理的岗位认知,增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同学们明确了就业目标、方向和目标岗位对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提前做好就业前准备。学生入学后接受了全程式的强化就业创业咨询、指导,对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6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和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学会感恩,回馈社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责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将社会责任意识付诸于行动之中。活动载体之一每学年学院都举办一次以感恩、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参与的对象,他们的生活历程更加艰辛,有着较强的心理体验,通过演讲比赛唤起他们内心深处而不善于言表的感激之情,他们有感恩父母的,有感恩老师的,有感恩爱心人士的,也有感恩生活中的每一次的失败与成功的,以此督促他们时时不忘做一个感恩的人。活动载体之二是开展公益活动。新校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根据学校的地理条件,学院每学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到学校的周边城镇或街道社区开展2-3次公益活动,利用同学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到临近学校的街道打扫卫生、帮助维护交通秩序等活动。同学们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同时意识到自己在受到别人帮助的同时,应开展“爱心传递”,去帮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得到升华,也大大的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4 结论

在各个模块的实施过程中,模块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率高,85%以上的经济困难同学参与到不同的活动当中。通过实施后的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模式,能够从各项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加强自我认同感,消除封闭心理,走向自强自立,使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比较好的活动方案,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助力模式不断得到完善,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余西亚,朱海燕,姚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因及帮扶新思路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李志春,陈小姣.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9).

篇9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合作的发展,特别在知识领域,合作发展已经成为知识人文科学发展的主题。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各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注入式教育是最为典型的,其在实践中体现出较强的统一性而忽视了差异性,重视教学大纲的标准性而忽视实践的独立性。

二、合作学习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1.合作学习的定义

国外相关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是一种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且能够依据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及其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而我国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相关学者也提出一些比较准确的自我认识,其中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提出的“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并达成学习目标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是国内较为典型的合作学习定义。合作学习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于:一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二是合作学习必须包含课堂讲授的内容;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主要的要素经过相关的理论提炼主要有积极互助、互相促进、个人责任、社交技能以及小组测评。积极互助讲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具有学会的责任以及确保其他队员学会的责任,简而言之是荣辱与共;互相促进则关注与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对彼此进行质疑并互相探讨共同进步;个人责任则讲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构思

1.教师在组合小组上必须讲究科学性

组合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统筹的过程。首先应当确定好小组的规模,以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实施条件,小组的规模最好为5个人左右;其次,确定好合作学习的小组长,小组长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且学习能力较强;再次,合理分配好角色。组内角色是合作的关键,学生之间合理的分工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最后必须制定好相应的小组规则,小组规则是用于小组的学习管理和技能管理。

2.讲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合作学习在实际中必须丰富其表现方式才能得以实践。具体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合作、社会实践以及课外合作。课堂合作讲究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且解决老师提出的相应问题。主要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并指导合作的方法,小组成员进行独立思考并设计自己的方案,最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方案,再进行各小组间的相互提问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作为依赖实验的化学教学,实验室合作是化学合作学习的关键之一。在实验前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学习,这种方式使得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实验知识掌握更为深刻;社会实践则注重于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资源的互补和信息的共通,在调研和分析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得到更大范围的发挥;课外的合作学习则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课外的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以及提高学习的热情。

3.合作技能的提高

要在实质上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必须提高参与主体的技能,也就是在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一是提高管理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控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向,这点上必须关注对组长的技能培训以点带面;二是规范讨论的行为,特别在实验室的合作学习,必须遵守实验室的规定,并且学习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杜绝开小差;四是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在于语言合作、环境合作以及情感合作,这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角色的设计以及轮流转变可以使得每个学生的认识层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作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实践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协同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及促进教育素质化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研究,浅析了合作学习的相关定义和理论,并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提出一些构思。

作者:姜军 单位:吉林省梨树一中

参考文献:

[1]林苑.探索合作教学理论,反思小组合作学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6).

[2]边飞燕.化学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6,(05).

[3]蒋士会.试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3,(10).

篇10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由于高校不断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加重,大学毕业生在2001年有114万,2015年就增加到749万,增长6.57倍,预计2016年将达到770万,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就业问题更加的凸显

一、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较差的心理素质。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在中学时大学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全面能力较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自卑焦虑的心理问题,导致就业的自信心不足。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花费较多的集体活动不能参加,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从而无法参与更多的校园活动,不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产生了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导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缺乏主动性,不善于表现自己。

2.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取向呈现两个极端现象,一部分因为能力较差,在求职过程中退缩、自卑、自闭;一部分因为自我的期望、家庭的期望较高,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自己就要找大城市、薪水较高、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就业困难。

3.较低的自身综合素质。

一方面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来自落后地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落后,很多学生的计算机、英语、才艺等综合能力较弱。上大学以后,在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较弱,而且很多人产生退缩心理,在大学综合能力没有很好的锻炼,而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很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造成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条件差,很多人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去打工,而且往往从事的是低端的工作,减少了锻炼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机会,因为缺少社会阅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利于找到较好的工作。

4.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减少,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增加,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同时各种社会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家庭、社会关系对就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支持,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就更加的艰难。

5.不断攀升的就业成本。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无论是简历制作费、形象费、交通费,还是在毕业前参加的技能培训费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承担不起这笔费用,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就业更加困难。

二、促进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打造健康的就业心理。

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了解自己,面对挫折迎难而上,能独立的面对就业中存在的困难。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作用,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讲座、各种就业心理调适的课程、成功农村贫困大学毕业生回校交流、辅导老师与专业老师的心理介入等形式,让农村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就业信心。

2.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定位,制定符合自己的就业计划。从较高的期望值向适度的期望值转变,认清社会的形式,可以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工作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就业信息收集方面,不单一的依靠学校和招聘会,要学会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联系学长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3.高校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就业途径。

积极促进“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建立,努力实现农村贫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农村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要适应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转变观念,尽可能地为农村贫困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农村贫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近年来就业形势分析等材料,向农村贫困毕业生讲清今年的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形势,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择业常识和择业技巧,充分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和供需见面的需要,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益纯.大学生就业障碍及其调试[J].社会研究,2005(4):67-68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