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效益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效益

篇1

社会助长效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普里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入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在有人陪伴跑步时,时速达到31英里;在竞争情境下并无明显的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抑制效应。

目前,学校教育普遍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竞争,比如班级之间的级格率、平均分、优秀率、总体操行评定等,都促使教师及学生为能在学校或年级中名次排上前列而努力。可以说,这时我们一个班级就好比学校里的一个个体,只有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大比拼,才能有效促进彼此之间的竞争。不比分不出优劣,更难促使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以说,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更有利于促进群体之间的奋进。

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行为效益,无论在工作难度及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着重大差异,工作环境都会对学生之间的助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能否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抑制是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社会抑制在个人生活、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效防止社会抑制所带给人们的负作用,将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社会抑制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抑制跟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关

心理素质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人受到外界的刺激所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使心理素质有差异。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会强些,遇到烦恼的事情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舒缓心理压力。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则除非老师叫到才会起来回答问题,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个体表现欲望的问题,但实则有的同学害羞。

二、社会抑制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个体知识水平充分地表现为办事能力、工作效能,虽然两者在比例上不能形成正比关系,但知识水平对技能的助长效应是明显的。在某些方面掌握知识较多的同学或者知识面比较广的同学,社会抑制带给他的影响可能就会比较小些。课堂教学是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水平进行教学,防止社会抑制带给学生个体尽可能少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社会抑制与周围人们的评价方式有关

评价方式是人们对个体、社会及群体所做出的成果或影响力的肯定或否定。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正确性及成果的同时,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同学,等等,这些评价也会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价值体现。“自己要行;别人要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这就是最好的论证。

四、社会抑制与自己的隐私及秘密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及秘密,也就是说每个都有自己的心理防线的底限,当自己的心理防线底限被突破时会有恐惧感和不安。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感受而要求别人来回答某些并不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就喜刨根问底,提问学生时还要求学生说明答题的原由。人生好比做选择题,有时选择某个答案是不需要理由的,可以说,在理由中找到答案难以有很好的创新,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某些时候是需要用跳跃式思维方式的,循序渐进往往会给解决某个问题增加难度。

五、社会抑制与个人的表现欲有关

同学之间由于性格的不同,每个人爱张扬的程度也会不同,有的同学天生就好动,“爱出风头”,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某些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那些爱表现的同学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上台演讲、主持节目、文艺展示等,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可开发潜能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有所才必将有所用,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天赋。

六、社会抑制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篇2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管理目标;效能回归;多元机制

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管理有效性的核心在于有力保障老干部思想生活的稳定健康,在于持续形成老干部对所属高校的集体归属感与认同感,最终形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干部积极生活氛围,即通过创新“老有所为”的各种渠道达到“老有所乐”的管理目标,创立与健全各项思想政治管理制度与现实运行机制均应以此为逻辑起点。因而结合离退休老干部智力资源、技能专长状况,充分调动老干部参与高校管理创新的热情,营造老干部持续发挥其优势功效,引导其丰富有益效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参与,即加强所谓效能回归机制建设,对于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发展及高校干部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展开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离退休人员现状及效能回归的可能性

笔者借工作之便对本校离退休人员的年龄构成做了一下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我校60岁以下离退休人员占总人数比重为17.24%,61~65年龄段为17.52%,66~70年龄段为16.67%。根据日常工作经验,离退休人员中比较活跃、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多集中在70岁以下,该部分人员所占比重为51.43%;占比重24.50%的71~75年龄段中也有许多老同志常年参加协会活动。

从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结构来看,除少数老工人外,大多是从各级领导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技术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这部分人在职时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权力,拥有教学、管理、研究等资源,拥有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财权、物权、甚至人事权。离退休后其家庭、社会角色和经济状况等急转突变, 不少人一时难以适应, 加之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老年人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不良等矛盾冲突, 随着冲突的加剧, 一些不良情绪滋生并积淀成为心理问题。

具有专业知识和学术特长的高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离退休行政领导干部,更渴望服务社会、渴望为社会发挥余热,渴望通过发挥自身价值,继续获得他人尊敬。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析理论中提及的,在实现了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后,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发突出。

二、高校离退休干部效能回归机制的现实背景

1.弥补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对于有着深厚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高校离退休教师来说,55或60岁正是年富力强、家庭负担轻,可以全力拼搏事业的年华。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对专业精深的教授和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专业人才紧缺的学院会采取延聘的方式,聘用身体状况良好的教授继续服务教育事业。

2.有利于实现老有所成、老有所乐,构筑和谐社会

促进高校离退休人员优势技能的持续发挥与效能回归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从老年人角度看,他们再次走上了工作岗位,避免了退休在家的孤寂,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在工作岗位上和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打交道,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扩大了生活圈子,促进离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前的劳动力群体,即未来的老年人群体看到当前的老年人在晚年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对他们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对当前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充满信心。这有利于离退休老年人与青年人和谐互进,有利于实现健康老年化,构建多元化的和谐社会。

三、高校离退休干部效能回归机制的展开

1.研究确立离退休干部优势效能开发利用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老年人才的用人机制僵化,用人单位聘用老年人才沿用一般青年人、中年人的机制,劳动制度管理方法不适合老年人的特点。特别是许多单位的工作压力大,一些老同志工作一段时间后无法适应。二次就业的合理报酬和分配政策,如责、权、利相结合的返聘政策;申报科研项目的政策;创办经济科技实体的工作条件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现阶段政府尚未出台适合老年人才的规章制度,权益保障和所得报酬等法律法规。因此聘用单位应主动研究协调、改善和拓宽离退休人力资源开发的服务管理体系,保护老同志的合法权益,使老同志的潜在价值更好地转变为现实价值。对老同志的返聘、各种邀请都应该签署相应的合同,明确受聘期间的待遇、保险福利、伤亡事故处理等方面双方的承担的职责、义务和具备的权利。按照一视同仁、按劳取酬的原则制定离退休人才的聘用、待遇、奖励等具体措施,保证老年人才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开发离退休人力资源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聘用单位要建立奖励机制和宣传机制,对在开发离退休人力资源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经验。

2.拓宽高校离退休作用发挥多元渠道

第一,返聘离退休不久、身体状况良好的专家学者继续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许多老专家在某个科研领域工作数十年,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术地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虽已达退休年龄,仍应鼓励并提供条件保障他们继续从事教研工作。

第二,邀请离退休专家学者参与科研战略规划。许多离退休的老专家、老学者对单位的整体科研规划有着全面了解与深刻认识。在单位制定整体科研战略规划的时候,应当邀请这些老同志为单位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支持。

第三,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关心下一代的舞台。长期以来,离退休老同志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人更是经历了革命与建设年代的艰苦岁月。许多单位邀请离退休专家学者定期回单位做学术报告,为青年学生解惑,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利用这些宝贵的离退休老同志资源,组织一批离退休老同志进行思想政治报告,取得了一定成绩。

3.重视老干部效能回归的前期储备

各单位应做好离退休人才开发的调研和建档工作,结合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契机,在离退休人员工作部门建立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电子信息库,涵盖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在办理离退休手续时询问其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意向,按照意向分组;亦可成立类似“老教授协会”的组织做这方面的工作。分组的同时,科研单位也应对不同情况,对老同志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们对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他们的经验与智力优势上,但并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接受培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针对这些老同志在离退休后所选择的不同工作领域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培训。

总之,高校离退休干部的作用发挥与效能回归是一个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单位对于老干部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对离退休人员作用可持续发挥在管理目标的核心作用重视不足、挖掘开发力度不够,只有切实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离退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中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3

扶余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着力打造“增收致富、素质提升、便民畅通、平安稳定”四大工程,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长效机制。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精心实施“增收致富”工程。一是针对农民致富信息闭塞、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群众缺乏技术的实际,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到农家、科技人员到农家、技术培训到农家、农民信箱到农家、政策宣传到农家、绿剑护农到农家”的“六到农家”活动,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上的“农业科技咨询”,将多方搜集的科技致富信息及时送到群众手里,引导群众找准发展路子,调整产业结构,并定期不定期深入村屯为群众提供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二是结合“三创两建”活动,不断深化“双向培养”工程,确立各类种植、养殖特色产业“先锋基地”,引导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抓住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遇,尽快破除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努力使项目进村、技术进村、服务进村,努力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

二、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精心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一是组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宣传团,进镇入村宣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规划中来,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主人。二是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组织“一乡一村”的农民文化节活动,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同时以创建“文明村”、“五好家庭”为载体,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旋律,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宣传身边的典型、农村新风貌。三是加大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力度。巩固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三、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精心实施“便民畅通”工程。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农村改水改厕、道路硬化、线路改造、退耕还林等建设,为农民创造饮水卫生、用电方便、交通便捷、信息灵敏的生活、生产环境。通过编制《扶余县村屯整治规划》,对新农村村容作整齐布署。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乡镇非公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生活区与工业区进行有效区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精心实施“平安稳定”工程。一是全面推行联络员制度,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做到公开办事时间、地点、内容、服务人员和投诉方式。二是积极探索农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村级民主选举,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思想好、作风好、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民主制度。逐步建立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三是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把依法治村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县级领导接待日和镇乡工作领导责任制,健全工作网络。认真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干部依法治村,引导农民依法致富,自觉调整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篇4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由于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中、小学普遍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导致很多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政治理论水平较低。德育课和政治课往往是敷衍了事,处理问题一方面没有原则底线,另一方面不懂方法,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能灵活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待和处理问题。

二是较大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非理性的价值诉求。这些诉求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也会导致极端行为。部分学生在压力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会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最终变得消极抑郁,逃避现实,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也可能产生及时行乐思想,心中只有一己之私。

三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网络文化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可能抢占互联网宣传阵地。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大大便利了非主流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二、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每所高校个性办学理念的展现。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提高师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创新多样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个性的校训(标识)来营造一种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校园文化,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是公众认可、求真务实的文化,是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大学精神”。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能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要创新形式和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理论学习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其课程的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组织大学生研讨、辩论,让大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能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5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利益主体;职责

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使改革中的各利益主体实现了共赢,改革才能继续 深化。自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过近七年的 改革实践,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如何跨越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 理清思路,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以使改革稳步推进。

一、当前改革所处的阶段与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将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004~2008年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显 著特征是:改革速度减缓,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政府缺位,政策不到位。社会 企业全面撤离。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体制上的困惑。目前,比较多的高校是由后勤保障(管理)处代表学校和 后勤集团形成学 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甲乙方关系,后勤集团还往往具有部分事业型的性质。由于后勤实体还未 取得法人资格,无法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市场化运作受阻,从学校分 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的生存能力不强。

2政策上的困惑。改革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高校的后勤服务 企业必须坚持 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提供“公益服务”,企业在有偿服务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 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学生的承受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应更加明显与明确。为了 配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国家曾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但该政策截止到2005年底,只是一 种 过渡性质的优惠政策。目前高校后勤法人化改革进展缓慢,大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2005年 之前可能享受不到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另外,政府为了稳定大局,对后勤服务企业在学生住 宿费收取及食堂的物价调控上都作出了一些规定,而有些地方的政府和学校又没有给予一定 的补贴,从而使社会力量投入高校后勤的企业负担加重,许多企业纷纷退出,给改革蒙上 了阴影。

3人员上的困惑。在传统管理体制下高校后勤队伍的特点是人员较多,年 龄偏大,文化素 质低。后勤社会化改革意味着必须按市场运作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后勤员工的分 流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之初,为稳定起见,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 管理办法。随着改革的深入,人员结构及素质与改革的矛盾也愈来愈明显。一方面老人由于 系上了保险带工作积极性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而且还影响了一批新人,同工同酬在新人 和老人中不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科研岗位待遇提高, 后勤实体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再加上有些实体没有成为独立法人,缺乏用人上的自主权,制 约了优秀人才在后勤实体的集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4认识上的困惑。在师生群体中,把高校后勤误认为是为自己提供一项新 的社会福利,对 高校后勤社会化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既希望借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得到全方位高 标准的服务,又不愿意为此支付对等的代价。许多后勤服务的焦点问题向学校集中。这些都 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以上这些困惑造成了三难,即政府的改革难以维继,企业的利益难以保证,学校的负担难以 减轻。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一)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持有不同的目的。

1政府的需求。政府希望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突破高校后勤的瓶颈 制约,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后勤的需求,注重得到社会效益。

2企业的需求。企业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获得更广的赢利空间,注 重得到经济效益。

3学校的需求。学校希望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减小 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并使广大师生享受到优质低价服务。

可见,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由于都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所以往往会出现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做,对自身不利的事就不 做的情况。当职能与利益相冲突时,有时会将利益放在第—位。因此,工作中错位、越位和 不到位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

1政府没有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对企业的行为行政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 , 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企业服从社会效益,但又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企业在市场中没有扮演主要者角色。企业的主体行为不强,竞争不力, 有些后勤实体作为准行政性机构还在按事业管理方式进行运作,市场生存能力弱。

3学校没有扮演好消费者的角色。在后勤保障系统中,学校中的师生是被 服务者,即是消 费者。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和投诉权。而目前的现状是,学校的角色有两重性, 即是消费者又是服务者,如代替企业来行使职能,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如果以上这些情况不改变,将影响后勤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职责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 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因此,作为改革中各利益主体的政府、企业 和学校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有做到了各司其职,才能取得共赢,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才能使高校后勤改革顺利推进。

1政府的主导职能。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著名的《自由选择》一书 中写道,政府的 职能主要有四方面: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缺陷、保护那些“不能对自己 负责”的社会成员。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而公共产品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这种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政府要弥补市场的缺陷。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来进 行一定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支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指,它作为公共机构能够真正从社会公共 利益出发,顺应制度变迁的大趋势和成员对新的更优制度安排的需求或要求,及时提出可供 选择的改革方案及政策措施,能够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接受程度恰当地契合起来,从而 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恰当的方式顺利推进。因此,目前政府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主导 工作应为:一是加快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建立并完善对高校后勤 的行 业管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后勤的管理最多能做到一般的要求和非专业性的检查、指 导,属于粗放型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只能满足一般的需要。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 教育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对高校后勤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校摆脱办后勤 的负担,而且还要求后勤保障高质量、低成本、多方位、体现公益性,保持学校稳定,并不 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此,应成立教育后勤协会,转变以往的粗放型管理,实行精细化 、 专业化的管理。二是要完善必要的配套政策。我们有些后勤保障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体 现公益性的责任在于政府。例如,目前国家依然要求控制学生食堂和宿舍的价格。控制价格 是应该的,但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在机制上理不顺,必然会制约改革的深 入,甚至引起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免税、零租赁、补贴、投入等办法体现公益性。 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承受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波动线下,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这样才是 合理的。三是应制定有利于后勤实体长远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将现行后勤税收优惠政策延 续至2008年(完成后勤改革的攻坚阶段),待高校后勤实体切实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后,再 适时考虑优惠政策的范围与比例。

2企业的主体职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于没有从学校剥离的后勤机构 来说,实现后勤 企业法人化改革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关键。只有具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的后勤法人实体,才能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样的实体,在运行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市场规律,依照供求矛盾, 使学生宿舍和食堂资源得到新的配置,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同时,必须加强核算,克 服在原体制下的“供给制”、“福利型”带来的不计成本、不计消耗、不讲效益的做法,降 低成本,减少损失和浪费,使各项服务价格一般都比同类社会价格优惠。二是努力实行资本 经营和股权多元化。以股权为纽带的合作和联合,将增强实体自身的实力,获取更多的融资 渠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三是实施后勤实体的股权改革,通过教职工的入股把 后勤职工形成“连股连心”的“命运共同体”,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 力。

3学校的选择与监督职能。第一,学校有代表师生选择服务企业的权利, 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也有它的义务。一是做好宣传工作,使后勤改革与师生的愿望相一致,使改革的深入与广 大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一致。二是要为企业创设好的服务氛围,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对 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制止,要设立学生与后勤实体的沟通渠道,有问题及时消化与解决 ,防止学生与后勤实体间的矛盾激化。第二,学校要做好督查工作。要构建有效的后勤监督 机制,加强后勤监控职能。后勤监督制约机制要能够监督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确保其做到 遵 纪守法,合法经营。在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中,学校后勤部门作为学校归口管理的“小机关 ”,要真正负 起学校后勤方面的规划、协调、监控和管理工作。要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的考核监督 小组,定期组织评估和考核,奖优罚懒,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题与财税政策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 13~14)

[2] 肖竟章,郭朝东,张正才.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高校后勤实体法人化改革[J].中国高教 研究,2005(10).

[3] 朱宝铜.理清思路,齐心协力,加快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6( 3),24.

[4]黄士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偏差及修正[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 6(3)

篇6

各位好!我来自××市公证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执法为民”无小事一叶一枝总关情》。

清朝诗人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叶一枝总关情。这句反映封建时代官员爱民、为民的诗句流传甚广,因其言之殷切至今仍常被人们引用,把这句话运用到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中,就是“执法为民”。“执法为民”在不同的行业应有不同的注解,作为我们司法部门,公平和正义是永恒的主题,我们的工作,就是准确地诠释法律的含义,使法律的规定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公证是国家公证机构依法证明法律行为和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公证机构作为基层法律服务单位,与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与当事人打交道,我们在工作中适用法律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公证活动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执法为民”,不仅关系到国家法律的适用,也事关执法形象。“执法为民”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提高执法水平,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好法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遗憾的是,在前一段时间发生的“西安宝马彩票案”中,西安市新城区公证处公证员董某严重失职,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发生了严重损害彩民利益,损害政府声誉,损害公证工作公信力的彩票欺诈事件。对此,我们应引以为戒,并从中吸取相关教训,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版权所有

如何在公证工作中真正做到“执法为民”?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并适用法律,在受理业务和审查出证的过程中,认真审查有关材料,及时、准确地出证,以维持经济秩序,稳定社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纷争和诉讼,“为民服务无小事”,这个过程,既要求我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求我们认真、细心。现今中国的法治水平还不是很高,有些当事人,包括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当事人,对法律也是一知半解。记得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女儿前来要求办理继承公证,原来这位女士的丈夫不久前遇车祸死亡,在合肥遗留有房产一套,这对母女要求对遗产进行继承。我处接待公证员在了解情况后,耐心地向她们解释了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告知除她们母女外,若被继承人的父母尚健在,也享有继承权,并要求她们到死者生前单位出具死者的亲属关系证明。第二天,这对母女带着亲属关系证明来了,但证明上对死者父母的死亡时间却含糊其词,公证员为慎重起见,数次到死者生前单位了解情况,并和死者父母居住地的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终于查实原来死者的母亲尚健在,但远在浙江乡下务农,根本不知道对儿子的房产享有继承权,经过公证员的多方协调努力,死者的母亲最终获得了房产折价款四万多元。我们为这一结果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法律应当公正地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公证员在审查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细心或者马虎应付,那位远在农村的不幸母亲的权利谁来保护?如果公证员不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社会秩序又将如何维持下去?所以我想,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应当是我们法律服务人员“执法为民”的前提和本质。其次,作为法律服务行业的公证,从其工作性质上来说,在准确适用法律的前提下,还应当尽量给当事人提供方便,要“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为人民群众服务一两次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心里都装着人民群众,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作为一个刚刚从事公证行业的新人,这一点我在处里的老同志身上学到很多,在受理群众来电咨询和接待时,我处无论是主任还是普通公证人员,都能热情、耐心而又详尽地进行解答,为当事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法律帮助,把每一次解答咨询都看作是对法律的宣传过程;在办证过程中,对于一些年老体弱或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我们按照当事人的要求,尽量有利于当事人的时间安排,多次利用周末和中午休息时间开展上门服务;我处每一位公证员每年都自觉办理一定量的法律援助业务,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还一贯注重办证效率,使当事人的需要能够及时满足,当事人的困难能够及时解决。当一份份精心装订好的公证书送到当事人手上的时候,当当事人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的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们公证人的价值!

篇7

学校人事工作作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一环,是学校教育、科研、党政、后勤等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和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组织保证。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做好学校人事工作已成为学校和人事专干关注的课题。

1.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事工作观

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在管理中人被称为"人力资源",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无从谈起。学校人事工作,就是协助校领导搞好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形成人与人相协调、人与事相衔接的理想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管理行为。

学校人事工作是维系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纽带,是架设在各部门之间的桥梁,是服务于全体教职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校人事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首先,在宏观方面,加强学校人事工作,是贯彻十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人事工作是基础性工作,此项工作做得好、做到位,才能使学校改革、教育改革等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得以顺利进行。其次,在微观方面,加强学校人事工作是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实践表明,做好学校人事工作,有利于学校领导管理,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再次,学校人事管理要"以情动人,以心护人"。在学校人事管理方面,人事干事应做到把人视为根本,牢固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的尊重教师人格与劳动成果,关心他们的情感,关心他们的存在和价值,并为其营造出一个"家"的环境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人事专干,只有深刻认识到学校人事工作的重要意义,才会激发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正确处理各项工作和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创建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氛围、和谐校园环境。

2.加强人事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人事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灵活性很强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注重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更要注重服务的人性化与亲情化。学校人事工作要以教学改革为导向,以和谐校园为目标,通过以人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创建,配合校领导做好人员的发掘,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1)树立以人为本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注重发挥人事管理部门的参与监督作用,有效发挥学校人事专干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作中要体现对教师的尊重,激起教师心中的热情。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校人事管理氛围。

(2)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激励,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法宝,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应结合不同层级的需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激励手段,使其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相应满足。做好学校人事工作,必须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不断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科学的调配机制、合理的薪酬机制、完备的考核机制,是学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环节。学校人事专干要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善于发现每个教职工长处和亮点,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上进心和凝聚力。

(3)创建以文化为底蕴的文明校园。学校教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决定了学校人事工作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使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作为学校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也是行之有效的人事工作方法。在实行学校制度管理时,应最大限度地放大全体教职工的共性目标,同时兼顾教职工的个性目标,增强他们对学校组织目标的认同感,自觉将个人目标融入学校目标。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目标的实现靠人,如果一味采取制度进行管理,难免教条化、程式化、机械化,导致学校管理的情感失调。学校管理中必须注重情感管理,在工作中理解人,在相处时尊重人,在生活中关心人,以情感弥补制度不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用制度来引导人,用纪律来教育人,用目标来激励人,实现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的转变,构建人格化自我约束管理机制。

3.认真钻研,提高业务水平

3.1 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人事工作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要提高人事服务水平,必须要静下心来学政策、学业务,做"学习型"的人事干事,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对本职工作进行全面掌握,一定要熟悉本职业务工作的各项流程、准确把握政策原则,随时对业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

3.2 加强理论学习,用好政策法规。做为一名基层的人事干事,应该认真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多了解并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改革发展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作为学校的人事干事,虽然所主管的工作内容不同,但也是教师队伍当中的一员,也应该用教师的一切要求来约束自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应是平时必学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法规的学习,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更好的完成人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能更好的做好人事干事这一工作,可经常去阅读跟人事工作有关资料,不断地应用到个人的工作实践当中,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水平。

4.把握政策实质,耐心做好工作

4.1 要有耐心。俗话说:不怕事情难,就怕不耐烦。人事工作是一项繁琐的事务,因此在处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时要耐心,考虑问题需周全。工作中要抱着一颗善良的心,平等待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的教职工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和不解,当他们带着问题前来咨询时,应该认真倾听,耐心解释,直到他们了解政策真正理解为止。

4.2 要以心换心。人事干事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牵涉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细致地帮助老师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并做到把政策向每位教师宣讲到位,使他们都心中有数。如每次的工资调整和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审,都要提前在学校做好摸底,了解具体情况,耐心地向他们做好政策讲解,并认真地准备、审核报评材料,使每位参评教师对评审政策了然于胸。

5.常怀责任心,提高服务实效

5.1 服务人性化。教职工是否满意,关键是看我们的服务效率如何。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提出的要求,使我们的工作都是人性化的服务。

篇8

虽然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尽管也施行了一系列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措施,但农民工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与所得保障相比仍不成比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然严峻。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工面临的风险更大

1.健康风险。农民工普遍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比较严重。他们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饮、矿山、加工等行业从事着苦、脏、累、险的工作,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粉尘和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因为工资标准起点较低(一些甚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农民工要想维持生计并有所结余,必须靠加班加点,很少有休息日,这使他们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健康危险。

2.意外风险。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利润增长指标,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产生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农民工自身也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使有关工伤事故和职业伤害不断发生。农民工因为意外人身伤害影响到劳动能力时,如果利益得不到补偿,这将使其家庭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一些人因此导致家庭重返贫困。

3.失业风险。传统理论认为,农民不存在失业问题,他们“养老靠家庭,就业靠土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多,农民向农民工身份转变步伐的加快,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农民工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并且,对农民工的培训机制又严重缺失,这就更容易造成失业。失业时间过长,失业率偏高,还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风险。

4.养老风险。虽然目前农民工年轻力壮者居多,但未来的养老问题却不容忽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与计划生育导致的家庭小型化,将使传统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不堪重负。可以说,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土地保障都将使农民工养老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选择。

二、做好农民工保障管理的困难很多

1.农民工流动性大,频率高。农民工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使农民工在异地治疗费用结算和保险关系转接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2.农民工数量大且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变动。据有关专家推测,未来一段时期,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离乡外出就业的数量仍将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

3.农民工个人收入偏低,财力有限。这使得农民工常常不得不首先顾及眼前的生存,而不愿支付各种保险的费用。对于多数农民工来说,社会保险缴费数额超出农民工承受能力。

4.农民工群体存在异质性,有多层次的保障需求。由于农民工个体的素质、能力、年龄、体力,技能、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农民工在进城后收入状况不断分化,他们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保障供给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这也增加丁提供相关服务和管理的难度。

由于上述条件限制,多数农民工游离于制度保障之外。为此,针对农民工特点进行制度创新,尽快为他们建立起广泛覆盖、保障完善、运行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具体思路如下

1.实行不同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目前,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险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为适应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和出于迅速扩大覆盖面的考虑,可以将现行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大统筹小账户”模式改成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小统筹大账户”模式。为鼓励建立个人账户,除个人缴费外,应允许从单位所缴费用中划入一部分。要真正实现不同人群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无障碍转换,必须统一基本模式,提高统筹层次直至实现全国统筹。当农民工流动时,有个人账户的转移个人账户,无个人账户的,转移参加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权益。让农民工可以凭借身份证在工作的城市建立个人永久性基本社会保险账户。可随时转移其保险关系,尽管工作地点不定,变化工作时可能出现暂时的失业,但仍可以延续保险关系,而不影响其保险待遇的享受。

2.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政府、保险公司、企业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应积极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政府要从有利于提高农民工保险社会化程度出发,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简化参保程序、降低费率、制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做法。

篇9

[关键词] 异丙酚;静脉麻醉;射频消融

1.临床资料

本组病历共100例,均经病理确诊的肝脏恶性肿瘤共132个病灶,均为临床或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其中2个病灶为12例,3个病灶为10例,余各为1个大病灶,肿瘤最长径约5.2-16.0cm,平均7.8cm;患者年龄46-80岁,男90例,女10例;肝功能在child-paghA级64例、B级27例、C级9例,其中AFP升高者72例。

2.仪器设备

彩超引导仪为美国产GE的LOGIQ-5、LOGIQ-7型彩超仪,探头频率3.5-5.0MHz,配有相应穿刺导向器。

PRFA采用仪器为美国产RITA射频肿瘤消融系统1500型主机,功率150W,射频发生器的频率为460kHz。

3.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手术室由专业麻醉医师麻醉并监护下进行,并建立静脉通路、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术前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无药物过敏史;术日禁食水8小时以上,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5mg(东莨菪碱0.3mg)、鲁米那钠0.1g,准备氧气、气管插管及必要的抢救药品,建立静脉通道。病人仰卧或侧卧位,先以彩超定位,设计最佳穿刺方案,尽量避免损伤周边脏器及肝内大的胆管和血管以防造成严重并发症。术前常规超声检查核实肿瘤部位、结节数目、大小、血流特征,调整患者,选择穿刺路径,体表择点定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静注异丙酚2.5mg/kg,诱导10秒钟注4ml(40mg)至麻醉状态(30s-40s注入),维持4.0-12.0mg/kg.h;局麻穿刺点部位选用距肿瘤最近部位的肋间,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尖刀切皮(2mm)后,在彩超引导下将电极针为14G套针,穿刺至靶瘤,将顶端有9根分布均匀的多极细针在肿瘤内呈伞状展开,可形成5.0cm的类球形凝固区。在彩超扫描定位下大肿瘤以切片面包法超声引导,辅以两点和两平面间重叠处理,进行消融治疗〔1〕,或多点布针重叠消融〔2〕。初始射频功率为20W,以后每间隔1min增加10W,当功率增至60W及90W后根据病人情况(如病人不自主动作增多或清醒)追加剂量,一般每次追加诱导量的1/4(20-50mg),以最小的剂量维持,直至靶温度达100℃以上,完成一次治疗。

4.观察指标

术中观察:手术中密切观察心率(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病人术中体动(安静/微动/挣扎),口腔分泌物(无/可听见/可看见)。

数据记录:①麻醉时间(从推药至能睁眼时间);③苏醒时间(从推药至能回答简单问题时间);④手术时间(从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⑤回病室时间(推药至病人离开手术室时间)。所有监测数据均以±s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P

主观指标:①病人反映:无记忆/有知觉/有痛苦记忆;②术者反映:麻醉满意/一般/不满意。

5.结果

(1)异丙酚麻醉对SBP、DBP、HR、R、SPO2变化,见表1。

表1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的比较(±s)

与诱导前相比P

(2)异丙酚的麻醉时间为43.2±7.2min;苏醒时间为44.1±0.5min,,手术时间为34.3±8.4min,返回病室时间为46.2±2.1min。病人对麻醉镇痛效果非常满意,有少数病人术中体动,但苏醒后对术中发生的手术情况一无所知,术后病人无腹胀、剧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术中病人配合、安静、手术医师对麻醉非常满意,无口腔分泌物。

6.讨论

异丙酚起效快、半衰期短、苏醒迅速而完全,无恶心、咳嗽、呃逆等不良反应,体内无蓄积;主要化学酚结构为2,7-双异酚,可用于诱导或维持麻醉;治疗100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明显呼吸抑制、过敏、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说明异丙酚麻醉辅助PRFA是安全的。通过观察,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药后血压降低,心率减慢,但仍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不予处理;异丙酚可引起呼吸变浅,有一过性的呼吸抑制,托起下颌面罩吸氧后15s内恢复,但从本组SPO2降低的数值来看,无显著性差异(P>0.05)。

总之,应用异丙酚麻醉PRFA,病人无痛苦,尽管对病人的呼吸、循环系统有短暂的影响,但相对是安全的,可提高PRFA治疗的依从性、彻底性和安全性,减轻患者痛苦均有重要意义。

异丙酚能够很好地满足肝癌患者,特别是肿瘤靠近肝包膜、膈肌及治疗时间长的大肝癌病人射频消融术的需要,患者苏醒时间短,其麻醉效能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但需在比较严格的监护条件下进行麻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权益机制构建;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高校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本文从利益协调、矛盾调处、诉求表达、权益保障、心理援助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高校应如何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

一、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利益协调是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妥善协调校生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维护学生权益需要建立调节、限制、疏导校生利益行为的一整套机制,这就是利益协调机制构建。

(一)准确把握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兼而有之。高校与学生基于平等、自由原则缔结类似兼有合同服务性质的教育契约关系,但高校又根据法律规定行使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权。因此,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必须在全新定位下认真审视管理行为,准确把握在维护学生权益过程中高校和学生利益的协调和平衡。

(二)加强维权导向,保障学生权益的正确实现和公平调整

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高校发展变革过程中自身的权益变化,学生维权思维与行动要与高校改革步伐相协调、相一致,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维权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利益调节就是“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要遵循法治基本原则,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职权,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得以实现。

(三)构建权益补偿和维权约束机制,促进权益的整体协调和规范维权的正确途径

权益补偿就是“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权益补偿机制是指针对高校权益受损学生实行的救助制度,要与高校发展相一致、相适应。维权约束机制即以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协同作用,约束维权行为。法律和道德是维权行动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一方面,通过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法律约束,引导学生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维护权益,减少高校和学生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利益动机和维权行动,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维权行动。

二、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矛盾调处机制构建

(一)建立完善源头预防机制,坚持以生为本

高校要时刻把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所思所盼放在心上,对涉及事关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政策和改革,应落实好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加大校务公开力度,落实好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尤其要“通过道德感召来影响利益格局,即不必通过利益驱使或者国家强制,社会成员个体自主自愿的以慈善、志愿或者帮助等形式流转社会资源和利益,这种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利益调节是能够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形成功效。”

(二)构建矛盾多元排查和疏导网络体系

加强高校调解组织建设,将、社团、行政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延伸到最基层,深入到每个学生,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对有侵犯学生权益的迹象做到早排查、早化解、早疏导、早稳控,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对排查出来的侵犯学生权益行为逐一落实化解责任。

(三)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机制,着力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高校可每月适时召开一次专门针对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定期总结分析工作形势。机关各部门和各系院紧密配合协作,合力调处涉及学生权益的矛盾纠纷,直至矛盾纠纷彻底解决。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效作为相关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标准,作为晋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诉求表达机制构建

诉求表达就是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定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意见、表明要求,并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实现维护自身权益的参与过程,实质上也为创造一个制度环境,保证学生与高校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使自身的权益诉求成为能够有效影响高校决策和舆论的力量。

(一)完善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组织体制

某些部门责任心欠缺,盛行,对学生合理利益诉求置之不理或推诿应付,极端不负责任,引起了校生关系紧张,一些学生选择采取非理性的极端行为来宣泄权益诉求与此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相关组织机构要完善学生维权机构的人员和体制建设,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学生的权益诉求及时、准确地进行反映、协调和解决,把利益矛盾和冲突消灭在初始状态。

(二)健全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规章制度

高校现行的有关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制度层次偏低,诉求表达程序缺乏具体规定,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增强学生权益诉求表达规定的权威性;其次应明确规定学生权益诉求的主体、范围、程序、方式,使学生能依法行使权益诉求表达权;再次,健全学生权益诉求的司法救济机制。无救济即无权利,当学生权益诉求表达受到非法阻碍,应赋予学生通过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在经过司法确认后进行行政问责或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加强对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全方位教育

传统“服从”式教育和国人“隐忍”式性格影响下的大环境使学生对自己的权益诉求普遍很不成熟,如缺乏理性思考和群体参与意识不足、有些合法权益诉求受到阻挠时容易非理性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权益诉求表达能力不均衡等不利于学生权益维护的统一规整。因此,必须从维权意识、方式和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权益诉求表达主体的全方位教育。

(四)构建学生权益诉求表达的校内平台

要同时发挥学生个体和高校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强化共青团、学生会和其它社团权益诉求的功能,如由学生根据规定成立专门的学生维权社团组织,从事学生维权工作,建立校系两级的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或学生权益保障特别组织,但不能把它等同于一般性的学生社团,不予重视或理睬,不能使维权概念泛化、维权手段滥化、维权工作无序化,使学校正常工作受到冲击。还要增强校内新闻媒体的监督工作,既应当做好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沟通平台,同时也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形成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

四、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权益保障机制构建

高校的办学宗旨应当以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以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因此,切实保障和实现学生的基本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一)学生生命健康权保障机制

生命健康权是学生权益的基础,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负有尊重、保护和实现的义务,要开展校园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其次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生受教育权保障机制

如果学校对并不影响专业学习的身体缺陷过分挑剔,从而将学生拒之门外,实际上是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遏制腐败,杜绝教育不合理收费现象,合理制定收费标准,严格管理,有力监督,建立收费和政策听证制度,提高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高校学生的劳动权主要包括在勤工助学、实习实训、择业就业等过程中的权益,如获取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选择权、获得培训权、公平待遇权、违约及求偿权、获得报酬权、休息与休假权等。如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可及时向学校反馈情况,寻求帮助解决,在眼前利益和法律保障的长远利益之间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学校有责任保驾护航。

(四)学生公共参与权保障机制

学生在校的公共参与权主要包括选举权、事务决策知情参与权、结社权、监督权等。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和决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还能使学校在建设和规划其未来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学校要逐步建立、完善和提高学生对民主决策和监督的参与程度。

(五)学生婚恋情感权保障机制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念日趋成熟,向着更加开明、宽容、理性的方向发展。高校要注意保护学生婚恋情感权益,不纵容,要以道德婚恋为宣传内容形成正面导向,重视保护学生的隐私,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帮助学生端正婚恋动机,正确对待恋爱婚姻这个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环节,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展开人生规划。

(六)学生文化娱乐权保障机制

学生的文化娱乐权主要包括享有文化成果、参与娱乐活动、参与文娱事务管理、开展文化创造、文化产权受保护等方面的权益。高校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实现文化娱乐权的关键,学校文化娱乐体系的建设是学生文化娱乐权充分实现的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学生文化娱乐权充分实现的载体。

五、高校学生权益维护的心理援助机制构建

学生权益维护在处理中稍有不当容易引发大规模,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整个学校的工作运转会造成很大影响。某些特殊事件也给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恐慌。因此,在学生权益受损和维护前后,应加强心理援助机制建设。

(一)构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

高校通过建立专门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手段为权益受损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摆脱心理困境,缓解心理压力。加强网络教育作用,通过网络为有怨气受挫或极端行为而不愿接受当面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心理援助,准确把握其心理脉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给相关学生创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营造情感支持系统,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可以获得鼓励、支持和信任。

(二)构建家庭支持助力机制

家长需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在校学习生活和思想成长情况,既做长辈,更做朋友,做子女的坚强后盾。当他们的权益受损时能主动和家长反馈或寻求帮助,家长阅历较丰富可以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提供建议,甚至协同学校解决问题。同时家长也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心理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三)构建社会心理援助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组织心理专家、学者开办免费讲座,针对学生维权存在的各种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讲解和诠释,倡议比较科学合理的解决方式。还可以采取国家支持,依托高校的方式成立大学生维权心理援助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为相关学生和家长解决问题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四)构建朋辈心理援助机制

创建“学校——系院——年级——班级——宿舍”五级朋辈心理援助体系,专人负责,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有因权益受损产生心理隐患的同学及时上报,以便学校和老师提前介入为他们提供各种援助。还可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磨难,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及时缓解疏导心理压力,保持一个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 利益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