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活动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教学活动

篇1

一、“幼儿化”地理作业的内涵

“幼儿化”地理作业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夯实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儿歌、故事、游戏、绘画、小实验等富有幼儿特色的作业方式来设计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动活泼的地理科学小活动和小实验。这些小活动和小实验就是学生今后开展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素材,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积累适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科学启蒙教育内容,了解幼儿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步骤和形式。这样,学生学有所用,既培养了地理素养,也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累知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好职前准备。

结合地理教学的知识点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学习的特点,笔者尝试把“幼儿化”地理作业分成语言、艺术、演示和实践等四大类,每一大类细分为不同的作业项目(见表1)。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作业类别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按要求完成作业活动,利于学生归类知识和积累素材。

二、“幼儿化”地理作业实施的策略

“幼儿化”地理作业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她们对新的作业形式既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又一时难以适应。因此,教师应采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育主渠道、课外活动为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和技能内化提供实践的作用,寓“幼儿化”地理作业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作业范例引导学生逐渐适应作业方式的改变和熟悉“幼儿化”地理作业;同时在模仿练习中掌握“幼儿化”地理作业的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会相互欣赏和交流评价;逐渐熟练和自主“创作”完成各种类别的“幼儿化”地理作业。其基本教学模式如图1。

策略一:“学中做”,初步认识“幼儿化”地理作业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关知识点列举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例子给予学生作业的示范,让学生模仿例子进行“幼儿化”地理作业的练习。这种模仿练习可以是口头练习,也可以是书面练习。师生共同对模仿的作业练习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类。无论是口头练习还是书面练习,教师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从幼儿教师的身份出发,从幼儿的角度张开想象的翅膀,多使用幼儿化和启发性的语言、动作和活动材料等,使“幼儿化”的概念渗透在练习中。

例如,“行星地球”中的天文地理知识,既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是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这些知识既感兴趣又觉得很神秘,幼儿也感兴趣。学习了“太阳系行星”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 在地面上画一个大圆圈,教师扮“太阳”,站在中间;另外八名同学分别代表水星、金星……海王星行星。在“太阳”的指挥下,“行星”围绕“太阳”转。在游戏过程中,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游戏是否可以组织小朋友开展?如果可以,怎样开展?在语言、活动材料、活动形式等方面要怎样改变?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会怎样设计这个游戏?除组织游戏活动外,还可以组织怎样的活动?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七嘴八舌地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可以画九个大小不一的圆圈,让小朋友站在不同的位置表示太阳和行星;有学生说,可以制作不同的头饰代表太阳和行星;有学生说可以讲故事或张贴画等。对于学生不同的看法,笔者及时给予鼓励:“你是怎样想到的?”、“为什么要这样想或做?”这既是对学生恰当的评价,又激励学生把思维的过程回顾一遍,强化其正确的思维方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笔者趁热打铁,及时展示题为“太阳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幼儿化”地理游戏示范作业:“小朋友,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玩游戏,这个游戏就是“太阳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想不想玩……”示范作业从标题、语言、游戏材料准备、游戏过程等各个环节都具体、详细地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对“幼儿化”地理作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和蓝本,初步认识“幼儿化”地理作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照示范作业以口头练习的方式谈谈自己的作业设想;并设计了开放性的作业题:要求学生参照示范作业,以自己感兴趣的两种作业类别方式给幼儿讲述有关“太阳系行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做的过程中掌握“幼儿化”地理作业。

策略二:“做中学”,实践中内化“幼儿化”地理作业

“做中学”就是学生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根据者师设计的开放性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进行“幼儿化”地理作业的“书面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文字、图片、动画、案例等参考资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学生所有的作品都在预先设定的展览角进行展览,让学生互相进行评比、学习。最后,把学生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师生共同探讨作业中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和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况等,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完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就是学生总结知识、参与活动、锻炼思维、积累素材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使学习与实践更有明确、自觉的方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让学生深入幼儿园实地观摩幼儿科学活动的实例,才能给学生留下最真实的活动设计情境。学生每一学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见习期间,学生可以实地观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观察幼儿园科学活动区的布置;可以近距离接触幼儿,真正了解幼儿活动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幼儿化”地理作业的感性认识,使她们真实地感受幼儿园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正确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缩短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明白“该学什么和该怎样学”,了解“幼儿化”地理作业的真实内涵。

三、“幼儿化”地理作业实施的体会

1.激发学习热情、点燃职业种子的有效手段

“幼儿化”地理作业使学生热爱地理学习,体悟到地理学习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联系。“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方法的知识”。课堂教学和示范虽然只是一根引线,但对于刚接触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在激发兴趣、提供思路、安排任务、指导方法、分享交流、总结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化”地理作业不是机械的流水作业,它不仅是对教材作业的“充实”, 更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发展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思考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索,为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能力提供了更好空间,使地理学习可以贴近幼儿园,促进学生了解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篇2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

一、地理思维的构建与培养

1.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学科离不开空间分布,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首先要让学生准确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规律。在课堂活动中,利用以下定位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象。轮廓定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做填图练习和拼图游戏等方式去识记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大小、轮廓特征等(如图1)。

2.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

地理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反映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地理现象规律性认识的思维,学生在理解、掌握、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即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总结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例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点拨”的方式,展示案例:影视片段《蓝莹莹的天,清凌凌的水》,华南虎及白鳍豚等物种灭绝,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开县井喷,长寿湖污染等,由讨论导入转向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出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和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一一展示人地各种关系;提示当这种关系不合理地发展时就出现环境问题,其危害非常严重。可运用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举例说明各种环境问题: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地区出生的四肢不全的畸形儿;长江河面的固体污染及打捞船;土地盐碱化;城市垃圾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环境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应抓住契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就可推导出环境问题的表现: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3.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以课堂为主渠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使课堂有限的空间变成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空间。在课堂活动中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能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永远保持其具有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例如,讲授完中国的自然资源及目前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后,可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自己设计环保漫画活动(如图4)。增强趣味性、可读性,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通过绘制漫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抓住漫画所提示的主题,深解其含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二、情感体验的真实和参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具有独特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刺激学生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系统,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例如,学习“青藏地区”一节时,可让学生扮演导游,运用图片和视频等深情并茂地向同学介绍其独特景色和风俗人情等,同时抛出问题:青藏地区人们有哪些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藏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学生讨论思考后,用小品形式呈现出来。在本案例中,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并有大量主动探究、领悟的时间和空间。在地理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穿插涉及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其形成发展原因,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三、实践互动的个性和合作

人人都渴望自己的才能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学生更有这种强烈的表现愿望。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分组分工与协作,注重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在活动中也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去接受和欣赏他人,取长补短。例如,讲授“欧洲西部”内容时,将每六人组建一个小组,各小组设立小组长,组长为组员分配学习任务,各组员在课前收集资料,制作小知识卡片等。有制作多媒体特长的同学在课前制作好课件,在课堂中请各组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学讲解,书写好的同学黑板板书重点知识。由于学生对欧洲西部地区感受和观察地理事物的角度不同,有学生介绍自然风光,如莱茵河,阿尔卑斯雪山,或是人文风情,如美食与文化,特色建筑等,甚至有学生介绍欧洲服装发展史,足球俱乐部的兴起,宗教发展与地理的关系。最后,全班同学投票表决,给予各组分数的评价。这种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改变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目的。

作者:刘宇 单位:重庆南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晴.中学地理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 运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中地理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地理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中经常会造成学生睡觉的现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将实践活动积极运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这样不仅为课堂注入较多的活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融入在课堂教学中,进而丰富自身的文化储备。本文将针对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局限于考试做题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教学,学生的成绩是整个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校对老师及考核的重要指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育者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体上忽略了学生实践教育环节,在某种意义上遏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一些人还存在着错误的认知观念,一些人认为地理学科来说只是记忆一些城市以及山脉等,对于地理学科在教育中的内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既是是学校中的教育人员也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进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注重以实际经验为主进行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实施课外活动。在这样教学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逐渐变成了高分低能的一种选手。

二、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的解决措施

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教学观念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进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学活动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对此教育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实践调查能力以及相关的使用地理仪器的能力等等。地理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是参与者还是领导者,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花费较少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是当前老师的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突破传统教学的重要方式。在现有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提高在实际活动中的质量,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中生来说吸收地理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以及老师在课堂中的讲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信息。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丰富了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

2.丰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的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实践活动能够缓解课堂气氛,进而激发老师自身的灵感,这对于师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根据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在教学中是重点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时,作为教育者可以运用用一杯冰与一碗热水的课堂实验进行考察,但是教师可以运用模拟的方式进行讲述。在教学内容中应该确定好重点内容,之后学生预习相关的知识体系,在预习时也应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地面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在热水与冰之间对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等相关的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研究,这样实践活动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在知识点中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针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的活动方案,不仅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还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讲述“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进行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模拟实验,在实验中最终得出结论地球在大体上是与其它行星互不影响的宇宙安全环境。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应用实践活动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注重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第二,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运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月芹. 试论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 (34):203-204.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法;知识;能力

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等的提升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新课改的规定使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究,找寻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活动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结构等优势逐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广起来,但是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暴露的不足,还需要特别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活动教学法的概念

在活动教学法中多元理论被广泛应用起来,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合在活动过程中,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直接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获取高效学习的方法或能力,这便是活动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好活动教学法能把课堂知识内容转化成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综合性活动,用各种活动串联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思维。

二、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活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不能根据地理教学材料或者内容设计活动,导致整堂地理课不能高效进行。(1)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前预习。(2)教师重活动,轻指导,导致教学不平衡,学生发展受阻。(3)学生习惯不良,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自控能力弱。(4)活动开展中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浪费精力,收效不高。(5)活动安排没有兼顾集体与个别活动的统一。(6)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活动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1.以活动目标的规划建设为中心

在新课改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利用活动教学法时很容易在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照搬”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有误区,在活动教学法实施中应该相互印证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两者的要求,一切围绕活动目标建设为中心。在活动教学法实施前学校就应该制订校级发展具体的目标;用明确的校级目标促进教学学科的目标建设与活动开展;设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

2.活动建设以师生为基本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是抽象的,教师在过去需要用很长的语言或者演示等方法才能把知识内部的规律或者现象之间的联系等传递给学生,这样使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是很有限的。活动教学法则是安排具体的活动来承载事物规律或者联系,需要学生通过教学的活动、实验等探究活动,学生便能在活动中清晰感受抽象的内容,但是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却又容易受到教师水平、学生学习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很难理解较难、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严格从学生的学情进行活动教学,用高效的活动突破重难点,把活动建设的基本点确定在广大师生身上。

3.活动教W法实施中加强教师的引导

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活动教学法实践工作不能缺少教师言传身教的指导作用,这就使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引导功能,切实做好新课改时期引导者的工作,用细致的语言和符合实际的动作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然后指导学生跟随活动开展的步骤过程观察活动进行的顺序或者操程中的现象,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同时,一边在活动中用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活动对象的主要特征,如何把握这些特征的由来、作用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主要变化方面和未来发展变化等过程。这种讲解、引导结合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方向,有目标,其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才能得以发展,这样做就能把教学目标和新课改时期的课程标准融合在教学活动中。

4.教学中把握活动的适时、适度

在高中地理课上,教师的活动教学法不可能全程开展活动,只能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时间段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学不可能整堂课地灌输式教学,因此,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传递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反馈纠错等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探究活动。

总之,在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有新教学法做支撑,活动教学法是有很多优势的,利用它既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又能使教师和学生更加轻松。但也需要在一定的措施中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篇5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备课、宣讲、与学生交流、布置作业等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学会新知识的目的,学生在此活动中通过学习、问答、习作等完成思考、学习的任务。活动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理活动教学比之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发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不同的活动,促进教学向探索性、开放性的形势发展,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提高,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逐渐增强,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构成

2.1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课堂活动的根本立足点是传授地理知识,其中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学生们才能稳步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识修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活动为媒介,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开始了解地球的组成,明白自转、公转等概念,逐步掌握经纬度等知识,在此基础上,不仅学识的扩充相对容易,更丰富的课堂活动也更容易开展,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2.2教与学的互动在地理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是实现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师看清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指导,让学生找到探索方向及时求助老师,一问一答实现轻松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主体,枯燥的学习过程会随着活动的生动而生动,使原本曲折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直接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3专题活动的设置专题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构成之一,目前诸多学校尝试开展专题活动,如清华附中在近两年实施的“自主开发”专题活动,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备选课题,学生自行选择,组成小组学习、讨论,最终在课堂上分享交流,比如“为什么南方没有雪”、“东北的土地是黑色的”这些课题都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学习,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充,也发现了问题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基于课堂活动的地理教学策略

3.1利用课堂活动,有效联系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对于地理课堂呈现的新世界,学生的陌生感还是强烈的。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如初一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央视或各省的城市天气预报,记录天气概况,通过生活切入教学,学生的理解会相对容易,又如在《中国河流》这一章,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之歌》和《黄河大合唱》在听歌词的过程中既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对中国河流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分享去过黄河、长江等河流地域旅游同学的游记,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进而了解中国河流。

3.2游戏课堂,手脑并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初一年级下册《法国》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法国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如电影《两小无猜》,以截取其中“敢不敢”游戏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法国建筑,法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学习一种游戏,并在课堂上尝试推广,教师准备一个万花筒,交给一个学生,从这个学生开始,随机传给下一个学生并提出一个有关法国的问题。如“敢不敢说出法国三个致命的建筑”、“敢不敢说出法国的气候”、“用一种动物形容法国”等,在一定的游戏时间里,完成游戏的学生基于奖励,出局的学生给予小小的惩罚,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对法国的地理产生兴趣,不断收集资料进行展示,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手脑并用,游戏可以持续到课下,由学生自行完成,以收获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地理教学

1 什么是“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学生在学校中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称为学习实践活动。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例如,要从事听课、复习、完成作业、自学和其他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指向学校或学生自身的。二是科学和社会实践,这种活动直接指向客观世界,主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讲演、地理竞赛等等。

2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 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地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实践,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增加地理的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在实践得到应用和提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1 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告诉我,我忘记了;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这个教育谚语反映了有效学习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参与了就有体验,有体验就有可能真正理解,真正理解了,才能掌握,学生掌握了,学习才有效。

2.2 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组织良好的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年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能够在主动参与的操作环境下形成学习兴趣,这种兴趣反过来又使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了以后学习的进行。如有的教师在进行“等高线”教学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切土豆’的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通过“动手做”活动,学生很容易了解等高线的原理,并学会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地形。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搭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广阔舞台。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比较大,这在客观上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客观条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在走向野外与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引起深入思考,激发创新欲望。

2.4 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范围内。教师联系实际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动手进行地理实验与制作的能力、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迫在眉睫。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能够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并在锻炼中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发生质的变化。

3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常用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内容,不仅科学体系强,而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知识的介绍有许多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的。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比较多,既有课堂内的实践活动,也有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地理游戏、地理知识竞赛、地图绘制、地理摄影、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墙报编辑等等。现举三方面的列子:

3.1 动手制作教具。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案例:在进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课本要求准备好制作地球仪的工具、材料,在上课时,让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按按课本步骤操作制作地球仪。借助这一活动,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等抽象的知识不仅理解的深刻、透彻,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学们还亲手制作了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既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

3.2 地理绘图。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正确认识地图、阅读地图、分析图表和绘制图表,能够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转换自如,是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也是地理《考试说明》中的基本能力要求。新教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绘图,把课本知识“活”起来,既能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演才能,寓教于乐。如学完“地图”后,我布置了作业——绘制学校平面图。在绘制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后将学校平面图绘制的非常漂亮。

3.3 地理知识竞赛。 地理知识竞赛的方式很多,如地理游戏、地理知识抢答、地理活动中角色的扮演等。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模拟一次暑假国内旅行,设计好旅游线路,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介绍沿途经过的城市和著名景点。可手写,打印或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介绍。然后由学生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打分,评选出优胜者。在学习中国地图时,可以设计拼图游戏,看谁拼的最快、最准确,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很快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比一味的记忆效果要好的多。

然而,在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的很多困难,如:根据调查分析,由于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视觉、听觉的作用,触觉、动觉的作用显现得不够等。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通过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各种形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 褚亚平等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篇7

关键词:新课程运用;高中地理;局限性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多高中课堂都是沿用“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强制学生去接受课本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创造能力不强,对于地理知识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课堂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单一地为了考试而学习。由于学校和教师对学习方法的忽视,教学活动效率不高,

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的课堂采用大班教学,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特质的学生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个人的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的高低,最后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也不同,所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可能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有差别,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被限制。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毕竟是有出入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部分学生就会感到不适应,进而学习积极性被打压,对高中地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不明显。

3.师生互动少

大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气氛并不热烈,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是让学生记住教师讲过的内容以及课本的知识,并不重视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都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授课,重点讲解课本知识,但是很少会与学生互动,比如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一些趣味地理小问题,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自己找出并整理答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教师的这种模式则限制了他们质疑精神的培养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多创造一些互动,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

二、教学中的创新

1.鼓励学生实践

高中地理和自然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要学好地理,就要多一些实践,亲身感受地理在大自然中的体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个很好的机会,它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创造力。同时,参加课外地理活动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参加课外活动,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鼓励学生将课本上面的知识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活动,例如,郊游,观察地形等,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延伸,它既可以弥补课本知识不形象的不足,而且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的新型学习方式是一种创新。就是学生先自己预习课本知识,进行自学,并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辅导的作用,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学生通过做习题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教师只是起了辅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跟同学们讲解疑惑的地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模式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材施教,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教师提供了很多的时间来优化教学方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探究式教学

教师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是问了更好地学习,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当然,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并且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分析问题,例如,参考课本、查找资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最后可以点评,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当然,教师要清楚每个学生能力的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变革新课程应用

1.发现新课程中的乐趣

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在于兴趣。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模式固定,教师讲授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学习效果也会变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知识感兴趣。教材的使用是一方面,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开展一些创新活动,例如,在学习“荒漠化”这一节,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一个小型辩论赛,讨论什么才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一些关于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

2.案例教学的实施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选取一些生动的案例,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在“海水运动”这一节,教师可以引入二战中德军可以轻易攻破盟军的防线,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袭击盟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德军为什么可以成功?由此展开辩论。首先可以让学生个人分析,可以参考课本,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在个人整理好思路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大家说出自己的观点,集中个人的智慧,总结出一个比较综合性的答案;接下来就是教师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陈述自己小组的观点,促进知识的共享;最后教师对总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提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3.创新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运用创新教学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正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善于质疑并且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讨答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不同地区时间差的运算。重视一道题有多种解法,让学生可以在多种解法中寻求最优答案,并且相互分享,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模式,要求更多的是让地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可以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辩证能力,让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利国.新课标下对地理教学的几点认识[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

[2]刘祜宇.新课标下对地理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学课程资源,2008(06).

篇8

一、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辩证分析能力

人地关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其中涉及到的因素也很多,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也很复杂。教师首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辩证分析能力,这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地和谐理念的基础。在很多案例的分析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家从多角度与多层面来理解与看待问题,不能走入一个极端,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这些都不是正确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问题,并且要结合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来进行问题的剖析。这样才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具体的情况,并且能够得到更为准确客观的答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入手来分析问题,这将会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在“人猿相揖别”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远古人类分布略图》并设置思考题:(1)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2)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从中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的起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和谐理念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要看到问题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样才能够对问题有更加客观与准确的剖析。

二、引导学生从多层面理解与分析问题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具体的思考问题来让学生展开知识的应用,这个过程将会促进学生对人地关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知。人地关系问题在很多社会生活中都有着非常直观的体现,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始终。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与现象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首先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大家一些有效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具备从多层面来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看到问题的实质,这也是让学生对人地关系形成更为透彻的认知的基础所在。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母亲河》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黄河现状(水污染、地上河、断流)的图片,随后组织学生讨论:(1)造成黄河水浑浊、断流及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有哪些?(2)我们应对此采取哪些措施?很多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都会谈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会简单的将这个原因归结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唯一因素,这种认识并不是太客观。诚然,人类的上述活动确实是造成母亲河现状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事实上,黄河、长江的“水患”与它们所流经的地形区及其气候特征也是密切相关的,如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也是造成黄河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季风的影响则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便是对人地关系有更为深入的认知的一种问题分析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是更好的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

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

人地关系的教学中,让学习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是教学的重点。要杜绝学生片面与简单的看待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多不同的方面展开对问题的剖析。同时,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也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这样往往才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答案。人地关系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破坏与损伤,也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从我做起”才能够真正促进我们的自然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这也是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教学因素。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意识时要让学生明白,人类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破坏作用虽然是主要的,但也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积极适应自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例子。教材中也不乏此类案例,但在实施人地关系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多地强调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人类破坏作用的警觉,但却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极端,即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甚至在自然灾害面前也只能听天由命。这都不是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做好自身教学观念的平衡,并且要善于综合全面的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人地关系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渗透。

四、结语

篇9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前行,新理念、新模式成为了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研究,将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到位,打造更为生动活泼的课堂,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

一、深入研究教材,补充信息满足教学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探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强化对教材的分析,做到熟悉教材内容与框架体系、编排原则,同时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地理教材,既要依靠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尤其是针对现行教材中信息容量不足的状况,应当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完善,保证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求。例如在高考说明中对于“自然灾害”方面内容的考查要求涉及到寒潮、台风、洪涝以及地震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但是湘教版教材中只是重点介绍了洪涝。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从相关资料中将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内容补充完整,同时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功能,向学生补充相关自然灾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感官印象,结合相关的文字、图表描述,达到全面掌握的目标。教师在教材运用方面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地理现象与问题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导入方式上,教师要转变过去三言两语的程序式导入,以更为生动形象和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导入,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地理的趣味小实验、精彩的地理现象图片以及民间流传的地理谚语等内容开展形象导入,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活动能够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于生活现象探究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中,笔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经常连续阴雨”、“7、8月炎热少雨”,形成巨大反差现象为引子,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进行新课引导,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开展新课的学习,较好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理地貌、地理现象等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能够为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三、开展师生互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积极推动师生互动教学的深入进行,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成为主角,自主地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地理综合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一般运用探究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视与点拨,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教学《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分类,熟悉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情况。2、湿地都有哪些功能?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3、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有哪些有利条件?洞庭湖区为何出现围湖造田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4、目前湿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相互合作进行研究,逐层深入地了解了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湿地的重要价值,并对当前湿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危害性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开展综合治理保护的必要性加深了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理解掌握效果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开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内心感知效果,更为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中,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内容之外,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对本地区污染环境的主要方面及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在了解环境污染相关成因、类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学生纷纷发言对本地区环境污染的状况、原因及危害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集体讨论总结出水污染、空气污染是本地区最为严重的污染。在对污染成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许多证据资料,如水泥厂冒着浓烟的烟囱图片、印染企业排污口臭黑的污水直排图片等等。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治理方面的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并查阅资料,提出了“关闭污染工厂”、“进行污水处理”等12条建议,并在课后以课题组的名义进一步研究与细化,形成建议提案向人大、政协以及环保部门提交,受到了充分肯定。

五、当堂开展检测,掌握课堂教学反馈信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自己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寻找其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途径有许多种,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能够最为便捷地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在每一节课的最后一段时间开展当堂检测活动,检测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3-5题的形式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检测活动一般在课前打印好作业纸,学生运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作答。笔者对每一节课的检测作业都详细批改、认真分析,从中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难点,属于共性问题的还需要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予以回顾和巩固,个性问题则单独点拨,通过在这样的方式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10

基于此,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为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就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两个层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问题;对策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活动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诞生和应用是以相关的哲学、构建主义、心理学、教育学为根本理论基础的。纵观活动教学的由来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活动教学相比其他的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活动教学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即活动教学既需要包括物质的、实践的,又需要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

而初中地理的活动教学就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参与、思考、实践、探究地理知识,从而对初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能够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地理学习的思维。

二、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发展,活动教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更多教师的认可,在初中地理教W中也是如此。但是相关的调查问卷显示,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活动缺乏时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选择课堂活动时,都是以教材中的课堂活动为基础,而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相关活动由于时间的变化或者学生的变化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了。因此,这种循规蹈矩的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由于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占用了较长的课堂时间,致使教学目的也没有很好地达成。

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是指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仅仅是将某个活动套用在某个知识点上,活动的方式也是教师规定相关的任务、由学生来完成的形式,而这种单一的活动方式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积极性。

第三,课堂活动过程形式化严重。形式化严重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氛围,以为只要课堂气氛热烈,目的就达到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过于强调活动结果,活动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套路来,其自主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三、缓解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为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如何缓解活动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程度

提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程度是提高活动教学方式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在课下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的《民族》一节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上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互相交流自己掌握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各个民族的理解和认识。

2.改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应用活动教学开展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时,要逐渐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鼓励者,也就是说在活动中要确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要过于放纵学生,也不要过度管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娱乐。

3.活动内容要以实际生活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在选择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活为根据,要尽可能地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不断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同时,可以根据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回答,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总之,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活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新课改要求下高效课堂的实现。但是,在实际落实活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社会因素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其应有的价值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存在课堂活动缺乏时效性、活动形式单一、活动过程形式化等问题。所以,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出相关的缓解和完善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