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

篇1

多媒体技术就是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简化课堂教学环节,开展针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教学,从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多媒体、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高中地理老师一般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讲解完课堂知识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答疑解惑,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意境来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和掌握。期间,教师对于互动讨论过程全程掌控,而学生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完成知识点的熟悉和掌握。比如,运用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背景视频和配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主题解说来介绍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背景视频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最后通过配乐来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深化课堂教学主题,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运用GIS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GIS全称为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融合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应用科学,成为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前沿科学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先天优势,其地理数据编辑和存储能够反映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GIS数据时必须熟练,课堂教学前必须反复练习。教师在运用GIS软件辅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和意见反馈,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拓展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协助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技术的丰富性、互动性和广泛性,适时地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空间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网络教学模式的时候,不能简单将学生推向网络就不管不问了,教师应该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安排网络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前准备和完善一个与当前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主题,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习主题划分成不同的版块,最后完善学生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登陆网络环境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进行了解和互动,学生也应该将不懂的问题及时通过通讯工具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应该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技术核心,它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者有机结合,即被称为“3S”。目前,3S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技术。基于此,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新高中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都分别要求介绍有关3S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就是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并与地理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应用GIS进行空间运动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GIS具有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等基本功能。目前,GIS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如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展现,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地貌演变、地形分析和天体运动这三个教学内容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形象地展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把漫长的地貌历史演变过程在瞬间完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形象的理解;把山体表现得更加形象逼真,加深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天体运动的教学中,通过GIS建立场景,制作太阳、地球、月球,以及地球及月球的运动轨迹,指定月球和地球的链接,进而完成天体的运动制作与飞行漫游,具体地模拟出天体的运动规律,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3S进行地理事物的分布与规划教学

在讲授城市、区域或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可以借助遥感影像帮助学生了解植被分布、土地利用及分布,提高学生宏观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利用遥感在毁林过程监测、全球森林分布变化监测等方面的实例及影像,辅助讲授全球植被覆盖变化;利用遥感在土地利用普查中的实例和影像,辅助讲授土地利用和农作物分布;利用遥感在城市生态监测、绿化率调查的实例和影像,辅助讲授城市环境与生态等。遥感的大范围观测的特征提供了监测灾害的可能,利用相关的遥感影像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区域性过程。例如,利用遥感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沙尘暴灾害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监测的案例和影响,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响分析。

三、利用3S进行事物的发展演化教学

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辅助讲授地图、计算机制图的发展;辅助讲授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G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辅助讲授现代交通的发展(例如,GPS在智能交通中的自动导航作用);辅助讲授天气与气候(例如,GPS在大气物理观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地球研究进展(例如,GPS在地球勘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海洋地理(例如,GPS在远洋航线设定与监测、船只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平面升降监测等的应用);辅助讲授宇宙、太空知识(例如,GPS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控制、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等的应用)等。而遥感(RS)的大范围观测的特征又提供了监测灾害的可能,利用相关的遥感影像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区域性过程。例如,利用遥感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沙尘暴灾害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监测的案例和影响,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响分析等。

四、利用3S辅助讲授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在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教学中,可以利用遥感图像帮助学生识别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利用遥感影像帮助学生识别地形分布,理解内外营力对地貌形态构成的作用,掌握主要地形分布及其特征;利用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分布等中的应用实例或影像,辅助讲授自然资源等。

在辅助讲授地质运动的构造运动中,因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这种运动常常会在地貌、水系等特征上表现出来,通过遥感图像判读地貌水系等特征,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构造运动的理解,例如,遥感图像上深切的河谷则可能是地表抬升运动的结果。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育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进步给地理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勃勃生机。由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信息网络与虚拟现实等组成的地理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并正在走进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地理学习内容,也将发生巨大变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3S,即地理信息技术纳入必修的地理课程内容范围,并把它列为七大地理选修模块课程之一。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作为学习内容引入中学地理课程,还可与其他计算机技术一起作为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其中以GIS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几乎所有与空间分布有关的学习中,都可以使用现有的基于GIS技术的电子地图。将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育,将会对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教材、教法、学法、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变革。

二、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的应用

2.1GIS操作实现辅助教学

GIS操作实现辅助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GIS软件对地图的操作、简单查询和分析辅助讲授特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如通过地图图层(主题)的操作、显示能直观地显示地理信息,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要素间因果关系等,达到辅助教学的目标。根据GIS软件的共同的基本功能,可以将GIS操作实现辅助教学分为GIS地图操作显示、地理空间位置分析、缓冲区教学应用等几个方面。

1)GIS地图操作显示主要是指直接利用GIS图层或者主题显示的地图辅助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便捷,应用比较普遍,适应性比较强,是GIS辅助教学应用初期比较适用的方式。

2)地理位置空间分析教学应用:地理位置的空间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所具有的查询功能,直接在主题图档中显示查询目标,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如定点查询、范围查询和线路查询都能在地理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目标。定点查询教学应用以某一地图主题为对象,查询符合某一条件的地图要素,经过简单操作,使符合条件的地理要素直观显示。例如在GIS软件ArcGIS中,选择中国政区主题,查找乌鲁木齐,也可以根据属性来查找,例如美国城市主题图层,选择查找海拔大于1000m的城市。定点查询的结果显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性认识地理事物的直观分布概念,也有助于地理教师借助GIS软件实现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化解教学的难点,使地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范围查询教学应用主要是指查询离某一确定地点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例如查询某商场服务范围内(小型商场的主要顾客群的居住距离)的人口或者其他商场、教育单位等。这一方法既是决策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GIS辅助教学应用的常用方法。例如查询上海市500km范围内地级市分布,查询结果的直观分布图对于讲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带、城市群概念有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加之GIS本身显示的多样性、可控性,使教学更简便、高效。线路查询教学应用主要是指两地之间的路线查询,查询结果一般包括线路及相关信息,如线路距离、途径的站点等。例如可以查询一个城市内某地到某地的线路,及较大区域内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线路,一般还可以提供多条线路选择,伴有文字说明。线路查询在区域教学中讲授区域气候、景观、资源分布等内容时有积极的作用。

3)缓冲区教学应用:缓冲区是指与某一个点(或线、面)有一定距离的空间范围,也可以同时建立多个点(或线、面)的缓冲区范围。缓冲区的教学应用往往为讲授某一地理要素的属性影响范围等知识,如污染源的有害范围、集水区范围、经济辐射区域等。这类知识点的教学直观性用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呈现,而应用GIS缓冲区教学则事半功倍。例如,查询长江干流50km的缓冲区。

2.2GIS专题地图辅助教学

无论是地理科学本身,还是地理教学,直观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注重要求学生运用好地图册以及其他有关的富含地理信息的材料,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各种各样的专题地图。许多专业软件(如Mapinfo、Arcinfo,国产GIS软件)都可以用来辅助设计专题地图。GIS软件本身附带有地图属性数据,其它软件或某些光盘提供的矢量文件都是制作专题图的素材。如Arcview带有的世界、美国、加拿大等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交通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旅游规划图等。在教学中,GIS专题图比普通地图更具有教学辅助意义的是GIS专题图能根据需要,灵活改变显示形式和添加附加地图要素,包括图注、图例、图标等信息,而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完全能够满足要求。

三、总结

总之,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师范大学相关院系、各级教研部门和出版社等,可以联合起来,为解决课程面临的问题做出努力,特别是尽快开发适合中学教学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配套的教学资源。具备上网条件的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基于GIS技术的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GIS 虚拟GIS 多媒体GIS 三维GIS 地理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动力,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GIS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部门,对传统的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挑战。

对地理学科而言,学科的学习对象是地理环境、地理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规律,其具有时空范围的广泛性、多样性、差异性、各要素间的联系性、综合性和可变性。学习对象的诸多特性和学习者的时空局限、认知极限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而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现代教学中,电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等优势,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GIS技术作为电教手段之一,目前已经渗透到电化教学的队伍中,并开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地图与信息系统专家陈述彭院士曾指出:“定性描述是地理学的第一代语言,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代语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这充分体现了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所在。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简介

GIS是一个用于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系统。它通过采集、管理、处理、分析、显示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来表达地理信息。

1.从空间可视化的角度来看,GIS是一套智能地图,用于显示地表上要素及要素间关系。底层的地理信息可以各种视图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些表现方式可以被构建成“数据库的窗口”,来支持查询、分析和信息编辑。

2.从空间数据库的角度看,GIS是一个包含了用于表达通用GIS数据模型(要素、栅格、拓扑、网络等等)的数据集的空间数据库。

三、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第一,GIS的空间可视化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概念。第二,GIS技术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集成在一起的特点,使学生在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信息的同时掌握了其属性信息。第三,GIS的数据关系特征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GIS空间数据库在存储各地物空间信息的同时,还存储了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拓扑关系。通过这种拓扑关系,学生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2.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第一,信息表现力强、数据更新速度快。GIS地图一般都是矢量地图,即节省空间,又能实现精确显示。同时GIS地图多是分层存储,为人们的操作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数据库的时时更新又促使了图形信息的更新。第二, 空间性强,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学生通过对GIS相关软件功能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空间分析的实用价值。第三,实践性强,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GIS在地理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专题地图的绘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审美情趣。这一过程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1)地图操作显示应用

GIS的相关软件提供了对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和测距等基本操作功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地图局部进行适时的缩放、漫游。尤其测距的功能对初中地理地图一节的讲述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查询功能

GIS技术的查询功能可以实现对各种方式的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的查询检索与统计。其中定点查询,可以帮助学生在地图上实现对地理事物的快速定位,使其对地理事物的直观分布有深入的了解。在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有了一定了解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相应的属性信息进行查询与统计。而比较查询则可以快速实现对相应的指标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结果用图表的形式显示。

(3)绘图功能

学生可以运用GIS软件来完成专题图的绘制。通过完成对各种空间对象的显示方式、符号颜色和大小等的设置与管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将得到锻炼与提高。

四、多种类型GIS与地理教学的结合

1.多媒体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GIS是指将文字、声音、动画、图像与GIS技术相结合,极大的增强了GIS的信息表现力。多媒体GIS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虚拟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GIS(VGIS)应用于地理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一些现实中无法再现的景象。例如,模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过程、地球板块的运动等等。VGIS采用了多媒体、动画等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把软件和虚拟现实集于一体,对辅助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三维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维GIS是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叠加水文、生态因素,并整合遥感影像等,最终形成三维可视化的模型。对空间对象的三维空间分析和操作是其特有的功能。例如,在讲地形图的判读时就可以通过三维GIS来完成各种地形的三维视图,并通过漫游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地形特点。运用三维GIS来对客观世界进行表达,其结果将更加真实。

五、结论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现代教学需要更多新兴技术的加入。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GIS技术将会应用于地理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得到彻底的改观。但就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来看,笔者认为,由于硬件条件、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另外,为了使多媒体GIS技术、虚拟GIS技术、三维GIS技术和地理教学更好的结合,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使其更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利平,徐晓寰,王子君.以地理教学为例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J].辽宁教育研究,2002.

[3]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具体方法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其中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进行现代教育创新与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像地理这样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脉络性强、例证性要求高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知识面的扩展,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点的画面性展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深度,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点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好的辅导作用,是现代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借助的多样化教学手段。

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现代高中教育大纲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老师必须要转变地理教学观念,尤其是应该积极地尝试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现代地理教学的质量。

2.多媒体教学基础建设的客观要求

由于现代教学设施建设以及多媒体教室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使得高中教学阶段拥有大量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催生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现代化的地理素质综合性要求,如果不深入进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就没有办法全面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也没有办法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施。

3.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客观要求

由于地理知识面宽,知识点理解程度要求高,使得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必须要扩展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对知识点的直观性表述,如图片、视频形象等,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认识,对知识脉络进行全面有效的掌握,同时也可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现代地理教学课堂的呈现方式。

4.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客观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使用,使得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描述方法从口述转变为动画、图片、纪录片等多样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得现代教学过程依托于课本,而不局限于课本,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方法

1.分析高中地理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教师首先应该积极认识与分析高中地理知识点,找出其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应该找出其中能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知识点,然后进行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重点是收集有关的视频、图片等形象化的资料。

2.采用以视频、动态图片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

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合时,应该积极地采用以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为主的地理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扩展,将传统的口述教学转变成以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为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主观认识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脉络的全面认识与掌握。

3.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增强课堂教学学生的导向性

在进行信息技术高效运用时,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上,老师可以将教学的知识点作为自学任务安排给学生,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导性。

4.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同时,还应该进行以小组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教学模式,合理划分出若干的合作学习小组,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开放性教学问题进行团队合作讨论,将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来实施与扩展,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同时建立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对抽象地理理论的讨论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使用,将会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文科中的理科――高中地理,正确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全面系统地规划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过程,对高中地理教学优化与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是现代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积极面对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董艳霞.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J].科学中国人,2014.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地理教学 教学效率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自然学科,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运动性特点,无论是中学生还是中职生,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因而不少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畏难情绪,并缺乏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理所当然地成为地理教师积极探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与参与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如果学生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他就不可能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更不可能长时间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把学习地理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会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悬念,导入新课,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创设“视频”、“生活”、“问题”、“探究”等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的声、画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生理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和学习兴趣,对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与探究,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攻克,他们就会享受到学习地理成功的快乐,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想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欲望,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例如,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祖国的南大门》一课的教学,设计视频――“锦绣广西”来导入新课,利用广西美丽的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想了解广西的欲望,迫切想知道美丽的广西在哪里、有什么等问题。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就会积极参与学习,成为孔子所说的“乐之者”,真正凸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都主动参与的目的,从而整体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强化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来说,许多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都比较抽象,超出他们的生活感知范围。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仅用静态的地图来结合讲解,则缺乏直观性、生动性和系统性,学生还是很难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仍然感到难以理解,容易形成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上的难点,对地理产生“怕学”甚至“厌学”的情绪,影响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运动过程,让地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解决了学生无法实地观察、感知,无法了解地理事物深化及其发展的矛盾。学生在观察“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展开积极思维,形成表象感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读图分析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中职地理教材中,“大气环流”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对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较难理解和掌握,为了使之简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大气环流”的模拟,设计“地球不自转”、“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地表是均一的”三个板块分步呈现大气环流过程。使“大气环流”由静止图像变为动态图像。笔者再层层启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使“大气环流”的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降低了学生对该知识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成心理需求,由“怕学”、“厌学”转变为“我能学”、“我想学”,轻松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实现了地理知识的有效积累,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增加了生动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了乐学者;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易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读图分析、抽象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当学生“乐学”、“会学”,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与反馈,实现认知迁移。优化认识结构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巩固与反馈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之一。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和前后内容的融合,都离不开有效的“巩固与反馈”,它使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更富启发性和感染力。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如何,要看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巩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越优化,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因此,新课结束后的“巩固与反馈”教学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动态“板书”,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及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提取,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巩固与反馈达到最优化。例如,在“地球的公转”的“巩固与反馈”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巩固与反馈”的“活动板书”(下图)。随着“板书”的动态展现,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归纳、总结规律,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形成认识构图,促进知识的迁移,优化认知结构。学生形成新的地理知识结构,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牢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增大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而地理教材内容容量有限,课时有限,再加上区域地理知识中,又涉及许多学生难以实地考察和感知的地理事物和要素。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大地理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更新地理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也就尤为重要。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课本外的地理内容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多方位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地刺激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既可以跨越地域范围,为学生展现实地景观,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判断、分析、质疑、概括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可以缩减教学时间,提供更多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轻松地获得课本的理论知识,也同时接触到课本以外的许多新鲜事物,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惠成山.浅析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研究,2009,(3).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姚庆红.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篇7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容量大、知识开放性高,如果能把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很好的运用到地理的教学中,对于解决地理学科跨时空知识的教学难点将非常有利。运用多媒体在优化地理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能够显著提高。

传统课堂只有课本和有限的教具这两种教学资源,而加入了多媒体之后,课堂变得有趣多了,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习地理知识,并且之前不能有教具展示的地理演示,可以轻而易举地由多媒体来完成。

地理学科部分章节内容比较抽象,空间性较强,如果利用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很难让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兴趣,相反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和逆反情绪。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面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形相结合的课件,以动听的音乐、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的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再现客观事物,将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直观、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意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快乐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引起好奇的心理,地理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激发了。

二、利用多媒体与地理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根据地理教材特点,运用媒体技术,把每节课的内容,恰当的整编成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资源,使知识体系与知识情景,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在领略知识情景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路的拓展。例如,在讲《台湾省》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余光中的《乡愁》,当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被余光中先生的深深爱国热情感染着、激励着。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首熟悉的《乡愁》用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和学习的动力。当讲到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眼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

通过多媒体课件则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将教材以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展现,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优化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以前学生学习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课外书籍。学生遇到问题需要向教师求助,或者查阅有限的书籍来解决疑问。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解法疑问,开阔视野,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在网络课堂上与教师随时互动,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学习交流。教师可以将学习素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方便在课后开展复习预习,另外许多生动逼真的地理模型,能够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探究,没有教师的辅助,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是有所区别的,学生在课上接受的学,同样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有了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开展个性化学习,依据个人的学习节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查漏补缺强化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将自己的学习水平显著提升。

在接受大量的地理信息过程中,运用多种媒体把学生的眼、耳、脑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并能及时在饶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形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尽管我们有了各种教具、实验、演示手段,也出现了各种模型、仪器、图表、挂图,但这些毕竟不能把声、像、动态等特点集中于一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则能做到,这是书本加黑板加模型的模式所绝对达不到的。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

一、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

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如学会“看地图中”的卫星影像、“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火山和地震、海啸,气候中的卫星云图、天气预报以及地球公转、电子地图等,均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在学习教材地理知识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地理信息、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研究,将计算机的使用作为主要处理信息的工具,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活动,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应用技术;通过网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师生之问的双向交流、多元化交流。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在讲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节时,上课时播放两段我国南北方的自然最观视频,另附一些图片,如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图片,用PowerPoint整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真实的感观,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了视频资料使得新课的导入更具感染力和直观性,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融入课堂,要比教师口述的效果好得多。而且在讲“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这一知识点时,实时的把家乡长白山的视频资料引入,立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高涨,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了主动地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时,由于学生对奥妙无穷的字宙世界很陌生,上课时可播放“宇宙世界、。星空之迷等录像,并适时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起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探讨宇宙奥秘的求知欲,学生立即对新授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就营造了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有力地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能容易突破。如教授“锋面系统”这一重难点问题内容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把锋面系统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通过三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

步骤一:分析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性质,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依冷暖气团谁移动为主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步骤二:通过动画演示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各阶段的气温、气压和天气现象。

步骤三:结合我国天气现象让学生分析是由哪种锋面造成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天气与锋面的关系。这样既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使本来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规律,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得以一一化解。

四、交互―――讨论式设计

主要是师生、生生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实现在线和离线讨论。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完全控制者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主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回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观察进程并及时解答遇到问题,对有共性问题组织全体讨论或解释说明。适用于应用性的地理知识,如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区位选择、交通运输点和线、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的关系等。设计步骤:教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标引导监控一学生分析教学信息(对象)一设计不同实例的操作脚本一设计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源一操作中相互切磋回答、交流、教师指导一学生展示结果(说明理由)一教师总结。

五、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这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因此,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由选择各种地理学习资源,有利于因材施教。从教育教学的形式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创新,它使学生从书本、黑板、粉笔的环境步入以现代技术为主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从教师讲、粉笔写、学生听的教学走进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手段开放、教学过程开放的创新形式。这些教学环境的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创新环境还为学生提供远胜于课本的资源,因此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特长、兴趣等使学习更能有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适应多元化社会的时代要求。

六、培养思维能力,增强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动感丰富、新颖有趣、交互便利、音乐优美、感染力强等诸多优点。信息技术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分享想了解的任何事情,获得书本上没有的信息,丰富学生的学内容。比如,教师布置没有涉及过的问题时,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获取很多关于该问题的消息,扩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张杰.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9

高中地理教学由于受地理学科自身的限制,所以难度很高。这就需要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来降低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提升高中的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得信息教学过程变得简单高效,而且能够拓展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高中地理教学变得简单高效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采用的是教师主体的课程模式,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导整个课程的进行。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地理教学任务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则负责听、理解和记,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整个高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率低,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造成整个地理课堂效率不高的情况。同时,采用这种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量也非常大,需要连续不断地向学生讲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内容,很容易使教师由于工作量过大而出现错误。这种情况下,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中就显得非常必要。[1]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载体,通过向学生展示融合地理知识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响和动画来让学生开展地理学习,从而获得其地理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我们能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地理课堂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通过将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促使其地理知识的全面提高。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能够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特点,通过多种承载地理信息的传播媒介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在洋流部分内容的介绍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洋流运动的动画并且配以文字和声音说明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明白洋流的成因,运动方向以及洋流的性质等,简单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拓展高中地理的教学空间

传统地理的教学空间仅限于课本之中,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和板书来完成,学生难以形成地理思维,即仅靠教师的讲授以及地理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学生难以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地理空间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当然也就不能够获得地理知识的提升。也就是说,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模拟和对人文地理知识的还原,使学生们能够对相关的地理知识形成概念,从而摆脱教学空间的束缚,实现拓展高中地理教学空间的目的。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大气环流、海洋运动等多个子部分,要求同学们能够对这些宏观的知识详尽的了解,但是,这些东西一般都离高中生的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这些知识产生具体印象,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高中生地理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些知识融入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现真实场景模拟等来实现高中地理的教学,从而获得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2]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地理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还能够灵活地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地理教学之中能够使学生的能力获得提升,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之中,与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地结合,学生们能够切实观察到地形地貌的状况、能够对抽象的大气运动、洋流运动、板块运动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多媒体展示的信息参考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自主探索地理现象背后的知识,最后促成学生学习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评价

传统的地理教学成果评价中,只对学生的地理知识进行评价,并且评价主体是单一的教师,不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能力的全面提升。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我们能够促使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和客观。

首先,通过对学生建立电子档案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建立电子档案,我们能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课堂参与性、对课堂知识掌握的能力以及对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促使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其次,通过建立地理电子题库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及地理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等来制作电子试卷,让同学们进行作答,从而使学生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记录,根据记录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完善。

篇10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是高中《地理第二册》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目前高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笔者以前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列举的教学案例几乎都是课本上罗列的,对学生而言,案例没有可选择性。教学中,笔者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学生以听、记等方式被动学习,常常听起来似懂非懂,记起来死记硬背,用起来生搬硬套,导致有知识无能力,有理论无实践,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计划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避免学习中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收集、处理、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关心家乡农业发展,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关农业方面的内容为:“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该标准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即“结合所学知识,判读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上述标准都强调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强调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地理·2》(2009年第3版)第三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并引导学生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及其变化的区位因素。该章末尾“问题研究”部分也要求学生搜集本地气温、降水和光照的基本资料以及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名称。

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和本章末尾的“问题研究”合并到一个课时中,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即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当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要求各学习小组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相关课题,各小组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加以启发或点拨。本课时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探究学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2)通过各小组课余时间的自主研究学习,以报告形式介绍小组研究成果,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探究家乡农业的基本概况及其形成的区位因素,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提出农业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及理由;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3)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觉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教学活动实施步骤

1.组织学生探究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由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每组5~7人。各小组自由选择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笔者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广东省肇庆市)的农业生产实际特点拟定的,具体课题如下:

(1)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影响其牛奶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2)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3)肇庆市农业生产都有哪些类型?其产值构成比重怎样?(4)肇庆市的粮食作物有哪些?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5)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6)肇庆市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有哪些?成立于2002年的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近几年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有哪些?(7)对自己感兴趣的本地或外地其他农业生产现象进行分析。

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习课题或自己确定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课题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周末、自习课等时间,走访肇庆市农业局、肇庆市统计局、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或企业,查阅相关报刊书籍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如肇庆市农业信息网(http:///gover/govera.asp)、肇庆市统计信息网(http://61.146.213.162/artYear/ac36)、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http:///view/5092666.htm)、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http:///introduce/)等有关网站,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筛选整理并输入计算机,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结合课本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得出相关课题的可能结论,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结论制作成课件,最后面向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汇报课件可以采用微软办公软件Office,如Microsoft Excel,Word,Powerpoint,也可以采用网页设计软件,如FrontPage等。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如Authorware,Director以及方正奥思、几何画板、课件大师、Flash等,往往会浪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喧宾夺主、弱化研究课题,所以除非个别学生比较擅长,否则不提倡使用。整个课题研究及课件制作过程,除了课余时间外,笔者还安排了一节地理课,让各小组在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完成。

2.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讨论

通过2~3周的探究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正式开始。首先是各小组全部或3~5名学生在讲台上以课件的形式介绍小组对所选课题的研究过程、信息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过程、针对课题问题的结论。在进行课题汇报时,全体学生都可以随时提问,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科学性等,被质疑小组必须及时回答。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教师对他们的研究或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肯定他们的优点,或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我校2014届高一(3)班第四小组的研究比较成功。该小组选择了第二个课题,即“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走访果农、农艺师和生物教师,了解到砂糖橘的生理习性,得知砂糖橘在肇庆市四会广泛种植的原因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湿度)、土壤条件(母岩性质、pH值、有机质、交换性盐基、氧化还原电位等)、地形条件(海拔低于500 m的低山缓坡、山谷冲沟)、坡向坡度条件(南坡25°以下)、灌溉水源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劳动力、市场、生产技术及种植经验、地方政策支持等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该小组调查得知了肇庆市2001~2011年各年度的砂糖橘总产量,从2001年的五六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30多万吨;该小组还了解到四会砂糖橘近十年的市场变化,10年前砂糖橘主要销售地是珠三角地区,而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产销衔接网络,市场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区,但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份量仍较小(占总产量的5%)。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具体案例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课题研究伊始,笔者向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将课题研究中的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即运用课本上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解释课题中的农业生产现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进而实现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仍以上述小组为例,他们根据获取的信息,在课题汇报时对课题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精彩之处有三:(1)以四会砂糖橘生产为例,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对应于课本的农业区位因素图(课本第42页的图3.3)。(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四会砂糖橘的市场需求近十年来不断扩大,使其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3)影响农业生产的众多区位因素中往往有一个是最关键的,即主导因素,如近十年四会砂糖橘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待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要特别肯定那些运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组,并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农业区位因素理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基本能结合课本总结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各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基本是参考教材而不是死扣教材。对于各小组汇报课件的格式笔者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基本的课题内容、信息获取途径、相关信息汇总处理和结论即可。

三、教学活动反思

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学生自己选择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侧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地理理论、个别学习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机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空间的目标,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深刻掌握了地理规律。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所有学生作为探索者参与学习,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采用这种模式。从学生完成对应检测题的效果来看,选择题的正确率和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明显提高。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也不断运用这种方式教学,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迅速提高。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耗用学生较多的课余和课堂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值得的。另外,在学习中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永远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宋贺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8):58.

[2]张军.PPT课件实现“交互”的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43.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