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8-04 17:3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随着中小学生课程教育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小学教育增添了许多新的教学课程,但是语文始终是小学生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断改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水平。新时期在教师和教育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小学生语文教育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学课堂从“权威式”向“民主平等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评价”等。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有效性的思考。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堂模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
在传统课堂模式的语文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学生,学生只是单方面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缺少思考的机会。然而语文成绩高低成为衡量学生优秀是否的唯一标准,也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这种教师主讲式课堂模式长期以来以主导地位占据在我国语文教学的课堂模式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朗读课文,被动地听教师讲述课文大意、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等。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不喜欢思考、不爱提问、不敢提问、盲目跟随教师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丧失,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2.2课文解读不准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学生的许多语文能力(如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通过解读课文来实现的。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课文,解读时不准确,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产生偏差,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文解读上教师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课文解读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内在层面;只注重课文的语文知识技巧,忽视文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脱离实际,没有把握教学目标等。
三、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措施
3.1教师加强备课工作、深入钻研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本。教师想要正确解读课文,必须要深入研究课文,不可以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在正式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清楚明确备课课程的标准和目标,接着深入钻研课文,了解课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文所分的层次,进而选择适合课文的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人物事件例子或小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这能够增加小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小学生更易融入到课文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教案时,教师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还需换位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内容不可以太深奥难懂,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不高,形式不可以过于单一,使小学生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学习能力,准确解读课文,加强备课工作。
3.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转变学生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主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地一味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小学生还处思维初步开发时期,还没有那种为了学好而学习的动机,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动机是兴趣,兴趣对小学生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直在不停地讲,小学生很容易就失去耐性失去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叫学生朗读课文、扮演故事的角色、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环节,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善于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开启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善于思考、不懂就问等学习习惯,还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提问也需要很多技巧,如需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又不能太难,学生回答不了,失去学习的兴趣;还需提问一些有想象力创新的问题(如一年级课文《乌鸦喝水》中教师可在授课完之后提问学生“如果瓶子隔壁没有放有石子,那乌鸦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喝到水呢?”)。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需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反思
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未结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回想在教学环节中哪个地方出错了、哪方面做得不好需要修改,改良教学方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只教不思只会导致原有的错误一直延续下去,问题越变越严重,得不到解决;教师只有边教边反思,才能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该要经常思考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等问题。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一定新高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和相关的教育学者都需要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一定的思考,改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志林.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9)
[2]陈娟.试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0(17)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双基教学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12-01
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教师开始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感悟体验和自主生成。但是小学语文的“双基”教学有被淡化和遗忘的迹象。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双基”。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强调语法、文体知识、修辞手法、词语解释、段意归纳、中心概括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更新,新课程所强调的“双基”应该是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须的新知识,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等。下面,笔者就目前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倾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重人文轻语文
很长的一段的时间内,在语文教学中,人们总是停留在单纯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上,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识熟视无睹,使语言文字训练步入了一个缺失灵性、冷却情感的机械误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的提出,似一声春雷,唤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于是乎,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又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矫枉过正,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脱离语文教学而偏重人文教育的现象。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以“教课文”为主导意念的语文教学中,似乎有越来越远离“文”的趋势,许多设计意图不明的课件,所渲染的往往是与文本无关的东西,脱离了语文而讲人文,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
2 重能力轻知识
新课标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于是,人们把学生的能力看得很重要,我们教师也就谈“知识”色变,扔掉“双基”。殊不知,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源泉,离开了知识,能力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主体不过认读关,无以谈阅读,学习主体不过字、词关,无以谈写作。李时珍没有百草知识,就不会有《本草纲目》,达尔文没有百虫知识就不会有《物种起源》。语文需要“童子功”,“童子功”受益终身,这“童子功”就是知识。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并不排斥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关键是应该进行启发性的讲解,激活学生旧知识及生活经验的讲解,触及学生情感领域及心理体验的讲解。
掌握丰富多样、完善系统的语文知识技能,不仅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儿童构建内在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也可以切合儿童对自身的要求,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外在要求,而且是内在于课程主体的要求,不仅是类属语言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个人建设的要求。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优美词句或精彩段落的摘抄本,这既是其语文学习历程的一种记录,也是学生自主整合语文知识的一种方式。
3 重感悟轻训练
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请谈谈你的感受。”这一类的问题,就成了师生的主要“对话”。其实,不少教师心理很清楚,这样的课形式的东西多,实质的东西少,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语文的根基十分脆弱。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读与写的能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对语文本体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练好学生的语文内功,要从识字、写字开始。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一谈到“训练”,如今不少教师可能比较反感。因为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曾倍受世人指责。其实,传统语文走入误区,与“训练”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是有些传统的训练题太呆板,太僵化,注重模仿,没有一点儿训练思维的价值。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训练,应与阅读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过程成为训练的有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新课程下“双基”的落实依然靠训练,但无论训练什么,也无论怎么训练,都必须铆定在母语学习上,铆定在学生的母语发展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语言得到积累、理解得到加强、想象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整体素养得到提高。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思考;生活化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接受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小学教育更是对初高中的教育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和挑战,特别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学习形式以及渗透其中的方法。它虽然也在不断演变,但根本点变化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学习逐渐暴露出缺陷。这些缺陷来自于它本身固有的过于保守的性质。
首先,传统学习方式是把既定的知识程序化,而不是把人的心理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根据和需要,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传统性,而忽视了它的社会性、实践性、进步性、发展性以及世界性。
其次,传统语文教学获取知识比较死板,手段僵化,再生性、可迁移性差,局限于已有的确定的知识,漠视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问题,不利于大面积获取未来所需的知识养料。
最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容易排斥学习中的个性意识和创作因素,不利于发现探索问题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基本是面向过去的适应性、维持性学习。它以人类知识呈匀速平缓发展,教学手段结构变化不大,知识对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不够突出,作为自己占据优势的前提一旦条件急剧变化,不适应性和趋变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沿成习的“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启发思考少”,一味向学生“满堂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充当的是听众、看客或者做题工具。而语言是一门具有浓郁的主题能动色彩的经验型与情感型、欣赏型的学科,被动听讲不仅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中的美的意境,而且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误区,对此谈几点建议:
1.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主要思想顽症和表现形式是实施“机械教育”“被动教育”,师生间的关系被扭曲成了“教和被教”“管和被管”“灌和被灌”的关系,并且不断地被强化。这种被动教、被动学的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甚至排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今,这种严重滞后的教学已经遭到了教育界同行的摒弃。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就要在教学中实现“三个转变”:
(1)变只重视知识灌输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错误做法,如: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等。
(2)变单纯重视智力因素为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突出非智力因素。
(3)变死板僵化、负担沉重为生动活泼、负担较轻。当前教育界谈论得最多的热门话题就是“减负”。减负,要减的是那些多余的课业负担,“题海式”的训练方法。减负后,不但不能降低教学质量,反而使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这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变被动为主动。
2.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通过优美精粹的语言、典范的文章给人以美的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情”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大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如果是一脸的漠视,不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这样怎么能够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文意所表达的感情呢?因此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披文入情,再以饱满的热情、声情并茂地讲授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感情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课外也不能忽视。要多到学生中间与之交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和好老师。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敢于经常向教师提出课文中的疑问。
3.不搞单一答案,鼓励学生创新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特别是小学生,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被一些既定的标准答案所扼杀。很多时候,老师在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一个标准答案,特别是学生在答试卷的时候,如果他们写下的答案偏离了标准答案,这样往往是得不到分的。但是,难道标准答案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反而会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创新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标准答案呢?
搞单一的答案,有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的好处。可是,弄现成答案去套,套上了就一百分,死板机械是很容易将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的。让学生背诵掌握一些知识,牢记一些结论是必要的,但并不是什么都背。一味继承前人经验,而不去创新,只能是停步不前。教师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智慧的火花加以保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以培养训练,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字词句段的时候,应该注意联系相关事物,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教师要给予真诚鼓励。小学生对教师是非诚崇拜和信任的,教师的否定目光或者消极语气,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消极作用。相反,老师的赞赏与表扬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和增强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可以运用鼓励性话语,如“棒极了”“真棒”,提高孩子创新的积极性。在孩子回答不对或不着边际时,也不应一句“不对”了事,多用一些“你自己想想好吗?”“没关系,再想想。”“谁同意他的观点?”之类的话语,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必要时应要给予引导。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必须了解语文教学的新观念。
总而言之,语文教改的任务繁重,在教学中,教学思想是根本性问题。有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通过本文的分析探讨,我们也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教改的必要性,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只有把小学教育搞好了,学生的初高中甚至大学的教育才能得以顺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宇琪.浅析小学语文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养成.课程教育研究,2012.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现状;作用;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90-01
尽管我们知道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因为是略读,略读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境地。如果今后都这样发展下去,其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应该在战略和战术都要重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现状
教育工作者在编制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时,就将课文分为了三类,即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加上我们在这方面又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所以这不光使学生困惑,老师们也往往感到很恍惚。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化,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认为略读就是懒散地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跳过。二是化简为繁,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学习,老师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学生则是认真做笔记。纵横观之,当今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教法单调,缺乏个性。调查显示,在大部分学校中,很少要老师对略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往往忽视略读课文的特点,一般是立足教材,很少有拓展和延伸。这就造成学生兴趣不浓,认为开阔自己的眼界,所以略读课也是混混而已,没有达到略读课应有的效果
2、难以割舍,金雕细磨。老师们没有明白略读的本的含义,他们认为教材中的略读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于是他们在这块拿出一两句品析,在那块又是难以割舍,金雕细磨。完全是把略读课文当成了精读课文,忽视略读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寻找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过于放手,放纵自由。很多老师认为,略读顾名思义略读就是匆匆地阅读。很多老师往往选择把他们放在课堂上完成,但是,只是马马虎虎走一下而已,让学生随便看两遍,然后简单一过就结束了。还有一些则更为简单,他们干脆把略读课挤出课堂,让学生当作课外阅读材料处理。总之老师就是过多放手,很少认真辅导总结,出现“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用功状况。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作用
略读课文教学是有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质的。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应用才是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要追求的教学效果。记得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重视精度,而忽略略读,那效果就只能达到一半。由此可见略读是有很大的教育作用的,而且略读和精度是各自独立的。
1、锻炼学生理解能力。略读课文是小学学生利用其掌握的基本语文信息阅读知识,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示例。在进行阅读过程中,阅读课程是重要的连接点。从课程内容出发,略读课文排在精读课文后面,这是对精读课文的补充和扩张,为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做出重大贡献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在略读课上掌握的良好的略读习惯和娴熟的略读技巧来阅读类型更丰富的材料。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学会多种阅读技巧。学生在血精读课文时,学生是在老师的行到下进行的,虽然老师在教学中都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对其阅读技巧的理解是不够深刻的。在略读课文中,学生就有用武之地了,他们可以试着用多种方法 来获取信息,长期以来,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解决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换句话说,我们对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感兴趣的地方读一读,背一背就行。然后就是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老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基本的略读课文阅读技巧,比如扫读、快读、跳读、精读等。另外,加强课内外练习,适度拓展延伸,尝试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所掌握的阅读技巧来阅读略读课文
2、紧扣阅读目标,培养略读能力。现代这个社会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的能力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在略读课教学中就应该重视略读方法的训练,根据阅读题材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浏览式阅读,它要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材料内容,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如整体性、扫描式阅读方法,它们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所需的信息
3、引导学习,发掘潜力。略读课文他再也不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老师保持高度的一致了,它要求老师放开手脚。老师应该退回一个相对暗一点的“角落”,让学生回到一个亮堂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之间探讨解决出问题。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思维,发扬个性,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略读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现在小学略读课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特别是最近几年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小学这种保守的略读课教学模式已经慢慢改变了。当然,改变的空间还很巨大,这句需要广大同仁一起努力,改变传统观念,及时更新思想,真正让略读课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做马马虎虎的教学应付,真真切切只为学生,一切只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为了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一切,这样小学略读课的效果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龚晓芳. 厦门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05)
[2] 王慧丽.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06)
[3] 林莉,戴峥嵘.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现状的原因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 2007(06)
[4] 张新萍,杨茜. 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11)
篇5
一、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着教学评价理念仍然落后、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评价主体单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展。
(一)教师评价理念滞后
受长期形成的评价观念影响及对应试教育目标追求,部分教师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教学实践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反差。以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仍居主导地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滞后。课堂教学决策思想存在偏差,以学论教停留在认识上,没有转化为行动。
(二)只重对结果评价,不重对过程评价
农村小学语文的现行评价方式从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看属于总结性评价,而且还是一种定量而非定性的总结性评价,大多是在课程或单元学习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师往往十分重视学习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评价标准和方法单一,缺乏多维性
现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尚未被纳入评价范畴,不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评价过程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不重视学生主体性
只有教师个人评价,没有学生发言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意义下的语文学习评价,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难免使评价偏离客观与公正。片面、主观的评价结果既难以获得被评价者的认同,而且会在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二、对策思考
考试评价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作为教学改革的“导航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呼唤着全新的考试评价理念和考试评价策略。
(一)要充分认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视性和紧迫性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薄弱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定性评价、实施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薄弱,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中小学以至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视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在存在的问题及危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二)要更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围绕“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以下新的考试评价理念:
⒈考试评价目的――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
⒉考试评价要求――遵循规律。最主要的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语文考试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二是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能力;三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结合,凸显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感悟和创新能力。
⒊考试评价内容――综合多维。语文考试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多维性,最主要的体现为:一是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准绳整合听、说、读、写等核心内容,突出语文学习能力的考试评价,特别是要注重结合具体课文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综合力、搜集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考核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把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现,取得的实践性成果和“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积累的语文实践资料等,纳入语文考评要素。
⒋考试评价方式――多样生动。要让学生既喜欢学习语文又乐于考试,消除对考试评价的畏难情绪,就要讲究考试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生。要体现考试评价的多样性和生动性,除注意“六个结合”(即口试与笔试、课内和课外、平时与期末、自评与互评、量化与质性、活动性测试与正式考试相结合)外,在试题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做到新颖、生动。
⒌考试评价主体――多元互动。实现考试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就是要改变过去考试评价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评地位和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主导性评价和家长参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三)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从操作层面应从从课堂评价、平时考核和书面考试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在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可将这三方面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以尽可能科学、全面地评定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绩。
⒈改革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立即进行的点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评价的内容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学生在认字写字、课堂发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朗读表演等方面的表现,都可以成为课堂评价的对象。
篇6
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应在这些方面下工夫。布鲁纳说教学过程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考、看法,其实就是学生的发现,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发现”中培养了探究思维的能力,其价值还在于学生是在走科学探究的道路,并在其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应努力创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二、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唤醒。开掘以及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未来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应试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活力,学生在忙不迭地记忆和写作业中忙碌,他们无暇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他们求知、探究的冲动泯灭于记忆与写作业之中。那如何实现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是基础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学之本”就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爱学、学有所得。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创造空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学,通过自学让学生提学习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共同解决。起初,学生不知学什么,也提不出问题,教师应先给学生一些预习提纲,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有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基础,就会有探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就会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老师指导是关键
学生能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教师鼓励的,但是学生如何去进一步探究,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因为小学生的阅历必定没有教师丰富,阅读的资料也没有教师多。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必须注意的是:在引导发现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这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工作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老师已达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正因为这样,我们说老师与其“给学生两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老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的因素”,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学习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创新
1.前言
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体裁,是小孩子接触阅读的最初文体,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今的小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的有过度成熟的倾向,孩子需要回归童真,而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是孩子回归童真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童话课文,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童话时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童话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需要创新。
2.小学语文开展童话创新教学的方法
富于幻想、天真活泼和乐于追求快乐是小学生的特点,童话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的童话教学要求语文教师抓住“童话”的特点,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立足教学和孩子的实际进行创新。
2.1在课前导入中合理运用童话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和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运用童话进行课文导入,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童话导入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教师在对课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小学生熟悉的或教师自己编写的童话进行导入;其二是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内容进行导入,即教师利用童话来转化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时,教师可以把第四小节中“春燕”部分编写成小童话,用柳树和春燕的对话来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展开对春天的联想,更好的学习课文。
2.2组织学生进行童话创作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组织小学生自己创作童话。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用童话来转化语文文本的能力。根据童话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区分,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童话创作时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用对比叙述的形式来对课文进行童话创作,也就是小学生把正在学习的课文与童话进行对比;用与课文相反或者截然不同的思路来创作童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学习;第二,用重复叙事的方法来创作童话,即把那些不是童话体裁的课文改编成童话,让童话的体裁穿插在课文内容中。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文与小学生的喜好结合起来,当前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动画片,教师要把课文和动画片结合起来,引导小学生在对比二者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同时,创作具有环保精神、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童话作品,以此来强化小学生对动物特征、习性等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以自己身边的小动物为主人公来创作童话,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2.3合理开展童话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是当前较为提倡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合理的开展童话实践活动,一是对童话体裁的课文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角色中体验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历和知识通过角色表现出来;二是,让小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把不是童话的课文改编成童话,再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想象和创作的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狮子和鹿》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两种表演,一种是对狮子和鹿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表演小鹿运用自己腿长的优势去逃避狮子捕食的过程,从而让小学生深刻理解扬长避短去化解危机的道理。二是让学生扮演小鹿选择优缺点对付狮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正确取舍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2.4有效培养学生的童话思维
童话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童话对小学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小学生的童话思维。首先,让学生养成童话联想的习惯,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来思考课文,探寻隐藏的知识点,力所能及的利用童话来对课文进行整合,让童话充满整个课文。其次,培养小学生创设童话情景的能力,让小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自己置身于美好的童话情景中。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称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展开童话的情景创设,让小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和思路去对小獾和小刺猬相互称赞的过程进行新的情景创设。在学生创设之前,教师可以进行恰当的引导,比如引导小学生改变小獾和小刺猬对话的环境、为小獾和小刺猬设计更多的对话内容等,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借鉴,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作力,锻炼和拓展小学生的童话思维。
3.结束语
每个小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童心,用童心去解读课文。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童话有想象力丰富、烂漫色彩浓厚、生动活泼等特点,是儿童喜欢的文学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童话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在尊重课文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童话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当前,童话教学的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的童话教学方式可以让孩子保持其本该拥有的童真、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邦成.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J].课外语文,2015.8(14):66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积极建构课堂导入的有效性策略
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把握教材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前提
对于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内容和它的编排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例如,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导入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习作教学时,要尽量减少固定的、单一的、条例化的作文题目,而要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想象的时空,这也符合李吉林“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情境式作文教学的理念。低年级可以生活场景、童话故事的创设为主,随着儿童思维能力、情感意识的不断发展,中高年级可以慢慢向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过渡。
(二)根据导入原则设计导入方式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为主,这样他会觉得特别亲切;还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与生活相结合,要体现出语文的生活化。二是课堂导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导入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三是导入要有趣味性。
二、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二)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设置有效问题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策略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1、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问题的难易差异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所以课堂提问要做到应人而异应学情而问。2、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讲授太,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主体、主导颠倒。3、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成为全文的核心问,统领全,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4、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和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但通读全,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能比较好地回答。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一、课前预习指导――打开学生自学能力的桥梁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学生课前预习,才能有效地指导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 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 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二、教师角色重定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有人曾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比作“婚姻介绍人”,这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教师只是把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例如教学《三味书屋》时,一位学生提出问题:鲁迅上学迟到是有原因的,老师批评他,他为什么不向老师解释清楚,而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结合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有的说:鲁迅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有的说:他后悔不该迟到;有的说:鲁迅不想以家务繁重作为理由原谅自己……从而让学生悟到鲁迅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就轻易地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对于文中的朗读,应让学生自己品读,读出感情,读出体会。总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奇迹就会出现。
三、语文知识积累――拓宽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如六年制四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0万字,一至二年级的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办班级图书角,每周抽出两节课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并戏称这种课为“营养午餐”,旨在引导学生沟通课本内外,拓宽学习渠道。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儿歌、诗歌等;根据提示填写表示数字的成语,如(五)光(十)色;表示动物名称的成语,如(鹤)立(鸡)群;填写诗中的花名、数字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四、丰富语文活动――增长学生才干的途径
篇10
一、 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应学会倾听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名教师的课堂会尽可能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攀登,去创造,去跋涉,而且耐心地倾听,并适时给予指导。前不久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燕子》,受益匪浅。
师:什么叫赶集?你赶过集吗?
生1:上街。
师:上街叫赶集?我今天上街了我去赶集了?怎样的上街才叫赶集?你一个人上街叫不叫赶集?
生1:急匆匆地上街。
师:急匆匆?哪个字的解释是这个意思?
生1:赶。
师:赶是急匆匆。那一个人急匆匆地上街叫赶集吗?想一想。
生1:很多人。
师:对了,很多人,大家在约定的时间急匆匆地往集市上去,这样的情景叫――
生:赶集(一起读)!
师:课文当中讲谁去赶集?(生没找到思路)自己再读一读。
生:青草,绿芽,鲜花。
师:青的草,绿的芽,各种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和人们去赶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很多。
生2:都很急。
生3:都是赶出来的,赶到那边去了。
师:赶到哪边去了?(生一时答不上来)赶到该赶的地方去了。(生笑)
师:它长出来了,它就像人赶集一样,到哪个地方去了呢?到了春天里。草长出来了,芽发出来了,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情景叫“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
“赶集”一词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薛老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慢慢地引导、启发,使学生有了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老师未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未能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一个个契机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和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展现了师生的智慧互动的火花,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课堂上绽放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分习得,多一分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二、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让学生尽情言说
课堂学习应在“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中生成,应在孩子积极的思维、自主的探究中,在孩子惊喜的发现中,在情感的共鸣中,在独特的感悟中热闹有序、活泼而又有所得中生成。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味地“紧急刹车”,一心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完成环节中的各个预设,而未能让学生尽情地言说,让他们各抒己见。
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师:请同学自己读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个“险”的?(用了什么词?用了什么方法?用心发现。)
生1:第一险峰。(直接点明“险”)
生2:像……(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写“险”)
生3:仿佛……(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体现“险”)
师:看谁的朗读最能表现天游峰的险。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我只想着如何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以及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好处,只想着学生如何跟着我的预设而生成,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尽情地言说,更没有静静地等待,倾听他们的言说,并适当地给予点拨、启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在课堂的对话推进过程中,应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应抓住课堂对话中精彩的生成,因势利导深入发问,自然地引向课堂主题。这样,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了学生认识其他维度的知识和感受。
三、 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名师的课堂创设一种自然、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师生之间彼此充满了爱意。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师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而是在其乐融融的聊天、谈话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并使其敢想敢说,说真话,表真情。前不久在上师大培训期间,有幸聆听李海林教授的讲座,他在讲座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师:请一个同学说一件说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事。
生1:生讲故事。(悲伤的事)
师:让生1走上讲台,面对学生。
师:让我们一起安慰他。(学生齐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
师:让生1面向老师,老师再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
师:出示一首《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诗,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事。
生:学生自由说自己欺骗了生活的事。
师:老师讲自己欺骗生活的事。
师:出示作文题《假如生活可以重新开始》,让学生写作文。
生:写完后,学生念作文。
教师要“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从上述案例中,我真正明白了如何用教材教,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在教学中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名师都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丰富积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